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

畢業季來臨!求職壓力大恐致情緒障礙

畢業季來臨!求職壓力大恐致情緒障礙#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鳳凰花開,畢業季即將來臨,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去年六月的失業率以20至24歲為12.38%,居所有年齡分組之冠,也就是在大學剛畢業的族群當中,每7至8人中就有一個人失業。精神科楊聰財醫師表示,臨床發現許多應屆畢業生因為對未來茫然,甚至是親友過度關心,造成龐大壓力而導致情緒障礙,近期求診患者增加二成,有些甚至出現合併其他精神症狀,提醒大家應重視年輕族群因求職不順或失業引發的身心問題。過度關心造成壓力 女大生焦慮合併自我傷害有位22歲的黃姓女大生(化名),大學畢業準備求職,過去只知道埋頭讀書的她,根本不知道畢業後可以做什麼工作,加上親友過度的關切,讓她感到無法喘氣,最近開始食不下嚥、睡不安心,情緒持續低迷的她,偶然一次在使用美工刀時劃傷手指,突然感到壓力被瞬間釋放,之後只要當她面臨壓力來襲時,便用刀片在手臂上劃上一條條傷口,雖然知道這種紓壓方式不對,卻無法停止這樣的行為。後來被家人發現帶到精神科求診,診斷是因「失業型情緒障礙」引發的焦慮症狀合併非自殺式自傷疾患。易使用錯誤方式紓解壓力 反而陷入惡性循環開業醫楊聰財醫師表示,失業型情緒障礙在每個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個案在人際及其他身心社會功能上遭遇重大壓力與障礙,引發焦慮的症狀,患者會重覆藉由蓄意的自我傷害身體,抒發心中負面的感受及解除所承受的壓力。根據研究指出,這種合併引發的進階症狀,好發於對壓力承受較弱、敏感,加上情緒復原較為緩慢的族群,當感受到壓力時,就會用自認為有效的壓力釋放方式,如燙菸疤、用刀片劃手腕等;且這些重複行為會讓患者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由於個案了解進行這樣的紓壓行為時並不會導致死亡,在精神科分類為「非自殺式自傷疾患」。心理治療改善情緒控管能力 搭配藥物治療效果加強楊聰財醫師說明,針對此類型的患者會先協助找出壓力來源,透過認知行為治療,轉化過度的負面情緒,再搭配藥物治療,改善失眠及焦慮症狀,有必要時會建議接受心理治療。楊聰財醫師提醒,父母與其過度關心,不如與孩子溝通,一起找到就業方向,同時也應多瞭解彼此生活近況,如有睡眠障礙或是情緒不穩定,應儘速就醫,以免衍生其他精神症狀。(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姑嫂爭執釀悲劇 醫:息事寧人最危險

