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

越老越鬱卒 老年憂鬱警鈴啟動!

越老越鬱卒 老年憂鬱警鈴啟動!#老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到身體疾病跟憂鬱症之間的關聯,還有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老年憂鬱症。年老本身並不會引發憂鬱症,包括臺灣在內世界各國的流行病學研究甚至指出:老年世代被診斷出重度憂鬱症的機會,比年輕世代來得低。是身體不適還是心理不適?但隨著年紀增長,身體逐漸老化,各種毛病也陸續出現,視力模糊、齒牙動搖、行動不便、慢性疼痛、睡眠障礙、健忘等等,生活的自主性和控制感漸漸消失,心情難免容易沮喪和低潮。這時候,如果再加上心理和情緒的壓力,如喪偶、孤獨、經濟狀況不佳、家庭關係不良、人際支持網絡不足、失能等,就會大大增加高齡者罹患憂鬱症的機會。老人家感受到憂鬱情緒時,通常不會說:「我不開心、我心情不好。」而是以「抱怨身體不舒服」來表現,只會描述自己失眠多夢、沒胃口、頭痛、便秘、拉肚子、感冒、骨頭痠痛、手腳抽筋無力、頻尿等。帶他們到醫院檢查,也找不出毛病來,家人就更容易認為他們是無病呻吟,而輕忽病情。支持系統越不足的老人憂鬱程度越高老人憂鬱症有時不容易被診斷出來,病人或家人常常以為這些身體上的不舒服只是老化的正常現象,吃了一堆安眠藥或止痛藥,效果卻不佳,這才發現是憂鬱症在作祟。一般來說,年紀越長、身體疾病越多、支持系統越不足的老人,憂鬱的程度可能就越高。老年憂鬱症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健忘。這種情況很容易與失智症混淆。不過,跟失智症不同的是,憂鬱症經過治療之後,隨著情緒的好轉,健忘的情況也會改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許多老年人退化性的大腦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它們常常會合併憂鬱症狀,甚至它們的早期症狀是以憂鬱症來表現。臨床上常常要治療一段時間,才能區分憂鬱與大腦退化之間的關係。老年憂鬱症人口女性比男性多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黃宗正醫師曾指出,臺灣社會正在快速老化,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260萬人,若依照國外的調查數據,老年憂鬱症盛行率約12%來估計,國內至少有31萬名高齡者,深受憂鬱症困擾。而根據臺北榮總醫療團隊在石牌地區所作的調查得知,社區中的老年憂鬱症人口盛行率大約是9.8%,女性比男性多。老年憂鬱症的嚴重程度,通常與鰥寡孤獨、身體疾病(如中風、認知功能障礙)、低社經地位有密切關係;尤其身體的疾病,是引發憂鬱症最常見的危險因子。身體的毛病越多,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也會越高。老人憂鬱容易讓疾病形成惡性循環臨床發現,不僅住院老人罹患憂鬱症的情況相當普遍,一般家庭中也有許多老人出現憂鬱症狀,由於尚未達到診斷標準,而被家人忽略,以致沒有受到合理的協助。老年人一旦罹患憂鬱症,併發的行為症狀將很令人頭痛,也會讓原有的身體疾病雪上加霜。例如很多老人生病之後容易失去鬥志,不聽醫囑、不想起身活動、自暴自棄、食慾降低、營養不良甚至長出褥瘡等,讓原有的骨質疏鬆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更加惡化,然後又更加重憂鬱症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其實所有的疾病都一樣, 防重於治療,憂鬱症當然也是如此。由於憂鬱症是多重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最好的預防之道當然是多管齊下,從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等三方面共同著手,盡量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其中,最重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良好的壓力管理。(本文摘自/珍愛生命,希望無限/心靈工坊出版)

