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缺乏運動者 罹患糖尿病風險增4倍

缺乏運動者 罹患糖尿病風險增4倍#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網站指出,一般人的心肺耐力自25歲以後,每年約減少1%,因此到了75歲時,心肺耐力可能只有年輕時的一半。而缺乏運動者若又與經常運動者相比,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將會增加1.5~2.4倍,發生糖尿病的機率會增加2~4倍,得到大腸癌的機率則增加2至5倍。因此,據估計如果全民均從事適當運動,人口中因上述疾病而死亡的人,可減少三分之一,且養成運動習慣,不僅可減少疾病風險外,也可促進血液循環與心肺功能、預防骨質疏鬆症、高血壓、高血脂等,有益無害。每天只要15分鐘 就可邁向健康之路國民健康署自2002年起推動健走,希望民眾能把走路融入日常生活,建立健走、健身的健康觀念,每天健走15分鐘好處多多,除了能夠改善各項身體機能,運動時腦部產生的腦內啡,還能夠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然而,健走時基隆市衛生局也建議,可運用健走口訣,「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來達到控制體重,並延年益壽的功效。

久坐、少運動 老年臥床機率大增!

久坐、少運動 老年臥床機率大增!#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你希望60歲以後不會臥病在床,也不用別人照護,延長健康壽命的話,維持並提升骨骼及肌肉功能是必做的功課。隨著年紀增長, 肌肉會出現明顯衰退。這種現象稱為「肌少症」(sarcopenia)。意思就是肌肉(sarco)缺乏(penia),運動不夠或男性賀爾蒙分泌功能變差都是導因。因為這兩個因素,使得肌肉合成量變少,肌肉就跟著減少。尤其60歲以後,與肌肉有關的男性賀爾蒙分泌量會大幅減少,導致肌肉容易衰老,肌肉量也變少。肌肉好比是燃燒脂肪的引擎,也是體熱的來源。另一方面,脂肪是能量來源,好比是汽油箱。就算有汽油,如果燃燒汽油的引擎衰退,汽油只會囤積,換言之就是容易發胖。想維持及提升免疫力,胺基酸也能發揮輔助作用,其中最重要的「麩醯胺酸」就存在於肌肉裡。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減少,也就是指胺基酸池,換句話說就是負責免疫功能的一項要素──麩醯胺酸的儲存庫空了,免疫力當然下降。我之所以說60歲以後鍛鍊肌肉是重要的功課,目的不是只為了強化腳力及腰力。因為維持及強化肌力,可以維持與提升免疫力。想打造六十歲以後的強健身體,就從細心與自己身體對話開始。買一部精密的體重計,定期測量體脂肪率及肌肉量,第一件必做功課就是瞭解自己的身體。那麼,如何才能預防肌少症,維持肌肉量?基本關鍵當然是飲食及運動。為了有效維持及增加肌肉量,在飲食方面宜攝取肌肉製造材料──魚或肉等動物性蛋白質。運動方面重點在於強化「深層肌群」的腰大肌等背骨周圍肌肉。下肢肌力強或弱(肌肉量的增減)嚴重影響健康壽命。平日不常使用下肢肌肉的人,過了70歲臥床的機率很高。現代60歲人士有許多人都是活力充沛,應該很難想像未來自己會臥床不起。可是,就算是健康人士,從現在的日常生活狀況,也能找出「可能會臥床的危險因子」。• 在家的時候經常躺在沙發上或坐著不動。• 走路速度慢。• 步伐幅度變窄。• 不太愛爬樓梯,常搭電扶梯或電梯。• 出門都搭車。• 搭電車看到空位馬上坐下來。有以上現象的人,下肢肌肉會最早衰退。只要上述習慣符合一項,就該趁現在開始養成適度運動的習慣。就算年紀大了,手臂等上半身肌肉量並不會有任何改變,但是大腿肌肉或腹肌的肌肉量會大幅減少。到了60歲,最粗的大腿肌肉量會比20歲時減少三成。即使年輕時有運動鍛鍊,一旦停止運動,肌肉量就會開始減少。只是坐著或躺著,沒有活動的話,肌肉量會快速減少,比方說因生病或受傷住院一週,肌肉量會減少兩成,住院三週則減少六成。(本文摘自/60而健/天下雜誌出版)

