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脊椎手術的後遺症?聚焦手術風險與預防之道

脊椎手術的後遺症?聚焦手術風險與預防之道#健康醫療網

2022-03-28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國人脊椎疾病以退化性病變為主,常見有椎間盤突出、骨刺增生、椎管狹窄等。大多數患者在使用止痛藥物、肌肉鬆弛劑,以及熱敷、電療、牽引等復健治療後,肩頸疼痛、下背痛、肢體麻痛乏力等問題可以獲得良好控制。若是症狀持續,在神經功能評估與影像檢查後,診斷為椎間盤突出等脊椎疾病所造成的神經壓迫,可能須進一步採取手術治療。 脊椎手術治療 術中應留意出血、感染與沾黏 台大醫院神經外科楊士弘醫師指出,「如果必須接受脊椎手術,避免神經損傷最為重要。」以椎間盤突出為例,手術過程中,在切除突出椎間盤的同時,必須避免神經受損,並且確實止血與預防傷口感染;而手術後則要留意神經沾黏的問題。 楊醫師分享了一位中年男性的臨床個案,因為工作性質需要長期搬運重物,結果腰部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引起左側坐骨神經痛與小腿萎縮,經過長時間的藥物與復健治療效果不佳,故接受微創手術切除突出的椎間盤,症狀明顯改善。復原後回到工作崗位,仍須負重,數年後同一位置的椎間盤再次突出導致坐骨神經痛復發,藥物復健治療後狀況未見改善,只好再次接受手術。但因為第一次手術後造成的神經沾黏,增加了第二次手術的困難度。手術最後仍依計畫順利完成,但患者出院後休養復原時間較長,才能重回職場繼續工作。 神經沾黏難避免 脊椎手術後需留意 楊士弘醫師說明,脊椎手術為複雜的侵入性手術,必須由淺至深,將表皮、皮下組織、肌肉、脊椎骨、韌帶等組織切開剝離,以抵達深部的神經與椎間盤軟骨等構造,來進行手術。開刀後在傷口癒合過程中,會逐漸產生疤痕組織沾黏神經脊膜,此現象係屬正常的生理反應。 「脊椎手術後,每個病患都會發生神經沾黏,但輕重程度不一。」楊醫師指出,如果患者術後嚴重神經沾黏,恐會牽扯與壓迫神經,再度引起肩頸疼痛、下背痛,甚至肢體麻痛不適。根據臨床觀察發現,患者神經壓迫症狀較久、術中出血較多、或手術剝離範圍大者,在手術後發生顯著神經沾黏的機率較高。 術後症狀反覆出現?恐是神經沾黏引起 楊士弘醫師表示,嚴重的神經沾黏是脊椎手術後很棘手的問題。一旦患者術後症狀復發,必須仔細區分是疾病局部再發、鄰近脊椎退化、或嚴重神經沾黏所引起。若是後者,則再次手術雖可使症狀緩解,但術後仍可能再度發生神經沾黏問題。近年來由生醫產業研發的防沾黏凝膠,經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於脊椎手術後塗抹於神經脊膜表面,可形成一道屏障,來避免術後增生的疤痕組織與神經表面產生沾黏,降低術後肩頸背痛、肢體麻痛及無力發生的機率,避免因神經沾黏而須再次手術。另一方面,若曾接受過脊椎手術並於開刀時使用防沾黏凝膠,當疾病復發或鄰近脊椎發生問題而需要再次手術時,由於前次手術置放的凝膠減少了神經沾黏,使得同範圍的二次脊椎手術的難度與神經損傷風險下降,提升手術安全性。特定族群(譬如:疾病較嚴重、發病時間較久、手術範圍較大、蟹足腫體質、勞力工作者、或曾有神經沾黏者)若需要接受脊椎手術治療,可優先考慮使用防沾黏凝膠。 預防椎間盤突出 勤練核心肌群 楊士弘醫師提醒,預防椎間盤突出等脊椎疾病,宜避免下述情況造成脊椎負荷過大,包括:姿勢不良、過度曲頸或彎腰、負重等等。而維持適當體重,規律運動訓練頸肌、腹肌、背肌等核心肌群,都有助於減少脊椎的負荷,讓你我遠離病痛、快意人生。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3226/

