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

本土疫情確診數未下降 陳時中:狀況不太好

本土疫情確診數未下降 陳時中:狀況不太好#疫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299例新冠肺炎確定病例,分別為297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另本土校正回歸258例,總計557例。確診個案中新增19例死亡。28日新增299例 校正回歸258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經過校正回歸,近日確診個案數趨勢平坦,沒有看到有往下的趨勢,「這樣並不是太好的情況。」他也坦言校正回歸的腳步還需要加快,雖然相關措施有漸漸看到效果,不過速度還是不夠快;盡速把社區內潛藏的確診者找出來,是目前很重要的工作。今天新增的297例本土病例,為157例男性,14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4月29日至5月27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136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94例、桃園市21例、台中市10例、花蓮縣9例、彰化縣7例、基隆市及台南市各6例、嘉義市2例,新竹縣、屏東縣、台東縣、南投縣、新竹市及高雄市各1例。萬華活動史相關110例校正回歸個案258例中,為133例男性,12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1日至5月27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141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114例、彰化縣2例、桃園市1例。綜上所有個案,其中萬華活動史相關110例、茶藝館相關9例、某社團相關1例,其他已知感染源181例、關聯不明143例、疫調中111例。

離島也破功!連江縣出現首例確診個案

離島也破功!連江縣出現首例確診個案#疫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304例新冠肺炎病例,分別為302例本土個案及2例境外移入個案;另有校正回歸本土個案331例,總計635例,確診個案中新增11例死亡,其中馬祖連江縣也爆發首例確診個案。指揮中心表示,今天新增302例,男性158例,女性144例,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8日至25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152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87例,桃園市21例,基隆市13例,台中市9例,新竹縣4例,屏東縣、雲林縣、台南市、宜蘭縣、高雄市及彰化縣各2例,花蓮縣、嘉義市、台東縣及連江縣各1例。強化第三級警戒 未戴口罩不再勸導直接開罰因應本土疫情持續嚴峻,指揮中心宣布強化第三級疫情警戒相關措施及裁罰規定,請民眾持續落實遵循,嚴守社區防線。相關強化措施及裁罰如下:1.民眾外出時應全程配戴口罩,一經查獲有違反情事,不再勸導,逕予開罰。2.經公告應關閉之休閒娛樂場所,將嚴查不得營業;查獲違法營業者,對業者、現場執業人員、消費及聚會者,依法分別裁罰。3.全國餐飲業一律外帶,賣場及超市加強人流管制,並呼籲民眾少去多買,一次購足。4.結婚不宴客,喪禮不公祭。5.宗教集會活動全面暫停辦理,宗教場所暫不開放民眾進入。至於外出時有飲食需求者,得在與不特定對象保持社交距離或有適當阻隔設備情形下,於飲食期間暫時取下口罩。

