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

走路像素還真?全髖關節術後照護須知

走路像素還真?全髖關節術後照護須知#走路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髖關節是人體站立或行動時最重要的關節,主要支撐人的重量,並可以有多方向的活動如蹲、跑、跳、跪、外展、向前彎曲與向後伸展等的動作。59歲周阿姨年輕時走路經常感到雙腿無力、搖搖晃晃,造成腰部、鼠蹊、膝蓋不適,雖不影響生活但總被笑說「像素還真走路」,曾嘗試藥物、按摩、拉筋、整脊、推拿等治療,但效果有限,直到去年雙腿開始疼痛,導致無法久走,赴醫檢查確診為兩側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併嚴重髖關節炎,經「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後,術後走路更有力且不再疼痛,目前更積極透過復健加強下肢肌力訓練。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 可在出生後3個月全身檢查時發現症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任唐國民表示,「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是因患者於嬰幼兒時期髖臼發育不正常,導致髖關節解剖位置結構性異常,通常嬰兒出生3個月內,可透過全身檢查、超音波檢查等方式發現問題,而開始走路的孩子可觀察其是否跛行(單側脫臼),或走路如鴨子一般搖晃(雙側脫臼)而提早發現症狀。唐國民指出,若患有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的民眾,未能在早期接受治療,成年後容易造成嚴重的髖關節炎,就得接受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接受髖關節置換術患者 出院後照護須知1)接受髖關節置換術返家後,仍要持續做復健運動,如股四頭肌運動、抬腿運動等,以增強下肢肌肉力量,增加在行動中步態的穩定。2)手術後2~3個月仍需持續輔助以拐杖或助行器行走,直到醫師評估您的肌肉張力夠強骨頭已長好,才能不用輔助器獨立行走。3)下床活動時要特別注意安全,如早晨起床時可先活動雙腿關節,或先坐著休息一下,感覺頭不暈了,再漸進下床活動,在下床時要穿著合適大小的鞋子,以避免發生跌倒。4)所有會使髖關節內收或髖關節屈曲超過90度的姿勢都是禁忌的姿勢,為避免不當姿勢導致髖關節脫臼的風險。新生幼兒之家長還有小兒科及婦產科醫師都要對此疾病提高警覺。家長若發現小寶貝有兩腳不對稱,疑似長短肢或有一側髖關節外展受限,或大腿內側皮膚皺摺不對稱時,要儘快去醫院檢查,早期治療,以期減少手術之發生率,別讓寶貝留下終生跛行的遺憾。唐國民提醒,人工髖關節再置換的困難度,遠比第一次手術高,為降低關節再置換的機率,建議患者術後應控制體重,以減緩關節勞損,並適度的運動,可訓練肌力、提升骨密度,減輕關節磨損的機會。

走路出現馬蹄腳 竟是胸腰脊髓長腫瘤

走路出現馬蹄腳 竟是胸腰脊髓長腫瘤#走路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大林慈濟醫院近日接獲一名35歲女病患,因左腳垂足,走路時變成像馬蹄一樣,因此引來許多異樣眼光,為此還經常跌倒摔破膝蓋,試過坊間各種治療方式無效後,到醫院檢查才發現罹患罕見粘液乳頭狀室管膜瘤。這位女病患在門診中主訴,去年在舞台劇表演時,突然發現要抬腿的動作無法做而且感到異常疼痛,下課後便前往鄰近診所檢查,當時醫師說可能是閃到腰或是腳踝扭到,後續又到國術館做整脊、刮痧、電療,但症狀一直沒有改善,晚上更是痛苦到睡不著,怎麼躺都不對,必須要貼著熱敷貼片才能「坐著」入睡。半年後左腳已無法抬起,腳底板沒辦法做往上的動作,呈現垂足狀,而且走路經常跌倒,有時甚至雙腳突然無力從階梯摔下多次,造成膝蓋摔破。「粘液乳頭狀室管膜瘤」相當罕見大林慈濟醫院陳金城副院長暨神經外科主任表示,病人的腫瘤長在胸椎第十一到腰椎第二節之間,長度約有七、八公分,經由病理檢查後證實為「粘液乳頭狀室管膜瘤」,這種腫瘤相當罕見,根據文獻上統計:一千萬人中有5到8個人會有這種疾病,一般好發在二十多歲的青壯年,以男性居多。陳金城醫師說,由於這種腫瘤是從脊髓神經中長出來,不易在初期獲得診斷,有的人甚至要5到10年後才能診斷出來。此腫瘤手術風險高,術中必須小心翼翼的將神經剝開,同時在顯微鏡的輔助之下,將瘤清除乾淨,而陳老師幸運地切除完腫瘤後已恢復行走能力不再垂足。痛到無法入睡並伴隨腳無力 盡快就醫檢查陳金城醫師指出,當身體躺下後,背部出現異常疼痛,特別在晚上痛到無法入睡,並伴隨腳無力等神經症狀時,就要懷疑可能是脊髓裡長腫瘤,應到醫院找專科醫師做詳細檢查,如果延誤治療,恐會導致腫瘤擴散,由脊髓往上延伸到腦部,甚至整個脊髓都是腫瘤,造成呼吸衰竭、四肢癱瘓。