大腸癌年輕化!少運動、少蔬果是元兇

大腸癌年輕化!少運動、少蔬果是元兇#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自民國95年大腸癌躍升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後,發生人數便開始呈現逐年上升,及年輕化的趨勢,然而,攝取過多的肉類與脂肪、飲食中缺乏蔬菜水果纖維、生活中缺乏運動等,都是造成大腸癌的元兇,且往往等到發現時,已是癒後較差的第三第四期了,由此可見,大腸癌防治刻不容緩。只要大腸有腫瘤、瘜肉 通常都會造成出血台南市衛生局表示,若是大腸有腫瘤或瘜肉的話,通常都會造成出血,並且附著在糞便上跟著排出,所以,只要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就可以檢測出糞便表面肉眼看不見的血液,達到大腸癌防治的效果。所謂的大腸瘜,指的是發生在大腸黏膜層的隆起物,好發於左側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與直腸,雖然大部分的大腸瘜肉為良性,但隨著時間演變某些型態的瘜肉會演變成癌症,而大腸瘜肉其實不容易在內視鏡底下用肉眼觀察,所以,需要透過進一步檢驗才能得知。腺瘤性瘜肉 較有演化成癌的機會一般來說,瘜肉病理組織主要可分為增生性瘜肉、發炎性瘜肉、腺瘤性瘜肉三種,第一增生性瘜肉在大腸中最常見,但目前尚未有證據顯示會癌化;第二發炎性瘜肉,主要是大腸發炎引起,本身較不會產生癌變;第三則為腺瘤性瘜肉,較具演變為癌症的機會。大部分的大腸瘜肉沒有症狀,除非瘜肉大於1公分或出現癌變時,才有可能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腹痛等非特異性症狀,所以,發現大腸瘜肉或腫瘤仍需仰賴大腸鏡檢查。預防重於治療 3成以上死亡是可被預防雖然癌症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成長,但3成以上的癌症死亡是可以預防的,因此,衛生局呼籲民眾,「預防重於治療」是癌症防治必備的理念,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策略。其實,預防癌症的第一步就是要從源頭做起,只要堅守第一道防線,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避免已知的危險因子,加上定期癌症篩檢的第二道防線,遠離癌症一點都不難。

哪個時間運動較佳?研究:晚餐後最好

哪個時間運動較佳?研究:晚餐後最好#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到底餐前運動,或是餐後運動?不少人為此爭論不休,眾多資料同樣說法不一,產生拉鋸,但根據美國的研究指出,最佳的運動時間,落在晚餐四十五分鐘之後,有助於降低血糖,就連血脂也一併能遭「處理掉」。不只有運動強度 就連時間點也要挑對此研究來自美國密蘇里大學。研究找來體重過重,且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受測者,進行實驗,首先,研究人員先讓這些人,於每日的晚餐之前,先做一定程度的運動,第二階段,再轉由晚餐後的四十五分鐘,而運動內容多為肌肉鍛鍊,其中,實驗期間,餐飲的熱量、碳水化合物的多寡,都經過嚴密的控制。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晚餐前運動,僅僅能降低血糖,餐後運動,讓體內的血脂也一併獲得明顯降幅。研究人員指出,大多數的人都只在乎運動的強度以及長度,但事實上,就連運動的時間點,也應該獲得關注。

