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重視「瘜肉」問題 降低罹患”腸癌”風險

重視「瘜肉」問題 降低罹患”腸癌”風險#腹痛

大腸(結腸)癌是大腸癌症,直腸癌是結腸最後6英吋部位的癌症,它們統稱為大腸直腸癌。大腸直腸癌是亞洲地區裡面最常見癌症的一種,在許多亞洲國家裡面,像是中國、日本、韓國,因飲食生活西化,其發病率越來越高。雖然大腸直腸癌發生的確切原因不詳,但是已經找出數個危險因子。這些因子包括了:年齡、家族病史、個人病史、瘜肉、遺傳性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飲食、喝酒、抽煙、糖尿病與肥胖。而哪些族群比較容易罹患大腸直腸癌:如、50歲以上的人罹患大腸直腸癌機率較高,但年輕人也有可能會罹患大腸直腸癌,特別是擁有陽性反應家族病史的人;另外,大腸直腸癌病患的親屬也是擁有比較大的罹患風險,而先前有瘜肉或大腸癌病史的人,也會增加再次發病的風險。瘜肉是從結腸壁擴展生長出來的一團細胞。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內科 - 吳淑明醫師表示,瘜肉的種類有數種,有一些可能會轉變成惡性,雖然增生性瘜肉很少會變成癌症,但是腺瘤性瘜肉則有可能會變成癌症,因此,在做乙狀結腸鏡或大腸鏡檢查,發現腺瘤性瘜肉時,通常都會將其刮除。有一些遺傳性疾病會影響到結腸,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例如:家族遺傳的腺瘤性瘜肉群症以及遺傳性非瘜肉群症大腸直腸癌。有長期的發炎性結腸疾病的人,像是長期潰瘍結腸炎以及庫隆氏症,也比較可能得到大腸直腸癌。    吳淑明醫師說,有研究指出,飲食中的飽和脂肪與熱量含量高,而且鈣、葉酸、纖維、水果與蔬菜含量低,也會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同時,也有證據證明,喝酒與抽煙都會增加罹患以及死於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肥胖的人與糖尿病病患,也都有較高的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大部份的癌症在早期可以治療的階段是不會出現什麼症狀,這也是為什麼早期與定期檢查很重要的原因所在,特別是高風險的族群更是如此。吳醫師提醒,要注意的一些常見前兆與症狀有:「排便習慣的改變、血便、持續的腹部不適感、腸道蠕動伴隨著腹痛、感覺排便沒有完全解乾淨、體重減輕。」從50歲開始就應該做檢查,高風險的族群則應該要從更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做檢查。建議,每年要做一次大便潛血檢查。如果是呈陰性反應,每五年做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以及每十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高風險的族群則應該要做更頻繁的檢查。吳淑明醫師強烈建議,要進行生活方式與飲食上面的改變。限制脂肪的攝取,特別是要限制飽和脂肪的攝取,同時要攝取大量的水果、蔬菜與全穀類。減少喝酒、戒煙以及定期的運動,以保持健康的體重。大腸直腸癌是可以預防的,如果在早期就發現並且刮除會致癌的瘜肉,是有很大的治癒可能性。

輪狀病毒肆虐 小兒腸胃遭殃!