喉嚨突腫脹險喪命!經檢查竟患HAE罕見疾病

喉嚨突腫脹險喪命!經檢查竟患HAE罕見疾病#健康醫療網

2022-03-25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今年37歲的俊廷在國中時莫名出現嚴重腳腫,就醫檢查後診斷為痛風,後來身體各處陸續不斷水腫,但因發作不頻繁讓他漸漸不以為意。直到多年前喉嚨突然腫脹,讓他不但說話困難,甚至連呼吸也很喘,趕緊前往醫院急診,發現呼吸道縮小到只剩10%空間,由於俊廷媽媽是因喉嚨腫脹影響呼吸而過世,經醫師進一步檢查後,證實確診罹患「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ereditary angioedema,HAE)。透過持續治療及定期回診控制病情,去年更順利結婚並喜獲麟兒,讓他迎接幸福新人生! HAE罕病鑑別困難易遭誤診 咽喉腫脹恐危及性命!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黃春明醫師表示,HAE是一種罕見疾病,其中75%為遺傳性,但仍有25%患者無家族史。其致病機轉是因患者體內的C1酯酶抑制劑(C1-INH)基因異常,導致身體各處發生血管性水腫,如四肢、臉部或生殖器等,其中最危險的莫過於咽喉腫脹,嚴重可能導致窒息危及性命! 黃春明醫師說,HAE全球盛行率約5萬分之1,因相當罕見且臨床鑑別困難,經常被誤認為是一般的「血管性水腫」,有些患者可能拖到8至16年才被診斷出來,甚至還有許多尚未被確診的潛在患者。黃醫師補充,HAE與一般血管性水腫最大的差別是HAE不會產生尋麻疹及皮膚搔癢,反而是水腫發生時所伴隨的疼痛,其誘發因素多半與情緒壓力、受傷、手術、感染、荷爾蒙或過度勞累有關,當患者一有上述情形,就容易導致水腫反覆發作。 緩激肽通路調節劑及時治療 把握48分鐘黃金急救時間 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科徐世達醫師表示,針對HAE的診斷方式,會先確認患者的疾病史,包括是否有反覆性且不對稱水腫、反覆性腹痛或曾因喉嚨腫脹影響呼吸,並詢問家族史;如經問診後懷疑可能為HAE,則會進一步透過抽血及基因檢查來確診。而目前針對HAE的治療,患者除了透過長期用藥來預防發作,目前台灣也引進「緩激肽通路調節劑」作為急性發作時症狀緩解使用,可提供HAE患者於發病48分鐘內的及時治療效果,建議患者隨身攜帶,如遇到急性發作時可自行施打,如此一來,就能避免HAE發作症狀引發的致命危機。 醫盼社會給予更多關注 提升罕病認知、減少誤診 徐世達醫師強調,過去大眾對於HAE罕見疾病的認知較少,患者因此常遭誤診,有的人數年後才被診斷出罕病,有的人則是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罹患罕病就遺憾離世。而隨著醫療的進步以及醫學團隊的努力,HAE的診斷及治療已有更好的發展;醫師同時呼籲,社會應給予罕病更多關注,並期盼在持續的衛教宣導之下,提升對於罕病的重視,減少誤診且即時給予適合的治療,讓罕病不被遺落、不再孤單!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3199/

蛋白尿以為腎病 竟是罕見疾病上身!

