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

有食譜》開學季遭疫情、流感夾擊!中醫教喝「防疫雞湯」

有食譜》開學季遭疫情、流感夾擊!中醫教喝「防疫雞湯」#疫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轉眼間校園開學已1個多月的時間,但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加劇,沒有疫苗接種的學童們除了做好防疫,如何調節家中學童的免疫力,不受病毒侵襲是父母最在意的事。中醫師提醒,除了最重要的飲食均衡、生活作息規律正常、勤洗手清潔、睡得好及適當運動可以提高保護力減少孩子染疫的風險外,家長們可以透過食療方式,幫家中孩子們調節免疫力。手東摸西摸又共食!易互相傳染細菌、病毒芊瓏中醫診所中醫師賴韋圳指出,近期季節變化及日夜溫差大,容易引起過敏及感冒而引起的乾咳與喉嚨不適,家中孩子返校上課,再加上在校共同用餐,彷彿帶著自己的「交換禮物」到學校相互交叉傳染病菌,面臨流感、疫情雙雙夾攻,一不小心便健康失衡。賴韋圳表示,季節交替時期,最常見的小兒疾病為: 腸病毒 腸胃型感冒 小感冒 換季過敏此時更應注意元氣的滋養,並嚴格督促家中小孩維持正常且規律的生活。想要保持身體健康,除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若想調養或食補,都應該循序漸進,一點一點地給身體滋養,達成淺移默化的作用。無論是成人或孩童,皆應遵守此原則。 食療滋補循序漸進,孩童體質虛寒可飲蔘雞湯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後,所有生命活動都仰賴於後天脾胃攝入的營養物質。賴韋圳建議調養身體的中醫療程,每次應持續進行3個月左右,休息1個月再進入下一個療程為佳,以調節身體的健康。針對兒童補充元氣、調節免疫力,應先讓氣血順暢,氣達到平衡後,滋養才補得進來。更建議身體虛寒的孩童可考慮少量食用高麗蔘,其中含有30多種人蔘皂苷,被珍視為適應原的代表植物,除了能調節身體機能以維持體內的平衡,還能穩定身體防禦系統,使其較不易引發感冒。賴韋圳提供1養氣食譜,對於有助於7~12歲孩童提升免疫調節、調養元氣。【養胃高麗蔘堅果雞湯】材料:高麗蔘1~1.5錢(為成人的減半配方)柏子仁1錢栗子適量松子適量全雞1隻可依個人喜好加入五穀雜糧及良性油脂的堅果適合年齡:7歲-12歲之學童食用時機:建議一早起床食用雞湯,每週1次功效:高麗蔘屬味甘、性溫,能大補元氣、改善體虛柏子仁可養心安神、潤腸通便五穀雜糧及堅果類可替代易使脹氣的糯米,促進心血管及腸道健康

最新檢疫規定》「這天後」入境者快篩日期大改!一次看

最新檢疫規定》「這天後」入境者快篩日期大改!一次看#疫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7日宣布,因應Omicron變異株潛伏期變短,自本月7日零時入境者(依航班表定抵台時間)及研判為確定病例之密切接觸者,即日起調整自主健康管理快篩日期。入境檢疫快篩,最新日期調整自今年3月7日零時之入境者,原規定:1. 應於隔離/檢疫措施期滿後接續執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2. 在第3天、第6~7天進行公費家用快篩試劑檢測3月17日最新規定,即日起調整為:1. 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第2天、第4天各執行1次2. 檢測結果以雙向簡訊發送,以利即時掌握訊息並執行必要防治措施延伸閱讀:台灣首份第3劑疫苗研究!「這款」抗體、副作用皆最強(3月17日起調整自主健康管理快篩期程。圖片提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暑假前解封免戴口罩?陳時中:特定區域優先考慮至於記者會上,媒體提問暑假前是否會解封、不用再戴口罩?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給出回應:「可以考慮先針對特定區域鬆綁口罩規定,但口罩規定要完全解封,大概還要等一段時間。」仍呼籲戴口罩的時間盡量越多越好。居家檢疫天數縮短?莊人祥透露:有在規劃針對現維持10天的居家檢疫天數,是否可能再縮短?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透露:「目前已有規劃看是否可以縮短到7天,不過仍需1個月左右的觀察期,根據過去經驗,應不會直接縮短到5天,需一步一步來進行。」指揮中心也再次強調,為落實對有感染風險對象的追蹤管理,民眾請於執行隔離/檢疫措施期滿後之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務必按時執行家用快篩試劑檢測,並配合以雙向簡訊回報檢測結果。對於未回報檢測結果或違反相關規定者,可裁處最高新台幣30萬元罰鍰。延伸閱讀:「數位疫苗證明」如何申請、怎麼使用?6大QA一次看

