#健康醫療網

科技控糖 胰島素幫浦控糖更自在

科技控糖 胰島素幫浦控糖更自在#健康醫療網

 2022-01-0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健康的胰臟平時會不斷分泌少量胰島素,在進食時更會根據膳食進行調整,分泌額外的胰島素,以確保血糖濃度持續維持在範圍內。而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由於絕對缺乏胰島素,為維持血糖平穩,需要終身施打胰島素。目前臺灣第一型糖尿病佔糖友總人口0.66%,發病高峰期為10-14歲,這群第一型糖尿病小糖友也因此從小就與針頭作伴,飲食與生活作息也需格外謹慎小心。為提升大家對於第一型糖尿病照護觀念,「迷你美應援派對」衛教系列活動邀請第一型糖尿病糖友及家屬一同共襄盛舉,期望透過衛教活動提升糖友對疾病的認識,並瞭解現今在糖尿病治療的進步與努力。 胰島素幫浦減少九成注射次數 求學、生活更自在 台灣兒童糖尿病關懷協會創辦人羅福松理事長表示:「目前國內約有9000名第一型糖尿病患,其實只要妥善控制血糖,透過胰島素幫浦的幫助,讓小朋友在家或出外,不必撩起袖子打針,保護隱私權,降低青少年病患在同儕中被異樣眼光看待的心理壓力,一樣可以像正常人正常生活。」 臺大兒童醫院童怡靖醫師表示:「幫浦使用者通常可以有較良好的血糖控制,透過精細的設定,可有效減少注射次數90%,讓糖友在飲食上更有變化性,做喜歡的運動可以更自在。」在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下,胰島素幫浦能夠模擬健康胰臟分泌胰島素的量,比起糖友自行注射胰島素可以更有效的達到血糖控制,大幅減少血糖波動及低血糖的發生,更能降低以筆針注射的次數,從每月120多針降至每月更換輸液12次。 馬偕兒童醫院丁瑋信主任則以鬼滅之刃角色做為比喻:「在炭治郎鍛煉成鬼殺隊的道路上所遇到的人事物,再獲得日輪刀後,成為鬼殺隊的一員,猶如糖友遇到醫師、衛教師及營養師的幫助,並透過胰島素幫浦的協助,可以使糖友有良好的血糖控制,有效降低低血糖發生及併發症風險。讓糖友們邁出自信步伐,享受生活不受限。」 第一型糖尿病多幼年糖友 科技控糖安心吃 對於使用胰島素幫浦之糖友,其生活之改變不單只有本身,對整個家庭的生活品質也大大提升,不再需要整日提心吊膽。小糖友Zozo與媽媽從確診到現在的感受:「確診時情緒激動、失落,還開始檢討是不是在飲食上出問題,導致孩子生病,之後Zozo在慢慢的適應後也勇敢接受、面對,在治療的過程中,蒐集許多資料後,知道胰島素幫浦是可以協助孩子在生活中更加便利,多方詢問後,接觸到糖尿病衛教學會的展翅飛翔計畫,並將胰島素幫浦作為Zozo的九歲生日禮物,讓他在日常生活可以跟一般人一樣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也可以放心喝她最喜歡的珍珠奶茶!」   ▲ 糖友分享,由Zozo與Zozo媽媽分享確診第一型糖尿病後到使用胰島素幫浦的轉變 透過科技控糖,開闢一條讓糖友們與疾病共存的康健大道。糖友小小年紀便患病,除了要克服對針頭的恐懼,更必須面對人生轉變的心理壓力。他們運用正向心態,搭配自身各項照護技巧,儘管未來依舊得和針頭和平共處,但只要做好血糖管理,依舊可以積極開創自在健康的人生!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423

乾癬性關節炎纏身 模範生身心打擊竟拒學!

