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

走路腿抬不高 恐為老化前兆

走路腿抬不高 恐為老化前兆#走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常聽人說:「老化從腿部開始。」經由我多年的授課及研究,這句話是真的。當年齡增長時,最令人對「老化」有感的,不正是腰、腿呈現的退化嗎?因為肌肉機能與平衡感都減弱了,無論或站或走、還是跑步,日益衰退的腰力和腿力,都令人愈來愈常感到自己「上了年紀」。11項徵兆代表老化已經開始聽到我這麼說,或許很多人認為「還早啦」、「我還很年輕」……不過,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很多人的老化都是從30幾、40幾歲時開始的。比方說,你是否有過以下這些經驗?1) 地面只是稍微凹凸不平,卻老是會絆到腳。2) 雖然沒有絆到腳,走路時腳底總是抬不高、不停摩擦地面。3) 經常撞到小腳趾。4) 覺得爬樓梯很吃力。5) 站著穿鞋或穿襪時,無法保持平衡、身體搖搖晃晃。6) 坐在椅子上時,雙腿會在不自覺張開。7) 明明是個小水窪,卻無法輕易跳過(要跳之前會猶豫一下)。8) 搭電車或公車時,站一下就覺得累。9) 站起來時,嘴裡忍不住發出「呦~咻」的吆喝聲。10) 雙腳冰冷或水腫的情形變得比以前嚴重。11) 走路時經常被後面的人超越。腰腿衰退會從年輕開始以上都是腰腿開始老化的警訊,若是有任何一個情況都該有所警惕。事實上,目前研究已知:腰腿的衰退和身體其他機能相比,會在較年輕的階段開始。(本文摘自/效果驚人!1:1逆齡步行法/商周出版)

身體歪斜 靠走路調整不用煩勞整骨師

身體歪斜 靠走路調整不用煩勞整骨師#走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以下,我將說明有關打造「會走路的身體」的方法及它的檢驗法。首先,在打造理想的身體之前,有必要重新建置以往的身體,並且重新設計,所以讓我來說明它的方法吧!放鬆:一旦放鬆身體,感覺就甦醒第一步就是,放鬆身體。因為一旦身體僵硬,就沒辦法把身體的構造定位在適當的位置。再者,一旦放鬆身體,就能讓原本遲鈍的感覺器官甦醒。感覺器官一旦甦醒,「感官能力」就會變強,「感官能力」非常重要,一旦感覺遲鈍,就無法感知到身體的不順,對身體的歪斜也變得遲鈍無感,也完全無法自我回復適當的身體狀態。如果身體放鬆,感官能力增強,那麼,就會對身體的歪斜和不順變得敏感,且身體自然會想要調整它的歪斜;好比說,不用煩勞到整骨師傅,只要靠走路,就能完全調整。這樣的能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然而,現代人大多因為他們的生活、習慣,把身體弄得僵硬不堪,也讓感官能力、自然調整身體歪斜的能力睡著了。因此,放鬆僵硬的身體是首要之務。得到的效果因人而異,也有人這樣做以後,得到的效果比行走二萬步更好。地基:地基的穩定性是命根第二步,整頓作為身體「地基」的下半身骨骼。家父是建築師,常聽他說:「蓋房子時,地基是命根,具備耐震的設計和骨架的地基是非常重要的。」這就和我們的身體一樣。以我們的身體來說,「地基」是指從腰部以下的下半身。也就是說,要有穩定的下半身骨骼作為「地基」,乘載其上的上半身也才能產生安定感。「地基」的安全感不僅僅是站立上,在良好的行走上也會發生作用。我們的身體,一邊使用二隻腳移動,一邊必須支撐姿勢和頭部。為此,就有必要讓各種地方發揮作用,並取得穩定和平衡。首要之處就是腳。由於腳最早接觸地面,所以腳掌的柔軟度和「感覺程度」很重要,這個地方一旦僵硬、遲鈍,就感覺不到平衡,且使身體會搖搖晃晃。地基建構得好 提升身體機能、減輕症狀其次,骨盆的穩定也是必要的。骨盆是現今備受矚目的部分,骨盆中收放了腸、子宮等重要的臟器,以髖關節來和腳聯繫,走路的時候,也會使用到骨盆,所以不能好好走路時,就會產生負擔, 一旦負擔加諸於骨盆,則會波及收放其內的重要臟器,使其受到不好的影響。因此,為了保持身體內部的正常機能,骨盆的穩定也很重要。如果地基建構得好,則身體機能提升和症狀減輕的效果就會展現出來。然而,不僅如此,隨之而來,心臟的穩定性也會增加,對其內在的思維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也都帶來影響。(本文摘自/走路回春法/出色文化)