疫情升溫好焦慮 四不五要專注自我防護

疫情升溫好焦慮 四不五要專注自我防護#疫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疫情不斷升溫,不少民眾出現恐慌。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姜學斌建議,可以透過「四不五要」來減低焦慮:包括不要轉傳或散布恐慌性購物的資訊與照片;不要整天看新聞,應該要透過官方媒體獲得整理好的資訊;不要專注在確診者足跡,要專注在完整自我的防護;減少當面人與人的連結,以「安、靜、能、繫、望」的5字訣,照顧好自己的心靈健康。姜學斌表示,隨著確診者足跡的公布,診間民眾的擔憂更明顯。然而在防疫等級從疫調足跡的警覺,到升級成全面防護的當下,疫情越嚴峻,台灣人更應該站在一起:「我們的敵人,自始至終都是病毒,而不是感染了病毒的人。」造成焦慮的原因有很多,過度接觸令人恐慌的資訊、過度聚焦在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過度預期性地假設尚未發生的事情,都是焦慮的來源。民眾常常會思考,究竟這樣的焦慮是不是過頭了?姜學斌表示,焦慮與一般煩惱的差別,在於症狀的嚴重程度。倘若一整天都處在焦慮的情緒中、或焦慮的嚴重度與壓力源不成比例、覺得自己無法控制或者轉移焦慮的情緒,甚至因為焦慮的狀況,出現類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如胸悶、心悸、耳鳴、喉嚨卡卡的、喘不過氣.等症狀,在經過內外科檢查後,若沒有明顯的器官損傷,就要思考焦慮症導致身體症狀的可能性。在防疫期間,如何避免焦慮產生,姜學斌醫師提出四個建議:1.不要轉傳或散布恐慌性購物的資訊與照片物資是充足的,避免密閉空間群聚才是現在的重點。不要讓自己變成散布恐慌的媒介。2.不要整天看新聞,透過官方媒體獲得整理好的資訊如果一整天都沉浸在重複式、威脅式的媒體資訊裡,會更難擺脫焦慮的可能。不如固定一個時間觀看新聞,或是透過「疾管家」line官方帳號獲得資訊。3.不要專注在確診者足跡,要專注在完整自我的防護我們無法掌握其他人的足跡,但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出門去。不管周遭有無確診者足跡,這幾周的當務之急,都是把自己管好,避免不必要的群聚。聚焦在自己可以掌握、可以改變的事情。4.減少當面人與人的連結,拉近彼此心與心的距離這個時候,可以嘗試以「安、靜、能、繫、望」的五字訣,照顧好自己的心靈健康。包括了:促進安全:疫情已經從特定防護,進入全面防護的階段。應藉由正確防疫資訊的了解,提升自我防護,如減少不必要外出與聚會、維持社交距離、不隨意聽信假新聞、下載衛福部推出的「台灣社交距離」APP等,以創造身心的安全狀態。找回平靜:藉由有效且無害的方式,尋找自己的平靜。包括適度運動、泡澡、休息、聽音樂、深呼吸、做伸展操、正念冥想等,都是不錯的方式。提升效能:若出現不確定感,覺得無能為力或不知所措,可以藉由做一些簡單的小事情,比如清理家裡、好好讀本書、與家人一同做料理等,讓自己得到更完整的自掌控感。互相聯繫:雖然因為疫情影響需要維持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但是仍然可以透過通訊軟體、網路視訊或電話與親友互相支持,表達關心。保持希望:透過安、靜、能、繫,讓自己感覺踏實與肯定後,讓自己知道疫情是一時的,總有一天會過去,對於未來還是要抱持希望。