年後沒空運動?新運動指南:走路也行

年後沒空運動?新運動指南:走路也行#走路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春節期間放縱,餐餐大魚大肉,親友打牌打麻將、各種塞車及坐躺沙發看電視,9天連假下來,許多民眾腰間肉都肥了一圈,甚至因久坐腰痠背痛。雖然知道該運動維持健康,但是年後開工忙碌,又擠不出時間上健身房運動,該如何是好?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建議,參考最新版運動指南,強調運動生活化,簡單的走路、走樓梯都能達到運動目的,促進健康。運動生活化 別放過走路、家務、遛狗時間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睽違10年在去年底更新全民運動指南,最新版的運動指南強調將運動生活化,不一定要到健身房才算是運動。例如停車時,將車停到較遙遠的地方,增加走路的時間;遛狗;爬樓梯取代搭電梯;倒垃圾等,簡單、自然的運動效果,也可以促進健康的生活。根據體育署調查指出,台灣人不運動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時間、工作太累及懶得運動。但有研究指出久坐不動與心臟病、高血壓和死亡風險增加有關係。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全球每年超過320萬人死亡原因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久坐危害大 重點在起而行 就算1分鐘也有幫助運動的好處很多,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表示,運動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壓等,也可降低罹患癌症、精神疾病的風險,提升睡眠品質。新版運動指南建議的運動時間沒變,仍建議每週至少2.5小時以上的有氧運動或1.25小時以上的高強度運動。周建文主任表示,過年期間有些人長時間坐在麻將桌上、沙發上,而開工後上班族也因久坐、長時間固定姿勢造成身體僵硬,長期下來造成身體很大的負擔。以前我們總認為運動至少要持續10分鐘,心跳持續達到一定程度才有效,但由於久坐造成的危害太大,因此鼓勵民眾站起來、多動,就算只有一分鐘,短時間運動也能帶來短期幫助,如降低血壓、減少焦慮和改善睡眠等。建議民眾不妨利用空檔離開座位,站起來走動。只要願意動,就算簡單容易的動作與行為,多動也會獲得身體給予的正向回饋。南投醫院也提醒心肺功能不佳者或有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民眾,運動前可諮詢專業醫師,針對個人情況,提供適合的運動處方。

