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

研究:1/3大學新生有心理健康隱憂

研究:1/3大學新生有心理健康隱憂#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開學2個月,剛升上大學的新鮮人,面對有於以往的讀書環境、學習方式及同儕關係,是否已適應?根據「美國心理學會」2018年9月發表的研究指出,全球8個工業化國家中,超過1/3大學新鮮人表現出符合診斷的精神疾病症狀。美研究:1/3大學新鮮人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由哥倫比亞大學研究者以世界衛生組織「世界心理衛生國際大學生倡導計劃」的資料進行分析,受訪者包括澳大利亞、比利時、德國、墨西哥、北愛爾蘭、南非、西班牙和美國等8個國家、19所大學,共1.4萬名學生,以常見的精神疾病為評估問卷(重度憂鬱症、廣泛性焦慮症和恐慌症)。研究者發現,35%受訪者至少符合1項精神疾病,其中重度憂鬱症最常見,其次是廣泛性焦慮症。結果顯示,1/3的學生在6種心理健康疾病中至少出現一種心理疾病,呈現全球心理健康問題。然而,先前研究指出僅有15至20%學生會尋求諮商中心的協助。建議校方採取系統合作 銜接輔導全國聯合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胡延薇表示,教育部去年開始,已設立學校轉銜輔導機制,讓高中階段接受專業輔導的青少年,畢業離校前只要家長同意並填寫轉銜輔導通知單,大學端就可以接續輔導,藉此讓憂鬱、焦慮、拒學,嚴重失能的青少年,在大學畢業前達到良好的身心適應狀況。建議校方可採取系統合作方式,針對新生家長,提供大學生常見問題,讓家長瞭解若孩子有狀況可以如何因應。校內除了專業知識課程,應多推動心理健康教育,讓大一新生進來時,可透過課程、導師輔導、心衛中心活動,瞭解情緒檢視方法、自我情緒管理、身旁朋友出現狀況該如何協助的相關知能,增強同儕互助網絡,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建構線上輔導資源系統 以匿名性、便利性提升使用意願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上述研究呈現全球心理健康問題,特別是大學新鮮人常見的憂鬱症。原因可能來自於父母過度的期待,像是年滿18歲應該要獨立自主、負擔自我的生活及責任等,對於剛離開高中生活,多數可能北上或南下遠離原有家庭的大學新鮮人,立刻需獨自面對生活中的食衣住行,這些期待在現實與理想的差異下往往變成一種適應上的壓力。高中、大學校園輔導資訊沒能連貫,易造成有輔導需求的大學新鮮人面臨協助的空窗期。應檢視現階段大專院校諮商人力的配置是否足夠,目前新生入學的憂鬱症篩檢,除了初步診斷找出需要協助的大學新鮮人,發現高危險群時可提供預防性的會談,更能有效提供心理諮商、轉介、醫療等協助。建議未來應積極建構線上輔導資源系統,以減輕大專院校諮商輔導的服務量,且因網路的匿名性、便利性,讓更多人願意瞭解自我身心狀況,並願意進一步尋求網路上的諮詢或相關協助。

網路成癮列疾病 晚睡、拒學恐是警訊

網路成癮列疾病 晚睡、拒學恐是警訊#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三的小媛因拒學導致功課一落千丈,近期更成天沈迷網路世界,少與人互動、沈默寡言,抱怨常失眠、凡事都提不起勁,甚至有時感到呼吸困難。原先一直被當做憂鬱症治療,但情況並沒有好轉,直到找到鑽研網路成癮的醫師才發現原來已經網路成癮。小媛住院治療2週後,鼓勵家人培養小媛的學習目標與興趣,現在已經成功回歸正常生活。網路遊戲成癮已被視為一種精神疾病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暨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臧汝芬表示,上述病例乍看之下的確很像憂鬱症,但深入會談了解後發現,父親長期酗酒,酒醉還會把小媛當成出氣筒,為了家庭和諧小媛一直不敢說出口,也因此,小媛開始學會逃避、閃躲,把自己封鎖,進而投入網路遊戲世界尋求安慰與釋放。今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視為一種精神疾病。網路成癮可分2層面,一個是預防性的「防止」,另一個則是成癮後的「戒斷」。透過專業介入治療,幫助其痊癒,從正確診斷、找出共病現象、投予適當用藥、深入會談、並配合認知行為功能的改善,每一個環節都缺一不可,甚至在急性期時,家長要能理解醫師讓孩子住院治療「斷捨離」的必要性。當孩子因沉迷遊戲拒學、早上難起床、晚睡須特別當心由於網路成癮的問題一直存在兒童青少年群組中,這些人的心思最需要分享並且找到共鳴,因此除了同儕陪伴外,家庭功能的健全與完整,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臧汝芬醫師提醒,許多家長不忍心孩子沒收手機發脾氣或自傷,失去早期「防止」沈迷的先機,最後只能痛苦接受「戒斷」過程。呼籲家長留意,當孩子因過度沉迷上癮,開始排斥學習、出現早上爬不起來、晚上晚睡、出現拒學等現象,可能孩子已屬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