輪狀病毒肆虐 小兒腸胃遭殃!#腹痛

好發於秋冬季節的輪狀病毒近來仍持續發燒,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小兒科彭圭城醫師指出,近來醫院門診中因輪狀病毒引起的腸胃炎而前來求診的病童就佔了三分之一左右,有的甚至已出現脫水現象,若不加以治療嚴重者可能導致休克甚至死亡。醫師表示,近來仍是輪狀病毒腸胃炎高峰期,再加上氣候不穩定,家長仍應避免帶小朋友出入公共場所,平時多洗手並注意個人衛生,飲食勿過油膩,將可減少被傳染的機會。「輪狀病毒」顧名思義,是病毒的形狀環形如車輪狀而得名。彭圭城醫師表示,台灣地區一年四季皆有輪狀病毒感染的病例,但以秋冬季節最嚴重。大致上為每年十一月起病例逐漸增加,至隔年的一、二月達高峰。受感染者以幼兒居多,其中有半數以上年齡層在一歲以下,因此屬於幼兒急性胃腸炎中最常見的病原體。主要症狀是嚴重水瀉、嘔吐、腹痛、發燒,部份病例會合併出現咳嗽、流鼻水等感冒症狀。大部分在三至五天可自行痊癒,但若處理不當可能會發生脫水、電解質不平衡、酸中毒及休克的危險,甚至危及生命。幼兒輪狀病毒可藉由糞便特殊檢查來證實,但並無特殊抗病毒藥物可用以治療,因此只能針對症狀加以緩解,醫師將給予適當的止吐及止瀉藥劑,如出現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需再補充口服電解質水或靜脈輸液來改善。由於輪狀病毒常造成小腸黏膜受損,引起乳糖吸收不良,原本吃嬰兒配方奶粉的幼兒也需要暫時換成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奶粉為佳;或將牛奶濃度降低、少量多餐等等。幼兒亦可能有痙攣發生的可能,但一般而言預後良好,不必長期服用抗痙攣藥物。醫師建議各位父母親,幼兒平時飲食以清淡為佳,在疾病高峰期少出入公共場所,最重要的是大人及幼兒都應多洗手,以避免帶有病毒的糞便經由口或呼吸道造成感染;若有上吐下瀉、腹痛發燒等症狀儘速至醫療院所就診,以免造成傷害。

改善習慣性便祕 教你三餐吃足”纖維素”

改善習慣性便祕 教你三餐吃足”纖維素”#腹痛

排便是身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之一,食物從消化、吸收到殘渣排泄的過程大約是廿四至四十八小時。若時間超過四十八小時沒有排便,或是排便有困難,就可算得上是便祕了。糞便沒有定時的排出,其中的水分在大腸中被再吸收,時間愈久糞便就愈乾硬,愈不易排出。糞便不只是食物的殘渣,還有許多食物的毒素,例如:食品添加物、農藥及亞硝胺等致癌物質,也會再度被吸收。經由「腸肝循環」將這些有害身體的毒素送到身體的解毒工廠肝臟,使肝臟的工作量增加。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張靜芬表示,便祕的人常併發腹痛、食慾不振、口臭、急躁、口乾舌燥、易疲勞、頭昏、頭痛、失眠等一連串疾病前的症兆。如果肝功能不好的人,就更會加重肝病變的發生,同時也提高了癌症的發生及復發率。相關的研究還指出:大腸癌、乳癌、老年痴呆症、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的可能性也會因著便祕而大增。張靜芬營養師提醒,千萬不要忽略便祕問題,以為只是小症狀,隱藏在其背後的卻可能是很大的麻煩。有少數人是因為疾病或服用藥物的副作用而發生便祕,所謂「器質性便祕」,經過檢查證實這類頑固的便祕是需要就醫的,藉由藥物的治療或甚至是手術才能解決困擾。但大部份人的便祕卻屬生活作息不恰當所造成的「習慣性便祕」,由於運動量不足、腹肌衰弱、腸蠕動慢、或是飲水不足,使糞便乾燥堅硬,特別是因為飲食中的膳食纖維吃的不夠,而糞便量少所導致。膳食纖維具有含水的特性,足夠的膳食纖維和水可以稀釋腸內的一些毒素與致癌物質,並軟化糞便、增加重量、促進腸道蠕動、縮短糞便通過腸道的時間,有效改善便祕問題。有習慣性便祕的人應該先檢視自己的飲食是否每天吃足了廿公克的膳食纖維,並且喝足了兩千亳升的水。兒童所需的量較少,計算方法是將年齡加上五,就是兒童適合的攝取量。例如:六歲孩童建議每天要吃十一公克膳食纖維。由於現代人的飲食過於精緻化,若不是特別留意多攝取高膳食纖維的食物,要達到廿公克的纖維素是不容易的。舉例來說,三餐內容:早餐燒餅油條加豆漿,午餐牛肉麵一碗,晚餐吃三菜一湯加白飯一碗及一些水果;一天中只有一些蔬菜水果可提供纖維素,算一算所吃到的纖維素只有五~六公克左右(詳表二),遠低於衛生署建議的每天廿公克以上的量,當然很容易發生便祕了。要吃足膳食纖維,張營養師指出,每天不但要蔬果5、7、9,最好還要有一~二餐的主食是由胚芽米、麥片、整粒豆類等未精製的穀類來代替;而吃水果時,盡量連皮吃才可獲取足夠的膳食纖維。★ 預防便祕飲食:含25公克膳食纖維的舉例說明早餐:燕麥片牛奶粥-5公克午餐  五榖飯1碗+肉、魚、蛋類+青菜2碟+1份水果-10公克晚餐 五榖飯1碗+肉、魚、蛋類+青菜2碟+1份水果-10公克注意:早餐前、早午、午晚餐間需喝300毫升開水 

