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

突發性劇烈頭痛 當心是腦中風前兆

突發性劇烈頭痛 當心是腦中風前兆#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衛福部資料,民國102年國人十大死因,腦血管疾病依然高居第三名,更是造成青壯年失能或殘障的一大主因。門診也者常見患者問:「我常常感到頭痛,會不會是腦出血或中風的前兆?」醫師表示,的確,突發性的劇烈頭痛是出血性腦中風常見的症狀之一,然而腦出血引起的臨床症狀,主要還是與出血的位置有關。腦出血患者近3成發病後一個月內死亡阮綜合神經外科吳育綸醫師解釋,腦中風患者中,約7成屬於梗塞型,而謂的「腦溢血」,則是指出血性腦中風,約佔了2至3成。雖然近來國人對血壓的控制有進步,腦出血的比率逐年下降,然而死亡率依然遠比腦梗塞高出許多,約有近3成患者在發病後一個月內死亡。而造成腦部血管破裂出血的原因有許多,常見的是高血壓病史,或使用抗凝血劑、抗血栓藥物,或有酒精或藥物成癮,或是血液疾病。另外如果有顱內動脈瘤、動靜脈血管畸形、腦瘤或類澱粉樣血管病變等,也會引起腦出血。症狀除了頭痛,還可能伴隨噁心、嘔吐、血壓升高或頸部僵硬。許多患者會在6小時內明顯惡化,出現像是肢體偏癱(一側手腳無力)或是失語症(無法言語或口齒不清),甚至出現意識障礙、昏迷等。遠離腦出血威脅   控制血壓為首要一旦臨床確診是腦出血,多以減少血塊產生的併發症作為治療目標。若出血的情況不嚴重、神經症狀輕微,或是太過嚴重,抑或視丘及腦幹出血,則不建議手術治療。倘若是較大的小腦出血且有症狀惡化,特殊腦血管病變,年齡小於60歲較年輕患者,合併中度至重度的腦葉或基底核出血,則可考慮手術。至於要如何預防腦溢血?吳育綸醫師提醒,平日控制血壓是最主要的預防方法,此外清淡飲食、減少煙酒及藥物濫用,也可以降低出血機率。規律的生活搭配適度運動,保持心情愉悅,並且在寒冷的冬季確實注意保暖,皆可以助於遠離腦溢血威脅。

手腳無力、暈眩 當心腦中風5徵兆

手腳無力、暈眩 當心腦中風5徵兆#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人口老化與生活型態改變,三高的患者越來越多,腦中風發生的機會相對增加。在過去幾年,腦中風穩穩佔據國人十大死因第3位,腦中風也是國人失能的主因之一,因此醫師提醒,民眾應熟知腦中風的可能症狀,避免延誤送醫。南投醫院神經內科張嘉為醫師表示,所謂的中風,包含缺血性腦中風與出血性腦中風,其中缺血性腦中風佔8成以上。不過兩者的症狀大致上相同,需藉由腦部影像幫助鑑別診斷,而臨床常見的5項症狀包括:1)突然間單側手、腳、臉無力或麻木,感覺異常2)突然間講話不清楚、吞嚥困難,或無法了解別人的言辭3)突然間步態不穩,喪失平衡感4)突然間發生複視,或視野缺損5)突然間意識出現障礙,神智不清張嘉為醫師強調,一旦發生這些症狀,要盡快就醫,把握黃金3小時,若確診為缺血性中風且發生時間在3小時內,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將腦部血栓打通,可減少腦部組織的傷害。把握黃金3小時 腦中風治療效果佳 而目前國內外研究,接受施打血栓溶解劑的患者較未施打的患者有較好的預後,且各國研究指出,靜脈血栓溶解劑愈早注射效果愈好。但只要超過3小時,腦部缺血太久,即使將血栓打通,傷害仍已造成。若診斷為出血性中風,也需要盡快藥物、甚至開刀治療避免出血情狀更嚴重,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表示,天氣冷颼颼,早晚溫差大,腦中風的機會都較為提高。民眾應對腦中風有所警覺及重視,一旦發現上述症狀,應積極主動就醫,別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除此之外,民眾更應做好腦中風預防措施,積極控制危險因子,包括血壓血脂肪與糖尿病的控制。