蛋白尿以為腎病 竟是罕見疾病上身!#健康醫療網

2022-03-25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12%的人口罹患慢性腎臟病,其中每年更有近9萬人長期洗腎,洗腎率位居世界第一。臺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儒醫師說明,慢性腎臟病多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洗腎人口以糖尿病患者居多,另外高危險族群還包括慢性腎炎、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等患者。值得注意的是,臨床發現有部分腎病患者是因罹患法布瑞氏症罕見疾病所導致,但因疾病罕見,因此容易遭到誤診。 年輕男子腎病變 元兇竟因罹患罕見疾病 吳明儒醫師表示,過去一名年約20歲的患者小偉(化名),因出現蛋白尿及輕微血尿症狀求診,當時的醫師認為患者年紀尚輕,初步診斷為微小型腎病變,開立類固醇藥物治療效果卻不盡理想。後來轉診進一步問診,得知小偉小時候手腳容易發麻,且身上皮膚常出現不明疹子,懷疑有可能是遺傳性疾病,經過詳細檢查後,證實小偉是因罹患法布瑞氏症造成腎病變,追蹤家族史發現小偉的哥哥也確診為法布瑞氏症患者。 法布瑞氏症抽血可檢測 持續治療可穩定病情 吳明儒醫師說明,法布瑞氏症是一種遺傳性罕見疾病,患者因缺乏溶小體酵素α- galatosidase A,使體內醣脂質及其他物質無法代謝,進而堆積在全身器官,容易出現肢體末端疼痛、感覺異常,或皮膚出現暗紅色丘疹等症狀,甚至出現血管角質瘤、眼睛病變及心臟或腎臟病變等問題。 吳醫師提醒,若法布瑞氏症引起腎臟病變未能及時診斷,恐導致患者需要長年洗腎,而目前檢測罕見疾病的技術已變得相當容易,全台已有超過50家醫院都可以檢測法布瑞氏症,且只要透過一次抽血即能驗出,民眾如有疑慮都可以儘早就醫檢測,才能避免延誤治療導致疾病惡化。此外,醫師也提醒,遺傳性疾病患者確診後,應接受持續不中斷的藥物治療以穩定病情。 不明原因腎病 醫籲民眾提高警覺 醫師呼籲,為預防慢性腎病,有腎病家族史或相關高危險族群應定期檢查,若檢測到腎功能異常或出現蛋白尿、血尿等情形,需儘早治療避免疾病惡化,才能減少台灣腎臟病的負擔;此外醫師也提醒腎病年輕族群,如有不明原因的皮疹、感覺異常或腎功能異常的症狀,要警覺有可能是罕見疾病所造成,希望在提升疾病意識後,能降低延誤治療或誤診的機率。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3198/

