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累、腫、喘」怎麼辦?中醫揭起因竟與「水飲」有關

心臟衰竭「累、腫、喘」怎麼辦?中醫揭起因竟與「水飲」有關#心臟衰竭

剛過60歲的張先生來看診時表示,以前就時常感到疲倦、偶而覺得胸悶會喘、還有晚上頻尿,原本覺得沒有很嚴重,但日前心臟突然惡化,昏倒被家人送醫,直接進了加護病房,一條命差點救不回來,心臟科醫師表示這是心臟衰竭所造成。這次大病讓張先生瞬間衰老許多,才想著出院就來找中醫來調理身體。

頑固型高血壓,吃3種藥也無法降⋯恐隨時中風、心衰竭

頑固型高血壓,吃3種藥也無法降⋯恐隨時中風、心衰竭#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女兒陪著爸爸來看診時表示,爸爸患有高血壓已經有幾10年,目前光是血壓藥,一天就要服用5種,但血壓控制效果仍不佳,常常超過160毫米汞柱甚至有時會到180毫米汞柱多,調整藥量也不見起色。醫師確認檢查報告,發現病患除了高血壓外,也有高血脂的問題,腎功能亦較差,腎絲球過濾率(GFR)是34,已進入需要特別注意的程度。女兒表示,心臟科醫師原先建議爸爸做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後因腎臟血管合併腎功能不佳,因此作罷,才會希望以中醫調理身體,希望讓血壓穩定一點。服用藥物超過3種仍無法降血壓,恐是頑固型高血壓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當高血壓病患在經過同時使用或服用3種以上、且包含其中1種為利尿劑的降血壓藥物後,仍無法控制到目標血壓值時;或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肌酸酐大於1.5毫米汞柱,或尿蛋白大於每日300毫克)的病人身上,血壓仍大於130/80 毫米汞柱,即稱之為「頑固性高血壓」(Resistant hypertension)。蔡易昌說明,影響血壓的因素有很多,因此雖降血壓的西藥有很多種類,但也很常遇到不論怎麼調藥,血壓都無法控制得很好的狀況,時間一久對身體的傷害很大。根據統計,在超過20歲以上成年人當中,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但將近500萬名高血壓病患中,卻有1/3患者不自覺,這是非常危險的,隨時可能會出現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心臟衰竭、主動脈瘤、廣泛性動脈粥樣硬化、肺栓塞、認知障礙、痴呆和慢性腎臟病等重大疾病風險。高血壓最新治療指引:130/80毫米汞柱以上蔡易昌進一步解釋:「過去認定的高血壓是140/90毫米汞柱,但許多患者在血壓低於這些數值時,仍有出現高血壓併發症情形。因此,美國心臟協會已調整高血壓的最新治療指引,重新定義血壓達收縮壓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上,就是高血壓。正常血壓的定義則維持於120/80毫米汞柱以下,希望可以提高民眾對於高血壓有更多的警覺性。」其實,在中醫沒有「血壓」這個名稱。蔡易昌指出,高血壓在古時候,多依其症狀分散在「眩暈」、「頭痛」等範疇,大多屬於肝、脾、腎功能的失調。最早的紀錄見於古籍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的「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以及《靈樞.海論》的「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內經》認為無論虛實皆可致眩。到了漢朝的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則使用六經辨證來區分不同的血壓眩暈問題,開啟了不同的思考。宋朝以後進一步豐富了各種論述,南宋的著名醫家嚴用和在《濟生方.眩暈門》提出:「所謂眩暈者,眼花屋轉,起則眩倒是也,由此觀之,六淫外感,七情內傷,皆能導致。」補齊了六淫七情所傷致眩的理論。到了元朝的朱丹溪,則提倡痰火學說,曾在醫學名著《丹溪心法》提到:「無痰不作眩。」而明朝溫補學派的著名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認為:「眩運一證,虛者居其八九……當以治虛。」從此確立了中醫對於高血壓的病因病機,是屬於「本虛標實」。高血壓病機為「本虛標實」致眩,依不同體質調理蔡易昌表示,中醫認為高血壓主要是為肝腎陰陽失調,陰虛為本、陽亢為標,因此透過中醫調理陰陽失調的情形,就是其治療重點。例如:肝火亢盛、陰虛陽亢、肝腎陰虛、陰陽兩虛、痰濕阻逆、氣虛血瘀等,皆為臨床上常見的體質分型,依照每個人不同加以不同調理,就可以讓我們身體逐漸找回調控血壓的能力。對於頑固性高血壓,中醫這種針對體質的調理,反而比西藥更有優勢。經過一段時間的中醫調理,該名爸爸回診時血壓大約都控制在130左右,和以前比起來穩定相當多。蔡易昌也分享,中醫對於高血壓的治療,並不是著重在於「用藥降血壓」,而是在於「讓身體自己可以調控血壓」。(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心臟肥大恐心衰竭、猝死!醫:高血壓出現心悸別輕忽