會走路 能活動肌肉改善血液循環

會走路 能活動肌肉改善血液循環#走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簡單說明一下關於「走路」帶給我們身體的效果和影響吧!「走路」是指施行讓身體全部機能總動員的運動,給予全身的骨骼、肌肉適度的刺激,並能讓它們活化起來。由於我們是用兩腳站立和步行,所以在心臟的高度以下,尤其是下半身,血液流動容易阻塞。促進血液流動、防止老化、膽固醇值降低而「走路」能活動肌肉,以幫浦作用改善血液循環,減少阻塞。根據這樣的作用,會出現許多「走路的效果」。促進血液流動、防止老化、膽固醇值降低、血壓正常化、提升基礎代謝率等。這些效果能為我們身體帶來減重、消除便秘、精力旺盛、皮膚光澤亮麗、預防感冒、腦部活化等。在「走路」這件事情上得到的效果,可以說是美麗和健康的代名詞。為了得到這樣的效果,如同<前言>所述,要先有「會走路的身體」才行。最近常聽到的走路方法,包括「日走一萬步就可以了」、「就這樣改善蘿蔔腿」、「從伸展背肌開始」等。但是,如果身體是歪斜的,或是身體的使用方式不良的話,就會針對身體的某部分造成負擔,反而造成損害健康的結果;也就是說,想要加分而做的努力,有可能因此得到負分。走路能使腳和骨盆周圍 靠近骨骼之處的血液循環順暢所以,成為「會走路的身體」,比任何事都要來得優先,一旦打造出「會走路的身體」之後,只要靠走路,就能使腳和骨盆周圍,以及靠近骨骼之處的血液循環順暢。於是,能切實感受到走路變成快樂的事。接下來就逐漸感覺到,只要舒服地走路,就能整頓身體的歪斜。如此一來,以往感覺萬劫不復、痛苦不堪的「走路」心情起了變化,「走路」變為舒服、愉悅的事,並且沒有被強迫的感覺,而是發自內心的願意走路。至少,我的改變是如此。(本文摘自/走路回春法/出色文化)

