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年紀越大口味越重?88歲嬤罹「胃癌」醫師微創手術讓她3天就下床

年紀越大口味越重?88歲嬤罹「胃癌」醫師微創手術讓她3天就下床#胃癌

88歲婦人平日體能狀況不錯,還能下田工作,最愛吃下飯的醃漬食品,家裡備有大醃缸自製醃菜,長年搭配煮粥、炒高麗菜等各種料理,隨著歲數漸長,口味越吃越重。去年感覺胃部痠痛且持續脹氣,伴隨噁心、嘔吐症狀,原本自行煮青草茶搭配服用中草藥,卻一直沒改善,就醫檢查結果,確定罹患胃癌。

照胃鏡不舒服、喝瀉藥噁心⋯怎麼辦?醫師親解「健檢常見3問題」

照胃鏡不舒服、喝瀉藥噁心⋯怎麼辦?醫師親解「健檢常見3問題」#胃癌

胃痛、腹瀉、便秘大概是民眾最常見腸胃問題,許多人早就習慣了,卻不知身體可能正在惡化。想徹底了解問題,必須透過腸胃鏡好好檢查,但總是因「聽說」許多傳言而卻步。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指出,隨著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逐年攀升,而腸胃鏡檢查是發現病灶的重要檢項,屬於侵入性檢查,確實過程中有些許不舒服,成為受檢者抗拒主因。

長期腹痛、食慾差以為胃潰瘍⋯醫檢查竟已「胃癌晚期」

長期腹痛、食慾差以為胃潰瘍⋯醫檢查竟已「胃癌晚期」#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57歲許先生常感腹部悶痛與不適,肚子餓會痛、吃飽也痛,在每次服用胃藥後疼痛稍有舒緩因而不以為意,直到1年多前腹痛難耐,才驚覺不對勁,進一步就醫檢查後竟被診斷為晚期胃癌。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立宗表示,胃癌排名為台灣癌症10大死因中第6名,初期症狀難以辨別,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且轉移性胃癌存活期中位數約僅1年,因此要如何延長患者存活期為首要治療目標。亞洲胃癌3大致病因素1. 老化:研究指出,中老年人罹患胃癌發生率增加。2.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國際癌症研究組織(WHO)已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質,若感染恐發展成胃炎,持續惡化就會引發胃癌前兆。3. 飲食習慣不良:常常吃燒烤或醃漬物,或是新鮮蔬果攝取不足、缺乏維生素C的人,胃癌發生機率較高。由於胃癌症狀多為非特定性,類似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腸胃疾病,除非能儘早進行內視鏡檢查,早期發現十分困難,約有4成胃癌患者確診時癌細胞多已屬無法切除之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胃癌。陳立宗指出,過往晚期胃癌仍以化學治療為唯一選擇,雖已有標靶藥物,但只適用於HER2陽性患者,其餘超過9成HER2陰性患者則不適用。「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突破存活期困境但隨著癌症治療有眾多突破性的研究,陳立宗說明:「日前已正式核准免疫療法用於HER2陰性晚期胃癌治療,此治療選擇可突破存活期不到1年的困境。」相較於過去傳統治療方式多為直接攻擊癌細胞,免疫療法是經由喚醒自身免疫系統加以攻擊或消滅癌細胞,正被廣泛使用在許多癌症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補充:「免疫藥物除了可在第三線接力使用外,亦能在第一線與傳統化療藥物合併使用,有望使更多患者受惠。經最新臨床研究證實,有6成患者選擇免疫藥物後腫瘤明顯縮小,且中位存活期達約14個月。」除了可讓患者有較良好的長期疾病控制,並有效延長存活期,同時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減緩免疫療法副作用不適,成胃癌治療關鍵陳明晃也提醒,患者選擇使用免疫藥物時,須注意副作用與相關器官的發炎反應息息相關,可能會出現噁心、睡眠後仍疲倦、呼吸困難、肌肉關節痠痛、無飢餓感、咳嗽或是腹瀉等不適症狀,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須保持警覺,改善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感,成為了晚期胃癌治療順利走完療程的關鍵。「胃癌好發族群大多為60歲以上之長者,但近年臨床觀察,30至40歲的患者也屢見不鮮,如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是當前面臨的課題。」陳明晃呼籲。也建議民眾平時應多注意健康飲食攝取,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煙燻、醃漬食物;若持續出現腸胃不適症狀,如胃脹痛、消化不良、食慾差,甚至消瘦,應盡快就醫檢查,不可當作只是一般腸胃不適而輕忽,才是積極與正確治療的不二法門。