乾癬性關節炎纏身 模範生身心打擊竟拒學!#健康醫療網

2021-12-30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今年12歲的翔翔(化名)聰穎乖巧,在班上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在四年前手肘關節出現一小塊皮屑,起初媽媽以為是過敏,幫他擦完藥有改善就不以為意,沒想到半年後紅疹斑塊逐漸擴大,甚至關節出現疼痛,不斷掉落的皮屑,時常被同學投以異樣眼光,昔日意氣風發的班級模範生瞬間跌落谷底,甚至開始拒絕上學。媽媽驚覺有異,帶他就醫檢查確診為「乾癬性關節炎」,醫師初期先使用傳統藥物治療,但疾病控制狀況仍不穩定,直到今年,在醫師建議下,使用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介入治療後,皮膚及關節症狀大幅改善,也恢復原先開朗的個性,重拾以往自信風采。 乾癬性關節炎症狀多樣性 患者身心靈備受煎熬 大里仁愛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霍安平醫師表示,根據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在台灣約有10萬名乾癬患者,其中約3萬名患者合併有乾癬性關節炎。大約七成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會先出現皮膚症狀,經過約八、九年後才會出現關節炎症狀,而兩成患者會同時出現皮膚及關節症狀,而另一成患者則會先出現關節症狀,才有皮膚發炎症狀,由此可見乾癬性關節炎的疾病多樣性。 霍安平醫師說明,顧名思義「乾癬性關節炎」主要是乾癬的皮膚病引發的關節炎,而乾癬是皮膚表皮層下受到刺激發炎,造成角質細胞代謝增加,人體正常人皮膚代謝週期為21天左右,但乾癬患者的表皮更替時間受發炎影響縮短到3天,造成患者大量脫屑,嚴重時患者早上一起床掀開被子會發現床鋪上滿是屑屑。臨床觀察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除了要飽受關節腫脹疼痛困擾外,還需面對生活及社交問題,並可能經常承受他人異樣眼光,因此經常造成患者的自信心大受打擊,身心靈備受煎熬。 易併發三高等慢性疾病 患者應提高警覺 霍安平醫師補充,除了皮膚及關節症狀需注意以外,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容易合併產生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血管疾病、肥胖等共病症,醫師呼籲患者應提高警覺,認識乾癬性關節炎相關併發症狀,及早就醫檢查與治療,並且避免抽煙喝酒防止疾病惡化。 生物製劑改善效果明顯 孕婦及哺乳患者一大福音 霍安平醫師説,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會先使用消炎止痛藥,再搭配病程調節藥物,若治療半年未達療效,就可以與醫師討論申請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來介入治療。生物製劑能夠針對發炎的細胞激素進行阻斷,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及發炎反應,明顯改善患者關節及皮膚病灶。另外,目前也有適合懷孕及哺乳期間使用的生物製劑,經國外臨床研究證實,藥物幾乎不會穿透胎盤影響胎兒健康。有生育計劃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可以提前多與醫師溝通討論適合自己的藥物。 霍安平醫師提醒,若孩童有出現乾癬性關節炎症狀,家長應提早帶孩子就醫治療,青春期的孩子注重外表,若因疾病脫屑影響外觀,容易遭受同儕的歧視,造成孩童自信心受損,對於孩童身心健康會有很大的影響,目前藥物治療多元,及早診斷及早治療,也可與常人擁有自信美滿的人生。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422