走路慢、握力差 快用「233」補鈣

走路慢、握力差 快用「233」補鈣#走路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IOF)最新調查數據,每3秒就有1個骨骼脆弱案例,男女比約3:7,全球超過200萬人面臨骨骼健康危機的威脅,民眾不只應正視骨骼健康問題,更應同步關注人體肌力、平衡感、柔軟度等行動力指標是否開始衰退。步伐小於0.8公尺、握力不足 肌力弱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吳至行表示,從日常生活中可觀察骨鬆徵兆,若有穿衣服不順暢、走路速度緩慢、且步伐小於0.8公尺、握手力量不足等情形,相對而言代表肌力、柔軟度較一般人而言弱。233行動力強化方程式 納入營養補充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與安怡共同倡議「233行動力強化方程式」,與過去常見的運動建議最大的差異,在於納入了營養補充的概念,呼籲民眾每日飲用「2」杯含完整骨健營養群的高鈣牛奶、並從事「30」分鐘兼顧負重、有氧、柔軟「3」種運動型態的健走活動。走路過程當中最大心跳的50~60%吳至行理事長表示,正確的健走姿勢,抬頭挺胸下巴微縮,兩手握拳輕鬆擺在腰部兩側,步伐大小與間同寬,腳跟先著地,走路過程當中最大心跳的50~60%,講話稍微有點喘,就算達到健走的強度。每日2杯牛奶 加乘運動效益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依照食物烹調的方式的不同,90%的人鈣質攝取都不夠,因此應該要適量補充額外的鈣質,每日2杯含有完整骨健營養群的高鈣牛奶,即可兼顧鈣、鎂、維生素D3、優質蛋白質等多重營養元素,加乘運動效益,另外,也可補充豆漿、鈣片、起士,不拘泥同一種食物的鈣質攝取也是很重要的。吳至行理事長呼籲,骨鬆無聲無息的疾病,要提早預防,骨折後死亡率達20%,相當於乳癌末期跟中風,不要把骨折當作人體老化的自然反應,好的行動力首要關鍵是正確的營養補充,並兼顧適當的運動。

膝蓋痛非退化 婦髕骨症候群走路「卡卡」

膝蓋痛非退化 婦髕骨症候群走路「卡卡」#走路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53歲的廖女士,年輕時就很喜歡爬山、運動,近幾年,每次下山或運動後,膝蓋總是隱隱作痛,隨著年紀增長,疼痛感加劇。有次參加志工營隊活動,連續兩天不斷上下樓梯、忙進忙出,活動結束隔天,廖女士的右膝嚴重腫痛,完全無法走路,就醫也找不出原因,照了X光,醫師說膝關節一切正常,然而,此後無論爬山或騎腳踏車,只要腳使力,膝蓋仍舊有卡住、疼痛的感覺,也常常腫脹難以行走。極度困擾的廖女士,於是求診於台北慈濟醫院,經骨科醫師周博智診斷為「髕骨症候群」,隨即進行微創髕骨減壓手術。術後當天即可下床行走,配合復健動作,大約三個月的時間,已經可以輕鬆上下樓梯、騎著腳踏車到處走。蹲下起立讓髕骨提早退化 女比男多2倍周博智醫師表示,髕骨位在膝蓋前方,俗稱膝蓋骨。腳部用力時,髕骨和大腿骨會產生壓力與摩擦;而蹲下去站起來的力量,可以達到體重的8倍,長時間磨損會造成髕骨提早退化;60歲以上婦女,發生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比例,約為男性的2倍。髕骨壓迫或磨損會讓患者膝蓋不舒服,尤其是上下樓梯,或是蹲、坐要站起來,膝蓋需要彎曲用力時,膝蓋的前面,就會感覺酸軟無力且疼痛。平常持續運動 氣功、游泳鍛鍊肌力周博智醫師提到,髕骨手術若針對外傷誘發的病況,多採用關節內視鏡手術,適合連帶處理半月板(介於大腿骨與小腿骨間的韌帶纖維軟骨)等相關病灶。而對中老年族群,肇因於髕骨磨損退化,則適合進行「微創髕骨減壓手術」。透過微創手術器械,僅須約1公分的單一傷口,不刺激關節滑囊,就能緩解膝蓋髕骨的壓力和疼痛。周博智醫師說,這個手術,打破傳統認為退化後就只能等著換人工關節的論點,且整體手術時間大幅縮短,傷口小、無血腫、組織破壞少,術後能立刻行走。周博智醫師說,長青族群平日應持續非衝擊性的運動,如氣功、游泳、快走,鍛鍊腿部肌力,對關節功能都有加強效果。同時呼籲民眾,只要有膝關節卡卡,上下樓梯或蹲坐困難,務必盡早尋求醫療協助,以有效改善活動和生活品質。