心臟肥大恐心衰竭、猝死!醫:高血壓出現心悸別輕忽#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79歲蔣先生因運動性呼吸困難與心悸就醫,依心電圖和初步心臟超音波顯示左心室肥厚,但除此之外看不出有其他原因。醫師進一步透過形變照影心臟超音波才發現,左心室心尖部縱向應變顯著下降,是典型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變,治療以藥物為主,並需注意心律不整的發生。呼吸困難、胸痛、心悸,恐心臟肥大病變另有陳先生53歲,因有運動性呼吸困難、胸痛、心悸與姿勢性頭暈等症狀前來就醫,心電圖顯示右束傳導阻滯,經傳統心臟超音波證實為左心室出口肥厚,伴隨有輕度出口血流阻礙,且由於病患合併有一些神經症狀,經形變照影心臟超音波診斷後,確認為左心室出口阻塞型心肌病變。醫師建議藥物治療,預防心律不整,並避免長時間蹲下後急速變換姿勢,定期回診追蹤。郭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蔡惟全表示,心臟肥大是一般人常見的心臟病變,主要是指心臟的左心室擴大或肥厚的變化。左心室是維持心臟功能最重要的腔室,負責將心臟的血液送給全身器官運用。當左心室有擴大或肥厚的變化,甚至兩者都存在時,代表左心室已經有病變,嚴重者甚至有心臟衰竭與猝死的風險。左心室擴大或肥厚,常見成因不同造成左心室擴大的常見原因包括: 心肌梗塞 心肌缺氧 心肌病變 瓣膜性心臟病 通常伴隨左心室收縮功能下降造成左心室肥厚的常見原因包括: 主動脈瓣狹窄 肥厚性心肌病變 浸潤性心臟病變 高血壓蔡惟全說明:「臨床上常因心電圖或胸部X光檢查,懷疑是否患有左心室擴大或肥厚可能,就需要進一步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傳統的心臟超音波檢查可以測量左心室大小與質量,進一步確認左心室的變化是擴大或肥厚,還是兩者都有,且可以探查可能的原因,例如瓣膜性心臟病。」然而,有時傳統心臟超音波僅能看到左心室肥厚,沒有發現特異的原因時,此時需再透過形變照影心臟超音波。蔡惟全指出,形變照影心臟超音波是利用亮點追蹤技術,可直接測量心肌的變化,適用於病患有心肌肥厚、心肌病變、懷疑心臟衰竭但左心室射出分率正常、冠狀動脈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右心室肺動脈高壓,癌症化療的心臟毒性評估等情況,也有助於病患心臟衰竭的心肌存活與預後評估,可更精準解決病患問題。