參加聚會突然頭暈!他腦中風竟終身失明

參加聚會突然頭暈!他腦中風竟終身失明#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時序進入秋冬,早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要多加注意!一名六十歲陳姓男子,日前與朋友聚會時,突然頭昏眼花,左半側手腳驟然癱瘓無力,緊急送醫後,發現是心房顫動所引起的腦中風,經過急救治療後,雖然手腳又復活力,不過眼睛卻一片朦朧,看都看不見,幾乎失明,醫師指出,男子大腦枕葉處有明顯血栓,才會影響視力,未來一輩子恐怕都無法復原。心房顫動易誘發血栓性中風 恐怕會失明恩主公醫院神經科孫瑜醫師表示,一般人對於中風與視覺損害很難做對應聯想,不過像陳男這樣,腦中風後留下視覺損傷的案例,在診間還是時有所聞,由於人腦內中有許多掌管各種感官知覺的皮質神經元,不同區域掌管不同的功能,此病例因為患有心律不整中常見的心房顫動,透過核磁共振影像,可明顯觀察到右側腦部邊緣的枕葉區有明顯的血栓阻塞區域,而枕葉又是大腦皮層中主要負責處理視覺訊息的部分,因此造成患者無法復原的視力損傷。根據衛福部資料統計,民國102年因腦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數約一萬一千多名,為十大死因的第三位。但孫瑜進一步提醒,心房顫動最嚴重的併發症為栓塞性中風,且心房顫動患者發生腦中風的機會,高達正常人的五倍以上,合併心房顫動的腦中風,其殘疾程度常較一般中風更為嚴重。心房顫動患者 中風機率高成大心臟血管科教授陳志鴻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疾患,因心房組織快速不正常放電,導致血液於心房凝滯形成血栓,當血栓隨血液循環系統阻塞於腦部,引發腦部缺血性損傷即為腦中風。陳志鴻指出,目前台灣約有20萬人有心房顫動,且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80歲以上的中風患者更高達近四分之一的人因心房顫動所致。心房顫動患者死亡率為心律正常者的2倍,若未給予有效的血栓預防治療,每年每20名心房顫動病患約有1人會發生中風,因此陳志鴻呼籲,有心房顫動病史的患者,需積極防範腦中風的危機意識,謹遵醫囑服用藥物預防中風。

不只外觀問題!10個的手掌面積就已是中重度乾癬

不只外觀問題!10個的手掌面積就已是中重度乾癬#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小基(化名)是一名乾癬患者,正值青壯年的他,因為乾癬問題,舉凡他走過或坐過的地方,都會像下雪般飄下層層皮屑,除了生理的皮膚紅腫裂痛外,最讓小基難過的是,因外觀問題常常被同事排擠,找工作也不順利,讓他羞愧的不敢出門。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林尚宏醫師表示,一般人以為乾癬應該純粹是外觀問題,但其實乾癬是一種全身性的發炎疾病,只要身體病灶達10個手掌面積,就可能屬於中重度乾癬,可輕忽不得。乾癬易發展成心腦血管疾病、腦中風、三高等問題林尚宏醫師進一步說明,乾癬是一種全身性的發炎疾病,每個人發病位置都不相同,有些人可能從頭部開始表現,有些人則從手部開始脫屑,但只要身體出現的病徵有達到10個手掌大,就可能屬於中重度乾癬。此外,乾癬患者若控制不好時,因皮膚發炎時會分泌發炎激素,這些激素沿著血管會擴展到全身,容易發展成心腦血管疾病、腦中風、三高等問題。乾癬造成患者的生、心理負擔「症狀多嚴重的患者需要接受治療?」林醫師說明,只要發現皮膚上有紅腫裂痛,伴隨脫屑的症狀,就該接受治療了。他解釋,像乾癬這種疾病,除了生理上的乾癢、不舒服,有些人甚至因皮膚裂痛,而不敢碰水或洗澡;此外,心理上的負擔也會很大,因身體常常飄下像雪花的脫屑,擔心會引來別人異樣眼光,患者出門的意願就降低,造成社交上面的障礙。因此建議民眾,只要發現自己的皮膚有脫屑問題,就應儘早就醫治療。傳統外用藥、照光、口服免疫製劑,與生物製劑有何不同?乾癬的治療方式目前可分為傳統的外用藥、照光治療、口服免疫製劑及近期的生物製劑治療。林尚宏醫師解釋,外用藥治療適合乾癬範圍比較小,屬於輕度的患者;若乾癬面積較大,可加上照光治療;若以上兩種方式都無法改善症狀時,這時就會建議口服免疫製劑,例如口服A酸等,但需要醫師指示下服用,以避免副作用。而生物製劑是專一性更高的治療方式,能更精準地抑制乾癬的發炎反應。林醫師提醒乾癬患者,若傳統治療方式都沒有效果時,目前健保可給付生物製劑。但由於藥物的價格較高,患者需要符合健保給付的條件、包括使用過一種照光治療、使用過至少兩種口服藥物治療,個別都有三個月的治療歷程,且發現無效或無法耐受,才可以經過事前審查使用。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有三種,短效的包括一週施打兩次、或兩週施打一次,長效的則是六個月內施打三針。案例中的小基,在醫師的建議下,開始接受生物製劑的治療,約2個月後,病情逐漸獲得改善,林醫師呼籲患者治療前可先與醫師進行討論,了解治療流程與策略,過程必須持續治療,勿輕易放棄,才能改善外在的皮膚病灶、以及降低體內的共病風險。

