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卵巢癌治療沒效?都是因為亂槍打鳥

卵巢癌治療沒效?都是因為亂槍打鳥#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卵巢癌治療以手術、化療為主,當患者接受化療時,不是所有人都對化學藥物有反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部長劉偉民指出,卵巢癌患者當中,每5人就有1人對化療藥物沒反應、所以預後較差,主要原因可能在於,選擇用的化療藥物「亂槍打鳥」所導致。 卵巢癌治療 以手術、化療佔大宗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103年癌症統計資料,女性癌症發生率排行榜當中,卵巢癌佔第7名,且排名逐年上升,每年約1447人罹患卵巢癌,其中近9成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接受化療比率約7成5,使用標靶治療的患者則佔少數。 「基因缺陷」患者 容易對藥物沒反應 劉偉民醫師表示,卵巢癌患者手術後,多需要接受化療,化療用藥以鉑金類、紫杉醇類藥物佔大宗,但約有20%的患者因特殊「基因缺陷」,對藥物沒反應,不只如此,這些患者還必須承受神經痛、疼痛、掉頭髮等副作用,抗癌之路非常辛苦。 精準治療 有助提升治療功效 目前醫界治療卵巢癌,走向「精準治療」趨勢。劉偉民醫師分析,患者接受治療前,若先採集唾液、抽血、或以切下來的腫瘤組織檢體進行基因檢測,便能了解哪些藥物對患者較有效果,並可根據不同基因型選擇適合藥物、擬定治療策略。 BRCA1、BRCA2基因 惡名昭彰 舉例來說,國外研究早發現,BRCA1、BRCA2基因突變族群,特別容易產生乳癌、卵巢癌。,一旦BRCA1基因陽性,就有80%的機率出現乳癌,50~60%出現卵巢癌。國外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就因為帶有BRCA1基因缺陷,選擇預防性割除乳癌、卵巢。另外,美國2014年通過一種標靶藥物,可針對BRCA1突變患者進行治療。劉偉民醫師認為,若在治療前先做基因檢測,並選擇適合藥物,或許就能增加患者標靶藥物、化療藥物反應成效,減少亂槍打鳥的副作用。 有乳癌、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 更要提高警覺 不過腫瘤基因會隨病程、療程變化而有變動,因此患者接受一個療程後,可能還需要重覆做一次基因檢測,這樣才能視情況調整治療策略。劉偉民醫師也提醒,有乳癌、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一定要提高警覺,定期做婦科檢查,以及早發現病灶、盡早展開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2969/

血小板生成素放寬健保給付患者年省百萬

血小板生成素放寬健保給付患者年省百萬#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好消息!今年4月起,健保放寬給付血小板生成素治療「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TP),預估約有30至50名患者受惠,每年省下高達百萬元的藥費,可說是一大福音。 血小板生成素治療 不再提心吊膽 一名60歲婦女,12年前確診罹患紫斑症,長期使用類固醇治療卻因免疫能力低下而發生感染,最後必須將左腳截肢;隨後,雖然使用多種藥物治療,但無法提升血小板,病情時好時壞,甚至還引發貧血、慢性腸胃道出血等副作用,就連簡單的牙痛也不敢拔牙治療,深怕大量流血而有生命危險;經過使用血小板生成素治療,目前血小板數目維持在5萬以上,不用再擔心出血危及性命,也不需提心吊膽的過日子。 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 盛行率約萬分之1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姚明醫師表示,人體血液主要由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組成,其中成熟的血小板具有凝血功能,正常人的血小板數目約15萬至35萬;而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體內出現不明原因產生抗血小板抗體,進而破壞血小板,並減少血小板生成,國內盛行率約萬分之1。 皮膚紫紅色斑塊 嚴重恐腦出血致死 姚明理事長解釋,紫斑症患者的血小板數目若低於2萬,嚴重時甚至只有幾千,容易出現自發性出血症狀,皮膚會有小如針點、大如瘀青的紫紅色斑塊,流鼻血、牙齦出血,嚴重恐造成腸胃道、內臟出血或腦出血而致命。 長期使用類固醇副作用多 脾臟切除術僅6-7成有效 姚明理事長進一步說明,目前治療慢性紫斑症第一線治療藥物為類固醇,但長期使用有許多併發症,包括月亮臉、水牛肩,嚴重則造成免疫能力低下、增加感染、糖尿病、腎功能惡化、發生骨質疏鬆症等等……;第二線治療為脾臟切除術,約6至7成可痊癒,或使用其他藥物,但僅3至4成患者有效,還可能需承受掉髮、肝腎毒性、骨髓纖維化、增加癌症風險等副作用,或是使用「血小板生成素」來治療。 血小板生成素安全性高 改善8成血小板低下併發症 姚明理事長強調,血小板生成素為血小板生成素母細胞接受器的刺激素,刺激巨核細胞的增殖及分化,進而提升血小板的數目,8成患者有效減少發生血小板低下的症狀,目前該製劑有口服及針劑兩種,而針劑劑型,安全性高,幾乎沒有副作用。自今(2017)年4月開始,健保放寬給付條件,是針對脾臟切除後仍無效的紫斑症患者,開放長期使用,預估約有30至50位患者受惠,每年可省下百萬元藥費。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2916/

