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血管腔內腹膜支架手術 治療腹主動脈瘤效果佳

血管腔內腹膜支架手術 治療腹主動脈瘤效果佳#腹痛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臟外科陳詠瑋醫師表示,主動脈瘤是主動脈永久性異常擴大,當主動脈直徑超過正常的1.5倍以上就叫主動脈瘤,如腎動脈下方的腹主動脈正常直徑約2公分,若超過3公分以上就叫做腹主動脈瘤。隨著動脈瘤直徑越大,破裂出血的危險性也升高。陳詠瑋醫師表示,主動脈瘤需要以手術治療的情況有三種,(1)腹主動脈瘤直徑5公分以上,胸主動脈瘤直徑6公分以上。 (2)腹主動脈瘤直徑4公分以上且半年增加0.5公分以上;胸主動脈瘤直徑5公分以上且半年增加0.5公分以上。 (3)主動脈瘤合併典型症狀有破裂之虞。 (4)破裂時需緊急手術,高死亡率。 傳統的開腹或開胸手術動輒需要20~30公分的傷口,而現今的技術在血管腔內覆膜支架手術的好處是僅需在雙側鼠蹊部劃開約3~5公分的傷口,在X光機透視之下將覆膜支架放到動脈瘤內,讓動脈血在此腹膜支架內流動而不再流到動脈瘤內讓動脈瘤不會繼續增大,以達到治療目的。這種手術大大減少術後傷口疼痛、病人住院時間與恢復期。衛生署在民國94年與95年已分別通過血管腔內腹膜支架手術為治療腹主動脈瘤及胸主動脈瘤的常規手術,但由於每個覆膜支架的價格約需花費新台幣數十萬元,很多病人仍負擔不起這樣龐大的醫療費用。所幸民國99年2月開始腹主動脈瘤覆膜支架已通過健保給付,今年6月開始又通過了胸主動脈瘤覆膜支架的健保給付,使越來越多的病人不必擔心龐大的醫療費用負擔而能受惠。

男子腸中風! 腹痛劇烈難耐

男子腸中風! 腹痛劇烈難耐#腹痛

成大醫院外科醫師張勝勛表示,所謂腸中風其實就是急性缺血性腸道病變(Ischemic bowel disease)的俗稱,若供應腸道血管被阻塞(栓塞、血栓形成、或腫瘤)或血流供應變少(粥狀動脈硬化、血管收縮、休克或脫水)會造成腸缺血甚至壞死。一個50幾歲男性曾因為腹主動脈瘤破裂而接受過腹主動脈支架手術,也有左下肢深部靜脈栓塞過去病史。幾個月前他因劇烈腹痛至成大醫院急診求治,理學檢查沒有明顯腹膜炎徵象,最後經腹部電腦斷層檢查證實是上腸繫膜動脈阻塞。緊急照會放射科醫師,安排緊急血管攝影,經由血管攝影導管給予血栓溶解劑治療,隔天再追蹤血管攝影並吸出溶解後剩餘血塊,最後無須接受手術,平安出院。張勝勛醫師指出,腦血管阻塞會造成缺血性腦中風,供應心臟肌肉的冠狀動脈阻塞會造成心肌梗塞、壞死,卻少有民眾知道,腸子也會中風,也會梗塞壞死。腸中風意指供應腸子血管阻塞或血流受阻後,腸子因缺血、缺氧,而發生局部或廣泛的組織壞死。

頻繁使用眼藥水易罹乾眼症? 醫師:兩者沒關聯

頻繁使用眼藥水易罹乾眼症? 醫師:兩者沒關聯#腹痛

上班族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看眼睛容易乾澀,習慣拿起市售的人工淚液或眼藥水來幫眼睛補充「水分」,但卻有大陸網站指出,一天點眼藥水的次數超過6次,其實更容易罹患乾眼症!對此,署立豐原醫院眼科主任楊逸儒認為這兩者之間並沒有絕對的關聯性,反而是乾眼症的患者還必須靠著點眼藥水來緩解不適。

胃腸道基質瘤好發中老年人 男比女多

胃腸道基質瘤好發中老年人 男比女多#腹痛

一名65歲男性,因經常性胃脹及不舒服的情形持續兩三個月而來醫院就醫,先於肝膽腸胃內科做了胃鏡檢查,發現於胃大彎處有腫瘤突起,再透過電腦斷層做進一步的檢查確認有一顆3公分的黏膜下腫瘤,於是轉診肝膽腸胃外科,由外科醫師進行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經病理化驗結果確定為「胃腸道基質瘤」。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肝膽腸胃外科黃俊傑醫師表示,胃腸道基質瘤是胃腸道惡性肉瘤中最常見的一種,腫瘤細胞是從胃腸壁中控制胃腸蠕動的細胞演變而來,主要成因是細胞的基因突變所引起,大多數發生在中老年人,平均年齡約60歲,男性比女性稍多,台灣每年超過300人罹患,其中50~70%發生在胃,20~30%在小腸,其餘10~20%發生在食道、大直腸及腹腔內。 胃腸道基質瘤主要的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但不需要做大範圍的淋巴結清除,因此若腫瘤不大時,很適合以腹腔鏡等微創手術方式進行,由於化療及放射線治療效果不佳,若是無法切除或是已轉移的患者,可以使用標靶藥物來治療。延伸閱讀「認識胃腸道基質瘤」: 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710