藥物濫用件數增多 情緒是關鍵因子

藥物濫用件數增多 情緒是關鍵因子#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2018年4月發表於《臨床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憂鬱症、焦慮症、飲食疾患的病史,以及喝酒和吸食古柯鹼、安非他命,為青少年和年輕成人藥物使用過量的風險因子。研究:蓄意比意外服用過量患者更傾向有自傷行為和精神病史該研究由麻省總醫院的研究團隊進行,研究者以14至26歲參加物質濫用疾患治療方案的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為對象,共有200名患者參加,評估其101年1月至102年6月於「成癮治療中心」的初診資料,由接受過藥癮訓練的社工、心理師和精神科醫師進行去識別化數據的回溯性分析,包括物質使用和精神病史的詳細資料。研究發現,200名患者中有58名至少發生過一次服用過量的情形,其中36名患者,約62%為意外、18名約31%為蓄意,兩者皆曾發生的患者有4名,約7%,且有24名患者藥物服用過量次數不只一次;相較於單一物質使用疾患的患者,兩種以上的患者發生過量服用的機會為三倍以上,且蓄意者比意外服用過量患者更傾向有自傷行為和精神科住院病史。結果顯示,過量服用的預測因子為酒精、古柯鹼和安非他命,精神方面則是飲食疾患、憂鬱和焦慮。濫用藥物件數成長十倍 情緒問題是主因根據臺灣食藥署濫用藥物檢驗通報系統顯示,97年至106年國內濫用藥物件數自3.8萬增加超過12.3萬件;而2012年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也發現,重度憂鬱的青少年經過12週治療後,其中有效緩解症狀者濫用藥物比例僅有10%,治療未見成效者比率卻高達25%,顯示治療憂鬱症能預防青少年藥物濫用的問題。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青少年藥物濫用問題跟情緒有很大的關聯性,其實不只藥物濫用,網路與遊戲成癮也是如此;當孩子出現焦慮、睡眠、人際等問題,甚至罹患憂鬱症卻沒被發現,而自行採取酒精、藥物來緩解內心的不安,久而久之則會產生成癮及藥物濫用的問題。因此,不要只關注青少年的課業、成績及行為本身,而是要瞭解他們行為背後可能的情緒困擾及問題。尋求醫療專業介入 有助緩解藥物成癮問題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青少年藥物濫用、網路成癮與壓力情緒有很高的關聯,他們可能因為同儕、好奇心去嘗試,從中達到短暫逃避壓力的效果,情不自禁一再使用,漸漸變得依賴甚至成癮;建議若當藥物濫用情況已成為一種疾病,家長不能再配合演出,除了給予規勸,更需偕同尋求醫療專業的介入,才能有效緩解藥物濫用與成癮問題。(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腦中負面聲音 「芻思」過多恐憂鬱症

