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

注意!年輕型失智恐晚3年確診

注意!年輕型失智恐晚3年確診#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年輕失智者年紀輕輕就生病,提早退出職場對於家庭經濟影響大,一名照顧太太7年的教授張鎮華表示,由於太太照顧不易,除了犧牲了自己的工作機會之外,女兒也必須加入照護人力。年輕失智者在所有失智人口中佔較小比例,難以察覺因此通常會比老年失智晚2-3年才確診。事實上年輕失智症者為家庭砥柱,更需要社會支援及社會大眾以同理心對待。年輕型失智者缺乏認同感 降低參與的機會台灣失智症協會表示,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指出:年輕型失智症,是指65歲以下被確診失智症者,推估台灣目前約有12,000位,男多於女、疾病進展速度快,較容易出現精神行為症狀且對藥物反應不佳。目前失智症的社會福利資源幾乎都偏向於老年失智症,但年輕型失智者的特性與老年失智者並不相同。一般「瑞智學堂」參加者的平均年齡高達80歲,長輩們參與運動課程受到身體功能的限制,動機或成效較弱。這兩個世代,在體能、生活背景及文化認同有所差異,服務設計必然不同,然而失智社會資源多偏向老人,導致年輕型失智者缺乏認同感,因而降低參與的機會。年輕型失智確診不易 家庭照顧挑戰高比起因為老了、病了的老年型失智,年輕型失智及其家屬面對的醫療及照護情境更加嚴峻,需要強大的社會支持協助他們面對難關。由於社會大眾對年輕型失智認識還不足,以致延遲確診的時間,比起老年性失智症還晚2~3年才確診。年輕失智者的家屬面對失智者年齡尚未老化卻必須仰賴照顧時,心態不平,容易累積壓力;由於年輕型失智者的外表正常,跟一般人沒有兩樣,一旦行為異常,例如:隨手拿取他人物品、在公共場合喃喃自語或詞不達意、買東西未付錢、走錯廁所等,很容易遭來社會誤解眼光。衛福部科長張秀君表示,今年長照2.0已經把50歲以上的失智者納入服務,未來的政策設計希望把家屬和個案串連在一起,因為失智不是老人的專利,更不是台北市的專利,希望政府和民間的力量一起來,將記憶會館的服務在全台灣複製出去,幫助廣大的失智者及早獲得幫助。

高齡聽障 恐增4倍失智風險

高齡聽障 恐增4倍失智風險#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有聽障問題的老人,失智風險會提高,美國研究顯示,老人得到聽障會使失智風險較正常聽力老人提高1.24或1.27倍!65歲以上老人因毛細胞更加老化,細胞容易受損、死亡,一旦產生聽障問題,會使得人際溝通不良,較少動腦就容易失智。另一研究指出,輕度聽障老人會使失智風險提高1.89,中度聽障提高3.00倍,重度聽障提高4.94倍,因此65歲以上長者應每年定期做聽力檢測。2025年全球5億人會出現聽障現象高齡化社會來臨,聽障現象將越來越普遍,老人若出現重聽、雞同鴨講情形,就要注意是否為聽力障礙。WHO研究報告指出,隨著世界人口老化,2025年全球12億的60歲以上人口,其中5億人會出現聽障現象。本土研究也發現,50歲起聽力退化愈明顯,65歲以上至少3成有聽障現象。長者應每年接受聽力篩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楊宗翰指出,老年聽障危險因子包括從事的工作常曝露在噪音環境、耳毒性藥物暴露、耳炎、抽菸、高血壓、免疫疾病、荷爾蒙、基因等。因毛細胞死亡後無法再生,一旦因外力導致聽覺受損,終生都無法恢復。建議長者應每年接受聽力篩檢,如有異常則轉診聽覺復健中心,有必要時在醫師指導下配戴助聽器或安裝人工電子耳。楊宗翰主任表示,弱勢族群眼耳鼻喉科整合照護模式,針對早療幼童、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可透過做聽力篩檢檢測功能,必要時協助轉診聽覺復健中心。有聽障前兆一定要持續觀察,症狀頻繁出現時應就醫檢測,及早發現,就能及早降低失智機會。

