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淚溝顯疲態 醫師也難逃

淚溝顯疲態 醫師也難逃#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開業診所院長陳諭正醫師多年來熱衷於登山、健行等戶外運動,年紀不過四十,體態與皮膚也保養得宜,卻常受到病人的關懷:「陳醫師,你怎麼看起來比上次更累了?沒有睡好嗎?」  淚溝與眼袋大不同 別傻傻分不清 在作祟的或許不是別的,而是「淚溝」!淚溝的位置是由內眼角開始到下眼瞼,靠鼻側的眼窩凹陷,而形成原因是眼部肌膚底層的膠原蛋白流失及脂肪滑落。許多人時常無法分辨淚溝與眼袋之間的差異,但只要從側面觀察,就不難發現,眼袋是膨膨的突出物,帶有腫脹感、淚溝則是一條凹陷,隨著年齡的增幅越趨明顯。 植入劑填補淚溝效果好 目光炯炯神采飛揚 陳諭正醫師解釋,以現在的醫美技術來說,可以藉由手術或選擇植入劑填補,這兩種方式可解決淚溝造成的無神、倦容等困擾;而臨床上,多數患者初次傾向於填補效果好、塑型效果佳的植入劑,不需動刀又沒有開放性傷口以及漫長復原期的優點,相當符合現代人想要「低調變美」的心願。 然而植入劑也有不足之處,注入淚溝之後,一定會被人體吸收,一旦代謝完畢,臉部原本的凹陷處會再度出現,治療的院所通常都會推銷患者再繼續補充,陳諭正醫師則建議,可以選擇同時具有填補以及刺激締結組織生長的植入劑,如2015年通過衛生福利部核准一款主要成分是合成的Poly-e-Caprolacton(PLC)聚E-己內酯微粒子植入劑,,可針對臉部凹陷處做暫時性的填補修正,此植入劑為25-50微米大小晶球,訴求便是利用身體的發炎反應來包覆微粒子並刺激締結組織的生長,由於此微粒子可被身體完全吸收,締結組織的生長會在幾個月內完全取代注入的膠狀載體,與其他填充植入劑最大的兩項差別,在於不需要大量補充、反覆注射的便利性,以及可縮短等待時間跟省去高頻率按摩。 為了讓理論與實務取得平衡,陳諭正院長日前也親身接受此款植入劑的注射治療,徹底了解患者所擔心的術後疼痛、腫脹,或敏感反應,根據陳諭正院長體驗,術後經過兩周的時間,植入劑與身體結合的狀況最為良好,外觀看起來柔順自然,患者也開玩笑道:「醫生睡飽有差。」 醫籲:尋找合格醫療院所、醫護人員及原廠醫材 眼下區域的肌膚較薄、血管豐富,注射深度必須足夠且施打盡量緩慢,以利植入劑均勻鋪在淚溝凹陷處,術後也要立即按壓,預防淤青。陳諭正院長也提及,門診時有遇到想要改善淚溝卻有不良治療經驗的患者,往往難以溝通甚至是得要再次建立醫病信賴關係,但只要專業醫師熟悉眼周組織結構且施做細心,就不用過度擔憂;因此,尋找合格的醫療院所、醫護人員及原廠醫材,才是患者們最大的功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3990/

健忘、失智怎麼分?醫師一招辨分明

健忘、失智怎麼分?醫師一招辨分明#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年紀大難免忘東忘西,但你分得清楚究竟是健忘,還是失智嗎?根據醫師臨床觀察發現,許多人常將健忘與失智搞混,也不懂得如何分辨;其實最大的差別就是失智症患者,會完全忘記曾經歷的事情,即使提醒也都記不起來。 高齡化社會來臨 失智症也增加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胡朝榮指出,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而與老年相關的精神疾病也隨之增加,其中以失智症最為嚴重,由於失智症患者,會發生認知功能障礙,而且日常生活功能逐漸退化,嚴重甚至無法照顧自己。 阿茲海默症最常見 早期發現延緩惡化 胡朝榮主任舉例,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退化型失智症,病灶位於腦部記憶中樞的海馬迴,平均病程約8至10年,雖然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癒,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能夠有效延緩病程惡化。 健忘經提醒能記得 日常生活正常 不過,胡朝榮主任表示,一般人經常將上了年紀的正常老化健忘,與失智長者的記憶衰退搞混。正常老化的健忘,偶爾出現忘東忘西的情形,忘記的事情只要靜靜回想或旁人提醒,幾乎都可以將記憶再找回來,並不會因為記憶不好,而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工作。 失智症完全忘記 生活無法自理 反之,失智症的記憶衰退為持續性、漸進性,患者會完全忘記曾經歷過的事情,即使經提醒也無法想起,一開始從記憶衰退,之後對時間、地點及人物,都可能辨識出現問題,隨著病情更加惡化,當腦部各區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時,就可能做出無法理解的事,最後出現生活無法自理的狀況。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3945/

情侶撕破臉 男人偏好女人「獻愛」求和?