姑嫂爭執釀悲劇 醫:息事寧人最危險#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採訪報導)前陣子駭人聽聞的水泥封屍命案新聞,讓人不禁懷疑,姑嫂兩人的長時間不和睦到底多嚴重,最終釀成悲劇?其實除了姑嫂問題,婆媳問題更加常見,從原生家庭到新組成家庭,生長環境差異不免造成許多摩擦。家人的人際相處更難迴避,遇到不睦的情事,到底該如何排解壓力、解決問題呢?息事寧人、追求表面和平 積怨更易釀危險精神科醫師陳嬿伊表示,家人間產生的摩擦常見因素是理念價值觀的差異。因為不願破壞和平而缺乏溝通,不斷隱忍;或是溝通不良,情緒管理較差,則易引發吵架或積怨。上述新聞案例中的先生身為一個中間者,息事寧人的想法非常危險。中間者應扮演好溝通橋梁,減少誤會。但萬一對方要求太超過,也要考量自身能力與負擔,不要一味為了和平或是達到對方期待而失去自主性。各種壓力上身,讓青壯年人喘不過氣。為抗壓世代提出心靈解藥的《心好累》書中提到,家庭關係中最常見的婆媳問題,中間者的丈夫若要減少衝突,平常就要多留意相處是否有嫌隙。但若雙方都很強硬,「身為丈夫與兒子的你,要懂得適時地在立場上切割清楚」。不要讓雙方矛頭都指向自己,「要讓父母明白你有盡力在協助改善婆媳問題」。避免自身陷危機 多觀察對方情緒、舉動變化至於該如何察覺自己是否身陷危險情況?陳嬿伊醫師建議,可多觀察衝突對象的情緒,例如易生氣、將事情過度放大,並且合併自傷或傷人的念頭就要當心。但接觸時間不多的家人,可回想以前跟現在舉動、態度的變化。溝通技巧有幾個重點,包括切中問題癥結點;當面溝通,避免請第三方傳話或傳紙條過程中產生誤會;溝通時對事不對人;避免溝通時用「情緒性表達」,嘗試在情緒和緩後表達意見;溝通目的是為了達成共識,通常第一次很難順利達成,需要彼此共同努力。運動、吐苦水、培養興趣來減壓對於壓力造成身心症的治療方式,首先要排除精神疾病如憂鬱症、躁鬱症問題。比較輕微的情形建議參與專業心理課程、或是閱讀相關心理書籍學習調適的方法。若還是無法改善,則建議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若情況嚴重影響生活功能(工作、家庭、學校等),醫師才會考慮搭配藥物治療。若是溝通無效,需要學習調適自己心態與釋放壓力時,可採用幾種方式:1)規律運動,1週至少3次,每次超過30分鐘。2)找到固定吐苦水或講心事的朋友。3)抽空培養興趣,此興趣應避開壓力環境(像是家裡或是工作相關內容),例如去外面學習插花、上烘焙課等。陳嬿伊醫師強調,遇到家人間的衝突時,溝通更勢在必行。誠如《心好累》書中提到,「若要維持表面和平而選擇不說,雖然表面看似平靜無波了,卻在關係中埋下不滿的引信。」應面對、溝通、解決問題,而溝通過程應「表達自己的情緒,而非情緒性表達」。事情真的無法解決時,也要調整心態,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繭居族」社會疏離 家族治療可改善

「繭居族」社會疏離 家族治療可改善#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0歲的志傑過去在學校表現平平,高中時受同儕霸凌拒學,大多躲在家裡。志傑生活日夜顛倒,門窗緊閉,一開始會自行出門覓食,後來甚至連房門都不出,要家人將三餐放在門口,用餐完再將空托盤放回門口。和雙親僅透過紙條聯繫,沒有朋友或任何人際關係。但志傑會透過網路購物,若父母拒絕,會有摔東西等暴力行為,或傳給父母有威脅意味的訊息。「繭居族」足不出戶 即便與家人溝通也稀少成大醫院精神部醫師李嵐婷表示,上述個案狀況呈現「社會退縮」狀態,是所謂的「繭居族」(日語:引;英語:Hikikomori),與外界全然隔絕。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2010年提出標準,「繭居族」指待在家裡半年以上,不工作、不上學也不社交的人。根據日本厚生省調查,日本有60至100萬繭居族,其中7成為男士,多數在30歲以下。「繭居族」社會疏離,幾乎整天窩在家裡,出門也只是去便利商店或超市,交際範圍狹隘。情況更嚴重者,連家門都不出,甚至有連房門都不出的,與家人溝通只透過傳遞紙條。近幾年,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普遍發現兒童或青少年的拒學現象日益嚴重,甚至足不出戶或晝伏夜出,也是「繭居族」。由於案量累積,此類「拒學行為」越來越受到關注。家族治療也可營造有利環境 引導孩子接受治療李嵐婷醫師說明,因社會退縮症狀表現就診,需先排除憂鬱症或思覺失調症;而因缺乏有效藥物,「繭居族」治療依賴積極的社會心理介入。繭居案例中,個案本人從初診就參與諮商非常稀少;但即使只有家人出席,也須開始進行與父母的家族治療,家長也可以營造對治療有幫助的環境,逐漸引導孩子願意接受治療。家族治療不是為了追究孩子原因,而是探索問題如何被「維持」的,找到特定互動模式後,再進一步協助家庭尋回自主解決問題的力量。家族治療把孩子和家庭關係的相互作用一併考慮。在其關聯行為中,政府及教育單位針對拒學孩童有相關應對方式。繭居族需要相關協助時,應尋求精神科專業醫療管道。