不配合就禁止內用!醫教「六六大順」在外用餐6步驟

不配合就禁止內用!醫教「六六大順」在外用餐6步驟#疫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春節前疫情南北齊發,尤其陸續傳出桃園西堤用餐民眾確診、電子廠群聚感染等案例最令人關注。指揮中心也於今日指出:「春節是否升3級,今明是關鍵。」隨著疫情進入社區感染,指揮中心宣布,即日起餐飲場所須嚴格落實用餐實聯制,未配合執行且經輔導未改善的餐飲場所,將禁止提供內用服務。外出飲食防染疫,遵守用餐6步驟而對於民眾最關心的在外用餐,如何才能避免感染?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專頁表示,只要依照「六六大順」6步驟執行,除了能減少感染風險,民眾在餐廳也能安心用餐:1. 實名登記,確實量體溫2. 離席前時,要戴口罩3. 用餐前後,勤消毒手4. 卸下口罩,安靜用餐5. 用餐時不宜挪移隔離用板6. 踏出餐廳,再次洗手長途返鄉車程「易亂摸東西」,隨時噴酒精消毒台灣這波疫情爆發,對期待春節假期返鄉或出遊的民眾來說,在交通上也要特別留意。除了趕緊去打第3劑疫苗,黃軒也提醒:「在長途車程中,也要隨身攜帶酒精液消毒雙手。」才能避免容易「亂摸亂碰」,把可能經由握把、座椅上殘留的病毒帶回家。以及身邊要隨時「多帶一個囗罩」備用,因為長途車程,或天氣不好遇到風雨,口罩若濕了,就失去保護力。今年回家過年,最重要的就是要「減低家庭傳播機率」,本周正值年前最後一周,民眾若能建立起共同意識,落實用餐6步驟,加上備齊酒精和口罩,才能安全抵達家門,和家人一起安心過好年。