腦中負面聲音 「芻思」過多恐憂鬱症#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二月某個寒冷的星期天裡,為了呼應菲妮克絲.史密斯多跟大自然相處的奮鬥宣言,我們宣布那天為「休息日」,把孩子的曲棍球賽事拋諸腦後。我們把狗放在汽車後座,開車駛離城市,前往一處自然保護區。腦中的聲音「芻思」 增加憂鬱症風險這個星期天我想要的是:新鮮空氣、開放空間、減壓。那陣子我的工作壓力一直很大,我需要關掉我腦中不斷滾動「我受夠了」字眼的跑馬燈。史丹佛大學曾主持一項研究探討大自然對於心理健康的益處,研究人員將這種腦中的聲音稱為「芻思,一種適應不良的自我指涉思想類型,它們會增加憂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風險。」我當然還不至於得精神病,我只是因為手頭上製作的一檔節目截稿在即,令我火燒屁股,加上辦公室同事間的勾心鬥角讓我心煩。我睡不好,開始感覺失衡、心裡很悶。住在城市裡 出現情緒障礙風險則高40%在史丹佛大學的研究裡,受測者被分成兩組外出散步九十分鐘,一組在草地上走、另一組則沿著四線道的大馬路走,與吵雜的噪音為伍。在生理指標上,兩組都出現了同樣的結果。但置身於橡樹和灌木叢的那個小組,則表現出「大腦膝下前額皮質區」(在芻思過程中會變得活躍的大腦區域)的神經活動變化。換言之,他們的芻思變少了;但在城市裡散步的那組人就沒有得到這樣的好處。這只是探索城市生活與精神疾病之間關聯性的諸多研究之一,儘管至今仍未證實兩者有因果關係。不過,如果你住在城市裡,你罹患焦慮症的風險會比居住鄉村的人高出百分之二十,出現情緒障礙的風險則高出百分之四十。由於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居住在城市裡,情況只會愈來愈嚴重。為了讓自己免於現代生活的折騰,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去野外放鬆 減緩情緒低落、焦躁較少不幸的是,其他人似乎也知道要這麼做。當我們抵達自然保護區時,停車場已經停滿車子,我一度擔心人這麼多我們會無法真正放鬆,不過我們還是走出去,呼吸新鮮空氣。我們繼續往山上走,後來進入一片開闊、積雪覆蓋的田野,這裡的人也少多了。米亞跳上一處結冰的池子,興奮地揮舞手腳。我記得幾年前某個秋天我們也曾來過這個保護區,看著葉子的顏色由金轉紅。誠如菲妮克絲.史密斯所說,我們的確跟這個地方產生了連結。我們家的狗則是玩瘋了,瘋到跑去追那些偶爾出現的越野滑雪者。不過,我們還是繼續往前走;走到後來,已經沒有人可以讓牠追逐了。我利用這個機會跟兒子談他的新學校,想多了解他在那裡過得怎麼樣(但實在很難)。在外頭才走了不過幾小時,我的雙手就已經凍得發麻。我只摔了兩次跤,在結冰的區域踩滑。我不認為自己體會到了敬畏,但我有那種打破常規、跳脫日常的感覺。在這個星期天裡,我們一家人開懷大笑,留下難忘的記憶,比之前被關在曲棍球場的那幾次星期天都還要難忘。這一天,我們充滿十足的活力。那天晚上,我檢查了自己的焦躁水平,測量自己在新工作週開始前週日夜的情緒低落程度。看來已經變弱,變成低聲呢喃,而不是轟然抱怨。(本文摘自/週末的快樂效應:不被超時工作與忙亂瑣事綁架,順利切換「假日模式」,找回久違的週休生活/時報出版)

揮別季節性憂鬱症 推薦3天然療法

揮別季節性憂鬱症 推薦3天然療法#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季節性憂鬱症,又稱為季節性情緒失調(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是一種因季節變化而引起的情緒低落,每年大約在同樣時節發生,年復一年。季節性憂鬱症的症狀包括悲傷、沮喪、體力低落、睡眠障礙、體重改變(增加或減少)、有焦慮和煩躁的感覺、對以前很喜歡的活動突然失去興趣。有一些天然的療法可以治療季節性憂鬱症。 精油在家裡用精油擴香,對改善情緒低落很有幫助。常用於情緒低落的精油有檸檬、乳香、薰衣草、佛手柑、尤加利和葡萄柚。 營養補充品有一些營養補充品可以幫忙緩解季節性憂鬱症,這些可能緩解憂鬱症狀的天然營養補充品,像是聖約翰草、SAMe(S-adenosyl-L-methionine,腺核苷甲硫胺酸)、褪黑激素、薑黃、維他命B12、維他命D、維他命C、omega-3脂肪酸,和高品質的益生菌。 其他治療季節性憂鬱症的療法季節性憂鬱症通常發生於冬季的月分,陽光比較缺乏的時期。在這種陰鬱的日子裡,可以試試光療法,品質好的光療燈在網路上可以輕易找到。黎明模擬器(dawn simulator)是一種鬧鐘,藉由模擬太陽升起,逐漸增加房間裡的光線,來將你喚醒。尋找使用全光譜的黎明模擬器,它能夠模擬自然的光線。盡量坐在有陽光的窗邊,如果太陽出來了,就去戶外活動。運動可以減輕壓力和焦慮,改善你的情緒。瑜伽和靜坐也是很棒的放鬆練習。在處理季節性憂鬱症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好好照顧自己。試著出門並與人交際,可以的話就規畫一次旅行,多去做一些會讓你開心與平靜的事情。如果你覺得有必要和找人聊聊,就到合格的諮商師那裡去預約。安全須知當你發現以前可以毫無困難順利完成的日常活動,突然變得沒辦法做到了,且這些情緒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如果你已經開始轉向酒精和藥物來尋求安慰;或者開始有想自殺的感覺,請盡快就醫。在服用任何營養補充品之前,請務必找合格的健康照護機構諮詢。(本文摘自/天然配方除萬病:頭痛、感冒、過敏、胃食道逆流、皮膚炎……不想看醫生?140種手作配方讓你減藥斷根。/大是文化)

