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血管型失智別輕忽!老年失智中醫有解

血管型失智別輕忽!老年失智中醫有解#健康醫療網

2021-12-21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現代人罹患失智症的人口年年增加,一般大眾以為失智症是退化或是阿茲海默症;其實,以失智症分類來說,有血管型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和路易氏體失智症,而血管型失智症,可以使用中藥來預防和調治。 遲鈍、健忘、反應慢半拍 失智先兆 中醫師李深浦表示,人老了不一定會失智,但是如果任其老化而不預防保養者,失智的機率就可能大一些,人老化是全身性問題;例如造血功能不好,血氧濃度不高,則全身的營養運送就會變差,一旦腦缺氧,腦細胞就不活化,因為腦細胞比肺更需要氧氣,若出現腦筋遲鈍、健忘,反應慢半拍,這些有可能都是失智的先兆。 腦沒有氧氣就會退化 心與腦是0與1的連動 中醫師李深浦進一步表示,氧氣不足會造成腦的運作不良,腦會退化跟氧氣不足有很大的關係。由於血是心火,心與腦是0與1的連動關係,腦若很活潑會連動心,護心即健腦,所以要培養心力,活化造血功能,促進新陳代謝腦就不容易退化;李醫師建議可補充身體元氣與血液生成機能,或養肝幫助肝臟新陳代謝,讓腦筋不會昏沈,不會一直打瞌睡,血液循環好對心腦都有益,有了充足的氣血,便能長養心神,也能改善腦的情形。 血液生態平衡中藥 腦筋活絡思路暢通 什麼中藥對失智症有幫助?李深浦中醫師解釋,人的血液濃度要適中,太清、太濁都不好,血液依賴心臟的推動輸送到全身,提供營養,維持臟腑組織器官正常活動,如果心的功能正常,思緒會比較敏捷,而心的活動會影響血液狀態,進而影響腦組織功能的活動;所以,服用的中藥要使血液生態平衡,血液濃度正常,使脈絡循環好,血活則心就活,心活心神就旺盛。 ▲李深浦中醫師 血液循環中藥 補助造血促進新陳代謝 李深浦中醫師強調,吃藥要依全身需求全盤考量,要有系統的吃,不是只吃單獨一種藥,若只是針對局部而沒有顧及全面,這樣反而不好;例如銀杏只是擴張微循環,微循環的腦血管擴張劑都只是暫時的,若一旦暫停反而會崩壞的更快速,而真正能使血液循環的中藥,是要補助肝臟、腎臟功能,讓造血活絡,促進新陳代謝。此外,有很多人六十歲還去捐血,由於造血工廠已經衰退,自用都不夠了,所以建議年過六十要捐血前,先考量自己身體狀況。 八、九十歲能耳聰目明 要學習靜坐、練平衡禪 使腦恢復年輕是要全身性!李深浦中醫師認為,真正要維護到八、九十歲也能耳聰目明,不是只靠吃藥,要學習靜坐、練平衡禪,領悟佛學與道家的道理,平衡禪、靜坐可抗地心引力產生離心力,有離心力才能得氧氣,腦才活潑健康,眼耳鼻牙口腔才健康。 對新鮮事物不感興趣 腦退化越來越快 所以,老化跟個人生活習慣習習相關,對自己的認知也有很大關係;李深浦中醫師說,人的腦筋為何會越來越退化,這和沒有新鮮事物來保持身心開朗有很大的關係,人要時常保持對新的事物有新鮮感,要活就要動。例如喜歡爬山,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七十歲時交些五十歲朋友,九十歲時還有七十歲的朋友。老人也怕沒有用,其實,人老不一定要有用,但要有樂趣,例如喜歡音樂、運動,對每樣新鮮事物都要感興趣,腦的退化才不會那麼快。 年輕就要有養生觀念 運動和曬太陽很重要 人對身心管理要有計畫,才能老得有尊嚴!李深浦中醫師表示,不要認為老化就一定會退化,希望每個人在年輕時就要管好自己,養生觀念從年輕時就要培養。活在時代變革中,不要被時代淘汰,年老時不要一天到晚睡覺,自己要去找事做,不要為了賺錢找事,是為了樂趣去找事,而且一定要運動,有運動很重要,可使血液不致太濃或是太濁,也要曬太陽,對心血都很好。 金剛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 集中精神歸一 一是不變的專注 佛學中的金剛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李深浦並做了深刻的解析;他說,要集中精神歸一,因為陰陽合一分不開,「一」是水,就是氫與氧,水有非常高的能量,靜坐是激化身體中的水,靜坐會流汗,身體會發熱,例如西藏喇嘛穿很少卻可以在很冷的西藏高山上唸佛,體溫卻比平地的人高,顯示靜坐發熱流汗,身體會更輕盈。 心情愉快自立生活不無聊 頭腦才會年輕 李深浦中醫師呼籲,人可以無事,但不可無聊,要有充足的生活變化很重要,有智慧的老人凡事都自己動手,而且心情愉快可以自立生活,頭腦才會年輕;有的子女認為不要讓老人做事多休息,這是孝順嗎?很可能使老人老化更快。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52250

