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

減輕照護負擔 政府大推高齡友善社區

減輕照護負擔 政府大推高齡友善社區#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普遍少子化觀念,加上醫療進步,平均壽命延長,老年人口越來越多,佔總人口數的比例更是逐漸攀升。老年族群的健康與否,關係年輕一輩的負擔多寡。如果能在社區設立相關措施,以群體的力量來關懷、照應老人,相對起來可以從老人未病時就加以預防,減輕負擔。政府結合社區力量 推動高齡友善臺灣65歲以上人口已逾318萬人,占總人口13.5%,預估2018年將達14%,進入高齡社會。目前臺灣已有12縣市老年人口超過14%,預估2061年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41%。國民健康署積極建構結合高齡友善社區及城市,將進一步推展失智友善社區、與重症末期病患的友善支持環境。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國民健康署自2010年起積極打造台灣成為高齡友善社會,2013年全國已有22縣市全面推動。除結合地方縣市政府跨局處平台,也逐步將高齡友善推展落實到社區,結合社區資源,由下而上推動由地區鄉鎮營造適友善老人的生活,使在地老人都能以年輕活躍的心態面對老化。不只被照顧 老人當志工自主經營生活關懷城市以健康城市為基礎,建構健康的公共政策框架,架構涵蓋了環境、服務與政策,透過軟、硬體設施之改善,連結社區、商家、慈善、宗教團體的民間組織及建構社區夥伴關係,發揮社區力量。王英偉署長表示,期望透過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推動高齡友善社區、失智友善社區與關懷社區。讓年長者不再只是被照顧者,而能自主經營老年生活,參與社區活動,如志工、傳授經驗與知識者。或協助家庭照護者貢獻自己的力量,對社會持續貢獻。病得少、老得慢、活得好,更能活得有品質到人生最後。

逾6成長者好憂鬱 3要點助早期發現

逾6成長者好憂鬱 3要點助早期發現#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即將步入高齡社會,老人照護成一大問題。而若是長者們自理能力提高,能夠降低晚輩甚至是政府單位照護上的負擔。因此,從老人的身心靈健康開始關注及維護,從疾病未現之時多加關懷,更是關鍵的第一步。停看聽3要點 察覺老人憂鬱依據資料顯示,61.3%的長者會因為2種以上的生活困境長期未獲解決而累積壓力,進而造成情緒困擾,甚至產生負面想法或作為。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王鵬智表示,針對長者心理健康,可掌握「停、看、聽」3個要點,早期發現、早期協助。1) 停下來/適時停下腳步,靜下心來傾聽長者的需要。除了協助解決問題,也讓長者感受到有人相伴,降低長輩的孤寂感受、療癒長者的心靈,進而減少低落情緒的累積。2) 看一下/長者容易因為親友過世、退休後收入減少、身體機能衰退而造成人際網絡崩解、社會地位下降,產生無用感或是因為病痛帶來失能,引發情緒低落及內心憂鬱。當長者身體衰弱或不適,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進行評估、治療。3) 聽一下/多留意長者身體狀況,是否出現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早醒及食慾不振情形。對周遭事物失去興趣,改變原先常規性的休閒活動,就應多給予傾聽與陪伴,減少生理性與社會因素帶來的空虛感。 社區心理健康活動 在地化看顧老人心臺北市衛生局為強化長者心理健康,除了設有鄰里關懷據點、老人共餐活動及長者健康檢查等,還提供長者及照護者心理衛生服務、憂鬱症篩檢及情緒生理狀態觀測,並於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與自殺防治中心定期與相關單位舉辦心理健康活動。相關訊息可撥打1999轉8860,或至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mental.health.gov.tw/查詢。