感冒沒胃口3個月?就醫竟是胃癌末期

感冒沒胃口3個月?就醫竟是胃癌末期#胃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老是沒胃口,可能是胃癌警訊!72歲的苗媽媽一向胃口很好,但去年突然食欲下降,原以為是感冒所致,但症狀持續3個月,家人驚覺有異,就醫竟確診為末期胃癌合併肝臟和淋巴轉移,隨後接受針劑化療卻出現手腳腫脹、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且很快復發,嚇得苗媽媽不敢再接受治療。所幸經醫師建議使用新一代健保口服化療藥,讓她重拾治療勇氣。十大癌症常客!每天6.5人死於胃癌胃癌常年居國人十大癌症之列,發生率和死亡率不低,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近五年來,每年胃癌新增人數近4000人左右,而最新公布的108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胃癌共奪走2379人生命,平均每天有6.5人死於胃癌,顯示胃癌防治亟需各界重視。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賴基銘教授表示,胃癌是一種可預防的癌症,過去台灣胃癌的發生率逐年下降,30年來降幅超過四成,十大癌症排名也從30年前第五,降至最新統計的第九位。胃癌與飲食習慣、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密切相關,如果平時能減少攝取醃製、煎炸、燒烤和煙燻類食物,遵循「高纖、低脂、天天蔬果彩虹579」的原則,同時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就能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莫名變瘦別高興!6成確診已是晚期除了正確飲食和衛生習慣,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指出,胃癌早期症狀,例如食欲不振、吞嚥困難、消化不良等,跟胃炎、消化性潰瘍或腸胃功能障礙十分類似,一般人容易輕忽,加上國人較少照胃鏡檢查的習慣,因此,近6成患者初次診斷即為晚期胃癌。另外,體重下降也是晚期胃癌的常見警訊。值得注意的是,晚期胃癌患者由於癌細胞轉移,無法手術,主要靠化療續命。趙毅表示,臨床發現,患者在接受前線針劑化療時,容易出現厭食、噁心、腹瀉、體力虛弱、手足症候群、皮疹、心悸、胸悶、肝功能異常、白血球或血小板下降等副作用,因此影響後線治療的意願。慶幸的是,政府接軌國際,將新型口服化療藥納入健保,讓晚期胃癌的後線治療有新武器。新型口服化療藥納健保 助病友保有生活品質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指出,健保新給付的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主要由一種有效成分和一種保護成分所組成,有效成分能直接嵌入癌細胞的DNA,造成DNA損傷,進而抑制癌細胞生長;保護成分則可以保護有效成分不被體內酵素分解,強化其抑制腫瘤的能力。陳明晃表示,研究發現,晚期胃癌患者在針劑化療失效後,改用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不僅可讓超過4成的病友控制疾病不惡化,幫助延命,還能幫助維持良好的日常體能表現和活動度超過4個月,病友可以自由走動,甚至從事一般家務或辦公室工作,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另外,患者也因為口服劑型方便,不用住院打針,更願意使用。