健保給付難申請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心俱疲

健保給付難申請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心俱疲#健康醫療網

2022-03-2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台灣約有三十多萬名患者深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據統計,重度異膚患者年平均回診次數超過30次,面臨巨大就醫負擔。另外,患者的心理影響亦不容小覷,研究指出,中重度異膚患者憂鬱、焦慮,甚至是自殺行為風險高出2倍,病友家屬皆身心俱疲。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面臨極大的身心挑戰,但要得到適當治療卻不容易。根據2021年健保統計資料推估,僅約2%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友獲得健保給付更有效的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丁淑敏秘書長表示,關鍵在於申請條件嚴苛,多數病友難以配合,加上實際審查通過率低,讓病友感覺健保生物製劑「看的到卻用不到」。 基於病友需求,協會於2021年1月正式向健保署提出放寬生物製劑給付條件,訴求包含:放寬嚴格的疾病嚴重度定義、口服抑制劑劑量調降、延長一年暫緩續用時機至兩年。至今仍在等待回應,殷切期盼健保署正視異膚需求及困境,放寬生物製劑給付條件,讓患者享有更好的治療選擇。 疾病負擔大  出現較高的焦慮憂鬱及自殺意念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朱家瑜理事長指出,患者焦慮憂鬱風險高出2.19倍、自殺意念則為4.32倍。不論成人、青少年或孩童患者,皆有較高的焦慮、憂鬱及自殺意念。 而根據2017年健保資料庫統計分析,異位性皮膚炎門診就診頻率隨著嚴重程度提升而增加。不同疾病嚴重度,平均一年就診頻率分別為:輕度24.52次、中度25.64次、重度30.96次,平均每兩週回診1-2次,若每次就醫平均花費3小時,則相當於花費93小時。台灣乳癌患者平均每年回診次數5.7次,相較之下,異位性皮膚炎高出4.7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對病友影響不亞於嚴重的慢性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疾病未能穩定控制,將產生更多醫療及社會負擔。 被迫失業   配合健保要求仍無法通過審核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丁淑敏秘書長表示,協會收到許多病友陳情,在健保送件申請過程屢屢受阻。其中一位重度病友小賴,成長過程因病灶嚴重,傷口流膿流血可謂體無完膚,疼痛難耐不只影響學習、工作,外觀衝擊也導致憂鬱,長期在皮膚科與身心科來回求診。畢業後,得來不易的第一份正職,卻因反覆發作、頻繁就醫而被迫失業。失業期間他全力配合健保生物製劑申請,依舊遭到退件否決,讓他十分無助。 目前健保對於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生物製劑給付條件為:每週2次到院照光,連續3個月,加上服用2種免疫抑制劑,異膚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仍達20分以上者,可申請使用。協會於去年年初提請健保放寬申請,深切期盼更多病友受到健保署照拂。 儘管目前健保環境嚴苛,協會仍鼓勵病友堅持治療,切勿輕易放棄。治療路上除了醫師的專業協助,找到相互扶持的夥伴相當重要,鼓勵病友加入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於官網、臉書社團聽聽過來人的經驗分享,與駐站醫師學習治療新知,在正規醫療下長期穩定病情,減少復發,找回人生主導權。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3165/

C肝最後一哩路!屏東衛生局號召基層全篩全治救肝單

C肝最後一哩路!屏東衛生局號召基層全篩全治救肝單#健康醫療網

2022-03-23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屏東縣政府為配合國家政策2025消除C肝目標,一直努力執行C肝篩檢及衛教宣導,健保署在去(110)年10月22日公告取消C肝全口服新藥處方的科別限制,可讓更多臨床醫師能為鄰近或在地民眾提供C肝治療。 C 肝特攻隊下偏鄉 加強基層C肝治療 屏東衛生局之「C肝特攻隊」於(15)日起由北至南分別於屏東市、潮州鎮、鹽埔鄉、林邊鄉、恆春鎮連續辦理5場「台灣C肝現狀與基層醫療C肝治療」之系列講座,連結醫師公會、藥師公會的支持,邀請屏東縣腸胃專科醫師及經驗豐富的肝炎個管師,透過教育讓基層醫療單位更了解消除C肝的意義與轉介的共識。 除C肝基層為重要一環!去年篩檢量占55% 衛生局局長施丞貴表示,109年9月28日擴大肝炎篩檢政策後,全力號召民眾進行肝炎篩檢,110年C型肝炎篩檢約88000人,篩檢涵蓋率由12.07%增加至42.2%,其中基層診所的篩檢量占55%,基層參與是消除C肝重要的一環,為避免民眾接受篩檢發現C肝後,在轉介它院治療的過程中失聯,施丞貴局長表示,衛生局建立轉介機制及回饋平台,讓治療的銜接更順暢,且獲頒國民健康署服務典範獎第2名。 全篩全治 連結各方力量2025一同除C肝 透過本次的系列專題演講,期待在偏鄉地區能有更多治療單位及社區藥局的參與加入全篩全治的團隊,連結各方力量持續推動C肝治療。另外呼籲45-79歲(原民40歲)可終身一次的免費篩檢,即早篩檢即早發現,定期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可將肝臟裡的C肝病毒清光光! 健康醫療: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3166/

