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

走路好傷「心」 空汙危害多捷運8.6倍

走路好傷「心」 空汙危害多捷運8.6倍#走路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走路雖然有益身體健康,但隨著科技進步,現在的生活環境正逐漸受到破壞,進而延伸出許多環境汙染的問題,然而當民眾處於空氣品質較差的環境當中時,不僅會增加肺部與心血管方面的疾病風險外,其實就連猝死風險也會跟著增加。根據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比起搭捷運,走路通勤的民眾會大量接觸到大量細懸浮微粒(PM2.5),進而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猝死機率。在台北走路通勤 恐增未來猝死率該研究主要是由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在2012年到2014年間,針對120名19到24歲的學生進行通勤與空氣汙染的監測,分別有走路、搭捷運、搭公車與自行開車四組,並在每個人身上配戴心跳速率監測器、空氣中細懸浮微粒PM2.5監測器以及噪音監測器。結果發現,走路上學的學生,受到空汙的影響最大,不但是搭捷運學生的近2倍外,就連對心跳速率變異的下降幅度,也比搭捷運高出8.6倍,換句話說,就是走路比搭捷運所受到的負面影響較大,不單只有心血管、神經反應能力都會比較差外,就連未來猝死的機率也會提高。對此,研究人員莊凱任副教授表示,心跳速率變異性下降越多,代表著所吸到的髒空氣也越多,若以目前台北的空氣品質來說,走路通勤是較不建議的交通方式,反而,搭捷運比較健康,但此研究結果並不適合直接套用於每個城市,因為每個地方的狀況不同,所以,只能建議民眾,應盡量減少曝露於污染中,以避免吸入大量髒空氣,進而增加身體的危害。

幼童走路長期內八、o型腿 當心關節畸形

幼童走路長期內八、o型腿 當心關節畸形#走路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小孩吚呀學走路,但如果走路的姿勢長期不正確,家長又少去關注,久而久之恐怕會演變出各種骨骼關節的變形!也因此,仔細觀察孩子的行走姿勢,就極為重要,小兒科醫師指出,除了腦性麻痺的兒童外,平衡失調、扁平足、內八字步態、外八字步態等,久得多加留意。兒童行走動作分析 能預防未來骨骼變形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骨科醫師郭建忠表示,兒童行走動作分析,須藉由多種機器協助評估,他解釋,動作分析設備包括8具高速攝影機、2塊測力板、無線肌電訊號儀、足底壓力分析器等設備,須由專業領域博士級復健治療師協助分析,並由各個領域(兒童骨科、兒童神經內科、兒童神經外科、兒童復健科)醫療團隊舉行共識會議,進行全方面討論,研判動作的異常所造成的因素及尋找進一步治療策略。郭建忠醫師也表示,像是中國附醫的動作分析檢查室目前已服務腦性麻痺、行走困難及下肢變形等兒童。腦性麻痺兒童是因為幼兒時期大腦中樞系統受到損傷所產生綜合症狀。這些症狀包括運動機能障礙以及視覺、聽覺、語言或學習上的障礙,而這些多重障礙彼此間互相影響,使得兒童在日常生活活動及學習受到很大阻礙。長期則會導致肌肉骨骼方面的病變,例如,關節畸形、攣縮、甚至脫臼的情形發生,因此腦性麻痺患者需要適當的治療與照顧。不過,經由正確診斷肌肉骨骼方面的病變,及早復健與治療,不僅可以避免肌肉骨骼系統的惡化,更能促進其動作功能的發展,將腦性麻痺帶來的傷害降到最低。郭建忠醫師也說,行走異常兒童,例如,平衡失調、扁平足、內八字步態、外八字步態、O型腿、X型腿、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等病人,也都可以經由這些評估,擬定最佳的治療計畫,規劃手術、復健或穿戴輔具的方式進行治療,治療後的步態分析可協助確認治療效果及改善方式。

