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

疫情焦慮身心門診患者增3成醫教你緩解5方法

疫情焦慮身心門診患者增3成醫教你緩解5方法#疫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與疫情共存,現代人的焦慮究竟有多嚴重?一位30幾歲的上班族男性,疫情前懷抱著創業夢想與朋友一同開了餐飲店,卻被疫情這一波重創,不僅與合夥人經常爭執,除了易怒跟焦躁,同時也開始每晚失眠的狀態。另一個案例是剛畢業的大學生,由於求職方向與家人衝突,不僅常常感到焦慮不安,也有精神不濟的狀況。上述案例在求助門診後,經診斷發現都是為焦慮症。 心理影響生理  有指標症狀應就醫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妍安表示,新冠疫情之後,門診來求助的人增加不少,最明顯就是20~40歲的族群大約增加了3成,大多是與職場相關的問題造成困擾。除此之外,由於防疫期間長時間與家人相處,也讓衝突增加,以及擔心染疫問題的不安感,這些都是因為壓力引起的焦慮。 焦慮症通常一開始只是情緒上的表現,但漸漸的就會開始有生理症狀發生,如頭痛、心悸、口乾舌燥、噁心感、睡眠障礙(失眠或噩夢),當已經開始有重複性的想法,或者不斷重複某種行為如洗手等,若加上生理不適,就會建議要就醫。在藥物治療上,焦慮症通常會是以抗焦慮藥物先做症狀緩解,其次會建議搭配心理治療,心理治療能夠透過對話釋放壓力,專業心理治療師也會幫助患者面對自我,改善過度負面的想法。 施妍安醫師提出幾項檢視標準,包括:一、焦慮擔憂的狀況已經影響正常生活,包括人與人互動、工作上表現,或者已經長時間已經無法正常睡眠。二、焦慮與擔憂,伴隨一些身體其他反應,像是坐立不安、緊張、無法集中注意力、疲倦、容易動怒、肌肉緊繃等,至少包含以上三項。三、如果在原來擔憂的事情以外,連帶一些活動或者日常小事的發生都已經有過度擔憂的狀況,且這樣的情形已經超過半年,幾乎有症狀比沒有症狀多,那幾乎就可判定為有焦慮症。 醫師提供減緩焦慮五大思維施妍安醫師也提供幾個思維來調適自我:一、轉移注意力:如培養運動習慣,維持生活規律性。二、找朋友聊天,除了能夠針對焦慮的事件如工作多點機會外,也能有些支援管道。三、提升競爭力:思考培養自己能力的方法,疫情期間的線上課程都能善加利用。四、給自己多點耐性:允許自己犯錯,找機會多了解內心所想要的,找尋自我定位。五、培養正向思考:給自己多點信心喊話,並建立方向感。

5日起餐廳內用免隔板 超商茶葉蛋可自行夾取

5日起餐廳內用免隔板 超商茶葉蛋可自行夾取#疫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指揮中心今宣布,明起至10月18日維持二級警戒,但鬆綁宗教聚會、娛樂活動及餐飲內用等限制,包含餐飲內用不限隔板或1.5公尺間距、宴席開放離桌進行敬酒等社交互動,超商茶葉蛋、關東煮可自己夾。宗教祭祀有條件開放進香團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符合主管機關防疫管理規定得開放,可遵循相關規範或指引,電子遊戲場所、資訊休閒場所、錄影節目帶播映場所(MTV)、視聽歌唱場所(自助式KTV及電話亭式KTV)、桌遊、麻將休閒館營業場所。餐飲部分,內用不限隔板或1.5公尺間距,宴席開放離桌進行敬酒(茶)等社交互動;放寬桌菜、自助式餐廳取菜方式。宗教祭祀部分,有條件開放進香團、餐會活動。宗教祭祀場所入座,不限梅花座。另外,電視主播製播新聞如能與其他工作人員均保持適當社交距離,得於正式拍攝時不戴口罩。明天起開放以下情形者,得於戶外免戴口罩,包含農林漁牧工作者於空曠處,如田間、魚塭、山林工作,無須戴口罩,惟應隨身攜帶口罩,並應與他人均保持社交距離。在山林海濱活動 空曠處可不戴口罩在山林、海濱活動,無須戴口罩,惟應隨身攜帶口罩,並應與他人均保持社交距離。上述情形如有人潮聚集或與他人共同工作、活動等無法保持社交距離之場合,仍應戴口罩。主管機關另有規定者,依其規定辦理。陳宗彥也提到,仍須關閉場所仍為歌廳、舞廳、夜總會、俱樂部、酒家、酒吧、酒店(廊)、理容院(觀光理髮、視聽理容)。指揮中心提醒,除上述例外情形外,外出仍應全程佩戴口罩、實聯制、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仍應執行人流控管或總量管制,集會活動人數上限亦維持原有規定。