異常掉髮迷思多 看錯科當心沒髮度

異常掉髮迷思多 看錯科當心沒髮度#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你知道自己掉髮的原因是什麼嗎?千萬別病急亂投醫,反而延誤治療黃金期。頭皮專科醫師發現,掉髮困擾不再是有年紀者的專利,因為掉髮就醫的年齡層有大幅降低的情形;其實,掉髮原因很多,有不少年輕人就是因為熬夜睡不好,進而導致生理性掉髮,必須要早睡早起才能獲得改善。 掉髮原因很多 遺傳性掉髮主要是雄性禿與圓禿 中心綜合醫院頭皮門診醫師張祺璋表示,掉髮原因很多,遺傳性掉髮主要是雄性禿與圓禿,有些女性會在月經後掉髮是因為荷爾蒙引起,或生產後而有缺鐵性掉髮,甲狀腺病人與洗腎病人也容易掉髮,或是因為久病、重病出現營養問題而掉髮,以及偏食或長期吃止痛藥、降血壓藥、憂鬱症藥物,都可能造成掉髮,壓力也會造成掉髮,維他命不足、食物吸收不好、減肥等都是原因。 熬夜、吃太油、老化、荷爾蒙 都會引起掉髮 還有熬夜、精神不好,或是年紀老了也會有生理性掉髮,張祺璋醫師進一步指出,年輕人多是因為熬夜、食物吃得太油引起,老人則是因為退化。至於男性因為荷爾蒙引起的雄性禿,並不是疾病;而女性因為荷爾蒙引起的雄性禿,則是因為有多囊性卵巢、腎上腺腫瘤或卵巢異常等疾病,而且除了頭髮減少,還會有月經異常、體毛多、油脂分泌旺且肥胖等現象。 掉髮、生髮迷思多 最常見就是更換洗髮精 那麼,民眾往往會有哪些掉髮或生髮的迷思?張祺璋醫師舉例,最常見的迷思就是發現掉髮時就去換洗髮精,這是錯誤的方式,因為這不但沒有意義也沒有療效;有可能只是生理性掉髮,只是因為鼻塞睡不好而使得頭髮掉得多,即使不換洗髮精都會好,也有人以為掉髮都是雄性禿,事實上有很多疾病與狀況會造成掉髮。 異常性掉髮 要找對醫生看對科對症下藥 甚至有很多年輕人因為過度染湯髮,而會異常掉髮,張祺璋醫師強調,當出現異常掉髮時,應該要找專門看頭皮的醫生判斷是什麼原因,針對原因對症下藥,不是買生髮藥就可以解決;此外,目前針對雄性禿後腦勺頭頂掉髮,還可以使用雷射來改善,低能量雷射可以幫忙活化毛囊,對於大量掉髮可藉此刺激毛囊幫忙輔助生髮。 預防生理性掉髮 早睡早起均衡營養 至於該如何保養頭皮,預防掉髮呢?張祺璋醫師建議,對於生理性掉髮,就要避免熬夜,因為晚睡會使頭皮發炎出油多,頭髮就會長不好和掉髮,所以就應該早睡早起,而且要正常洗頭按摩頭皮,以及要少吃重口味高油高糖食物,因為高糖食物會影響男性荷爾蒙的活性並使之活躍,也就容易使頭皮出油引起雄性禿。在營養方面要注意均衡,並且不可忽略含鐵與鋅食物的攝取;此外,可多喝豆漿,由於豆漿含有硫元素,對頭髮也有好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2972/  

小孩不會刷牙 口腔保健怎麼做?