自己的終點自己選!安寧醫療註記開跑

自己的終點自己選!安寧醫療註記開跑#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疾病末期,是否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也不再插管、氣切,而選擇善終,選擇權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事先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並與家人溝通,避免子女面臨抉擇時難以決定,造成家人彼此間的衝突。華人家庭觀念重 用遍急救方式留家人大林慈濟醫院安寧共同照護護理師何玉雲表示,華人的觀念以家庭為主,做醫療決策時,往往由家屬主導一切。常常因為不捨家人離去,而決定為末期患者氣管插管、電擊、心臟按壓,住進加護病房。若是管子拔不掉,就要面臨氣切,以及呼吸照護跟長期照護安養問題。近年來醫療自主意識頭,不希望醫療決定由別人掌握。政府推動「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註記健保卡」,只要事先簽署,勾選接受安寧緩和醫療、接受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不施行維生醫療,並註記於健保卡上,就能當自己醫療的主人。台灣安寧照護品質高 居亞洲之冠根據英國公布的全球臨終安寧照護死亡品質評比,2010年,台灣的總體表現在全球40個受調查國家中排名第14,更在亞洲居冠。2015年,受調查國家增加為80個,而台灣排名大幅晉升至第6,仍位居亞洲排名龍頭,可見台灣在安寧緩和醫療的表現深受國際肯定。若是簽署註記完畢,罹患嚴重傷病,且經專科醫師認為不可治癒,近期內病程進行到死亡已不可避免,希望未來可以走向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末期臨終時,可以在安寧療護照護和家人的陪伴下,走向善終。

家有長者注意!政府長照服務減重擔

家有長者注意!政府長照服務減重擔#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86歲的陳爺爺,中風癱瘓臥床在家5年多,吃飯、沐浴、翻身等日常生活皆仰賴妻子陳奶奶獨自照料。75歲的陳奶奶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最近身體大不如前,加上陳爺爺肺炎出院後,身上多了鼻胃管及導尿管,使照顧變得更繁重,讓陳奶奶快要不堪負荷。將成超高齡社會 長照服務減負擔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世傑表示,預計民國110年,台灣老年人口將達20%以上,每5個人即有1位老人,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急遽增加,每個家庭都要面對長者照顧議題。推估台北市需要長期照顧服務的人口數高達7萬人以上,而連接民眾照顧需求與長照服務,將由照顧管理專員陪伴民眾。臺北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連結服務內容,包括居家式服務(居家服務、居家復健護理及居家醫療等)、社區式服務、日間照護、住宿式服務(養護機構或護理之家)、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等,以及社區整體照顧服務、失智照護服務、社區復健及預防及延緩失能等服務。照顧專員訪視 打造個別服務台北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負責民眾申請、評估各項需求,照顧管理專員接到諮詢電話,耐心傾聽家屬的需求,做各類服務的介紹與補助額度說明。完成初步篩選符合的條件後,會約定時間到家中訪視及評估。照顧管理專員將透過完整評估,了解失能者的溝通能力、日常活動能力、居家環境與社會參與、情緒及行為及主要照顧者負荷,與失能者或家屬共同討論照顧計畫,打造個別化之長照服務。有長期照顧服務需求,可來電02-2537-1099,長期照顧服務資源及相關資訊,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health.gov.taipei/Default.aspx?tabid=879。

預防勝於治療!調氣合神法助強身健體

預防勝於治療!調氣合神法助強身健體#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國人習慣運用中醫藥來養生、保健及體質調整,中醫藥的精髓及強項在調整氣血平衡,正是「上醫治未病」,在疾病還沒找上門前就先作預防,避免日後生病治療的諸多麻煩。傳授中醫藥膳及運動 助老人滋補強身為發展中醫健康促進及預防醫學,衛生福利部委託中國醫藥大學執行計畫,設計符合健康或亞健康民眾需求之中醫預防醫學模式,結合醫療院所及社區資源,向民眾講授中醫體質及養生藥膳觀念,並由中醫師指導練習中醫養生功法。計畫團隊在台北市士林區天山里、天和里及中正區南門里舉辦中醫照護模式健康活動,號召近100位里民參加,課程除講授中醫體質、飲食等養生知識,並由中醫師指導中醫養生功法「調氣和神法」,功法簡單易行,讓老人做起來也輕鬆。持續做功法 調整體質、平衡自律神經學員在練習「調氣和神法」8週後,透過量表進行成效評估,體質差異及健康狀態皆發現明顯進步。同時,計畫團隊也檢測參與學員的心率變異,自律神經的平衡上有顯著改善。衛生福利部已陸續於中區及南區舉辦本計畫推動成果分享會,邀請計畫團隊及中醫師、西醫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及護理師等專家學者,進行雙向溝通及意見回饋。衛生福利部將以系統性方式推動中醫預防醫學發展,因應高齡化社會的健康管理需求,建立中醫在健康促進與預防醫學之照護模式。