控制型教養 易致孩子負面思考釀悲劇

控制型教養 易致孩子負面思考釀悲劇#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控制型家庭之所以傷人,原因在於講求的是討好和保護父母,而不是提供家庭成員理想的成長環境和自我表達的機會。這樣偏頗的系統,對孩子自我扭曲會一直延續到成年以後。以下是成年生活和受控童年間常見的關聯,不妨注意一下哪些敘述符合你情況:情緒如果你不被允許表達傷心難過,那份哀傷可能會一直跟著你。如果繃緊神經是生活的方式,你可能現在還是時時保持警戒。如果生氣是不被允許的,你可能會覺得很難允許自己生氣,即使是在應該要生氣的時候。如果小時候你必須管好自己的情緒,現在你主要的感覺可能就是麻木。如果你的感覺被否定或禁止,你可能會對自己的感受很困惑,或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情緒。如果生氣、恐懼或憂傷等「負面」情緒受到壓抑,你可能也會壓抑自然而然產生的正面情緒。如果你的父母是剝奪型或利用型,每當有好事發生,你可能會直覺地認為一定有什麼你在乎的東西會被奪走。精神生活如果你在不當控制下成長,你可能很難找到符合你需求的精神信仰。如果父母在你心目中的形象等同於懲罰與控制,上帝在你心目中可能就等同於懲罰與控制。生理健康如果你受到不當控制,你的身體可能會付出代價,例如罹患壓力相關疾病、常常精神不濟、或有慢性疼痛的問題。如果你受到剝奪,你可能會從上癮或冒險的行為尋求慰藉。如果父母過度控制你,你可能會面臨來自飲食失調的挑戰。如果父母對你施以身體控制,你對自己的身體形象可能會有不實的認知。如果父母對你揶揄嘲諷或嚴加懲罰,你可能很難愛惜並照顧自己的身體。心理健康如果父母是完美主義者,你可能還是很努力要追求完美。如果父母是嚴厲的批評者,你的思緒可能會被一個「內在暴君」占據。如果父母有雙重標準,你可能會選擇相信別人而怪罪自己。如果父母以非黑即白的眼光看世界,你可能很難看見灰色地帶。如果父母看輕你,你就可能也會看輕自己。如果父母的言行舉止充滿恨意,你可能會覺得自己不討人喜愛。如果小時候很少受到讚美或自尊受到打擊,你可能很難建立應有的自尊。整體發展如果父母不允許反對意見,你可能會有自我表達的障礙。如果父母控制你的一舉一動,你可能很難採取主動。如果父母將你的獨立精神視為一種罪過,你可能會持續依賴父母,或不斷尋求其他能讓你依賴的人。如果父母把你當成小孩,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沒辦法負起成年人的責任。(本文摘自/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橡實文化)