走路降血壓?關鍵在完全伸展背部肌肉

走路降血壓?關鍵在完全伸展背部肌肉#走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絕大部分的生活習慣病都能靠運動改善,而關於這一點,我演講時,幾乎都被問過:「大家說一定要運動,所以我每天都在動,血壓卻沒下降,是哪裡出了問題?」當我反問是做什麼運動時,得到的答案大多是「走路」。使用背部大面積「背闊肌」、「斜方肌」 提升運動量常聽說,一天走八千步有益健康。有某項研究指出,每次走三十分鐘以上,每天進行三個月後,血壓下降了十五毫米汞柱。沒錯,血壓的確下降了,但缺乏即效性,因為走路時主要使用的肌肉是腿部肌肉。從健康角度來說,使用腿部的大面積肌肉,是非常好的。使用腿部可促進腦部活化,有助提升學習力及預防失智症等,所以走路的確是很好的運動。但與血壓有直接關係的內臟器官是心臟與肺部。心臟與肺部位於上半身,如果上半身動得不夠多,就看不到血壓的變化。或許有人會想,至少走路可以增加心跳數,總比什麼都不做好。話雖如此,如果目的是想降血壓,或不想再服用降血壓藥,選擇走路只是事倍功半。令人意外的,與降血壓相關的主要肌肉,其實是「背部」。所以,降血壓健康操會徹底伸展背部,充分地刺激與鍛鍊。背部有「背闊肌」與「斜方肌」,都是面積很大的肌肉。使用這些大面積肌肉時的運動量,會比使用小塊肌肉時更多,一天只要花短短五分鐘,就能獲得明顯改善。不走路就提不起勁 不妨改變走路姿勢首先,要注意上半身的動作。請立刻改掉隨著步伐、前後擺動手臂的動作。應將腋下夾緊、手肘彎曲,兩手輕輕握拳於胸前,然後以背脊為中心,一邊左右擺動肩膀、一邊走路。只要感覺自己有隨著步伐扭動腰部,就有使用到上半身,這樣就可以了。這種「降血壓健走法」,可徹底運動、刺激背部的大面積肌肉「背闊肌」與「斜方肌」。居家時,進行五分鐘降血壓健康操、外出時進行降血壓健走法,如此一來,每天生活中的各種場合,都能保持血壓的穩定。(本文摘自/免吃藥!5分鐘降血壓健康操:患者實證!鍛鍊深層肌,強化心肺,有效降血壓、重返年輕/三采出版)

高齡難減肥 養成步行10分鐘習慣

高齡難減肥 養成步行10分鐘習慣#走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進行「回春抬腰體操」後,請務必養成步行十分鐘的習慣。這項運動非常適合想減肥和預防代謝症候群的人,可以讓體脂肪更容易分解。一般來說,提到脂肪時,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較為人熟知,但是在肌纖維細胞內、肌纖維與肌纖維之間,也有脂肪。因為是有氧運動 可以分解體脂肪例如,許多高齡者的肌纖維與肌纖維之間,就夾了好幾層的脂肪,稱為「肌細胞外脂肪」,呈現宛如蛋糕「夾層」的狀態。肌細胞外脂肪的主要形成原因是肥胖與運動不足,但也跟肌少型肥胖有關,屬於非常麻煩的脂肪。若要提升肌力並燃燒這些麻煩的脂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做完無氧運動後,再進行有氧運動。一般的有氧運動,必須運動三十分鐘後,身體才會分泌生長激素,而生長激素與骨頭和肌肉的發達有關,顯得更為重要。然而,若先做無氧運動,身體就會處於分泌生長激素的狀態,此時再繼續進行有氧運動,不僅可以在短期內獲得成效,也更容易分解體脂肪。高齡者在減肥時,比較難獲得成效,所以必須同時從外和內著手,若有可以結合兩者的方法,就相當完美了。若說「回春抬腰體操」是從外開始發揮功效,那麼「步行十分鐘」就是從內著手。另外,生長激素被稱為中高齡者的「回春激素」,具有以下經過認證的各式各樣功效。•提升基礎代謝•提升免疫功能•強化骨頭•恢復肌膚彈性•預防和改善生活習慣造成的病症這也是我要把「步行十分鐘」推薦給想要預防老化和失智症,以及想要預防代謝症候群、運動障礙症候群和肌肉減少症的人的理由。「步行十分鐘」的重點當我推薦「步行十分鐘」給整體院患者時,他們大多都會提出疑問。首先,最多的問題就是:「任何時候都可以做嗎?」我建議最好在下午四點以後進行「步行十分鐘」,有以下三個理由:1)傍晚這個時段,是一天中人體體溫較高的時候,此時的肌肉與關節處於柔軟狀態,比較不會發生跌倒等意外。2)跟上午相比,傍晚時人體比較容易分泌生長激素,在此時運動,更能有效增強體力。若是生長激素不足,不僅會促使肌膚和骨頭老化、身體感覺疲累、意志和集中力降低,也容易罹患代謝症候群。3)在傍晚時運動,可以使交感神經處於優勢地位。到了晚上,自然地會改由副交感神經處於優勢地位,使身體在就寢前呈現放鬆狀態。若無法在傍晚做運動,請改在早上進行,也可以活化腦部、解決便祕問題,以及提升基礎代謝率。此時,記得先吃一點香蕉與優酪乳等簡單的餐點後再進行。當然,在進行前,先完成「回春抬腰體操」的話,會更好。可依據個人情況進行調整,總之請每天實踐一次。排名第二的問題是:「我經常帶狗一起散步,應該就夠了」或「隨便走十分鐘就行了嗎?」等,這些疑問大多是誤認為「步行」等於「散步」。令人遺憾的是,配合狗的步調,以及採用隨意方式走路的散步,都無法獲得與步行同樣的功效。雖然一邊享受風景一邊散步,心情愉悅也很重要,但進行步行運動時,請集中精神。重點在於途中不要停下來休息,要持續進行十分鐘,如果可能的話,請選擇沒有紅綠燈的道路進行,若遇上紅燈,請在原地踏步。排名第三的問題則是:「下雨天也要步行嗎?」下雨天時,地面環境較差,較易增加跌倒的危險性,雖然持續運動很重要,但遇上下雨天時,最好暫停「步行十分鐘」。但是,建議在家裡進行「回春抬腰體操」,並針對疼痛與在意的部位進行「回春伸展操」。請維持每天做運動的習慣。接下來,說明「步行十分鐘」的重點,請參照圖做為步行時的參考:1)確認正確的站立姿勢。2)步行時,施力於大腿後側(腿後腱),盡可能大步行走。還沒養成習慣前,或許較難施力於腿後腱,但只要有耐性地持續下去,將來甚至不需要特別提醒自己,也能做到。這是因為鍛鍊腿後腱後,身體會自然而然呈現伸直脊椎的姿勢。3)腳步不要蹣跚,盡可能抬高腳,以腳跟著地後,讓體重移至腳尖,再踢出大腳趾的根部前進。盡可能快步行走,手臂前後大幅擺動。只要將視線稍微望向前方即可維持姿勢,但是請小心不要跌倒。了解重點後,立刻出發步行運動吧。(本文摘自/遠離長照人生的奇蹟抬腰術:不管幾歲開始都有效的腿臀肌力訓練/出色文化)