近視控制新科技 學童專用日拋更簡單

近視控制新科技 學童專用日拋更簡單#健康醫療網

2022-03-22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疫情稍緩學童返校視力健檢,許多家長都收到了「視力不良通知單」,憂心忡忡地帶孩子到診所檢查。台灣學童近視率居高不下,小六學童近視率高達7成,疫情不但改變了生活習慣,也加速了「線上教學」的發展,學童觀看螢幕時間拉長,近視度數不斷攀升。新莊知名眼科麥珮怡醫師表示,去年經歷了數月的三級警戒,孩子們突然被迫改變學習方式,需要長時間盯著「3C」,加上必須減少戶外活動,這一年來學童近視度數增加的幅度更是驚人。 「本來學童近視增加的速度平均是每年100度(未積極控制的情況下),在疫情趨緩之後的門診,不乏看到短短3個月內就增加100度的案例。」麥醫師說,「因為近視不只是看不清楚,度數越高、眼軸增長,視網膜就被拉得越薄而變得脆弱,這就是高度近視患者容易罹患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等併發症的原因。」 6至8歲近視度數暴增危險期 盡早介入控制度數 麥珮怡醫師指出,正處於成長階段的學童,特別是幼稚園大班到小學中低年級,是近視度數增加的高危險群。美國醫學會雜誌中有研究指出,2020年疫情爆發後6歲學童近視率比前一年增加了3倍多,且6-8歲學童的平均近視度數都有明顯的增加。建議家長3歲就可以開始帶孩子到專業的眼科診所,進行全面的綜合眼視光檢查,越早發現問題,就可以越早對症下藥,降低患上高度近視的風險。 而已經近視的學童家長也不要太過緊張,目前已發展出許多種控制近視的方法,如長效散瞳劑、角膜塑型片以及特殊的周邊離焦鏡片,和學童近視控制專用日拋,都是可選擇的項目之一。只要經過專業醫師檢查評估,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並遵醫囑定期回診,就能有效減緩近視度數的增加。 學童近視控制專用日拋 度數增加量減緩59% 「以我自己的孩子為例,疫情之前我都會幫她定期檢查,還有安排桌球等運動課程,假日也會全家一起出遊,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但愛看書、彈琴的她,在經過長時間的居家學習之後,只點散瞳劑的控制效果不太理想。經過詳細的檢查評估,並與孩子充分討論之後,便決定幫她驗配『學童近視控制專用日拋』。」 研究報告指出,配戴學童近視控制專用日拋的患者與一般隱形眼鏡配戴者相比,3年後的屈光度數增加量減緩了59%,眼軸長的增加減緩52%。其配戴方式跟一般成人配戴的日拋隱形眼鏡一樣,每日早上去學校之前配戴,回家用完即丟,不用清洗、異物感低,同時也免去框架眼鏡的束縛,讓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都更加便利。大學眼科自109年持續追蹤使用者,結果顯示使用這種矯正方式的學童,不僅滿意度高,且有超過九成家長願意讓孩子繼續配戴,因不但能控制近視度數,對孩子的生活品質也有大大提升。 多元控制隨生活習慣調整 追蹤視力、度數別忘了眼軸長 麥醫師補充,學童近視控制不是單選題,隨著孩子的年齡、生活方式以及度數的變化,醫師也會因應當時的狀況對症下藥。13歲的成小弟,小六開始在大學眼科配戴角膜塑型,雖然一年來控制效果很不錯,但升上國中之後,由於睡眠時間不足、塑型時間不夠,導致白天視力不穩定。與醫師提出問題並討論後,便建議成小弟改戴學童近視控制專用日拋,目前配戴半年,白天視力穩定,且眼軸長也都控制得很好。建議家長可以幫孩子建立完整的視力健康檔案,除了記錄孩子的視力、度數之外,眼軸長的追蹤也是重要指標之一。 麥醫師也提醒家長,任何矯正方式都有其注意事項,比如長效散瞳劑的副作用是畏光,外出時要記得搭配抗UV太陽眼鏡;在配戴隱形眼鏡類型的治療方式時,清潔衛生習慣一定要做好、不能戴著隱形眼鏡游泳等;配戴框架眼鏡要確認鏡架有沒有戴正、變形,否則也會影響控制效果。除此之外,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更是守護孩子視力健康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正確治療和良好習慣雙管齊下,才能幫助孩子守住清晰視界,迎向美好未來。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3141/

告別惱人漏尿又頻尿,靠G招來搞定!