「這族群」易患心臟衰竭!反覆疲倦、水腫就是警訊

「這族群」易患心臟衰竭!反覆疲倦、水腫就是警訊#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70多歲阿公,長期喘到不行,每次躺下就像肺部溺水一樣,完全沒辦法好好睡覺,半年來只能坐著睡,心電圖檢查發現是心房顫動造成心臟衰竭,在嘉義長庚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潘國利建議下接受心房顫動電燒手術後,阿公終於能夠躺下來好好睡覺,讓阿公覺得鬆了一口氣,總算找回了理想生活,且術後追蹤心臟收縮指數也有明顯進步。 潘國利表示許多老人家經常感到疲累或四肢水腫,稍微活動一下就氣喘吁吁,甚至晚上躺下來就感覺快要溺水,必須坐著才有辦法睡覺…小心可能是心律不整引起的心臟衰竭癥兆。研究指出,心臟衰竭患者5年內死亡率高達5成,也就是半數病患5年內死亡,尤其心房顫動合併心臟衰竭若未及時治療,患者不僅死亡率高,也會增加中風風險。 哪些人容易有心臟衰竭?3高、高齡皆要注意心臟衰竭好發在年紀大及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3高問題的老人,潘國利表示,由於嘉義縣市老化程度較高,平均每5人就有1位是65歲以上長者,因此更須對心臟衰竭有所警覺,尤其患有3高、老年病者更須特別留意。若有活動耐受力變得越來越差、稍微走路或活動一下就喘到不行,猶如肺臟泡在水裡一般快要溺水,又全身水腫非常不舒服等「累、喘、腫」的狀況務必盡早就醫。 潘國利解釋,心臟就像幫浦,負責將血液打到全身器官,當心臟衰竭、幫浦不夠力時,心臟打出去的血液不足,導致供應周邊器官的血液與養份變少,身體就會容易感到疲累。另外,心臟打不出去的血液也會容易積在身體循環的前一個器官「肺臟」,這時患者容易感覺肺臟積水,尤其躺下睡覺「溺水」感覺會特別明顯,連帶影響活動力下降,稍微走路運動就喘個不停。 事實上,造成心臟衰竭的原因很多,包含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狹窄、高血壓控制不佳…等,潘國利表示,當患者確診為心臟衰竭時,一般會再透過進一步的檢查來確認衰竭的原因與病況的嚴重程度,並藉此提供精準的治療。 電燒手術為心房顫動合併心臟衰竭治療首選 嘉義長庚心臟衰竭治療中心致力提升全方位照護 部分民眾可能會忽視心臟衰竭的嚴重性,研究指出,心臟衰竭患者5年內死亡率不僅高達5成;若是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心房顫動,合併心臟衰竭,中風風險更是比一般人高出3至4倍,且死亡風險也倍增。潘國利強調,若是由心房顫動引起的心律不整心臟衰竭,「介入性電氣燒灼手術」可說是治療首選,且同時健保也有給付。 嘉義長庚醫院於2017年2月成立心臟衰竭中心,整合心臟內科、心臟外科、營養師、衛教師等多團隊聯合照護,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全方位照護服務,提高患者治療順從性、改善生活品質。是嘉義心臟衰竭治療重要單位。面對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的患者,嘉義長庚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也主要採用電氣燒灼手術治療,患者只需住院3天到1星期後門診追蹤即可。電燒治療助心律不整心臟衰竭患者 解決病症、找回生活品質除了心房顫動,心律不整中,因心室某處心肌產生異常放電,造成多餘心跳、打亂心臟節奏的「心室期外收縮(VPC)」也會導致心臟衰竭。潘國利表示,也曾遇過一位52歲婦人,因心室期外收縮導致心臟衰竭,原本長期吃藥控制,門診追蹤1到2年都很正常,但最近發現不僅講話容易喘,且全身水腫,尤其雙腳腫脹到連鞋子都穿不下。在安排婦人接受心臟電氣生理檢查,找出心室期外收縮的發生位置,並進行電氣燒灼手術後,婦人心臟功能終於恢復正常,心室期外收縮情況也沒有再發生。 潘國利說,心室異常放電如果佔一天心跳的15%~20%,建議患者應接受心臟電氣生理檢查,透過藥物或電氣燒灼手術來做進一步治療。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心臟衰竭9成沒警覺!醫:平時就應「觀心」這3大症狀

心臟衰竭9成沒警覺!醫:平時就應「觀心」這3大症狀#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曾為《哆啦A夢》、《小獅王》、《犬夜叉》等日本經典動畫主角配音的國寶級聲優太田淑子,日前因心臟衰竭逝世,享壽89歲高齡,令許多看著她配音的卡通長大的觀眾深感惋惜。心血管疾病好發於冬季天氣變化極端、氣溫忽冷忽熱之時,早晚溫差大會使血管收縮劇烈,嚴重甚至造成心肌梗塞、或誘發心臟衰竭惡化,提高死亡風險。根據2020年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統計,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相關疾病,一年下來更累積超過2萬人,其中致死率最高的就是心臟衰竭。9成患者忽略「心臟衰竭3症狀」恐致重症亡然而,因大部分民眾對心臟疾病和心臟衰竭的認知不足,常誤以為長輩出現「累、喘、腫」只是正常老化現象,高達9成患者無法提早警覺心臟衰竭徵兆;即使已確診為心臟衰竭,也未必規律就醫或用藥,低估其危險性,在患者因心臟功能已有缺失或免疫功能下降的情況下,更容易導致併發症產生甚至重症致死。「累、喘、腫」為心臟衰竭常見的3大症狀:1. 累,身體疲倦,無特殊過量運動但容易無力疲勞。2. 喘,呼吸困難,平時走沒幾步路就開始氣喘吁吁,尤其晚上喘得更厲害且無法躺平。3. 腫,雙腳長時間或常常出現不明水腫。新光醫院心臟內科副主任蔡適吉提醒民眾,若有以上症狀應立刻就醫,並盡快進行心臟檢查。目前心臟衰竭治療發展已十分進步,只要即早發現症狀、及時就醫積極治療並正確照護,疾病就可穩定控制。「觀心」自己與家人,及早治療可恢復心臟活力蔡適吉分享,曾有位男性患者在未接受治療前,因以上症狀嚴重不得不住院,後來積極配合用藥指示、與專業的心臟衰竭團隊悉心照護後,不僅活動力變好,也恢復正常生活,更能與家人一同出門旅遊。因此呼籲民眾,若即早發現症狀、積極治療並穩定回診,有機會使疲憊無力的心臟恢復正常活力。蔡適吉進一步提醒心臟衰竭患者,冬季為入院的高峰期,更應隨時「觀」測「心」臟與身體的警訊,平時也需注意保暖及日常飲食控制、記錄每日身體數值,若想以食療進補,也應先諮詢醫師,避免傷身。若希望對心臟衰竭與相關疾病有進一步的瞭解,可至新光醫院心臟內科12/ 6(一)至12/17(五)「醫病同心 齊力護心」衛教展,了解相關知識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防範於未然,也能分享給身邊需要的親友。