春節返鄉高峰疫情搭便車!醫曝錯過「這1天」無法團圓

春節返鄉高峰疫情搭便車!醫曝錯過「這1天」無法團圓#疫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農曆年前正值經歷一波寒流低溫,但近日歸國返鄉人潮仍陸續湧入桃機,就是希望能趕在除夕夜前隔離出關,但卻也正好趕上一波Omicron染疫高峰期。有醫師就表示,本周境外移入病例的高峰就在這幾天,再加上每日都有新增本土新病例,隨時有可能爆發大規模社區疫情,過年期間會不會封城,仍是未知數「此時正是考驗社區保護力的關鍵時刻!本周至16日前歸國返鄉高峰,算好除夕出關今日1/12指揮中心新增9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個案及92例境外移入。中山附設醫院兒童急診主任謝宗學今日在臉書專頁指出:「本周至16日前,正處於台灣境外移入的高峰期,就是因為算好現在從國外回來都得隔離14日,如果16日以後才返國,會趕不上31日的除夕。」認為目前是台灣醫療體系最煎熬的時期。 未打疫苗者染Omicron,住院風險最高超過14倍由於Omicron的主要症狀極似一般感冒症狀,難以區分可能出現的症狀如:嚴重鼻塞流鼻水、頭痛及身體痠痛、咳嗽、喉嚨痛或吞嚥時有異物感,以及較嚴重的疲累虛弱。雖幾乎不像過去感染病毒株恐致嗅、味覺喪失,但近期美國Miami研究指出,疫苗施打完成率對於感染Omicron的「住院風險」如下: 針對未接種疫苗者:1. 和打完第2劑者比較,超過6倍風險會住院2. 和打完第3劑者比較,超過14倍風險會住院 針對已完成接種第2劑疫苗者:1. 打完第3劑產生的保護力,至少是滿2劑的2倍風險以上,且免因Omicron病毒感染而住院死亡追加第3劑該打哪種疫苗?醫曝:未施打者更該擔心針對第3劑追加劑疫苗,應該打莫德納、BNT、高端還是AZ?謝宗學日前也表示,他更擔心民眾搶打第3劑,會排擠到前線人員需要急打第3劑的需求,比起這個,更要擔心的是60歲以上年長者、第9類還未施打疫苗的高風險族群,應盡速完成第1、2劑施打。同時也呼籲年輕人本來重症風險就較低,可以的話「搶打先等等」將疫苗讓給更需要的人,同時也更有機會等待次世代疫苗問世。謝宗學強調:「台灣並沒有放棄邊界管控和積極疫調政策,也不可能出現像歐美國家一樣疫情全面失控只能選擇和病毒共存的窘境。」在春節過年前,僅能以儘量不干擾正常經濟活動的前提下,一邊防疫同時逐漸少量接觸病毒,他也呼籲,「漸進式與病毒共存」應是台灣未來將走上的道路。

疫後仍甩不開焦慮、憂鬱?醫籲「這3要」助心神安定

疫後仍甩不開焦慮、憂鬱?醫籲「這3要」助心神安定#疫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你有發現就連假日,走在街上的人潮也沒有以前多嗎?」自2019年底爆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整個社會在這波疫情衝擊下充斥著惶惶不安的氣氛,不但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習慣,待在家中不外出的時間更長,甚至開始出現因封閉壓力而導致的心理或行為健康問題。依據台北市社區心理諮商門診統計,2020至2021年9月期間民眾因憂鬱及焦慮而就診就有22.6%高居首位,且為民眾服務的台北市安心服務諮詢專線,也在2021年5至6月疫情三級警戒期間,達成電話諮詢量的高峰。心理諮詢電話打到爆!醫:有壓力可先做「這3要」「疫情會變得如何,沒有人知道,未來的不確定,變成唯一確定的事,我們能做的,只有把握當下的每一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吳孟璋表示,可試著從「這3要」來幫助自己安定心神,重歸生活步調:第1要、要接納善待自己面對不安與失落時,我們會體驗到許多情緒,可能是害怕的、擔憂的、懷疑的、悲傷的、不安的,不批判自己、不評價自己,允許自己去感受它,經驗它,如實接納正視自己的各種情緒,才能穩定自我形成穿越不安的力量。第2要、要充實正向能力一旦我們專注於當下,全心投入平凡的家庭事務,你會發現從洗衣、拖地這樣的日常瑣事,有著意想不到的幫助。另外,試著從改變中找到獲得,如更加珍惜親友間感情及學會使用更多電子產品,或為自己安排活動,比如旅行、運動、聽音樂,這些都能成為穩定我們心理的正向能量。第3要、要增加社交連結透過人際交往讓我們有機會與他人的生命交流,讓自己看到不同的觀點及更多的可能,讓更多親朋好友來陪伴支持我們面對不安與失落,也可以向專業的心理支持中繼站如台北市社區心理諮商門診尋求協助,讓我們在回復的路上走得更有力量。吳孟璋說明,疫情改變了人的行為,外在的部分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生活與消費型態、關係與親密感;內在的部分則導致缺乏安全感及失落情緒,可能因為疫情期間喪失自由、失去工作或被迫取消重要的活動而感到失落,也可能因為不幸罹患新冠肺炎或親友離世而感到情緒低落,要如何在這樣動盪的社會環境中學會自我調適並建立安全感是很重要的。每個人重拾安全感的時間無從比較,若覺得自己遲遲無法重獲安全感,或已嚴重影響生活、希望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安定,吳孟璋也呼籲民眾應該及早尋求專業協助:衛生福利部24小時服務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台北市政府安心服務諮詢專線(02)3393-7885(請幫幫我)(上班日9時至22時)以及0979-702035(每日9時至17時)或至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查看心理衛生相關資訊。

