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四妙招、三神器 植牙永久使用不是夢!

四妙招、三神器 植牙永久使用不是夢!#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植牙後,只要好好保養,植牙就能堅固、穩當,使用一輩子也不是問題。根據外電報導,瑞典一名植牙患者史芬‧強漢森(Sven Johansson)在1967年、約40歲時接受植牙手術,到了近90歲,植牙都沒有移位,還能正常使用。 遵循4原則 幫助植牙屹立不搖 台北慈濟醫院贋復假牙專科醫師宋旻怡表示,根據臨床觀察,植牙成功患者多半遵循「正確、仔細地清潔牙齒」、「少吃堅硬食物」、「多注意糖尿病等系統性疾病」與「定期回診」等4原則,因此植牙得以長久使用、屹立不搖。 牙間刷、單束牙刷、軟毛牙刷 潔牙3神器 此外,植牙患者在清潔牙齒時,也應正確使用「牙間刷」、「單束牙刷」與「軟毛牙刷」等輔助工具,使用時,動作要輕柔、持久,才不會傷害牙齒,並發揮清潔效果。 宋旻怡醫師解釋,「牙間刷」主要是用來清潔牙縫縫隙,這區域很容易藏污納垢,特別是植牙牙體兩側牙縫,更不能輕忽。「單束牙刷」是用來清潔牙齦、牙面分界處,使用單束牙刷時,一定要同時刷到牙齦、牙面,每次刷兩顆,上下顎牙齒、牙齒外側、內側都要刷過,才能徹底清潔,降低牙周病機率。而軟毛牙刷則是清潔牙齒表面,刷牙時動作要輕柔,牙齒砝瑯質較不會受損。 牙齒清潔沒做好 易折損植牙壽命 60多歲蘇先生在10年前接受傳統植牙手術,當時牙縫設計過於狹小,清潔不易,加上有時只以漱口方式潔牙,長時間下來,終究出現牙周病。去年,他右邊上側植牙整片鬆脫、掉落,結果不只吃飯無法充分咀嚼,說話也「漏風」,平常喜歡唱歌的他,實在苦不堪言。 All-on-4全口速定植牙+勤加保養 植牙「有凍頭」! 後來蘇先生接受新式All-on-4全口速定植牙手術,手術當天便恢復正常說話、咀嚼功能,現在蘇先生每次至少花20分鐘刷牙、潔牙,吃東西時也避免吃堅硬食物,定期回診,目前他植牙狀況良好,也可以再度高歌歡唱。 宋旻怡醫師分析,有些患者齒槽骨萎縮,接受傳統植牙手術前,必須先補骨,補骨後需花半年時間,等齒槽骨長好再進行下一步驟,若齒槽骨萎縮範圍大、狀況嚴重,就要補骨兩、三次,前後包含植牙,需要花兩、三年時間。而All-on-4全口速定植牙只使用四根植體,可以選擇齒槽骨較健全區域植入植體,因此補骨機會大幅下降,治療時間自然大為縮減。但無論哪種術式,想維持植牙健康、長久,潔牙保養都是重要關鍵。 植牙永久使用 絕對不是夢! 醫師也提醒,民眾植牙後,植牙處雖然不會蛀牙,但若沒有好好保養,便可能產生牙周病、植體周圍炎,進而影響植牙穩定度,反之,若勤加保養、認真潔牙,植牙就有機會可以永久使用,植牙民眾也能長時間享受美食、良好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3553/