大腸癌症狀:便祕、便血、便不乾淨

大腸癌症狀:便祕、便血、便不乾淨#腹痛

國內十大癌症排行榜中,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95年由第三升至第二,僅次於肝癌,而其死亡率也只在肝癌、肺癌之下,高居第三,對國人的威脅正逐漸竄升。而這類患者除少部分與家族遺傳有關,大多是飲食與生活習慣所導致,最常見原因是抽菸、喝酒與飲食油膩、攝取紅肉等。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一般外科-姚逸興醫師指出,大腸癌病人最常見的症狀是大便帶血,一般人往往誤以為是痔瘡出血,自行買藥治療,結果病情越來越糟,等到發現是癌症時已來不及。其次,罹患大腸癌容易便祕、大便習慣改變、或排便後覺得解不乾淨,到後來甚至大便變細,這是因為腫瘤變大,阻塞腸子,就如同家中水管阻塞、水流變小一樣,而這些都是初期到中期的症狀,一旦體重減輕、腹痛、腹脹、甚至腹水出現,癌症可能已進入中後期,姚醫師提醒,若有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要診斷大腸癌,肛門內診加糞便潛血反應檢查,是最常用的初步診斷,若糞便潛血呈陽性,則必須接受大腸鏡檢查或大腸攝影,再配合病理切片,幾乎可以診斷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患者。有些人以為抽血可以篩檢大腸癌,並不正確,因為抽血檢出大腸癌的機率僅百分之六十,一般用於手術後追蹤。一旦確診為惡性腫瘤,必須儘快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有時須合併放射或化學治療。姚逸興醫師表示,過去直腸癌病患常因腫瘤擴散嚴重,須做永久性人工肛門,改由腹部排便;現在醫學發達,藉由術前的輔助性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可以有效減少癌細胞擴散,免去永久性人工肛門之苦。近年來運用腹腔鏡進行大腸切除術,開刀傷口變小,更大幅減少術後疼痛。此外,已知有大腸息肉者,姚醫師建議應每年定期檢查,因為部分大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預防勝於治療,凡年滿四十五歲民眾,最好安排每年定期健康檢查,飲食方面更須注意,避免抽菸、喝酒,而太油膩的食物也最好少碰為妙。

