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缺鈣、運動少 年過40歲當心「三低」上門

缺鈣、運動少 年過40歲當心「三低」上門#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現代人重視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壓,卻忽略中年人容易出現低骨密、低關節修護力及低肌力造成的「三低」危機!根據過去調查發現,國人50歲以上骨鬆病例已經超過1成,其中低骨密問題更直逼5成,「三低」疾病盛行率甚至比糖尿病還高5倍,實在不容小覷!肌肉質量每十年降 多為缺鈣、不運動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吳至行指出,由於年過40後,人體受到自然老化現象影響,骨骼、關節與肌力狀態都會明顯下降,造成低骨密、低關節修護力和低肌力等症狀;因此他提醒,關節與肌肉老化與「三高」一樣重要,更是中壯族群面臨的健康課題。而因為45歲之後,就是進入退化性關節炎的好發期,人體肌肉質量也在年過40後,每十年以百分之8的速度快速下滑;大腿肌力更是以百分之10至15的幅度驟降;可見「三低」的影響對中壯族群的行動力有很大威脅。至於如何改善這窘況,他表示,造成原因與鈣質、維生素D攝取不足及運量不夠有關;因為鈣質是建構骨骼的主要成分,而維生素D攝則是輔助鈣質吸收,以維持骨頭、關節、肌肉健康的重要營養素,可說是缺一不可。外食族怕「三高」 忽略營養攝取由於中年人普遍沒有固定飲用牛奶的習慣,又加上三餐老是在外,同時為降低罹患三高風險,因而攝取少量蛋黃、魚貝類等食材。其實這舉動雖可避免三高機率,但也可能造成維生素D攝取不足的危機;因此適當的營養補充才是重要。此外,適度的運動對骨骼、關節、肌肉也有幫助,但調查卻發現,台灣平均35至49歲的中壯年人卻是運動比例最低的族群,將近8成人「完全」沒有運動習慣;吳至行建議,若過去沒有運動習慣者,可從戶外健走開始,且多攝取豐富含鈣與維生素D的低脂牛奶,減少「三低」風險。 

椅子要命!研究:久坐不運動 致死率高肥胖2倍

椅子要命!研究:久坐不運動 致死率高肥胖2倍#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短時間內你可能看到屁股漸漸被坐大了,然而,癌症、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也都跟久坐不動的習慣息息相關,對身體健康引發的危害堪稱隱形殺手。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久坐不運動的致死率,可能是肥胖者的2倍!久坐對身體將產生以下影響,現在知道並選擇多站一下還不算晚!1)基礎代謝率在年過30 歲後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肌肉量的減少!肌肉收縮可以燃燒較多熱量、使脂肪不易堆積,但久坐不運動的生活型態,肌肉無法充分鍛鍊、逐漸萎縮,無法消耗多餘熱量的同時也累積了脂肪,新陳代謝跟著下降,讓人提早老化。2)心臟將血液打向全身後,必須依賴遠端肌肉的收縮,把血液導回心臟,久坐、活動時間少,肌肉無力或萎縮,遠端的液體不易回流,容易造成血液滯留或水腫,嚴重的話會增加靜脈壓力、使靜脈曲張慢慢成形,末梢循環也變差。3)骨骼,擔負支撐身體重量的功能,但是它也需要仰賴地心引力的壓力及肌肉收縮的刺激,才能變得密實粗壯。長時間的坐姿,對支撐身體重量的脊椎與下肢無法提供足夠的壓力,因此骨質流失的速度往往比你想的還要快!尤其是女性朋友,骨質流失的速度又較男性多,想避免骨質疏鬆提早報到,趕快站起來做做下肢肌力訓練吧!4)除了正常的生活作息與健康飲食外,適當的運動也被證實有助活化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控制,並可增加腸胃蠕動,腸胃也不容易堆積毒素;內臟生理功能可正常發揮,降低腸道疾病的發生機率,延緩老化的到來。5)脊椎本身有個自然的弧度用來承載重量,這個弧度不宜過大或過小,至於椎間盤則是用以分散身體的重量。一旦久坐成習慣,難免都會選擇自己認為舒服的坐姿(例如彎腰駝背),其實並不健康!這會改變脊椎的自然弧度,長時間脊椎的彎曲,容易讓壓力集中在脊椎與椎間盤上,使頸椎、腰椎僵化、椎間盤的彈性變差,形成椎間盤突出與骨刺。如果再加上翹腳的姿勢,則會造成骨盆傾斜,甚至是脊椎側彎的代償。6)肌肉發展容易出現不平衡,鬆軟的腹肌、緊繃的背肌、無力的臀肌,以及髖關節前側的屈肌與膝關節後側的屈肌緊繃,連帶使關節僵硬、循環變差、活動力下降、神經的反應速度變慢,並影響平衡與協調。這些影響也讓運動變得更困難、更容易受傷,循序漸進培養運動習慣,即可避免。「為什麼我常常倦怠、全身懶洋洋提不起勁?」「明明覺得自己沒有吃很多,怎麼比以前更容易胖?」「稍微運動一下就氣喘吁吁,是怎麼一回事?」如果你也有這些疑問,或經常性的感到頸背痠痛、下肢緊繃腫脹,大腹便便排便不順...... 等,這都是告訴你平常坐的時間太長啦!速速讓你的臀部起來動一動!(本文摘自/步驟練肌力,蹲出翹翹臀/瑞麗美人出版)

