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9成胃癌曾染幽門羅旋菌 保胃戰2招

9成胃癌曾染幽門羅旋菌 保胃戰2招#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胃癌成因複雜,在胃癌的危險因子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重要危險因子,研究發現胃癌患者中有9成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此外,飲食過鹹、醃漬食物、飲食衛生、抽菸、過度飲酒,以及遺傳、慢性胃部疾病等亦是胃癌危險因子,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遠離胃癌可從健康飲食做起;並注意胃部警訊,及早察覺接受診治,如有腸胃不適症狀應及早就醫,有胃癌家族史的民眾,應定期接受檢查。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胃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第8位及死因第7位,每年新發生個案有3,700人,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2倍。近年來由於食物保鮮儲存方法顯著改善、民眾飲食衛生觀念提升、減少生食生水以及共飲共食等習慣,胃癌發生率從87年每10萬人口15.4人,下降至105年的9.5人,降幅近4成。 幽門螺旋桿菌經糞、口傳染 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降低50%罹患胃癌風險!胃癌因人體胃部的黏膜細胞異常增生繁殖所致,屬多因素疾病,主要起因於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引起胃部持續的慢性發炎,進而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出現,最後導致胃癌。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糞、口傳染,民眾因不小心吃下遭幽門螺旋桿菌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多數人感染後並無症狀,部分會因為病症的關係而有不同的症狀,常見病症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炎,而胃癌更是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最嚴重的併發症。研究也發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較無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高5.6倍;而根據臺灣大學醫療團隊研究顯示,接受除菌治療可降低50%罹患胃癌的風險。保「胃」戰2招式 人人都是保胃達人!除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外,在癌化過程中也會受到上述危險因子影響。研究也發現,吸菸者比起無吸菸者罹患胃癌的風險高出2.52倍;另外,長期吃鹽分高且醃製的食物,其進入人體後會產生N-亞硝基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也可能致癌,增加罹患胃癌風險(醃漬食物1.98倍)。保胃2招式:健康飲食和及時檢查及早就醫消除幽門螺旋桿菌固然可以減少胃癌發生的風險,但遠離胃癌的威脅必須從生活做起,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供保胃2招式,呼籲所有民眾一起來保「胃」大作戰:一、健康飲食1、避免不潔的食物與飲水、飯前便後要洗手。2、少吃煙燻、醃漬食物,少食用過辣或過刺激的食物。3、戒菸、酒、檳榔。4、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二、及時檢查及早就醫若有腸胃不適症狀(例如長期胃痛、胃脹、消化不良、食慾差等)應及早就醫,若為胃癌高危險群的民眾(例如有家族史或其他胃部疾病者),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感染者須接受除菌治療並應定期檢查。胃癌近年來年齡層更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許多40歲上下的中年患者逐漸增加,不良飲食是造成胃發炎的首要原因,應少吃油炸、醃漬、或者燒烤類的食物、少飲酒,不讓胃增加太多負擔,以免發生早期病變,若持續腹痛2周,應迅速就醫檢查。

