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每日運動3分鐘 助舒緩關節炎疼痛

每日運動3分鐘 助舒緩關節炎疼痛#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種因免疫系統異常,引起關節自發性的發炎反應,雖然臨床的症狀總是令人苦不堪言,但其實只要規律服藥以及每日養成運動3分鐘的習慣,不僅能緩解關節不適外,也能改善關節的活動度、維持肌肉力量等,有益無害。口服藥物、生物製劑 RA治療選擇多亞東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張婷惠醫師表示,目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選擇多,輕、中度的患者通常依賴傳統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NSAIDs)、類固醇,或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來減緩關節疼痛及不適感,但每個患者疾病進程不同,少數可能因傳統治療成效不佳而引起關節病變。所以,民眾也可選擇使用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口服藥進行治療,但生物製劑治療需長期打針,對有些患者來說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和不便,至於小分子口服藥,對害怕打針的患者來說,可望提高治療意願,不必至醫院施打也能有效控制病情。藥物+運動 治療效果加倍提升除了藥物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平時規律運動很重要,張婷惠醫師表示,運動搭配醫囑適當用藥,將使治療效果加倍提升,且據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RA患者多做伸展及強化肌肉耐力的運動,有助於增加關節的靈活和柔軟度,減少受傷的機率。但運動的類型相當多元,也不是每種都適合RA病友,所以,建議與醫師討論運動方式與頻率,並依照自身關節的狀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以免造成關節更嚴重的損壞。

多交朋友、多運動 10大長壽秘訣

多交朋友、多運動 10大長壽秘訣#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美國洛杉磯猶太人之家是美國最大的九旬長壽族群之一,他們的平均壽命較其他人多六歲。他們都相信自己會長命百歲,更深信自己有達成這個目標的最佳方法。該寓所的醫療總監瑞克‧史密斯指出,每位九旬老人都有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身體的親密接觸、終生學習及旅遊等,當然還包括純屬運氣的良好基因。不過,他們的生活方式整體來說非常簡單,其中最大共通點就是充滿活力與希望,保持積極與活躍。史密斯醫生認為,大家都應向這群長壽族學習,他根據他們的生活智慧,總結出十大長壽秘訣:1)決定什麼對自己最重要,並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一方面;若能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許多生活中的小煩惱就會顯得微不足道。2)多做適合自己體能條件的運動。3)多做腦部訓練,保持思考的清晰,因為思想如同肌肉,必須經常鍛鍊。4)保持營養均衡,注意飲食。5)避免自我孤立,找一些有共同興趣的朋友。6)學習輕鬆生活,不要被壓力擊垮,年齡越大越會了解不為小事煩惱的重要。7)不要吸煙,不要過度飲酒。8)有精神寄託與信仰。9)每天多些笑容,因為快樂是長壽的良藥。10)增加生活中的「調味品」,無論是添加於食物中的調味品,或是閱讀、愛情等生活上的調劑。順從生理時鐘的運轉想要培養健康的心態,首先必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人體的生命活動是在生理時鐘的嚴格控制之下有節制地進行運轉,如果順從它、遵循它,就會使你容光煥發,活力顯現;如果不順從它、違背它的規律行事,就會使你顏枯形槁、生活暗淡。在生命的歷程中,有人活得燦爛、精彩,充滿活力與希望,有人卻是消沉、黯淡,茫然的看待時光流逝,唯一最有效的良方,就是樂觀純真、樂於學習,才能同時擁有健康與長壽。(本文摘自/心靜的力量/好的文化出版)