解出血便?!預防大腸癌 最好每年定期篩檢

解出血便?!預防大腸癌 最好每年定期篩檢#腹痛

大腸癌,以往都被認定是歐美西方人的疾病,但這幾年來,台灣大腸癌罹患人數節節昇高,已經超越胃癌。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地區癌症死亡人數,大腸直腸癌分別各佔男、女癌症第三大原因,僅次於肝癌和肺癌。隨著國人飲食方式,越來越接近西方飲食,缺乏纖維素攝取,大腸癌也將越來越多,更不容我們輕忽。臺安醫院一般內科蔡青岩醫師表示,大腸癌患者依據腫瘤發生部位不同,各有不同的表現。比方說,左側大腸癌常會排便習慣改變、突然間便祕、解出的糞便變細,或便祕腹瀉交替、解出血便、腸阻塞。如果腫瘤接近肛門,可有解不乾淨、裡急後重感;對於右側大腸癌患者,並不會出現阻塞症狀,多以貧血、腹部腫塊、腹痛表現。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建議患者還是先拜訪腸胃科醫師,評估是否須要進一步檢查。對於完全沒有症狀的人,就必須靠篩檢。蔡青岩醫師指出,大腸癌篩檢方式依據發生的危險機率,分為一般危險群和高危險群,其定義如下:一般危險群:汎指五十歲以上民眾。高危險群包括:家族史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有人於六十歲前發現有腺瘤,即腺體型息肉。過去曾罹患大腸息肉、大腸癌、乳癌、卵巢癌、子宮癌病人。炎性大腸炎患者。多發性腺體型息肉症候群。多發性幼年性息肉患者。非息肉型遺傳性大腸癌家族。針對一般危險群,篩檢建議:每年糞便潛血檢驗,若為陽性反應則必須接受大腸鏡檢或大腸鋇劑攝影+乙狀結腸鏡檢。每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如發現息肉且經切片證實為腺體型息肉,或發現超過一公分之息肉,均必須再接受大腸鏡將全部大腸檢查。或結合1與2,每年糞便潛血檢驗+乙狀結腸鏡檢。蔡醫師強調,對於高危險群中1.家族史,特別是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中,有人於五十五歲前即有大腸癌,或有人於六十歲前有腺瘤者,更須確實篩檢,建議於四十歲時開始檢查,方式如同一般危險群建議,其餘高危險群各有不同建議。大腸癌是一種生長較為緩慢的惡性腫瘤,對於各種治療,均有不錯效果。較早期大腸癌治療,預後五年存活率常可達八成以上,因此更值得早期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改善腸子鬧脾氣 高纖少油、放輕鬆

改善腸子鬧脾氣 高纖少油、放輕鬆#腹痛

23歲的鄧小姐(化名)有便秘困擾,長期服用瀉藥,因此常導致腹部絞痛,排便後才得以緩解;56歲的陳先生(化名)則是吃了東西就想拉肚子,每天要上十多次洗手間,他們就醫做了多種檢查,始終找不出原因,其實這都是「腸躁症」惹的禍。腸躁症也稱為大腸激躁症,是一種功能性的胃腸障礙,主要症狀為腹痛、且疼痛在解完大便後會緩解、腹漲、腹瀉、便秘或是便秘和腹瀉交替發生,排便有黏液狀物、排便困難、解不乾淨的感覺、解了又想解、排便急迫、肛門口有異物感等。如果做過各種檢查卻找不到原因,就可能是得了腸躁症。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胃腸肝膽科陳振寬醫師表示,這是一種身心官能症,多半是遺傳和環境因素交互作用所造成,像從小的飲食排便習慣、緊張壓力、心理人格特質等,都是腸躁症的可能成因。腸躁症是胃腸科門診最常看到的病症,在台灣約有20%的人罹患此病,程度輕微的偶爾腹痛、腹瀉、便秘,不治療也會自然痊癒;中等程度的病人常需要看醫師、服用藥物才能改善,而嚴重者即使一再就醫服藥仍無法得到緩解,往往影響日常生活、正常工作,甚至需求助精神科醫師。陳振寬醫師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腸躁症和大腸癌或其它腸病變的症狀往往不易區別。如果年齡超過50歲、有大腸癌家族史、出現血便、貧血、體重減輕、腹部腫塊、最近排便習慣改變等警訊,便可能不只是腸躁症,而須進一步接受大便潛血反應檢查、大腸X光攝影、大腸鏡檢查,以診斷是否為大腸癌或其它腸病變。其實,腸躁症的預後相當良好,病人除了不適症狀外,並不會影響身體健康,或有生命危險。但為了改善症狀,減少日常生活不便,仍需改變飲食、作息、服用藥物多管齊下。陳醫師建議,生活上應避免緊張壓力、三餐定食定量、勿進食太快、選擇高纖少油食物、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多運動等,都可改善腸躁症的不適。嚴重時則應找胃腸科醫師,考慮使用止痛、止瀉、通便、整腸、抗痙攣、抗憂鬱、抗焦慮等藥物。

容易疲勞常腹痛?當心腸癌找上你!

