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天天健走 預防心血管疾病、增加肌耐力

天天健走 預防心血管疾病、增加肌耐力#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每天走上1萬步就能夠消耗身上的糖分和脂肪,天天健走可預防及改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經常運用骨骼關節也比較不容易老化,更重要的是還能解除焦慮緩和情緒。鼓勵民眾於日常生活中落實健康運動的概念,經由健走活動的推廣預防心血管疾病、增加肌耐力預防跌倒,並可獲得及促進身心健康。為提倡拒絕菸檳酒、健康飲食、每天運動的健康生活型態,基隆市中正區衛生所與平寮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共同舉辦「走出健康 享瘦幸福 作伙來健走」活動,希望透過活動鼓勵社區民眾養成健走、運動的好習慣,利用假期邀請社區民眾全家一起作伙來運動。基隆市中正區衛生所鼓勵,落實健康生活型態的新生活運動,達到拒絕菸檳酒、遠離肥胖、健康體能及活躍老化的目標,共同營造中正區優質健康生活環境,創造美好未來。

代謝症候群患者罹肝癌機率 高常人2.8倍

代謝症候群患者罹肝癌機率 高常人2.8倍#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民眾或許聽過代謝症候群,它泛指生理代謝層面所有影響心血管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血壓偏高)、血脂異常(三酸甘油脂異常)、糖尿病、(腹部)肥胖和高尿酸等,知道它會導致心血管疾病,但最近的研究分析卻顯示,嚴重程度可能不只如此,代謝症候群還使病患罹患大腸癌、肝癌的機率增加,不可不慎。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廖朝聖醫師表示,根據社區資料研究,男性代謝症候群患者比一般人增加42%大腸直腸瘜肉發生的風險,而女性增加31%。此外,代謝症候群中的糖尿病會造成非C型肝炎病人,罹患肝癌的風險高出常人2倍;高膽固醇且有糖尿病的患者,其罹患肝癌的風險更是一般人的2.8倍。藥物、運動、定期篩檢 有效降低癌症發生與死亡率廖朝聖醫師說,代謝症候群患者可透過運動和藥物控制來降低20%大腸直腸癌的發生風險,此外,也能透過早期篩檢、早期治療的方式,來降低癌症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根據大型腹部超音波篩檢計畫結果顯示,已經證實民眾透過腹部超音波篩檢,可有效降低37%的肝癌死亡率;而免疫糞便潛血檢查也能預測大腸癌發生與死亡率,增加民眾預防的危機意識,透過定期篩檢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生及死亡率。

健康用油5大招 遠離心血管疾病

健康用油5大招 遠離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選擇適當的油品及培養減油的生活型態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根本!近來民眾深受食用油事件傷害,因此有些人會選擇自製豬油來烹調,而豬油含較多飽和脂肪,食用過多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張賢助主任表示,於家中烹調建議使用含不飽和脂肪含量較高的植物油,以低溫之烹調方式,如涼拌、低溫油水炒,以減少致癌物質的生成,降低心血管疾病罹患的風險。以蒸、煮、川燙等少油方式為主要烹調法,避免因過度飲食及不正確的烹調方式而造成身體的負擔及增加慢性病的風險。為培養健康的飲食型態,以下提供民眾用油五撇步:1)以清蒸、水煮、川燙、清燉、涼拌等少油方式為主要烹調法。2)使用植物油,但避免高溫起鍋,少用油炸、油煎、爆炒、油淋的烹調方式。3)避免食用油炸食品,油炸外皮應去除後再吃。4)避免使用反式脂肪,油品選擇時亦須選擇反式脂肪標示為零。5)食用天然堅果種子,每日建議攝取約一湯匙量,約杏仁果5粒、花生10粒、腰果5粒。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 提防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 提防心血管疾病找上門#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吳太太今年65歲,因為類風濕關節炎治療長達10年,最近因為胸悶不適,就醫後才發現罹患心血管疾病。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醫師表示,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除了疾病本身的影響,再加上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呼籲民眾應及早並積極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將發炎症狀控制好,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會造成關節變形 黃文男醫師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種由自體免疫障礙所引起免疫系統攻擊關節的長期慢性炎症,這種炎症會造成關節變形直至殘廢,甚至因關節痛楚及磨損而失去部份的活動能力。除此之外,因為疾病本身也可能對於關節外的組織,包括:皮膚、血管、心臟、肺部及肌肉等造成影響。根據血管醫學臨床與研究資料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腦中風的風險也有1.7倍,與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同。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的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會較一般人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則比一般人低,容易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類風濕關節炎治療 目前以口服藥物及生物製劑為主針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病患的治療方式,黃文男醫師說明,傳統治療方式以口服藥物為主,像是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免疫抑制劑等,一般大約三個月到半年才能看到明顯的改善。醫師也提到,近年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邁向另一個里程碑,從口服的藥物治療,轉而以針劑為主的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最快2星期就有明顯改善黃醫師表示,相較於傳統的藥物治療,生物製劑不是化學合成的藥物,而是以細胞、細菌等物質,製成類似疫苗的針劑,比起傳統藥物治療最少需要3個月才能發揮藥物的效果,生物製劑最快兩星期就會有明顯改善。台灣約在10年前開始核准使用生物製劑,接受傳統免疫調節藥或免疫抑制劑治療無效的患者才可申請健保給付。去年起健保又給付一個新的長效生物製劑,施打的次數延長成一個月一針,對於病患的生活品質也有所提升。但黃醫師提醒病患,在使用生物製劑前,都必須透過完善的篩檢計畫,避免副作用的產生。雖然部分口服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藥物,被認為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聯,但黃醫師仍提醒患者,並不是所有藥物皆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相對來說,有效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活動度也會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因此,民眾不應拒絕服用所有藥物,正確做法應是與醫師討論治療的計畫,包括口服藥物或施打生物製劑,才能有效控制疾病造成的慢性發炎,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