運動後30分鐘進食 助降體脂增肌肉

運動後30分鐘進食 助降體脂增肌肉#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多數人努力運動的背後,不外乎就是想要減肥瘦身、維持體態,但每次運動完後,總是不敢進食,深怕只要一吃東西,剛剛所消耗掉的熱量就會瞬間補回來,甚至還可能增加更多,對此營養表示,其實只要把握運動後的黃金30分鐘,不僅塑身減肥的效果不會大打折扣,也不會影響肌肉恢復。運動後攝取適當營養 不發胖還可減體脂肪林若君營養師表示,一般民眾經常錯誤認為運動後吃東西易發胖,事實上運動後及時補充營養,減脂效果好,同時也能增加肌肉,因為運動會大量消耗肌肉中的肝醣,運動後的1~3小時內肌肉中吸收儲存能源的機制會大量提高,合成脂肪的酵素活性會明顯下降。所以,運動後吸收好對肌肉是真的、對脂肪組織則完全相反,運動後攝取適當的營養不但不會發胖,更應該在運動結束後儘速攝食,根據一項人體實驗發現,與隔4小時後相比,運動後立即用餐,體脂肪可減少25%。營養師教你 運動前中後該怎麼吃除此之外,營養師更針對了運動前、中、後,提供了營養補充建議,幫助愛運動的民眾加強運動成果,增加肌肉、減少體脂:1)運動前/運動前一小時補充,挑選容易消化、體積及重量小的食物,或者可選擇高纖、低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可穩定運動時的血糖,維持體力。2)運動中/每10至15分鐘補充150~200c.c.的水分,也可選擇含有電解質的飲料。3)運動後/建議於30分鐘內早點用餐,比延後用餐相比,體脂肪減少效果多25%,肌肉增加效果多6%。因為運動後是肌肉對養分競爭最強的時機,故養分被脂肪吸收的配額減少,就能產生明顯的塑身效果。

要活就要動!糖尿病患規律運動 降7成死亡率

要活就要動!糖尿病患規律運動 降7成死亡率#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要延緩病情惡化程度、避免併發症上身最佳的方式就是控糖,只是,普遍民眾在控糖上的觀念,多半只著重在於飲食、藥物上,卻忽略了運動的重要性,以至於長久下來成為了控糖死角,進而增加7成的死亡率。控糖三管齊下 飲食、運動、藥物不可少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蔡世澤醫師表示,由於台灣糖尿病人口多半是因胰島素量不足所致,且胰臟分泌功能的退化速度,以每年5~10%在進行中,因此,當病患無法分泌出足夠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時,就會增加心臟、腦血管、視網膜、腎臟、神經等病變風險。所以,若想降低各項風險,就得從「飲食、運動、藥物」三管齊下來進行,只不過,在全台170萬名糖尿病中,約有55%、85萬名糖友沒有運動的習慣,可見大家都忽略了運動的重要性。運動改善胰島素敏感度 降低死亡率據國外先前一項研究發現,沒有中強度運動習慣的糖尿病患,如快走、騎自行車、有氧舞蹈等,每分鐘心跳在94~117之間的運動,相較於能做到規律性中強度運動習慣族群,死亡率高出7成。除此之外,醫師也表示運動可改善胰島素敏感度,增加葡萄糖利用,有助體眾及血糖控制,相關致死率也能因此下降,因此,建議民眾應養成每週運動5天、每次30分鐘以上的好習慣,且若是參加團體運動,還能拓展社交,使身心達到舒坦及愉悅狀態。糖友的配偶 罹病風險竟增2倍雖然運動有助於降低糖尿病相關的死亡風險,但若是親友們總是以口頭來提醒,並沒有身體力行來陪同的話,久了反而會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甚至造成反效果。另外,除了過去已知的家族史、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會增加糖尿病風險外,美國糖尿病學會2015年研討會中更發現了一項有趣的研究顯示,糖尿病患沒有血緣關係的另一半、配偶,罹病的機率竟比一般人高出2倍。由此可見,糖尿病不單只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全家人的事,所以糖尿病關懷基金會邀請有氧舞蹈教練潘若迪擔任運動控糖大使,設計出運動MV,邀請大家一起做運動,減重、控血糖,只是建議在早午飯後的1.5~2小時運動為佳,應避免在飯後、晚上,以免導致低血糖。