小孩不會刷牙 口腔保健怎麼做?#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據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平均蛀牙2.5顆,比全世界國家多出1顆,堪稱是「蛀牙王國」。醫師強調,預防蛀牙就要刷牙,也可搭配市售安全性高的P113+抑菌蛋白口腔護理產品,強化牙齒琺瑯質,維持口腔菌種平衡來加強口腔保健。 2大原因 兒童齲齒率高 牙科診所院長張淑君表示,兒童比成人更容易齲齒有兩大原因。學齡前,因手部協調能力未熟練,牙齒不易徹底清潔乾淨;學齡後,進入混合齒列期,牙縫容易殘留食物殘渣,牙齒清潔更加困難,建議家長幫助孩子刷牙,定期檢查牙齒、塗氟、使用氟錠。 乳牙齲齒 恆牙也容易齲齒 張淑君院長強調,乳牙齲齒對健康影響很大,乳牙除了具有咀嚼的功能,同時還有占據恆牙生長空間的功能;若乳牙罹患齲齒,容易導致恆牙生長空間不夠,造成牙齒排列參差不齊,影響進食、發音、美觀,更增加齲齒發生率,甚至影響人格發展。 轉糖鏈球菌 最主要的齲齒病原菌 為什麼會發生齲齒呢?張淑君院長說明,進食後,食物殘渣卡在牙縫中,經過細菌分解形成白白黏黏的牙垢,其中充滿的牙菌斑更是造成牙齒酸蝕的主因;事實上,口腔內有上千萬種細菌,而轉糖鏈球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當細菌量高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齲齒。市面上有非常多可以抑制轉糖鏈球菌的成分,目前研究發現P113+抑菌蛋白為溫和、安全性高的有效成分。 P113+抑菌蛋白 抑菌力達99% 根據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究實驗室發現,萃取於人體的抑菌蛋白成分P113+,抑菌力高達99.9%,可有效抑制引起蛀牙的轉糖鏈球菌。張淑君院長分析,P113+抑菌蛋白分離自人體唾液,唾液原本就具有抑制轉糖鏈球菌、強化牙齒鈣質的功效,可有效預防齲齒。 吞食漱口水 恐影響健康 不少家長會讓孩童使用漱口水加強牙齒清潔;張淑君院長認為,使用漱口水要特別留意,若不小心吞食,或長期使用添加防腐劑、酒精等化學添加物的漱口水,可能影響身體健康,建議選擇安全性高,且具抑菌的效果的產品。市售含P113+抑菌蛋白的漱口水,對人體無抗藥性,溫和不刺激,非常適合兒童或成人天天使用。 定期牙齒檢查 預防齲齒 張淑君院長建議,開始長牙就應該刷牙,家長應該協助孩子清潔牙齒,每3至6個月接受牙齒檢查,及早使用塗氟、窩溝封填,有助預防齲齒;平常也可利用安全性高的口腔保健產品,養成孩子正確潔牙的態度,並進行潔牙四部曲,包括刷牙、牙線、漱口水,以及使用口腔噴劑。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2872/

媽媽請您也保重 特別要保護雙眼!

媽媽請您也保重 特別要保護雙眼!#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不少媽媽整天忙著做菜、奔波,張羅家中大小事,常忽略生活中許多潛藏因子會誘發白內障。眼科醫師林宏洲表示,在媽媽生活當中,像戶外陽光紫外線、煮菜時瓦斯爐冒出的火光等,都可能傷害眼睛,增加白內障風險,因此建議媽媽出門時最好戴茶色太陽眼鏡,也要避免注視火光。 依據不同需求 慎選人工水晶體 林宏洲醫師指出,若沒有刻意閃避上述風險因子,長時間下來,水晶體就會變混濁,形成白內障,而治療白內障多以「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合併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為主,目前人工水晶體選擇也越來越多樣化。 舉例來說,媽媽若喜歡四處遊玩、到戶外走走,或需要四處奔波,眼睛很容易接觸紫外線,此時較適合「全視線原理的非球面變色人工水晶體」,若同時有近視、遠視,則可以考慮選用多焦點人工水晶體。 人工水晶體會變色 有效阻隔紫外線和藍光傷害 林宏洲醫師分析,戶外陽光紫外線不只讓白內障惡化,也可能傷害黃斑部,而「全視線原理的非球面變色人工水晶體」會隨外在光線變化而改變顏色。在戶外,人工水晶體變成黃色,可過濾多數紫外線和藍光,當民眾進入室內,人工水晶體變透明,看東西更清楚,且夜間視力較不受影響,媽媽即使晚上出門買東西,眼睛還是「亮晶晶」。 白內障拖太久 手術難度會上升 目前白內障手術多為微創手術,傷口很小。林宏洲醫師提醒,當白內障已影響視力、生活,就要考慮接受治療、置換人工水晶體,拖越久、白內障越熟,水晶體會變硬,且也會膨脹,導致眼睛的排水管容易受擠壓,引起眼壓高或青光眼,手術風險也會大為增加。 即使動白內障手術 眼睛還是要記得防曬! 另外,患者接受白內障手術後,一星期內建議戴護目鏡,防止外傷或風沙傷害眼睛。一星期後,平常出門在外,還是要記得戴太陽眼鏡,為眼睛防曬,避免紫外線傷害眼睛其他部位。患者手術前若能接受角膜弧度儀、超音波生物測量儀等專業評估,治療就會更精準,手術風險也會明顯降低。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2864/view/

妳累了嗎?職業婦女小心肝!