住郊區嚴重精神疾病 遠距醫療多一倍

住郊區嚴重精神疾病 遠距醫療多一倍#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遠距醫療服務需不需要擴大呢?國外研究發現,居住在郊區的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使用遠距醫療的頻率高出1倍以上,此研究已刊登於期刊〈健康事務〉(Health Affairs)。此研究根據2004-2014年美國醫療保險Medicare論量計酬申報資料,分析居住在郊區,且罹患任何一種精神疾病,或是嚴重精神疾病的被保人,使用遠距醫療的情形,釐清美國國會以及許多州議會是否應該擴大民眾獲得遠距醫療的機會。嚴重精神疾病患者 使用遠距醫療頻率高結果發現,使用遠距醫療的精神疾病患者,平均每年增加45.1%;進一步分析發現,居住在郊區的精神病患中,每100名有5.3人次使用遠距醫療,而居住在郊區的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使用遠距醫療的頻率增加至每100名有11.8人次。美國逾9個州 使用遠距醫療達25人次研究也發現,各州使用遠距醫療的情形也不盡相同,舉例來說,從2014年的資料顯示,超過9個州居住在郊區的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使用遠距醫療超過25人次;然而,卻有4個州以及哥倫比亞特區,完全沒有精神病患使用遠距醫療。遠距醫療法規友善 使用頻率較高研究者表示,與患有精神疾病的族群相比,使用遠距醫療的一般族群通常年齡小於65歲,而這些族群被納入Medicare的原因,多半是因為失能或是居住在相對貧窮的社區。另外,有通過《Medicare遠程醫療平價法案》(Medicare Telehealth Parity Act),以及對於遠距醫療的法規較為友善的州,使用遠距醫療的比例也較沒有立法的州較高。參考資料、文獻來源: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李若綺2.參考文獻:AteevMehrotra, et al. Rapid Growth In Mental Health Telemedicine Use Among Rural Medicare Beneficiaries, Wide Variation Across States. Health Affairs.2017; 909-917. 3.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4.《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研究:職業婦女壓力大 過勞風險增

研究:職業婦女壓力大 過勞風險增#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生活的壓力正在損害年輕女性的健康。根據一項研究顯示,與30年前相比,現今處於過勞風險女性的人數是過去的兩倍。研究分析了來自瑞典北部MONICA的研究參與者,年齡在25至34歲,共有1,811人。女性自認不健康 24年後增逾2倍1990年,有8.5%的女性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比同齡的人更糟;到2014年,此趨勢已經上升到20%。相較之下,與研究開始時相比,男性在研究結束時將自己的健康狀況評價為更好。結果還顯示,現今越來越多的男女皆反應其飽受肥胖、焦慮及對其個人財富不滿意之苦。成功、外在吸引力 女性受到社會期待壓力過大當女性期望「掌控一切」,包括工作與家庭時,她們感到痛苦。研究人員說,女性受到來自社會的普遍壓力—必須成功、受到社會歡迎並具有外在的吸引力。研究指出以女性為主的職業(例如醫療照護)工作條件負擔過大。其他因素包括與壓力相關障礙症增加、私生活缺乏平等、可能遭受男性暴力相向等原因。研究同時指出,相較於過去,現今的男性更快樂,因為儘管其教育程度較低,但卻工作上卻比女性受到更高的重視。研究聲稱,對兒童和家庭擔負更平等的責任有利於男性的健康,平等規範對所謂「男性角色」增添更多變化。年輕女性自評健康惡化 彰顯男女角色不夠平等研究作者Annika Forssenu醫師表示,自評健康是一種評估人群健康的普遍方法。未來疾病的獨立預測因子包括心臟病發作、糖尿病風險、憂鬱症、風濕性疾病、病假、醫療照顧利用率與死亡率。她補充說:「近年來,公眾辯論提出了女性疾病與病假增加等問題。我們的研究首次顯示,年輕女性也有相對應的健康趨勢」。Forssen博士說,瑞典是一個強大的福利國家,與其他國家相比,失業年輕人的比例很低,大部分年經人擁有高等教育的學歷和相對較高之體力,這應該讓自評健康結果更好。但研究顯示年輕女性的自評健康狀況卻在惡化當中。對此,共同作者Goran Waller博士建議:「促進男女平等的健康權利需要重大修改」。(文章授權提供/台灣女人健康網)