長期吃素又沒運動 老婦一滑倒就骨折

長期吃素又沒運動 老婦一滑倒就骨折#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年約70多歲的女性,因長期吃素且缺乏戶外運動,一日在浴室滑倒之後就倒地不起。就醫後發現手、腳共3處的骨折,且都是複雜的粉碎性骨折,已是「嚴重骨質疏鬆」的等級。不僅要接受手術的皮肉之痛,骨折癒合後還有冗長的復健之路,甚至未來可能需長期坐輪椅,生活無法自理。斗六成大醫院骨科許凱嵐醫師表示,骨質疏鬆被稱為隱形的殺手,因為患者平時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常疏於預防。而骨鬆的病患若不幸跌倒,往往都會造成嚴重的脊椎或髖部骨折,進一步引起失能、生活無法自理,最後慢慢走向死亡。髖部骨折恐奪命   3要點及早存骨本加上有統計指出,髖部骨折的患者,一年內死亡率達20%,不可不慎!因此,許醫師說明,骨質疏鬆首重預防,可透過日常保健來「存骨本」:1)鈣質的補充/可以多攝取牛奶、豆漿、小魚乾等食物,若是茹素者也不用擔心,如黑芝麻、紫菜、芥蘭菜裡也都含有不少的鈣質,年紀較大的女性可適量補充鈣片。2)足夠的日照/每天15分鐘的日照可以提供身體合成體內所需的維生素D,促進骨骼生長、減緩骨質流失;3)足夠的運動/其中有承重的運動如健走、槌球等,對於骨質的合成幫助較大。許醫師又說,停經後的女性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所以,這些人除了平時日常生活的保養外,也應該接受骨質密度的檢查。

研究:運動刺激腦細胞生長 降低失智風險

研究:運動刺激腦細胞生長 降低失智風險#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熱愛自己的大腦,所以當我看到許多研究指出運動有許多好處,不光是有益身體健康,大腦也能受惠,便感到振奮。在一項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研究中,研究員召集59位志願者,他們身體健康但生活靜態,年齡介於60至79歲,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做有氧運動,一組做「塑身伸展」運動,為期六個月。志願者在展開運動計畫前與結束後,都以掃描方式測量大腦尺寸。結果很有意思:做有氧健身運動的那一組腦部尺寸明顯變大,只做塑身伸展操的人則沒有。這種現象的一個可能原因是運動會使各種蛋白質在腦中釋出,包括大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DNF)。這種蛋白質有助於保護現存的腦細胞,並促進新細胞的生長。大腦因而長大,八成也比較不會失智。在另一項耐人尋味的研究中,研究員追蹤兩萬名男女,測量他們在1971年及2009年間的基礎體能。在這段期間,其中1659人罹患失智症。可怕的是,體能最差者罹患失智的可能性,是體能最佳者的兩倍。由於這不是運動介入的研究,我們無從得知假如志願者展開健身計畫,是否能夠降低失智風險。但似乎不無可能。(本文摘自/速效運動/三采文化出版)