你所忽略的疫情潛在危機 女性族群面臨身心崩盤邊緣

你所忽略的疫情潛在危機 女性族群面臨身心崩盤邊緣#疫情

圖說:根據調查顯示,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後,女性壓力值倍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疫情爆發後,假日成了Sherry的夢魘。三代同住的Sherry是標準職業婦女,儘管平時工作繁忙,但假日至少能稍微放空休息。疫情發生後,公婆六日避免外出幾乎都在家;對老公來說,與父母的近距離相處非常自然,但對Sherry來說,原來假日休息的時間與空間感被剝奪了。不僅如此,婆婆假日待在家後,開始「軟性要求」Sherry下廚;加上週間有幾天是WFH(Work From Home),婆婆認為應該更有時間煮飯給孩子吃。但面對有時需要視訊開會,卻還要進廚房準備餐點,讓她身心俱疲。Lin則是先生沒有執行WFH,太太在家工作。疫情的另一影響就是孩子停課,先生認為太太應該「比較閒」,可以多陪伴孩子加強教養。但因為必須更花時間陪伴線上課程學習,溝通認知上的落差,也讓兩人多了摩擦。再一個例子是Jenny,她原來是空姐,疫情關係被公司停職,家裡的經濟負擔頓時變大,先生本來有正職也在疫情前離職,幸好有副業支撐生活。但雙薪家庭變成無固定薪水,大家的心理壓力都很大。本來很少下廚的她,由於要減少外食,也重新適應要每天煮飯的型態轉變。面對自己對家裡少了一份經濟收入的貢獻,也讓她覺得很沒存在感、極度焦慮。多元角色讓無償工作時間暴增從2019年底全球新冠肺炎爆發後,民眾的生活型態已漸漸發生改變;表面上看來,似乎工作調配更自由,家人相處時間也變多。但根據聯合國婦女署數據指出,疫情前女性的無償勞動時間是男性的三倍,而疫情發生後數據又倍增。在全球160億小時的無償工作中,女性就承擔了3/4。這個數據,事實上也突顯女性多元角色中的家庭責任。 圖說:身為家中主要事務「規劃者」,女性需更細膩檢視自我身心狀態。康健人壽在今年初發表的一份全球調查研究也顯示:疫情過後台灣女性的職場、健康分數整體下滑,對於職涯發展也更為憂慮,而週末工作的狀況,更比去年9~10月明顯增加。後疫情時代的來臨,讓女性工作與生活取得平衡碰到困難,壓力也倍增。女性兼具妻子、母親、媳婦角色,通常也是家中事務主要「規劃者」,若身處傳統家庭,承受的身心壓力勢必因疫情而增加。因此,怎樣從關懷家人的初衷出發,意識到現階段自我問題,將是接下來的重要課題。身心過勞別忽略 從生活好好善待自己嘉義大學生化系陳政男教授指出,女性族群這段時間最要注意的就是生理與心理面的過勞,從生理狀態來看,關鍵就是睡眠問題,如果已經有失眠狀況,就要從飲食調整與放鬆方法來調整。飲食方面建議可多吃山苦瓜、蘆筍、香蕉來幫助腦中血清素含量,能使心情狀態變好、幫助入眠。另一方面適時補充穀胱甘肽或是薑黃產品,可以改善因為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身體發炎,對初期失眠也有效益。尤其是薑黃素產品,近年更躍升為健康保健指標。以專利卵磷脂包覆薑黃素分子不被胃酸破壞,能大幅保留薑黃素活性,讓保健效果發揮效益。 圖說:適時補充穀胱甘肽或是薑黃產品,能改善因為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身體發炎。除了生理狀態的保養,身心科醫師也強調,處於壓力狀態,或對於生活失去熱情的「過勞腦」狀態,更要多攝取像綠花椰菜、紅番茄、蘋果、富含omega-3如鮭魚、鮪魚等食物,其他像是雞胸肉、豬里肌肉也能幫助消除疲勞,薑黃、芝麻成分更能幫助抗壓。而透過複式呼吸法、伸展,替代高強度的運動訓練,也都能有放鬆效果。最重要的就是要適時「說不」,對工作與生活有限度調整,避免對自己要求過高而超出負荷。溫柔的力量向來都是女力絕佳展現,透過有智慧的互動溝通,與家人一起協調分擔家務,多出來的時間互動交流,也是重整關係的好時機。另一方面,在這個時機點檢視自我身心狀態,或許也是讓健康升級的契機。更多內容請見:交擎生技https://www.facebook.com/ciaoxy/