疫情期間動少吃多血糖飆升 控糖模範生竟酮酸中毒

疫情期間動少吃多血糖飆升 控糖模範生竟酮酸中毒#健康醫療網

2021-12-20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疫情趨緩,糖友們該動起來了!82歲的李伯伯患有糖尿病,病情一直穩定控制,糖化血色素也都控制在7以下,沒想到有一天竟然因為糖尿病酮酸中毒送急診。家人說李伯伯都有定期施打胰島素,吃藥也很準時,不明白為什麼突然血糖飆高。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治元教授說明,李伯伯雖然積極配合治療,但唯一問題是防疫期間在家活動量減少,但吃東西的時間與量都增加,甚至還多吃了點心,因此血糖飆升導致糖尿病酮酸中毒,所幸經過緊急治療已恢復健康,腎功能沒有因此惡化。 防疫不出門血糖飆升 恐致急症、提升血管病變風險   今年五月進入疫情三級警戒,許多糖友為了防疫不敢出門,對醫院更產生恐懼而延後回診、領藥,缺少定期抽血檢驗,影響血糖管控的穩定度,或是像李伯伯一樣,活動量減少但飲食量不減反增,導致血糖飆升、酮酸中毒、高血糖昏迷的病例發生。王治元教授指出,因應疫情雖有線上衛教門診、遠距視訊門診等資源可供使用,但對於自我監測能力較差,需要醫護面對面提醒與叮嚀的病患來說,血糖監控仍是有難度的,導致疫情期間出現急性症狀的機率提升,也大幅提高日後大、小血管病變的風險。 糖尿病威脅不因疫情消失 疫起治療不中斷、遠離併發症 在進入糖尿病的前期階段,也就是準糖尿病患,其實高血糖就已經開始影響心臟與腦血管病變,王治元教授提及,從糖尿病發生時就開始進入併發症追蹤的階段,在糖尿病被真正診斷前的三到五年,大型血管病變,包括心臟與腦血管病程已開始進展,小血管病變如視網膜、神經病變,反而是在糖尿病診斷之後才發生的。有效降低併發症發生的風險,就是妥善、穩定地控制血糖,有些人同時也有高血脂、高血壓的問題存在,但只要妥善管理血糖,定期追蹤回診,都是可以治療及管控的。 因疫情三級警戒期間並不長,王治元教授表示目前還看不出來疫情對於糖尿病併發症的影響,可能需要至少三到五年才能觀察出兩者間的關係,但急性的糖尿病併發症如同酮酸中毒,就可能是因為疫情期間缺少定期回診而發生。王治元教授也分享疫情期間病患對於血糖的自我管控呈兩極化,有半數人因居家生活而作息規律、穩定用藥;而也有半數人,大多是老年人,因回診頻率降低,居家沒有監測血糖的習慣,或是家人照護也不夠精確,則有病情加劇的趨勢,王治元教授提醒不要因為擔憂染疫而破壞原本規律的治療,糖尿病的威脅還是一直存在。如果剛好心、腎功能介於臨界點的族群,很可能會因此快速進展,造成心腎功能惡化,甚至進展到心臟衰竭、洗腎。 糖友有問題? 請找「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 SMBG,也就是自我血糖監測(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的概念在疫情期間特別重要,王治元教授表示,若糖友無法看診詢問醫師,或遇到用藥、飲食等問題,都可以與自己的衛教師聯繫,全台283個醫學中心跟診所都有衛教師可以諮詢,若不知道從何處尋找衛教師,也可以利用糖尿病衛教學會最新推出的「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隨時取得正確疾病資訊。不用另外下載APP,「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集結醫師、個案管理師、營養師等專業照護團隊,彙整糖尿病患常見的各種迷思及問題,提供即時回覆。  另外還有簡單易懂的衛教影片,「呵護您的糖心蛋」就是提醒糖尿病患需要時常控管自己的血糖,注重心血管等共病問題,並注意飲食習慣及體型,不要成為蛋形身材。 規律用藥不中斷 控糖、保護心腎功能一起來 恆定作息、自我管控、規律用藥是糖尿病患的基本功,盡量不要受到其他因素影響而中斷或忘記,現在治療糖尿病的新藥非常多元,除了單純控制血糖之外,有些藥物還有保護器官的功能,可以預防心腎功能衰竭等。有些糖尿病患會有逃避心態,以為不面對可以避免一點煩惱。王治元教授強調「這在慢性病的世界中不適合逃避,糖尿病不處理它依然存在,建議勇敢面對,才能與糖尿病穩定共處。」 現在已進入後疫情期間,王治元教授提醒糖友記得四字口訣「長保平安」:「長」期穩定追蹤,規律用藥;「保」持運動,維持穩定的胰島素敏感度;保持「平」靜心情,焦慮容易提升進食慾望或忘記打針吃藥;「安」心睡眠,只要睡得好,精神穩定身體就穩定,只要做到這四件事,糖尿病患便能長保平安,遠離併發症的威脅。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https://www.tade.org.tw/ 糖心蛋影片連結:https://www.tade.org.tw/elearn/index.asp 「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https://reurl.cc/aNO35Q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233

