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

小感冒不管 恐致慢性病

小感冒不管 恐致慢性病#老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從健保局的相關資料顯示:呼吸道感染是國人各年齡層就醫最頻繁的疾病,國外的研究則顯示:成人每年平均約有2~5次感冒,至於小孩則平均有6~10次的感冒,老人、營養不良、居住在人口過於密集地區的人群, 都有比較更高的發病頻率。肺炎竄昇到10大死因的第4名台灣人口有1/4集中在大台北地區,可以明顯理解到不是台灣人愛感冒生病,或是愛看病,而是人口過於密集,明顯的比外國就診次數及頻率高很多,如果沒有妥適處理,衍生相關的疾病及醫療支出就更可觀,感冒這件事,大家平常很容易輕忽它,但國人的10大死因中與感冒高度相關的病症,就佔了2名,肺炎及下呼吸道感染,在2013年,肺炎甚至於竄昇到10大死因的第4名,成為兇猛的健康殺手。防止疫情擴散、疫苗開發、備量如作戰大家或許會疑惑,隨著醫學的進步,但各種鼻炎、咽炎、支氣管炎、肺炎、氣喘、腸胃型感冒、流行性感冒、SARS、H5N1、H7N9等等卻層出不窮,每年為了防止疫情擴散、疫苗開發、備量,宛如大規模作戰。這些在中醫學中,被歸屬因「風」而起的疾病,不僅讓全世界的西醫非常忙錄且疲於奔命,但對超過千年與這類疾病交手的中醫治療學,相對累積了許多兵來將擋、從容、穩妥的應變方案。慢性病 多是由感冒沒治療而起「風者,百病之始也!」為什麼中醫學會這麼立論?因為看似稀鬆平常的感冒,常無聲無息的混入體內,攻城掠地剝奪你我的健康,感冒不當回事,或誤以為不舒服的一些咳嗽、頭痛、流鼻涕症狀,有得到舒緩就算「差不多、應該快好了」,而沒有做徹底的治療,因此很多意想不到的慢性病,在臨床實證上追根究柢,竟是因感冒沒有徹底治療好而起。(本文摘自/感冒應該看中醫/大塊出版) 

老人產熱不足 注意四季防寒

老人產熱不足 注意四季防寒#老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中醫認為,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養陽極為重要,陽氣隨年齡增長在虧耗,《黃帝內經.靈樞》中說:「人到40,陽氣不足。損與日至。」意思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陽氣會逐漸虧耗。陽氣溫養全身、維護臟腑陽氣是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是人體生殖、生長、發育、衰老和死亡的決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陽氣支持,陽氣有溫養全身組織、維護臟腑功能的作用,「得陽者生,失陽者亡」,陽氣越充足,人體越強壯,反之,人就會生病;若陽氣完全耗盡,人就會死亡。多活動 多日晒吸收陽氣「陽虛則外寒」是中醫的另一個觀點,陽氣虛,生理活動就會減弱和衰退,導致身體禦寒能力下降。也就是說,人體陽氣衰微,氣血不足,無法抵抗外來寒邪的侵襲,人就特別容易怕冷,中老年人的陽氣呈逐漸衰弱虧耗的狀態,因此中老年人平時要注意,在有陽光時多到戶外活動,以多晒太陽,多補充外界陽氣。工作、運動都需要陽氣陽氣來源有二:一為先天性的,來自於遺傳,二為後天性,主要從食物中吸收的營養成分轉化而來,人體的正常運作、工作、運動、性生活、情緒波動、適應氣溫變化、修復創傷等,各項活動都需要消耗陽氣,老年人的生理機能由於日益減退,進食量、活動量都在減少,後天陽氣來源大減,自然會逐漸虛衰。老人代謝降低15% 產熱不足進入老年後,人體的各個系統和組織都開始退化,相比青壯年,老年人的基礎代謝降低10%~15%,產熱不足當然更怕冷,而肌肉活動是增加產熱的重要途徑,人在劇烈運動時,肌肉的產熱量是正常情況下的60倍,老年人肌肉萎縮,重量減輕,又少活動,由肌肉活動增加的熱量自然較少。感覺冷 出現寒顫、皮膚緊縮芬蘭的研究發現,人體對冷熱適應,會隨年齡不同而改變,在低溫時,老年人比年輕人更難保持體溫恆定,特別是60歲以上的男性,一般人冷了會出現寒顫、皮膚緊縮等現象,從而使體溫調節中樞自動調節,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收縮,增加代謝以減少體內熱量繼續喪失。(本文摘自/袪寒除萬病全書:痘痘不停、老是有痰、便祕、肥胖、貧血、頸椎痠或緊、糖尿病……你以為是燥?其實是寒,大國醫教你斷根小祕方/大是文化)