亞太患者創新峰會 期許資源串連 提升醫療保健環境

亞太患者創新峰會 期許資源串連 提升醫療保健環境#疫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病患在醫療保健系統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促進病患獲得更好的健康照護環境,病患團體對於發展組織的能力需求也日增。今年3月2日至4日由包括國際病患組織聯盟、澳洲罕見癌症協會、國際乾癬協會等在內的五大國際病患團體共同籌備的亞太患者創新峰會(APPIS)使用線上視訊方式展開國際交流。與會者包含台灣及亞太地區如澳洲、韓國、印度等多個國家的病患團體代表,針對利益關係人合作、政策倡議、臨床試驗,病患團體因應Covid-19新冠肺炎等主題進行線上交流。台灣病患團體分享本地經驗 幫助亞太病團建立夥伴關係新思維由於台灣疫情控制良好,八個病患團體齊聚共襄盛舉,一起以視訊方式和其他國家團體參與本次峰會。其中台灣癌症基金會與罕見疾病基金會受邀分享在政策倡議過程如何結合各方力量並尋求共同目標、提升台灣醫療保健環境,成功把「台灣經驗」分享給與會的其他國家。亞太患者創新峰會(APPIS)主席同時也是國際病患組織聯盟(IAPO)主席-Dr. Ratna Devi提及,APPIS旨在解決亞太區病患組織面臨的共同挑戰,以實現為病患組織增強賦能的願景,此計劃獲得跨國病患組織與合作夥伴諾華的支持。諾華很榮幸擔任活動夥伴,實踐對患者的承諾,一起推動病權倡議、病友培力的目標。改變舊世界醫療關係 串連與政府及醫、學界對話會中同時探討到如何提升病患組織的策略能力,例如資源串連,利益關係人合作等;協助病患團體找到機會,打開與各方如政府及醫、學界等合作的大門。同時提醒與會者需思考產出具價值且可後續執行的討論結果,才能有助於進一步擴大病患組織的見解和聲音。納入病友的聲音與參與才能塑造良好的醫療體系亞太罕見疾病組織聯盟代表同時也是APPIS指導委員之一的曾建平先生(KP Tsang)在會中表示:「醫療體系如果沒有納入病友的聲音、病友的參與,不能算是一個良好的體系。」此外,隨著數位工具的普及,病患的聲音與想法將更容易被了解,真正以病患為中心的照護思維將逐漸落實,也因此更凸顯病患生活品質在健康評估的重要性,並由此擬定醫療計畫。有別於傳統以醫學視角來檢視病患照護成效,未來的醫療照護環境將隨著以病患為主體的思維展現不一樣的光譜。

好久沒去日本了!和風口罩讓你重溫舊夢

好久沒去日本了!和風口罩讓你重溫舊夢#疫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多久沒有去日本了?近期全球疫情持續升溫,讓喜愛去旅行的朋友,悶到好難受!明基健康生活幸福物語醫療日系口罩,即日起幸福上市,讓你在無法出國的日子,戴上對日本的想念,解解對日本的旅遊癮!明基佳世達集團擁有豐富的醫療資源與專業通路,首波以日本的思念做為主題,延伸出富士山、經典菊紋、河津櫻、花田物語的日系醫療口罩,目前明基健康生活官方網站已經開始販售,並在各大通路陸續上架,讓喜愛旅日的朋友不能出國,也能享受日本旅遊的幸福氛圍。富士山-彩繪醫療日系口罩「哇!是富士山耶!」大家是否很想念飛行日本的日子呢?世界文化遺產、日本的象徵富士山,完美的山形和終年的白雪帽,搭配立體的紅色太陽,從哪個角度看都好看,每段回憶都要幸福珍藏著,戴上口罩,撫慰一下想飛去日本的心靈,顯得活潑有朝氣,走在路上回頭率百分百。經典菊紋-彩繪醫療日系口罩日本皇室的家徽「十六瓣八重表菊紋」,花瓣向外層層綻放以示皇家風範,展現出優雅與貴氣。日本婚禮,主人家腰帶服飾都是選用菊花圖案,日本人也愛種菊花,認為這是富貴的象徵。想要隱隱約約散發著一股迷人的貴族氣息,就要選擇這款經典菊紋口罩,瞬間凸顯出個人的唯美氣質。河津櫻-彩繪醫療日系口罩當櫻花季時,滿街滿地都可以看到粉紅的、嬌紅的或雪白的櫻花,不管是與家人漫步在櫻花海、與朋友聚在櫻花樹下喝酒聊天、與另一半浪漫約會在櫻花盛開、飄落的瞬間,都是幸福回憶。用柔和的水墨感繪畫出,日本最早開的日本靜岡河津櫻,淡粉色優雅低調散發出女人味,戴上它享受被櫻花包圍的幸福感。花田物語-彩繪醫療日系口罩日本,花一樣的國度,一年四季分明,任何季節時期都能欣賞到不同的美麗花卉,大而柔美、小而精緻,一朵朵色彩鮮艷的繁花在口罩上點綴出層層美麗花田,宛如一幅幸福畫卷,花團錦簇、繁華美麗的樣子,只要戴上口罩,彷彿置身日本花海之間,美好的心情就此開始。哈日族、喜歡日本旅遊的朋友,絕對不能錯過收藏這幾款日系口罩。明基健康生活幸福物語醫療日系口罩,搭配日本經典印花,喚起旅途中的難忘回憶,讓每一天充滿了甜甜的幸福氣息。 欲購買幸福物語醫療日系口罩(優惠售價169元/10入),可至明基健康生活官方網站購買(www.benqhealth.com/),以及各大通路全家便利商店、康是美、Yahoo購物中心、專品藥局、順儷藥局、誠品西門快閃店等陸續上架中,各店販售數量與開賣時間,以各店營業時間為準。

