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3成民眾染「這細菌」不自知?醫:忽略「慢性發炎」拖久恐成癌
2023/2/16(2023/2/16 17:10更新)
病人在接受胃潰瘍相關藥物及針對幽門螺旋桿菌的抗生素治療後,不僅胃潰瘍情形獲得改善,也成功根治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新竹台大分院病理部醫師李宥徵表示,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在世界各國盛行率都相當高,根據近年研究,台灣約有3成左右的民眾,患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延伸閱讀:
我可能罹患胃癌嗎?台大醫院用AI幫你看「胃相」9秒揪罹癌風險
幽門桿菌為消化性潰瘍主因
李宥徵指出,雖然在臨床上,幽門螺旋桿菌已被認為是消化性潰瘍,包含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的最常見病因,但僅有約1成感染者會進展至消化性潰瘍,而多數感染者則是不明顯的慢性發炎症狀,這時就須通過檢查來判斷,有無幽門螺旋杆菌的感染。
但李宥徵提醒,消化道症狀不明顯並不代表無風險,病患若在持續發炎反應下,胃部黏膜可能會發生腺體萎縮及腸上皮化生等變化,也就是原本正常的胃黏膜,因慢性發炎而受損,胃黏膜的上皮細胞變成了類似腸黏膜的上皮細胞,長期下來可能變成癌前病變,甚至有機會發展成胃癌。
延伸閱讀:
長期口臭,別以為只是小問題!醫:恐是胃癌、肝病「這4疾」前兆
8成胃癌因感染幽門桿菌
李宥徵說明,幽門螺旋桿菌往往是癌化病變過程中的關鍵,根據統計,除了賁門接近食道處的胃癌外,其餘部位的胃癌有8成以上,可歸因於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如常見的胃腺癌以及發生在胃部的淋巴瘤等,都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
李宥徵指出,門診中有些罹患胃發炎的病患,在使用抗生素除菌後,不只胃炎症狀改善消失,相對也預防了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而導致的胃癌發生風險。因此他提醒,幽門螺旋桿菌帶來的風險不可忽視,呼籲民眾如有上腹疼痛等不適症狀,應盡早就醫,藉由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預防後續相關疾患。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