疫情下求職碰壁焦慮患者增3成 醫傳授6招自救

疫情下求職碰壁焦慮患者增3成 醫傳授6招自救#疫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24歲男性去年畢業後,待業3個月找到工作,但薪資低又非自己興趣專長,想換工作時卻遇到疫情爆發,公司放無薪假,他頓時經濟壓力大增,投了近百份履歷多石沉大海,導致焦慮失眠,待疫情趨緩後求助醫師,被診斷為焦慮症,持續於門診治療。家人長時間相處衝突頻率增加 也是焦慮來源另一名33歲男性原為上班族,一直懷抱創業夢,今年農曆年後離職與友人創業開餐飲店,不料5月時疫情嚴峻,收入大減,擔憂店要面臨倒閉,常做噩夢,也害怕自己染疫,情緒緊繃,與合夥友人經常爭執,白天易怒、焦躁不安,夜間失眠,就醫診斷為焦慮症。新冠肺炎疫情未歇,不少青壯年工作、經濟受衝擊,收入銳減影響生活。書田診所精神科醫師施姸安表示,近來求診的20至40歲族群增加3成,多是因職場問題困擾而焦慮失眠。他們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不知如何規畫未來,家人長時間待在家,容易放大相處問題,爭執衝突頻率增加,也擔心染疫,以上種種都造成壓力而引起焦慮。診斷焦慮症3項標準施姸安說,焦慮症有三項診斷標準:1.對於很多事件過度焦慮和擔憂且難以控制此種情緒,持續超過六個月,其中有症狀天數比無症狀天數多。2.焦慮跟擔憂伴隨著下列症狀中的至少三項:坐立不安或感覺緊張或心情不定、容易疲倦、無法集中注意力、易怒、肌肉緊繃、睡眠障礙。3.焦慮、擔憂情緒或相關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職業功能。當出現上述情況時,當心焦慮症已經上身。施姸安指出,當發現對於求職轉職有焦慮不安時,可嘗試用6方法自救,倘已影響日常生活,最好盡早就醫,除了藥物幫助緩解症狀,藉由專業的心理治療協談,可增加對自我的掌握,了解自己專項,提升適應能力,積極找尋到自我方向。1.適度放下擔憂,轉移注意力:養成運動習慣,維持生活作息規律。2.找朋友聊聊:尋求親友支援管道,了解其他人的工作情況,其產業狀況,增加機會。3.提升自己競爭力:進修、證照、政府補助項目,或是因應疫情興起的各類線上課程,都是增強自己能力的方式。4.善用網路資源,了解就業管道:各種徵才網站及政府徵才資訊、線上的職業性向評估。5.多給自己耐心:允許錯誤或失敗的機會,多方嘗試,幫助了解自己想要的工作,允許自己有一段時間摸索找尋自我定位。6.培養正向思考:對自己有信心,建立方向感。