早餐前空腹運動 脂肪燃燒較多

早餐前空腹運動 脂肪燃燒較多#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速效運動的真正魅力是可輕易安插到每日的生活中。即使時間有限,總找得到幾分鐘投入這種濃縮的健身運動。話雖如此,最好別光是「有空檔就塞進去」。如果你在固定的時間運動,運動計畫會比較能長期維持。那麼,目前有沒有在哪個時段運動比較好的科學證據?如果你在意運動的表現,黃昏或傍晚大概是比較恰當的時間。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的研究員請受試者在不同的時間做相同的運動(早上5點、早上11點、下午5點、晚上11點),結果受試者認為清晨運動最吃力──其實不見得。頂尖的泳者在上午受訓的表現水準降低了10%。為什麼呢?其實,體溫在大清早最低。然後穩定升高攝氏一度,在中午達到高峰。體溫會一直保持高溫,到傍晚七點左右開始下降。表現較優的原因,可能是肌肉溫度較高而使體能狀態較佳。可能也因而減少受傷的風險。據此,從中午到傍晚7點之間的任何時段都很好。若比7點晚太多的話,可能會影響睡眠。那麼,下午最好嗎?未必。格拉斯哥大學的運動科學家說,雖然有的人覺得晨間運動最費力,但提振心情的效果卻很好,讓你準備好迎接新的一天。他們刊登在《食欲》期刊(Appetite)的研究發現,早晨8點15分上有氧課程的婦女,身心安適的感覺提高50%,傍晚7點15分上課的婦女則是20%。還有證據顯示,如果在早餐前空腹運動的話,燃燒的脂肪較多。真相是每個人都不一樣,你最方便運動的時間就是運動的最佳時間。我的最佳時間是在送完孩子上學後、尚未埋首工作之前。我起床就換上運動裝束,從學校回到家裡就能馬上去運動。我將運動時間排進作息之中,就比較不會中途取消。麥克則將運動拆散進行。他在早上起床後做速效肌力運動(他發現不趁這個時間做,常會完全忘記做)。高強度訓練則是傍晚做,利用他下班騎單車返家的途中或到家以後做。所有專家一致認同的說法是,在任何時間運動都比完全不動好,固定的運動習慣是進步的關鍵。美國研究顯示,每天在同一時間運動可帶來重大效益──有趣的是,每天固定時間受訓的舉重選手可穩定增加力氣,效果比沒有固定受訓時間的人好──大概是因為定時受訓的話比較容易持之以恆。(本文摘自/速效運動/三采文化出版)

動起來!8方法 戰勝沙發馬鈴薯

動起來!8方法 戰勝沙發馬鈴薯#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高強度訓練超級省時,但更不可思議的是我們永遠找得到不去做的理由。在此奉上幾項我個人的祕訣:1)寫一份類似這樣的宣言:「我要開始用健身腳踏車做十分鐘的高強度訓練,一週三次,從我明天下班回家後的晚上開始做。」釘在牆上,記到你的行事曆上,在電話上貼紙條提醒自己。任何你方便的作法都行,但你想得愈透徹,愈可能實際執行。2)昭告天下你打算做些什麼以及幾時做。公開聲明一個目標,可提高你貫徹始終的機率。3)呼朋引伴做運動。如果你打算去慢跑順便做高強度訓練,或你想做速效健走,找人和你一起做。很多人雇用健身教練的主因是確保自己不想運動時,仍會出門運動。4)參加運動小組或俱樂部。召集人馬,組成一個在地的運動小組,按時在公園裡集合做運動。但野心不要太大,否則又形成另一個阻撓你持續下去的障礙。麥克說他母親叨念著要參加一個健行團體已三十年。她還沒去過。5)寫一份潛在的藉口清單:找不到鞋子、洗衣機在洗衣服、我累了、天氣好冷、我明天再運動、狗狗剛生病……現在針對每一個理由,一一寫下對策。如果你預見潛在的障礙,就可以降低退縮的機率。6)創造視覺提示。一如大剌剌放在你眼前的餅乾比較可能被你吃掉,如果運動的視覺提示近在眼前,你也比較可能去運動。把跑鞋放在前門旁邊,將健身腳踏車放在你家的休閒室,待洗的衣服別再披在交叉訓練機上了,改放其他地方。7)要知道,你的內在聲音會告訴你「這是浪費時間」。提醒自己你的目標。提醒自己等運動結束後就會舒服一些。或乾脆想別的事情。那個聲音說的話你不見得要聽。8)你的障礙不會跟我的一樣。但全都需要你的考量,在你展開運動計畫之後,也要重新評估狀況。審視你的體驗,會比較容易養成按時運動的習慣。(本文摘自/速效運動/三采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