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天冷出現這些症狀 應盡速就醫

天冷出現這些症狀 應盡速就醫#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氣象局持續對全台20縣市發布低溫特報,這波寒流明晨最冷,下探6℃,冷空氣要到周四白天才會減弱。當溫度變低時,血液濃稠度就會增加、血壓容易不穩定,易致血液在血管內凝固機會,容易誘發心臟病、中風急性發作,醫師呼籲民眾加強保暖,如果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據107年台北市十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分別位居之第2、第4及第10名,高血壓患者如未按時服藥,血壓控制不良者,及飲食無節制,尤其暴飲暴食更易引發心血管疾病。起床如廁動作勿過急 外出晨運多添衣醫師呼籲長者及三高、肥胖、有吸菸習慣、缺少運動及有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者,應多注意飲食、運動及氣候變化,外出時做好保暖措施,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於正常範圍,減少誘發心血管疾病的機會。而北市衛生局也曾傳授民眾禦寒保健措施:1.注意保暖/不論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早上起床,動作勿過急,應先添加衣物保暖,再進行漸進式活動。2.均衡飲食習慣/勿太鹹、太油,少吃高膽固醇東西,避免刺激性食物。三餐勿吃太飽,多吃蔬菜水果、雜穀食物,預防便秘,避免排便時用力。3.維持規律運動/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再出門晨運,建議長者結伴運動,並先充分暖身。運動中有任何不適,例如頭暈、胸痛、心悸、盜汗等情形,應立即停止。有心臟病史者要隨身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4.定期監測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另每日早上起床1小時內測量血壓及服藥。5.正常生活作息/充足睡眠與休息以增加抵抗力,不過量飲酒及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激烈運動等。6.不抽菸/不論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中風的風險,鼓勵吸菸民眾主動戒菸。7.泡湯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銀髮族泡湯時間不超過15分鐘,泡湯後勿太快起身,溫度勿超過40℃,以免心臟負荷不了,造成心肌梗塞、中風等意外。

要活就要動!運動強度該如何拿捏?

要活就要動!運動強度該如何拿捏?#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急診每天面對各式意外狀況,又以心血管疾病最為緊急,因為其他器官發生問題,都有一段時間可緩衝,心臟卻會在幾分鐘內出現戲劇性變化,與大部分猝死事件最為相關。雖然運動可促進健康,但須衡量個人狀況及環境,當身體有一些狀況,像是疲累、感冒、休息不夠、中年以上,或是天氣急劇變化,對自己的評估要愈保守愈好,不適合運動的時候,有權利說「不」。運動時出現喘不過氣、暈眩、失溫、中暑等警訊,就是身體告訴你應該停下來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災難醫學科主任郭鐘太指出,心跳驟停在10分鐘內搶救回來的機率較高,若第一張骨牌倒下,便會引發一連串無法挽回的遺憾。運動強度詃如何拿捏?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分段累積的效果和一次做完相同,但每次至少要連續10分鐘。運動強度方面,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無法邊活動,邊跟人輕鬆談話,屬費力運動;若還能順暢對話,但無法唱歌,屬中度運動。不太費力的輕度活動,則不能列入每週150分鐘的運動累積量。郭鐘太主任說,要活就要動,近年有些研究顯示,身體的軟組織和骨骼等,與免疫系統息息相關。他了解有些人喜歡挑戰運動極限,但健康不只為自己負責,也要為家人負責,如果運動時出現喘不過氣、暈眩、失溫、中暑等警訊,就是身體告訴你應該停下來了。根據統計,急性心肌梗塞來不及送醫而不治的病人,男多於女,郭鐘太分析可能與社會文化要求男性要堅強有關,雖然教育鼓勵大家堅持到底,不過也應有踩煞車機制,運動應回歸個人狀態,自覺到達臨界點,不強迫過度身體負荷也是一種合理選擇。郭鐘太主任強調,身體素質的訓練相當重要,也能透過運動累積年老後的生理儲備性,但並非每個人都一樣,超過臨界線,可能造成身體機能受損,有些受損可復原,但萬一不能復原,往往都是人生遺憾。除了自身的煞車板以外,更應建立社會文化的煞車板,避免因群體壓力,造成個體對自身的錯誤身體使用。一旦進入急救或醫療流程,往往都是超過臨界線的第二道關卡,而第二道關卡的不確定性更大,例如不見得現場有急救設備或是某些醫療或場域限制,這些問題都可能面對更大的身體風險。民眾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根據加拿大運動生理協會的身體活動準備度問卷,翻譯為中文的簡易自我評量方法,來掌握自身狀態及規畫適合的運動。超過69歲且不常活動,增加活動量前應先詢問醫師意見。身體活動簡易自我評量表(適用於15~69歲)1.醫師是否告訴過您,您的心臟有些問題,您只能做醫師建議的運動?2.當您活動時是否會有胸悶的感覺?3.過去幾個月以來,您是否有在未活動的情況下出現胸悶的情況?4.您是否曾因暈眩而失去平衡或意識的情況?5.您是否有骨骼或關節問題,且可能因活動而更惡化?6.您是否有因高血壓或心臟疾病而需服藥(醫師處方)?7.您是否知道您有任何不適合活動的原因?勾選1個「是」以上,增加活動量或做體能測定前,應先詢問醫師意見。所有問題都答「否」,先做體能測定評估,繼而規畫增加活動量的方法。有下列狀況請暫緩增加活動量:感冒、發燒、懷孕。