冬季進補也要補眼!鎖水為關鍵 人工淚液挑選密笈大公開

冬季進補也要補眼!鎖水為關鍵 人工淚液挑選密笈大公開#健康醫療網

2021-12-30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立冬之際,進補話題總是成為熱潮,但也千萬別忘了,保養身體需要長期調理且用對方法,眼睛保健也是同樣的道理!新光醫院鄭聖甫醫師指出,每到冬季院內乾眼疾病患者增加,主要是空氣中的溼度轉變,容易導致眼表面的水分揮發!面對環境的改變,除了平時正常作息、補充水分外,還要有正確的保養方式,才能真正鎖住我們眼睛的水分!  乾眼疾病患者年齡層大幅下降?成為現代人文明病! 東北季風來臨,常常因強風吹拂、空氣乾燥,而導致眼睛易有異物感、感到乾澀,再加上現代人長時間使用3C產品,除了藍光容易傷害眼睛外,長時間緊盯螢幕,容易忘記眨眼,導致眼表面水分揮發,這些都是容易導致乾眼疾病好發的因素。 長時間下來,眼睛開始產生眼睛畏光、壓力感、視力模糊等情況,大多數人一開始會以為是眼壓大、或是用眼過度,而使用不適當的方式治療,讓原本輕微一級的乾眼疾病,轉為二級甚至三級!鄭醫師也分享,許多乾眼疾病的患者常常會忍耐或是使用開架式眼藥水緩解不適感,但這些都是錯誤的方式,對於眼睛來說更是二度傷害。 乾眼疾病治療,如同植物澆水 補水是第一關,更重要的是鎖水! 導致眼睛乾澀的主要原因是,眼睛無法持續的分泌水分,而產生不適的感覺,就像是植物曝曬過度容易乾枯,需要透過即時補水解決過於乾澀的情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鎖水,維持一定的溼度,健康生長! 在此鄭醫師也提出,眼睛鎖水是有階段性的,乾眼疾病治療首要,是讓「淚膜穩定」,淚膜是眼睛表上的一層保護膜,它掌管著眼睛的保水防護機制,保護眼睛內部的脂質層、水層、黏液層,當淚膜運作正常,內部的脂質層才能防止水分蒸發,而水層及黏液層也能正常分泌,維持眼睛水亮動人也不再是難題!   如何維持淚膜穩定?點眼藥水?人工淚液? 醫師教你挑選人工淚液密笈大公開! 鄭醫師表示,維持淚膜穩定,最重要的是能夠進行淚膜的細胞修復,達到鎖水的效果,只有人工淚液!大多人眼睛不舒服時,都會找手邊有的眼藥水,或是使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對此鄭醫師說明,其實一般眼藥水不僅無補水效果,更別談鎖水,生理食鹽水則是用來清潔,長期使用反而會破壞眼表面的保水層,長期來看,不僅沒有根治乾眼疾病,還有可能造成眼睛更多負擔!  但也有不少人認為人工淚液會傷害眼睛、抑制淚水分泌等疑慮,鄭醫師對於這樣的說法表示完全錯誤!淚水的分泌與眨眼有關,當我們眨眼時會自動將眼表面刷上一層淚水,讓眼睛保持濕潤狀態,反而是不當治療、保養才容易影響淚腺的分泌功能!最後鄭醫師也同步分享,挑選人工淚液時可以選擇成分含有玻尿酸或是鎖水因子,除了達到淚膜修復效果外,鎖水效果也加倍! 人工淚液X日常習慣,雙管齊下,清亮視野不是夢! 想要擁有水潤明亮的雙眼,除了日常生活作息正常,醫師建議長期使用3C產品的民眾,掌握「20、20原則」,看螢幕20分鐘,讓眼睛休息20秒鐘,並隨身攜帶人工淚液,定時使用加強淚膜穩定,避免乾澀導致角膜損傷,不僅為眼睛補水、修護淚膜,長期下來更可以增強眼睛的鎖水時間。 乾眼疾病根治,並非難事,第一時間就醫、使用正確方式治療、長期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搭配日常保養,就能輕鬆遠離眼睛乾澀、模糊感!擁有清亮視野再也不是夢!  新光醫院 鄭聖甫醫師 【醫師簡歷】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眼科主治醫師 私立輔仁大學醫學院眼科講師 美國麻州眼耳醫院眼角膜專科研究員 美國哈佛醫學院Schepens眼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 愛爾康 糊矇族的好夥伴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245