與命運拔河的「白血病」小生命後線化療幫他們拔贏命運

與命運拔河的「白血病」小生命後線化療幫他們拔贏命運#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ALL)是台灣常見的兒童癌症,這些病童往往在很小的時候就發病,還好有八成的病患可以透過治療得以緩解;但對長年在治療這些病童的醫師來說,看到每個與命運拔河的小生命,總是感觸特別深。 新生兒腹部異常腫大、白血球高達四、五十萬 竟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剛出生沒幾天的新生兒,爸媽覺得他肚子大的有些不尋常,送到住家附近的醫院檢查,竟發現血中白血球數目高達四、五十萬(正常為五千到一萬),經確診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後,就趕緊轉院到我們這邊來治療。」令台中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張德高這麼訝異的原因是,這位病童疾病的惡性度令人瞠目結舌。 「住院後有一次我們幫他檢驗,結果血中白血球數目竟然高達百萬,這代表整個身體幾乎都是癌細胞了!」這樣的結果也差點讓檢驗儀器損壞;後來經過醫療團隊的檢查,確認他是第十一、十九對染色體基因轉位,也是目前難治療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之一。 雖然一開始的治療過程還算順利,很快就獲得緩解;但好景不常,小朋友還是抵抗不了這麼惡性的疾病,病情又復發了兩次,也陷入了醫師最不想的困境:治療開始產生抗藥性。幾乎現有的藥物都沒有效果,必須自費使用第二代的藥物,但經過家屬考慮後,最後還是放棄了治療,讓小生命重回天堂。 八成現有藥物可以緩解與控制疾病 難治型得靠新藥 台灣每年會新增約兩百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其中有八成利用現有藥物可以獲得緩解與控制,大概有三十到四十位的患者會變成「難治與復發性患者」;張德高主任解釋,難治型是所有藥物治療都沒有效果,只能用新的藥物;復發型則要看時間點,三十六個月後復發,屬於晚期復發型,還可以使用現有化療藥物;如果是十八個月內就復發,治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後線化療 為病患爭取骨髓移殖機會 「化療治療就像是抗生素與細菌的關係,一旦產生抗藥性,你就必須再用後線的藥物治療,直到最後一道防線也沒有效果了,整個身體就會被癌細胞攻佔。」張德高指出,目前有將近兩成的病患使用藥物效果不佳,還好現在有第二代藥物可以使用,可以將原本僅存三分之一的反應率,再提升到五成左右。 張德高主任說,透過藥物壓制病人身上的癌細胞使其獲得暫時緩解,可以爭取骨髓移植的機會,藉以根治此種難治或復發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像他就曾經以新的藥物治療一位病患,用了藥物後兩周,當身上癌細胞短暫消失時,趕緊安排了骨髓移植手術,目前術後五個月,病患仍在緩解狀況,效果看起來還不錯。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3481/

