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

當「心」嚴重乾癬!心肌梗塞率高3倍

當「心」嚴重乾癬!心肌梗塞率高3倍#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0歲的王同學是體重偏重的大學生,高中起全身開始出現大片紅斑伴隨嚴重脫屑,因旁人異樣眼光,讓王同學夏天不敢穿短袖出門,頭一動便頭皮屑紛飛,讓他不敢靠近朋友。乾癬除了皮膚不適,更讓王同學無法擁有正常的社交生活。後來甚至發現自己血壓偏高。經乾癬口服藥搭配照光治療及外用藥膏,改變飲食生活習慣,規則治療3個月後,皮膚狀況改善很多。臺灣10萬乾癬病患 多在20至30歲發病乾癬是皮膚常見的慢性反覆發作病症,影響全球約2%人口。台灣罹患乾癬的人口估計約10萬名,大多數病人在20至30歲間發病。乾癬是一種免疫調節異常的疾病,會引發發炎反應並加速皮膚細胞生長,在皮膚上產生脫屑的斑塊,每個人的遺傳背景、免疫和環境因素不同,都有可能影響乾癬的嚴重程度。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百珊表示,乾癬確切成因不明,但與免疫反應失調引起自體發炎徵狀有關。細菌或病毒感染、壓力、外傷、鋰鹽及干擾素藥物、荷爾蒙、菸、酒、肥胖等都是乾癬的誘發及惡化因子,避免這些因素也是治療乾癬的重要課題。嚴重乾癬 心肌梗塞風險高3倍對許多人來說,乾癬可能是終生疾病,不只影響外觀,近幾年研究顯示,乾癬病人罹患肥胖、高血壓、心臟衰竭、糖尿病的機率是正常人的2倍,因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較高。若是嚴重乾癬,心肌梗塞風險更高出正常人3倍,不可輕忽疾病背後隱藏的危機。除了藥膏、口服藥 還可採光照、生物製劑治療目前治療方式包含外用藥膏有類固醇、維生素A酸或維生素D等,口服藥物有滅殺除癌錠、A酸或環孢黴素等。搭配照光治療效果更好,照光治療優點為長期使用不容易有系統性副作用,只會引起皮膚色素沉澱,但病人需往返醫院接受治療,較花時間。除了傳統治療方式,近幾年生物製劑如抗腫瘤壞死因子或抗介白素的發展,提供更多治療選擇、更好的效果。鄭百珊醫師表示,雖然乾癬是會好但不會斷根的疾病,醫學上沒有發展出能治癒乾癬的方式,但如果好好配合醫囑,從生活、飲食及藥物三方面著手,就能逆轉「癬」境。良好控制皮膚症狀,也能讓病人注意心血管及新陳代謝疾病風險,預防嚴重併發症發生,

打點滴補身?醫:心臟衰竭患者恐惡化

打點滴補身?醫:心臟衰竭患者恐惡化#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假期將近,補身要當心。79歲的李老先生長期患高血壓及心律不整,近2周走路突然會喘、腳腫,原本以為營養不良,自費打點滴加維生素補充,卻越來越喘,看診才發現是心臟肥大、肺水腫合併肋膜積水,心臟功能僅剩不到一半。心臟衰竭病人打過多點滴 可能使疾病惡化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內科主任巫慶仁表示,許多病患以為營養不良就需要打點滴補充營養,其實白蛋白不足,打點滴也沒有效果。心臟衰竭的病人如果打過多點滴,可能會惡化原有疾病。李老先生如果繼續打點滴,不但沒有補充營養,恐怕會惡化到呼吸衰竭,甚至致命。一般慢性的心臟退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心律不整、心臟瓣膜缺損,容易導致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心臟無力,血壓控制不良或水分攝取超過心臟可承受量時,或其他突發性疾病、壓力都會造成心臟負擔增加而急性惡化。心臟衰竭病人 注意5要點多出的水分滯留在組織內,無法帶回循環系統,肢端,肺部、甚至全身都會水腫。其中肺水腫會讓肺部通氣量減少,導致嚴重喘息,被迫端坐呼吸,必須趕緊治療,把體內多餘的水排出去,否則呼吸衰竭恐怕有生命危險。巫慶仁主任呼籲,心臟衰竭病人平常須注意以下5點:1)水份控制/依據心臟衰竭狀況,建議平常不要超過1000至2000ml。2)鹽份攝取量/心臟衰竭的病人依嚴重度,每天不宜超過1.5至2.5公克。鈉離子過多會讓水分滯留,不足則容易造成腦部慢性病變。3)注意體重/最好每半周到一周都量體重。水分滯留時,體重會暴增。維持體重可減少心臟衰竭惡化機會,也可監控是否水分攝取過量。4)注意衛生/生病導致心臟衰竭惡化機率增加,減少患流行性如肺炎、流感等疾病風險。5)注意徵兆/有異常喘息或是端坐呼吸較舒服,或肢端水腫,必須就醫評估及治療。巫慶仁主任提醒,農曆春節至,心臟衰竭的病人除了注意以上5要點,新春期間切忌暴飲暴食,飲食過量或過鹹都可能造成心臟功能惡化。不過鹹,不過量,開開心心過好年。