溫差大易患心血管疾病 5習慣齊護心

溫差大易患心血管疾病 5習慣齊護心#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中央氣象局預測秋分後早晚溫差可高達10℃,溫差大時血管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都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31%。另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造成21,569人死亡,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3,977人死亡,遠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48,784條人命。因此,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長輩及慢性病病人,千萬別輕忽季節交替對心臟血管疾病的威脅。心臟病的典型症狀 胸口有壓迫感、疼痛持續超過15分鐘以上。 疼痛延伸到肩膀、頸部、手臂。 胸部不適,同時有輕微的頭痛、暈厥、流泠汗、噁心、呼吸急促。 非典型的胸痛、胃或腹部疼痛。 噁心或頭昏。 無法解釋的焦慮、虛弱或疲勞。 心悸、流泠汗或蒼白。小改變產生大影響 五項習慣讓您更安心民眾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嚼食檳榔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外,近年來受氣候變遷影響,極熱極冷的氣候型態也是心臟病與中風急性發作的誘發因子。其實日常生活的小改變就可對心臟血管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國民健康署呼籲平時就應力行護心行動,從小地方開始愛護自己的「心」,落實健康生活形態。(1)健康飲食:少油少鹽多纖維,以蒸、煮、川燙取代油炸。(2)規律運動: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多爬樓梯少搭電梯、多走路、少開車。秋天早晚溫差大,提醒有心血管高風險族群,運動時要注意保暖可以多加外套穿著,運動前一定要充分暖身,且儘量攜伴運動,相互照應。(3)向菸說不:不管是直接吸菸或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血管傷害及罹患中風與心臟病的風險,國民健康署提供的二代戒菸服務,讓戒菸不再是難事。民眾可多利用國民健康署設置的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或洽各縣市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服務。(4)定期健檢:了解自己的血糖、膽固醇、血壓及體重指標(BMI),掌握自己身體健康狀況,另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多加利用。(5)三高控制:管理心血管疾病的源頭是三高控制,已有三高的民眾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研究指出,食用反式脂肪將會提高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因為它可令低密度脂蛋白上升,並使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大幅提高得 冠心病的風險。應減少攝取含氫化油脂的加工食品如餅乾、薯條、甜甜圈、洋芋片等油炸或烘焙食品。將可有助於減少攝取反式脂肪酸攝取,以確保身體健康。