燃脂抗便秘 每天快走20分鐘

燃脂抗便秘 每天快走20分鐘#走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中年以上的人突然要開始運動,或許會覺得有些麻煩。但是想對抗便秘,就必須活動身體。不知道該要做什麼運動的人,可以先從走路開始。用稍微感覺「吃力」的速度快走,手腳前後擺動,以正確的姿勢前進。慢慢習慣了以後,會感覺身體變輕,甚至會忘記運動時間有多長。走路可增加體內血清素 感到心情愉快有時候走路完,身體馬上會產生便意。請事先決定運動路徑,並確認公共廁所的位置,運動時也要記得攝取水分。走路除了活動身體之外,還能使人感到愉悅。近年來成為話題的「血清素」是一種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研究認為它可以使人心情沉靜、感到滿足。也有研究報告說,走路可增加體內血清素,或許就是因為這樣,走路完總是會讓人感到心情愉快。有氧運動在運動後20分鐘才會產生效果​進行走路運動時,不需要奮力疾走,可以一邊欣賞周圍的景色,或偶爾停下來休息。這時候心情會轉換為放鬆模式,便意就突然出現了。走路也是消耗體內氧氣的「有氧運動」,能夠有效燃燒體脂肪。除了能提升心肺機能,對於肥胖及生活習慣病也有很好的改善效果。一天最好走路20~30分鐘,因為有氧運動在運動開始的20分鐘以後才會產生效果。走路運動的時段不拘,不要勉強自己在酷暑或寒冬的清晨出門走路。身體有疾病的人,請先跟醫生確認自己的體能狀況後再開始運動。(本文摘自/快腸!絕好腸!驚人快便力/采實文化出版)