恐怖鏈球菌 吃掉瓣膜引心臟衰竭

恐怖鏈球菌 吃掉瓣膜引心臟衰竭#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2歲的吳先生,發燒近1週。原本以為是普通感冒,但突然意識模糊,緊急送醫檢查出細菌性心內膜炎。他的心臟主動脈瓣膜已被鏈球菌破壞掉,造成急性心臟衰竭,接受人工瓣膜置換手術後,幸運重生。感染鏈球菌 心臟瓣膜遭噬吳先生10月初因意識不清、發燒、氣喘被送急診,在此之前他已發燒了1週,有冒冷汗症狀。血液檢查發現白血球過高,經細菌培養證實是鏈球菌感染,由心臟超音波檢查確認是心臟瓣膜遭到鏈球菌感染破壞。澄清醫院心臟外科主任吳慧中表示,該患者的心臟主動脈瓣膜已遭感染發炎,整個瓣膜幾乎被鏈球菌破壞掉,瓣膜失去功能關不住,導致血液逆流,併發心臟衰竭及肺積水,可能危及生命。發燒、冒冷汗合併胸悶 速就醫檢查吳慧中主任說明,細菌侵犯心臟瓣膜造成瓣膜損壞,必須以心臟手術進行人工瓣膜置換,才有機會保住生命。吳先生接受耐久性的牛心組織瓣膜置入,再接受4週的抗生素治療,日前已康復出院。罹患細菌性心內膜炎,通常是受到細菌感染。可能是口腔不潔、鼻竇炎、長期使用類固醇,如果身體又值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引起感染。細菌破壞心臟瓣膜的時間很快速,感染後1、2週就會被細菌破壞掉。如有長時間發燒、冒冷汗合併胸悶、呼吸困難沒有好轉時,應尋求醫療協助,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問題。

腳腫傷口好不了 心衰竭害的

腳腫傷口好不了 心衰竭害的#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下肢水腫、傷口癒合困難,沒想到竟是心臟方面的疾病!一名年近70歲的林姓老翁,雙腳水腫、容易破皮而且傷口都好不了,且夜間睡眠時會突然呼吸困難,接受胸腔X光檢查結果顯示,患者心臟擴大合併雙側肺積水,在強烈懷疑心衰竭引起肺水腫與下肢水腫的狀況之下,將林先生轉至心臟內科病房安排住院治療與追蹤。心臟血管協助壓送血液至全身衛福部南投醫院感染科醫師廖嘉宏表示,許多民眾對於下肢水腫多懷疑是泌尿科或是腎臟問題,心臟科醫師嚴元鴻表示,心臟與血管是人體負責血液循環的主要器官,協助壓送血液至全身使用,如同高樓大廈地下室的汲水幫浦,若汲水幫浦故障,除了頂樓住戶的水壓會大幅下降以外,地下室也會嚴重的積水。下肢水腫勿輕忽 以免錯失治療時機心臟衰竭也是一樣,當負責身體血液循環的心臟產生收縮功能的衰退,通常會伴隨遠端器官的灌流不足、回心血流的鬱積與周邊組織水腫,患者常見的症狀為頭暈、肢體無力、慢性肌肉萎縮,嚴重者甚至會伴隨意識改變,腎前性腎衰竭,或是心因性休克與器官傷害。院方提醒民眾若發現有難以控制的下肢水腫,千萬不要輕易疏忽,還是建議到心臟內科門診安排進一步追蹤與檢查,以免錯失治療的時機。