嗜喝含糖飲料 當心3高靠近你

嗜喝含糖飲料 當心3高靠近你#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告之「國民飲食指標手冊」建議,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添加糖指在製造或製備食物時加入的糖或糖漿,不包括自然存在食物內的糖,如牛奶和水果,若以成人每日2000大卡算,添加糖所添加的熱量不得超過200大卡,大約是50公克的糖,只要喝1杯就超過攝取量上限!夏天是購買飲料的旺季,為此董氏基金會今年108年1~3月至大台北地區22個常見連鎖手搖杯品牌、55間販售店面,後續調查169款品項,發現1杯540ml紅豆珍珠鮮奶茶全糖為例,實際含糖量約40g、熱量約373大卡,但業者標示糖量卻僅有18g、熱量54大卡,與實際數值分別相差了2.2倍、6.9倍,消費者霧煞煞,不知自己到底吃了多少糖和熱量!董氏基金會再度呼籲,業者應完整如實標示飲料含糖量及熱量,讓消費者有選購手搖杯飲料判斷的依據,減少被誤導的風險。業者糖及熱量的標示與實測值 誤差很大!雖業者有標示糖量或熱量,但將實測值和標示值做比較,發現兩者之間的差距仍相當大,推測誤差可能來自於食材配料:因標示規定糖量和熱量的數值得不含食材配料,只要飲料含有果漿、冬瓜露、粉圓、紅豆、綠豆等便可不計其所帶來的糖量和熱量。而熱量的誤差更加驚人,因食材配料除了糖之外,還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等所帶來的熱量,與只有糖所帶來的熱量相比,相差的倍數更大。含糖飲料喝了暢快 身體卻壞的快!攝取過多時,容易增加許多疾病罹患的風險,如免疫力低下、血糖不穩定、蛀牙、皮膚老化、長青春痘、肥胖,甚至容易造成血壓升高、痛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長遠來看也會提高骨折及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罹患的風險,亦會造成情緒波動大、專注力及學習力下降。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建議,國人每日飲食中,每日添加糖攝取應低於50公克。世界衛生組織更是進一步的建議,糖的攝取應降低至每日總熱量的5%以下,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若戒不了手搖杯飲料,建議可循序漸進的降低攝取頻率或份量、少加食材配料、或以無糖、低糖飲料取代,最重要的是每天喝足白開水,以避免造成身體負擔

