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

癌友氣血兩虛 針灸生髮展自信

癌友氣血兩虛 針灸生髮展自信#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5歲的張女士,5年前因罹患乳癌疾患曾至北市某大醫院就診,當她進行第1次化療後,開始嚴重掉髮,經數次放化療後,頭髮竟然全掉光,3個月前至中醫科就診,經醫師確診為「氣血兩虛」並施予針灸治療,每周3次,3個月後掉髮症狀已有明顯改善,髮量逐漸增加,目前張女士頭頂上的頭髮已能分邊,且看起來有層次感。可控制癌細胞 但化療藥物敵我不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在裕指出,張女士是因罹患乳癌需接受放化療治療,放化療是目前治療癌症的主流療法,雖可殺死並控制癌細胞的數目,但是化療藥物常「敵我不分」,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也殺傷了人體正常細胞。體力衰退、免疫力變差 頭髮掉光若放療的放射劑量大、療程長也可導致骨髓造血功能受損,因此人體內的正常細胞如紅血球、白血球同時亦會被毀滅,造成病友的體力衰退而且免疫力也會變差,諸多副作用可能伴隨發生,其中頭髮掉光就是嚴重的副作用之一。百會、四神聰 增循環、疏經通絡林在裕醫師表示,接受放化療後掉髮的狀況,屬於氣血不足亦即中醫所謂「氣血兩虛」的證型,可考慮具有增強氣血循環、疏經通絡的針灸穴位(百會、四神聰、足三里及三陰交穴)來改善掉髮現象。以頭頂為起點位於頭部上方的百會、四神聰穴即是近處取穴,具有促進頭部氣血循環的療效,而遠端小腿上的足三里及三陰交穴則是遠處取穴,能推動全身的氣血及營養抵達頭部,藉由上述針灸療法可讓頭部的新陳代謝、血液循環變好,頭髮進而開始重新生長恢復潤澤光采。 

失眠加重掉髮 針灸治療一併改善

失眠加重掉髮 針灸治療一併改善#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53歲的王女士,近半年多來,半夜都會醒來2~3次,天天為失眠所苦,且此時也驚覺自己的頭髮亦隨之嚴重脫落,至中醫科就診,醫師指出,她最近因嚴重失眠而加重掉髮現象,經施予針灸治療後,失眠症狀改善,禿髮現象也有明顯改善。失眠讓肝臟「加班」 影響血液供應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林在裕醫師指出,中醫有「髮為血之餘」的理論,亦即毛髮生長需靠人體充足血液來供應養分,而長期失眠會讓肝臟不得休息,血液也會跟著燃燒掉,沒辦法回到肝臟去儲存,因此隔天供應頭髮生長的血液就會缺乏,長期下來頭髮得不到營養,就會加重掉髮現象。所以,睡得好則肝臟血液充足,而頭部的新陳代謝、血液供應就會變好,頭髮自然會長得茂密而有潤澤光采。防止頂上無毛   5要點保髮防禿林在裕表示,失眠又掉髮的症狀,可考慮具有寧心安神、疏通經絡的百會、印堂及神庭穴作針灸,來改善失眠狀況與促進頭皮周邊的氣血循環,有了充足且穩定的睡眠,頭髮才能充分得到生長養分與修復時間,進而滋養髮絲促進頭髮生長。視患者個人狀況,每週針灸治療3次,約3個月之後,髮量就會逐漸增加。而他也提醒以下幾點日常保髮防禿的注意事項:● 平常可多攝取新鮮蔬果及改善髮質受損食物,優質蛋白質、含碘及富含維生素E食物。●避免菸、酒、冰及辛辣刺激、油膩、燥熱、高糖份和動物性脂肪豐富的食物。●洗髮時,先用溫水充分沖濕頭髮及頭皮。取適量洗髮精,在手心,搓揉起泡後再放到頭上。用指腹輕輕按摩頭皮,之後再用溫水沖乾淨。洗頭後用毛巾輕拍頭髮,用低溫的吹風機距離十公分以上吹乾。●作息時間要規律,睡眠要充足並養成早睡早起習慣,尤其是晚上11點一定要上床睡覺。●治療掉髮要有耐心,針灸治療至少約三個月後才會有良好的效果。