醫訊/【你留言,我來買】送暖給老人

醫訊/【你留言,我來買】送暖給老人#老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冷冷的冬天,讓老人家能夠喝碗熱熱的養生穀粉,真的是暖到心坎裡了!於傳善獎臉書【你留言、我來買~育成基金會養生穀粉】‪貼文中,留下您對【育成基金會】身心障礙天使們的鼓勵,每則留言,震旦集團就會幫您採購一罐穀粉轉贈給老人送餐服務機構!除了平常午餐,我們希望長輩晚上、假日也能有替代餐可以讓長輩不要餓肚子,我們必須提前為長輩準備好放假的物資和替代餐,目前有800多位長輩都需要你的幫助。只要1則留言,震旦集團就會幫您採購1罐由天使們包裝的養生穀粉轉贈給老人送餐服務機構喔!(留言中有Tag好友算2罐)一個動作,兩份愛心,將善持續地傳遞出去  活動詳情請上 https://goo.gl/xsLFkZ名稱:【你留言,我來買】養生穀粉​轉贈老人機構時間:106年2月15至28日 地點:【傳善獎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preadconscience洽詢:(02) 8283-3142

護牙顧健康 假牙與植牙哪個好?

護牙顧健康 假牙與植牙哪個好?#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的80歲陳老先生,因為假牙摔壞無法使用,醫師問診後,發現陳老先生最近曾因嚴重低血糖住院治療,且出院後血糖控制仍然不穩定,因此建議做假牙比植牙好,跟家屬說明假牙費用及治療計畫後,安排回診繼續治療。近50%老人為了做假牙才看牙醫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65歲以上民眾平均缺14.8顆牙,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植牙或活動假牙治療常困擾著缺牙民眾,衛福部苗栗醫院牙科醫師郭佳維表示,65歲以上老人,每4名就有1人是全口無牙,62%老人有裝假牙,但只有9%老人半年定期到診所洗牙,近50%老人是為了做假牙才看牙醫。郭佳維醫師表示,牙齒健康對老年生活的影響很明顯,牙齒不好會影響食物消化吸收,造成營養不良、腸胃道退化,造成各種慢性疾病影響全身健康。植牙可免除活動假牙的鬆動搖晃困擾,但不是每個老人都適合植牙,與醫師討論才能為牙齒找到最安全、健康的保存方法。老人血壓不穩 植牙治療應審慎評估郭佳維醫師說明,不論是植牙或假牙都有缺點,傳統假牙在10年後產生併發症如蛀牙、牙周病、假牙變形等的機率約佔10%,植牙5年後併發症如牙周病搖晃、植牙斷裂等症狀的機率約佔20~50%。 另外,老人的血壓容易升高或急降、體力和心臟虛弱、植牙傷口恢復慢,因此植牙治療前需要與醫師討論並謹慎評估,不穩定嚴重糖尿病、低血糖、不穩定高血壓、低血壓、肝硬化、洗腎、嚴重貧血、服用大量抗凝血藥物、心臟病、免疫異常疾病、腦中風、癌症、長期服用骨質疏鬆藥物、大量抽菸、咀嚼檳榔的慢性病的老人就不適合植牙。郭醫師提醒,無論是原有的牙齒或植牙、假牙,完成治療後,都必須注意每天餐後確實刷牙清潔,並且要定期回診洗牙檢查,才能延長牙齒、植牙或假牙的使用壽命。

暖「心」過冬 長者必作4件事

暖「心」過冬 長者必作4件事#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氣溫直直落,減少心臟血管疾病風險,保暖防寒要做好!當氣溫降低時,血管內的平滑肌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根據健康署102年委託研究結果發現,冬天因心血管疾病就醫比率增加約1~2成,應謹慎注意天冷影響!早上8~-9點後、晚餐隔1個小時再運動早起運動要注意!有心血管高風險族群,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或是有抽菸、肥胖者,曾有中風、心絞痛等,早上8~-9點以後等太陽露臉再出門運動,晚餐後也應至少隔1個小時再運動。無痛性的心肌缺氧 冒冷汗、嘔吐要注意健康署提醒民眾,急性心肌梗塞主要的症狀是突發嚴重胸痛,但也有部分病人是無痛性的心肌缺氧,常常因無痛性而輕忽了其他表徵,進而延遲就醫時間,因此若有冒冷汗、噁心、嘔吐、眩暈、明顯的焦慮不安、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減少誘發心臟病4措施:1) 隨手添衣暖身心/今年冬天冷熱交替頻繁,65歲以上長輩,晚上睡覺時,要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隨手可拿到的地方,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剛起床先補充溫開水;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出門採洋蔥式穿法,方便隨著溫度變化來穿脫衣物,儘可能選擇易於穿脫與合適肢體活動的衣物。2)  早起運動曬太陽/習慣早起運動的民眾,不要急著太早出門運動,建議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天氣暖了再出門,或建議也可改在室內運動。對於高危險群,最好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3) 規律服藥天天量血壓/提醒長者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4) 注意徵兆搶時間/台大醫院醫師王宗道表示,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心臟病徵兆,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儘速就醫。另外更年期女性民眾,心肌梗塞會出現噁心、嘔吐、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的症狀,民眾不易分辨,如有上述症狀時,也應該要尋求專科醫師診治。 