婦胃癌4期併轉移 免疫療法助緩解

婦胃癌4期併轉移 免疫療法助緩解#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7歲的張女士胃部腫瘤是已轉移的胃癌第4期,接受胃部手術切除2/3,並安排化學治療,但病情起起伏伏,換過多種藥物仍未能控制,後曾因惡性腸阻塞完全已無法進食、喝水。家屬不放棄最後希望,詢問醫師意見,決定採用臨床試驗對胃癌有療效的免疫療法。使用首次藥物注射後,全身癢及脫屑,但醫師指出,病人皮膚癢顯示對藥物有反應,但後續能不能發生正面的作用仍待觀察。同時間進行剖腹探查,尋求繞道或做造口的可能,結果發現腹內滿滿癌細胞,腸子黏得非常緊無下手處,不得已又把肚子關起來。免疫療法雖證實有效 建議仍從標準治療做起家屬接受最壞結果的心理準備時,張女士的腸子開始通了,完全沒法進食、排便的情況,在第2次免疫治療過程中也明顯好轉,胃管引流減少且開始排便,並順利恢復飲食。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兼任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表示,短短一個月間見證轉變,推斷應是免疫治療發生作用,腸道恢復通暢活力。張女士免疫療法每個月做2次,近一年治療後,癌症指數完全恢復正常、電腦斷層看不到癌症跡象,所有檢查都在正常範圍內,腹水消失、腸道恢復通暢,所有病灶消失,無新病灶出現,且腫瘤標誌物正常至少維持4周。臺中慈濟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高瑞和提醒,免疫治療雖然已被證明有效,但仍非第一線藥物,病人仍必須依醫師建議,從最標準的治療開始執行。健保今天起 增3種免疫療法給付標準的適應症余政展主任表示,免疫治療藥效發揮作用的機轉是激發人體免疫T細胞毒殺癌細胞,研究報告的反應率大約1到2成,張女士對免疫療法反應十分顯著,是突出個案。但免疫療法費用高,張女士自費治療近一年,雖有個人保險貼補,但持續治療帶給病人與家屬沈重經濟壓力。衛福部健保署公告4月1日起,3種免疫療法藥物給付標準的適應症之一,包括胃癌在內。免疫療法非第1線用藥 一線治療無效果才考慮進行到第2線用藥臺中慈濟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高瑞和提醒,免疫治療發展至今,已是癌症治療不可或缺的部份,但相關資料仍在累積,還有很多未知的部份要探討,病人決定是否使用免疫治療前仍要有正確觀念,就是免疫治療雖然已被證明有效,但仍非第1線藥物。所知有效的癌症治療,大部份都被放在第2線或第3線,病人仍必須依醫師建議,從最標準的治療開始執行。尤其目前第1線藥物都是經過實證醫學驗證,效果是最好的,除非第1線藥物真的不能達到效果,才再考慮包括免疫治療在內的第2線藥物。未來若臨床試驗能證明免疫療法優於第1線用藥,經衛生主管單位核定後才能成為第1線治療。

胃癌、胰臟癌術後 5飲食原則顧營養

胃癌、胰臟癌術後 5飲食原則顧營養#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本身無慢性疾病史的46歲王先生,因上腹疼痛2週至醫院就診。自述疼痛發生前,2至3個月內體重已減輕10公斤,就診時抽血檢查發現血糖偏高,進一步檢查發現胰臟頭有腫瘤。手術治療後,營養師的術後飲食衛教讓王老闆的進食量有慢慢提升,改善部分腸胃道症狀,體重也不再直直落。胃癌及胰臟癌 常見腹脹、腹悶感、上腹痛、食慾不振就醫而確診成大醫院營養部營養師李雅萍指出,上消化道癌症為營養不良高風險族群,臨床常見胃癌及胰臟癌病人初次就診時,自述腹脹或腹悶感或上腹痛,導致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病人在接受手術治療後,因為造成腸胃道構造及功能改變,進而影響食物與營養素的吸收及利用,發生營養不良的問題,影響健康及預後。有些病人更會出現「傾食症候群」,在進食後10至15分鐘後出現上腹滿脹、虛弱、頭昏眼花、面色蒼白、出冷汗、疲乏無力、心悸亢進、噁心等現象。這主要是因為食物和液體太快進入小腸,高濃度的碳水化合物在小腸內迅速被消化、吸收,使血糖呈現過度增高,促使胰島素分泌過量,造成反應性低血糖。少油糖、飯後坐一下 胃癌、胰臟癌術後5大飲食原則為改善胃癌及胰臟癌病人的營養狀況,依其接受的術式不同,飲食禁忌也有所不同,但基本原則是「少量多餐」及軟質食物優先,並避免高纖、粗硬、易產氣的食物,是不變的法則。李雅萍營養師建議病人術後的5大飲食原則:1) 少碰高油糖,腸胃乖乖好/傾食症候群常見於胃部手術及胰十二指腸切除的病人,因為含糖飲料、精緻甜食、濃縮果汁等高滲透性的食物,太快進入腸道會導致腹脹、頭暈、無力、冒冷汗等症狀;術後消化油脂的能力也受影響,高油飲食可能會增加脂肪痢發生。2) 飯後坐一下,消化吸收好/因腸胃道構造改變,固體與液體食物分開進食及採半坐臥的方式進食,皆可減少進食後的腸胃道症狀,幫助消化。3) 造血鐵三角,通通不可少/胃切除後會影響維生素B12、鐵質及葉酸的吸收,可多選擇瘦紅肉(牛、豬、鴨肉)、肝臟、貝類(牡蠣、文蛤)、蛋類及深綠色蔬菜等。4) 定時又定量,血糖穩妥當/胰臟癌病人術後胰島素分泌會受到影響,飲食定時定量及避免精緻甜食,有助血糖穩定。5) 定期量體重,營養鞏固好/盡早開始偵測體重,可適時調整飲食,避免體重持續下降導致營養不良。李雅萍營養師提醒,以上是大方向的飲食原則,但各人狀況不同,仍建議諮詢專業營養師,提供個人化的飲食指導及衛教。