北市12校預防性停課 405人居隔、1536人停課

北市12校預防性停課 405人居隔、1536人停課#疫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北幼兒園群聚Delta疫情嚴峻,台北市松山區又有國一學生確診,目前感染源不明,今全校緊急停課,召回學生進行篩檢;松山區另一所學校也有學生和該名確診者接觸,該班已停課;此外,文山區學校、幼兒園共3所,因教師與確診裝潢工足跡重疊預防性停課,目前累計12校405人居家隔離、1536人停課。一名國中足球校隊確診 匡列人數破百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新北疫情出現社區感染,雙北首都生活圈,所以短短三天北市居家隔離人數,就從150人來到852人,導致整個疫調系統又開始緊繃了,牽涉的學校也增加至12所。學校結構造成需要隔離的人數眾多,柯文哲提到,以今天確診的國中生為例,一人確診全班同學須居家隔離,而確診個案是足球校隊,下課和足球隊有密切接觸,但足球隊的成員來自各班,等於班上有足球隊員,全部都要匡列,另外,這名確診個案有參加家教班,和他一起上課的同學也要被匡列。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表示,疫情的確發展會影響到學生請假的情況,開學時,有2千多名學生請假,比例是0.85%;到9月9日有3252人請假,約1%;今天增加至4339人,比例1.34%。至於北市松山案例是否和新北有關?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表示,目前沒有證據跟新北幼兒園有關,但該名確診學生確實有板橋活動史,因為他的外婆家就在板橋,所以還是不能排除,必須等相關定序查感染源查後才能判斷。今新增2例本土、1例死亡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指揮中心說明,今新增2例本土病例中,案16173為60多歲男性,9月7日出現胸痛、輕微噁心、肌肉痠痛等症狀,9月8日就醫並採檢,於今日確診,已匡列接觸者6人,列居家隔離,餘匡列中。案16179為10多歲男性,9月8日出現胸痛、呼吸痛等症狀,9月9日就醫採檢,於今日確診,已匡列接觸者51人,列居家隔離,餘匡列中。衛生單位將持續進行疫調,以釐清感染源。

加零曇花一現 今增2例本土2例死亡

加零曇花一現 今增2例本土2例死亡#疫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及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例死亡。今新增2例本土病例中,案16055為越南籍30多歲男性,因曾接觸確診者(案16006), 8月19日由衛生單位安排採檢並進行居家隔離,8月25日出現喉嚨痛、喉嚨癢及頭痛症狀,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14.9)。案16056為本國籍20多歲女性,因曾接觸確診者(案15969),8月16日由衛生單位安排採檢並進行居家隔離,8月17日出現喉嚨癢及咳嗽症狀,並於隔日緩解,8月25日接受隔離期滿前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24)。由於2例個案隔離期間未與他人接觸,且就醫期間之相關接觸者均有適當防護,故皆無匡列接觸者。新增6例境外移入今新增2例死亡個案中,案14517為80多歲男性,具慢性病史、無相關活動接觸史;6月23日因發燒就醫,6月24日採檢並住院隔離治療,6月25日確診,8月4日解除隔離,8月20日死亡。案14837為70多歲男性,具慢性病史及其他確診個案接觸史;6月27日因出現咳嗽、疲倦症狀就醫採檢,6月28日住院隔離治療,6月29日確診,7月14日解除隔離並出院,8月20日因其他原因死亡。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24日累計公布1萬4739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644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6%。今日新增6例境外移入個案,為3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50多歲,分別自美國、日本及中國入境,入境日介於8月2日至24日,均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