52%患者 不知自己有「心」病

52%患者 不知自己有「心」病#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過度疲勞不只要小心肝,也要小心「疲球心」!心臟衰竭盛行率高,單在亞洲就有900萬人罹患心臟衰竭。國人對心臟衰竭的認知度太低,導致超過52%患者直到初次急診送醫才知道罹患心臟衰竭,事實上,操練過度的心臟最終會因缺乏彈性而疲軟。咳嗽加劇出現呼吸困難、肺積水74歲的武伯伯10年前因為急性心肌梗塞就醫,接受心導管手術挽回性命,沒想到去年4月開始因感冒出現咳嗽症狀,不以為意拖延3個月後咳嗽仍未好轉,甚至加劇轉變成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難,甚至出現肺積水。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蕭成儀表示,武伯伯的心臟擴大且左心射出分率只有20%,約為正常人的1/3,當下先施以心導管手術後穩定狀況,並施以心臟衰竭藥物治療後,目前武伯伯體力及體重已恢復到發病前狀況,還可固定進行每週3次、每次30分鐘內的跑步機、腳踏車等復健運動,也會監測血壓狀況,並配合醫師建議定期進行心電圖與心臟超音波檢查。國人不易發現容易錯過治療時間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暨心臟學會理事長林俊立指出,台灣心臟衰竭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為8天,死亡率高於國人常見癌症,5年內逼近50%,但由於心臟衰竭沒有特異性的早期症狀,導致國人不易發現,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時間。新光醫院教學研究部副主任兼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指出,心臟就像幫浦,推動血液到全身再流回心臟,當幫浦的馬力不夠,無法順利的推動血液時,就叫做心臟衰竭。呼吸困難、胸痛是病患主要2大症狀。其他常見症狀還有咳嗽、疲累、喘、水腫等,許多患者會輕忽咳嗽症狀,因為還能正常活動而不以為意;但當病情惡化時,甚至纂道無法呼吸,必須整晚坐著睡覺。 洪惠風醫師提醒,心肌梗塞、心臟疾病患者、三高或有心臟疾病家族史的人,都是心臟衰竭的高危險族群;尤其心肌梗塞患者因為心臟已經受到損傷,是心臟衰竭的潛在患者,更要有長期保養的觀念,不可不慎。

破紀錄!533克早產兒心臟手術成功

破紀錄!533克早產兒心臟手術成功#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懷孕23週出生、僅478克的早產兒女嬰,因為「開放性動脈導管」達0.3公分,藥物治療不但沒效果,腎功能也受到傷害,血壓不穩定,醫療團隊於早產兒489克時,建議家屬開胸手術或心導管手術,在家屬考慮期間,因嬰兒腎功能惡化、排尿少,體重急升至533克。經「經皮心導管之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術」,2日後超小早產兒脫離呼吸器,腎功能逐漸恢復,心臟衰竭也大幅改善。478克女嬰 打破此手術最低體重的紀錄成大醫院小兒心臟科吳俊明醫師、王玠能醫師、謝旻玲醫師等與新生兒科林永傑醫師等、新生兒加護病房、心導管室,團隊合作成功完成出生僅478克早產兒女嬰的「經皮心導管之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術」。據文獻紀載,目前世界上成功接受「經皮心導管之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術」最小體重為755公克,此次案例則為出生僅478克早產兒女嬰,打破此手術最低體重的紀錄。早產兒動脈導管的肌肉較少、收縮力較弱成大醫院小兒部醫師林永傑表示,出生後的新生兒因生理環境劇烈改變,橫跨在主動脈與肺主動脈之間的肌肉會儘快收縮以關閉動脈導管。早產兒的動脈導管上的肌肉較少、收縮力較弱,因此常常罹患這個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的疾病。早產兒出生後的動脈導管仍維持開放時,將會分流主動脈的血流至肺動脈,若分流的血量太大,一方面造成早產兒血壓不穩定,心臟衰竭;另一方面卻造成肺部過度充血,氧氣需求量上升,甚至肺出血,進而死亡。手術的顯影劑會增加早產兒腎臟負擔林永傑醫師指出,早產兒的體重很輕,下肢的股靜脈或股動脈很小,心導管手術不容易將手術導管與關閉器送入早產兒的下腔大靜脈,且因早產兒的動脈導管長度小,要將手術導管與關閉器,穩定地放在開放的動脈導管中,更是困難。另外,心導管手術常需不少量的顯影劑,也會增加早產兒的腎臟負擔。

