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打鼾沒關係?恐造成心血管疾病!

打鼾沒關係?恐造成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夜深人靜時,打鼾聲最擾人清夢。但除了擾人清夢,許多人不知道打鼾其實跟健康息息相關。研究指出,鼾聲產生的聲波是可能傷害頸部血管的內皮組織,與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及腦中風等病症有間接或直接的關連性。熟睡時肌肉放鬆 造成上呼吸道的部分狹窄安南醫院耳鼻喉科劉金瑞醫師說明,打鼾聲的形成是睡眠時呼吸的氣流流過呼吸道狹窄位置產生的聲音,人清醒時因為上呼吸道的肌肉有一個持續性的張力,會維持一個通暢的氣道,不致於造成打鼾,但在睡眠中,尤其熟睡時,身體各部份的肌肉會放鬆,鬆弛的肌肉會造成上呼吸道的部分狹窄,狹窄氣道會造成快速氣流及周圍軟組織的震動,這就是鼾聲產生的原因。研究指出 鼾聲的聲波可能傷害頸部血管劉金瑞醫師表示,打鼾會造成睡眠品質下降、身體疲倦、記憶力減退等許多健康危害。打鼾症狀嚴重者,甚至可能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問題。許多民眾疑問:「沒有呼吸中止症,打鼾就沒關係嗎?」其實根據國內的研究團隊指出,鼾聲產生的聲波可能傷害頸部血管的內皮組織,可能與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及腦中風等病症有間接或直接的關連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目前治療選擇多樣化現今對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診斷主要是靠「多項睡眠生理功能檢查」,這種檢查須在醫院睡上一晚。檢查結果若顯示出有這樣的疾病,可依照嚴重程度及病人意願,選擇不同的治療。劉金瑞醫師表示,目前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有多方面的治療,包含非侵入性的正壓呼吸器、耳鼻喉科的呼吸道多層次手術,輔以鼓勵減重及睡眠習慣改善等都可以幫助治療這樣的病症。耳鼻喉科醫師依據完整頭頸部理學檢查,評估睡眠中呼吸道阻塞的解剖位置,可以對阻塞部位做有效的手術處理,達到良好的療效。

猝死可預防!前1週恐有胸痛等3徵兆

猝死可預防!前1週恐有胸痛等3徵兆#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0幾歲的劉先生2週前曾因昏厥就醫,心臟超音波報告寫明「肥厚型心肌病變」。然而今突然心因性猝死,來不及和家人說聲再見。劉太太表示劉先生前幾天於睡夢中心跳停止過世,未曾再醒來。心因性猝死發生 存活率僅10至30%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科醫師林廷澤表示,「心因性猝死」定義是心臟疾病引起的非預期性死亡。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平均發生年齡約55到58歲,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例如50歲族群為1/1000,而75歲則增加到8/1000。然而,心因性猝死卻占年輕族群死亡原因的多數,加上突然、非預期性的特性,帶給社會經濟和家屬心理重大衝擊。心因性猝死存活率不高,僅10至30%。心因性猝死原因 冠狀動脈疾病佔70%8成以上的心因性猝死,由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引起。猝死的男性患者中80%由冠狀動脈疾病引起,而女性則較多因遺傳性的心肌病變和心律不整所引起。猝死可能是先天遺傳的影響或是後天環境和行為的改變,主要可分成冠狀動脈疾病、心肌病變和遺傳性離子通道病變等3類:1) 冠狀動脈疾病(約占70%)/冠狀動脈疾病為心因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大多是曾經心肌梗塞後留下心臟疤痕,形成容易心室心律不整的環境。慢性冠狀動脈狹窄,也是心臟衰竭的原因之一。2) 心肌病變(約占20%)/肥厚型心肌病變、擴張型心肌病變、急性心肌炎、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和先天性冠狀動脈開口異常,都是造成心因性猝死的原因。然而診斷困難和過慢發現,都讓患者在猝死後才被診斷出來。3) 遺傳性離子通道病變(約占10%)/這類病人超音波和心電圖檢查沒有異常的心臟結構,往往因為遺傳性的離子通道病變造成心室心律不整而發生猝死,尤其常見於45歲以下患者,例如東南亞男性好發的布魯格達氏症候群、Long-QT症候群、多形心室心動過速等都會造成年輕患者猝死,也帶來家庭和經濟上的巨大衝擊。猝死前1天到1週 容易出現胸痛、呼吸困難或心悸林廷澤醫師表示,雖然是猝死,但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前仍有危險徵兆,卻常常被忽略,失去提早診斷和預防的機會。研究顯示,猝死前的1天到1週,約有5成患者有胸痛、2成患者有呼吸困難或心悸等症狀,其中女性較男性更容易有呼吸困難的表現,然而發生上述症狀,僅不到20%患者會到急診就醫。因冠狀動脈疾病為心因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民眾應留意其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和抽菸等,皆需積極改善和預防。其他危險因子包括猝死的家族史、慢性發炎(如血液中的C反應蛋白上升)、飲酒和咖啡過量、攝取過多容易氧化的脂肪酸等。防心肌梗塞猝死 控制生活很重要林廷澤醫師提醒,心肌梗塞患者應該積極預防猝死發生,除了按時服藥外,發生胸痛、心悸或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需進一步加強控制上述的危險因子,改善代謝症候群,戒菸和適時適量運動,預防心肌梗塞發生。而心肌病變和遺傳性離子通道病變的患者,建議積極確定診斷,並依照發生猝死的危險分級接受抗心律不整藥物和體內去顫器治療,還要提醒直系血親家族成員做篩檢,早期診斷。

