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

年輕人有精神疾病症狀 易網路成癮?

年輕人有精神疾病症狀 易網路成癮?#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28連假即將到來,為期4天的假期,是否已安排好豐富行程,還是打算宅在家滑手機、打電動呢?根據研究指出,潛在精神疾病症狀與社群網絡和電玩遊戲成癮有關。單身、女性、年齡較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強迫症、焦慮症和憂鬱程度較低者與社群網路媒體的成癮有正相關;而男性、單身、年齡較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強迫症、憂鬱程度較高者與電玩遊戲的成癮呈現正相關。ADSD、強迫症、焦慮症、憂鬱症可能與網路成癮有關2016年3月發表於《成癮行為心理學》期刊的研究,共23533人完成調查。研究者使用卑爾根社交媒體成癮量表、遊戲成癮量表、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填量表、強迫症量表修訂及醫院焦慮憂鬱量表進行分析。參與者女性佔65%,男性佔35%,年齡範圍從16至88歲,平均年齡為35.8歲。研究者表示,調查結果顯示有精神疾病症狀(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強迫症、焦慮症和憂鬱症)特徵的青少年和年輕成人可能可以列入預防網路成癮的目標,但其中網路成癮行為,社群媒體與電玩遊戲間的相關性較低,且與不同變項有關,將「網絡成癮」視為統一概念並不恰當。社群網路成癮焦慮程度較高 電玩成癮憂鬱傾向較高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表示,上述研究顯示「社群網絡」和「電玩遊戲」成癮者有不同的特徵,其中社群網絡成癮者焦慮程度較高,害怕與人面對面交談,但仍期待與人互動並且建立關係;電玩遊戲成癮者的憂鬱傾向較高,可能藉由電玩遊戲逃避人群,從中尋找自我價值和成就感。網路成癮如同酒精或藥物成癮者,嘗試藉由改變心智的物質達到自我治療。社群網路或遊戲成癮者常合併有精神方面疾病,代表科技產品使用上癮者也試圖自我治療。詹佳真醫師呼籲,不論是何種原因,一旦對科技產品使用上癮,必然對社交、娛樂、工作教育還有家庭生活造成影響,讓原先想逃避的問題更嚴重。科技產品的使用只是休閒娛樂,如果有身心方面問題建議尋求專家協助,以免不小心淪為網路成癮者。師長、父母可觀察孩子行為 是否異於往常或其他孩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顯示,潛在精神疾病症狀與社群網絡和電玩遊戲的成癮有關,其中憂鬱、單身、年紀輕的人較易成為網路成癮者。呼籲親友或師長透過「覺察」、「行動關心」及「協助」成為孩子第一線守護者。父母可觀察孩子行為表現是否異於過往;學校端師長則能透過孩子間的比較,覺察出差異性(排除孩子個性特質),例如在班級中鬱鬱寡歡、沒勁、疲倦總是想睡覺等。網路成癮有3項覺察指標:網路使用時間過長、作息明顯改變、表現出很極端的情緒。例如使用網路幾乎佔據孩子醒著的所有時間,或是玩不停,睡眠減少甚至略過吃飯時間,以及如果不使用就會產生不安、焦慮甚至憤怒。孩子可能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但卻沒辦法控制,當發現他們出現這些行為合併成績滑落、跟朋友沒有互動,建議進一步聊聊,給予行動關心。葉雅馨主任提醒,當孩子的網路使用行為已經無法控制,不論是親友或師長應帶孩子尋求專業協助,避免網路成癮行為造成更大的影響。