心腎糖病友多病纏身怎麼吃才好?國內外醫學權威給予最新建議

心腎糖病友多病纏身怎麼吃才好?國內外醫學權威給予最新建議#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心腎糖病友 蛋白質攝取不宜過量 家中長輩經常是多種慢性疾病纏身,從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甚至逐漸再演變為腎臟功能有問題,經常需要看多科門診,這群患者就是所謂的「心腎糖」病友,在照顧上須要花費更多的心力,並且更需要整合醫學團隊的介入,隨著病程中不同的階段需要有不同的治療策略,才能兼顧心血管、血糖及腎臟功能保護的多效成果。愈來愈多醫學整合研究發現:攝取過多肉類中蛋白質除了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更會造成胰島素的阻抗干擾血糖穩定與控制。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腎臟透析中心主任郭克林表示,門診中,已經有高達50%腎臟病的患者是因為糖尿病造成的腎病變,大多數病友以為只要控制澱粉攝取就好,忽略蛋白質類食物應該隨著疾病變化而調整,結果是血糖更難控制,更傷害腎功能,再加上心血管問題大幅上升,造成疾病更難控制,藥物愈吃愈多,甚至必須提早面對洗腎問題。 醫學日新月異 證據醫學新發現 郭克林主任分析,過去醫界對於心腎糖病友的蛋白質攝取有些爭議,在2008年,美國一項營養學整合性分析研究分析了8份論文數據。結果發現,無論糖尿病腎病變患者是否限制蛋白質攝取,腎功能似乎沒有太大差異。 但到了2013年,日本一項研究觀察13項大型、指標性研究,結果大為不同。研究作者認為,糖尿病病友採用低蛋白飲食,可以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速度,患者較不會早早洗腎,這樣的觀點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腎臟營養學之父Joel D Kopple所提倡的低蛋白飲食不謀而合。現今醫學講求的是證據醫學,愈來愈多臨床證據顯示:過多蛋白質攝取會增加糖尿病風險,且造成胰島素阻抗,形成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大幅上升,且有逐年年輕化的趨勢。 郭克林主任強調,心腎糖病友在飲食方面,營養、熱量都要經過專業的評估與設計,以蛋白質來說,一般人蛋白質攝取量約占總熱量的12-14%,若長期蛋白質攝取過量時,糖尿病患者便更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造成血糖居高不下,甚至造成腎臟的負擔成為腎病變患者,隨著腎功能下降,體內的許多毒素排不出去,造成毒素在各器官持續累積,心臟、心血管就會開始出問題,因此建議心腎糖病友在攝取蛋白質時要隨著疾病的變化作適當的調整,才能保護腎臟、心血管並維持血糖的穩定。目前如果已經有糖尿病者,美國糖尿病醫學會建議蛋白質攝取量應該是在16-18%的熱量佔比對病友是更有幫助的,若蛋白質量占比達20%,長期下來的確會增加胰島素阻抗,甚至需要藉由施打胰島素來幫助血糖的控制。一旦已經有腎功能問題時,更需要將蛋白質攝取量降低到10%熱量比,才能避免毒素的累積增加腎臟及心血管的負擔。若是必須洗腎維持生命時,則由於洗腎過程中蛋白質會流失,則需要將蛋白質攝取量增加到18%熱量比才能避免因為營養不良造成感染及住院機率增加。所以隨著疾病變化,蛋白質管理是關鍵:不能營養不足,也不能造成營養負擔。 對心腎糖病友要怎麼吃的確是非常困擾,郭克林主任認為:適當調整三大營養素後也要兼顧營養均衡,配合營養師的建議攝取適當的分量,並且多變化食物種類及多選擇優質蛋白質;若日常準備食物有困難,可以補充適當營養素比例的蛋白質管理營養補充品,這類也非常適合吃素的長輩,不用擔心營養不均衡問題。 Joel D Kopple即將來台 分享心腎糖營養趨勢 由於醫學治療日新月異,腎臟營養學之父Joel D Kopple將於6月24日受邀來台參加「心腎糖(CKD)醫學營養論壇」將最新的國際營養治療趨勢跟專家交流討論。郭克林主任表示,Joel D Kopple在心腎糖營養領域除了有許多獨到見解,更是帶領腎臟營養界頂尖權威的專家,期待透過這次論壇,台灣腎臟營養界專家可以進一步交流最新心腎糖營養治療趨勢,有助於心腎糖患者全面的營養照顧。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3456/

你知道綬草嗎?天然抗氧化比柳丁、檸檬強!

你知道綬草嗎?天然抗氧化比柳丁、檸檬強!#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時序已進入夏季,臺灣位屬亞熱帶氣候,天氣悶熱難耐,連日曝曬於陽光下,許多人開始曬黑、長痘,苦不堪言。也是由於紫外線的破壞、黑色素的沉澱,使得肌齡逐漸老化,導致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為年長。 綬草含活性成份 也可外敷收斂傷口  鄒瑋倫中醫師表示除了一般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如檸檬、奇異果、草莓、柳丁、芭樂,在中醫裡,也常用抗氧化祕寶—綬草,來作為回溯肌齡的良方,其中所含的活性成份,更大大高於維生素C。綬草性甘、苦、平,在傳統醫療用途裡,常用於搗碎外敷於傷口,更可有效收斂傷口,加快復原速度及肌膚新生。 富含天然類黃酮 其抗氧化力強過維生素C&E 大家都知道人體老化的元兇,是自由基在作祟,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綬草萃取物中含有多種活性因子,其中的類黃酮與阿魏酸,不但具有高抗氧化力,更能大幅減少體內自由基。 類黃酮公認是世界上最強之抗氧化劑,且分子結構小,又是水溶性,容易被人體吸收。類黃酮的抗氧化能力是維生素E的50倍,維生素C的20倍! 抗氧化祕寶—綬草,來作為回溯肌齡的良方綬草中的阿魏酸 有效舒緩發炎 阿魏酸則是一種只存在於植物中的成分,植物的細胞壁之所以強韌,便是靠阿魏酸將纖維多醣體和蛋白質黏著在一起,若是運用在保養品中,更有助於人體細胞排列更加緊密。在許多國際研究中顯示,當阿魏酸與維生素C+E同時作用,可以將對抗日曬的能力從4倍提高到8倍,進一步抵禦紫外線對皮膚的危害。另外,對於抵抗發炎、傷口修護,阿魏酸皆占有一席之地。 古老與現代相遇 綬草醫藥保養應用廣泛 而回到綬草,鄒瑋倫中醫師指出,在中醫裡,綬草藥用之說最早出現於《滇南本草》,而後於《湖南藥物志》中也有提到綬草,綬草在中醫運用上常用於毒蛇咬傷、燒燙傷、瘡瘍癰腫等。在醫藥用途上可說是十分廣泛,近年來,也陸續成為保養品中的新興成份,對皮膚修護有不錯的表現。 肌膚營養成份 宜從天然下手  保養品含汞問題風波不斷的現今社會,在給予肌膚各種營養素上,鄒瑋倫中醫師建議,還是以天然的成份為主要來源為佳,在炎熱的夏日,不妨試試含有綬草成份的保養品用於肌膚,綬草其中的活性成份,更能使人體抗氧化力大大提升喔!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3391/