研究:心理健康APP 有效減緩憂鬱

研究:心理健康APP 有效減緩憂鬱#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新款智慧型手機層出不窮,形成搶購風潮。許多附有健身類或與行動裝置配對的應用程式,記錄個人心跳、睡眠習慣、步數等,管理個人身體健康。然而你知道使用心理健康相關應用程式,也能改善情緒狀態嗎?根據研究顯示,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程式能有效治療憂鬱症,提供患者安全、可及性高的治療選擇。手機心理健康應用程式 改善憂鬱症狀研究檢驗22種透過智慧型手機提供的心理健康干預措施,對象包括3,414名18至59歲有精神疾病或相關症狀者,包含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失眠等。研究結果指出,智慧型手機可以用來改善憂鬱症。使用智慧型手機心理健康相關應用程式的組別,憂鬱症狀顯著降低,僅使用智慧型手機干預治療,比起將手機與其他人類或電腦合併治療,效果更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林家興教授表示,從上述研究結果得知,智慧型手機的心理健康應用程式對改善憂鬱症狀有正面效果。心理健康應用程式的設計與心理諮商相同,以不同的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結果顯示無論是應用程式或心理諮商,使用不同理論治療對於改善憂鬱或焦慮症狀並無差異。中度或複雜憂鬱問題 建議尋求專業協助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不同年齡、性別的人都能受惠於結合智慧型手機和生理回饋的應用程式。心理健康應用程式應讓使用者便於操作,能夠每日記錄自我情緒、認知及行為變化。智慧型手機心理相關應用程式因為能讓使用者獨自操作,得到自我控制感,對於輕度憂鬱症患者確實有幫助,但中度以上或情況複雜的憂鬱問題,應用程式無法全面取代藥物及心理治療,還是須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指出,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程式可望提供偏居住鄉、沒辦法就近醫療,或無法穩定進行醫療協助的患者,可行性高且負擔小的治療機會。具匿名性,保有隱私,提供不用擔心被標籤化與自我管理的照顧途徑,有需要協助者,是一大福音。民眾不妨使用程式進行情緒篩檢,尋求適當的專業協助。

無三高突然癱瘓 夫妻不睦導致心身症

無三高突然癱瘓 夫妻不睦導致心身症#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心身症造成的影響,其實恐怕超出預料之外,甚至還要更嚴重。一對感情不睦的夫妻,在吵完架之後,妻子忽然右半邊癱瘓、無法動彈,做了許多檢查卻找不出生理上的病因。無三高突然癱瘓 竟是心理因素致病沒有罹患高血壓,也沒有細胞病變,更沒有心臟病,如果這是中風,應該會合併其他症狀才是,於是從內科轉到精神科來。經過仔細晤談,發現問題極有可能在夫妻相處的心理因素上,於是由心理師安排做夫妻治療之後,妻子的癱瘓症狀漸漸得到改善。這也是一個真實案例。某天軍中一個新兵打完靶之後,突然他扣扳機的食指再也無法動彈。就跟許多患有身體疾病的病人一樣,這個病人原先也很抗拒看精神科:「我的手指不能動,應該是去看神經內科才對,為什麼要看精神科?我的腦袋又沒問題!」食指無法動彈 父子關係問題導致後來也許連神經內科都無法查出他到底怎麼了,終究還是把人送來了精神科。經過心理分析治療後,發現他與父親的相處存在很大的衝突,一個是怯懦的兒子、一個是威權的父親。對這位新兵而言,扣扳機這個動作,意味著對威權──潛在父親的憤怒與發洩,但他內心「道德自我」的部分卻告訴自己不可以那麼做。不可以對父親扣扳機,即使這是無傷的自我想像(偶爾幻想自己殺死親人是無害的),但他辦不到,這種潛意識的道德力量突然將食指的能量壓制,造成他看似癱瘓的結果。了解問題的根本之後,要治療他的食指症狀就容易多了。(本文摘自/好想找人說說話/遠流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