走路慢易跌倒非老化 當心帕金森氏症

走路慢易跌倒非老化 當心帕金森氏症#走路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65歲的陳先生,去年開始覺得腳會痠麻,漸漸無力行走,甚至足不出戶,活力直直落。最近家人發現,右側手腳顫抖更明顯了,說話和動作也變遲緩容易跌倒,經診斷為帕金森症,經藥物治療後,手抖和行動遲緩情形已有改善。帕金森症致步態不穩 易造成骨折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神經內科簡崇曜醫師表示,造成行動困難的帕金森症並不少見,大多發生在中老年人,表現如動作遲緩、走路小碎步、肢體僵直、說話不清、手腳顫抖、姿勢協調不良;患者往往抱怨腳無力、麻或緊、站不穩等,連最簡單的站起來走路都不容易。而帕金森症常會因姿勢協調不良而跌倒,尤其老人,造成骨折嚴重甚至腦出血;其實這些只要有正確診斷及治療,往往可以獲得顯著的進步。簡崇曜醫師也說,帕金森症的成因主要是腦中多巴胺神經功能下降、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足所導致;而多巴胺是人體體內製造的,不像維生素等營養素可以從飲食中獲得,必須藉由左多巴胺製劑來補充。 然而帕金森氏病是退化性的帕金森症,不是只有「退化」會導致帕金森症。腦血管栓塞、水腦症、腫瘤也可能會導致帕金森症。藉由腦部影像學檢查可以快速區分,不同的原因治療方式也不相同。因此簡醫師呼籲,帕金森症即早診斷及治療能明顯改善症狀,走向更好的生活品質。 

每週走路3次少抽菸 可預防阿茲海默症

每週走路3次少抽菸 可預防阿茲海默症#走路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現代社會的改變,人口結構不斷的老化,使得年齡越高,罹患阿茲海默症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根據英國劍橋大學一項研究指出,只要每星期走3次路,每次20分鐘,就能預防阿茲海默症。養成走路好習慣 降低發生率該研究主要針對阿茲海默症患者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有3分之1的人與生活習慣有關,像是不愛運動、過胖、抽菸、高血壓及低教育程度者較容易得到,此外,研究人員表示,若養成規律的活動的好習慣,可以使得血液持續送進大腦,減少腦中斑塊堆積,比起一般不愛運動的人而言,只要每個星期好好的走,就可以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目前此研究刊登於刺胳針神經學期刊。

健人就是腳勤!走路上下班罹糖尿病風險少四成

健人就是腳勤!走路上下班罹糖尿病風險少四成#走路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雖然「健人就是腳勤」都是大家所熟知的觀念,沒事多走路有易健康,但是,你有嘗試過在上下班的時候,做個腳勤的人嗎?根據英國的大規模研究顯示,走路上下班不但可以減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更可減少高血壓的發生風險,所以看到此研究的你,是否也該改個生活習慣,幫助健康呢?走路保健康 也同時愛地球!此研究已刊登於「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由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研究團隊以兩萬人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所得到的結果。研究發現,上班用走路、騎自行車、搭乘公車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比開車、騎機車、坐計程車的人少上百分之四十,另外,走路上班的人,罹患高血壓的風險,也會比開車的人少百分之十七。因此,研究人員認為,走路上班,少開車少搭計程車,也許可以避免心臟病或糖尿病等重大疾病,而除了對健康有幫助,當然對環境也有好處!

每週4次步行15分鐘 可增長壽命

每週4次步行15分鐘 可增長壽命#走路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年紀大的人每週只要4次,每次花15分鐘走路,就能降低40%的早死風險。義大利研究人員指出,每次步行只需要15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幫助自己延長幾年的壽命。根據許多因素,包括吸菸、飲食等影響,發現步行養老的人比那些少走路的人,多出40%更好的存活率。10年來,醫學專家研究超過200位平均80歲的養老院老人,監測他們的生活方式,健康和習慣各個方面,包括心理狀態、飲食習慣、體重,是否吸煙或喝咖啡,或者鬱悶,且沒有癌症或其他絕症,且在羅馬總部和其他衛生機構的研究員說,80%的被研究者都是有體力活動的。在這10年間的研究,有三分之二志願者死亡,看看他們和存活者之間的差異,報告就顯示了,在研究中每周步行4次,每次至少15分鐘的老人,總體生存率最高。走路顯然對老人來說是一種很簡單的運動形式,且對中老年人心臟疾病、中風和其他可能的死亡原因也有影響。新鮮的空氣和運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免疫系統抵禦病毒,強化骨骼,減少肥胖,讓身體更健康,也意味著可減少跌倒受傷的風險。另外,有定期在走路、步行的老人們,也更容易吃得健康,不容易產生抑鬱症。研究人員說,建議退休人員、老人家們可以多走路,這對健康很多方面都有好處。以前的研究發現,步行速度可能是一個長壽的預測。匹茲堡大學評估3萬6千位65歲以上的老人,發現走路低於每小時2.18公里的人,有增加死亡的風險;兒走路快於每小時3.6公里的人,存活率比預測的年齡、性別會來的更長。同時,波士頓醫療中心研究人員,在60年代初的10年研究發現,那些步行較慢速度的人,多出1.5倍更容易患老年癡呆症的機率。行走速度較慢,用到較少的的灰色細胞,就是神經元進行大腦的大部分處理,會表現較差的記憶,語言和決策測試。