情侶撕破臉 男人偏好女人「獻愛」求和?#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綜合報導) 情侶、夫妻吵架求和,男女喜歡的求和招式不太一樣。根據一項美國研究建議,男人和女人吵架後,如果想和女人求和,一定要花時間陪伴,最好可以哭著道歉、表達後悔心情,真心請求女人原諒,通常女人多半會因為一時心軟、重新和好。若女人吵架後想和男人求和,能夠放低姿態、主動誘惑上床則是最佳策略。 化解衝突 理想方式就是給予情感承諾 由美國巴克納爾大學學者約爾‧瓦德所主導的研究發現,情侶想化解衝突,最好的方式還是給予情感上的承諾。不過因為男女有別,做法也就有所不同。此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進化心理科學》期刊(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 這項研究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由研究人員透過網路問卷,詢問網友有關男、女吵架求和常見招式,再將所得答案整理成21招。第二部分,再將這21招同樣透過問卷方式詢問另一組男女,以瞭解他們偏好哪種求和招式、又是哪一種招式最有效率。 吵架求和 多數男人愛床女人要聲道歉 研究結果顯示,與女人相比,吵架求和時,男人較喜歡另一半放低姿態、主動誘惑上床,女性想和男性求和時,這些招式非常有效率。瓦德指出,女性若主動誘惑男性上床,代表告訴對方,他還是很有性感魅力,也意喻自己仍想繼續維持這段關係。 女人喜歡的求和招式就不太一樣。吵架、爭執後,女性多半希望另一半可以多花時間陪伴、道歉,如果男人可以邊哭、邊表達自己悔悟的心情,求和效果更好。 眼淚軟化女人 認定男人願意白頭到老 瓦德解釋,對於女人來說,男人願意多花時間陪伴,代表男人或許也願意花較多時間一起生兒育女。此外,男人哭著道歉,也會讓多數女人心軟,男性這些行為,都代表對女性情感上的支持,對求和很有幫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3927/

蛇毒變新藥 黃斑部病變、癌症免驚

蛇毒變新藥 黃斑部病變、癌症免驚#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台灣蛇毒研究聞名國際,如今更有突破性發展!成功大學研究團隊利用蛇毒蛋白開發蛋白質新藥,將可治療黃斑病變、骨關節炎,以及癌症,預計2018年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蛇毒蛋白能有效抑制組合蛋白 成功大學生物化學科暨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教授莊偉哲表示,蛇毒蛋白是由毒蛇唾液腺所分泌的毒液,功能在於固定和消化毒蛇的獵物,並防禦外來的威脅,且含有去組合蛋白成分,可以抑制組合蛋白的功能。 阻合蛋白可影響癌症增生、轉移 莊偉哲教授說明,蛇毒蛋白的組合蛋白是細胞膜上的一個重要黏著分子,主要負責細胞及細胞間質的相互作用,在人體內一共有24種,由2個次單元α及β組成,是臨床上重要的藥物標靶,組合蛋白在許多種類癌細胞與內皮細胞中大量表現,與癌細胞的增生、轉移,以及血管新生有關。 2項蛋白質新藥可治黃斑部病變、癌症 莊偉哲教授帶領研究團隊,以馬來腹蛇的抗血栓蛇毒蛋白,進行藥品設計,並利用基因工程方式改變專一性,目前發展出3項蛋白質新藥,其中2項藥品可降低至少千倍以上,其對血小板的抗凝血作用,具備同時抑制血管新生、發炎反應及癌細胞轉移作用,將可應用於治療眼部黃斑部病變、骨關節炎及癌症等疾病。 人體臨床試驗可望於2018年進行 莊偉哲教授候進一步說明,候選蛋白質藥物應用於治療眼部黃斑部病變,可在2018年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另外,應用於治療癌症的蛋白質藥物,將在2019年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3923/