秋冬中風高峰期!台灣每年四萬人中招倒下

秋冬中風高峰期!台灣每年四萬人中招倒下#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秋冬季來到,有高血壓或心臟病的民眾,可要多加小心!根據統計,腦中風是國人的第二大死因,每年台灣超過四萬例中風個案,其中,約有80%為缺血性,另外20%為出血性,提醒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及心臟病患者,應定期檢查,秋冬季節更要小心保暖。部分中風為腦動脈硬化狹窄惹禍台中榮總介入性腦血管外科主任崔源生指出,缺血性中風又分為微細動脈硬化阻塞、大的腦動脈硬化狹窄、及血栓性梗塞,遠方微細動脈阻塞只能靠藥物治療保養,而大的腦動脈硬化狹窄,若是藥物治療治療效果不佳時,則考慮以特殊的腦血管支架進行積極治療 。2005年起,美國FDA通過顱內動脈專用支架系統,目前報告的技術成功率約有95%,手術併發症率約在5~10%,文獻報告可有效降低病灶側腦中風的發生率,約為6.1%/年。原則上,直徑小於2mm以下的顱內中小動脈,僅能接受藥物治療或單純氣球擴張術。支架則適合用於治療直徑大於2mm以上的顱內大動脈狹窄。 目前為止,約有80多位患者接受此種支架治療。目前這種顱內專用支架尚無健保給付,必須自費約15萬元。腦動脈支架放置 助預防腦中風 崔源生說,嚴重顱內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中風的重要原因,除了藥物治療外,支架置放術是一個有效的替代治療方案,醫學報告證實其有預防腦中風及提升生活品質的效果。建議有症狀的顱內動脈狹窄病患,接受神經內外科專家的評估,如符合治療適應症,再進一步接受有經驗的專科醫師進行顱內動脈支架置放術治療,才能安全有效地治療顱內動脈狹窄腦中風。 醫師提醒,五十歲以上者或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及心臟病患者,應定期檢查監測血脂肪、血糖,以及做頸動脈與顱內血管超音波檢查,並遵照醫生指示密切追蹤治療,方能有效地降低腦中風發生的機率。天候寒冷的秋冬將至,是缺血性腦中風的好發期間,民眾一定要注意血管疾病的問題。

驚!台灣每年約3萬人發生腦中風

驚!台灣每年約3萬人發生腦中風#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腦中風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台灣每年約有3萬人發生嚴重程度不同的腦中風。中風後常見的失能症狀包括:半身癱瘓、動作障礙、感覺功能缺損、認知能力下降、語言能力障礙、吞嚥困難,甚至情緒憂鬱等問題,這些問題在病人生命徵象穩定之後的一段期間內,只要不是傷害特別嚴重,不少人都有高度的復原潛力。奇美醫學中心復健科駱逸明醫師說,中風病人緊急送醫治療,在醫師認定病情穩定可以出院前,都屬於急性醫療的範圍;病人在沒有生命危險出院後,其實往往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照護與復健,這就是急性後期照護。如果不幸這段期間復原狀況不佳,最後無法自理生活,就會進入長期照護的階段。對於中風病人來說,恐怕就喪失了寶貴的復原機會。把握復健黃金期 改善失能程度而腦中風病人腦部的組織創傷,中風後六個月至一年的復健黃金期,病人應接受積極的復健,以達到功能的最大恢復及日常生活能獨立自主。為了改善這些狀況,全民健康保險署規劃了「全民健康保險急性後期照護品質提升方案-以腦中風為例」的試辦計畫,掌握黃金恢復期,進行積極的復健醫療。奇美醫學中心與晉生醫院合作配合急性後期試辦計畫,自103年4月起已經開始試辦這項業務,駱逸明表示:希望透過急性後期照護計畫,確保病人急性期、急性後期階段照護銜接順暢,減少再住院或後續醫療,讓中風病人能較快恢復或改善失能程度。