針灸完呼吸困難 治扭傷不成變氣胸

針灸完呼吸困難 治扭傷不成變氣胸#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日前一名身形瘦高的男子,因搬重物造成左手腕扭傷,至中醫診所,針灸左手臂及左上胸後呼吸困難,隔日至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診斷為氣胸,經放置胸管治療後已可正常呼吸,現已康復出院。針刺入肺!身形偏瘦所致臺北醫院急診科邱守苕醫師表示,透過胸部x光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男子左胸氣胸,經放置俗稱「豬尾巴」的細胸管,已可順暢呼吸。而一般人前胸比後背薄,且男子身材偏瘦,並無太多皮下脂肪,如果針灸深度過深有可能剌到肺部。如果針灸後感到胸悶不適、無法呼吸、喘不過氣,建議儘速就醫。臺北醫院中醫科陳明珠醫師也說,針灸屬於由侵入性治療行為,一點都輕忽不得,並提醒,針灸時姿勢應自然舒適,肌肉保持放鬆不緊繃,避免拉扯針體而造成損傷,針灸後若感到悶痛或異常疼痛,非酸麻腫痛,一定要立即向醫療人員反應。

中藥+針灸輔助治療 提升乳癌患生活品質

中藥+針灸輔助治療 提升乳癌患生活品質#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乳癌為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但第一期乳癌5年存活率約有95%,顯示現代醫學對乳癌的治療,與長期控制較其他癌症的治療療效更好。而乳癌治療方法多樣,但術後常會出現患肢水腫、放療後皮膚灼熱僵緊;化療後出現噁心、嘔吐等情況,這時中醫可採輔助治療,選用針刺穴位、耳穴貼敷、拔罐及方藥等方法,以期改善治療中的不適,提升生活品質,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過去中醫外科對乳癌的認識,認為是肝脾鬱怒,氣血虧損,在當時的中醫已知治療上需早期治療,注重疏肝解鬱、補益肝脾。臺南市立安南醫院中醫部黃千甄醫師指出,中醫輔助治療有助提升乳癌婦女生活品質,包括使用加味逍遙散,搭配針刺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有助改善乳癌患者熱潮紅及疲倦等症狀。多吃抗雌性素食物:花椰菜、青花菜最後,黃千甄醫師強調,由於乳腺系統屬於中醫肝經與脾胃經絡屬的器官,調整情緒、飲食、運動、生活作息是中醫對抗乳癌的重要法門,飲食上不需盲目忌口、搭配自己的體質選擇食物、多選用抗雌性素食物,如花椰菜、青花菜、高麗菜、玉米、柑橘類水果等,避免食用蜂王乳、含酒類補品,減少乳製品的攝取,此外適當紓壓、良好睡眠品質、勿熬夜晚睡、適度運動、搭配均衡飲食,將有利於抗癌路上更加順遂。

腕隧道症候群痠又麻 針炙3穴位改善

腕隧道症候群痠又麻 針炙3穴位改善#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45歲的陳小姐,多年前因車禍跌倒右手腕撐地,至此後右手腕關節處即反覆發作緊繃、痠痛有時有麻的感覺,不適感嚴重影響她的生活,求診經診視後,發現魚際肌無萎縮狀況且不舒感最常發作在大小魚際肌交界處。故醫師判斷此狀和腕隧道症候群的成因相同,即「腕橫韌帶局部水腫壓迫正中神經」導致,故選擇內關、大稜、阿是3穴位進行針炙;經過治療後疼痛範圍及症狀已明顯改善。新營醫院中醫科陳建閔中醫師表示,腕隧道症候群是上肢常見的周邊神經壓迫病變,主因是正中神經在手腕部位進入到手掌時,受到手腕的腕橫韌帶壓迫所引起,乃是一種合併手腕、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麻痛症狀的疾病,因通過手腕腕隧道的正中神經因故受壓迫所引發。經常重複性使用手腕,讓腕部久處於不自然的狀態,包括屈曲、折壓或扭轉,都很容易造成腕隧道症候群。正中神經病變不可逆 嚴重恐肌肉萎縮而疾病早期,正中神經所支配的腕部區域會出現輕微麻木、疼痛等,症狀可能發生在單側或雙側手腕,且勞動後、入睡前、局部溫度增高時,症狀會加重。至中期時,細微的手部動作會開始出現障礙,如杯子握不住而摔破、疼痛感也會延伸至肘肩等。到後期,可能導致患者感覺喪失、肌肉萎縮等。陳建閔說,在中醫治療方面,可採理筋手法、藥物治療、針炙等方式,若有神經損傷可加電針以增進修復速度。他也呼籲,當正中神經傳導出現病變,屬不可逆現象,需及早接受治療,以防更嚴重的併發症。