Omicron讓快篩失靈?台大醫:快篩挑對「1關鍵」才精準

Omicron讓快篩失靈?台大醫:快篩挑對「1關鍵」才精準#疫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Omicron變種病毒來勢洶洶,讓台灣嚴陣以待,如何及早發現並阻斷傳染鏈為現下迫切所需。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指出,除了打疫苗、戴口罩外,也須養成使用快篩檢測習慣,民眾普遍使用的家用快篩試劑設計,雖與Omicron突變處不同,但理論上不影響準確性。Omicron變異有32突變!恐導致疫苗保護力變差Omicron變異株的棘狀蛋白(S蛋白)有32個突變處,S蛋白是病毒與人體細胞結合處,攸關病毒進入細胞、免疫逃脫或是感染力增加等有關突變,疫苗產生的抗體也是針對S蛋白設計,因此,S蛋白突變有可能影響傳播力或導致疫苗保護力變差。但一般民眾使用的家用新冠病毒快篩試劑,都是針對核殼蛋白(N蛋白)設計,非主要突變的S蛋白,因此理論上不會影響檢測準確性。他也建議,民眾在挑選家用快篩試劑時,「應挑選經過國內外大型臨床上千人試驗過的快篩產品。」李建璋呼籲,由於Omicron感染者多為輕症或無症狀,無論是親友聚會或回國入境,只要是曾接觸國外返台的親友或經常接觸人群,就可利用家用快篩試劑自我檢測,尤其冬天是病毒流行季,民眾應提高警覺,「疫苗、口罩、居家快篩,防疫三寶仍不可少。」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建議,民眾除了打疫苗、戴口罩外,也應養成使用快篩檢測習慣。

疫情趨緩?小心社區「還有這種流行病」恐致4成死亡率

疫情趨緩?小心社區「還有這種流行病」恐致4成死亡率#疫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新冠疫情趨緩,潛在流行性感染病仍不容小覷。醫師警告,每年入冬正是「流行性腦脊隨膜炎」好發之時,症狀多為重症,約有2成患者會直接進展為嚴重腦膜炎敗血症,死亡率高達4成,且每年都有本土確診案例,恐潛藏著社區感染風險。延伸閱讀:冬天為腦脊髓膜炎流行期 上週新增3例每年11至隔年4月為好發季節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馬偕兒童醫院醫師邱南昌指出,流行性腦脊隨膜炎是一種流行性傳染病,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以高帶菌、高重症、高死亡率出名。每年11月至隔年4月為好發季節,流行時每10位就有1位是無症狀感染者,透過鼻咽喉分泌物、飛沫傳染播散。全球每年約有250萬人遭受此病症危害,其中有23萬人死亡、50萬人因疾病後遺症造成生活失能。邱南昌警告,若缺乏立即診斷與治療,每2名患者中可能會有1名進展至死亡,即使立即診斷和治療,每10名患者中仍會有1名死亡。「一不小心感染,可說是生死一瞬間。」邱南昌解釋,該病症早期症狀與感冒相類似,但病程進展快速,在嚴重惡化下,會於24小時內從發燒頭痛、噁心嘔吐,轉而出現頸部僵硬、出血性紅疹等,最後導致敗血症、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有少數甚至會出現精神錯亂現象。延伸閱讀:24小時內死亡率5成!留意腦脊髓膜炎4大症狀「專攻嬰幼兒」近3成感染者都是4歲以下馬偕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表示,與現階段流行的新冠肺炎不同的是,新冠肺炎是年紀越大、重症機率越高,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卻是「專攻嬰幼兒」,將近3成感染者都是4歲以下嬰幼兒,且多伴隨嚴重併發症,包含腦性麻痺、智力損傷、腎衰竭、抽蓄癲癇、引發截肢等。所幸,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已有疫苗可事先預防,國內現有4價疫苗對A、C、Y和W型等4型腦脊髓膜炎有效,但對於歐美、台灣最大宗的B型腦脊髓膜炎效果有限,「B型疫苗研發難度高,但經過國內實驗、食藥署查廠審核之下,預計明年1月,台灣將有B型疫苗可供上市施打。」邱南昌也呼籲,新冠疫情趨緩後,最擔心其它病毒的反撲,目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4價疫苗僅能在旅遊門診施打,期盼未來台灣在疫苗預算充足下,能列入嬰幼兒常規疫苗接種。5大高風險族群應接種疫苗紀鑫提醒,若嬰幼兒出現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等症狀,成人出現劇烈頭痛、高燒不退、噁心嘔吐、神智不清,都須要盡快就醫觀察。若是5大高風險族群,如: 居住或即將前往高盛行地區者 先天無脾或脾臟切除者 HIV 感染者 補體缺損或免疫缺損者應同時接種B型腦膜炎雙球菌疫苗與腦膜炎雙球菌4價接合型疫苗,同時維持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戴口罩,避免長時間處於密閉空間或接觸呼吸症狀患者,提升自我保護力。邱南昌理事長呼籲,台灣每年約有10多名病發案例,感染後早期症狀跟流感、感冒相似不易察覺,在11月入冬到隔年4月期間要特別小心。(圖/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提供)看更多關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預防建議