告別惱人漏尿又頻尿,靠G招來搞定!#健康醫療網

2022-03-22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蘊晨報導   Lydia是個雙寶媽,兩胎都自然產的她,因生產時歷經較長的產程,生完第二胎就明顯感覺陰道鬆弛,只要咳嗽或大笑還會有漏尿的困擾。這些困擾一直持續到二寶要上小學,甚至頻尿問題還變嚴重,與先生的閨房之樂也越發不順利。 高雄泌尿科診所張美玉醫師表示,各年齡層其實都有可能發生「頻尿」和「尿失禁」的症狀,如此羞於啟齒的狀況會大大地影響生活品質和社交狀況。其實,造成頻尿和尿失禁的成因有很多,最好經過專業醫師診斷病因後,再對症下藥並積極治療,才能恢復如常的生活。 四類成因,造成惱人「頻尿」! 張美玉醫師解釋,尿液的排放與喝水量有關係,倘若自覺喝水量不大卻有排尿次數過於頻繁,亦或晚上頻繁起床排尿但尿量不多,就可能是頻尿症狀,可找專業醫師檢測。此外,當膀胱控制能力下降,導致無法憋尿且容易有膀胱滿脹的感覺,也可能會造成頻尿。 頻尿成因並非單一種,張美玉醫師依據臨床所見案例大致會分為以下4類: 1、泌尿道疾病:常見的膀胱炎、尿道炎、輸尿管結石或膀胱結石等疾病,因為發炎狀況讓膀胱內膜變得相對敏感,皆會伴隨頻尿問題;其中,結石造成排尿困難、尿液排空不易或排不乾淨,也會出現持續的尿意感。 2、膀胱受傷或功能障礙:膀胱過動症的患者因膀胱肌肉不自主收縮,導致頻繁出現尿意;而膀胱無力則是因為膀胱肌肉收縮不良,導致殘尿過多。 3、婦科問題:有子宮肌瘤、子宮脫垂、卵巢囊腫等婦科問題時,也可能因器官壓迫膀胱而引起頻尿狀況。 4、其他疾病:糖尿病的標準「三多」症狀、攝護腺肥大或攝護腺癌等疾病,可能阻塞尿道造成排尿不順、排尿困難或殘尿過多。此外,還有腦中風、帕金森氏症或焦慮型患者等,會因自律神經失調的緣故導致頻尿感。 「尿失禁」原來是這回事! 張美玉醫師解釋「尿失禁」,顧名思義就是在沒預警的情況下,無法自行控制的排尿,有些是突發性漏幾滴尿、有些是持續性漏尿。而尿失禁症狀常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女性比例又高於男性。 「G」緊不求人 凱格爾可改善 針對頻尿和尿失禁的治療,張美玉醫師將其分為藥物、導尿訓練及心理建設等的治療方向,但最主要還是針對引起的原因來加以治療。尤其像是糖尿病、腎臟病或攝護腺腫大等,應以治癒原有疾病為主;倘若是女性懷孕生產引起的頻尿,則建議產後必須多做凱格爾運動、或透過輔助治療等方式來改善。 案例中的Lydia身邊也有類似狀況的同事。同事採取多樣的積極治療後,推薦她去試試看專為訓練骨盆底肌的「高強度聚焦磁能科技」治療,非侵入性、不用脫褲,據說每回就像做了12000次凱格爾運動,同事做完幾次就有顯著感受。Lydia聽了介紹覺得非常心癢,不知道有沒有辦法解決自己問題。 張美玉醫師解釋,現有「高強度聚焦電磁技術」就是以儀器幫助進行凱格爾運動,效果更好也更有效。其技術的原理是利用高強度聚焦電磁技術刺激骨盆底深層肌肉,同步恢復神經肌肉的控制能力,讓能量深入到骨盆底肌群,並使肌肉在30分內達到12000次的骨盆底肌的極限收縮,達到盆底肌的強化,進而改善因鬆弛造成的頻尿和尿失禁問題。 張美玉醫師表示,只要自覺有解尿次數過於頻繁,造成生活或睡眠困擾,或是性生活的不協調,都要適當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找出真正原因並對症下藥,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3076