走路腿抬不高 恐為老化前兆

走路腿抬不高 恐為老化前兆#走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常聽人說:「老化從腿部開始。」經由我多年的授課及研究,這句話是真的。當年齡增長時,最令人對「老化」有感的,不正是腰、腿呈現的退化嗎?因為肌肉機能與平衡感都減弱了,無論或站或走、還是跑步,日益衰退的腰力和腿力,都令人愈來愈常感到自己「上了年紀」。11項徵兆代表老化已經開始聽到我這麼說,或許很多人認為「還早啦」、「我還很年輕」……不過,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很多人的老化都是從30幾、40幾歲時開始的。比方說,你是否有過以下這些經驗?1) 地面只是稍微凹凸不平,卻老是會絆到腳。2) 雖然沒有絆到腳,走路時腳底總是抬不高、不停摩擦地面。3) 經常撞到小腳趾。4) 覺得爬樓梯很吃力。5) 站著穿鞋或穿襪時,無法保持平衡、身體搖搖晃晃。6) 坐在椅子上時,雙腿會在不自覺張開。7) 明明是個小水窪,卻無法輕易跳過(要跳之前會猶豫一下)。8) 搭電車或公車時,站一下就覺得累。9) 站起來時,嘴裡忍不住發出「呦~咻」的吆喝聲。10) 雙腳冰冷或水腫的情形變得比以前嚴重。11) 走路時經常被後面的人超越。腰腿衰退會從年輕開始以上都是腰腿開始老化的警訊,若是有任何一個情況都該有所警惕。事實上,目前研究已知:腰腿的衰退和身體其他機能相比,會在較年輕的階段開始。(本文摘自/效果驚人!1:1逆齡步行法/商周出版)

身體歪斜 靠走路調整不用煩勞整骨師

身體歪斜 靠走路調整不用煩勞整骨師#走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以下,我將說明有關打造「會走路的身體」的方法及它的檢驗法。首先,在打造理想的身體之前,有必要重新建置以往的身體,並且重新設計,所以讓我來說明它的方法吧!放鬆:一旦放鬆身體,感覺就甦醒第一步就是,放鬆身體。因為一旦身體僵硬,就沒辦法把身體的構造定位在適當的位置。再者,一旦放鬆身體,就能讓原本遲鈍的感覺器官甦醒。感覺器官一旦甦醒,「感官能力」就會變強,「感官能力」非常重要,一旦感覺遲鈍,就無法感知到身體的不順,對身體的歪斜也變得遲鈍無感,也完全無法自我回復適當的身體狀態。如果身體放鬆,感官能力增強,那麼,就會對身體的歪斜和不順變得敏感,且身體自然會想要調整它的歪斜;好比說,不用煩勞到整骨師傅,只要靠走路,就能完全調整。這樣的能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然而,現代人大多因為他們的生活、習慣,把身體弄得僵硬不堪,也讓感官能力、自然調整身體歪斜的能力睡著了。因此,放鬆僵硬的身體是首要之務。得到的效果因人而異,也有人這樣做以後,得到的效果比行走二萬步更好。地基:地基的穩定性是命根第二步,整頓作為身體「地基」的下半身骨骼。家父是建築師,常聽他說:「蓋房子時,地基是命根,具備耐震的設計和骨架的地基是非常重要的。」這就和我們的身體一樣。以我們的身體來說,「地基」是指從腰部以下的下半身。也就是說,要有穩定的下半身骨骼作為「地基」,乘載其上的上半身也才能產生安定感。「地基」的安全感不僅僅是站立上,在良好的行走上也會發生作用。我們的身體,一邊使用二隻腳移動,一邊必須支撐姿勢和頭部。為此,就有必要讓各種地方發揮作用,並取得穩定和平衡。首要之處就是腳。由於腳最早接觸地面,所以腳掌的柔軟度和「感覺程度」很重要,這個地方一旦僵硬、遲鈍,就感覺不到平衡,且使身體會搖搖晃晃。地基建構得好 提升身體機能、減輕症狀其次,骨盆的穩定也是必要的。骨盆是現今備受矚目的部分,骨盆中收放了腸、子宮等重要的臟器,以髖關節來和腳聯繫,走路的時候,也會使用到骨盆,所以不能好好走路時,就會產生負擔, 一旦負擔加諸於骨盆,則會波及收放其內的重要臟器,使其受到不好的影響。因此,為了保持身體內部的正常機能,骨盆的穩定也很重要。如果地基建構得好,則身體機能提升和症狀減輕的效果就會展現出來。然而,不僅如此,隨之而來,心臟的穩定性也會增加,對其內在的思維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也都帶來影響。(本文摘自/走路回春法/出色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