糖友易心血管病變 控糖用藥兼降風險

糖友易心血管病變 控糖用藥兼降風險#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糖尿病是高死亡率、高醫療花費的疾病,除例行篩檢及治療,家屬參與介入也是提升患者控糖成效的重要關鍵。今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家庭與糖尿病」。56歲的藝人潘麗麗,去年健檢發現空腹血糖偏高(107mg/dl),經進一步確診檢查診斷為糖尿病前期,去年8月開始治療,目前控糖良好,血糖值持續控制<6%。近5成洗腎患者同時患糖尿病 用藥須注意潘麗麗表示,依據醫師建議,飲食第一口先吃蛋白質跟蔬菜,再吃澱粉類,血糖才不會突然飆高,亦定時測量血糖確認病情穩定。兒女會定時關心母親病情,主動了解糖尿病照護知識,全家攜手認識糖尿病。不僅有醫療團隊給予專業治療方針,家庭更是潘麗麗最強力的溫暖後盾。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長暨糖尿病健康e院院長謝明家表示,糖尿病患者不僅要注意控糖,亦要防範相關併發症。台灣為洗腎王國,近5成洗腎患者患有糖尿病,傳統用藥須考量腎功能不全,現今也有口服藥物,如DPP-4抑制劑、新一代SGLT2抑制劑較不傷腎,不需因腎功能不佳調整藥物劑量,對糖尿病患者更方便。糖尿病用藥 可同時選擇有保護心血管功能者除腎病變以外,更須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糖尿病患者超過5成死因皆為心血管併發症,目前國內外治療趨勢也已將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作為治療高心血管風險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用藥考量之一。糖尿病用藥選擇上,SGLT2抑制劑、GLP-1受體促效劑等血糖藥物皆證實有心臟血管保護效益,呼籲民眾治療前可與專科醫師諮詢,討論最合適的個人化治療方式。謝明家醫師強調,治療糖尿病應全家總動員認識糖尿病,共同調整心態、相互支持。陪伴患者接受治療,控制三高、糖尿病治療指標等,幫助患者適應清淡飲食,減少重鹹重糖、多吃蔬果,生活方面落實戒菸、多運動等,糖尿病患者病情穩定,生活更加健康愉快。