老人跌倒恐送命!預防肌少症有方法

老人跌倒恐送命!預防肌少症有方法#老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統計,國內每年跌倒死亡人數約300多人,其中65歲以上超過4成,是老年人事故傷害第2大死因。醫師指出,老年人容易跌倒與肌力不足有很大的關係,尤其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死亡率高達20%以上,而總死亡率更高於一般老年人2.41倍。50歲後 肌肉加速流失台中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林鉅勝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逐漸流失,年齡超過50歲,肌肉更加速流失。根據診間觀察發現,有許多老年人走路緩慢、常跌坐於椅子,都是因為肌肉量不夠、肌力不足,也就是所謂的「肌少症」。每10名老人 1人有肌少症據統計,國內平均每10名老人,就有1人罹患肌少症。林鉅勝醫師說明,肌少症是一種症候群,由許多因素所造成,包括罹患心肺肝腎疾病、免疫風濕疾病、營養不足、活動力差、久坐等都是高危險族群。行走速度+握力 評估肌少症目前國際針對肌少症的定義為:行走速度每秒低於0.8公尺,或是男性握力少於26公斤、女性少於18公斤,就可能罹患肌少症。透過身體組成評估、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可進一步測量身體肌肉含量。肌少症患者 死亡風險高2.41倍林鉅勝醫師強調,根據國外研究發現,罹患肌少症容易失能,總死亡率高出2.41倍,可能原因有新陳代謝、心肺功能、免疫力降低等;且肌少症患者容易走路不穩而跌倒,若是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死亡率可高達20%以上。阻力運動+蛋白質飲食 預防肌少症如何預防肌少症呢?林鉅勝醫師認為,從年輕就要開始「存肌肉本」,中年「維持肌肉量」,老年人「減少肌肉流失」,建議從運動及飲食方面著手,包括多做阻力運動、多吃蛋白質食物,兩者同時進行,效益才能加乘。補充特殊胺基酸 有助肌肉生成林鉅勝醫師建議,老年人平時可將寶特瓶裝水,抬舉雙臂訓練肌力,或是騎健身車、飛輪車訓練腿部;飲食應吃魚肉豆蛋奶食物,每公斤體重要攝取1.2至1.5的蛋白質。若是牙口不好者,可選擇補充白胺酸、精胺酸等特殊胺基酸,幫助肌肉生成,坊間有小包裝、好攜帶的營養品,只要用水沖泡就能飲用。另外,記得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對骨頭、肌肉生成同樣都有幫助。降低老人發生跌倒 醫師提醒要點林鉅勝醫師也提醒,老年人應要定期檢查視力、血壓及血糖;另外,保持家中充足的燈光照明,以及地板整潔無障礙物,都能降低發生跌倒的風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講座/「髓」心所「遇」骨髓纖維化民眾衛教講座

講座/「髓」心所「遇」骨髓纖維化民眾衛教講座#老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您是否有吃東西很快就飽了、腹部不適、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夜間盜汗、搔癢、廣泛性骨頭疼痛、發燒及過去6個月非刻意的體重減輕等10大症狀呢?要小心當症狀長期未改善時,當心有可能是骨髓纖維化!患者容易誤認為症狀是身體老化引起根據統計,台灣平均每10萬人當中就有0.5至1人患有骨髓纖維化 ,推算約有100至200人罹患。好發年齡為50~80歲,惟多數患者誤認為症狀是因身體老化所引起,容易因忽視而導致延誤就醫。骨髓穿刺檢查是血液科的基本診斷方式,但患者及家屬往往誤認為骨髓穿刺檢查恐導致半身不遂,或是認為骨髓不可任意抽取而產生恐懼感,部分患者會因為不了解而錯過治療時間。量化檢測表可以讓患者自行記錄症狀以利治療目前已有「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測量表」,讓患者以評分的方式填寫症狀影響生活的程度。可以提供患者詳細依照分數記錄症狀如何影響生活,透過量化患者的症狀,可利於醫師評估治療方式。為讓更多民眾了解骨髓纖維化疾病資訊,社團法人台灣髓緣之友協會將舉辦衛教講座,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有興趣的民眾撥打電話報名及諮詢。名稱:「髓」心所「遇」共享美好時光時間/地點:1) 7/22(六)上午10:00-12:00/台中榮民總醫院第七會議室(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四段1650號)2) 8/12(六)下午14:00-16:00/台大國際會議中心203室(台北市中正區徐州路2號)洽詢:陳小姐(02)2314-0390分機26,亦可上網報名:https://goo.gl/forms/ISfsLZcEZfXn8CDc2 