白內障年輕化 置換人工水晶體才能擺脫「模糊」人生

白內障年輕化 置換人工水晶體才能擺脫「模糊」人生#健康醫療網

2021-12-29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白內障是老人的專利嗎?其實不然。由於3C產品氾濫、使用度高,造成不少超過500度的「高度近視」,提高白內障發生率,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2018年有115萬多人因白內障就醫,其中50歲以下年輕患者越來越多,知名眼科診所院長王孟祺表示,門診中曾出現20多歲就罹患早發性白內障的患者,然而目前的藥物只能延緩惡化、無法根治,須透過置換「人工水晶體」才能根除白內障。 藥物無法根治白內障 必須置換人工水晶體 健保署統計資料指出,50歲以上的國人有六成罹患白內障;60歲以上則有八成;甚至70歲以上高達九成,成為無法避免的通病之一。王孟祺表示,高度近視、長期點用類固醇藥物或有代謝性疾病的患者,更容易提早發生白內障,另外,民眾若發現其中一眼度數急遽增加,千萬別以為只是一般的近視加深,必須提早警覺有可能是「白內障」,並及早接受治療。 王孟祺表示,依嚴重程度不同,白內障治療方式也不同。輕微白內障,平常要保養避免惡化,例如外出時戴墨鏡、寬緣帽子,防止眼睛暴露於紫外線,減緩水晶體老化,而飲食上需補充抗氧化成分,例如葉黃素、蝦紅素、花青素等,並維持運動,讓養分能夠充分送達眼睛。 如果病情進展一定程度,但不至於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可先使用藥物延緩惡化,然而目前藥物尚無法根治白內障,萬一嚴重影響生活,患者需考慮置換「人工水晶體」;王孟祺表示,早期使用水晶體囊外摘除術,將水晶體的晶核完整取出並留下囊袋以置入新的人工水晶體,但傷口大且復原時間長,日後也可能有傷口容易再度裂傷的危險。 因此,現在主要以超音波乳化手術,利用超音波的能量震碎白內障,並將其吸出,再使用植入器將水晶體植入,然而在手術操作上,高能量恐怕會傷害到眼球內其他健康的細胞,因此現今以飛秒雷射輔助治療,取代醫師目測及手動的危險,運用儀器的光學測量及雷射切割,提升安全性。 現今人工水晶體選擇多樣 特性大不同 常見的人工水晶體分為單焦點、二焦點、三焦點及延伸焦距。王孟祺表示,單焦點是指光線時只會集中在一個焦點上,成像是最「銳利」的,但缺點只能看「一個固定距離」,一般而言是看遠方為最清晰,但中、近距離需配戴老花眼鏡,對於早發性白內障的年輕患者來說,非常不便。 為此,還有二、三焦點可選擇,讓聚焦範圍擴大到看遠、近都行,其中「二焦點」顧名思義是只有其中2個距離清晰,但是無法讓遠、中、近都很清楚;「三焦點」是三種距離都清楚,不需要配戴眼鏡輔助,然而某些患者需要較長的時間來適應習慣這樣的水晶體。王孟祺表示,「若要使用二、三焦點,患者眼睛本身的條件要夠好,若視網膜、視神經體質差,對光線敏感度低,這時置入人工水晶體,無法發揮良好效果。」 王孟祺表示,患者眼睛的體質不好,可使用「延伸焦距型水晶體」,又分為「繞射型」及「非繞射型」。繞射型已成功改善二、三焦點的缺陷,不過近距離視覺仍較弱一些,需以低度數老花眼鏡輔助,但少數患者夜間開車仍會有些微眩光及光暈的感覺;「非繞射型」則改善了夜間眩光、光暈的問題,且無論是遠、中、功能性近距離都相當清晰,對於患者眼睛的體質要求沒有像繞射型的那麼高。 不是越貴越好! 務必找到最適用的人工水晶體 王孟祺強調,人工水晶體並不是越貴越好,要針對患者眼睛光學狀況找出最適用的水晶體。舉例來說,不同的水晶體度數範圍不同,因此最貴的水晶體度數不一定適合患者。曾有位50多歲且平常需執行手術的醫師,因高度近視並且單眼突然近視加劇,確診後罹患白內障,經詳細討論後,選擇置換非繞射型延伸焦距水晶體後,能夜間開車、看診並執行手術搶救人命。因此,務必要根據日常生活、工作需求,以及眼球體質,來配置適合且能發揮效果的人工水晶體。   ▲知名眼科診所院長王孟祺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378