胃鏡檢查胃潰瘍 切片揪出早期胃癌

胃鏡檢查胃潰瘍 切片揪出早期胃癌#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早期胃癌、食道癌,當癌細胞還未侵犯至黏膜下肌肉層時,可利用特殊的電刀從黏膜下層將癌腫瘤整片「刨除」!一名82歲男性,3年來長期深受胃食道逆流和慢性胃炎困擾,經胃鏡檢查未發現有胃潰瘍情形。去年6月定期做胃鏡檢查時,在幽門附近胃壁有小於1公分的潰瘍,由於潰瘍情形特殊,經進一步切片檢驗證實是惡性胃癌。由於患者屬於第一期胃癌,經電腦斷層檢查該癌腫瘤還沒有侵犯到胃壁肌肉層,也無遠處轉移情形,經患者同意做「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成功將胃癌腫瘤完整剝離,無需再做化療,術後狀態良好。惡性胃癌常以胃潰瘍表現 定期檢查助辨別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季宏表示,提醒民眾務必要定期癌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惡性胃癌常以胃潰瘍表現,但胃潰瘍不完全屬胃癌,大部份是良性胃部疾病,胃鏡檢查是辨別的利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經全身麻醉,內視鏡由患者口腔進入胃裡,對癌腫瘤施打藥物使它腫脹,形成小小的丘狀,再以特殊的電刀在腫脹的腫瘤周圍劃開掀起,伸入腫瘤黏膜下方將它剝離,剝離的癌腫瘤組織由口腔取出。早期未侵犯深層、未轉移胃癌 可以此術式刨除癌腫瘤此手術講求精準,要在黏膜與肌肉層間完全將癌腫瘤組織「刨除」乾淨,得藉助精密的儀器和經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最適合早期胃癌、食道癌、大腸直腸癌治療,然而先決條件是癌細胞尚未侵犯到深層黏膜下層或肌肉層、未遠處轉移。胃癌和食道癌由口腔進入腫瘤處手術,大腸直腸癌則由肛門進入,與傳統手術或多孔腹腔鏡手術不同,不會在身體外觀留下傷口,住院期間更加縮短。陳季宏醫師提醒,國健署公佈最新國人十大癌症,大腸癌位居首位,胃癌和食道癌分別為第8位及第10位。罹癌原因複雜,最重要是能在最早期就發現癌症的蹤跡,趁還未擴大侵犯和轉移前「連根刨除」,以免後患無窮。

腹痛、食量減 當心瀰漫型胃癌上身!