避免老人憂鬱 做到4點沒煩惱

避免老人憂鬱 做到4點沒煩惱#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國內研究顯示,65歲及以上的老人族群重鬱症盛行率0.3%~2.4%。「女性」為老人憂鬱症狀危險因子之一,國內外研究皆顯示,女性身體較男性虛弱。不認老、不出門容易出現憂鬱症狀一位80歲女士吃了10多年抗憂鬱及安眠藥之後,覺得記憶越來越差,就醫才發現原來她已罹患阿茲海默症。加服抗乙醯膽鹼酵素劑,沒想到就診後發現簡易心智表(MMSE)分數降低,藥物停用2年後情況更好,現在也越來越積極參與社交活動。老年人常因生活目標喪失出現睡眠障礙、疲勞等症狀,許多人甚至在憂鬱、焦慮中度過晚年。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高年科主治醫師林佩芬表示,此名患者因長期的抗憂鬱、鎮定藥使其記憶力下降,而後被診斷失智,更感人生無望及不安。生活劇變造成心理焦慮步入老年除了身體機能下降及慢性病盛行外,生活上亦出現收入減少、社會地位喪失、生活目標喪失、生活孤立、親友的病痛與死亡、不認老與害怕死亡、行動受限與興趣被迫改變或停止、失去自主性或自由度減少等容易導致老人焦慮、害怕的情形。另外,老人也常有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思考遲鈍、疲勞、頭暈、頭痛、頻尿或夜尿、關節酸痛、心悸、喉嚨異物感、胸悶或胸痛等症狀。如何避免老人憂鬱,以下做到以下4點:1)    多接觸自然,多走路/維持體力、培養運動習慣。2)    提早計畫退休生活/至少在中年培養各一種精神性及活動性的興趣。3)    調整心理狀態/接受老化及死亡的必然未來,不需因依賴他人而自卑。4)    保持與別人的社交往來/從小培養開放的心態、彈性高的思想習慣。

長期腹痛、疲勞 當心是骨髓纖維化

長期腹痛、疲勞 當心是骨髓纖維化#老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85歲的王阿公,長期出現全身性疲倦以及左側腹部疼痛的症狀,飲食上少量即有飽足感,原本家人只是以為是老人家衰老症狀,但症狀每況愈下,已嚴重影響生活作息,在家人的陪同下,阿公先至肝膽腸胃科就醫,然而就診時竟發現脾臟腫大已壓迫至其他器官,且醫師發現抽血報告數值,有明顯貧血但也一直找不出原因,便轉診至臺北榮民總醫院血液科,醫師發現除嚴重貧血外,患者白血球也有稍微升高、合併稍低血小板,進行骨髓穿刺檢查後,才發現一切症狀為罹患骨髓纖維化疾病所致。臺北榮民總醫院血液科醫師劉耀中表示,骨髓纖維化是一種相對罕見疾病,台灣目前並沒有官方統計之發生率數據,根據國外研究統計,台灣每年新診斷患者約為100~200人,好發年齡中位數約為65歲銀髮族,由於症狀容易與身體老化現象混淆,因此患者常延誤確診與治療時機。輕忽骨髓纖維化 恐演變為急性血癌「呼籲國人別把身體發出的警訊症狀視作正常,如有出現骨髓纖維化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勞、您吃東西時很快就飽了(易飽足感)、腹部不適、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相較於接受診斷之前)、夜間盜汗、搔癢、骨頭疼痛(廣泛性的,非指單純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發燒(體溫超過攝氏37.8度)以及過去6個月非刻意的體重減輕等十大症狀,應盡速至血液科就診檢查」劉耀中醫師指出,要是因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而錯過治療時機,是相當遺憾的事。骨髓纖維化是指骨髓失去正常造血環境且形成纖維化狀況而無法正常地進行造血功能,此時身體會有代償的機制,以致須透過脾臟來負責進行造血。脾臟會製造新的血液細胞,並儲存這些細胞,脾臟腫大也會造成門脈高壓狀況,進而導致肝脾臟腫大,壓迫其他內臟及內臟神經,疾病嚴重且無良好控制病況者甚至會轉為急性白血病危及生命。口服標靶藥物有效縮減脾臟腫大、改善貧血劉耀中醫師說明,骨髓纖維化的年輕患者可以透過異體血液幹細胞移植而痊癒,但是往往因為患者年紀大,無法進行移植且病患常合併其他相關慢性病及併發症,因此過去常採用的為支持性治療,如輸血、施打紅血球生成素,口服化療藥物及相關藥物控制脾臟腫大所引起的疼痛及疾病引起倦怠狀況,但是這些治療方式並無法有效持續改善患者的症狀及脾臟腫大狀況。在醫療科技的進步下,目前若為中度風險或高風險之骨髓纖維化,包括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真性紅血球增多症後骨髓纖維化或血小板增多症後骨髓纖維化之患者,已可透過口服標靶藥物治療 (JAK2 Inhibitor, Ruxolitinib)。根據為期5年的大型臨床試驗中,證實口服標靶藥物能降低死亡風險達65%,超過6成的受試者有效縮減脾臟體積達35%以上,並大幅改善骨髓纖維化相關症狀,對無法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的患者是一大福音!劉耀中醫師提醒,骨髓纖維化患者需要定期追蹤,才能有效控制。目前已有「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測量表」,讓患者以評分的方式填寫症狀影響生活的程度。透過量化患者症狀,利於醫師評估治療方式。患者切勿尋求坊間的偏方治療,接受正規治療與規則服藥及定期追蹤才是正確治療方式,倘若治療後症狀未改善,建議直接與主治醫師諮詢討論且安排進一步檢查,才是最正確且有效治療骨髓纖維化的做法。