【免費講座】下背痛的運動衛教

【免費講座】下背痛的運動衛教#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下背痛的情形有越來越普及的趨勢,曾有醫師研究,約有九成的人一生中的某個階段會為下背痛而苦,是一種僅次於感冒,第二常見的疾病,大部分是因為久坐或久站,以及姿勢不良所造成,因此透過運動,將有助於改善這個毛病!對此,高雄長庚醫院特別舉辦「下背痛的運動衛教」講座,邀請復健科張瑞坤職能治療師主講,增進社區長輩認知,使其關懷自身健康,培養健康生活習慣,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名稱:下背痛的運動衛教時間:3月18日(三)上午10:20~11:20地點:高雄市大寮區中興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市大寮區中興里中華北巷4號)洽詢:高雄長庚社會服務課 龔千琇小姐(07)7317123轉2023

運動後鐵腿非正常 恐是運動過量所致

運動後鐵腿非正常 恐是運動過量所致#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運動風氣的興起,不管是路跑、馬拉松等都相當盛行,但也因此在臨床上,出現了許多因平日疏於訓練,結果為了搶搭熱潮,造成肌肉、韌帶拉傷的患者,對此醫師表示,其實運動後隔天出現鐵腿現象,就表示已經運動過量了,因此,對於久未運動者,建議從應從健走開始,讓自己習慣動起來後,再循序調高強度,以避免產生反效果。正常運動量 應已隔日不影響生活為主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陳弘洲醫師表示,這些因瘋馬拉松來求診的人,明明已經跑得很累了,還勉強繼續跑,使得運動量超過自身負荷不適而求診,一般來說,合理的運動量,應該是以運動隔日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為原則,但有些人運動隔天,整個鐵腿,甚至連走路都有困難,這樣的反應就表示已經超過負荷量了。肌肉反覆拉傷 長期累積恐會形成肌腱炎鐵腿其實就是內部肌肉、韌帶小拉傷,通常一、兩天後即可自然修復,但跑馬拉松者甚至在跑完四、五天後,鐵腿的情況仍存在,醫師表示,這類情況會先開立消炎藥物緩解,但若肌肉拉傷的情況一再出現,長期下來可能就會形成慢性肌腱炎或慢性韌帶發炎。運動可從健走開始 避免傷害又可達到效果運動好處雖多,但為了避免傷害,建議民眾可先從國民健康署最推薦的運動「健走」開始,除了容易進行外,還可預防慢性疾病、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加速代謝脂肪、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提高腦內啡釋放、降低情緒壓力等,以累積的方式,朝每天走一個小時的目標前進為佳。