7歲兒罹患妥瑞氏症遭歧視 「頭皮針」治療獲重生

7歲兒罹患妥瑞氏症遭歧視 「頭皮針」治療獲重生#健康醫療網

2021-12-20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年僅7歲的小男孩阿布(化名),長得清秀可愛,不定時出現搖頭、眼球飄移與眨眼,在學校被同學捉弄排擠,甚至老師總誤會他在「惡作劇」,經過精神科一系列詳細檢查後,確診為「妥瑞氏症」,媽媽很擔心妥瑞氏症的症狀會影響阿布的課業學習和人格發展,所幸經過頭皮針及耳針治療後,症狀有所緩解。 2021年初阿布才剛確診時,媽媽擔心服用西藥的副作用可能會讓阿布感到很不舒服,於是想起一位擁有中西醫執照的醫師楊龍駿,而她自己也是楊醫師的病人,知道楊醫師的專業是頭皮針和耳針,「希望透過針灸的方式讓阿布的症狀有機會改善。」媽媽語重心長說著。 媽媽帶著阿布進入診間後,隨即向楊醫師諮詢,醫師說:「在我的針灸門診中曾經治療過幾位妥瑞氏症的病人,雖然發病原因還不明,但確定是腦部的問題,透過頭皮針、耳針可刺激與改善腦部的異常迴路,對症狀有所幫助。」 ▲中西醫整合針灸特別門診楊龍駿醫師 兒童腦部發育尚未定型 及早治療是關鍵 妥瑞氏症的發病年齡平均在2歲到15歲之間,除了像阿布的症狀以外,有的患者還會發出一些沒有意義的聲音、一直罵髒話,或是重複別人的話,所以早期還把這種症狀稱之為「穢語症」。 看著阿布先前在學校被排擠,楊醫師也感嘆地說,從古至今眾人對於妥瑞症有很大的誤解,古代甚至會認為那是被「附身」,其實,妥瑞氏症是兒童的慢性神經生理機制的病變,這些行為是無法自我控制且是突然、短暫、反覆出現的。 楊醫師接著鼓勵阿布和媽媽:「其實妥瑞兒的智商是正常的,是因為腦部的神經傳導出現異常,也就是大腦皮質基底核跟額葉之間的動作聯繫出現問題,神經迴路異常放電,會使身體不自主的抽動,而在面對壓力或緊張時會讓症狀變得更明顯。」 用頭皮針、耳針進行刺激的話,由於腦部某些部位負責控制身體各種活動,假如眼睛或頸部出現異常反應,就會在頭上針對所屬部位進行扎針,楊醫師接著說:「用針灸刺激大腦,會使大腦皮質重組,並產生新的神經迴路,動作就會慢慢穩定下來。」由於兒童的腦部發展尚未定型,及早透過頭皮針調整,讓孩子能自主掌控身體的動作,因此越早治療越好。 症狀改善許多 阿布終於能好好上學 聽到此,媽媽不安的心有了一絲安定感,於是啟動一週一次的治療。在診間裡,阿布看到一根又一根針,感到害怕、甚至大哭,不過為了能治病,媽媽陪著阿布一次一次完成療程。第一週的治療後,媽媽觀察阿布不自主搖頭狀況有明顯減少,到第四次治療後,搖頭現象已不再出現,眼球飄移與眨眼也有減少。 直到第八次治療時,搖頭、眼球飄移與眨眼等非自主的動作都不再出現了,而目前仍繼續治療並時時觀察阿布的穩定度。阿布回到學校時,老師和同學也越來越能理解阿布的病況,阿布終於能好好學習、好好和同儕溝通,融入班級,媽媽也放心許多,實屬一大轉變。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52246