保護自己,保護家人!成人該打的疫苗別遺漏

保護自己,保護家人!成人該打的疫苗別遺漏#疫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已經打過流感疫苗,為何還是會感冒?」「車禍受傷,需要施打破傷風疫苗嗎?」「小時候得過水痘,需要接種帶狀疱疹疫苗嗎?」「B型肝炎抗體消失了怎麼辦?」「最近剛生產,適不適合接種HPV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或許你也曾經有過這些疑問,究竟成年人該接種哪些疫苗?又要在什麼時候施打疫苗呢?自然界中有各式各樣的細菌、病毒,如果感染之後就有可能導致疾病造成傷害。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陳宏麟指出,預防成人傳染性疾病,最有效、最經濟的方式就是施打疫苗,透過疫苗可以讓我們的免疫系統事先認識各種病原體,並產生免疫力,未來有病原體入侵時,便能發動攻擊消滅病原體。然而,40歲開始人體的免疫力會快速下降,罹患疾病的風險也隨之升高,陳宏麟建議可以透過接種疫苗保護自己。除了以年齡分類應接種的疫苗,也可透過自身所處環境、人生階段如懷孕、出國,選擇適合之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存在人類鼻腔內,主要透過飛沫傳染,陳宏麟說,肺炎鏈球菌會造成肺炎,造成發燒、呼吸急促、胸痛等症狀,更麻煩的是肺炎鏈球菌還可能侵入腦部、血液,導致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嚴重可能昏迷、甚至死亡。肺炎鏈球菌對嬰幼兒、老年人、慢性病患皆是不容輕忽的威脅。「糖尿病、腎病、肝病、肺病等患者,在感染肺炎鏈球菌之後,可能兵敗如山倒,迅速從肺炎進展為多重器官衰竭。」陳宏麟說,「高危險群或65歲以上民眾,要記得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讓身體獲得保護力。」帶狀疱疹疫苗水痘與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所引起,陳宏麟說,小時候得過水痘後,病毒會躲在神經根裡面,等到成年之後,如果壓力大或是罹患一些慢性疾病,身體抵抗力比較差的時候,病毒就可能活化跑出來,形成帶狀疱疹。帶狀疱疹的發作與年紀有關,中老年人免疫力下降,發作的機率較高,陳宏麟說,帶狀疱疹就是所謂「皮蛇」,患者身上會出現群聚的小水泡,有時候會痛不欲生,甚至在復原後神經痛還可能持續好幾年,非常煎熬。50歲以上的民眾,無論是否有水痘或帶狀疱疹的病史,可以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以降低罹患的機率。季節性流感疫苗季節性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造成的傳染病,主要在每年11月至隔年3月間流行,與一般感冒相比,流感的症狀會較為嚴重,常會發高燒、全身痠痛,部分患者甚至會併發肺炎、腦炎、心肌炎等重症。陳宏麟解釋,流感病毒很容易發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不盡相同,所以需要每年施打才能獲得保護力。施打流感疫苗能夠對流行性感冒病毒產生保護力,避免造成嚴重併發症,然而生活環境中還有很多種可能導致感冒的病毒,所以注射流感疫苗後,還是可能出現感冒喔。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相關疫苗(Tdap/Td)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所引起,主要經由飛沫傳染。小朋友遭到感染時,會引起陣發性的咳嗽、影響呼吸道,可能演變為肺炎、腦部缺氧等問題。「大約75%以上百日咳死亡案例都是在一歲以下,尤其是6個月內的小朋友,」陳宏麟說,「大多是因為父母、兄弟姐妹把百日咳桿菌帶回家中,而造成的感染。也就是說,雖然百日咳主要是影響小朋友的疾病,但是成年人也需要接種疫苗,目的就是為了保護身邊的小朋友。」土壤中的破傷風桿菌(Clostridium tetani)會造成破傷風,致死率很高。