老人須知 保命防「跌」4大要點

老人須知 保命防「跌」4大要點#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發現,老人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一位是交通事故,第二位則是老人跌倒(落),老人跌倒後對心理與生理均造成傷害,甚至可能會增加死亡機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更應多加小心防範,在下床或起身時動作要緩慢,先在床邊稍坐片刻,以防發生姿態性低血壓而跌倒。備妥隨身藥物 避免錯失服藥時間寒冷或陰雨天氣儘量避免外出,外出時注意穿著保暖衣物及防滑鞋、攜帶雨具、手杖、手電筒等,清晨或夜晚光線不足時,可在衣物外貼上反光標誌,慢性病人應備妥隨身藥物才出門,以免錯失服藥時間,導致急性發作,上、下車前要先確認車子已停妥,開車門前要注意來車,過馬路時,要注意燈號秒差,留些餘裕的時間,公車靠站時,也不可倉促逼近、追趕。行走時避開積水處、陡坡、碎石處郊外旅遊要有家人或同伴隨行,注意踏青路線地形、天氣變化,善用手杖或登山杖,行走時要避開積水處、窪地、陡坡、雜草叢及碎石處,同時要衡量自已的體力,並預估往返所需時間,若開始覺得身體有些疲累時,即應折返,而在居家環境則要注意照明以及防滑等,以下為老人防跌4大要點:1)居家活動範圍維持適度照明/居家活動範圍內保持適當亮度,如設置床邊小燈,至廁所通道設夜間壁燈,並備妥緊急備用照明,也要注意電燈開關處的識別亮度。2)平常行徑路線清除障礙物/清除動線上障礙物(雜物、家具、電線等),保持動線淨空,並在家具的尖銳處加上防撞條或泡綿。3)居家地板維持乾燥與防滑/地面維持乾燥,避免潮濕與光滑,長者臥室可採用木質地板,或鋪設防跌軟墊,以預防跌傷。4)浴廁要能防滑有扶手/浴室設置的止滑墊要鋪滿整個浴室,在馬桶及浴缸旁加裝扶手,門檻前要設止滑的腳踏墊,以吸收水滴,並降低地面與門檻的落差,可在浴室內擺放不積水且防滑的椅子,讓長輩隨時使用。

老人太健忘 當心誤把失智當退化

老人太健忘 當心誤把失智當退化#老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約七十歲的范太太這幾年開始出現健忘的症狀,不僅忘記鑰匙放哪,連別人的名字也忘記,越來越多記憶力喪失的情形出現,於是家人帶他前往就醫診治,造成失智症的主要疾病為老年失智症(阿茲海默氏症),其次為血管性失智症,約有10%的失智症是可逆轉的,因此若家中老人出現疑似失智跡象,建議及早就醫。失智症約60% 為阿茲海默氏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楊程智表示,失智症是個臨床症候群,是後天性的記憶及其他大腦功能減退,程度嚴重到足以影響其日常生活或功能,造成失智症最多的疾病為阿茲海默氏症,約60%,依次為血管性失智症,約10~20%,混合性失智症(阿茲海默氏症合併血管性失智症),約10%,楊程智醫師說明,失智症診斷3步驟有:1)確認病史、神經檢查及簡短的知能測驗/以確定病人是否有失智症,並且排除憂鬱症及瞻妄。2)實驗室檢查/以確定造成失智症之病症,並找出可治療的失智症。3)其他必要之常規檢查/神經心理測試、血液常規、生化檢查(肝腎功能)等。10%失智症有機會逆轉 正確診斷很重要約10~15%的失智症是可加以治療而恢復或緩解,所以正確的診斷非常重要,有了正確的診斷,才能有適當治療及預後,勿將失智當正常老化,楊程智醫師說明,約有10%的失智症是有機會逆轉的,若家中若有人出現了明顯的智力退化、記憶力不佳、行為異常時,務必要前往神經內科讓醫師詳細診察,不可輕率地當作是老人家正常的退化,而失去治療的機會。(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家中長輩聽力退化 影響認知、溝通與情緒