從源頭避免大量出血 血友病病友「動」身不再設限

從源頭避免大量出血 血友病病友「動」身不再設限#健康醫療網

2022-03-21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全球大環境改變之下,民眾外出活動的頻率也相對受限,國際知名藥廠台灣分部呼應世界血友病日主題,為鼓勵血友病病友們持續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與全台各大醫院血友病中心合作舉辦線上運動 APP 競賽,透過數位APP將血友們聚集在一起。為期28天的線上運動競賽中,共計106人次參加,創造消耗超過40萬卡路里的優秀里程碑,相當於爬了1500座101大樓! 與「麟洋配」一起熱情揮拍 透過運動度過低潮 為鼓勵血友們持續透過積極且規律的預防性治療,盡情運動揮灑汗水,國際知名藥廠而後也再攜手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及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邀請奧運羽球雙打金牌國手麟洋配(王齊麟、李洋),與血友們來場溫情的羽毛球友誼賽。期望透過各界名人呼籲,提升大眾對血友病的關注及正向認知,給予血友們更多的支持,讓他們得以擁有更公平、全面的社會資源。 王齊麟鼓勵血友:「運動不只是體力的提升,還可以讓身心靈得以適度放鬆,心境也能更加寬廣,鼓勵血友可以透過運動與外界多交流,豐富人際關係,邁向更美好的生活!」李洋也大方分享自己如何度過低潮,勉勵病友們不自我設限:「每個人都會遇到低潮,把握當下、接受挑戰與享受過程才是最重要的!血友們更應該保持正向的心態面對人生,只要積極接受治療,也能與常人無異,追逐夢想、在自己的人生跑道上發光發熱。」 避免受傷出血不止就不運動 小心多種共病找上門 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周聖傑醫師表示,血友病是一種遺傳性基因缺陷疾病,分為輕、中及重度,患者因體內缺乏凝血因子,稍微碰撞、受傷即容易導致自發性出血、血流不止等情況。過去,患者為避免出血,多採取需求性治療,血友們長期處於缺乏運動的狀況下,易伴隨肌少症、體脂肪增加、代謝症候群及心肺耐力不足等問題。 血友病預防性治療成趨勢 運動不再設限 而近年來更有效的防範作為則是採取規律的「預防性治療」,定期補充凝血因子維持體內濃度,從源頭避免大量出血,也是現在國際現行的治療趨勢,已約佔診間血友病患者治療比例7-8成左右。近年來「血友適度運動」儼然已成為血友病治療的黃金標準,運動的好處非常多,不只能增加保護力使肌肉骨骼強壯,關節肌肉出血的風險也能相對降低。 周聖傑醫師強調,血友病患者除了應盡量避免「過於激烈的接觸性運動」外,其餘適合做什麼運動並沒有正確答案,血友們喜歡什麼運動都可以盡量去嘗試,原則上只要定期施打凝血因子,做好適當保護,在運動開始前後妥善的做暖身操及收操即可,大可不必設限自己的運動選擇,鼓勵盡量嘗試多元的運動!也建議運動規劃前可諮詢主治醫師團隊,循序漸進地安排個別化的運動訓練。   ▲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周聖傑醫師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312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