北港25歲少婦腹痛猝死! 兩眼睜大暴斃

北港25歲少婦腹痛猝死! 兩眼睜大暴斃#腹痛

南投信義鄉近日有5人疑中毒死亡,死因尚未釐清,造成社會不安,現在又出現猝死事件!雲林北港一名25歲蔡姓少婦9日下午腹痛就醫,10日清晨喝下一杯水後,過了約2個多小時卻突然暴斃,死時四肢僵硬、兩眼睜大、嘴巴張開;家屬已同意進行解剖釐清死因。根據了解,25歲的蔡姓女子9日下午因腹痛,於是獨自一人到診所就醫,醫師當時研判是腸胃炎,便開藥讓她帶回家服用。蔡女當晚回家吃過藥、並吃了一些粥,10日清晨起床因口渴喝了點水,沒想到不到3小時,卻突然暴斃死亡;她的丈夫早上返家後發現妻子在床上一動也不動,趕緊將妻她送醫,回宣告不治。蔡女死時兩眼睜大、嘴巴張開、四肢僵硬,法醫相驗後指屍體並未有明顯外傷,也沒有中毒跡象,家屬則懷疑可能是診所用藥不當,才會導致蔡女暴斃。法醫將進行解剖以釐清死因。

腳趾變黑、腹痛休克 腹主動脈瘤作祟

腳趾變黑、腹痛休克 腹主動脈瘤作祟#腹痛

文/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心臟外科 劉殷佐醫師「宰相肚裡能撐船」,但如果肚子裡藏的是「一顆不定時炸彈」,納麼感受又是如何?90多歲的患者李爺爺因腹痛就醫而意外發現一顆大於5公分的腹主動脈瘤,「陪伴」他多年的腹主動脈瘤就如同「一顆不定時炸彈」,經台中醫院醫療團隊緊急救治後,李爺爺開心的說:「我的人生「90」正開始呢」。90多歲的李爺爺有高血壓及心律不整的病史並規則服藥控制,農曆年後李爺爺發現左腳趾頭有變黑的情形,因不痛所以沒加以理會,但過了一陣子卻出現傷口、足背紅、腫、微發燒,當他告訴小孩後,孩子們立刻帶他到醫院就醫。醫師診察後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建議李爺爺住院接受治療。住院期間又發生腹痛及消化道潰瘍,藥物治療後李爺爺順利出院休養。日前李爺爺又覺得腹痛到台中醫院急診求診,當醫師幫李爺爺做身體檢查時,在李爺爺的腹部摸到異常的脈動,當下急診醫師立即幫他安排電腦斷層檢查,果然發現藏在爺爺體內的這顆「不定時炸彈」-大於5公分的腹主動脈瘤;台中醫院立刻安排李爺爺接受主動脈支架置放術;終於將李爺爺的「心頭大患」去除。台中醫院心臟外科劉殷佐醫師說:「腹主動脈瘤的患者平日沒有明顯症狀或不舒服,當來就醫時,常因腹痛甚至休克來求診,而李爺爺先前的腳趾頭發黑也是症狀之一,就是臨床所說的「藍趾症(blue toe syndrome)」。即使患者患有藍趾症,但其足背脈動都還是正常的,因此不容易被發現,再加上老先生之前即有心律不整的問題,因此更容易被模糊焦點。」腹主動脈瘤的處置方法有傳統式的開刀或以介入性血管治療技術執行腹主動脈瘤支架置放術。劉醫師表示李爺爺雖然已經90多歲,但平日身體狀況皆稱良好,因此,及時幫李爺爺做手術對他日後的生活品質是有正向的幫助。李爺爺術後恢復良好,他開心的說:「我的人生90正開始囉!」