擺脫憔悴乾癟! 臉部補脂還你富貴「好命臉」

擺脫憔悴乾癟! 臉部補脂還你富貴「好命臉」#健康醫療網

2021-12-29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妳也想擺脫「苦命臉」嗎?據統計,只要年過30歲,原本像「地基」般提供支撐力、讓肌膚維持緊緻和彈性的膠原蛋白便會加速流失,導致肌膚逐漸凹陷、看起來憔悴沒精神,如果已經接受過電、音波療程效果仍不顯著,醫美診所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楊舒鈞建議愛美人士可以透過補脂手術,使用自體脂肪填補臉部凹陷,把「地基」打穩再做其他補強。 什麼是自體脂肪補脂手術? 隨著抽脂技術提升,自體脂肪移植技術也廣泛運用於醫美手術中,像是填補臉部雙頰、夫妻宮凹陷、豐滿額頭…等,而自體脂肪移植,就是將自己身體有多餘脂肪的部位,一般是以腹部和大腿為主,再來還有側腰、臀部、蝴蝶袖等地方,透過抽脂技術,取得直徑相當小的迷你脂肪球,經過離心及純化處裡(除去雜質)後,再用針頭以精密注射到需要填補脂肪的部位。   ▲楊舒鈞醫師為愛美人士進行大腿抽脂劃線。 醫美診所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楊舒鈞表示,有些愛美人士會擔心採用植入物會導致排斥發炎反應,而自體脂肪補脂使用的是自身原有脂肪,可以大幅度降低不良反應,且效果自然又真實,雖然會有部分注入脂肪細胞被吸收,但藉由過濾純化技術的精進,或是加入高濃度生長因子輔助,都可以提高脂肪細胞存活率。 常見補脂部位 填補臉部凹陷:前額、太陽穴、臉頰、蘋果肌、夫妻宮…等 改善皺紋問題:法令紋、木偶紋、眉部紋、嘴角溝、木偶紋…等。 修飾眼部外觀:眼窩、淚溝凹陷 豐滿身材曲線:胸部、臀部 脂肪細胞存活率是補脂關鍵 術前評估保障手術安全 楊舒鈞醫師指出,一般而言,從事臉部補脂手術,平均一次左右就能發揮治療效果,如果是需要注射較大脂肪量的部位,像是胸部或臀部,如果一次注入全數脂肪,可能會影響脂肪細胞存活率,所以分成2至3次的手術,較能達到滿意的長期效果。此外,楊舒鈞醫師也提醒,在從事醫美手術前,應選擇值得信賴的醫美診所和具豐富經歷的專業醫師,並做好術前諮詢評估,才能美得安心又自然。   ▲楊舒鈞醫師為愛美人士進行抽脂手術。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374

進補過頭失竟自律神經失調! 中醫傳授祕訣調回陰陽平衡

進補過頭失竟自律神經失調! 中醫傳授祕訣調回陰陽平衡#健康醫療網

2021-12-28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時序進入冬天,天冷總是讓人忍不住想吃些補品,暖胃補身。不少人都認為,晚餐吃熱騰騰火鍋、喝熱湯,能夠溫暖全身,幫助晚上入睡。不過,中醫師表示,不是每個人的體質都適合進補,有一些體質的進補過頭,甚至可能釀成自律神經失調,反而造成失眠連連。 吃完麻辣鍋難以入睡 心悸胸悶自律神經失調 康涵菁中醫師表示,近來臨曾遇過1位30多歲女性,吃完麻辣火鍋後,準備睡覺時忽然心跳加速、胸悶脹氣,當晚毫無睡意並難以入眠、睡睡醒醒。隔天上班進到辦公室不通風的環境後,不舒服的感覺又再度發作,接連幾天都有類似的情況發生,於是到心臟科和腸胃科門診求助,各項檢查都沒有異常,便前來中醫尋求幫助。 經過仔細詢問之下,患者說因為自己容易手腳冰冷,天氣轉涼之後,三不五時就會吃一些麻油雞、當歸鴨麵線或是麻辣火鍋,想要暖和四肢。經過康涵菁中醫師診斷,患者是屬於氣鬱而非陽虛所導致的四肢冰冷,結果過度的進補,反而會導致身體的陰陽失衡,也可以視為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天冷交感神經較興奮 進補過度更亢奮 西醫理論中的自律神經,包含了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負責維持人體基本的生理運作,像是呼吸、心跳節律、腸胃蠕動、血壓等都與其有關,兩者會相互拮抗,且無法受到人體意識的控制。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眾多,像是壓力、情緒,或是環境氣溫的改變,都會影響其運作。 康涵菁中醫師提醒,到了天氣寒冷的時期,正常人體的交感神經就會較為興奮,進而收縮血管、提升血壓並保持體溫,此時若過度的進補,反而會更加重交感神經的亢奮,導致心悸胸悶、睡不安穩等不舒服的症狀產生。 進補導致陰陽失衡 延伸相對應症狀 中醫文獻中雖無自律神經一詞,但可以用陰陽的方式去解釋,將交感神經的功能視為陽的作用,副交感神經的功能視為陰的作用,而人體最舒適的狀態,就是陰陽平衡,一旦陰陽失衡,就會有許多相對應的疾病產生。一般冬令進補主要是補充陽氣,但如果過度進補,便會導致陽多於陰,進而產生上火情況,像是血壓偏高、心跳加速、皮膚發炎及口破、便祕等症狀就會接連而生,且又會因為「陽不入陰」而導致失眠。 錯誤進補先降火 疏肝理氣緩解燥熱 康涵菁中醫師建議,當這樣錯誤進補發生不適症狀時,必需趕緊先服用由黃連、黃柏、黃芩所組成的「三黃粉」降火,迅速緩解食補在體內產生的燥熱。此外,現今社會生活與工作壓力很大,若又加上經常熬夜,可能會比一般人更容易產生自律神經失調,因為這類型的患者往往肝氣疏泄不暢,便可能會肝鬱化火化熱,擾動陰陽平衡,導致睡眠障礙。 因此,可以適時酌加幫助疏肝理氣的方藥,例如「加味逍遙散」或「龍膽瀉肝湯」,也可有效改善交感神經過度敏感的失眠。同時,頭部的針灸也能夠幫助調節緊繃的頭皮張力,達到抑制交感且活化副交感神經的功用。 進補後容易亢奮、心悸、難眠的患者,建議可在睡前一小時在瑜伽墊上做一些和緩伸展,將動作放慢,配合腹式呼吸,並搭配聆聽慢節奏的療癒音樂,藉此可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將亢奮的情緒緩和下來。做完瑜伽伸展完畢之後,可閉目片刻,幫助全身氣血重新均衡分布,也能溫和的溫煦四肢。 康涵菁中醫師表示,自律神經容易失衡的患者,平時的飲食除了不能接觸太多補品以外,還需避開咖啡因、辛辣、油炸或偏鹹的飲食,否則容易刺激交感神經。相反地,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群、色胺酸、酪胺酸、鈣、鎂、鋅等食物,有助於穩定神經與情緒,像是中藥材中的珍珠粉,就含有鈣、鎂、鋅的成分,且可平肝清心,很適合這種亢奮難眠的患者。然而珍珠粉偏涼,最好經由合格中醫師評估後再服用,也才能夠在患者交感與副交感回歸平衡,睡眠改善後,提醒民眾停止服用的時機。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346