心臟衰竭無預警中壯年輕忽也有致死危機

心臟衰竭無預警中壯年輕忽也有致死危機#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近50歲的男子身體狀況一向良好,卻發現近幾個月輕微活動就容易喘,休息後仍舊有不舒服的感覺,即便躺下仍舊胸口不適。經過就醫後,醫師判斷是「心臟衰竭」,也就是心臟無力的狀況。成大醫師斗六分院林佳潾醫師表示,心臟負責輸出血液供給全身器官與細胞養分,當出現心臟衰竭,一開始會出現的就是水腫狀況,不僅如此,由於血液無法送出到全身,連帶也會影響身體各個器官與機能的運作。台灣心臟衰竭盛行率大約為千分之3,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率提高,是相當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醫師說明,心臟就像馬達,當缺乏彈力,就會發生心臟衰竭(心臟無力)的狀況。當有幾個狀況要特別注意,像是常常會喘、累需要坐下來休息,或者身體有水腫等。尤其是長者,更不要以為只是年紀大造成。 高達9成患者錯失治療時機有高達9成的患者沒有提早注意而錯失治療時間,送醫時才發現是心臟衰竭。當確診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逼近50%,死亡率相當高,非常值得國人注意。在國人十大死因中,根據2010年資料,因心臟相關疾病的總死亡人數高達第二名,相較於前一年更增加了3%,致死率最高的便是心臟衰竭。因此,平時就要從日常飲食與預防來做好護心工作。另一方面,生活謹記戒除菸、酒,飲食上盡量少鹽,平時也要多注意血壓、血脂、心跳、體重控制。尤其是高血壓會造成心肌肥厚,會大幅影響心臟功能,而高血脂更是冠狀動態阻塞導致缺血性心臟病的元兇,要特別注意。侯嘉殷醫師提醒,只要配合醫師治療遵守服藥,心臟衰竭的狀況都有機會能大幅改善並維持生活品質,記得多留意身體警訊,有症狀積極回診,就能降低致死風險。

送急診才知心衰竭 5年死亡率近半比癌症更致命

送急診才知心衰竭 5年死亡率近半比癌症更致命#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心臟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去年每26分鐘就有1人病逝,其中致死率最高為心臟衰竭。然而許多人認知不足,誤以為「累喘腫」只是正常老化現象,即使確診心臟衰竭,也未必規律就醫或用藥,低估其危險性,若染疫更容易導致產生併發症,甚至重症致死。醫師提醒,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近50%,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嚴重性真的不容忽視。心衰竭猶如馬達乏力 9成患者無法早期警覺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國健署長吳昭軍呼籲將「護心行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平時就要保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遠離菸酒、定期健檢,最重要便是遵從醫囑治療並定期回診追蹤,尤其近期疫情漸趨平緩民眾更應定期回診,護心不中斷。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表示,心臟就像馬達,負責推動血液到全身幫助器官運轉,若馬達開始疲乏,心臟缺乏彈力,就是心臟衰竭。患者初期常會有喘、疲累、水腫等情形,多數患者特別是年長者,在出現這些症狀時,多誤以為是老化造成,高達九成患者無法早期警覺心衰竭相關症狀,往往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直到緊急送醫後,才被確診為心臟衰竭。當被診斷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近50%,比許多癌症更致命。目前心臟衰竭治療發展已十分進步,只要即早發現症狀、及時就醫積極治療並正確照護,疾病就可穩定控制,有機會使疲憊無力的心臟恢復到正常大小,且回到未發病前的良好生活品質。侯嘉殷分享,一名男性患者未接受治療前,因嚴重累喘腫不得不住院,原先都已寫好遺囑,後來積極配合用藥,活動力變好了,也恢復正常生活,甚至還能出門遊玩3天2夜。多數患者可打新冠疫苗 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可緩打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表示,罹患新冠肺炎臨床表現為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部分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毒會直接侵入心臟或使心肌發炎,破壞氧氣供需平衡來間接傷害心臟,大約25%重症患者透過抽血檢測,發現心臟損傷現象,其中約6.8%患者會出現心臟衰竭徵兆。若有心臟衰竭、高血壓等病史的民眾,染疫演變為重症的比率大幅提升。趙庭興指出,依照國內心臟學會發表的指引,大多數的心臟疾病患者都可以施打新冠疫苗,不會有安全疑慮,只有極少數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建議或許可暫緩施打,可先與心臟專科醫師諮詢後,再依個人狀況決定是否施打,最重要的是規律回診穩定用藥,萬萬不可任意中斷心臟疾病的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