下肢疼痛別輕忽 就醫評估心血管問題

下肢疼痛別輕忽 就醫評估心血管問題#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90歲阿嬤8年曾前置放腹主動脈支架,最近因噁心、嘔吐、頭暈而求診。澄清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南玉芸表示,電腦斷層發現病患支架嚴重阻塞及發現超大血管瘤,導致左腹及大腿疼痛、下肢缺血。以微創導管清除血栓手術,成功打通動脈血管,延伸加長支架預防血管瘤破裂。呼籲有下肢疼痛的民眾,及早尋求心臟血管外科評估心血管系統。支架處嚴重阻塞併巨大血管瘤 導致下肢缺血疼痛這位高齡患者,因吃不下、噁心、嘔吐、頭暈等症狀入院接受檢查及治療,經檢查發現腎衰竭並接受血液透析,住院期間一直表達左腹及大腿疼痛,顯然有下肢缺血情況。南玉芸醫師表示,經進一步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患者8年前放置的腹主動脈支架,因未定期追蹤,左骨髂動脈支架嚴重阻塞,而右骨髂動脈支架末端有8公分大的血管瘤,隨時有破裂危險,因考慮患者已90歲高齡,以最安全及減少手術風險為治療原則。微創手術清除血栓 保持血流暢通經與病人家屬解釋及溝通多種手術方式,以微創導管清除血栓手術,將左骨髂動脈支架內的血栓清除乾淨,保持血流暢通;而右骨髂動脈支架末端的8公分大血管瘤,則以延伸加長支架隔開血管瘤,預防血管瘤破裂及猝死的危險。南玉芸醫師指出,微創導管清除血栓手術,以特殊的除栓導管裝置配合使用溶栓藥物分解血栓,再將分解後的血栓吸出。此手術適合動靜脈間血管通路血栓的疾病。這位高齡患者,微創治療血栓手術成功,順利轉出加護病房且出院。南玉芸醫師呼籲,民眾如有不明原因的下肢疼痛,絕對不能疏忽,因為血管相關疾病千變萬化,有症狀必須由心臟血管外科評估心血管系統。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恐導致心血管疾病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恐導致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多囊卵巢症候群(PCOS)是育齡婦女族群中常見的激素紊亂,不規則或長時間的月經週期是PCOS最常見的徵兆。如果併有肥胖,PCOS症狀通常更嚴重。早期診斷和治療及減輕體重,可以降低併發症的風險,如第2型糖尿病和心臟病。許多PCOS患者有胰島素阻抗 進而導致糖尿病、不孕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確切致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因素包括肥胖、過量胰島素、過多雄激素或是有家族病史。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學碩士趙順榮藥師表示,胰島素是一種激素,協助吃的食物轉化成能量。而胰島素阻抗是指身體的細胞對胰島素沒有正常反應,造成胰島素血液水平高於正常。許多患PCOS的女性有胰島素阻抗,特別是超重或肥胖、不健康飲食習慣、沒有足夠運動,並且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女性。隨著時間拉長,胰島素阻抗可能導致2型糖尿病。過量胰島素可能會增加雄激素的產生,導致排卵困難。趙順榮藥師說明,PCOS的併發症包括:‧不孕不育‧妊娠期糖尿病或妊娠引起的高血壓‧流產或早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睡眠呼吸暫停‧抑鬱、焦慮和飲食失調‧子宮異常出血‧子宮內膜癌‧第2型糖尿病PCOS的藥物治療 主要包含避孕、胰島素、排卵等不同方式如果對自己的經期有疑慮,且正在經歷不孕症或有過多的雄激素症狀,如月經不規則、肥胖、不孕、多毛、痤瘡和禿髮等,請盡速就醫,透過專業醫師正確診斷及治療。趙順榮藥師表示,PCOS是複雜的疾病,目前並沒有單一治療方法,減肥是恢復正常月經的最有效方法,改變生活方式,低卡路里飲食和適度運動來減輕體重。就醫後醫師會針對個別病患需求做調整,主要藥物治療包括3種方式:1) 口服避孕藥/如果暫時不打算懷孕,口服避孕藥可以調整月經不規則的情況。合成的黃體素加雌激素,減低身體製造雄性素,而且降低雌激素對子宮內膜的刺激,讓內膜可以休息,降低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改善異常出血、多毛髮生長和痤瘡。2) 胰島素增敏劑/Metformin是用於第2型糖尿病的口服藥物,較常用於改善胰島素阻抗並降低胰島素水平。可藉減少肝臟製造和釋出葡萄糖的機制,降低胰島素分泌,改善排卵狀況及抑制雄性素分泌。3) 刺激排卵藥物/如果計劃懷孕,醫師可能會開刺激排卵藥物,促進卵泡成熟,誘發排卵。肌醇改善胰島素阻抗 葉酸提升懷孕成功率趙順榮藥師指出,PCOS患者補充肌醇及葉酸可能幫助排卵。肌醇被認為是治療多囊性卵巢綜合症的方法之一,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有助於改善卵巢功能並減少雄激素過多症,降低PCOS患者發生代謝疾病的風險。根據隨機對照試驗顯示, PCOS患者接受降血糖藥Metformin及肌醇可明顯改善月經週期及胰島素抗性,改善懷孕率。根據2018年荷爾蒙分子生物學與臨床研究評估3602例PCOS患者,記錄2520位女性月經週期對排卵週期的改善。其中共545名婦女懷孕,妊娠期間使用肌醇和葉酸2至3個月後15.1%懷孕,肌醇可做為PCOS和不孕症患者的選擇之一。依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懷孕前或懷孕期間應每天服用葉酸。而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研究顯示,計劃懷孕前3個月,服用高水平的補充葉酸,有較高的懷孕率及活產率。養成均衡飲食、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 建立身體抵抗力趙順榮藥師提醒,PCOS是身體的內分泌及代謝受影響,容易引發許多併發症,包括肥胖、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最有效且最簡單的治療及改善方法就是減重。平時保持作息正常、不熬夜,落實均衡飲食,少油炸、少燒烤食物、高纖、低脂、多蔬果、多喝水,平日適度規律運動,建立良好身材及抵抗力,調整不良的生活習慣,為健康加分。