思覺失調擅自停藥 屢屢復發恐惡化

思覺失調擅自停藥 屢屢復發恐惡化#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輕女子從大學時開始,不斷出現妄想安症狀,總覺得有人要陷害她,也有聽幻覺及怪異的言行,就醫時確定診斷為「思覺失調症」。初期接受口服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雖然藥物的反應佳,但是卻一再擅自停藥。因為缺乏精神病識感,導致疾病反覆復發,甚至惡化。經過彰化基督教醫院鹿港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暨精神醫學部邱南英醫師建議後,決定施打長效抗精神病針劑每個月一劑,治療迄今,精神狀況穩定,家庭生活和人際關係逐漸步上軌道,職場表現也已恢復以往。幻聽、妄想、怪異言行 為「思覺失調症」的典型症狀邱南英醫師說明,「思覺失調症」可能發病的原因包含遺傳、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個人的體質、環境的壓力、感染病毒、使用毒品…等因素,具體的原因迄今仍尚不明確,好發於青春期和成年的早期,常見「正性症狀」、「負性症狀」、「情感症狀」、「認知功能障礙」等症狀。「正性症狀」為腦內邊緣系統的「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分泌過多所致,出現感官知覺的異常,像是聽幻聽,聽到別人在談論、嘲笑或批評、命令自己,也會產生妄想,認為有人要害他、跟蹤、監視或控制他等;「負性症狀」為多巴胺在大腦前額葉的功能過低所引致,如面無表情、社會退縮、懶散、消極、被動、不願睡、出席活動、變得沉默寡言等;「情感症狀」可能是因為幻覺的恐嚇、威脅聲音及妄想,導致很焦躁、緊張、恐懼、沮喪、情緒低落;「認知功能障礙」則是腦部功能退化,如記憶力變差、難以做決定、失去解決問題能力、判斷力和執行力差等。「長效抗精神病針劑」 副作用低便利性高 邱南英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病識感通常不佳,不認為自己罹患精神疾病,一旦未能及時接受診斷治療和持續治療,恐怕會造成各種功能的持續退化,最後會影響日常生活;嚴重者更可能出現自我傷害、自殺或傷害他人的行為。過去治療思覺失調症時,使用第一代的抗精神病藥物,患者容易出現錐體外徑的症狀,如手抖、僵硬、動作緩慢、坐立不安等,也可能增加體重,或是升高泌乳激素,導致月經異常、男性女乳症等副作用;此外,有些患者害怕被他人知道自己罹患精神病,因此未能按時就醫回診、不規律服用藥物甚或拒絕用藥,導致藥物順從性差,病情因此惡化。所幸現在已有新型的抗精神病藥物,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療效佳,不只是改善正性症狀,也能緩解其他的症狀。其中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長效針劑」也已經上市,並且健保能給付,透過每個月注射1次,藥效相對的穩定,安全性佳,副作用也較少,患者能更便利用藥,改善病情。同時也能夠去除疾病的污名化,改善生活品質和人際關係,促使他們返回社會和職場,重拾健康和生活。親友適時的瞭解傾聽 大幅改善患者的預後最後邱醫師呼籲,患者應該積極接受治療,除了藥物治療外,身旁的親朋好友應該認真瞭解疾病,適當給予患者關懷、仔細傾聽,對於患者的預後影響很大。彰化基督教精神醫療體系提供這類病患完整的醫療,除了門診、急診、急性住院和慢性住院及日間住院診療、社區關懷以外,還持續執行思覺失調症的居家照護治療,定期訪查、診療,期盼透過專業的協助照料患者,也能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研究:1/3大學新生有心理健康隱憂