天冷吃補小心月事來時大血崩 中醫精闢食養分析辯虛實

天冷吃補小心月事來時大血崩 中醫精闢食養分析辯虛實#健康醫療網

2021-12-17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天氣越來越冷,臨床上看診常發現剛吃完羊肉爐、薑母鴨後,當月的月經突然爆量,或是嚴重劇痛,中醫師吳宛容提醒要小心,你可能是不能吃補的實證體質。這種多半是子宮內膜異位的高風險族群,吃了過多溫補的食材產成子宮充血,發炎而產生腫脹的現象,下焦氣血運行不暢,子宮收縮不佳導致月經爆大量;中醫在痛經的分類來看有分虛證與實證,一般在痛的時間上,以經前、經行時痛者大部分屬實;經後仍綿綿作痛,或經後開始痛者屬虛。 在痛的性質上,絞痛、灼痛、刺痛、拒按者多屬實;隱痛、墜痛、綿綿作痛,喜按者屬虛;灼痛得熱痛反加劇屬熱;冷痛得熱疼痛減輕則屬寒,通常實證的女性朋友是不適合在月經前吃補的,不是每種痛經都可以喝溫熱薑茶改善,如果子宮肌腺瘤發炎引起的痛經,喝薑茶或是吃補品反而會更嚴重;發炎在中醫來看大多屬於實證的痛經,月經來潮時在骨盆腔裡反覆充血與發炎,從中醫觀點來看,是一種濕熱症狀,如果月經來時飲用黑糖薑茶來舒緩疼痛,只有剛開始時感覺舒緩,但是久了反而會加重發炎的情況,甚至會產生爆大量的情況。 補太多人參 經期延三個月後突血崩 吳宛容中醫師在門診就有遇過一位女性上班族每天都喝人參茶,結果喝到月經不來,3個月後突然血崩到不知所措!婦產科醫師打止血劑也沒效,後來適用龍膽瀉肝湯等去濕熱加上仙鶴草、雞冠花、荊芥炭等的去濕熱中藥才讓血崩停止。所以月經前能不能吃補,建議可以先諮詢專業的中醫師,可别亂補一通。如果經期有特殊變化,好比經血爆量、經期混亂、前後異常出血,在考慮進補調理前,也可先接受超音波檢查,排除是否子宮肌瘤或內膜瘜肉等。 冬天能否吃補? 女性可從白帶判斷 通常排卵期的白帶也是觀察多天是否能吃補的重點,正常狀況下,白帶也會隨生理週期而變化。排卵期時白帶會特別多,正常的白帶頂多有一點味道而且呈透明水狀,像蛋清一樣;吳宛容中醫師說明,如果味道很臭,且變得很黃,甚至是綠色,還有搔癢,有渣渣,或者在褲底、陰部可發現像乳酪或豆腐渣一塊塊白色的東西,多半是因陰道感染,這時也不能吃補,吃補會讓感染趨於嚴重;如果白帶中有血絲或者呈微紅色,首先要判斷是否因夾帶排卵期的出血或是之前有性行為,這時吃補有可能會讓有血絲的分泌物更多,這時也要暫停吃補;也要排除子宮頸糜爛的問題,而長子宮肌瘤或是有子宮內膜異位的姊妹,胡亂吃補會讓充血更嚴重且更痛。 麻油、薑、米酒火上加油 經期腹瀉者避免四物湯 那街頭巷尾都有賣的麻油雞湯總算安全了吧?麻油性寒內含不飽和脂肪酸,在體內將轉換為前列腺素促使可子宮收縮,服用可加速排除經血或坐月子幫助排除產後惡露。但坊間多數麻油料理,如麻油雞料理過程大多先以老薑爆炒,再加入米酒調味,酒精本身即有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作用,加上老薑本身辛熱性及爆炒後屬性由涼轉熱的麻油,整道料理將變得十分燥熱且大幅提升活血作用,就像「火上加油」並不適合。但是也不能吃冰來降溫,容易造成子宮痙攣,增加疼痛的風險;還有月經前體質易化熱,也避免辛辣的食物,如果平日腸胃不好或者經前或經來腹瀉的狀況,也避免吃四物湯,因為四物湯中的當歸與熟地有滑腸的作用,會使腹瀉情形更為嚴重。 若患有子宮內膜異位、巧克力囊腫、子宮肌瘤等婦科疾病、體質屬熱或是平時經血量較大的女性,食用麻油相關料理,可能因子宮加速收縮導致大量出血甚至血崩經期時,子宮及骨盆更處於一種過度充血極為脆弱狀態,恐導致發炎反應更加嚴重,造成排血量劇增,或經痛加劇等不適,建議經期不要自行食用,先尋求醫師專業建議後再食用。 經期宜飲食清淡、多補蛋白質 可多吃高抗氧化物、高鐵質 月經來到底能吃什麼呢? 吳宛容中醫師指出,飲食儘量清淡,為了保持體力多攝取優質蛋白質,雞肉、魚肉,而煮熟的花椰菜、番茄湯、海帶湯、對女生婦科的保養也有幫助,也建議多攝取能利濕的食物,像是冬瓜、紅豆、綠豆、薏仁等,而含高抗氧化物的藍莓、櫻桃、葡萄,具有豐富的花青素,有消炎止痛的效果,且都屬於高鐵質水果,能舒緩經血過多而導致的貧血及體虛,但是切記在白天時服用 。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201