心房顫動用藥需小心出血?!手術不用擔心血不凝

心房顫動用藥需小心出血?!手術不用擔心血不凝#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台灣約有25萬名心房顫動患者,因比常人高出5倍中風風險,需服用抗凝血藥物讓血液不易凝固達到預防中風成效,「但是,無論是服用傳統或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患者若遇如車禍、跌倒骨折、大量出血等意外,必須進行緊急手術時,血液不易凝結可能讓手術發生無法止血的風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策略長兼藥劑部長陳立奇說道。 所幸,衛福部食藥署在今年4月已核准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的專用「反轉劑」,可在15分鐘內完全且持續地反轉抗凝血藥物的抗凝血功能。換句話說,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的心房顫動患者,一旦遇到緊急手術時,便能以反轉劑應對緊急突發狀況,恢復身體凝血功能。 新型口服抗凝藥 手術出血問題未解 陳立奇指出,目前預防心房顫動引發中風的藥物,有傳統藥物及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可選擇。傳統抗凝血藥物作用較慢,治療限制多,出血風險高,容易影響患者服藥順從性;而近年推出的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劑量固定、不須定期監測,與藥物及食物交互作用低,除此之外,出血風險低,顱內出血風險也較傳統抗凝血藥物少。 無論服用傳統或新型抗凝血藥物,當患者突遇意外發生時,凝血功能機制能否即時恢復成為救命關鍵。陳立奇進一步解釋,傳統抗凝血藥物需施打維他命K恢復凝血功能,作用時間至少需要15小時以上;沒有反轉劑的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則需藉由血液透析或停藥來恢復凝血作用。當面臨緊急手術的關鍵時刻,臨床只能選擇緊急處置「賭一把」,畢竟緊要關頭,多一秒等待就多一分風險。 專用反轉劑 關鍵時刻緊急凝血救命 陳立奇表示,以往有患者擔心服用抗凝血藥物可能造成出血風險而抗拒服藥,「這是普遍疑慮,只能盡量指導患者正確的用藥觀念及認知。」幸好,如今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的專用「反轉劑」已經上市,能在15分鐘內快速恢復凝血效果,而且效果持續長達12小時,降低不少患者疑慮。 不過,陳立奇也提醒患者,要好好遵從醫囑,切勿擅自調整藥量或停藥,不要自己隔空抓藥當醫師,身體若出現任何不尋常出血狀況,切記返回門診與醫師討論追蹤。 陳立奇提醒,除規律用藥外,均衡飲食也是維持心臟健康重要關鍵,「健康飲食,不吃高膽固醇、高脂肪食物,不貪杯,多吃健康蔬果,更能有助病情控制。」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3860/

月經乾淨了卻還下腹痛?子宮腺肌症警訊

月經乾淨了卻還下腹痛?子宮腺肌症警訊#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女性朋友要注意,「經痛」除了表現在月經期,還可能發生於其他時間。中醫師林襄穎近來診治兩位病患,她們都是在「月經快要乾淨、或是剛乾淨時」感到下腹痛,這乃是罹患子宮腺肌症警訊,所幸中藥治療後都有明顯改善,目前已恢復正常。 中醫師林襄穎表示,正常子宮內膜長在子宮腔,但若發生異位,內膜就會出現在不該出現的位置,例如子宮肌肉層,便是「子宮腺肌症」。異位內膜組織會隨著月經週期增長,引起出血、發炎、進而下腹痛。所以正確認識此病的「下腹痛類型」,婦女們也可自我檢視。 第1類型:經痛從月經期延續到月經乾淨了還在痛: 白小姐自始即有月經痛,但最近卻發現經痛程度變嚴重了,止痛藥愈吃愈多,經痛時間卻愈來愈長,後來竟然連月經乾淨了也還在痛!婦產科檢查告知子宮腫大,乃是子宮腺肌症。 第2類型:月經期不太痛,經痛反而發生於月經快要乾淨、或是剛乾淨時: 張女士月經期間狀況還好。奇怪的是,最近總在「月經快要乾淨、或剛乾淨時」感到強烈下腹痛。婦產科醫生檢查說子宮卵巢都正常,只是換了更強效止痛藥,但下個月仍然很痛,最後只好吃抗生素。 兩位病患都來到中醫門診,把脈診察後發現,白小姐是中醫說的「濕熱體質」,使用清熱利濕中藥如:木香、川楝子、苦參根、柴胡、黃芩、澤瀉、車前子、牡丹皮;至於張女士則屬「氣滯血瘀體質」,使用行氣活血中藥如:延胡索、烏藥、益母草、桃仁、蒲黃、赤芍。 林襄穎醫師指出,中醫治療本病能夠正確診斷病患各種不同的「體質類型」,並且「對證用藥」,是中藥最大優勢。這兩位患者治療後經痛與下腹痛都大大減輕,終於不必再吃止痛藥與抗生素,可以恢復正常上班工作,從此對中醫刮目相看,也好奇中醫是如何有此效果! 中醫針對體質用藥 不必止痛而痛自減 林襄穎醫師強調,中醫治本病是從體質根本調理,如上所言,濕熱體質給予清熱利濕;氣滯血瘀給予行氣活血,病因解除了,經痛自然減輕,不必止痛而痛自減。呼籲婦女朋友,對於下腹痛一定要提高警覺,儘早就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3852/