養成每日健走習慣 可延長壽命!

養成每日健走習慣 可延長壽命!#走路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健走是一項很普遍及最簡單的生活化運動,而且好處非常很多。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資料調查,18歲以上有習慣運動的民眾,以健走佔最多,平均約有43.3%人口數,顯示健走是國人最喜愛的運動方式。因此,基隆市安樂區衛生所特別介紹一條健走路線「清湶寺山林步道」。清湶寺位於基隆市七堵區和安樂區交界處的山區,屬七堵區範圍。這一帶山區的海拔高度大約只有一百多公尺,其實只能算是丘陵地,清湶寺的海拔高度則約六、七十公尺,遠離塵囂,距最近的社區也需要翻越過一座小山頭,距最近的安樂區「壯觀台北」、「台北e-go」社區,徒步一公里左右;距「國家新城」則大約兩公里。。附近交通便利,車輛可以很方便的停在道路邊,使清湶寺及步道系統儼然成為基隆市的「後花園」、「健身房」,是休閒健身最佳去處。基隆市安樂區衛生所表示「健走」的好處很多,可以預防及改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控制體重、預防骨質疏鬆、預防跌倒、更可紓解壓力,以步代車,經濟又環保。而且只要養成定時健走的習慣,每天運動15分鐘以上,就可以延長壽命,鼓勵大家將健走養成為生活習慣,一起走向健康!

消耗多少熱量? 研究:距離是關鍵!

消耗多少熱量? 研究:距離是關鍵!#走路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編譯)每個人對於美食都無法抗拒,但你知道嗎?你必須走多少距離才能消耗掉你吃掉的食物熱量?別小看這個「走路菜單」,在這個斤斤計較的戰鬥中,可是對你有幫助。研究人員發現,比起只是吃進熱量卻一點都沒有營養的食物,計算卡路里的用餐者是會傾向於選擇健康的快餐小吃,因為他們知道這些熱量是需要走多少路才能消耗掉。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性研究期刊-食欲,顯示了消費者對於比起花上多少時間走路消耗熱量,應該更要關注的是要走多少的距離。這表示,可以想像需要多少充分程度的體力去燃燒攝入的熱量,當重點不是在時間而是在距離的時候。近年來,可以明顯看到許多食品的標籤上都有熱量和食物內容的資訊。且也有一點明顯的證據,顯示了這如何影響飲食習慣,和是否有鼓勵健康的飲食。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專家們,希望看到不同類型的標籤,是如何影響消費者的行為。藉此,他們招募了800位志願者,把他們分成4組。每組選擇一種菜單,都是沒有標示營養訊息、卡路里,也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走多少距離才能消耗掉這些熱量。結果顯示,消費者在沒有任何資訊的提示下,平均每盤菜攝取的熱量是1020大卡,是男性每日應攝取熱量的40%,更是每位女性每天建議攝取熱量的一半。且志願者說,平均吃掉916卡,他們花了時間去消耗,卻被告知走的那些距離只有消耗掉816卡。研究人員表示,雖然這是項小研究,但是這「走路菜單」似乎有個潛在的影響。他們更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對於需要走多少距離去燃燒卡路里,最有效的影響就是選擇低熱量飲食。而82%的參與者都說,對於那些任何熱量資訊都沒有的食物,他們更喜歡身體需要消耗多少卡路里的菜單。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