這樣做近視雷射手術 精準度大幅提升!

這樣做近視雷射手術 精準度大幅提升!#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有些近視患者接受近視雷射手術後,雖然視力提升,但視覺品質卻大不如前。眼科醫師廖家慶表示,這種現象與近視雷射手術的精準度有關,若近視雷射手術精準度進一步提升,患者術後看東西的顏色飽滿度、對比度、清晰度等也會大幅改善,而近視雷射手術精準度又與雷射是否接觸角膜、手術時間長短等因素息息相關。 新型近視雷射手術 有助提升精準度 廖家慶醫師分析,進行傳統近視雷射手術時,需要將角膜瓣翻起來,再以準分子雷射削切下方角膜,醫師一旦手術熟練度、經驗不足,患者角膜受傷機率就會升高,此時不只手術精準度、患者術後視覺品質受影響,感染風險也會上升。 角膜細胞缺水 手術精準度大受影響 廖家慶醫師進一步解釋,傳統近視雷射手術多使用兩台儀器、手術步驟分為角膜瓣製作、執行雷射手術等兩步驟,在手術轉換機器過程,患者需要多花時間等待,心理壓力較大,且角膜接觸空氣時間拉長,水分容易揮發,角膜細胞在缺水情況下,就會縮小、變扁,此時手術精準度也會受影響,患者術後視覺品質就會出現變化。而新型近視雷射手術不需要製作角膜瓣,只需一步驟,患者心理壓力會比較小。 精準度、穩定度 與術後視覺品質息息相關 近年來,雷射近視手術科技突飛猛進,新一代雷射近視手術科技已發展到不需接觸角膜,同時氣化切削上皮及基質層,以矯正屈光不正。便能精準完成手術。 廖家慶醫師指出,新一代不掀瓣近視雷射手術TransPRK由於不接觸眼睛角膜,一個步驟便可完成手術,治療時間更縮短,加上以7D(7次元)方式追蹤眼球運動,手術精準度、穩定度更大幅提升,治療風險也下降,患者術後視覺品質相對較佳,民眾在選擇近視雷射手術時,也多一項選擇。 全方位檢查 有助維持治療品質 進行近視雷射手術時,術前評估也是重點。患者術前若能接受眼底斷層掃描、視神經檢查、角膜內皮細胞數等檢查,醫師更能全方位掌握患者眼睛整體狀況,並及早發現其他眼科疾病,如此也有助維持治療品質。 接受手術前 一定要經過專業評估 不過廖家慶醫師也提醒,圓錐角膜、角膜厚度過薄與術後有角膜膨出風險的患者不宜接受近視雷射手術。此外,眼睛正遭受感染、角膜炎患者也暫時不能接受手術,患者術後需要遵照醫囑使用抗生素,幫助預防感染,平常也要預防紫外線曝曬,以免延長復原時間。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3370/