研究:1/3大學新生有心理健康隱憂#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開學2個月,剛升上大學的新鮮人,面對有於以往的讀書環境、學習方式及同儕關係,是否已適應?根據「美國心理學會」2018年9月發表的研究指出,全球8個工業化國家中,超過1/3大學新鮮人表現出符合診斷的精神疾病症狀。美研究:1/3大學新鮮人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由哥倫比亞大學研究者以世界衛生組織「世界心理衛生國際大學生倡導計劃」的資料進行分析,受訪者包括澳大利亞、比利時、德國、墨西哥、北愛爾蘭、南非、西班牙和美國等8個國家、19所大學,共1.4萬名學生,以常見的精神疾病為評估問卷(重度憂鬱症、廣泛性焦慮症和恐慌症)。研究者發現,35%受訪者至少符合1項精神疾病,其中重度憂鬱症最常見,其次是廣泛性焦慮症。結果顯示,1/3的學生在6種心理健康疾病中至少出現一種心理疾病,呈現全球心理健康問題。然而,先前研究指出僅有15至20%學生會尋求諮商中心的協助。建議校方採取系統合作 銜接輔導全國聯合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胡延薇表示,教育部去年開始,已設立學校轉銜輔導機制,讓高中階段接受專業輔導的青少年,畢業離校前只要家長同意並填寫轉銜輔導通知單,大學端就可以接續輔導,藉此讓憂鬱、焦慮、拒學,嚴重失能的青少年,在大學畢業前達到良好的身心適應狀況。建議校方可採取系統合作方式,針對新生家長,提供大學生常見問題,讓家長瞭解若孩子有狀況可以如何因應。校內除了專業知識課程,應多推動心理健康教育,讓大一新生進來時,可透過課程、導師輔導、心衛中心活動,瞭解情緒檢視方法、自我情緒管理、身旁朋友出現狀況該如何協助的相關知能,增強同儕互助網絡,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建構線上輔導資源系統 以匿名性、便利性提升使用意願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上述研究呈現全球心理健康問題,特別是大學新鮮人常見的憂鬱症。原因可能來自於父母過度的期待,像是年滿18歲應該要獨立自主、負擔自我的生活及責任等,對於剛離開高中生活,多數可能北上或南下遠離原有家庭的大學新鮮人,立刻需獨自面對生活中的食衣住行,這些期待在現實與理想的差異下往往變成一種適應上的壓力。高中、大學校園輔導資訊沒能連貫,易造成有輔導需求的大學新鮮人面臨協助的空窗期。應檢視現階段大專院校諮商人力的配置是否足夠,目前新生入學的憂鬱症篩檢,除了初步診斷找出需要協助的大學新鮮人,發現高危險群時可提供預防性的會談,更能有效提供心理諮商、轉介、醫療等協助。建議未來應積極建構線上輔導資源系統,以減輕大專院校諮商輔導的服務量,且因網路的匿名性、便利性,讓更多人願意瞭解自我身心狀況,並願意進一步尋求網路上的諮詢或相關協助。

網路成癮列疾病 晚睡、拒學恐是警訊

網路成癮列疾病 晚睡、拒學恐是警訊#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三的小媛因拒學導致功課一落千丈,近期更成天沈迷網路世界,少與人互動、沈默寡言,抱怨常失眠、凡事都提不起勁,甚至有時感到呼吸困難。原先一直被當做憂鬱症治療,但情況並沒有好轉,直到找到鑽研網路成癮的醫師才發現原來已經網路成癮。小媛住院治療2週後,鼓勵家人培養小媛的學習目標與興趣,現在已經成功回歸正常生活。網路遊戲成癮已被視為一種精神疾病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暨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臧汝芬表示,上述病例乍看之下的確很像憂鬱症,但深入會談了解後發現,父親長期酗酒,酒醉還會把小媛當成出氣筒,為了家庭和諧小媛一直不敢說出口,也因此,小媛開始學會逃避、閃躲,把自己封鎖,進而投入網路遊戲世界尋求安慰與釋放。今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視為一種精神疾病。網路成癮可分2層面,一個是預防性的「防止」,另一個則是成癮後的「戒斷」。透過專業介入治療,幫助其痊癒,從正確診斷、找出共病現象、投予適當用藥、深入會談、並配合認知行為功能的改善,每一個環節都缺一不可,甚至在急性期時,家長要能理解醫師讓孩子住院治療「斷捨離」的必要性。當孩子因沉迷遊戲拒學、早上難起床、晚睡須特別當心由於網路成癮的問題一直存在兒童青少年群組中,這些人的心思最需要分享並且找到共鳴,因此除了同儕陪伴外,家庭功能的健全與完整,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臧汝芬醫師提醒,許多家長不忍心孩子沒收手機發脾氣或自傷,失去早期「防止」沈迷的先機,最後只能痛苦接受「戒斷」過程。呼籲家長留意,當孩子因過度沉迷上癮,開始排斥學習、出現早上爬不起來、晚上晚睡、出現拒學等現象,可能孩子已屬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