老人跌倒 4環境因素要小心

老人跌倒 4環境因素要小心#老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環境是造成老人跌倒的肇因,例如捨不得開燈、家裡光線不佳,地板濕滑,走道電線纏繞成一團或者堆滿雜物,地毯邊緣捲翹起來,都可能害老人家絆倒,太長太寬的衣服褲子,磨損老舊沒有防滑功能的鞋子,都可能增加老人重重摔倒的風險。跌倒最容易傷到腿部、肩膀、髖部國健署「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發現,在跌傷老人當中,往往最容易傷到3個重要部位,依序為下肢(腿部)、上肢(肩膀雙手)及髖部,摔傷後常因此臥床不起,身體活動受限,失去社交活動,不僅讓老人家痛苦,也加重照顧者的負擔。一旦跌倒骨折,要儘快就醫治療,根據骨折的嚴重程度,由骨科醫師決定是穿鐵衣、臥床休息、石膏固定、手術鋼釘板固定或者需要置換人工關節。末端骨折徒手復位後 需石膏固定8週比方,身體有些部位的骨折,像是肋骨、肩胛骨、程度較輕微的腰椎壓迫性骨折等,不需手術或石膏固定,但因為疼痛,病人需穿背架或臥床休息幾週,手部橈骨末端骨折,一般徒手復位後,石膏固定6~8週,粉碎性橈骨末端骨折徒手復位後,加上外固定器固定。大腿股骨頸骨折或股骨轉子間骨折,大多必須手術鋼釘鋼板固定或置換人工關節等,只要病人身體狀況容許,要儘快接受治療。手術2週內能起床的病人 恢復機會高治療後,諮詢醫護人員何時可以讓長輩起床和活動筋骨,避免因臥床過久或限制活動帶來褥瘡、下肢血管栓塞、肺炎、尿路感染等併發症,褥瘡大多發生在臥床1週內,而身上有褥瘡的病人,住院天數會延長,而且也有較高的死亡率。有統計指出,在手術後2週內就可以起床活動的病人,能夠恢復到骨折前的日常生活功能狀態的機會比較高。(本文摘自/牽爸媽的手,自在到老的待辦事項/天下雜誌出版) 

呼吸聲大 聲帶萎縮險猝死

呼吸聲大 聲帶萎縮險猝死#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年近九旬老人家,過去有中風病史,這幾天家屬因患者痰音多、呼吸聲大而送到急診就醫,希望透過抽痰能改善症狀,在理學檢查時,醫師發現患者喉部有很明顯的喘鳴聲,發現因兩側聲帶麻痺導致喘鳴聲,患者因吸不到空氣危及生命,經緊急插管才化解可能猝死的危機。神經不敏感 有可能間接導致聲帶萎縮因呼吸道造成的問題,包括壓迫氣管、聲帶麻痹症狀會造成患者久不使用聲帶,造成神經不敏感,有可能間接導致聲帶萎縮,聲帶單側萎縮較為常見,若為聲帶雙側萎縮,容易有聲音嘶啞、功能性失音等現象。氣管或喉部阻塞所發出的聲音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陳憲青表示,喘鳴是一種刺耳、高亢的高音調聲音,通常是因為上呼吸道如氣管或喉部阻塞所發出的聲音,在患者吸氣期可聽見,另外,剛拔完管的病患,也要注意是否有喘鳴。異物梗塞、聲帶麻痺、上呼吸道受損一般急診室常見的上呼吸道阻塞的原因很多,如異物梗塞、聲帶麻痺水腫、外傷引起的上呼吸道受損以及過敏引起的聲帶水腫等等,每一項都是內科急症,會導致患者猝死,不可不小心。兒童哮吼會引起呼吸急迫、聲音沙啞此外,急診室兒科所收治的哮吼(Croup)兒童則是另一種常見的上呼吸道阻塞疾病,哮吼會引起幼兒呼吸急迫、聲音沙啞、吠狀咳嗽、吸氣喘鳴及呼吸窘迫症狀,若有上述狀況,偶有伴隨哭不出聲情形,陳憲青醫師呼籲,倘若聽到呼吸道發出異常的喘鳴聲時,有可能是上呼吸道阻塞,要把它視為緊急症狀,應該立即就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