年紀大骨鬆來 補鈣多動為不二法門

年紀大骨鬆來 補鈣多動為不二法門#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根據估計,台灣十年後,65歲以上人口將會增加為178萬人,代表我國高齡化趨勢又將攀升。對此骨科專家表示,照顧家中長者應是成人生活重心之一,特別注意銀髮族的「骨鬆危機」。器官隨年齡退化 骨密度易下降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器官、系統都會日漸退化,許多疾病、慢性病也悄悄來臨;對此,部立南投醫院骨科醫師鄭明德指出,長者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骨密度下降,導致骨鬆;只要一摔,就會骨折且情況都相當嚴重。他說,因為骨質疏鬆症是體骨骼中骨質流失過多,使原本緊密的骨骼出現空隙,呈現骨頭與骨頭間鬆動、變薄、脆弱,導致一下就骨折;無奈的是,這卻是更年期婦女都會出現的毛病,因此成年人不只要替自己預防,也該協助銀髮族在平時就多加進補。補充鈣質、均衡飲食 帶長者一起動另外,有許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退化性關節炎及骨鬆等,都可藉由早期治療及檢查來控制,避免疾病惡化後才悔不當初;鄭醫師建議,成人平常可以選擇含鈣食材進補並均衡飲食,且帶著長者一起運動,不僅幫助銀髮族減輕疾病痛苦,也替自己打上預防針。 

研究:每日健走25分鐘可多活7年

研究:每日健走25分鐘可多活7年#運動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大家都曉得運動是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但你今天「動」了嗎?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身體活動量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四大危險因子之一。然而運動習慣的養成,最好的方法是能融入生活,健走即是很好的選擇。加上德國最新一項研究發現,每日快步走25分鐘,可延長壽命7年,對50歲至60歲的人而言,心臟病風險也減半。健走優點多 抗老、舒壓、好心情該項研究的對象,針對一群30歲至60歲本身沒有運動習慣的男女,要求他們每日運動,並觀察血液中的衰老指標,結果發現,半年內參加者體內出現一些有助DNA修補的轉變。根據研究顯示,健走有助延緩衰老並保持心境開朗,除了能夠改善各項身體機能,而且腦部產生的腦內啡,還能夠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國民健康署也曾表示,健走是很好的入門運動,不需特殊裝備,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並記得「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小口訣,即能輕鬆養成每天動起來的好習慣。而近來早晚溫差大,運動中,除了穿著較貼身保暖的衣物或加件風衣,更要補充足夠的水分,幫助調節體溫且有益身體健康。於運動開始時,稍微降低運動的強度,隨時注意自己的狀態,隨時調整身體活動的方式,在適應環境後,再循序漸進的增加強度,避免運動過程出現生理上的不適應。 