藥物濫用件數增多 情緒是關鍵因子

藥物濫用件數增多 情緒是關鍵因子#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2018年4月發表於《臨床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憂鬱症、焦慮症、飲食疾患的病史,以及喝酒和吸食古柯鹼、安非他命,為青少年和年輕成人藥物使用過量的風險因子。研究:蓄意比意外服用過量患者更傾向有自傷行為和精神病史該研究由麻省總醫院的研究團隊進行,研究者以14至26歲參加物質濫用疾患治療方案的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為對象,共有200名患者參加,評估其101年1月至102年6月於「成癮治療中心」的初診資料,由接受過藥癮訓練的社工、心理師和精神科醫師進行去識別化數據的回溯性分析,包括物質使用和精神病史的詳細資料。研究發現,200名患者中有58名至少發生過一次服用過量的情形,其中36名患者,約62%為意外、18名約31%為蓄意,兩者皆曾發生的患者有4名,約7%,且有24名患者藥物服用過量次數不只一次;相較於單一物質使用疾患的患者,兩種以上的患者發生過量服用的機會為三倍以上,且蓄意者比意外服用過量患者更傾向有自傷行為和精神科住院病史。結果顯示,過量服用的預測因子為酒精、古柯鹼和安非他命,精神方面則是飲食疾患、憂鬱和焦慮。濫用藥物件數成長十倍 情緒問題是主因根據臺灣食藥署濫用藥物檢驗通報系統顯示,97年至106年國內濫用藥物件數自3.8萬增加超過12.3萬件;而2012年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也發現,重度憂鬱的青少年經過12週治療後,其中有效緩解症狀者濫用藥物比例僅有10%,治療未見成效者比率卻高達25%,顯示治療憂鬱症能預防青少年藥物濫用的問題。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青少年藥物濫用問題跟情緒有很大的關聯性,其實不只藥物濫用,網路與遊戲成癮也是如此;當孩子出現焦慮、睡眠、人際等問題,甚至罹患憂鬱症卻沒被發現,而自行採取酒精、藥物來緩解內心的不安,久而久之則會產生成癮及藥物濫用的問題。因此,不要只關注青少年的課業、成績及行為本身,而是要瞭解他們行為背後可能的情緒困擾及問題。尋求醫療專業介入 有助緩解藥物成癮問題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青少年藥物濫用、網路成癮與壓力情緒有很高的關聯,他們可能因為同儕、好奇心去嘗試,從中達到短暫逃避壓力的效果,情不自禁一再使用,漸漸變得依賴甚至成癮;建議若當藥物濫用情況已成為一種疾病,家長不能再配合演出,除了給予規勸,更需偕同尋求醫療專業的介入,才能有效緩解藥物濫用與成癮問題。(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腦中負面聲音 「芻思」過多恐憂鬱症