婦人突然癲癇發作 竟是腦中風作祟

婦人突然癲癇發作 竟是腦中風作祟#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5歲的林太太,平常患有高血壓,但不規律服藥治療,某天早上,突然發現右邊手腳異常抽動無法控制的情形,同時伴隨著右臉抽動,抽動維持了約4分鐘,意識並無喪失,但表達不甚清楚;此發作之後頗為疲勞,就臥床休息。經神經內科醫師判定有失語症,併右側肢體無力,為急性腦中風,經腦部核磁共振掃瞄確認為梗塞性腦中風;神經內科醫師判定當天早上之癲癇發作歸因於急性梗塞性腦中風。腦波檢查發現腦血管梗塞側仍有部分不正常之棘波。經藥物治療,右側肢體偏癱與失語症症狀穩定後出院,需長期復健治療。癲癇發作者 中風預後恐較差成大醫院神經科黃欽威醫師指出, 急性腦中風約有2~4%的病人會在中風初期的24小時內出現癲癇發作症狀,出血性腦中風又比梗塞性腦中風略多;此情形下的癲癇發作,可能與大腦局部神經細胞的缺血與缺氧後產生興奮性毒性有關。臨床統計上,通常年紀較輕者,女性,中風愈嚴重者較易出現;而在住院過程中,再次有癲癇發作的風險也較高,且有癲癇發作者往往預後較差,以上述病例而言,其雖然後來無癲癇發作,但因中風仍殘存右側肢體偏癱與失語症。因此,黃欽威醫師呼籲,突如其來的癲癇發作,表現為異常動作、抽搐、意識障礙、表達困難等,而不只是常見單純的「一手一腳」肢體乏力、走路不穩、臉麻嘴歪、大舌頭等,需儘速就醫,讓神經科醫師判斷是否有可能為急性腦中風導致,才不會錯過中風治療的黃金時間;並讓神經科醫師評估是否需使用抗癲癇藥物。若不是腦中風引起,則仍需檢查癲癇發作的原因。

注意!心房顫動者腦中風機率高出5倍

注意!心房顫動者腦中風機率高出5倍#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沒來由的心臟砰砰跳、心悸,當心是心房顫動;而若是有在服藥控制病情的心房顫動患者,也別擅自停藥!日前一位68歲的婦人,本身有心房顫動,平日服用傳統抗凝血藥物來預防中風。然而,近來因膽囊炎開刀,術後一周她中斷了抗凝血藥物,竟不幸地發生栓塞性腦中風。心跳不規則亂跳是徵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周玉蘭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是成年人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不整,症狀為心悸、心跳不規則亂跳、胸悶、胸痛、喘、頭暈、昏厥等,年輕人症狀會較老年人更為明顯。因此,周玉蘭醫師也說,心房顫動使血液在心房內滯留而產生血塊,9成血塊形成在左心耳處,血塊掉落隨血液循環堵住腦動脈則造成栓塞性腦中風。腦中風風險高5倍、死亡率2倍而有心房顫動的病患腦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腦中風死亡率是2倍;其次症狀與失能狀態較嚴重、住院天數較長、合併腦出血性的機會較高、且再發性腦中風的風險也較高,而若延誤治療可能造成肢體癱瘓殘障,不可不慎。提醒若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瓣膜問題、心房顫動家族史的民眾,一定要定期檢查,而平日如果量血壓時,也可以摸一下自己的脈搏心跳看是否有不規律跳動的情況。最後,周玉蘭醫師也強調,不同抗凝血藥物的使用有許多細節,如:服用方式、副作用,藥物交互作用,若預做手術需先停藥多久、何時再用回藥物等要注意。因此,提醒病患,服用抗凝血藥物,停藥需與專業醫師討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