瓣膜術後別輕忽 心血管保養3重點

瓣膜術後別輕忽 心血管保養3重點#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過去曾接受心臟手術的病患,面臨心臟再次手術的需求增加。70歲的黃伯伯50多歲時因主動脈瓣嚴重狹窄,曾接受主動脈瓣置換手術。但前陣子又開始胸悶、易喘,原以為只是上年紀,但情況加重,走幾步路就要休息一陣子。就醫評估,之前置換的瓣膜退化嚴重,必須再次執行開心手術。手術成功、恢復良好,7天後順利出院,目前定期回診。主動脈狹窄原因 最常見瓣膜退化引起鈣化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徐展陽醫師說明,正常的主動脈瓣有三片瓣尖,會在心臟收縮時開啟,讓血液通過,在心臟放鬆時閉合,避免血液回流。但當瓣膜退化而導致肥厚、鈣化,進而影響血液流動造成「主動脈瓣狹窄」,是瓣膜置換的手術適應症。主動脈瓣狹窄是最常見的瓣膜異常之一,65歲以上族群發生率約2至9%,原因除了先天性二瓣畸形引發早期狹窄外,最常見瓣膜退化引起鈣化較多。若不治療,心臟必須更用力收縮,才能將相同流量的血液輸送至全身,長久嚴重可能導致心臟衰竭。人工瓣膜10年後 約15%機率出現退化並俱增徐展陽醫師表示,易喘、胸悶、胸痛等情形是主動脈瓣發生異常時的常見症狀,當醫師確診需手術置換時,患者會有「金屬機械瓣膜」與「生物組織瓣膜」2種選擇。「金屬機械瓣膜」的優點是金屬製成,不易損壞,但缺點則是終身服用抗凝血劑;「生物組織瓣膜」則是利用牛、豬等動物組織製成瓣膜,這類瓣膜無需長期服用抗凝血劑,但據文獻統計,瓣膜通常在10年後約15%機率出現退化,之後機率則與日俱增,而有重新置換的可能。因此,患者經常陷入治療抉擇的兩難。瓣膜術後保養 從3方面著手目前常見的置換瓣膜術式有「開心」手術、「微創」手術及「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3種,但並非所有患者都能適用後2者。患者在醫師評估身體情形、討論利弊分析後,才會決定瓣膜種類及術式選擇。徐展陽醫師表示,過去民眾認為心臟再手術非常危險,但現在醫療進步,只要做好縝密評估,患者就能安全地再次接受手術。第一次手術時,心臟相當乾淨且界線清晰,所以醫師執行術式大多無礙;但之後進行第二、甚至第三次手術時,心臟大血管已與周圍構造產生沾黏,大幅增加手術難度,通常需採取開心術式,復原時間也因年紀增長而也拉長。徐展陽醫師提醒,置換生物瓣膜退化的因素非常多,但術後心血管的保養,可延長生物瓣膜的使用壽命。民眾可從3方面著手:1) 三高控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必須均衡飲食、少油、少炸,並定期回診檢查。2) 遵從服藥/心血管藥物不可自行停藥、減量,務必跟隨醫師處方,遵從服藥,以免病情無法控制,反致惡化,產生併發症。3) 生活型態改善/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少運動同樣列為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患者要從生活作息調整,戒除不良習慣,確實保養,才能保持健康。徐展陽醫師表示,醫療科技日益進步,一旦病患因症狀而必須面臨再手術時,無需過度擔心,只要審慎配合醫師,醫療團隊可將風險有效降低,安全地讓病患重新擁有健康的心臟。