容易疲勞常腹痛?當心腸癌找上你!#腹痛

根據衛生署統計癌症居國人十大死因之榜首,其中大腸直腸癌高居第三位,每年新發現的腸癌病例數則約有六千多例,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癌症的轉移則是造成大部分的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光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壽星醫師表示,診斷時發現不少出現容易疲勞、經常腹痛的病患,都是罹患腸癌,其中三名腫瘤大小更超過了10公分,由於患者到院時已是癌症中晚期,癌細胞直接侵犯鄰近器官,手術的風險及困難度大大增加;三位病患後來分別在經過前後六至八小時不等的長時間手術治療後,目前均恢復良好,於門診追蹤中。陳壽星主任指出,通常視腫瘤出現的部位不同,腸癌症狀可能有經常莫名腹痛,血便以及容易疲勞、心跳加速等貧血症狀;由於腸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較易被疏忽,往往等到明顯症狀出現又為時已晚,而喪失治療先機。其實腫瘤只要侷限在腸道內,未擴散到鄰近淋巴腺及其他器官,治癒的機率高達八成,因此民眾應隨時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保持警戒。醫師呼籲民眾,除了注重平日飲食均衡及正常作息外,應定期到醫院由大腸直腸專科醫師依個人狀況來安排篩檢。例如糞便潛血反應檢查、乙狀結腸鏡檢、全大腸鏡檢等,讓具經驗的醫師來為病患作最適當的選擇。早期篩檢並發現,才能獲得最佳的治療及預後效果。

上腹痛併發燒,膽結石惹的禍

上腹痛併發燒,膽結石惹的禍#腹痛

最近門診發現多例上腹部疼痛合併發燒的高齡病人來看門診,其中一位家住沙鹿的77歲吳阿嬤表示,過去也常會出現輕微腹痛,起初不以為意,吃了胃藥之後似乎狀況稍微舒緩,沒想到近一個禮拜,連續三天出現上腹部急劇疼痛還有點發燒,家人急速送到醫院急診,經醫師用腹部超音波仔細檢查,才發現是膽囊結石所引起的膽囊出口阻塞,因為膽汁不順引起膽囊炎需要緊急做膽囊切除手術。光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醫師 蘇劍秋指出患者若膽囊發炎嚴重,會使得膽囊壁變厚,發生嚴重沾黏,此時若施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容易失敗,宜以傳統剖腹手術切除膽囊。如果可以及早檢查發現有膽囊結石併輕微症狀時以腹腔鏡做膽囊切除手術,傷口會較傳統手術來得小、疼痛感亦較低,住院日短可早日返回工作崗位。膽結石膽囊炎在國內是相當常見的疾病,最常表現出的症狀即是上腹部疼痛,其中50%的患者吃到油膩的食物時就會感覺腹痛,約有60%~70%的患者也會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但也有些人是沒有症狀。有症狀的膽結石若沒有即時處理的話,從輕度的合併症如急性膽囊炎、膽囊膿瘍、膽囊壞死、膽囊破裂、腹膜炎、到嚴重的膽囊癌、甚至敗血症死亡都有可能。如果膽囊內的結石掉到總膽管時,更會引起黃疸、膽管炎、甚至是膽管癌,尤其高齡患者若同時患有糖尿病及內科疾病(心臟病、腎臟病、肝臟),更容易發生膽囊壞死而變成敗血症。如果早期發現有膽結石但無症狀,可先觀察未必需要動手術;不過隨著醫學技術日益進步,因此建議可以及早接受腹腔鏡手術、此手術安全度高又不像傳統手術那麼痛,更可避免日後年老時發生不必要的合併症,甚至在高風險的情況下動手術。所以,如果家中有高齡長者出現有類似上腹痛症狀,家人千萬不要忽略而延遲治療,建議您早一點至醫院檢查及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