「膀胱過動症」惹禍 上班頻跑廁所險丟工作

「膀胱過動症」惹禍 上班頻跑廁所險丟工作#健康醫療網

2021-12-17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48歲的黃先生是位上班族,近來總覺得小便尿不乾淨,常常過不到十分鐘就會想跑廁所,就連半夜至少也要起床四次,嚴重影響到睡眠品質,還因此影響白天上班表現,年度考績還差點不及格,險些害他丟了工作,驚覺大事不妙的黃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至醫院檢查,才知道自己是「膀胱過動症」導致頻尿跟夜尿,經醫師治療後,目前不僅能夠一覺到天亮,工作效率也深得主管喜愛! 越老越容易發生 千萬別輕忽膀胱過動症 馬偕醫院泌尿科李致樵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全台灣約有400萬名成人深受「膀胱過動症」的困擾,且隨著年齡漸長,發病的機率就越高,這個疾病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甚至導致憂鬱症等狀況發生,但目前國人願意就醫的比例仍不高,提醒民眾千萬別輕忽! 李致樵醫師補充,膀胱過動症典型的症狀,患者除了會有頻尿和夜尿的問題之外,還會有急尿跟急迫性尿失禁的問題,讓患者無法控制尿急感,常常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因此醫師建議,若民眾出現以上症狀時,應先至醫院檢查,才能儘早恢復正常的生活。 多模式治療 助患者控制過動的膀胱 李致樵醫師說明,目前膀胱過動症的治療方式包括行為治療、物理治療、口服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四種方式。其中行為治療又稱為膀胱訓練,訓練病患能夠定時解尿或者是漸進式憋尿,讓解尿間隔時間延長,如此可減少急尿的發生及增加膀胱容量;而物理治療則包含凱格爾運動,以及後腿神經的電刺激治療;至於口服藥物則是能抑制膀胱迫尿肌的不自主收縮,降低膀胱的不穩定性。 李致樵醫師進一步說明,若上述方法都無法解決患者問題的話,才會考慮使用手術治療,目前除了透過注射肉毒桿菌,以抑制膀胱的感覺神經傳入進而減緩逼尿肌過動,還可以透過膀胱擴張手術或薦神經刺激術,以此增加膀胱儲存尿液的功能,以改善頻尿、急尿等症狀。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李致樵醫師提醒,不論是頻尿、夜尿或急尿,首先影響的就是生活品質,因此一但出現症狀,建議尋求專業泌尿科醫師求診,經過醫師分析與檢查評估後,就可以一步一步的指導病患改善症狀,進而顯著的改善生活品質。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268/膀胱過動症惹禍 上班頻跑廁所險丟工作