妳累了嗎?職業婦女小心肝!#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現代人生活習慣不佳,經常熬夜又暴飲暴食,往往使得肝功能不好,甚至出現脂肪肝。不只是男性,尤其現代女性在職場上也往往得要衝鋒陷陣,有脂肪肝的女性也不少;傳統中醫認為,春天是生發季節,適合養肝,因為春天屬木,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肝臟也屬木,人體也和自然界一樣,陽氣漸盛,因此春天養生原則首重養肝,而且中醫所指的肝,不只是肝臟,還包括了肝經。 休息了仍容易疲勞 肝已經出現警訊 李深浦中醫師表示,不要小看內臟的功能,每天都應該要適度休息,如果休息了仍容易疲勞、手腳痠軟無力、眼睛模糊、頭痛、腦神經不想動,表示肝已不想工作,應該要適度休息;其實人體無時無刻都在兢兢業業,都在不斷運轉,除非是肝已經出現警訊,否則不太需要特別去注意,如果忙碌無法睡7-8小時,可以閉眼、放空,使肌肉放鬆約20分鐘,短暫的休息,也可瞬間補充體能。 全身放鬆忘我 可使肝氣恢復 休息就是要完全放下,李深浦中醫師指出,利用短時間全身放鬆忘我,可以使肝氣恢復,讓極化的自律神經可以去極化,能使身體得到快速充電的感覺,而且全身經絡疲勞可以恢復。此外,尤其是不要一直注意有沒有在休息,隨意神經太發達,什麼都要管,一天到晚想把他人管好,想把自己的五臟管好,其實都沒有必要,只會使自己痛苦。 置之死地而後生 治療肝臟就是要能新陳代謝 李深浦中醫師進一步指出,肝是管睡眠中樞,新陳代謝的器官,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心死而後神活」,若是注意身體太多,無法放下,反而會無法使隨意神經與自律神發揮充分效能,肝沒有神經,每天最少要有一個時間是要放掉一切的想法;由於「肝為將軍之關,謀略出焉」,就是與思想、心臟和血液都相關,所以要置之死地而後生,自己要放下,就好像人要會排便,才能吃得下。所以,治療肝臟最好的辦法是要使之新陳代謝。 救活C肝女 李醫師獲頒感謝狀 臨床上,就有一名公司老板娘罹患原位性肝硬化,已陷入昏迷要等待換肝,而且有肛門出血得要輸血,不但無法吃喝,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噁心想吐,但是經由李醫師開給的中藥治療十五天後已能吃能喝,肝硬化病況得以獲得改善。還有一位日本女子因為C肝出現肝昏迷住進加護病房,也在服用李醫師開給中藥治療二週後,挽回一命;這位女子的兒子黃民隆先生還特別致贈感謝狀給李醫師。 護肝:營養均衡、不吃冰、要放下、不掛心、睡得好、要運動 李深浦中醫師強調,養肝除了要放下、不掛心、吃好睡好之外,還不可吃冰,因為溫度下降,食物無法消化,釋放營養會產生凝聚作用,進而導致熱量堆積,而且無法轉換成體力,而是悶熱,使人更想吃冰,造成惡性循環。所以,護肝就是飲食的溫度要適當,營養要均衡,不要想太多,吃好睡好,而且要運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2525/