研究:邁開大步走路 有助預防失智症

研究:邁開大步走路 有助預防失智症#走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健忘,是每個人上了年紀之後都會出現的毛病,不過,若忘得太嚴重,就要懷疑是否有失智症的可能。比方說,記不起來曾經體驗過的事、忘記自己所在的地方或時間、認不出朋友的臉等,都是失智症的特徵。此外,目前已知在失智症患者中占多數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患者,其海馬體已萎縮在標準之下。換句話說,一旦養成邁開大步走路的習慣,就能預防海馬體萎縮,自然便能預防失智症。關於步行運動對失智症的改善效果,已有各種研究做出實證。我先以加拿大曾進行的研究為例。該研究共花了五年時間,追蹤調查超過4500位男女,分析他們的生活習慣。並且比較「只有一般日常生活所需才會步行者」,和「養成步行運動習慣、一週步行運動超過三次者」,結果發現,後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例是前者的一半。此外,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做過「步伐大小與失智症關聯」的相關研究。以日本群馬縣和新潟縣共660名、超過70歲的長者為對象,調查他們的生活狀況與身體機能。再將其走路時的步伐大小分成「開闊」、「普通」、「狹窄」三組。結果發現,步伐較狹窄的族群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邁開大步走路族群的3.4倍高。若只以女性作為比較,則高達5.8倍。美國醫師協會曾提出一份研究報告。邀請阿茲海默症高危險族群的年長者,進行每週三次、每次50分鐘的步行運動,六個月後發現失智症的症狀有所改善。在日本,約有462萬失智症患者,而可能罹患失智症的高危險族群推估至少有400萬人(根據2012年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發表的報告顯示。(編按:根據2015年八月國際失智症協會發布全球失智症報告,推估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內政部2015年六月底人口資料與臺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目前臺灣約每100中即有一人為失智者)。你我都可能在某天罹患失智症,提早預防才是最重要的。(本文摘自/效果驚人!1:1逆齡步行法/商周出版)

晚上走路30分鐘 消除白天疲勞睡更好

晚上走路30分鐘 消除白天疲勞睡更好#走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想各位當中有很多人都曾有以下的經驗。當疲勞累積時,人就變得容易發怒,疲勞與壓力會讓自律神經呈現混亂,因此人累積疲勞當然就容易發怒。為了控制怒氣,就要每天下工夫自我修復,以免疲勞累積,這點很重要。所謂的自我修復,其實並不需要特別的道具。為了有效地自我修復,我建議把所有的活動以30分鐘為單位來分割,然後化為行動。因為30分鐘不會太長也不算太短,是整頓一項工作剛好夠用的時間。過了下午四點,我想很多人就會因為疲倦導致工作停頓不前,但是即使如此還是得繼續手中的工作。我通常在這時候會設法休息30分鐘。設定鬧鐘或計時器,剛好就在30分鐘內,什麼都不做、只是放空自己。這樣做之後,自律神經就趨於安定,30分鐘後身體就可以重新開機。當然無法消除全部的疲勞,但是一旦自律神經可以重開機,就可以恢復精神集中力。至於解除因工作產生的疲勞的方法,我的建議是晚間走路30分鐘。在吃過晚餐到就寢之前,請以緩慢的速度走路。我大概都是以30分鐘走完大約兩公里的路程。或許有人會擔心工作之後已經累了,回家之後根本沒有體力可以運動,但是晚上運動好處很多呢!白天會因為工作感到疲累,主要是長時間採用相同的姿勢導致肌肉僵硬、血液循環變差的緣故。如果在夜間做點輕微的運動如散步,就可以解除肌肉僵硬,末梢血液循環也會變好。結果是運動反而比不運動更可以消除疲勞。血液循環變好,自律神經的活動自然也會改善。就實際測量的數據來看,利用晚上運動比不做任何運動,夜間的睡眠品質更好。在睡眠時間內消除疲勞的效果也比較高。但是請不要從事太劇烈的運動。例如,可以散步但不要慢跑。晚上是副交感神經應該活絡的時刻,如果做劇烈運動會導致交感神經活躍,產生反效果。走路時也建議選擇安靜的場所,以免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大家總認為早上運動比較好,不過就結論來看,晚間運動的效果比早上來得好。因為早上運動可是伴隨著許多風險呢!早上是交感神經較活躍的時刻,此時血管收縮、肌肉較僵硬,因此比較容易受傷。以前很多運動部門都喜歡在早上練習,但是因為受傷的風險很大,目前多數的案例顯示,最早至少也要超過早上十點,才開始展開晨間練習。再者,早上也是最容易發生心肌梗塞的時刻,跟醫療有關的人應該都知道,早上運動是相當危險的。早上做運動還有一個缺點,到了開始工作時身體也開始感到疲累。我過去也曾試過早上運動,但是因為在疲倦的狀態下上工,明顯感覺到工作的精準度下滑了。因為疲勞,所以也容易變得焦慮,我認為早上運動對工作絕對沒有幫助。早上,在開始準備上班之前提早30分鐘起床,先做點閱讀書籍、寫文章等動腦的事情度過這段時間,這樣最理想。確保早上這30分鐘的時間,或許就會產生很多好的靈感和創意。再者早上的時間如果很充裕,也可以避免因為擔心「會遲到」產生焦慮,導致自律神經崩盤。對自律神經而言也是很好的切換方式。日本古代有句諺語,「早起好處多」可不是胡說呢!(本文摘自/打造身體一生不動怒的方法/天下雜誌出版)