孩童成長慢半拍?生長激素是重點‎

孩童成長慢半拍?生長激素是重點‎#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身高不能重來!如果發現孩子身高成長較其他同齡小孩遲緩時,最好能就醫檢查,如果確認為病理原因,應積極接受診治。 開業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黃正宏院長表示,他個人的臨床經驗中有一名11歲男童,爸媽身高都不高,發現孩子長高速度比同年齡的小孩緩慢,進而帶他就醫檢查,結果發現他的骨齡超前且有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的問題,醫師建議在骨齡還沒密合前,趕緊接受治療,經過積極治療3年後,終究達到正常的理想身高。 影響身高因素多 可區分為先天與後天 雖然身高有7至8成是來自遺傳;不過,黃正宏院長指出,除了先天基因遺傳之外,後天的營養、運動、情緒壓力及性早熟等都可能影響身高,而且兒童生長遲緩要確認是否有疾病導致,例如氣喘、先天性心臟病、糖尿病、生長激素缺乏、染色體異常、或是其他因素等,都可能會影響孩子長高發育。而且想要長高,從小到大每個生長階段都要注意,尤其是青春期生長速度最快。 生長激素缺乏、小胖威利、透納氏症 可利用生長激素治療 黃正宏院長進一步指出,當孩子的生長曲線百分位在3%以下時,就應該要檢查是否有問題,並可依據父母身高及孩子骨齡來預估未來身高,如果身高太矮且長高的速度太慢(通常小學生1年要長4公分),可能需抽血檢查,也應查明原因。至於目前針對孩童生長激素分泌不足而導致生長遲緩,可用生長激素治療之外,對於小胖威利以及透納氏症,也可以用健保生長激素治療。 長高三要素 營養+運動+睡眠 想要使孩子長高有三大要素。黃正宏院長提醒,營養最重要,要有好的蛋白質,例如牛奶、豆漿、雞蛋與肉等,避免高油脂食物與喝含糖飲料,少吃動物皮及內臟,而且來歷不明的中藥補品也可能會引起性早熟現象,另外塑化劑也會造成性早熟且干擾生長;其次則是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以跳躍與伸展最好,例如跳繩、打球、游泳;第三則是睡眠,10點以前要睡覺,因為生長激素分泌在晚上10點後與早上5、6點是高峰期,在晚上熟睡期分泌最多,最好是要睡足8小時,不要晚睡。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3791/

肺癌致死率七年第一!新款標靶療效亮眼

肺癌致死率七年第一!新款標靶療效亮眼#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根據衛福部統計105年國人十大死因,惡性腫瘤連續35年高居第一位,其中又以肺癌奪命最凶,已連續七年為死亡率首位。台灣每年新增逾一萬名肺癌患者,加上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導致發現時七成為中晚期!所幸現今醫療進步,患者透過標靶治療可大幅提升存活期。 全球臨床研究證實 新款標靶效果顯著突破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指出,肺癌患者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其中約九成為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上會先針對癌細胞類型區分,再依照病人疾病分期、身體狀況、基因型等因素給予適合的治療方式,以提升治療成效。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 陳育民理事長補充說明,針對非小細胞肺癌中ALK基因檢測有變異之患者,新款標靶在療效上有重大突破,根據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簡稱ASCO)於2017年6月發表最新數據,未曾接受其他治療者,以新款標靶治療後,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達25.7個月,與舊有標靶相較下降低了五成的惡化風險;且藥物能穿透血腦屏障對抗癌細胞,新標靶治療一年累計腦轉移發生或惡化之比例僅9.4%,相較於舊標靶的41.4%,降低逾八成風險;而對於已有腦轉移的患者,約六至八成患者對新標靶治療有療效反應,其中約四成甚至是完全反應,即腦部腫瘤消失。 這些發現也改寫了ALK肺癌的治療思維,過去認為舊標靶是第一線標準治療,雖治療後四成病患會發生腦轉移,但輔以症狀控制如腦部放射療法等,仍可延續舊標靶臨床效益;但是未來新標靶以其更長的無惡化存活期,以及對腦部的治療及保護效果,將可能成為新一線治療標準。 久咳背痛胸悶 小心肺癌在搞鬼! 一名年約60歲的陳奶奶經常腰痠背痛而就醫檢查,竟確診為晚期的非小細胞肺癌,同時合併骨頭轉移,經基因檢測為ALK陽性,以一線藥物治療一年後卻因出現抗藥性而惡化,經醫師建議接軌使用新款標靶治療,至今持續一年,腫瘤達到有效抑制,陳奶奶終於不再飽受骨頭痠痛的不適,重溫正常的生活品質。陳育民理事長表示,透過新款標靶治療不僅安全性高、副作用低,更可延長患者存活期。 陳育民理事長呼籲,肺癌患者可能轉移至身體各部位,如:腦部、肝臟及骨頭等器官,若患者出現長期咳嗽、腰痠、骨頭關節痛、背痛、胸悶等症狀,建議立即就診篩檢。此外,也建議民眾平時不要抽菸,遠離空污危害,針對高危險族群進行定期篩檢,以期及早發現並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377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