腦中負面聲音 「芻思」過多恐憂鬱症#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二月某個寒冷的星期天裡,為了呼應菲妮克絲.史密斯多跟大自然相處的奮鬥宣言,我們宣布那天為「休息日」,把孩子的曲棍球賽事拋諸腦後。我們把狗放在汽車後座,開車駛離城市,前往一處自然保護區。腦中的聲音「芻思」 增加憂鬱症風險這個星期天我想要的是:新鮮空氣、開放空間、減壓。那陣子我的工作壓力一直很大,我需要關掉我腦中不斷滾動「我受夠了」字眼的跑馬燈。史丹佛大學曾主持一項研究探討大自然對於心理健康的益處,研究人員將這種腦中的聲音稱為「芻思,一種適應不良的自我指涉思想類型,它們會增加憂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風險。」我當然還不至於得精神病,我只是因為手頭上製作的一檔節目截稿在即,令我火燒屁股,加上辦公室同事間的勾心鬥角讓我心煩。我睡不好,開始感覺失衡、心裡很悶。住在城市裡 出現情緒障礙風險則高40%在史丹佛大學的研究裡,受測者被分成兩組外出散步九十分鐘,一組在草地上走、另一組則沿著四線道的大馬路走,與吵雜的噪音為伍。在生理指標上,兩組都出現了同樣的結果。但置身於橡樹和灌木叢的那個小組,則表現出「大腦膝下前額皮質區」(在芻思過程中會變得活躍的大腦區域)的神經活動變化。換言之,他們的芻思變少了;但在城市裡散步的那組人就沒有得到這樣的好處。這只是探索城市生活與精神疾病之間關聯性的諸多研究之一,儘管至今仍未證實兩者有因果關係。不過,如果你住在城市裡,你罹患焦慮症的風險會比居住鄉村的人高出百分之二十,出現情緒障礙的風險則高出百分之四十。由於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居住在城市裡,情況只會愈來愈嚴重。為了讓自己免於現代生活的折騰,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去野外放鬆 減緩情緒低落、焦躁較少不幸的是,其他人似乎也知道要這麼做。當我們抵達自然保護區時,停車場已經停滿車子,我一度擔心人這麼多我們會無法真正放鬆,不過我們還是走出去,呼吸新鮮空氣。我們繼續往山上走,後來進入一片開闊、積雪覆蓋的田野,這裡的人也少多了。米亞跳上一處結冰的池子,興奮地揮舞手腳。我記得幾年前某個秋天我們也曾來過這個保護區,看著葉子的顏色由金轉紅。誠如菲妮克絲.史密斯所說,我們的確跟這個地方產生了連結。我們家的狗則是玩瘋了,瘋到跑去追那些偶爾出現的越野滑雪者。不過,我們還是繼續往前走;走到後來,已經沒有人可以讓牠追逐了。我利用這個機會跟兒子談他的新學校,想多了解他在那裡過得怎麼樣(但實在很難)。在外頭才走了不過幾小時,我的雙手就已經凍得發麻。我只摔了兩次跤,在結冰的區域踩滑。我不認為自己體會到了敬畏,但我有那種打破常規、跳脫日常的感覺。在這個星期天裡,我們一家人開懷大笑,留下難忘的記憶,比之前被關在曲棍球場的那幾次星期天都還要難忘。這一天,我們充滿十足的活力。那天晚上,我檢查了自己的焦躁水平,測量自己在新工作週開始前週日夜的情緒低落程度。看來已經變弱,變成低聲呢喃,而不是轟然抱怨。(本文摘自/週末的快樂效應:不被超時工作與忙亂瑣事綁架,順利切換「假日模式」,找回久違的週休生活/時報出版)