運動時間越長越好?醫:錯!恐會造成反效果

運動時間越長越好?醫:錯!恐會造成反效果#運動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俗話說「要活就要動」,維持每天運動的習慣固然健康,但丹麥最近有項研究顯示,每週運動三次最適當,若是過多恐會造成反效果,且帶來的副作用和「久坐不動」是不相上下,甚至可能造成心血管負擔,進而提高死亡率。激烈運動前 檢查心血管及肺功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黃群耀醫師表示,運動過量的確會對於心血管造成負擔,但對於過量定義因人而異,在自然界法則中,人類可藉由運動維持健康,但對於心血管有問題的人來說,在進行強烈或是需要長期耐力的運動(如馬拉松)前,需透過檢查,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才能避免意外發生,達到運動的目的。此外,運動過量除了會造造成脫水,進而肌肉損傷,導致橫紋肌溶解,使肌蛋白暴露於血液中,增加腎功能受到傷害的機率外。在心血管方面,也會有血管堵塞、心律不整的問題產生,所以,提醒民眾增多加留意。運動勿超過1小時 以防運動傷害找上門運動過量除了會帶來心血管問題外,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黃士瑋醫師也表示,運動依據每個人體適能做調整,循序漸進,慢慢增加,建議普通成人每週運動可達3~5次,每次以30分鐘~1小時為佳,並且依個人的能力做調整,以預防運動傷害。一般來說,運動分為有氧及無氧,有氧指的是所謂的快走、慢跑、有氧舞蹈等,先從消耗肝醣開始,達到一定程度後開始燃燒脂肪,並能增加新陳代謝率,而無氧運動則是重訓等訓練爆發力的運動,建議一週2次就好,每次的時間則看每個人訓練項目而定,在自己能力所及之下都是安全的。食慾不佳、無力感 恐是運動操練過度在這個瘦就是美的時代,越來越多女生為了減肥會激烈跑步,常常一跑就是超過一個小時,黃士瑋醫師指出,過度的運動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包括肌肉拉傷、肌肉痠痛、過度運動造成的乳酸堆積,另外,過度跑步最容易出現肌腱發炎的情形,可怕的是,剛開始發炎時,你可能因為正在跑步,身體產生熱能而不易察覺,累積下來常導致嚴重後果。運動傷害中,肌腱的撕裂傷甚至斷裂則是不可逆的,肌腱中最容易受傷的前十字韌帶,對籃球員等運動選手來說尤其要小心,嚴重者甚至需要開刀,復健到恢復是一段漫長的日子,因此,運動前暖身及運動後收操很重要,可以預防運動傷害發生,而有些人運動完後會產生食慾不佳,無力感,肌肉痠痛等症狀,醫師表示,像這些感冒的症狀,其實是所謂的「運動操練過度」,表示身體在向你抗議,需要給自己一段時間休息。鼻子吸嘴巴吐 避免口乾舌燥喉嚨痛最後,黃士瑋醫師提醒民眾,在冬天運動時,應以鼻子吸氣嘴巴吐氣,或運用兩段式呼吸才對,如此一來,就避免嘴巴呼吸,所造成的導致口乾舌燥喉嚨痛。

不菸不酒、愛運動 婦人竟罹患肺腺癌

不菸不酒、愛運動 婦人竟罹患肺腺癌#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注重養身、愛運動,她竟然罹患肺腺癌!日前,一名69歲的女性,不僅維持每天運動的良好習慣外,也注重養身,不煙不酒,一生中也沒生過什麼大病,更別提住院甚至動手術,是人人稱羨的老當益壯。直到有次的偶然機會,她接受了子女的建議,進行第一次的全身健康檢查,結果發現,她的左側肺部有個約0.8公分的小結節,後來決定以胸腔鏡手術的方式取得確切的診斷,而術中也確診為第一期的肺腺癌,因此,她最後接受了標準的胸腔鏡肺癌手術,目前術後追蹤了六年,沒有任何的復發跡象。肺癌發現晚 五年存活率僅5%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陳百璽醫師表示,肺癌之所以可怕,在於無法及早發現,根據統計結果指出,約略有七至八成的病患,在發現肺癌的同時,已無法手術治療,只能單純靠化學治療或者標靶藥物來控制疾病,結果至今仍無法令人滿意,若以五年的存活率來說,約只有5%。因此,肺癌和其他的癌症一樣,最好的處理方式仍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尤其近年來的資料也發現,肺癌在台灣的發生率往上提升,且發生年齡也有下降的趨勢,甚至一些未曾抽煙的年輕女性也患有此病,因此,如何早期篩檢,實為改善肺癌癒後的一大課題。內視鏡治療肺癌 可降低副作用發生率隨者影像檢查的進步,除了較為普遍的胸部X光片檢查外,目前各大醫院或是健檢中心有電腦斷層可提供更詳細的胸部檢查,所以,建議民眾應定期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然而,在治療方面,陳百璽醫師表示,過去傳統的肺癌手術需要在胸壁上劃一個15~20公分的刀口,甚至需將肋骨切斷,病患在術後常需忍受劇烈的疼痛,也因為傷口的關係,導致了其他不樂見的併發症,但現在由於胸腔內視鏡手術的純熟,對於肺癌的診斷、摘除,及胸腔淋巴節的清除,皆可以經由內視鏡來完成,也因此,幫助民眾減少感染的可能性,以及手術相關之畏懼與焦慮。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