長期洗腎8成高血磷 增心血管疾病率

長期洗腎8成高血磷 增心血管疾病率#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5歲的康康(化名)自16歲時就被醫師宣判要洗腎,在家人的守護與陪伴下,九年一路走來,不但常保樂觀積極態度,本身也是運動好手,經常游泳、打籃球及羽球等。過往有高血磷困擾,服藥外也會服用新型磷結合劑,控制症狀。長期洗腎患者 高達8成患高血磷症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呂至剛教授表示,長期洗腎患者有許多併發症,其中高達80%病人患高血磷症。隨著腎臟功能日益退化,患者血液中的磷離子無法有效排出體外,刺激副甲狀腺素分泌,促使骨頭釋放出磷與鈣質,造成骨質疏鬆、血管鈣化,繼而引發心血管疾病發作機率增高。過往臨床治療以鈣片、鋁片等磷結合劑為主,但長期使用後卻有可能增加「鈣負擔」,甚至對腦部、骨質產生副作用。所幸隨著醫學科技進步,目前有檸檬酸鐵成分的降磷劑,可有效排磷,提供腎友們另一種降磷的選擇。研究:檸檬酸鐵治療 有望延緩進入透析根據第55屆歐洲腎臟協會-歐洲透析與移植協會年會研究,將腎病晚期尚未接受透析的患者,分為檸檬酸鐵治療組及常規照護組,9個月後統計數據發現,接受檸檬酸鐵治療的患者,改善血紅素、磷離子等生化指數。且相較常規照護組有接近47%已開始接受透析,檸檬酸鐵治療組開始接受透析的比例,僅有常規組的一半(23%)。依此結果,丹佛腎臟科醫生Geoffery Block分析,檸檬酸鐵對晚期慢性腎病患者具延緩進入透析的成效。高蛋白類、加工食品應避免食用呂至剛醫師提醒,磷主要來源為蛋白質與調味料,一般腎友應維持均衡飲食,避免攝取高蛋白類食物,加工食品、零食等也應盡量避免。台灣洗腎率為全球第一,高齡社會、誤信偏方用藥等,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造成慢性病盛行都是導致腎病的原因。建議民眾半年進行一次尿液、血壓檢測,檢查腎功能。如不幸罹患腎病,也應儘速諮詢醫師,提早接受治療,切勿亂吃偏方,否則恐怕加速病情惡化。

過勞引腦、心血管疾病 自保權益4問

過勞引腦、心血管疾病 自保權益4問#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3歲男性,於某精密公司擔任總經理多年,負責3個廠所有業務,還須至屬高溫工作環境的廠區處理機械故障等突發事件。每天早上7點前到公司,晚上11-12點才離開,半夜若生產線有突發狀況,又需即刻回公司處理,每天平均上班16 小時,推估每月超時240 小時。後來發生心肌梗塞,經職業疾病鑑定委員會鑑定為「執行職務所致疾病」。順利通過勞動部勞工保險局職業病審查,核付其傷病給付及醫療給付。Q當家人發生疑似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疑似過勞)事件,該怎麼辦?如在執行職務過程中發生疑似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疑似過勞),請盡量收集關鍵資料,包括:「疾病診斷證明,或死亡證明書」、「發病前六個月工時紀錄」、「工作內容描述」、「最近是否有無異常的事件發生」、「近期健康檢查報告」等。小提醒:若無法取得任何工時紀錄時,建議可依勞工工作特性,蒐集證據來拼湊工時輪廓,例如:上下班搭乘交通車的時間、悠遊卡進出站的時間、電子郵件收發時間或文件存檔紀錄、大樓監視器等畫面、手機通聯紀錄等等。收集相關資料後便可至職業傷病防治中心進行評估,再送勞保局申請職災給付。小提醒:若勞保局結果認定非屬職災,勞工或家屬可針對結果繼續提出爭議審議;若爭議審議再未通過,則可向勞動部提出訴願;若訴願仍被駁回,則可提出行政訴訟。Q 過勞是如何認定的?過勞的認定,首要條件需符合目標疾病「腦心血管疾病」(如:腦出血、腦梗塞、蜘蛛膜下腔出血、高血壓性腦病變、心肌梗塞、急性心臟衰竭、主動脈剝離、心因性猝死等),再來是看工作負荷評估,依據「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外傷導致者除外)之認定參考指引」工作負荷包括:異常的事件、短期工作過重、長期工作過重,過勞的發生是否係由上述工作負荷導致須交由職業醫學專科醫師進行診斷評估。小提醒:異常事件:•    精神負荷事件:會引起極度緊張、興奮、恐懼、驚訝等強烈精神上負荷的突發或意料之外的異常事件。•    身體負荷事件:迫使身體突然承受強烈負荷的突發或難以預測的緊急強度負荷之異常事件。•    工作環境變化事件:急遽且明顯的工作環境變動,如於室外作業時,在極為炎熱的工作環境下無法補充足夠水分,或在溫差極大的場所頻繁進出時。短期工作過重:•    發病前一天是否特別長時間過度勞動。•    發病前一周是否常態性長時間勞動。長期工作過重:•    評估發病當日至發病前1至6個月內的加班時數。Q可以尋求哪些醫院幫忙評估是否為過勞?目前全國共有十家職業傷病防治中心及79 家網絡醫院可協助評估。相關資訊可上職業傷病管理服務中心查詢及下載。Q 有什麼補助能申請?經勞保局確認為過勞職災後,可向勞保局申請醫療給付、傷病給付、失能給付、死亡給付等。醫療給付:可免繳健保規定之部分負擔醫療費用。如住院則另享有30 日內膳食費半數之補助。傷病給付:發生職業傷病期間,因門診或住院治療無法工作,沒有領到原有薪資,第四日起可開始請領。第一年可給付勞工發生事故前六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的70%,第二年為給付勞工發生事故前六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的50%。失能給付:發生職業傷病後,經治療後症狀固定,再治療也不能期待治療效果,經醫院診斷已永久失能,並符合失能給付標準規定,就可以請領失能給付。若失能程度經評估為「終身無工作能力者」,則可以向勞保局申請失能年金。• 失能一次金:平均日投保薪資X(45~1800日[ 視等級判定])• 失能年金:[ 平均月投保薪資X 投保年資X1.55%]+[20 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之職業災害失能補償一次金]+[ 若配偶或子女符合條件者,另加發眷屬補助每1 人加發25%,最多加發50%]死亡給付:• 無遺屬者可請領喪葬津貼10 個月(公式:被保險人死亡之當月(含)起前6 個月之平均月投保薪資x 10 個月)• 遺屬可請領喪葬津貼5 個月(公式:被保險人死亡之當月(含)起前6 個月之平均月投保薪資x 5 個月)• 遺屬年金:平均月投保薪資 x 保險年資 x1.55%(不足3000 元者,發給3000 元);同一順序遺屬有2 人以上時,每多1 人加發25%,最多加發50%。(資料來源: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勞動力健康報第18期資料)