家中長輩聽力退化 影響認知、溝通與情緒#老人

(撰文/黃雅芬) (諮詢/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部主任 馬英娟) (圖/優活健康網) 當家裡有年長者出現明顯的聽力退化時,家裡的電視聲越開越大聲,做子女的也常會聽到長輩抱怨:「你說話太小聲」、「你說話不清不楚」、「聽不懂你在說什麼」,但如果放大音量講話,又容易造成溝通上的誤會。   (子女們在家或許常和長輩發生互動困難的情況。) 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其實不一定是長輩的脾氣古怪,因為許多長輩在聽力變差時,常被子女當作是自然的老化現象之一,長輩們也因為怕為子女添麻煩,而遲遲沒有開口求助。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師馬英娟主任表示,在長時間聽力退化的狀況下,當接收外界訊息老是受挫時,就可能會出現焦慮及不想溝通的情況,也可能會造成年長者認知功能的衰退。 年長者聽力退化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顯示,老年失智人數呈現年年攀升的趨勢,除了人口老化等社會結構性問題外,現代的飲食、生活習慣變化也是使失智人口增加的一大原因。然而聽力退化也是許多人都常忽略的一個增加失智症風險的因素。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60歲以上有聽力損失的長輩,佔國內聽力損失人口數的75%,顯示聽力損失是老化的問題之一。由於聽力損失會使患者產生社會隔離感、增加憂鬱症發生率,而這兩個原因都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Frank Lin教授的研究也發現,有聽力損失的年長者的確比聽力健康的年長者有更高風險容易罹患失智症。 65歲聽力退化開始明顯 應從生活做好保健   (造成聽力退化因素很多,聽力保健應從日常生活就開始做起!) 聽力師馬英娟解釋:「其實什麼年齡會開始聽力退化,各國研究統計都不太一致,因為個別差異性太大,從已開發國家所做的研究來看,可歸納出65歲開始聽力退化會逐漸明顯,而老年性聽力障礙多半是因年齡增長所產生的生理退化現象,但若合併其他外在因素,如:年長者曾長期任職於高分貝噪音的工作場所,則更容易造成聽力障礙。」 一般來說,造成聽力退化的原因, 1、生活習慣與職業:如果工作場所或居家環境充斥高分貝噪音,如:工廠、機場、建築業、船運公    司等;或者從事與音樂有關的職業,如:樂團樂手,這些人長期處在高分貝噪音環境下,便    容易加速聽力退化。 2、疾病因素:反覆性中耳炎或耳鳴患者可能出現聽力退化;鼻咽癌患者則因容易中耳積水,也易影響聽覺。 3、長期使用高劑量耳毒性藥物:某些藥物已被證實具有耳毒性,長期使用可能會破壞內耳聽覺細        胞。因此盡量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成藥,並且必須在醫師的指示下謹慎用藥。 聽力退化可能使長輩拒絕社交、情緒不穩   (當長輩出現不喜與人交談等現象時,應注意長輩的聽力問題。) 聽力師馬英娟表示,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Frank . Lin教授的研究報告指出,聽力退化會造成人群孤立與認知負擔。聽力退化者因為聆聽有困難,而需要花更多的專注力來確認說話者要表達的內容,因此認知負擔較大。同時,聽力退化者常抱怨交談者說不清楚,自然無法與人有效溝通,其延伸的心理狀態可能有:覺得麻煩、沮喪、易猜疑、不想外出、拒絕社交、反應遲鈍。因此,年長者如果出現聽力退化的徵兆,一定要儘早就醫檢查,並且不要放棄可以矯正聽力損失的機會。 聽力師馬英娟提醒,年長者一旦檢查出有聽力損失,定期追蹤是相當重要的,至少一年應有一次完整的聽力檢查,以追蹤聽力是否有變化。即使是已配戴助聽器矯正者,也需要注意聽覺的變化,一有問題,務必請教專業的聽力師、耳鼻喉科醫師,必要時進行檢查或介入。    與長輩溝通有訣竅 聽力矯正使長輩更有信心!   (子女應學習如何與長輩達到有效溝通。) 家庭裡、生活中難免會有失聰或是聽力正逐漸退化的長輩,因此在與聽力退化長輩溝通時,可注意下列事項: 1、面對著長輩說話,使用正常的說話速度,千萬不要過快或過慢,同時保持口齒清晰。 2、不用過度大聲喊叫,聲音太大會使聲音品質不佳,反而不易接收。 3、在燈光充足下,讓長輩清楚看到你的表情,並以手勢或動作協助了解。 4、若需要討論重要事情,請將周邊噪音減至最低,比如關掉電視後,再一對一面對面溝通。 配戴助聽器是最常見的聽力損失矯正方式,若能配戴適合的助聽器,將有助提升生活品質。然而有些年長者不願意使用助聽器,可能是因為怕別人投以異樣眼光。不過,只要想像就像是老花眼一樣,看不清楚可以戴眼鏡矯正,長輩聽力退化也可透過聽覺輔具來改善。若長輩與子女住得較遠,平日聯繫需倚賴電話溝通,建議還可考慮使用有擴音功能的電話,予以補強。 當發現家中長輩有聽力退化的徵兆時,應在生活及溝通上都更加體貼長輩,助長輩得到歸屬感及安全感,再來找尋合適的解決方案。長輩聽力退化是現代子女都要面對的課題,正視它才能確保長輩以健康的姿態走得更長久!