年輕人也有退化性關節炎 應及早「肌」極運動

年輕人也有退化性關節炎 應及早「肌」極運動#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退化性關節炎並不是只有老年人才會罹患,仍然有些年輕人因為膝蓋曾經受過傷,以致容易提早出現退化性關節炎;而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除了藥物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得要好好保養關節,平常應該要積極運動,維持肌力,也能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的傷害。 有人30幾歲就出現退化性關節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羅浩儒表示,通常退化性關節炎都在60多歲時才出現,但也有人是因為小兒麻痺症,腿部肌肉會萎縮,膝關節會因為不當的使用而較早退化,也有人是因為車禍,致使膝關節受傷,進而導致提早出現退化性關節炎,若是又從事勞力工作,就可能會在30幾歲就出現退化性關節炎。 止痛藥吃太久會對正常生理功能造成負擔 退化性關節炎仍以老年人居多,而且主要是以膝蓋最常見,羅浩儒醫師指出,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藥物只是其中一項方法,但由於服用藥物太久,仍會對正常的生理功能造成負擔;所以,退化性關節炎除了吃止痛藥之外,必須要依據退化的程度,進行復健運動治療,復健運動就是要做核心肌群運動以及訓練大腿與小腿肌力的運動。 復健運動訓練核心肌群與下肢肌力 羅浩儒醫師進一步指出,退化性關節炎病人可以到復健科有儀器進行復健運動,或是去健身房有健身器材專門訓練下肢的肌肉,可以協助走路或是跑步時所需要的能量,因為膝關節承受了身體的重量,增強下肢的肌力,可以使軟骨與關節減少壓力。 自體血清注射+玻尿酸注射+置換人工關節 所以,退化性關節炎會造成的膝蓋疼痛,急性期可藉由藥物來控制疼痛,但是長久來說,仍應該要運動增加肌力,加強下肢肌肉力量,以及加強核心肌群力量,否則疼痛會沒法得到很好的緩解,屆時就得接受侵入性治療。羅浩儒醫師強調出,退化性關節炎最嚴重的是要置換人工關節,或是自體血清注射以及玻尿酸注射,也可獲得緩解。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3348/

換人工膝關節 感覺卡卡6大原因

換人工膝關節 感覺卡卡6大原因#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有些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換人工膝關節後,老是感覺關節卡卡、不舒服,天氣變冷,症狀就更明顯。高雄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部長任振輝表示,根據臨床觀察,大約每10名接受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就有1人術後感覺關節卡卡、不舒服。 許多原因 都會造成人工膝關節卡卡、不順 任振輝醫師分析,置換人工膝關節的患者,之所以感覺關節卡卡、不舒服,常見原因包括,第一、手術後膝關節兩側韌帶鬆緊不一。第二、人工膝關節與骨頭不夠密合。第三、由於疤痕較長,變天時疤痕攣縮,患者就可能不舒服。第四,患者術前因膝關節變形,已習慣特定角度施力,當角度矯正回來,患者不太適應新角度,就會感覺卡卡、不順。第五,患者術後復健運動做不夠,產生組織沾黏。第六,患者手術前血液循環不好、肌力不足,進而復原狀況不如預期理想。 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將全部關節換掉,韌帶鬆緊的平衡,需要用肉眼、醫師個人感覺及經驗,因此較容易產生膝關節韌帶鬆緊不一等問題,由於傷口較大,疤痕攣縮可能更嚴重。近年來,隨著新科技發展,醫界開始運用機器人手臂進行膝關節、髖關節置換手術,在南部,高雄榮民總醫院近期引進機器人手臂關節置換術新科技,引發醫界、學界討論。 機器人手臂關節置換術 提升治療精準度 任振輝醫師指出,這類機器人手臂關節置換手術只換掉磨損軟骨組織,不需挖掉整顆關節,並藉由機器手臂及電腦輔助人工關節植入位置、以及動態評估韌帶鬆緊程度,所以較不會韌帶鬆緊不一,屬於局部手術,可適用於單關節面、雙關節面磨損患者,患者術前需要經過電腦斷層檢查,手術中,也會隨時透過電腦系統進行評估、導引,幫助提升手術精準度。此外,手術傷口約傳統手術的1/3,復原時間大幅縮短,患者從入院、手術到出院,大約三天左右。 任振輝醫師也提醒,民眾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要盡量避免負重,平常也要適當運動,以維持肌力,並注意不要跌倒,這樣才能幫助延長人工膝關節壽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3265/

皮膚過敏癢又痛 免疫失衡怎麼辦?