疫情升高當心衰弱症敲門 專家:少動恐加速關節退化

疫情升高當心衰弱症敲門 專家:少動恐加速關節退化#疫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醫學科技日新月異,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延長,根據內政部最新資訊,108年國人的平均壽命達到80.9歲,女性更達到84.2歲,高齡人口、失能人口也雙雙呈現增加趨勢,面對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失智、中風和冠狀心臟病等疾病而退化失能的至親,一旦選擇辭去工作專心照料,就得面臨失去收入又要負擔高昂醫療花費的困境,「照顧貧窮化」的難題近在眼前。疫情再度拉警報,在全民防疫的趨勢下,卻也衍生出長者的衰弱問題。疫情期間固然應提防病毒上身,避免感染,卻也導致長者們大大減少出門活動的意願,一旦活動量驟減,恐加速活動能力退化與認知功能的下降。阿瘦足健康醫學團隊鄭融物理治療師提醒,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的素質、免疫力都會因為衰老而退化,尤其中高年齡層的族群通常在冬天時活動量較少,加上疫情的影響,更應設法維持基本活動量,以免疫情過後更加衰弱。老年人半數有退化性膝關節炎!真相:少動反而傷關節以國人最常見的退化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為例,鄭融指出,65歲以上的人有一半有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症狀是起床時關節僵硬卡卡,活動後狀況好轉,但隨著壓力不斷累積,關節出現痠軟無力的症狀,下樓梯時尤其明顯,在氣候變化時,也會因為氣壓變化、關節中的微小氣泡擴張,產生脹痛痠軟的症狀,長期慢性發炎造成軟組織增生,也會使關節呈現肉眼可見的腫脹變形,不過因為變化緩慢,自己不易察覺,很多人會到軟骨磨損疼痛才發現自己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族群以女性跟肥胖者居多,除了先天結構差異,過去女性的運動比例普遍比男性來的低,連帶使得關節再生速率比較差,鄭融笑說,這其實是很多民眾都有的迷思,「很多人以為預防退化性關節炎,就必須防止軟骨磨損,因此要盡量少動、省著點用,事實上卻是愈省著用,壞得愈快」。預防勝於治療!為關節補充營養,「動起來」比吃更重要為什麼少動反而傷關節?關鍵在於關節補充營養、新陳代謝的方式,鄭融說,「關節裡的血管相對較少,養分交換是靠壓力差來進行,因此關節軟骨需要被擠壓,協助裡面的代謝廢物完成比較強力的新陳代謝,如果運動少,關節受到的擠壓撞擊也比較少,養分交換的速率就會跟著變慢。」鄭融也引述近年一項研究表示,這項長達20年追蹤研究,針對有運動習慣的人和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比較兩個群體的膝關節軟骨厚度,結果發現有運動的人的膝關節軟骨厚度,比沒運動的人多出30%;他也分享了一則真實案例,曾有一名30幾歲男性,每天使用電腦長達10幾個小時,荒廢原本的運動習慣,結果在短短一個月後,膝蓋就開始痠軟疼痛,更不用說現在50歲的青壯年世代,坐辦公室的比例相當高,當膝關節長時間彎曲,裡面的軟骨受到壓迫,造成軟骨軟化,最後就會出現關節退化的現象。