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

中醫針灸治療 降低二次中風機率!

中醫針灸治療 降低二次中風機率!#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腦中風也就是所謂的腦血管阻塞或腦溢血,是一種腦血管疾病。而腦中風好發年齡為40至60歲,且男性多於女性,並常伴有高血壓、動脈硬化、高血脂症、糖尿病、心臟病等。因此,中醫師建議,腦中風患者通常脫離危險期後進入復健過程,可透過西醫治療輔以中醫的針灸療法,復原效果較佳,且其發生再次中風的機率較小。刺激穴位助復原西醫根據病理狀態將腦中風分為腦血管阻塞和腦溢血兩種,而中醫則根據病人的症狀分為中臟腑和中經絡兩種證型。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李啟光醫師表示,中風者出現中臟腑的表現,如昏睡、意識喪失,代表腦部的損傷較嚴重,臟腑之氣血陰陽狀態不佳,預後較差。針對此證型的病人,可採醒腦開竅法治療,藉由刺激內關、水溝及三陰交等穴位,幫助昏迷的中風患者恢復腦部的功能和意識。另,中經絡的證型表現,如手足不靈活、無力、麻木、吞嚥、說話困難、嘴角流涎等。針對此證型的病人,可刺激上下肢(如肩髃、曲池、合谷、陽陵泉、足三里、太沖)及臉部(如地倉、廉泉)的相關穴位,幫助運動及感覺障礙的病人早日恢復正常的功能。西醫搶救+中醫復健  接力治腦中風李醫師指出,在發病初期,現代醫學之治療是搶救生命的關鍵,待生命徵象穩定後,復健治療及中醫針藥施治,則可以促進身體機能恢復,減少永久性的功能障礙。中風後的六個月內是復健的黃金時期,除了接受西醫的復健外,更可加上中醫的針灸療法。研究顯示,中風後接受針灸療法的病人,其復原的程度較好,且其發生再次中風的機率較小。而隨著人口的老化,腦中風的患者勢必愈來愈多,常伴有後遺症,且容易復發,病情多持續加重,因此其防治工作非常重要。李啟光醫師提醒,在天氣逐漸變冷的時節,提醒高血壓、心律不整、高膽固醇血症、高脂血症的患者,秋冬時節更應該定時測量血壓,規律地服藥,注意飲食的控制。

減輕登革熱症狀 中醫針灸來幫忙

減輕登革熱症狀 中醫針灸來幫忙#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登革熱是一個古老的疾病,過去稱為「天狗熱」。古人只知道登革熱會傳染,並不知道登革熱是病毒引起的疾病,因此,將登革熱歸屬瘟疫一類的疾病。而瘟疫屬於中醫溫病的範疇,中醫師說,溫病中具有明顯傳染性與流行性的疾病即稱為瘟疫,而登革熱即是瘟疫的類型。 南市醫中醫部蘇守毅醫師指出,中醫認為溫病發病的過程,會經過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由外而內,愈見嚴重。而登革熱是由蚊蟲直接咬傷破皮而入,常常被認為病邪直入營血,所以一發病就非常嚴重。登革熱是屬於熱毒引起的疾病,常見身大熱、頭痛嚴重、目昏口乾、骨節疼或吐或瀉、皮膚發疹等症狀。 中藥搭配針灸   縮短登革熱病程過去治療登革熱,常常使用清營湯,犀角地黃湯或清瘟敗毒散做為治療,但這些藥方都含有犀牛角的成分,犀牛目前已列入保育類的動物,現今已不再使用。目前登革熱治療,仍是以清熱解毒藥物為主,但會拖延些許時日。 蘇守毅醫師指出,南市醫中醫團隊的醫師,首先加入針灸治療應用,治療的穴位包括百會、上星、通天、印堂、肩腧、曲池、外關、合谷、足三里、陰陵泉、崑崙、跗陽等,加速病況的改善。臨床治療從9月10日至9月30日止,共治療24例登革熱病患,共有20位成功治癒,包含其中2例重症病患。 他也提到,發燒48小時內的病人一日2次針灸,病情會改善許多,治療上通常會建議針灸4次比較保險。若屬拖延多日的病人,就可能需要加強針灸次數;如果症狀嚴重出現溶血症狀,仍是建議西醫住院治療,再會診中醫一同治療比較安全。