腹痛、食量減 當心瀰漫型胃癌上身!#胃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女性若有胃痛、反胃或食慾不振問題,注意是否為瀰漫型胃癌上身。彌漫型胃癌又稱皮革胃,好發在女性或年輕人身上。年僅30多歲女性因腹痛、食量減少就醫,沒想到被診斷出瀰漫型胃癌,且已有腹腔轉移。經雙向化學治療合併手術及腹腔熱治療,病情已獲得改善。胃癌嚴重腹腔轉移 手術合併雙向化療35歲的洪小姐3年前確診胃癌,電腦斷層影像顯示嚴重腹腔轉移。先經過雙向化學治療,待病況改善至可接受手術,術後再繼續接受雙向化學治療。目前洪小姐狀況穩定,各項檢查都無復發跡象。另一名38歲劉小姐,因胃癌曾接受全胃切除手術及術後輔助性化療,然而去年9月腹痛診斷為腹腔轉移。進行手術中發現嚴重廣泛性的腹腔轉移,經6次雙向化學治療,目前狀況當穩定,飲食正常、還可以到處旅遊。雙向化學治療 同時毒殺組織中及腹腔表面腫瘤萬芳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呂長運說明,「雙向化學治療」同時使用傳統的全身化學治療(毒殺組織中腫瘤)及腹腔內化療(毒殺腹腔表面腫瘤),達到內外夾攻的效果。待狀況改善後再進行「手術及腹腔熱治療」,即腫瘤減量手術及腹腔熱治療。之後再次進行「雙向化學治療」。相較胃癌合併腹腔轉移的傳統治療,通常只能給全身性的化療,即使可以手術治療,短期內復發轉移機率相當高,存活期通常少於一年。而上述這種化療、手術、再化療的「三明治」療法,有機會達到類似根除性手術的治療結果,延長病人生命期,並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

易飽、腸胃道不適 持續2週恐是胃癌

易飽、腸胃道不適 持續2週恐是胃癌#胃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平時工作壓力大,加上三餐不正常,對於胃痛與腹脹等症狀早習以為常,而現今市售治療胃痛、腹脹的產品也相當廣泛,不少人只要腸胃有不適,便會自行前往藥局購買成藥服用,以緩解這些惱人的腸胃疾病;醫師提醒,若在飲食時,常常吃沒幾口就覺得飽,甚至腸胃道不適狀況,持續兩週以上未見改善,當心可能是胃癌所致!胃癌早期無徵兆 常與腸胃疾病混淆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趙毅主任表示,雖然胃癌患者普遍以年長者居多,但現在仍有ㄧ些年輕病例出現。胃癌早期並無症狀,初期常與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腸胃疾病混淆,而多數人總抱持著「好像沒那麼嚴重」的心態,而輕忽疾病的嚴重性,導致發現時往往已經是胃癌晚期了。飲食習慣恐為致病因 這些高危險群應當心趙毅主任說,胃癌好發於亞洲族群,且與歐美國家較不同,主要發生在胃的下半部,其中韓國、日本的胃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42人以及30人,因這兩國家的飲食中常會出現發酵食物、醃漬品、燒烤,其都會增加胃部病變的風險,對比臺灣11人、泰國5人,由此可見飲食習慣與胃癌風險息息相關。此外,趙毅主任提到,若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癌家族史或有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者,皆屬罹患胃癌的高危險族群,需加以留心。腸胃疾病久久未癒是警訊 盡速就醫免癌上身趙毅主任提醒,日常飲食建議少吃醃漬、煙燻等加工食品,應以新鮮食材為主,且定期接受健康檢查,若出現腸胃發炎、腹脹、腹痛等症狀,即使在飲食上已作調整,如避免刺激辛辣性食物、不抽菸、喝酒,但症狀卻超過2週仍遲遲沒有改善,就應盡速就醫,進行胃鏡檢查,避免胃癌找上門。(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腹痛只買胃藥吃 竟患淋巴癌