輕忽便秘與腹痛竟跟潮流罹腸癌 口服化療提高生活品質

輕忽便秘與腹痛竟跟潮流罹腸癌 口服化療提高生活品質#腹痛

上班族黃小姐害怕大腸鏡檢查,忽視腹痛、便秘逾半年,三年前健檢發現異常,竟已是三期腸癌,才驚覺大便有異味的狀況原來是警訊!她更自嘲:「沒想到自己也跟上潮流,罹患腸癌。」而得知癌細胞轉移至淋巴需要化療時,黃小姐腦中浮現出戴著毛帽、口罩、坐輪椅,加上嘔吐又噁心的畫面,幾乎崩潰而拒絕化療!後來使用不需住院、副作用較低的口服化療,治療半年成效佳,每天照樣運動、還加入社會志工!現今找回生活品質,回到社區大學上課,信誓旦旦要在70歲之前一圓博士夢! 台灣癌症基金會主辦「癌後人生不打折」腸癌病友徵文比賽,期望透過積極的抗癌故事,鼓勵癌友走出心理層面陰霾。52歲黃小姐是「癌後人生不打折」徵文比賽的優勝者之一,她從初罹癌的恐懼轉而勇敢面對癌後人生,展現出積極無懼的抗癌精神,更是所有抗癌人樂觀抗癌的表率!從這次徵文比賽的參加者發現,大腸直腸癌的侵襲不分年齡,且根據最新的96年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直腸癌是連續三年發生人數最多的頭號癌症,可說是全民公敵!罹癌對於病患來說,生心理煎熬往往使生活變了調,根據一份國外研究也發現,癌友在治療後,容易遭逢許多心理層面,如壓力、憂鬱、社會互動等問題,而嚴重降低了生活品質! 而這次徵文比賽的優勝者不只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在生心理層面也都找回應有的品質。台灣癌症基金會賴基銘執行長指出:「現今腸癌治療選擇多,治療上也可兼顧生活品質,例如口服化療新選擇,不用住院,只要搭配門診針劑注射,治療效果大幅度降低30%以上白血球低下的狀況,相對能降低治療過程對生活的影響,而提高生活品質;不用像傳統住院化療,需裝人工血管,副作用較低,對病人來說,不會有感染、血栓風險。在心理層面的調適,也可透過與其他癌友交流分享心情,培養生活興趣,回歸正常生活步調,為自己的癌後生活加分!如透過徵文比賽得獎者積極生活的熱力,學習發揮更多正面的影響力!」 備註:行政院衛生署96年癌症登記報告Restrictions in quality of life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over three years after diagnosis: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2006.7根據2009年於美國腫瘤醫學會發表研究:NO16966 study,Cassidy et al. ASCO GI 2009

單純下腹疼痛 竟惹腸胃道間質腫瘤上身

單純下腹疼痛 竟惹腸胃道間質腫瘤上身#腹痛

小陳(化名)今年36歲,近一個月來老是感到下腹部疼痛,原以為可能只是簡單的小毛病而已,豈知經過醫師診斷,竟是罹患腸胃道間質瘤,整個肚子已塞滿無數顆大小不一的腫瘤,最大的兩顆分別是10幾公分與20幾公分。小陳很不能接受這個聽都沒聽過的疾病,因為這一個月來除了腹部怪怪,身體並沒有哪裡特別不舒服,為什麼這個疾病得來全不費功夫?「腸胃道間質瘤由於少有明確症狀,除非腫瘤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腸胃道出血、腹痛或是發燒情形,所以很容易被忽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莊捷翰表示。什麼是腸胃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簡稱GIST,又稱腸胃道基質瘤)?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民國94年初次診斷腸胃道間質瘤者計177人,近幾年台灣每年約新增200~300個病例或更多,常發生於50 歲以上民眾,男女罹病比例約1:1,是一種在胃腸壁外層長出的瘤,最常發生部位是胃部(占60~70%)、小腸(占20~30%)、結腸及直腸(5%左右)和食道(小於5%),也可能會轉移到其他如肝臟等位於腹部的器官。約20%的病人沒有明顯症狀,都是因其他因素進行檢查時才意外發現,最精準的檢查方法是照胃鏡及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目前全球醫界定義所有的腸胃道間質瘤都是屬於惡性腫瘤,不同於其他癌症有標準分期,而是以腫瘤大小和有絲分裂數做為評估復發危險性的標準。意外的人生,衝擊的不僅是小陳的健康,還有他的家庭財務、太太與兩個年幼的小孩。「我該怎麼辦?我還有希望嗎?」是小陳現在最想知道的事。莊捷翰醫師表示,化療與放療對腸胃道間質瘤的治療成效均不理想,為避免復發或是發生轉移,不管腫瘤是長在胃或腸或其他部位,只要大於2公分,均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方法,之後每隔3~6個月需定期回診接受影像檢查追蹤。如果手術切除部位是胃部,術後會有暫時性消化不良問題,宜從液體食物開始,再來是較軟食物,最後才是正常的固體食物。一旦出現復發及轉移病灶的病人則需使用標靶藥物治療,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是基利克與紓癌特(Sutent)兩種,其中基利克是第一線用藥,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包括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等血球下降,恐使用藥患者出現抵抗力較弱、易感染的狀況,而紓癌特(Sutent)是目前衛生署唯一核准的第二線標準用藥,對超過65%的病人有效,只有極少數病人有高血壓、拉肚子與白血球下降問題。目前這兩種藥物都有健保給付,可以減輕病人經濟上的負擔。不久的未來,第三線標靶藥物也即將問世,屆時能提供復發或轉移病友更好的控制與幫助。拜現代醫學不斷進步及各種新藥陸續出現所賜,腸胃道間質瘤已能獲得一定的治癒率及存活時間,但前提是:正確面對疾病、與醫療團隊充分合作與積極治療。一旦用藥,絕不自行減藥或是停藥。有恆心的定期回診追蹤。保持信心與樂觀態度。親友從旁支持。莊捷翰醫師表示,只要能確實做到上述幾點,腸胃道間質瘤不再是不治之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