1成2老人膝無力 3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1成2老人膝無力 3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東西用久會壞,身體器官也會隨著年紀增加開始退化!70歲的林姓婦人近日常感膝蓋無力,坐著要站起來時相當吃力,並且會有疼痛感,就醫發現是退化性關節炎造成。醫師指出,60歲以上的人,膝關節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比率達12.1%。減肥、避免過度運動 保護膝關節收治各案的南投醫院王證琪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很常見的疾病,尤其是膝關節的退化性關節炎。60歲以上的人,膝關節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比率達12.1%。嚴重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會造成走樓梯、上下車、站立、走遠路時,出現膝蓋疼痛的現象,造成生活上諸多的不方便。王證琪醫師說,從日常生活便妥善保養膝關節,再搭配適度的運動,並且避免傷害膝關節的因子,可以保養膝關節,減緩關節老化、退化的速度。並舉出3項避免傷害膝關節的因子:1) 避免肥胖/肥胖造成關節負荷增加,若能減輕體重,關節的負荷則能降低,改善關節疼痛。2) 避免持續蹲、跪/長時間的蹲、跪造成關節內應力過大,韌帶容易受損,進而造成關節退化。家庭主婦應避免蹲著做家事或跪著擦地板。3) 避免過度的運動/過度的運動或是未經熱身的運動,容易造成韌帶肌腱受傷,而導致關節退化提早發生。運動應了解自己的極限,量力而為。有氧運動 可促進新組織再生王證琪醫師說,快走、水中走路、游泳等有氧運動,能增加氧氣和營養物質在關節組織的流動,促進新組織再生。規律的運動能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荷,進而減少關節的磨損,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靠牆半蹲、直抬腿則是訓練股四頭肌很好的方式,藉由加強大腿股四頭肌的耐力與肌力,可以增加關節的穩定度。如果已經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應在從事走路或其他活動前,增加溫和的肌力訓練,增強肌耐力,以保護關節。