電玩成癮列精神疾病!恐併發5大問題

電玩成癮列精神疾病!恐併發5大問題#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在通訊系統普及,放眼望去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網路、電玩的使用率高。世界衛生組織今年初在新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當中,加入電玩成癮,使電玩成癮正式列為精神疾病。當出現無法控制的打電玩,重影響家庭、工作及生活作息,可能就罹患了電玩成癮症,但這相關行為需要持續至少12個月才能確診。成癮分為物質或行為成癮 中樞神經失調造成衛福部南投醫院身心科醫師陳恆生表示,成癮乃行為已知可能造成不良後果的情形下,仍然被持續重複,為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該行為可能最初為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造成,但這些行為也可以反過來造成神經功能受損,而近一步惡性循環。成癮又可粗略分成物質或行為成癮。社會所關注且需醫療積極介入的指物質成癮,如吸毒、酗酒,酒癮與毒癮容易造成生理疾病或家庭負擔;而行為方面的成癮(如賭癮、網癮)雖然和物質無關,但容易忽略其造成的影響,甚至民眾也尚未有足夠認知,未即時就醫而錯過治療時機。成癮常共病一些精神疾病 如強迫症、社交焦慮症陳恆生醫師表示,成癮很少源於單一原因,甚至常共病一些精神疾病,如強迫症、社交焦慮症、憂鬱症、酒精依賴、精神分裂症、適應障礙、衝動控制疾患、人格障礙症、注意力缺陷及過動疾患等。在關注成癮的同時,也務必檢視是否有上述的共病。2016年有一針對全台灣中小學生的研究顯示,電玩成癮的人易有憂鬱、人際問題、過度敏感、被迫害意念及敵意的增加等5大問題。另一項韓國的研究則顯示,這些電玩成癮青少年的額葉邊緣系統,會產生類似精神疾病的障礙。陳恆生醫師提醒,成癮越嚴重,認知和行為控制能力越差。家中孩童如有電玩成癮現象,家長及學校一定要盡早察覺和介入,並向專業醫師求助,否則恐對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畢業季來臨!求職壓力大恐致情緒障礙

畢業季來臨!求職壓力大恐致情緒障礙#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鳳凰花開,畢業季即將來臨,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去年六月的失業率以20至24歲為12.38%,居所有年齡分組之冠,也就是在大學剛畢業的族群當中,每7至8人中就有一個人失業。精神科楊聰財醫師表示,臨床發現許多應屆畢業生因為對未來茫然,甚至是親友過度關心,造成龐大壓力而導致情緒障礙,近期求診患者增加二成,有些甚至出現合併其他精神症狀,提醒大家應重視年輕族群因求職不順或失業引發的身心問題。過度關心造成壓力 女大生焦慮合併自我傷害有位22歲的黃姓女大生(化名),大學畢業準備求職,過去只知道埋頭讀書的她,根本不知道畢業後可以做什麼工作,加上親友過度的關切,讓她感到無法喘氣,最近開始食不下嚥、睡不安心,情緒持續低迷的她,偶然一次在使用美工刀時劃傷手指,突然感到壓力被瞬間釋放,之後只要當她面臨壓力來襲時,便用刀片在手臂上劃上一條條傷口,雖然知道這種紓壓方式不對,卻無法停止這樣的行為。後來被家人發現帶到精神科求診,診斷是因「失業型情緒障礙」引發的焦慮症狀合併非自殺式自傷疾患。易使用錯誤方式紓解壓力 反而陷入惡性循環開業醫楊聰財醫師表示,失業型情緒障礙在每個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個案在人際及其他身心社會功能上遭遇重大壓力與障礙,引發焦慮的症狀,患者會重覆藉由蓄意的自我傷害身體,抒發心中負面的感受及解除所承受的壓力。根據研究指出,這種合併引發的進階症狀,好發於對壓力承受較弱、敏感,加上情緒復原較為緩慢的族群,當感受到壓力時,就會用自認為有效的壓力釋放方式,如燙菸疤、用刀片劃手腕等;且這些重複行為會讓患者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由於個案了解進行這樣的紓壓行為時並不會導致死亡,在精神科分類為「非自殺式自傷疾患」。心理治療改善情緒控管能力 搭配藥物治療效果加強楊聰財醫師說明,針對此類型的患者會先協助找出壓力來源,透過認知行為治療,轉化過度的負面情緒,再搭配藥物治療,改善失眠及焦慮症狀,有必要時會建議接受心理治療。楊聰財醫師提醒,父母與其過度關心,不如與孩子溝通,一起找到就業方向,同時也應多瞭解彼此生活近況,如有睡眠障礙或是情緒不穩定,應儘速就醫,以免衍生其他精神症狀。(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姑嫂爭執釀悲劇 醫:息事寧人最危險