強化長者肌力 運動5招防跌倒

強化長者肌力 運動5招防跌倒#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即將邁入高齡社會,超過8成以上長者同時罹患超過1種慢性病,且每6位就有1位1年內曾跌傷,然而,近4成長者都沒有規律運動習慣。研究顯示老人肌力對維持日常生活機能至為重要,亞健康及衰弱長者應增加日常性活動及減少靜態時間,優先著重輕度的肌力強化活動。長者運動5招 平時輕鬆練肌力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65歲以上銀髮族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並且每週進行3次促進平衡及防跌的運動。國民健康署結合地方政府衛生局辦理運動課程,提供運動5招給長者活用,每週進行3次肌力及平衡訓練,每個動作重複10次,可強化長者上下肢肌力,預防跌倒,共享運動樂趣及交流。1) 扶椅背墊腳尖、腳跟站立/於站姿下扶著椅背,站穩後,雙腳跟提起,停留1至2秒。可訓練小腿部分肌群,減少跌倒風險。2) 蹲馬步/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身體微向前,再往上,做蹲馬步的動作,重複做10次。反覆坐到站及站到坐的動作,可訓練到股四頭肌的向心與離心收縮,強化膝關節及下肢肌力。可增強下肢整體功能,增加行走距離,減少跌倒風險。3) 拔劍/運用彈力帶,以坐姿方式進行,右手抓住彈力帶壓在大腿下,左手將彈力帶一端拉住,並往左斜上方拉,重複10次再換手再進行。可以強化手臂肌肉,從高處取物時也不擔心。4) 二頭肌彎舉/運用彈力球,以坐姿方式進行,軀幹固定,上臂貼緊軀幹,將球夾在前臂和上臂間,手肘彎曲,用力擠壓。左右手輪流做,各重複10次。不僅可以訓練手臂肌肉,助於日常生活買菜、提重物等功能。5) 雙腿內側夾球抬雙腳/採坐姿方式進行,雙腳屈膝呈90度,將彈力球夾在2邊膝蓋中間,身體坐直,使用腹部力量將兩隻腳同時抬起,可以訓練腹部核心肌群,改善姿勢體態。

回顧人生缺憾 大多數癥結都是錢!

回顧人生缺憾 大多數癥結都是錢!#老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回顧自己的人生,想必每個人都會有許多感到後悔的事情。因此,向高齡者提出了以下問題:「從前曾經失敗過,覺得自己應該要做得更好的事情是什麼?」所有受訪者一致認為「應該要多存錢、增加資產」,遙遙領先其他答案,占百分之三十八(參照圖3-1)。不出所料,這是因為老後很花錢的緣故。其次,有超過一成的人回答「應該玩夠本」、「早知道就多談幾段戀愛」、「不該以工作為重,而是多重視個人生活才對」。而自由回答的部分,針對自己本身的回答有像是「學生時代應該更用功」、「沒有好好發展興趣」、「應該把英文對話學得更好」、「從前過得太奢侈」、「婚姻失敗」、「改建住家的時機錯了」、「應該好好管理飲食內容」、「因為生病,五十歲之後就沒辦法工作了」。針對工作的回答則有「換錯工作」、「對於事業上的交際往來應該更謹慎注重」。對於小孩的回答則有「孩子不工作」、「孩子學校的選擇方式」、「沒有把兒子的病治好」。而對於父母,則舉出了「花太多錢在父母親身上,導致自己現在很辛苦」的回答。對於人生的缺憾,照理來說「不幸」者應該比「幸福」者還要多,因此將「不幸」者與「幸福」者的回答人數百分比差距由多到少排列成表。觀察結果,差距最多者為「婚姻生活不美滿」。相對於有百分之二十八的「不幸」者選擇此選項,「幸福」者僅有百分之三的人,差距相當大(參照圖3-2)。果然,人生的成敗大多操之於婚姻。其次,有百分之五十五的人回答「應該要多存錢、增加資產」,認為「學歷不夠好」也占有百分之二十。接下來是「創業後經營不善」,占百分之十二,「太揮霍退休金」者則占了百分之十六。這些都是與經濟層面有關的回答。再者,有百分之十六的人自認「沒把孩子教好」,而「應該玩夠本」及「應該多談些戀愛」各占了百分之二十二,顯示對年輕時的生活感到後悔。 (本文摘自/在下流時代,也要做幸福老人/時報出版)

越老越鬱卒 老年憂鬱警鈴啟動!