逾4成老人在家中跌倒 浴室、樓梯最危險

逾4成老人在家中跌倒 浴室、樓梯最危險#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隨著少子化的衝擊,台灣已邁向高齡化社會,友善的環境儼然成為重要課題。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跌倒是老年人事故傷亡第二大主因,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跌倒盛行率達20.5%,其中有25%在跌倒後受傷。老年人在自宅跌倒的比例約為44%,地點以客廳、臥室與浴室廁所最多,因此要預防老年人跌倒,須先確保居家環境安全。居家檢核少見止滑貼片、小夜燈台南市政府衛生局入65歲以上高齡者家中進行居家檢核,發現一般住戶的樓梯很少會貼止滑貼條,且浴室也很少有止滑貼片,針對於高齡者而言是易增加跌倒風險,環境評估後也依照住家需求,給予防滑貼片、小夜燈及防滑貼條,協助住家環境改善。老人跌倒原因除外在環境安全因素外,也包括內在身體因素,如體適能的衰退、下肢功能的退化等。 衛生局呼籲,跌倒意外傷害,不僅造成生理、心理的傷害,健康照護服務之使用率及成本也隨之增加,甚至增加死亡之機率,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為了避免高齡者跌倒,自家住戶應做好居家檢核,檢視自己住家有無跌倒風險處,自我改善並詢求協助,讓長者擁有舒適及安全的居家環境。

非老人專利!天天吃鍋 他30不到就患高血壓

非老人專利!天天吃鍋 他30不到就患高血壓#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一名29歲男性為自己的事業打拼,平常愛吃鍋物來犒賞自己,但最近因經常性的頭痛、暈眩、感到疲勞,以為是工作太累所引起,到醫院做健康檢查,才發現自己的血壓收縮壓已高到188mmHg,血液中的鈣濃度偏低,確定患有高血壓。火鍋湯底鈉含量高 易致血鈣流失台灣人愛吃鍋,火鍋市場高達百億元,營養師宋明樺表示,火鍋店業者不斷推陳出新,光湯底就有多種選擇,然而不管怎麼選,其中的鈉含量都過高,當鈉攝取過多時,就會想排尿,血鈣也會跟著流失,造成血管壓力增大,血壓也飆高。上述個案就是因為平時愛吃鍋物,造成血鈣大量流失,加上不愛運動及吃炸物的習慣,才造成年紀輕輕就有高血壓的狀況。醫師建議該患者,除了飲食少油、少鹽外,也要多補充含高鈣牛乳來降低血壓,經治療後血壓有趨於穩定。運動、少油鹽 增加鈣攝取國人在聚會、聚餐常喜歡選擇吃鍋物,且偏愛重口味的湯頭,再搭配醬油、沙茶醬、豆腐乳沾醬等含鈉量高的醬料,加上冬天氣候寒冷,不願出門曬太陽,造成鈣質攝取入不敷出,宋明樺建議民眾可靠「鈣強化方程式」來補足流失的鈣,並攝取一日所需。1) 多「加」鈣/多攝取每份含鈣量有800毫克以上的食物。如小魚乾、黑芝麻、高鈣牛奶。2) 「減」少鈉/少吃重口味的食物。如湯底、火鍋料、沙茶醬、醬油。3) 吸收加「乘」/多曬太陽、增加體內維生素D3的生成,提高身體對鈣的吸收。4) 「除」寒便利/若冬天太冷,可將高鈣牛奶微波加熱後飲用。而有高血壓的民眾,平時除了要多運動、少鹽、少油的飲食控制外,每日鈣的攝取也要足夠,維持血鈣平衡,以降低高血壓的發生機率。故醫師及營養師呼籲,民眾應強化鈣質攝取的觀念,當心長期「鈣快閃」又攝取不足,引起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