個性變化記憶力差 6公分腦瘤作祟

個性變化記憶力差 6公分腦瘤作祟#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2歲的李先生近半年與家人對話時會來逐漸出現個性改變、重覆問話等現象,因症狀類似失智症,由家人陪同至神經內科失智症門診就醫。李先生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原來近日個性改變的症狀竟是腦中一顆6公分的腫瘤作祟。開刀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短暫記憶不佳、日常事務記錯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嚴介聰表示,李先生近日出現短暫記憶不佳問題,和他人對話時,個性也變得比以往更活躍熱情,一開始家人認為他是在和人開玩笑,但後來發現他日常事務都會記錯,家人察覺不對才趕緊帶他到醫院就醫。 李先生來到門診時,為其安排失智症評估,除臨床失智評估顯示輕度知能障礙外,其餘結果均正常,但在接受電腦斷層檢查以排除血管型失智症時,卻發現腦中有一顆6公分大的腫瘤,取出腫瘤後狀況已逐漸獲得改善。 記憶力惡化可能導致半側偏癱、個性改變嚴介聰醫師表示,李先生腫瘤生長的位置會影響他的個性、記憶,也可能造成手腳麻痺及無力感,隨著腫瘤變大,記憶力惡化還可能會造成半側偏癱、語言功能受損、癲癇,甚至呼吸抑制造成死亡。嚴介聰醫師提醒,若是突然言語、個性改變,大部分的民眾都會連想到失智症,但也可能有其它原因,建議還是及早就醫,以便早期發現問題,對症下藥。若早期失智,及早就醫對於藥物的反應較佳,而若是腦瘤等其它原因所致,早期發現更能利於早治療,恢復健康。  

9成老人缺牙 立即全口植牙助改善

9成老人缺牙 立即全口植牙助改善#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許多老年人都有缺牙問題,依據國民健康署2015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全口無牙率為25.8%,缺牙會造成咀嚼功能變差、牙齒位移等現象,因此裝戴假牙似乎是邁入高齡的「標準配備」。但因活動假牙有易滑動、妨礙咀嚼及影響食慾等問題,長期下來可能造成老人營養不良。想杜絕因缺牙造成的營養攝取問題,「全口立即植牙」可以解決這個問題。9成以上的老人都裝了假牙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牙科部醫師柯惠馨表示,過去社會民眾對於牙齒疾病的治療重視度不夠,以為把痛牙拔掉就可以永久解決問題。9成以上的老人都裝了假牙,其中裝活動假牙的人就超過4成,無論是什麼原因造成缺牙都會對生活品質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柯惠馨醫師表示,傳統的全口植牙需植入12至16顆的人工牙根,而為了減輕病人的不適與負擔,大部分的全口植牙採取多次手術分區進行。長期缺牙的患者大多伴有牙槽骨萎縮嚴重,必須合併進行多次的植骨手術,因此治療時間長,全部療程花費龐大往往使患者卻步,而改選擇花費較低的活動假牙。獨特力學設計可讓植體立即受力柯惠馨醫師表示,「立即全口植牙」只需在上顎和下顎各裝上4顆較長的人工牙根,配合獨特的力學設計,讓該4顆植體不僅可承受一般的咬合力,還可以立即受力,同時也可大幅減少甚至無須進行額外的補骨手術。大幅減少病人的手術傷口,而且費用遠低於傳統全口植牙手術,也節省患者往返奔波和等待時間。手術成功率為94.8%~98%,手術10年植牙存活率也高達95%。此改良技術對於有嚴重習慣性磨牙症、有全身嚴重疾病不能承受手術者、口腔衛生習慣差者,這類患者仍舊需要經過更加完善謹慎的專業醫師群的評估和建議,藉由安全、快速與充分的討論的治療計劃下,提供病人植牙新選擇。     