越老越鬱卒 老年憂鬱警鈴啟動!#老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到身體疾病跟憂鬱症之間的關聯,還有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老年憂鬱症。年老本身並不會引發憂鬱症,包括臺灣在內世界各國的流行病學研究甚至指出:老年世代被診斷出重度憂鬱症的機會,比年輕世代來得低。是身體不適還是心理不適?但隨著年紀增長,身體逐漸老化,各種毛病也陸續出現,視力模糊、齒牙動搖、行動不便、慢性疼痛、睡眠障礙、健忘等等,生活的自主性和控制感漸漸消失,心情難免容易沮喪和低潮。這時候,如果再加上心理和情緒的壓力,如喪偶、孤獨、經濟狀況不佳、家庭關係不良、人際支持網絡不足、失能等,就會大大增加高齡者罹患憂鬱症的機會。老人家感受到憂鬱情緒時,通常不會說:「我不開心、我心情不好。」而是以「抱怨身體不舒服」來表現,只會描述自己失眠多夢、沒胃口、頭痛、便秘、拉肚子、感冒、骨頭痠痛、手腳抽筋無力、頻尿等。帶他們到醫院檢查,也找不出毛病來,家人就更容易認為他們是無病呻吟,而輕忽病情。支持系統越不足的老人憂鬱程度越高老人憂鬱症有時不容易被診斷出來,病人或家人常常以為這些身體上的不舒服只是老化的正常現象,吃了一堆安眠藥或止痛藥,效果卻不佳,這才發現是憂鬱症在作祟。一般來說,年紀越長、身體疾病越多、支持系統越不足的老人,憂鬱的程度可能就越高。老年憂鬱症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健忘。這種情況很容易與失智症混淆。不過,跟失智症不同的是,憂鬱症經過治療之後,隨著情緒的好轉,健忘的情況也會改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許多老年人退化性的大腦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它們常常會合併憂鬱症狀,甚至它們的早期症狀是以憂鬱症來表現。臨床上常常要治療一段時間,才能區分憂鬱與大腦退化之間的關係。老年憂鬱症人口女性比男性多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黃宗正醫師曾指出,臺灣社會正在快速老化,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260萬人,若依照國外的調查數據,老年憂鬱症盛行率約12%來估計,國內至少有31萬名高齡者,深受憂鬱症困擾。而根據臺北榮總醫療團隊在石牌地區所作的調查得知,社區中的老年憂鬱症人口盛行率大約是9.8%,女性比男性多。老年憂鬱症的嚴重程度,通常與鰥寡孤獨、身體疾病(如中風、認知功能障礙)、低社經地位有密切關係;尤其身體的疾病,是引發憂鬱症最常見的危險因子。身體的毛病越多,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也會越高。老人憂鬱容易讓疾病形成惡性循環臨床發現,不僅住院老人罹患憂鬱症的情況相當普遍,一般家庭中也有許多老人出現憂鬱症狀,由於尚未達到診斷標準,而被家人忽略,以致沒有受到合理的協助。老年人一旦罹患憂鬱症,併發的行為症狀將很令人頭痛,也會讓原有的身體疾病雪上加霜。例如很多老人生病之後容易失去鬥志,不聽醫囑、不想起身活動、自暴自棄、食慾降低、營養不良甚至長出褥瘡等,讓原有的骨質疏鬆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更加惡化,然後又更加重憂鬱症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其實所有的疾病都一樣, 防重於治療,憂鬱症當然也是如此。由於憂鬱症是多重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最好的預防之道當然是多管齊下,從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等三方面共同著手,盡量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其中,最重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良好的壓力管理。(本文摘自/珍愛生命,希望無限/心靈工坊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