視神經萎縮 中藥+針灸治療重見光明

視神經萎縮 中藥+針灸治療重見光明#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39歲李先生,去年從四樓墜下,經過搶救終於挽回一命,但硬腦膜下腔出血後,導致視神經萎縮合併第六對腦神經麻痺,檢查後發現視野缺損,眼前昏暗無光感,並有複視、斜視、色盲等症狀。經西藥治療,再搭配接受中醫眼針療法合併中藥治療後,半年來視力從0.02進步到0.1,視野缺損改善,視物感光明顯增加,終於在昏暗中見到了曙光。台南市立醫院眼科王琳煜醫師指出,「視神經萎縮」是指視神經的神經纖維部分或全部喪失,嚴重會造成失明。而引起視神經萎縮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有青光眼、腦瘤壓迫視神經、視神經炎、意外等,病情拖得越久,治療效果越差。眼針2穴位  刺激視神經周邊但中醫不管是青光眼、腦瘤或外傷等因素所引起的視神經萎縮,在用藥方面會根據患者的病情不同,給予個體化的治療。台南市立醫院郭祐睿中醫師說,個案視神經萎縮是因為外傷造成,治療方法上是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為主;眼針療法主要是針刺「內睛明」跟「球後」兩個穴位,刺激視神經的周圍,甚至深入至視神經孔外圍的總肌腱環之前,來調節睫狀肌與懸韌帶的張力,促進房水循環,使眼底組織與視神經得以修復。郭祐睿醫師表示,視神經萎縮或其他因素造成的視力喪失,只要對光線還有反應,就有機會挽回部分視力。使用眼針療法治療,雖有一定的風險性,但施針者只要技術熟練,並注意出血及預防感染,基本上非常安全,不過也要與西醫眼科醫師配合,定期追蹤。

「媽媽手」疼痛無力 中醫針灸有解

「媽媽手」疼痛無力 中醫針灸有解#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媽媽手不是媽媽的專利,工作中需要長時間並且重複使用拇指施力者,都是易罹患「媽媽手」的族群。一名56歲的黃小姐,工作常需搬重物,右手腕拇指側疼痛已三週,疼痛感延伸至前臂,扭毛巾時不僅拇指疼痛、還會出現無力感。經檢查發現是「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也就是俗稱的媽媽手。經中醫師以針灸治療後,右手腕拇指側疼痛已減輕一大半。媽媽手為過度使用所致媽媽手的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它是指位於手背橈側(拇指側)的支持帶出現增厚,壓迫到其下方的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的肌腱和滑膜,引起的發炎腫脹。典型症狀為大拇指近手腕處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甚至無法使力。郭綜合醫院中醫科蔡文嘉醫師表示,「媽媽手」主要是由於不正常的用力方式及反覆性的用力過度所造成,因此長時間打字、握筆的職業、單手端著沉重餐盤的服務生、常使用手機的「拇指族」等都屬於高危險群。中醫以經絡系統 針灸治療媽媽手的治療除了藥物治療與復健運動外,針灸療法提供了另一選擇。臨床上,中醫會運用特有的經絡系統來治療媽媽手,以手陽明大腸經為主要選擇,搭配手太陰肺經。根據經絡循行,透過病人疼痛反映的區域,而選取適當經絡上的穴位。蔡文嘉醫師也說,除了針灸治療,平日也須搭配適當的休息、避免長時間或重覆過多使用拇指的動作、多做伸展運動。如果必須應付工作或日常生活所需,可以穿戴護木或護具,也可達到保護的作用。

針灸+中藥治療兼保養 延緩關節退化

針灸+中藥治療兼保養 延緩關節退化#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年來臨床發現,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年輕族群有逐步增加趨勢。退化性關節炎除了老化因素,肥胖與運動傷害,也是導致膝蓋提早退化原因之一,尤其在天氣氣溫變化大時,疼痛感會加劇,這是關節內軟骨出現磨損的警訊!尤以長期負重的膝關節最容易出現此問題,通常會有行走困難、膝蓋痠疼無力等現象,嚴重者甚至關節腫脹變形。「退化性膝關節炎」在中醫被認為是因人體陽氣不足與衛外不固,以致外在的風寒濕邪乘虛而入所致,常使膝關節附近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中醫治療此類病症通常運用針灸與中藥雙管齊下方式,有治療兼保養功效,延緩關節老化速率,在逐漸退化的過程中適時地扮演「踩煞車」的角色。關節痠疼上身  祛風茶飲止痛活血衛福部臺南醫院鄧佳明醫師表示,在陽陵泉、犢鼻、足三里與鶴頂等穴位針灸,能舒筋活絡、強健腰腿又可祛風除濕、通利關節;加上近年來研究發現「電針」可以有效刺激關節潤滑液增生,並且鬆弛緊繃痠痛的軟組織,進一步改善患者的下肢活動與步態行走功能;輔以中藥治療,例如當歸拈痛湯、獨活寄生湯或疏經活血湯等,可收補益肝腎、強壯筋骨與活血定痛功效。鄧佳明醫師也建議病患,少作蹲跪動作,不過度登爬階梯,肥胖者需減重,以防止關節更加磨損。另外,提供一道祛風茶飲,平時飲用,對於關節痠疼有緩解效果:●祛風茶/川芎與白芷各10克,加入約500cc水至煮沸即可,時時飲用;有祛風止痛、行氣活血等功效。