針灸+西醫 減6成中風再發率

針灸+西醫 減6成中風再發率#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中風在急性期的救治多以西醫為主,等到生命徵象穩定後可加入中醫針灸治療,有助改善後遺症,促進感覺與運動神經的功能恢復。醫師表示,據相關研究顯示,中風患者若同時接受中醫針灸及西醫治療,將來再次發生中風的機率約可減少6成。疏通氣血循環 助改善後遺症氣血循環不良,不通則痛,針灸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舒筋活絡,通則不痛。臺南醫院中醫科鄧佳明醫師說,據近代研究顯示,循經取穴透過針灸來治療疾病確實有一定效果,因為針灸可以刺激人體分泌腦內啡,有效緩解疼痛。而他也說,中風患者輔助針灸治療,可有效改善後遺症,並降低中風再復發率,大部份的中風患者與一般人都可進行針灸療法,但若有凝血功能障礙、懷孕婦女與低血糖,或畏針等患者則較不適合,首次接受針灸者,需經中醫師詳細評估後再進行。

嘴巴卡卡3年 顳顎關節炎「針」能開口

嘴巴卡卡3年 顳顎關節炎「針」能開口#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嘴巴張不開,兩頰疼痛且說話時會發出「卡卡」聲響等症狀,當心是顳顎關節疾病。一位65歲女性,近年來情緒壓力大,左耳內開始有疼痛感,要捏住鼻子,把整個下顎往左邊移動,「喀拉」一聲,耳朵通氣後症狀才會稍微改善。嚴重時會一路往下痛到左頸部前側,甚至影響飲食,這種狀況已有3年,經復健科及牙科治療後,症狀未改善,最後接受中醫針灸治療半年後,疼痛狀況改善。焦慮、壓力大常「咬緊牙關」這種「開不了口」的痛,也就是俗稱的「落下頦」,即醫學上的顳顎關節障礙。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江裕陽醫師說,顳顎關節位於耳朵的正前方,是掌管人類張口閉口的重要關節。好發於女性,常見症狀包括:嘴巴張不開、張嘴或閉口時顳顎關節有喀喀聲、耳鳴、臉頰及頸部痠痛等。而造成原因很多,如外傷、夜間磨牙、常吃堅硬食物、嚼口香糖、咬合不正、心理壓力等都可能導致。江裕陽醫師也強調,在現今繁忙的社會,緊張、焦慮或憂鬱,尤其可能是主因。氣血不通所致 可靠針灸疏通而「肌筋膜」經筋相當於解剖學的筋膜,是人體連成一塊,整體互相牽引,包括肌腱、韌帶、肌肉、關節囊等軟組織,經筋病亦多表現在運動障礙方面,如筋脈的牽引、拘攣、抽痛等,屬針灸適應症,因此患者針灸治療。而中醫認為此為氣血瘀滯、脈絡痹的「經筋病」,是由於經脈氣血不通所致。因此可透過每周接受2~3次的針灸,穴位則選取百會、下關、頰車、地倉、足三里、合谷等,以疏通經脈氣血。

用眼過度好乾!中醫茶飲、針灸助改善

用眼過度好乾!中醫茶飲、針灸助改善#針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不是只有使用3C才會用眼過度!臺中市日前有位插花老師,每天凝神沉浸於花藝天地,因為太投入,約莫一年前眼力開始衰退,每天點人工淚液雖然有些幫助,雙眼的乾澀刺痛卻遲遲無法痊癒,讓她度過一個相當痛苦的冬季。杞菊地黃丸 助眼睛不乾澀用眼過度,靈魂之窗拉響的第一聲警報,往往就是乾眼症報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葛正航說,乾眼症即中醫所謂的白澀症,指的是白睛無紅赤,但覺乾澀不適。病因大致分為陰虛勞倦、濕熱內蘊或風熱外襲。可以使用四合一療法,包括服用適合個人體質的中藥,以針灸放鬆眼周肌肉、增加循環,將滋肝補腎明目湯當作日常茶飲,配合推拿手法緩解整個頭部的緊張度等。他表示,眼睛的健康狀態,類以一般家庭用水系統,眼球就像水塔應有儲水,必須通過水管,經加壓馬達送入。中藥裡可以補充水源者首推杞菊地黃丸,蔓荊子是加壓馬達,清洗水塔的任務則交給柴胡。就像前述的插花老師擺脫乾眼症,就是飲用杞菊地黃丸搭配小柴胡湯加減方。用眼50分就要休息 睡眠充足防眼乾葛正航指出,門診見到的乾眼症越來越多,病患普遍抱怨眼睛乾澀刺痛,眼球轉動不順,看東西容易模糊疲倦。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又愛吃燒烤油炸辣物,都會影響眼力。尤其對電腦手機等3C產品倚賴日深,引發或加重近視老花、白內障、青光眼的案例層出不窮。乾眼症雖可以治癒,卻是很好的警告,提醒病患善待雙眼別再揮霍。葛正航建議,用眼50分鐘休息10分鐘,忌食辛辣食物,多吃深色蔬菜,此外,睡眠充足,勿日夜顛倒,用眼環境光線充足,都是預防乾眼症的重點。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