高血糖常「無症狀」 長期恐引腦中風

高血糖常「無症狀」 長期恐引腦中風#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60歲的林先生患糖尿病10幾年,雖然都有拿藥吃藥,但糖化血色素一直都在9%左右(一般人的正常值約小於5.7%,糖尿病人宜控制在7%以下)。最近聽聞鄰居因為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造成心肌梗塞,因此到大醫院就醫,希望可以把血糖控制更好。醫師建議按時使用血糖藥物,要自行監測血糖,並且調整飲食。1年後林先生的糖化血色素慢慢地降到6.6%,整個人精神比以前好很多。糖尿病病人高血糖最常「沒有症狀」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科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美成說明,糖尿病病人高血糖最常「沒有症狀」,部份的人會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三多」症狀。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會造成糖尿病併發症,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慢性腎臟衰竭,嚴重時會需要洗腎、蜂窩性組織炎、傷口不癒合、傷口越爛越大甚至需要截肢、手腳末端感覺麻木或疼痛、糖尿病眼底病變、視力漸漸模糊甚至失明。這些併發症出現後通常不可逆,建議在糖尿病的早期就把血糖控制在良好的範圍內,才能把併發症出現的機會降到最低。由於糖尿病大多沒有症狀,常常因為併發症出現後才進一步檢查出有糖尿病,早期篩檢、早期治療很重要。國民健康署提供成人健康檢查,40歲以上建議每3年篩檢1次,60歲以上建議每年篩檢1次。自我血糖監測 由醫師安排每日測量次數葉美成醫師提醒,風險較高的人例如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缺乏運動、血壓血脂異常、曾有妊娠糖尿病、曾有心血管疾病等,也建議做糖尿病的篩檢。一旦檢查出糖尿病,可以用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改變做治療,如果經過生活習慣改善血糖還是高,可以經由醫師評估開立適合的血糖藥物治療。「自我血糖監測」執行方式很簡單,建議到醫療器材行買一台血糖機,每半年到一年把血糖機帶回原店家校正,確保血糖機的準確度。醫師會根據每個病人的情形給予測血糖的次數和時間點。血糖較不穩定的時期,每日測的次數會比較多,當血糖達到穩定狀態,醫師會根據病人的意願減少測血糖的次數。如果病人無法自己測血糖,也可以由照顧者來幫病人測血糖。血糖測量、飲食、運動同時改善葉美成醫師表示,控制血糖不是看病拿藥回家就沒事了。醫師會根據每個病人的狀況整體評估後開立適合的藥物,藥物包括口服藥、打針藥物或是口服加上打針的血糖藥。病人要按時使用藥物,並且每日執行「自我血糖監測」,回診時與醫師討論血糖值、飲食內容、運動的情形。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病人也要與醫師討論藥物是否有副作用或身體不適等等。透過良好溝通,醫師更可以適時做藥物的調整、飲食運動的建議,通常經過雙方共同的努力,一般都可以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期望每個糖尿病人都可以及早將血糖控制在良好範圍內,以減少併發症的產生。