找不到病因?低體溫10病徵自我檢測

找不到病因?低體溫10病徵自我檢測#老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體不舒服卻找不到原因,多數與「自律神經」有關。現今正常體溫低於36度的「低體溫族群」越來越多,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女性。不過,這不表示年輕人與男性沒有低體溫的問題。因忙碌導致運動量不足,再加上生活環境、飲食習慣及壓力等,現代生活充斥著讓人陷入低體溫危機的負面因素。體溫下降1度 免疫力就降低3成醫學證實人的體溫下降1度,免疫力就降低3成。身體與生俱來的自然治癒力也會隨之下降,不只變得容易感冒,還會出現過敏症狀,或是感到不適遲遲無法治癒,難以維持健康狀態。現在醫院的門診病患,有7成左右的人是因「不定愁訴症候群」求醫。不定愁訴症候群是指原因不明的不適症狀,與自律神經息息相關。人體遍布許多神經,連結腦部且貫穿脊椎內部的「中樞神經」是所有神經的根基,從中樞神經分支出的「末梢神經」布滿身體各處。自律神經失調  「低體溫」就是萬病之源末梢神經又分成2種,一種是由將刺激與感覺傳達至大腦的「知覺神經」,以及接收大腦指令活動身體的「體性神經」,負責控制手腳活動與眨眼等動作。多數情況下,人可以透過自我意志控制體性神經。另一種末梢神經則是負責調節呼吸、血液循環、消化吸收、荷爾蒙分泌、調節體溫等生命功能的「自律神經」。自律神經不受個人意志控制,但我們的呼吸與心跳從未休止,就是因為自律神經不眠不休持續運作的關係。自律神經有「調節體溫」的作用。一旦自律神經失衡,人體就無法確實調節體溫;也就是說,只要維持穩定的自律神經平衡,就能維持最適體溫。值得注意的是,當自律神經功能異常,便會引起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體溫偏低。長期睡眠不足、工作繁重、精神壓力大的人,很容易因自律神經失調,產生各種的不適症狀與疼痛。千萬不要小看「體溫少一度」的影響,不改善低體溫問題,自律神經失調就會引起慢性的身體不適與疼痛。隨之而來的免疫力降低也讓人容易生病、代謝遲緩、提早老化,百害而無一利。虛寒體質vs.低體溫的比較虛寒體質與低體溫看似相同,事實上完全是兩碼子事。一般來說,虛寒體質是指體表的一部分變冷,例如手腳冰冷,自己會有明顯的感覺。相對於此,低體溫則是指體內溫度較低,自己不會有「冰冷感」。無論哪種情形都會影響身體健康,不過相較之下,「低體溫」對健康造成的傷害比虛寒體質更嚴重。正常體溫約36℃/虛寒體質=末梢神經障礙:手腳等肢體末梢冰冷正常體溫約35℃/低體溫=中樞神經障礙:身體內部冰冷「低溫族」自我檢測/請在下列符合描述的選項打勾1) 老是覺得身心倦怠、容易疲勞。2) 曾經為了減肥不吃正餐。3) 有肩膀痠痛、頭痛或便祕等任一問題。4) 觸摸腹部時感到冰冷、肚臍以下特別冰涼。5) 肌膚與頭髮沒有彈性、光澤。6) 早上爬不起來。7) 一到晚上雙腿就會水腫。8) 吃很少卻容易發胖。9) 動不動就感冒。10) 脾氣暴躁易怒、容易情緒低落。勾選項目越多,代表你可能是「低體溫」危險族群。(本文摘自/神奇熱敷法:一條毛巾治好痠痛!/采實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