鼻息肉如星火燎原塞滿鼻竇腔 生物製劑助重拾咖啡香

鼻息肉如星火燎原塞滿鼻竇腔 生物製劑助重拾咖啡香#健康醫療網

2021-12-28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長期受鼻塞困擾的46歲陳先生,因呼吸困難及頭痛的狀況越來越嚴重而前往就醫,經電腦斷層掃描後,驚見鼻息肉沿著眼眶長滿了整個鼻竇腔,即使經過手術開刀、傳統藥物治療並搭配日常照護清洗鼻腔,息肉仍如星火燎原般不斷蔓延,讓他感到相當沮喪。所幸,經醫師評估改以新型生物製劑治療,幾週後嗅覺就逐漸回復,病況也穩定控制,暌違多年總算不用再只是單純地喝咖啡,而是可以用心「品」咖啡香,晚上也能好好睡覺了。 傳統藥物及手術難控制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發炎是主因   台灣鼻科醫學會秘書長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部鼻科戴志展主任說明,在過去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治療方式大多以手術清除,並搭配術後一段時間的類固醇鼻噴劑治療,以控制病況避免再次復發。   雖然,透過鼻竇內視鏡手術切除鼻息肉,能使大部分病人鼻竇腔恢復正常生理功能,不過根據統計,約有兩成病人會再次復發,原因除了術後追蹤不足、自我照護不佳、持續抽菸等因素外,最主要便是這類型病人不是單純的鼻竇炎合併鼻息肉,而是屬於第二型發炎過敏體質,導致無論開幾次刀,鼻瘜肉總會春風吹又生,難以根除。 新型生物製劑有效「降低發炎反應」不再反復受皮肉之苦 針對這類型病人,戴志展醫師強調,治療的首要目標便是「降低發炎反應」來消除鼻息肉,維持正常鼻竇生理功能,以保持鼻竇暢通。如果能在治療前透過抽血檢測或是息肉檢體作分析試驗,確定病人是因第二型發炎引起的慢性鼻竇炎,對症用藥,治療反應效果就會很快。而今(2021)年通過TFDA核准的新型生物製劑便是透過精準鎖定發炎物質,抑制過敏反應來達到縮小鼻息肉體積、改善鼻塞、嗅覺喪失的情況,也能避免反覆的手術開刀,降低後續其他藥物的使用,對於病人來說不僅減緩他們的壓力,也能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日常照護不能少 醫:清洗鼻腔、定期追蹤 戴志展主任提醒,病人除了配合醫師治療並定期追蹤,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免接觸環境空氣中的過敏原及刺激物,因為當身體受到過敏原刺激,會有一連串的防禦措施,促使發炎分子傳遞訊號,讓鼻竇炎更難控制,若症狀持續未改善,應盡快就醫與醫師討論適切的治療方案,進一步降低復發風險及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384