近4成乳癌可預防 健康生活型態是關鍵

近4成乳癌可預防 健康生活型態是關鍵#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每到10月國際乳癌防治月,世界各地便染上一片粉色的氛圍,不少國內外知名人士也紛紛響應在胸前別起了粉紅絲帶,宣示對抗乳癌之決心。而癌症防治最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美國癌症研究所指出,高達38%的乳癌是可以預防的,因此,女性們應該從年輕時遠離菸、酒等危險因子,飲食均衡,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並適時釋放身心壓力。初經早、停經晚  皆是危險因子而乳癌的危險因子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可改變的,先天的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或30歲後才生第1胎,以及未曾哺乳、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的即為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而這些後天的危險因子是婦女可藉由自身行為改變的。乳房攝影 早期癌症無所遁形國民健康署指出,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有效偵測到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0期乳癌,為有效降低乳癌死亡率的篩檢工具,分析最新癌症登記數據也顯示,篩檢發現的早期乳癌個案高達85%,較臨床發現的高出3成!而早期乳癌治癒率達9成以上,故婦女只要定期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治療、定期追蹤,其實乳癌並不可怕。另最新癌症登記數據顯示,乳癌終生累積發生風險高達7.5%,位居女性癌症首位,這表示約每13位女性即有1位,終其一生會罹患乳癌。時值十月國際乳癌防治月,國健署提醒,每一位婦女朋友都要記得粉色絲帶的乳癌防治宗旨「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遠離菸、酒等危險因子,飲食均衡,規律運動,是預防乳癌的不二法門,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美麗自信的源頭,有異狀者則切勿諱疾忌醫,才能真正放下對乳癌的恐懼。

秋冬早晚溫差大 運動4提醒免傷身

秋冬早晚溫差大 運動4提醒免傷身#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本月8日為24節氣中的寒露,代表氣候將從初秋轉為深秋,寒意也會日漸明顯,緊接著就要進入冬季;而在秋冬時節,還是不忘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才能提高免疫力,增加心血管系統功能,減少感冒機率。但秋季氣候多變,更要注意運動可能造成的傷害,以下提供4大點提醒。提醒1/早晚氣溫低,老年人當心失溫近年路跑風氣盛行,晨跑、夜跑已成現代人生活之一,不過秋季早晚溫差大,此時運動要特別小心,以免引發其他疾病。對此,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根據統計,秋冬季節最容易出現中風、心臟病、氣喘等症狀,而天冷時運動更要當心失溫問題,尤其老年人、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疾病者風險則更大。提醒2/室內外溫差大,先做暖身再出發但也不是秋冬季節就窩在家裡,足不出戶;簡文仁說,養成運動習慣是好事,不過秋季室內外溫差大,運動前應先在家中做好暖身,到了運動場所再做一次暖身運動,達到雙重效果才可開始進行;且為預防失溫,不可穿著少量衣服到戶外,應根據天氣增減,避免著涼感冒。提醒3/過敏好發秋季,減少前往空汙地秋季是過敏疾病好發期,因此運動環境也要特別慎選,他強調,運動最重要的是考量「大小環境」,若氣溫太高太低、天雨路滑應避免運動,且減少前往空氣差的地方;此外,雖健身房不會有天氣問題,但要留意室內環境是否夾雜濃厚汗臭味、濕度及溫度太高都不宜久留。另,本身狀態也是參考之一,若前晚熬夜、精神不濟,感冒拉肚子,則不需勉強運動,待體力恢復再進行。提醒4/養成量體重習慣,維持上下 0.5公斤此外,因為人在天氣寒冷時會習慣儲存脂肪來禦寒,此時需要攝取的熱量也會加重,不知不覺間就吃下更多東西,造成肥胖問題。他提醒,秋冬季節還是要保持運動、均衡飲食;且應養成每天早晚量體重的習慣,並維持在上下 0.5公斤,藉此要求自我。 