婦人看中醫遭「亂針」 膝蓋細菌感染險癱

婦人看中醫遭「亂針」 膝蓋細菌感染險癱#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民眾看中醫時,可要多加小心!台中一名五十二歲的洪姓婦人,近日因右手痠痛無法舉起,遂聽從好友建議,到中醫診所看診,不料,婦人一進到診間後,猛然遭到亂針伺候,針灸部位不僅在右手,就連頭頂、後頸、兩膝蓋都插上長針,更誇張的是,中醫師針灸還「隔衣」插針,導致患者返家後兩日,膝蓋開始紅腫發痛,走路腿軟,趕緊就醫發現膝蓋遭細菌感染,研判是長針消毒未全所致!始料未及!針灸竟遭細菌感染其實這位婦人還是名護理人員,針灸後數日,膝蓋紅腫發痛,走路開始沒有力氣,並且連蹲下都沒有辦法,就到鄰近醫院就醫,進行抽血與膝關節抽關節液檢查,發現白血球指數偏高,懷疑是細菌感染,因此開立口服抗生素讓她服用。婦人服用口服抗生素一週,症狀仍未改善,才進一步轉院,安排關節鏡手術,清除發炎組織,住院一周後,才完全康復,對於到中醫看診,竟引起細菌感染婦人恐怕也是始料未及。童綜合醫院骨科部鄭宇傑醫師表示,細菌性關節炎通常是由於細菌侵入到關節內所引起,會因為血液循環而來,或是關節受到直接的穿刺傷,亦可能由附近的感染擴散而來導致。中醫針灸 得注意長針是否消毒完全這名婦人疑似因為膝蓋針灸過程受到細菌感染,導致後續出現腫痛現象,進行膝關節鏡手術將發炎組織完全清除,是為了減少軟骨與半月板繼續損傷,讓感染發炎情形儘快受到控制。鄭宇傑呼籲,當身體出現痠痛不適症狀時,切勿亂投醫,聽從偏方或求診不合適的治療方式,若進行針灸這類侵入性治療時,更要注意針或器具是否有消毒完全,避免遭受到細菌感染,反而得不償失。

老蚌也能生珠!研究:針灸能提高五成受孕機率

老蚌也能生珠!研究:針灸能提高五成受孕機率#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有長期不孕的困擾嗎?也許針灸搭配試管嬰兒,有望提升好孕機率!台中一名高齡產婦可望求子,但不管再怎麼努力,肚皮卻仍然毫無動靜,直到配合針灸療法,加上試管嬰兒,終於如願懷孕,喜上眉梢。婦人卵子品質不佳 始終難以成功懷孕中國附醫生殖醫學中心醫師何彥秉指出,這名病患的卵巢功能退化,又合併輸卵管阻塞,在現行可運用的不孕症療法中,試管嬰兒的勝算應該最大,不過因為她的年紀較大,卵子品質不佳,只好透過針灸的搭配,期待能夠成功受孕。何彥秉表示,針灸運用在試管嬰兒療程的取卵或植入,有助提高成功率。特別是不易懷孕,或曾經治療失敗的不孕症患者,可獲增的懷孕率高達百分之五十三。這項數據出自前年歐洲生殖醫學期刊的綜合回顧研究,顯示老祖宗的智慧,越來越受到西方的發掘與肯定。何彥秉說,現代人普遍晚婚,影響所及,不孕率逐年升高,生育率則不斷下降。所幸不孕症的起因雖多,應對的療法也順勢在拓展,國內的試管嬰兒成績,就在國際間名列前茅。再加上中西醫合作的特有資源在手,不孕症患者只要有決心,遂其所願非難事。

針灸緩解腰痛不成 竟反遭細菌感染

針灸緩解腰痛不成 竟反遭細菌感染#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每當出現腰部痠痛、腳踝扭到等症狀時,有不少民眾都會尋求推拿或針灸來減緩不適,而目前在雲林就有位66歲的林先生,因在家中摘破布子時,不小心閃到腰,因此,為了想要改善腰痛問題,就接受了針灸治療,不料一個禮拜後,開始陸續出現高燒不退、昏昏沈沈,甚至四肢開始無力,家人驚覺狀況不對,趕緊送醫治療才發現,他的腰椎和頸椎都受到細菌感染,所幸在經過開刀及抗生素治療後,目前恢復良好。膿瘍壓迫到脊髓神經 為造成四肢無力主因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陳金城醫師表示,該名患者在接受核磁共振檢查中發現,他的頸椎和腰椎有感染膿瘍,而膿瘍本身會造成發燒、意識不清,又加上患者的膿瘍已壓迫到脊髓神經,造成四肢無力,且若是膿瘍問題更嚴重的話,甚至還可能會引發類似腦膜炎的症狀。除此之外,像是有異常的腰椎痠痛,加上發燒,或曾經做過一些侵入性治療而造成皮膚完整性破壞,其他像使用藥物類固醇藥物、糖尿病患、抵抗力差、尿毒患者、洗腎患者、肝臟疾病等者,發生時都要懷疑是否有脊椎感染的問題。皮膚清潔不佳 細菌也會從針帶到身體裡脊椎膿瘍主要是從血液感染、泌尿道感染、脊椎手術後等,只是,像這種疑似透過針炙而造成脊椎感染的情況較為罕見,但有時候人的皮膚若沒有好好消毒,直接將針刺進皮膚裡,也可能會使細菌被帶到身體裡進而受到感染,特別是較為虛弱、年紀大者更要小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