更年期後慢性疾病風險增 5招來護心

更年期後慢性疾病風險增 5招來護心#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心血管疾病並非男性專屬,也是更年期女性的重大疾病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106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女性死因第2位,共奪走8601條寶貴的性命;如果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相關死因,心血管性疾病共造成每年24105名女性死亡。更年期後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倍 別輕忽小症狀女性在更年期前有荷爾蒙保護,因此容易忽略該疾病的預防。由於女性進入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濃度降低使血管彈性變差、血壓上升,因此更年期後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每5歲增加近一倍。事實上有許多中年的婦女隨著年齡增長,健康風險也開始增加,包括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問題。依據106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利用者檢查結果指出,女性在55歲後,有高血壓者高達37.8%、高血脂25.6%、高血糖16.2%,有任二種者15.4%,三種皆有者2.5%,這些都是影響更年期後婦女健康的重要因素,更導致更年期後婦女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此外,女性發生心臟疾病的症狀相較於男性也不同。特別是心肌梗塞,女性會出現噁心、手麻、呼吸不順及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不同於男性胸悶的典型症狀,所以常被誤以為是太勞累而輕忽心血管疾病的威脅;因此更年期女性民眾如有上述症狀時,應該要尋求專科醫師診治。護心5招 擁有好「心」情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更年期後的女性,在照顧家人健康及忙於工作的同時,別忘了關心自己的健康,要時常檢視自己是否有採取有益健康的生活型態。更年期前如已有肥胖、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更要做好疾病控制。若更年前期無三高等心臟危險因子,不論有無家族史,也要採取健康的生活型態,例如健康吃、勤運動、遠菸害,更別忘了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國民健康署呼籲更年期女性朋友落實以下保健行動,為健康生活做好準備:1) 健康飲食/三餐八分飽,想喝含糖飲料時可用白開水取代,增加身體代謝,且晚餐過後與睡覺前這段時間少吃宵夜,多吃高鈣深綠色蔬菜及高鈣豆製品、適量水果及天然未加工食物,可避免骨質疏鬆;平日食用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飲食,以清蒸、涼拌、燉等取代油炸烹調方式。2) 規律運動/每週達到150分鐘的中等身體活動,例如健走(每周5次、每天30分鐘,可從每天運動15分鐘開始,再逐漸延長);也可以就近運用社區公園、運動中心等,從事各項體能活動,例如伸展操、太極拳、跳韻律舞等運動。3) 向菸說不/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罹患中風的風險,可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或洽各縣市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服務。4) 定期篩檢/國民健康署提供免費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0歲以上未滿65歲的民眾,每3年提供1次;65歲以上者每年提供1次),及早發現心臟病相關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及早介入治療。5) 正確用藥/已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

久坐早死風險高 活動夠充足可防範

久坐早死風險高 活動夠充足可防範#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辦公室久坐傷健康,每日起身活動半小時降早死風險!哥倫比亞大學針對約8千名中老年人的研究發現,只要花半小時起身運動,無論強度、時間長短,都可以減低早死風險35%。哥倫比亞大學行為醫學所助理教授凱斯·迪亞茲(Keith Diaz)表示,即使是一次數分鐘運動,累積起來也有效果。久坐與心血管病有關 運動半小時防早死《科學日報》報導,大量研究發現,久坐與心血管疾病、早死等風險有關。該研究團隊分析7,999名健康美國人,這些人都超過45歲,他們穿戴活動追踪器至少4天。研究人員使用這些數據來計算受試者久坐與活動的時間,並隨後花5年追蹤他們的健康和死亡率。研究顯示,30分鐘低強度活動(如走路等),使早死風險降低17%,中等或劇烈運動,則降低早死風險達35%。團隊還發現,比起久坐相同時間但時常起來走動的人,時常久坐超過1小時的人,早死風險較高,而每次坐下不超過30分鐘,早死風險最低。這顯示每半小時起來活動,可降低死亡風險。短期運動可累積 動越多效果好迪亞茲向《時代雜誌》表示,過去運動有「沒有痛苦,沒有收穫」的概念,但研究表明,即使是短時間活動,僅有一兩分鐘,也有健康益處,例如起身走一小段路就有幫助。當然,更多運動效果更好。團隊發現,1小時運動所獲得的益處是半小時的2倍。但是每天大約3.5小時運動會達到最大效益。他說,如果活動得夠充足,可以消除久坐害處。現代人習慣久坐 籲運動免早死根據最近研究,大約四分之一美國成年人每天久坐超過8小時,且幾乎沒運動,迪亞茲提到這項研究的助益時指出,短時間運動可能會納入每周建議150分鐘中度運動或75分鐘劇烈運動的統計。然而,該研究的局限在於沒有利用實證實驗,證實改變久坐習慣對健康的影響,此外,也沒有發現影響哪些特定疾病的死亡風險。迪亞茲指出,未來將深究改變久坐時間,針對心血管疾病早死風險的影響。參考資料:1. Physical activity, any type or amount, cuts health risk from sitting.2. Want to Live Longer? For Just 30 Minutes a Day, Do Anything Else But Sit.3. Keith M Diaz et al. Potential Effects of Replacing Sedentary Time With Short Sedentary Bouts or Physical Activity on Mortality: A National Cohort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8; kwy271.(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