接種破傷風疫苗能夠有效預防破傷風,為維持足夠保護力,每隔10年應追加1劑破傷風疫苗。無論是車禍、跌倒、踩到鐵釘,只要不確定破傷風疫苗的接種狀況,都建議接種破傷風疫苗,如果最後一劑破傷風疫苗接種時間已超過5年以上,也建議追加施打。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主要是透過性接觸傳染,感染時大多沒有明顯症狀,但是人類乳突病毒可能會導致子宮頸細胞病變,根據研究,高達99%以上的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有關。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有助預防遭到病毒感染,進而降低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目前已有不少國家開始進行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的接種,在台灣目前是針對國一青少女,提供兩劑疫苗接種。已有性經驗、或是產後的婦女,只要未感染也可以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除了施打疫苗之外,維持單一性伴侶、使用保險套亦有助預防遭到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主要經由食物傳染,如果因為工作、旅行必須前往流行地區,例如中國、東南亞、南美洲、非洲等,建議接種2劑A型肝炎疫苗,兩劑接種時間間隔6至12個月。一般而言,完成A型肝炎疫苗接種後,保護力可維持20年以上。B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主要經由血液傳染,遭到感染後可能成為慢性肝炎,並漸漸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稱為「肝病3部曲」,接種B型肝炎疫苗能夠有效預防B型肝炎。台灣自1986年起全面替嬰幼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有效降低兒童的B型肝炎帶原率。長大後我們體內的抗體可能會漸漸消失,陳宏麟說,若屬於B型肝炎感染的高危險群,如醫護人員、血液透析患者、免疫不全患者、多重性伴侶等,可追加接種B型肝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的傳染性很強,經由空氣、飛沫傳染。婦女若於懷孕期間感染麻疹,可能導致胎兒早產、畸形或胎死腹中。未曾接種過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混合疫苗,或是抽血檢驗沒有麻疹或德國麻疹抗體的民眾,都建議要接種疫苗。日本腦炎疫苗日本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是透過三斑家蚊、環紋家蚊等病媒蚊傳播,遭到感染後可能出現發燒、頭痛、上吐下瀉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出現神經障礙、意識狀態改變,甚至昏迷、死亡,致死率高達20至30%。陳宏麟提醒,若住家或工作場所有病媒蚊孳生,建議要接種日本腦炎疫苗。貼心小提醒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都會影響身體的免疫力,陳宏麟叮嚀,請盡量保持飲食均衡、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心情愉快,如果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務必好好控制,也要記得依照時程接種疫苗喔!*接種疫苗、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為預防疾病的措施之一!若有醫療及疫苗接種相關問題,請務必諮詢醫護人員。(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