是真的!簡單2句話助降血壓

是真的!簡單2句話助降血壓#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血壓與體重、運動、飲食、生活壓力等日常作息都息息相關,高血壓患者的年輕化趨勢更是家庭中的不定時炸彈,然而國外研究指出,只要適時關心問候,「血壓量了沒?」、「乖乖吃藥!」簡單2句話也可幫忙降血壓!家庭成員的關懷對增加高血壓患者有正向的影響,甚至可幫助降低舒張壓與收縮壓。臉紅當喜氣 竟是高血壓警訊今年30歲的劇場演員陳先生,因為喜氣洋洋得臉紅現象被暱稱為「財神爺」,身高170公分體重卻超過158公斤,曾在籌備演出夜晚因高血壓昏倒送醫,檢查才發現平常的臉紅現象,竟是血壓發出的健康警訊。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暨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俊立醫師指出,台灣高血壓人口近500萬人,但僅約一半曾被診斷並接受治療,而高血壓與腦中風、心臟衰竭、腎臟衰竭的發病率及死亡率有密切關聯,若輕忽積極治療的重要性,除了危及患者健康,也為全家人的生活與經濟帶來潛在的壓力。血壓控制應該更嚴格過去多建議一般高血压患者收縮壓應控制在140 mmHg以下,然而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於1月底刊登的2017血壓目標建議提到,50至74歲患者收缩壓控制在130 mmHg以下,75歲及以上患者則應低於140 mmHg。嚴格的控制標準在不同試驗中分別被證實可助於顯著降低非致命性中風風險,甚至可減少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性死亡率。吃湯圓、久坐少動都可能惡化病情林俊立醫師表示,元宵節應景湯圓下肚,再加上春酒聚餐,吃太多高糖高鹽份食物, 久坐少動,熬夜疲勞未恢復等,都是惡化高血壓病情的危險因子。為落實全民血壓健康衛教,並迎合民眾大量使用通訊軟體聯繫家人的習慣,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攜手台灣諾華推出全台首款三高貼圖【UPUP舉牌小人x健康心人物】暖心上架,期望藉此喚起大眾對三高慢性病親友的健康關懷與鼓勵。   

容易喘 亂停藥竟致心臟衰竭

容易喘 亂停藥竟致心臟衰竭#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40餘歲的林姓患者先生無家族病史,因走路會喘而就醫,一開始因延誤就醫,加上未依醫囑服藥,自行停藥轉服中藥,造成末期心臟衰竭,須裝設心伴第二型左心室輔助裝置(HeartMate 2)系統救命。下肢水腫、呼吸喘吁 僅能端坐呼吸彰基心臟外科主任醫師陳映澄表示,林先生2015年底開始下肢水腫、呼吸喘吁而且每況愈下,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到最後竟然呼吸困難到僅能端坐呼吸,經急診送至彰化基督教醫院後,緊急送入加護病房插管,當時林先生意識清醒,心臟卻衰竭到收縮壓只剩14%,連帶影響肝、腎功能。 其實林先生在39歲時,診斷出擴張性心肌病變,原本長期於心臟內科就診及靠藥物控制,但2015年1月份起卻改吃中藥而自行停服西藥,病況急轉直下,於短短的10個月內演變成末期心臟衰竭,喘到連刷牙、洗臉這些簡單的日常生活行動都有困難 體積小、重量輕、無噪音陳映澄醫師指出,心伴第二型左心室輔助裝置(HeartMate 2)系統是一種機械性心臟輔助裝置,可以取代部分心臟搏動功能,整個系統包含植入人體的幫浦(長7公分、直徑3.5公分、重量約280公克)、小型電腦控制器、可充電電池、充電器及電源供應器,醫院跟病人可以靠系統監視器監測心臟功能。裝設此系統的手術跟開心手術一樣,都有風險跟不舒適感,但優點是有助病人重返家居生活,且機器體積小、重量輕、無噪音,又可以延長等待換心的時間,而根據國外臨床紀錄,如不再進行心臟移植手術,裝設此輔助系統的病人,目前已知有將近11年存活時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