對於很多民眾熱衷以食補的方式保養關節,鄭融提醒,營養品可以提高血液中適合關節生長的營養素濃度,讓關節在恢復過程有源源不絕的原料,但要如何將這些原料送進關節裡?「最核心的做法還是要運動,讓關節需要的養分可以從血液進入關節裡面,吃下肚的營養品才有意義。」步態不穩磨損膝關節軟骨!建立運動習慣要從穿對鞋開始對於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從健走開始建立運動習慣,可說是最安全低風險的入門選項。不過鄭融指出,不論從事哪種運動,在開始前一定要先選鞋,矯正步態再開始運動,「因為足部關節的構造精巧,機械性高,如果沒有穿對鞋,導致足部關節擺放的位置不正確,只要歪掉1毫米,這些無法靠肌肉代償的誤差,就會透過槓桿原理往上放大到膝關節,變成5毫米,也因為膝關節構造最怕關節左右或前後晃動產生的橫向水平力量摩擦,一旦穿錯鞋、步態不穩,膝關節承受全身重量加上晃動造成的摩擦,就會加速軟骨磨損。」選對鞋,合腳絕對是重點。台灣常見歐美品牌的鞋款,鞋型窄長,並不適合腳型寬短的台灣人,就曾有人為了特定鞋款而選購大2號的鞋子,結果馬上反映在膝關節上,「穿著過長的鞋子跑步,就像是穿著長長的蛙鞋一樣,為了避免腳尖踢到地板,膝蓋、腳踝都會以較大角度彎曲,久而久之膝關節就會提早退化,這名穿著大2號鞋子的案例,也在跑了幾百公里後就出現膝關節疼痛的現象,換成其他符合腳型的鞋款之後,狀況明顯有所好轉。」運動入門鞋挑選4撇步,動態足壓量測挑出最實穿好鞋關節不適、運動傷害是許多人中斷運動的主因,選擇一雙適合自己的運動入門鞋款,可以從根本降低風險,讓運動習慣維持更久,真正達到健身效果。鄭融強調,一雙好的運動入門鞋款,必須注重楦型、前楦、護跟及鞋墊的設計。楦型要合腳:為父母或自己選擇第一雙運動鞋,比較直觀的選鞋方式,建議從台灣本土品牌的運動鞋入手。以阿瘦皮鞋推出的「萬步健康鞋」為例,阿瘦皮鞋就是以全台門市「動態足壓量測」累積的20多萬筆大數據為基礎,設計出適合台灣人腳型的楦型。前楦頭翹起:平常少運動而想開始運動的人,通常會有阿基里斯腱跟小腿過緊的現象,前楦頭翹起可以降低對足底筋膜、阿基里斯腱的拉扯。護跟要夠硬:走路時足跟是全身的第一個著力點,只要有點晃動或歪斜,身體就會牽一髮動全身,護跟夠硬才能有效限制跟骨晃動,不妨用手壓壓看。鞋墊能緩衝:中高齡族群腳後跟的脂肪墊經常有過薄的問題,足跟容易直接撞擊地板,引發足底筋膜炎、跟骨痛,以「萬步健康鞋」搭配的鞋墊為例,後踝環狀包覆可以集中脂肪墊,填滿護跟和腳跟之間的空隙,讓腳跟鞋子間的關係更緊密貼合不晃動。針對台灣人走路時壓力容易集中在前掌造成疼痛,「萬步健康鞋」鞋墊也以前掌隆起的設計,貼合橫向足弓,分散前掌壓力,讓前掌推進更省力有效率,還有降低拇趾外翻的作用。而對於剛開始運動的人來說,最怕的還有買鞋試穿時沒問題,開始運動之後卻總是腳痛、膝蓋痛,鄭融建議在選鞋時先接受「動態足壓量測」,相對於市面上靜態站著量測,或是脫鞋走路的量測方式,「動態足壓量測」模擬的是腳在鞋子裡的動態行為,包括加速、減速、轉彎、扭轉等最容易造成足部疼痛的行為,加以紀錄分析並將步態分成正常、內偏、外偏等類型。以阿瘦皮鞋全新登場的「萬步健康氣墊鞋」為例,護跟夠硬、鞋底與鞋身外側強度夠,搭配雙效氣墊、專利奈米抗菌皮革及輕量大底,只要不是極端內偏或外偏的步態都能適用,如果是極端內偏、外偏的步態,只要搭配能夠進一步據個人分析結果條件就能客製化適用的鞋墊,進而達到矯正步態的效果。