腹痛只買胃藥吃 竟患淋巴癌#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0多歲的王太太常上腹悶痛,常常自行買胃藥服用。服藥完症狀稍有改善,但過1、2週又再次發生,情況反覆超過1年終於就醫。胃鏡檢查發現胃壁一大半都紅腫且表面散佈著許多潰瘍,切片顯示為淋巴癌,屬於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癌。小心腹痛、消化不良及貧血症狀胃腸肝膽科醫師康本初表示,淋巴細胞是負責對抗侵入人體病原的細胞,主要位在扁桃腺、脾臟和淋巴結。腸胃道黏膜也有一些散佈的淋巴細胞,構成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當這些細胞轉變成惡性時,就是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癌。可能出現腹痛、消化不良、食慾不佳、噁心等腸胃症狀,有些還會伴隨著體重減輕、貧血。胃的惡性腫瘤從細胞的來源來看,最常見是胃腺癌,也就是一般所指的胃癌。另外有胃基質瘤、胃神經內分泌瘤和胃淋巴癌等,因細胞來源、侵犯程度不同,治療方法和效果都不一。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癌與胃幽門桿菌的感染有關,是低惡性度的淋巴癌,癌細胞的成長擴散相當緩慢。使用公筷母匙 降低感染機會倘癌細胞侷限在胃,以幽門桿菌的藥物治療就有不錯的效果,倘已發生轉移則需要配合放射治療或化療。可藉由平時注意飲食衛生預防,儘量使用公筷母匙,降低幽門桿菌感染機會,也可接受幽門桿菌檢測,早期清除幽門桿菌。康本初醫師提醒,長期胃部不舒服,或是服用胃藥後不適症狀仍反覆出現時,應儘早接受檢查治療。胃的惡性腫瘤因細胞來源、侵犯程度不同,治療方法和效果都不一樣,並非每種都一定要手術,切勿長期自行購買胃藥服用,以免延誤治療。

副作用拜拜 六旬翁重獲「甘胃人生」

副作用拜拜 六旬翁重獲「甘胃人生」#胃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導致胃癌發生比率逐年攀升,根據衛福部103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胃癌發生率位居第七名。臨床上,手術治療是必要的手段,傳統多為直接開腹,傷口大至10-20公分,容易造成患者體力耗盡、復原不易,而近年微創手術日趨盛行,其中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由於「出血少、傷口小、復原快」的優點,受到更多的關注及應用。達文西機器手臂 微創手術新利器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達文西中心彭正明主任指出,達文西手術顛覆傳統想像,僅需約5公分的單一傷口,且可多角度操作,手術器械的進步使患者擁有更好的術後品質,未來可望更加普遍使用。然而胃癌治療除了手術切除外,多數中晚期患者需在術後持續接受化療及免疫療法,而這種全身性治療具有細胞毒性,副作用相對較高,許多免疫力較差的患者便可能放棄積極治療。化療副作用Byebye 免疫力提升是關鍵由此可見,患者免疫力的維持及提升,是抗癌的重要關鍵之一。就有一名62歲的陳先生,胃癌3期合併轉移至淋巴結,醫師建議先透過達文西手術切除腫瘤後再輔以化療,前幾次的化療療程看似相當穩定,到了後期卻因免疫力下降較為虛弱,出現噁心、嘔吐、發燒等副作用,醫師隨即建議服用雲芝多醣體免疫調節劑來維持身體狀況。六旬翁完成療程 雲芝多醣體成效高彭正明主任進一步補充,雲芝多醣體具有免疫調節特性,可以活化白血球,以緩解免疫系統失衡的副作用;根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胃癌患者術後化療若搭配服用雲芝多醣體,五年的平均存活期及無疾病存活期皆可達七成以上,國內適用於消化道癌症,且健保給付於胃癌2、3期術後使用。前述案例陳先生搭配服用免疫調節劑後,明顯感到體力及食慾的提升,副作用也逐漸消退,讓他順利完成了6次療程。為使治療成效提升且維持生活品質,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服用。(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