糖尿病控制不佳 增加心血管病變風險

糖尿病控制不佳 增加心血管病變風險#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第二型糖尿病為台灣十大死因第五位,全台罹患人數超過200萬人。而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因,多是大小血管發生病變。若血糖控制不好,可能損害血管和神經,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中風風險。糖尿病治療不能僅只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更要控制好體重、血壓、血脂,並積極治療,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判斷糖尿病三大數值 控制「糖」危機糖尿病的判定應先測量空腹血糖與糖化血色素,再輔以葡萄糖耐受試驗來確認。當血中葡萄糖濃度愈高、血糖偏高的時間愈長時,體內累積的糖化血色素比例也會愈高,根據研究顯示,當糖化血色素數值每增加1%,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便增加1至2成。若血液長時間處在高血糖的環境,容易形成血管粥狀動脈硬化,動脈血管壁受損,甚至加速血栓形成,也影響血小板的運作功能。複方劑型一藥多效 助糖友減少併發症發生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榮福表示,全世界控制糖尿病的藥物選擇有很多,許多研究中也證實,傳統藥物能減少血糖、控制糖化血色素,但對心血管指標控制效果並不明顯。患者每天除了需要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外,還得服用其他心血管相關藥物,服藥種類多,加上一天必須服藥多次,常造成忘記吃藥或漏吃的情形。今年3月,健保署通過的新一代降血糖藥物SGLT-2抑制劑 + Metformin新複方藥物,能一併控制血糖及心血管指標,對體重控制也有良好的額外效果,有助於糖尿病患增加服藥順從性,相對有效減少死亡率、心臟衰竭住院率、中風機率及心肌梗塞機率。以排尿糖為作用機轉 減少腎臟再吸收糖分陳榮福主任表示,複方劑型藥物一顆就有兩種不同作用機轉,對血糖控制而言,有的患者使用後糖化血色素可以降1至1.5%,而血壓的下降可以多3至5個毫米汞柱。體重則可以有3至4公斤的控制量,對血脂肪也有好處。陳主任補充,由於藥物以排尿糖為作用機轉,會把體內過多的糖分由腎臟經尿液排出,而尿中含糖,易使微生物滋生,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因此,醫師建議,每天多喝水協助排尿,加強私密處衛生照護,以免感染情況發生。糖友莫輕忽!透過飲食、運動補強控糖尿糖友常因血糖控制不佳發生病變,所以更要注意定期檢查的重要性,經由各項身體檢查的數值去了解血糖的健康狀況,再透過飲食、藥物、運動相互配合去改善血糖值,促進血液中葡萄糖進入細胞內的利用,降低血液中葡萄糖濃度,千萬不要輕忽糖尿病併發症對身體的影響,這樣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時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