3個月暴瘦16公斤 竟是腫瘤阻塞胃

3個月暴瘦16公斤 竟是腫瘤阻塞胃#胃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0歲工作穩定、作息正常的曾先生,平常幾乎不看醫生,日前出現疲倦、無力、沒食欲的情況,原以為多休息就會好,但體重卻開始無故減輕,三個月瘦了16公斤,後來因持續嘔吐、無法進食才就醫,檢查發現已是第四期胃癌,腫瘤侵犯至周邊臟器,醫師考量嚴重營養不良將影響治療成效,先以腹腔鏡進行胃腸改道,提升營養狀況,再安排化療、放療縮小腫瘤,之後再執行根除性的「次全胃切除及淋巴擴清術」,曾先生恢復良好,恢復進食,目前定期回診追蹤。胃癌進程快 注意脹氣、食欲不振、疲倦等警訊胃癌位居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九位、世界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好發於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惡性貧血、胃腺瘤性瘜肉及嗜吃鹽醃、煎炸、炙烤,煙燻魚、肉和高香料食品者,由於罹癌初期沒有特異性症狀,因此病人易忽略脹氣、食欲不振、疲倦、體重減輕等警訊,但胃癌進程快,若等到出現嚴重症狀才就醫,病情多已延誤。根除性切除手術是目前治療胃癌的主流方式,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陳家輝指出,胃的構造從上到下可分為胃底、胃體、胃竇三部分,治療胃癌最好的方式是依照腫瘤位置執行「次全胃切除」或「全胃切除」,再合併淋巴廓清,才能有好的預後。而部分癌症晚期的病人雖無法進行根除手術,但也能針對腫瘤造成的出血、穿孔及阻塞進行姑息性治療,如腸胃繞道、輔助性療法縮小腫瘤,手術切除部分腫瘤,以提升生活品質。陳家輝表示,曾先生的腫瘤長在胃竇處,導致胃下半段出口處完全阻塞,食物無法通過,甚至侵犯至胰臟,若直接手術,與胰臟交接處的腫瘤將無法徹底切除乾淨,加上長時間未進食的緣故,曾先生的體重不僅不到50公斤,營養指數更僅有2.4g/dL(正常為3.5g/dL),營養不良的狀態下,腫瘤切除手術的風險極高。進行胃腸改道提升營養 再放療手術除病灶為此,醫療團隊先以提升營養狀況為目標,除了給予靜脈營養,也用腹腔鏡將小腸上拉,與胃體相接,完成胃腸改道;此種作法免除過去腸胃道阻塞患者要做小腸造口灌食的不適,讓曾先生得以進食,再甫以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輔助性療法,縮小腫瘤。五個月後,曾先生營養指數上升至3.8g/dl,體力變好,病灶範圍明顯縮小,與胰臟的界線清晰,醫療團隊再以微創方式進行根除性手術,切除二分之一的胃、清除周邊淋巴;術後七天,曾先生已能由口進食,兩周後平安出院,定期返診追蹤。近年醫療技術進步,胃癌手術存活率明顯提升,第一期就手術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0%,儘管是第四期胃癌,五年存活率也有10%,但陳家輝醫師表示,並非所有第四期患者皆能以此種方式治療,醫療團隊必須視病灶的擴散程度、營養狀況加以評估,與病家討論最適切方式的治療方式。

翁頻吐血嚇壞子女 罕見基質瘤作祟

翁頻吐血嚇壞子女 罕見基質瘤作祟#胃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9歲李老伯有三高病史,頭暈症狀持續半年,不時還有吐血狀況。子女帶他北上求診多次,奔波各專科之間仍找不出病因,日前李老伯再次因吐血就醫,透過胃鏡檢查,發現竟是罕見疾病「胃腸道基質瘤」。所幸及時手術摘除,杜絕其發展成惡性腫瘤的機會,也解決長期不適症狀。 胃腸道基質瘤≠胃癌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林峰年醫師表示,胃腸道基質瘤平均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十至百萬分之二十,因為不太有明顯症狀,因此不容易發現。李老伯就診當天,在診間外不停嘔吐,緊急為其進行胃鏡檢查,發現李老伯的腫瘤正在出血;經住院、暫時止血與定位後,轉由羅東博愛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呂長運進行腫瘤切除手術。 胃腸道基質瘤並不是胃癌,胃癌病灶通常從黏膜開始生長,並呈現潰瘍;而基質瘤生長於黏膜下層,表面黏膜完整,因此沒有明顯症狀。胃腸道基質瘤一般是根據腫瘤大小與顯微鏡下的細胞特性來判斷惡性度,早期進行手術切除為最有效的療法,如晚期腫瘤已轉移,則需以標靶藥物控制。 微創手術除病灶 第二天可進食呂長運醫師表示,李老伯的腫瘤位於胃底,大小約4公分,此次以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腫瘤,傷口小且出血少,也保留了大部分胃容量,日後進食量不受影響。經由微創手術,可減少李老伯具三高病史與年事已高所帶來的手術風險,傷口比較不疼,術後恢復也快,手術後第二天即可進食,年長者身體負擔相對較少。李老伯的胃腸道基質瘤,還好早期就發現,手術切除後只需要定期回診追蹤即可,也不用搭配標靶藥物治療。 基質瘤初期症狀不明顯 需採胃鏡診斷胃腸道基質瘤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跟惡性胃癌與良性潰瘍疾病的區分,還是需要以胃鏡進行診斷。提醒民眾,有任何腸胃道症狀如解黑便、血便、腹痛腹脹等,一定要就醫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