膝關節受損不治療!老翁竟連拄拐杖走路都困難

膝關節受損不治療!老翁竟連拄拐杖走路都困難#走路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老年人口增加,現在因退化性關節炎而行走困難的人也變多了!日前,一名90歲的老先生,因膝關節受損,連拿拐杖走平路都窒礙難行,長久下來腰部就開始痠痛不適,也容易跌倒,直到就醫後才發現,原來他的關節已磨到連軟骨都沒了,當下便鼓起勇氣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不到一週,他的雙腳就重獲新生,可以自己走路,不需要拐杖了。老人怕痛、留下後遺症 多數都不願治療安南醫院骨科黃鐙樂醫師表示,門診觀察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的病人主要介於58~85歲,特別是年過8旬的長者更為常見,但因為怕痛、留下後遺症、恢復速度慢長,所以,大多都打退堂鼓。以往傳統式的人工關節手術,都建議病人在手術後須拿柺杖3個月,並積極復健3個月至半年,膝蓋關節的功能才可能恢復正常,但醫師建議,可用微創人工膝關節手術來治療,對軟組織、肌肉韌帶傷害較小,復原速度快。及早發現、治療 可免於換置人工關節退化性關節炎使活動力降低,久而久之,肌肉、骨骼都可能萎縮或退化,走上換人工關節一途,尤其是老人家總是能拖則拖,往往拖到症狀嚴重,打針吃止痛藥已失靈,才會選擇置換人工膝關節。醫師表示,大多置換人工膝關節的患者都已第4或5期,但其實退化性關節炎前期可透過其他方式,來延緩退化速度,甚至避免換人工關節的命運,所以,提醒民眾只要發現關節不適,應盡快就醫。骨鬆與關節炎不同 別再將它劃上等號手術開刀雖然有後遺症,但據台灣統計,術後感染率不到1%,有症狀的血栓者更少,至於手術的半身麻醉可能帶來風險,經詳細評估後,老人家也可考慮置換人工膝關節。最後,黃鐙樂醫師也提醒民眾,部分退化性關節炎病人會將其症狀和骨質疏鬆症劃上等號,於診間詢問是否吃鈣片補鈣就有效,但其實這2種病症的成因與後續治療方式完全風馬牛不相及,千萬勿再搞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