對症下藥!冬季皮膚乾癢靠保養 皮膚乾癬疾病靠醫師介入治療

對症下藥!冬季皮膚乾癢靠保養 皮膚乾癬疾病靠醫師介入治療#健康醫療網

 2021-12-16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 冬季的來臨對許多人來說,代表著又要開始被皮膚問題糾纏,皮膚乾燥一旦癢起來,可真的是受不了!柳營奇美醫院皮膚科林旻憲主任分享,天冷時節診間最常遇到的就是「缺脂性皮膚炎」,又稱「冬季濕疹」,症狀輕微時會皮膚乾癢、形成少量皮屑,嚴重時則會伴隨紅腫、刺痛現象。針對冬季濕疹造成的不適,民眾可藉由調整日常生活習慣來改善,但若是自體免疫疾病失調造成的皮膚疾病,如乾癬,皮膚表面的乾燥皮屑與冬季溼疹有相似不容易區分之處,此時除了要做好皮膚日常照護,也需及時尋求醫師協助。 冬季溼疹是什麼? 與乾癬大不相同 林旻憲主任表示,門診中常遇到冬季濕疹患者詢問:「林醫師你說我的皮膚太乾燥所以出現冬季溼疹,那為什麼不是出現乾癬呢?」他對此解釋,冬季濕疹起因為皮膚表層無法產生足量的保護性油膜來鎖住水分,因此患者每到冬季天氣乾冷時,皮膚水分容易流失,於四肢、小腿前側、關節周遭、腰側會出現皮膚乾癢、紅腫甚至刺痛的現象,尤其好發於年長者、長期皮膚狀況不佳例如異位性皮膚炎、肝功能不佳或是長期洗腎的患者。 而乾癬由於是自體免疫失調造成之慢性發炎疾病,在本質上與冬季濕疹不同,若民眾皮膚出現明顯紅色斑塊以及白色皮屑,且發疹位置出現在耳後、頭皮、額頭等容易出油部位,那麼冬季濕疹的機率較低,需儘速至醫院進一步檢查是否為免疫疾病引起的乾癬,由醫師協助診斷及治療。 乾癬共病多 藥物治療外也需患者做好日常照護 乾癬不只會影響到皮膚,約有3成患者同時會引發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患者也比一般人更容易有代謝症候群、三高疾病、心血管、腦血管問題、眼睛發炎或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林旻憲主任說明,乾癬治療多以皮膚嚴重程度、有無併發症來進行規劃,皮膚病灶多以外用藥膏、紫外線光療、或口服免疫抑制劑來協助改善,但若為中、重度的乾癬患者,目前醫界公認生物製劑的療效較為突出。 另外,林旻憲主任也強調,乾癬患者除了規律以藥物治療之外,維持健康的體重、避免菸酒以及建立規律的作息對乾癬的治療也有幫助。 改善冬季皮膚問題 請注意日常五大項 要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改善皮膚狀況?林旻憲主任提醒: (1)洗澡時控制水溫:熱水會破壞皮膚的油性保護膜,使皮膚無法鎖住足夠的水分,除了水溫不要過熱之外,縮短洗澡時間也有幫助。 (2)減少沐浴乳或肥皂的使用頻率:針對身上特別乾癢的部位,可用清水取代清潔用品。 (3)多使用乳液:乳液可以協助在皮膚上形成保護膜,進而鎖住水分達到保濕效果,且沒有使用次數上的限制及顧慮,洗完澡立刻使用的保濕效果最好。 (4)皮膚癢勿用指甲抓,以輕拍方式或冰敷紓解癢感:若用力搔抓可能產生傷口,導致組織液滲出,增加感染風險。 (5)避免使用涼感藥膏或藥水:擦在皮膚上會覺得涼涼的擦劑雖可暫時止癢,但使用後會讓皮膚更加乾燥,過度使用反而會有反效果。 冬天窩在家不出門對皮膚好? 醫:小心皮膚更乾燥 對於喜歡進行戶外活動,或打籃球、高爾夫球等球類運動,卻皮膚敏感的族群,有必要因爲天氣乾冷,擔心會惡化原本的皮膚問題就取消活動嗎? 對此,林旻憲主任回應,當外界環境溫度較皮膚高或是濕度較皮膚低時,會讓水分更容易發散至空氣中,因此民眾長期待在暖氣房、被窩內或頻繁使用暖暖包,也可能使皮膚問題惡化,若因擔心皮膚問題惡化就整天待在家不出門,賠了心情也沒了健康。林旻憲主任說,只要出門前勤擦乳液,運動後盥洗時注意水溫與保濕,冬季多接觸大自然、多進行戶外運動也沒問題。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145