糖友防疫間未規則服藥致腎功能加速惡化 醫:勿輕忽風險

糖友防疫間未規則服藥致腎功能加速惡化 醫:勿輕忽風險#疫情

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陳敏玲醫師。圖/陳敏玲醫師提供。(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5歲患有糖尿病伴有腎病變的中年男性,由於疫情期間不敢回診所抽血開藥,將近2個半月沒有服用三高藥物,除此之外因為腰部拉傷,也是自行到藥局購買止痛藥 ; 近日微解封下回診抽血追蹤,發現血糖、血壓、血脂都變高了,微量尿蛋白也變成巨量尿蛋白了,在診所持續追蹤、幫助患者調整藥物穩定控制三高後,尿蛋白的情況才開始降低。腎、心、眼、足,併發症及時檢查不可少在新冠肺炎嚴峻的居家防疫期間,指揮中心呼籲盡量不要外出與前往醫療院所,因此慢性病患看診模式也有了變化,部分患者會採取視訊看診或電話問診,部分患者甚至不回診了。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秘書長陳敏玲醫師表示,糖友多少都會因為身體不適而可能需要服用止痛藥,但建議能到基層診所讓醫護人員了解相關病史,開立避免影響腎功能的藥物,才能落實疾病治療的全面考量,避免腎臟病或其他併發症發生。目前台灣糖尿病人口突破230萬,以台灣九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第2型來說,因為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很容易疏忽監控。事實上當血糖高,免疫力就會跟著下降,對於疾病抵禦能力也變低,疫情期間更是要特別注意。陳敏玲醫師特別提醒糖友除了要注意血糖控制,還要注意三高控制避免造成腎臟、心臟相關併發症,像糖友的血糖一旦飆高,影響到血管內壁受損,可能會導致腎、心功能降低。隨著微解封的日常到來,因為疫情延期回診的糖友,陳敏玲醫師建議近期可以恢復常態性回診持續監控病情,除了每三個月要追蹤醣化血色素,做好血糖控制外,也要糖友注意每年都需要做腎功能、視網膜病變與足部等併發症檢查,以及早發現大小血管病變,及時治療,延緩惡化。及早認識糖尿病風險因子 增強自我照護力糖尿病患約有4成是慢性腎病患者,保護腎臟尤其重要。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2020年執行的「及時篩、腎心安」2.0計畫,便是希望藉由提升基層醫療人員的糖尿病照護專業能力,讓第2型糖友更了解腎臟與心臟的風險因子,達到延緩腎心併發症目的。陳敏玲醫師強調,尿蛋白是腎功能評估的重要指標,糖尿病患者的病識感普遍不足,有時看診問病患或家人尿蛋白狀況都不太理解。經去年「及時篩、腎心安」2.0計畫調查發現,尿蛋白是病患認知落差最高的,44.2%的患者都無法正確認知自己已經出現尿蛋白,可見透過基層醫護人員落實衛教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也因此今年進一步在「及時篩、腎心安」3.0計畫中,更加強糖尿病患伴隨有腎心風險因子的衛教知識,透過基層糖尿病團隊照護糖友,落實照護模式的在地化,相信也能讓糖友有最佳的醫療與生活照護品質。此外,為了方便讓更多民眾取得衛教資訊,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也特別架設「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快找你的控糖好厝邊」 線上衛教網站 (https://actonmrf.com/),除了能快速了解更多糖尿病相關風險預防知識,若有相關醫療需求,民眾也可於網站查詢最鄰近的診所諮詢。前陣子的防疫生活讓一些慢性病患無法規律回診而變得有些焦慮,陳敏玲醫師建議,平日除了規律服藥、多監測血糖外,運動也是控制血糖的因子之一,建議在防疫原則下,可以適當外出走走運動,心情不要太緊繃,讓疾病控制落實於日常,才是長久之道。關鍵字: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糖尿病、腎功能、止痛藥、新冠疫情、新冠肺炎、肺炎、疫情、遠距醫療、視訊醫療、診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居家防疫、微解封完整的衛教資訊及網址可透過以下網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快找你的控糖好厝邊 https://actonmrf.com/

今增4例本土全在新北 無死亡個案

今增4例本土全在新北 無死亡個案#疫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今新增4例本土病例,為2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其中2例發病日分別為今8月15日、8月20日,餘2例為無症狀感染。個案分布均在新北市,其中2例為已知感染源、2例關聯不明,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21日累計公布1萬4717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601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4%。新增2例境外移入今新增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案16037為俄羅斯籍20多歲女性,未接種COVID-19疫苗,8月11日自俄羅斯來台就學,持搭機3日內檢驗陰性證明,個案入境於機場採檢結果陰性,至防疫旅館檢疫,8月20日有鼻塞等症狀,8月21日由衛生單位安排採檢,於今日確診。個案檢疫期間無接觸他人,故無框列接觸者。案16038為40多歲立陶宛籍男性,未接種COVID-19疫苗,8月13日自立陶宛來臺工作,持搭機3日內檢驗陰性證明,個案入境於機場採檢結果陰性,至防疫旅館檢疫,8月21日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由衛生單位安排採檢,於今日確診。個案檢疫期間無接觸他人,故無框列接觸者。

清零有望?今增1例本土創疫情警戒新低

清零有望?今增1例本土創疫情警戒新低#疫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例死亡。今新增1例本土病例,為本國籍50多歲男性,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8月18日陪家人就醫,因家人需住院治療,故於同日接受陪病者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22.7),個案為無症狀感染,衛生單位已啟動醫院及社區調查與防治,相關接觸者匡列中。新增5例死亡、5例境外移入今新增5例死亡個案,為3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5月24日至6月13日,確診日介於6月2日至6月15日,死亡日介於8月13日至8月17日。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17日累計公布1萬4681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545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3%。今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為4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分別自美國(案16002)、立陶宛(案16003)、越南(案16004)、(杜拜)(案16005)及伊朗(案16007)入境,均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日介於8月6日至8月17日。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5897例確診,分別為1356例境外移入,1萬448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0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26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1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06例、台北市314例、基隆市28例、桃園市26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2例、台中市4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台東縣、雲林縣、台南市、南投縣、高雄市及屏東縣各1例;另8例為境外移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