父母愛運動小孩卻不然!5撇步習慣養成

父母愛運動小孩卻不然!5撇步習慣養成#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整理報導)有愛運動的家長,不一定會有愛運動的小孩!根據一項調查發現,約有6成擁有固定運動習慣的家長,其孩子卻有7成每週運動少於3天!其實親子一起運動,不只能夠維持健康,還能同時提升親子間的感情。國健署也提供5撇步,讓父母與孩子能利用零碎的時間,保持隨時動一動的習慣。不到5%兒童達運動量標準依據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 6~11歲兒童僅4.3%運動量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邱淑媞署長進一步表示,運動不僅可以減少罹患慢性疾病,還會刺激體內分泌生長激素,促進長高,幫助體重控制,也會促使大腦分泌腦啡,使心情愉快,緩解壓力,增進睡眠品質,提昇免疫力。為避免兒童和青少年,經常宅在家裡,狂玩3C用品、不運動,國健署鼓勵5至17歲的兒童與青少年,保持隨時動一動的習慣,每天至少60分鐘,建議可遵守以下5撇步:1) 每日一運動/規劃運動日程表,可安排打球、騎腳踏車、健走、慢跑、跳繩、球類活動等不同形式的運動,或參加運動社團,透過各式各樣有趣的活動,讓學生與家長一起愛上運動。2) 戶外多動動/戶外活動好處多,不只可增加身體活動量,還能減緩近視的發生和惡化,達到護眼、舒壓的效果,家長應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同時增進親子情感。3) 遊戲多樂動/與孩子一起從事身體活動的遊戲,考量安全前提,可多運用公園、學校、社區活動中心等戶外活動設施,或是在家中一起進行呼拉圈、踢毽子、比手畫腳等結合身體活動元素的遊戲,減少看電視、玩電腦、打電動的時間。4) 家事全家動/家中家事,讓孩子一起動手吧!根據能力,分配小孩適當的工作,全家人一起動手做家事,不僅能培養孩子做家事的能力,還可增加責任感。5) 時時多運動/把運動當作生活的一部分,從小培養孩子多動的興趣,運動可結合生活作息,如爬樓梯取代坐電梯,以走路、騎腳踏車取代坐車,以做家事取代看電視,讓孩子在健康多動的家庭中成長。

改善骨鬆、血壓 銀髮族運動注意7要點

改善骨鬆、血壓 銀髮族運動注意7要點#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所謂要活就要動,然而年紀較大的銀髮族常常因為身體功能退化,肌力、耐力不如從前,而忽略運動的重要性;草屯療養院職能治療師林美儀表示,自從開始接觸社區關懷訪視後,發現長輩們常因生理肢體部分受限而萌生退意,同時卻也看見更多阿公阿嬤,因為運動而改善了健康,因此提出銀髮族運動7注意事項,讓長輩們動得安心。 增加耐力、肌力 還可助控制血糖職能治療師林美儀指出,藉由規律的運動,不僅有助治療憂鬱症,還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此外,對於身體的立即效果也很顯著,好處如下:  延緩骨質疏鬆的情況,減少骨折的發生。 增加肌力、耐力、柔軟度及維持關節的活動度。 改善感覺整合及肌肉協調,增進平衡反應和減少跌倒的機率。 可降低血壓、減輕心臟負荷量,增加心輸出量以及最大攝氣量,體能因而獲得改善。 因運動可消耗熱量,進而產生控制體重的功效,對輕度糖尿的病人亦可幫助血糖的控制。銀髮族運動計畫,必須用漸進、多變化且愉快的方式,訓練到肌力、耐力、柔軟度及動作技巧。應該包括骨質密度的訓練、姿勢的訓練、骨盆肌肉強度的訓練、日常功能性活動的訓練,並提供社交的功能。林美儀也1) 地點/選擇平整且陰涼的運動場地。2) 時間/避免在吃飯前、後一小時內運動,以免造成身體不適。3) 穿著/選擇合適的運動鞋,鞋底以富彈性、具止滑效果為佳。4) 暖身/運動前要有5~10分鐘的暖身運動,運動後也要有數分鐘的緩和運動。5) 休息/運動前或運動中有有頭暈、胸痛、心悸、臉色蒼白、盜汗等情形時,應立即停止運動。6) 漸進式/運動的強度及時間要依個人的體能慢慢增加,不要做到喘得說不出話來的地步,每週維持至少3~5次,每次20~30分鐘。7) 注意事項/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關節置換、腰肩頸酸痛、手腳關節急性扭傷等個別健康問題者,應請專業醫師診查,找出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