如何評估肝癌治療? 醫籲尋求第二意見

如何評估肝癌治療? 醫籲尋求第二意見#健康醫療網

2021-12-16  健康醫療網/陳佳慧報導 日前71歲的知名藝人蔡頭傳出確診罹患晚期肝癌住院接受治療,讓人不得不再次關心自己的心「肝」。台灣是肝病大國,據衛福部統計,每年約有1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且肝癌位居2020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二名。 肝癌進展症狀多 醫師詳解5療法 如同許多癌症,肝癌早期無特殊症狀,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上腹疼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黃疸、下肢水腫、腹水產生、吐血、急性腹痛等症狀。臺中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羅少喬醫師指出,現行肝癌治療包括肝臟移植、肝臟切除手術、射頻燒灼術、肝動脈栓塞手術以及服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全身性的治療。 民眾該如何評估肝癌治療?羅少喬醫師分析,肝臟捐贈除了取得條件嚴苛,病人換肝後得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較適合肝硬化嚴重,但肝癌不嚴重的病人。肝臟切除手術能把腫瘤完整切除,不過僅有約20%的病人適合手術。 傳統肝臟切除手術傷口約30公分,腹腔鏡手術則以5-9公分的傷口,加上3至4個0.5到1公分的小傷口進行。病人術後2年存活率近8成,5年存活率則約有54%。雖然術後復發率有7成,但仍有機會再次手術切除,也可在評估無法手術後,進行其他療法,因此肝臟切除是肝臟移植外,較能提升病人長期存活率的重要治療方式之一。 「射頻燒灼術是將探針戳入肝臟腫瘤內,利用電流給予能量殺死癌細胞。」羅醫師進一步指出,若肝臟腫瘤大於3公分,治療效果就較不理想。射頻燒灼術相當考驗醫師技術,燒灼位置過深或太淺都可能傷及周邊組織,此療法較適合肝硬化嚴重、無法切除肝臟,且腫瘤細胞小但位置深,周邊無重要血管的病人。 肝癌有機會根除性治療 外科治療不再可怕 「這三種手術是肝癌僅有的根除性治療方式。」羅醫師補充,肝動脈栓塞手術是利用化學藥物、微脂體或放射性元素釔90等藥物,將供給腫瘤的血管進行栓塞,延緩腫瘤生長速度,平均存活期為20個月。 肝癌的全身性療法,以口服標靶藥物為大宗,透過抑制肝癌腫瘤生長達到治療目的。羅醫師坦言,亞洲病患的研究中發現,平均存活期只多出3個月。即使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推陳出新,但病患存活期仍往往難以突破12個月。 縱觀肝癌治療,病患希望盡可能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時間,許多病患是在慢性肝炎疾病的追蹤下才發現罹患肝癌,無奈多數病患因害怕手術及相關併發症,對手術治療卻步而錯失了根除性治療的機會。 羅醫師指出,肝臟切除手術成功率高達97%,而亞洲病患其實是適合進行肝臟切除的群體,如今手術技術與術後照護進步,不只出血量少、疼痛度降低,也能大幅降低併發症發生,縮短恢復期。 遭判定不能開刀? 精密評估仍可爭取機會 臺中榮民總醫院能為肝癌患者提供高度精密的肝功能評估,「很多過去普遍認為無法進行肝臟切除的病患,只要經過精密且全面的肝功能評估後,仍有部分患者可接受肝臟切除治療。」羅醫師表示,提供病人安全舒適,且有信心接受治療的環境,是臺中榮民總醫院相當注重的事。 在台灣,肝癌患者多由B肝或C肝進展而來。此外,高風險族群還包括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以及有肝病家族史者。醫師呼籲,民眾在接受治療評估時,不妨考慮尋求第二意見,放眼更多治療的可能性。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248