姑嫂爭執釀悲劇 醫:息事寧人最危險#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採訪報導)前陣子駭人聽聞的水泥封屍命案新聞,讓人不禁懷疑,姑嫂兩人的長時間不和睦到底多嚴重,最終釀成悲劇?其實除了姑嫂問題,婆媳問題更加常見,從原生家庭到新組成家庭,生長環境差異不免造成許多摩擦。家人的人際相處更難迴避,遇到不睦的情事,到底該如何排解壓力、解決問題呢?息事寧人、追求表面和平 積怨更易釀危險精神科醫師陳嬿伊表示,家人間產生的摩擦常見因素是理念價值觀的差異。因為不願破壞和平而缺乏溝通,不斷隱忍;或是溝通不良,情緒管理較差,則易引發吵架或積怨。上述新聞案例中的先生身為一個中間者,息事寧人的想法非常危險。中間者應扮演好溝通橋梁,減少誤會。但萬一對方要求太超過,也要考量自身能力與負擔,不要一味為了和平或是達到對方期待而失去自主性。各種壓力上身,讓青壯年人喘不過氣。為抗壓世代提出心靈解藥的《心好累》書中提到,家庭關係中最常見的婆媳問題,中間者的丈夫若要減少衝突,平常就要多留意相處是否有嫌隙。但若雙方都很強硬,「身為丈夫與兒子的你,要懂得適時地在立場上切割清楚」。不要讓雙方矛頭都指向自己,「要讓父母明白你有盡力在協助改善婆媳問題」。避免自身陷危機 多觀察對方情緒、舉動變化至於該如何察覺自己是否身陷危險情況?陳嬿伊醫師建議,可多觀察衝突對象的情緒,例如易生氣、將事情過度放大,並且合併自傷或傷人的念頭就要當心。但接觸時間不多的家人,可回想以前跟現在舉動、態度的變化。溝通技巧有幾個重點,包括切中問題癥結點;當面溝通,避免請第三方傳話或傳紙條過程中產生誤會;溝通時對事不對人;避免溝通時用「情緒性表達」,嘗試在情緒和緩後表達意見;溝通目的是為了達成共識,通常第一次很難順利達成,需要彼此共同努力。運動、吐苦水、培養興趣來減壓對於壓力造成身心症的治療方式,首先要排除精神疾病如憂鬱症、躁鬱症問題。比較輕微的情形建議參與專業心理課程、或是閱讀相關心理書籍學習調適的方法。若還是無法改善,則建議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若情況嚴重影響生活功能(工作、家庭、學校等),醫師才會考慮搭配藥物治療。若是溝通無效,需要學習調適自己心態與釋放壓力時,可採用幾種方式:1)規律運動,1週至少3次,每次超過30分鐘。2)找到固定吐苦水或講心事的朋友。3)抽空培養興趣,此興趣應避開壓力環境(像是家裡或是工作相關內容),例如去外面學習插花、上烘焙課等。陳嬿伊醫師強調,遇到家人間的衝突時,溝通更勢在必行。誠如《心好累》書中提到,「若要維持表面和平而選擇不說,雖然表面看似平靜無波了,卻在關係中埋下不滿的引信。」應面對、溝通、解決問題,而溝通過程應「表達自己的情緒,而非情緒性表達」。事情真的無法解決時,也要調整心態,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