肺癌晚期還有希望嗎? 免疫療法改變第三期肺癌命運

肺癌晚期還有希望嗎? 免疫療法改變第三期肺癌命運#健康醫療網

2021-12-27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針對第三期之後無法開刀的晚期肺癌,現在已有新突破!60多歲的劉大哥,一直以來都有抽菸習慣,沒想到卻因為咳嗽、胸悶就診,發現罹患非小細胞肺癌第三期,而且已有淋巴遠處轉移,沒辦法以手術切除腫瘤,僅能以化學治療與局部放射治療,在醫師建議下再以免疫療法作為後續鞏固治療,至今三年多都沒有症狀或復發傾向,恢復良好。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馮博皓表示,在免疫療法出來之前,的確沒太多選擇,但免疫療法可以大幅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很振奮人心。 肺癌以手術為基準 晚期無法開刀可考慮免疫療法   由於早期肺癌較難發現,等到有症狀時多已是晚期,馮博皓主任指出,肺癌治療會以手術為基準,清除的越乾淨越好。第三期肺癌又分為ABC,其中依淋巴結影響程度分IIIA與IIIB,將評估是否可進行手術,若腫瘤太大,標準治療會先以化療搭配局部放療,將腫瘤縮小再開刀,術後並輔助化療、放療作為鞏固治療;IIIC指的是有淋巴遠處轉移但未侵犯到器官,基本上無法開刀者,就會建議接受同步化學治療與局部放射治療,完成後再輔以免疫療法作為後續鞏固治療。馮博皓主任提到,「以前只有化療,無法開刀又沒有基因突變的患者,做完放、化療就只能等,等復發再次治療,還好現在有了免疫療法,讓這些患者又有了希望。」 第四期肺癌,常見狀況腫瘤已擴散到其他部位,則以有無基因突變為分類,若有突變如EGFR、ALK,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使用;另一類沒有基因標記,則可以使用化學治療或是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重啟T細胞 鞏固療法延長存活期 免疫療法是什麼,為什麼有效果?馮博皓主任解釋,正常免疫系統對於入侵的外來物,會啟動去攻擊,然而癌細胞很狡猾,它會伸出一個叫做PD-L1的觸手,去與攻擊外來物的T細胞PD-1受器結合,讓T細胞無法辨識攻擊癌細胞,因此免疫療法就是使用PD-L1 、PD-1拮抗劑阻止他們結合,重新喚醒免疫系統去攻擊癌細胞。 免疫療法可以用於開刀術後的鞏固治療,或是針對無法開刀的患者,在化療與放療的基本治療後加上免疫治療,都可以大幅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跟整體存活期。 第三期肺癌扭轉命運 免疫療法成新選擇 過去免疫療法的研究多是針對佔了一半以上的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第三期肺癌患者僅佔10%左右,反而較少選擇。馮博皓主任提到最新的研究證實,免疫療法對第三期患者的存活期與延緩復發也有幫助,無法手術切除的患者,先完成同步放化療後,再繼續使用一年療程免疫療法鞏固治療,超過三成患者五年內無疾病惡化,提升患者存活期,突破了過去第三期肺癌治療困境。這種治療組合並已經納入國際肺癌治療指引,成為患者的一種治療選擇。 不少患者對免疫療法充滿高度期待,希望能扭轉肺癌、根治肺癌,但馮博皓主任也提醒,雖然療效佳,還是有小比例會復發,或是因免疫引起相關副作用,如肺炎、肝功能異常、新陳代謝問題等,患者密切注意自身狀況,有異常盡快與您的醫療團隊聯繫,免疫相關副作用多數早期發現可受到良好的控制。 馮博皓主任提到,未來還會出現更多免疫治療藥物,也可能使用多種雞尾酒療法,就有望根治癌症,他對免疫療法發展充滿期待,也鼓勵晚期肺癌患者不要灰心,與醫師討論任何有可能的治療方針。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34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