揮別季節性憂鬱症 推薦3天然療法

揮別季節性憂鬱症 推薦3天然療法#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季節性憂鬱症,又稱為季節性情緒失調(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是一種因季節變化而引起的情緒低落,每年大約在同樣時節發生,年復一年。季節性憂鬱症的症狀包括悲傷、沮喪、體力低落、睡眠障礙、體重改變(增加或減少)、有焦慮和煩躁的感覺、對以前很喜歡的活動突然失去興趣。有一些天然的療法可以治療季節性憂鬱症。 精油在家裡用精油擴香,對改善情緒低落很有幫助。常用於情緒低落的精油有檸檬、乳香、薰衣草、佛手柑、尤加利和葡萄柚。 營養補充品有一些營養補充品可以幫忙緩解季節性憂鬱症,這些可能緩解憂鬱症狀的天然營養補充品,像是聖約翰草、SAMe(S-adenosyl-L-methionine,腺核苷甲硫胺酸)、褪黑激素、薑黃、維他命B12、維他命D、維他命C、omega-3脂肪酸,和高品質的益生菌。 其他治療季節性憂鬱症的療法季節性憂鬱症通常發生於冬季的月分,陽光比較缺乏的時期。在這種陰鬱的日子裡,可以試試光療法,品質好的光療燈在網路上可以輕易找到。黎明模擬器(dawn simulator)是一種鬧鐘,藉由模擬太陽升起,逐漸增加房間裡的光線,來將你喚醒。尋找使用全光譜的黎明模擬器,它能夠模擬自然的光線。盡量坐在有陽光的窗邊,如果太陽出來了,就去戶外活動。運動可以減輕壓力和焦慮,改善你的情緒。瑜伽和靜坐也是很棒的放鬆練習。在處理季節性憂鬱症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好好照顧自己。試著出門並與人交際,可以的話就規畫一次旅行,多去做一些會讓你開心與平靜的事情。如果你覺得有必要和找人聊聊,就到合格的諮商師那裡去預約。安全須知當你發現以前可以毫無困難順利完成的日常活動,突然變得沒辦法做到了,且這些情緒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如果你已經開始轉向酒精和藥物來尋求安慰;或者開始有想自殺的感覺,請盡快就醫。在服用任何營養補充品之前,請務必找合格的健康照護機構諮詢。(本文摘自/天然配方除萬病:頭痛、感冒、過敏、胃食道逆流、皮膚炎……不想看醫生?140種手作配方讓你減藥斷根。/大是文化)

電玩成癮列精神疾病!恐併發5大問題

電玩成癮列精神疾病!恐併發5大問題#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在通訊系統普及,放眼望去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網路、電玩的使用率高。世界衛生組織今年初在新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當中,加入電玩成癮,使電玩成癮正式列為精神疾病。當出現無法控制的打電玩,重影響家庭、工作及生活作息,可能就罹患了電玩成癮症,但這相關行為需要持續至少12個月才能確診。成癮分為物質或行為成癮 中樞神經失調造成衛福部南投醫院身心科醫師陳恆生表示,成癮乃行為已知可能造成不良後果的情形下,仍然被持續重複,為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該行為可能最初為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造成,但這些行為也可以反過來造成神經功能受損,而近一步惡性循環。成癮又可粗略分成物質或行為成癮。社會所關注且需醫療積極介入的指物質成癮,如吸毒、酗酒,酒癮與毒癮容易造成生理疾病或家庭負擔;而行為方面的成癮(如賭癮、網癮)雖然和物質無關,但容易忽略其造成的影響,甚至民眾也尚未有足夠認知,未即時就醫而錯過治療時機。成癮常共病一些精神疾病 如強迫症、社交焦慮症陳恆生醫師表示,成癮很少源於單一原因,甚至常共病一些精神疾病,如強迫症、社交焦慮症、憂鬱症、酒精依賴、精神分裂症、適應障礙、衝動控制疾患、人格障礙症、注意力缺陷及過動疾患等。在關注成癮的同時,也務必檢視是否有上述的共病。2016年有一針對全台灣中小學生的研究顯示,電玩成癮的人易有憂鬱、人際問題、過度敏感、被迫害意念及敵意的增加等5大問題。另一項韓國的研究則顯示,這些電玩成癮青少年的額葉邊緣系統,會產生類似精神疾病的障礙。陳恆生醫師提醒,成癮越嚴重,認知和行為控制能力越差。家中孩童如有電玩成癮現象,家長及學校一定要盡早察覺和介入,並向專業醫師求助,否則恐對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