乳癌容易早逝嗎?醫師分析原因

乳癌容易早逝嗎?醫師分析原因#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台北市議員陳玉梅因罹患乳癌,年僅50歲病逝,星座專家薇薇安同樣因乳癌早逝,得年43歲,兩人年紀輕輕都因乳癌結束寶貴性命。乳癌是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每天平均有5人因乳癌死亡,罹患乳癌真的容易早逝嗎? 乳癌高居國人女性癌症首位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乳癌高居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名、死亡率第4名,每年有逾萬名女性罹患乳癌,死亡人數近2000人,相當於每天有26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5位因而失去性命。 罹患乳癌小1歲 死亡率增5% 愈年輕罹患乳癌愈短命嗎?馬偕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源清指出,根據文獻資料統計,罹患乳癌的患者中,年齡每下降1歲,增加死亡率達4至5%;不過,隨著醫學分子生物特性進展,以及日新月異的治療方式,不同分類的乳癌有適合的治療藥物,精準個人化治療可大幅降低死亡率,並且提升活存率。 年輕乳癌患者 三陰性、HER2陽性居多 張源清醫師指出,台灣早發性乳癌患者較歐美國家比率高,也就是35歲以前罹患乳癌的族群,這群患者中以罹患三陰性、HER2陽性的乳癌較多,且乳癌細胞較為惡性,加上警覺性不足,一旦確診,也多為晚期。 張源清醫師舉例,以荷爾蒙接受體為陰性、HER2陽性的HER2陽性乳癌為例,目前已有標靶藥物治療,合併化療藥物治療,都能獲得很好的治療成效;而荷爾蒙接受體陰性、HER2陰性的三陰性乳癌患者,則以化療為主要治療方式。 化療藥物安全性高 有藥可降副作用 不過,許多患者聽到化療,就害怕產生掉髮、噁心、嘔吐、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張源清醫師強調,目前化療相當安全,搭配止吐劑、白血球生成劑,可降低副作用的程度,建議患者勇敢接受治療。 乳癌口服化療藥物 延長生命、維持生活品質 針對第4期的乳癌患者,也有口服化療藥物可選擇。張源清醫師認為,晚期乳癌的治療原則,在疾病進展及藥物毒性之間取得平衡,而口服化療藥物具有毒性較低、維持療效、方便使用的優點,患者在家就能接受治療,並延長有意義的生命,可維持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2779/view/

抗B肝應拉長戰線!擅自停藥、亂服成藥當心病毒抗藥變異

抗B肝應拉長戰線!擅自停藥、亂服成藥當心病毒抗藥變異#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位女性B肝帶原上班族定期接受B肝口服藥治療,追蹤期間發炎指數雖未明顯上升,但病毒量卻不明原因升高。幾經詢問後,患者才坦誠相告,沒有確實服用抗病毒藥物,僅吃護肝保健食品,治療團隊才明白病毒量「反彈跳增」的原因。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益程醫師提醒,患者千萬不可隨意停藥或服用不明成藥,若攝取到含有類固醇成分的中草藥或補品,不僅對治療毫無幫助,長期服用甚至會提升病毒變異機率、影響治療成效。 擅自停藥、亂服成藥的嚴重性 抗藥性更是一大問題 據統計,每五個成年人中就有一人為B肝帶原者,帶原者有15至20%機率會發生肝炎並逐漸演化為肝硬化、最後約5%的肝硬化患者會罹患肝癌。B肝抗病毒藥物的介入治療時機點非常重要,能遵循醫囑更重要!患者多半有症狀時才會出現在門診,而一旦解除臉色蠟黃、知道肝生化指數正常後,便以為「已治癒」就擅自停藥,不知“是否停藥”必須臨床醫師專業評估後才能決定! 陳益程醫師表示,慢性B型肝炎治療最大的挑戰除了困難治癒外,便是抗病毒藥物的抗藥性問題。美國與亞太區肝臟學會發表的醫療準則就建議,在治療初期應選擇抗病毒效果強且抗藥性低的藥物,才能避免治療過程中提早面臨抗藥性問題,使得B肝病情尚未穩定時就出現病毒抗藥株問題。 B肝新型口服抗病毒藥 確實遵從醫囑能獲得實質改善 目前臨床上已有B肝新型口服抗病毒藥物在經過多年的追蹤後發現無抗藥性病毒株產生,且根據國外臨床研究顯示,新型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5年後有七成以上患者肝硬化程度獲得逆轉,九成五以上患者肝臟組織纖維化可獲得改善。針對肝發炎指數異常且合併肝硬化的慢性B肝患者,一日服用一顆新型口服抗病毒藥,確實遵從醫囑,就能在治療過程中獲得實質的改善。 定期追蹤檢測、確實服藥 才能重獲新肝 陳益程醫師提醒,B型肝炎存在病毒變異性風險,一旦治療期間產生抗藥性,患者的肝病毒指數便容易倍數上漲,且增加治療困難度。當肝臟不斷受病毒攻擊、便會進一步提升罹患肝癌的風險,因此起始治療用藥與確實遵從醫囑是「B肝治療關鍵」,建議民眾應謹慎用藥,而治療過程中更應定期追蹤檢測病毒量,並確實服藥遵從醫囑,才能重獲新肝。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272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