過敏性鼻炎不想靠類固醇 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可治本

過敏性鼻炎不想靠類固醇 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可治本#健康醫療網

2021-12-15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過敏性鼻炎一發作,整晚都睡不好,隔天起床黑眼圈加深、頭暈、疲備感襲來,影響學校課業或是工作表現,長期吃藥或使用鼻噴劑都無法完全根治,甚至出現嗜睡等副作用,有的患者還擔心服用類固醇會導致水牛肩、月亮臉。不過台灣近來終於引進「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施亮均表示,相較傳統的治療方式只能「減輕症狀」,減敏療法則是能夠調節免疫系統,「從根本改善問題」。 抗組織胺藥物及類固醇鼻噴劑 減緩症狀但不治本 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大約每4人就有1人是過敏性鼻炎患者,乃因患者對某些過敏原產生過敏反應,造成流鼻水、打噴嚏、及鼻塞等狀況,進一步會影響生活作息。施亮均醫師表示,如果不治療過敏性鼻炎,長期流鼻水及鼻塞,易使下鼻甲腫脹,加上若本來就有鼻中隔彎曲等結構問題,會造成患者長期無法用鼻呼吸,轉變成「張口呼吸」,而鼻腔本身具有過濾外來物、病菌或是過敏原的保護功能,若「張口呼吸」則容易使過敏原從口腔直接進入氣管,加重氣喘的發生率,易使支氣管強烈收縮,導致患者喘不過氣,甚而要緊急插管治療,造成生命危險。 施亮均醫師表示,以往過敏性鼻炎,醫師會開立抗組織胺藥物,或是類固醇鼻噴劑。當過敏原進入體內時,會誘發免疫系統的機轉,生成免疫球蛋白E(IgE)並刺激肥大細胞產生組織胺,就會造成流鼻水、打噴嚏及鼻塞等症狀,因此才會以「抗組織胺藥物」來對抗病情,而類固醇本身具抗炎作用,能抑制過敏反應途徑,減緩症狀,不過以上都僅屬於「治標不治本」。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施亮均 新一代鼻道微創手術合併舌下減敏療法 快速改善鼻塞及從根本改善過敏體質 施亮均醫師表示,長期過敏鼻塞的患者,至門診檢查時,往往可見鼻中隔彎曲及下鼻甲肥厚,若經使用藥物無效後,會建議患者接受「新一代鼻道微創手術」,使用微創刀頭重塑鼻道,不僅傷口小也能失血少,術後佐以可吸收溶解的止血耗材,免除以往術後需移除紗條的苦痛,能大幅改善手術品質,也能快速改善病人鼻塞的症狀。 但如果還要從根本改善過敏性鼻炎,建議手術後加上「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台灣大部分過敏原因來自塵蟎,此療法正以塵滿作為過敏原,讓患者以接觸低濃度的過敏原,使體內生成第四型免疫球蛋白G(IgG4)並霸佔受體,使原本會引發過敏反應的IgE無法接載於受體上,藉此改變身體免疫的途徑,透過此精準治療,如同重新塑造病患的免疫系統,使對塵螨過敏的患者,達到治本改善。 施亮均醫師表示,一般病人若主訴有過敏性鼻炎,且連續四天或四周以上,並影響日常生活,屬於嚴重型過敏性鼻炎,若是使用一般藥物無效後,可考慮接受「舌下減敏療法」,此時會先進行抽血,以檢驗過敏原及IgE指數,如果確定對塵蟎過敏,即可進行減敏治療。 以往減敏療法是使用針劑注射,易使患者產生過敏性休克的問題,且每次都需到醫院打針,風險高也較為麻煩。不過隨著藥物技術越趨發達,現今改採「口服舌下錠」進行治療,於患者第一次服用時,在醫院觀察30分鐘後,若沒有引發嚴重副作用,之後就可以在家持續服用。 減敏療法相較傳統藥物可說是「治本」,平均而言一般使用舌下錠的患者,定期服用2-3年,則可維持效果約5-10年,但施亮均醫師強調,假如患者有嚴重氣喘、癌症或其他內科疾病,需謹慎使用舌下減敏療法,畢竟該藥物會誘發自體的免疫反應,這都是難以預測的,因此還是得經醫師評估,正確使用藥物,才是對抗過敏性鼻炎的最佳方法。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16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