皮膚過敏癢又痛 免疫失衡怎麼辦?#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最近氣候不穩定,在這季節轉換時,很容易誘發過敏疾病,尤其是皮膚過敏,會在臉上或身上出現一塊一塊如花朵般的紅腫、搔癢、掉皮屑、疼痛、發熱等症狀,讓人非常困擾。專家指出,過敏是因為體內免疫系統失衡導致,過敏性疾病包括花粉症、鼻炎、濕疹、異位性皮膚炎以及氣喘等,不論是發生在眼、鼻、氣管或是皮膚,都是免疫系統反應過度造成發炎,透過飲食、運動及生活作息調整,可獲得改善。 淋巴球作用造成發炎現象 進而導致過敏 美兆國際健康管理機構研發處研發長劉婷婷博士表示,一般常見的過敏,是透過免疫系統中淋巴球作用,而造成的發炎現象,當過敏物質出現,淋巴球中的T細胞會命令B細胞產生很多IgE免疫抗體。皮膚及黏膜的部位存在許多肥胖細胞(mast cell),IgE會結合肥胖細胞,讓肥胖細胞釋放出組織胺,並導致微血管壁通透性改變,使水份漏到組織中局部充水,造成浮腫;微血管也會擴張使得血流量增加,所以皮膚表面會看起來紅通通,神經末梢會變得非常敏銳,使得皮膚既癢又痛。 從淋巴球數量、比例 了解免疫系統平衡與否  在健康檢查時,會檢測白血球種類的比例,其中與「抗原-抗體反應」有關的「淋巴球」數量及比例,可反映出免疫系統是否平衡。劉婷婷博士指出,淋巴球一般約占白血球總數的35%,若是淋巴球的比例過高,顯示T細胞跟B細胞的作用強勢,很容易引發「抗原-抗體」的過敏反應;一旦誘發因子增加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空前的組織胺大爆發,造成嚴重的發炎現象,短時間內難以控制。 你具有容易過敏體質嗎? 容易過敏的人有哪些特性?劉婷婷博士進一步指出,父母(特別是母親)有過敏體質、皮膚的保濕功能低下,乾燥性皮膚,常抓癢導致破皮、氣管/鼻咽/呼吸道脆弱、曾經發生過食物過敏或眼鼻過敏、體內氧化物很多(愛吃油炸物)、腸胃功能不佳(腸道好菌少)、自律神經失調、壓力大、免疫力低下、體內IgE抗體多以及過度清潔都容易有過敏體質。 導正免疫系統 「不痛不癢」小秘笈報你知 劉婷婷博士強調,「過敏/發炎」以及「免疫機能」其實是同一件事情的兩面,雖說過敏是因為「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但並不因此就代表「免疫力很高」,反而是因為免疫力低下導致了「免疫力異常」或說「免疫失衡」。除了急性發作期藉由藥物緩解症狀外,有耐心地導正免疫系統的「啟動-煞車」功能,才能真正得到改善。 以下是劉婷婷博士提供改善過敏的的「不痛不癢」小秘笈! 減: 1) 食量(或偶爾斷食) 2) 過度清潔、彩妝 3) 植物油及油炸物 4) 麵粉、乳製品、蛋、菸 5) 接觸溫度急遽變化的空氣 6) 接觸異物抗原 增: 1) 確實保濕 2) 抗氧化食物、維生素 3) 益生菌健全腸道 4) 優質油脂 5) 提昇體溫、盆浴 6) 運動、紓壓 (本文諮詢/美兆國際健康管理機構研發處研發長 劉婷婷博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326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