不油行不行?自製堅果油最安全

不油行不行?自製堅果油最安全#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食油危機連環爆,民眾對市售油品不安心,該如何是好?可能有人選擇改用動物油,如豬油、鵝油、雞油等,搶手程度不在話下,但食用多了,恐增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台安醫院推廣的低油、無膽固醇、反式脂肪酸、無奶、無蛋的高纖素食料理,可謂是一項不錯的選擇。台安醫院劉怡里營養師表示,市售油品若為百分百純植物油,是可以食用、且健康的,此次油品出包事件乃因廠商添加入不適宜物質如銅綠素、和檢出棉酚,才讓油質危及民眾健康,建議大家可選擇單一的植物油、或自行萃取製作油質,就能避免市售油於加工過程中可能產生或添加入的化學物質。用油大智慧 堅果取代油質料理 劉怡里營養師進一步說明,素食者及民眾可透過堅果類來取代油質,因為堅果其實就是一種油,可購買原始、完整顆粒的堅果回來自行烘培,利用果汁機或食物調理機做成堅果醬或堅果油食用,因料理全程都由自己把關,就能吃得安心又健康。劉怡里營養師提醒,料理過程是透過堅果來提供油脂,無法承受高溫的烹調方式,因此醫院推廣的料理少油炸物,反而用低溫、少油煙的方式來讓食物更加健康、安全、美味。此外,建議民眾不要使用混和油,如此一來便能降低健康威脅,因為每種油類都有其發煙點、適宜烹調的方式也不一,更重要的是,烹調的食物種類也要留意油品的搭配選擇,因為一旦油類發煙,即表示油類可能有變質或氧化的風險。

醫訊/糖尿病的運動原則

醫訊/糖尿病的運動原則#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常與心血管疾病很有關係,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早期就偵測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另外,做好糖尿病的飲食控制、體重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雄榮總護理部特舉辦「糖尿病的運動原則」衛教講座,由郭秦君護理師主講,護師將介紹糖尿病足部照護重要事項及知識。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名稱:糖尿病的運動原則時間:102年11月5日(二)下午8:20~8:50地點:高雄榮總(高雄左營區大中1路386號)門診大樓地下1樓糖尿病衛教室洽詢:07-342 2121轉7294

護心5招 健康「心」型態遠離威脅

護心5招 健康「心」型態遠離威脅#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101年台北市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分別排行第2、3和8名,且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研究結果顯示,15歲以上罹患心臟病者佔5.3%,40-64歲佔6.1%,即每16人就有1人患有心臟病,65歲以上達21.9%,約每5人就有1人患心臟病,隨著年齡增加而遞增,因此政府呼籲,護心運動不可少,做好預防疾病5大招,才能免於威脅。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險因子是運動不足、飲食習慣不良、抽菸、糖尿病、高血壓等危險因子,且心血管病變所引發的腦中風、心肌梗塞或心衰竭等易失能症狀常造成家庭巨大的衝擊。因此,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預防心血管疾病5大原則:「測量血壓、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正常作息、健康檢查」,建立好的生活型態,從「心」開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表示,近日氣候變化差異大,血管驟然收縮或舒張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作與復發,因此,適當的調整生活型態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關鍵,懂得預防、減少危險因子的發生並遵守預防心血管疾病5大招,就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預防5大招 患病機率少又少「第1招」-定期量測血壓:維持理想血壓120/80mmHg以下,高血壓患者最好每日測量血壓。「第2招」-均衡飲食習慣:飲食多食蔬果並控制食鹽及脂肪攝取量。「第3招」-維持規律運動:培養每日運動的好習慣,維持正常體重。「第4招」-正常生活作息:不熬夜、不抽菸、少喝酒,緩和自己的情緒及壓力。「第5招」-定期健康檢查:40歲以上者每年應定期檢查。

胖子小「心」 患心臟病機率較常人高

胖子小「心」 患心臟病機率較常人高#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國民健康署調查指出,罹患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民眾5年內患心臟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5倍,且BMI值(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4「過重」者,其心臟病的機率也高出1.4倍,為此,醫師提醒三高族群和肥胖族都應當小「心」。糖尿病併發心血管病變 致死率高萬芳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鄭和順表示,血糖控制不良,容易發生血管病變,因此約有65%的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同時引發多種併發症,如視網膜、血管、腎臟、神經、心臟等,當大血管產生病變時會導致缺血性心臟病、腦中風和周邊血管疾病,使得併發心血管疾病而致死的機率高。所以,糖尿病病患和相關代謝症候群者如肥胖、高血壓患者一定要多加留意。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兩者間息息相關研究也針對無糖尿病但罹患心肌梗塞者出院後健康狀況做調查,結果發現,出院3個月內有35%的病患葡萄糖失耐(葡萄糖偏高)、31%新確診為糖尿病;而3個月後則約有41%葡萄糖失耐、25%新確診為糖尿病,由此可得知,罹患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有很高的比例得到糖尿病或造成葡萄糖失耐。鄭和順醫師最後建議,民眾需維持規律且適當的運動習慣,才能有效降低高血糖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