寒假疫情升溫!教部:營隊無法嚴格防疫建議取消

寒假疫情升溫!教部:營隊無法嚴格防疫建議取消#疫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內疫情升溫,各級學校陸續放寒假,教育部發布5點聲明,提醒各級學校辦理大型集會活動需注意防疫措施,在活動舉辦前,要事先評估必要性及相關風險;若活動確定舉辦,務必訂定完善的應變計劃,及遵守防疫相關措施,若無法嚴格執行防疫規範,建議以適合的方案替代原有的實體活動,或延後舉行。教育部五點聲明一、為防範COVID-19社區感染風險,提醒如有辦理集會活動之主辦單位,應依循指揮中心109年11月29日修正公布之「COVID-19(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因應指引:公眾集會」,妥為評估該活動舉辦之必要性及相關風險程度,若決定舉辦,應訂定完整防疫應變計畫,落實防疫相關準備及措施;依據指揮中心聲明,若無法於活動前嚴格執行完整風險評估,並規劃完善之防疫配套措施,強烈建議取消或延後舉辦。二、進行相關風險評估,必要時得邀集集會活動主管機關及地方衛生單位等共同討論,建議評估指標如下:(一)能否事先掌握參加者資訊:如能掌握所有參加者之流行地區旅遊史、確診病例接觸史,進入活動前亦能進行症狀評估及體溫量測,則相對風險較低。反之,如無法掌握上述資訊,則相對風險較高。(二)活動空間之通風換氣情況:室外活動風險較低;通風換氣良好或可開窗通風的室內空間風險其次;至於通風換氣不良的密閉室內空間則風險最高。(三)活動參加者之間的距離:活動期間彼此能保持室內1.5公尺及室外1公尺之安全社交距離,風險較低。原則上距離越近,風險越高。(四)活動期間參加者為固定位置或不固定位置:前者風險較低,後者風險較高。(五)活動持續時間:原則上時間越長,風險越高。(六)活動期間可否落實手部衛生及配戴口罩:可落實者風險較低,不能落實者風險較高。三、對於有慢性肺病(含氣喘)、心血管疾病、腎臟、肝臟、神經、血液或代謝疾病者(含糖尿病)、血紅素病變、免疫不全需長期治療者、孕婦等,於國內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流行期間,建議避免參加集會活動。四、宣導生病在家休息不參加集會活動,如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嗅味覺異常等疑似症狀,以及指揮中心「具感染風險民眾追蹤管理機制」所列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加強自主健康管理及自主健康管理者,不得參與聚會活動。五、活動如有用餐時,應依據指揮中心109年4月10日修正公布之「COVID-19因應指引:社交距離注意事項」,須保持足夠的社交距離或以隔板、屏風進行區隔。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則應「分時分眾」用餐,以維持足夠的社交距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