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超級愛健康/小孩愛失控!爸媽不抓狂也難?

超級愛健康/小孩愛失控!爸媽不抓狂也難?#孩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們都說要「愛的教育」,但孩子不聽話,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對孩子發脾氣,真的很難!為什麼小孩這麼難搞,父母有什麼因應方法和處理技巧,才不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其實有時候家長可能也不願意,但就是控制不了,因為根據統計,有55%的媽媽曾經因為生氣時打、罵小孩在事後產生罪惡感!父母為何愛抓狂呢?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指出,可能包括:性子急不能傾聽、過度權威的命令及指揮、聽到孩子哭鬧就會很焦慮、教養過程很容易負面思考等原因。而根據調查,有幾種情況父母特別容易抓狂,如:小孩表現不如預期,原因是覺得對孩子失望、孩子表現不如預期、覺得沒面子、付出白費了;小兒科醫師黃瑽寧也表示,輕易抓狂對孩子的影響,恐導致學習能力反而降低。失去學習的動機與樂趣,對父母的愛產生質疑。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家長上了一天的班,累了、體力不支、壓力大、心裡煩悶;這時如果孩子哭鬧,恐會讓父母輕易抓狂!但黃醫師說,這樣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疏離,自己變成不定時炸彈。父母對孩子時冷時熱,經常使孩子認為大人們情緒古怪、不可相信、不值得尊重,而對父母及其它人冷漠,看不起周圍的成年人。容易養成不合群、清高的性格。王老師也提醒家長,為避免此情況,盡量回家後不要馬上管孩子的事情、明確的告訴孩子還要忙多久,你的情緒是可以適當分享的,給自己喘息時間再來育兒。黃醫師也建議家長,平時該學著控制情緒,讓自己對孩子更有耐心不容易抓狂;並調整生活壓力與睡眠品質,練習轉移情緒的技巧。承認孩子腦部發育尚未成熟,成功地一整天都沒有發飆的話,要好好犒賞自己。更多影音報導,請上http://ihealth.uho.com.tw/view.asp?id=676

孩子在家裡總是哭鬧,該怎麼辦?

孩子在家裡總是哭鬧,該怎麼辦?#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莊常謙/綜合報導)若孩子在家裡哭鬧,父母該怎麼辦?對此情況,心理學家奧德麗‧瑞克博士於書中表示,最重要的回應方式,應設立並執行合理的後果。因此必須改變原有回應方式。如何用設立合理後果的方法來解決家裡哭鬧事件?要怎麼做才能讓回應奏效?首先,這時孩子應被忽略,不理睬他,不要跟他有對話,包括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也不要透露訊息。這些無聲的信號,與教訓孩子、大驚小怪一樣,孩子你越是生氣,他越是會哭鬧。等於提供一個表演的舞臺,容忍他們憑藉獲取關注和控制他人找到歸屬感,哭鬧會變得而難以糾正。大人正在教孩子的是,哭鬧不僅不能使他達到目的,而且不能激起大人的任何回應,他無法吸引大人的注意,或藉由惹惱大人來使其讓步,並證明自己的能力。當父母以這種方式來回應孩子時,孩子很快就會明白,把哭鬧當作手段的他是徹底失敗了。瑞克繼續指出,如果孩子對父母執行後果的反應很糟糕,會發生什麼事?假若孩子對自己或他人做出報復性或破壞性的事情,該怎麼辦?例如,孩子躲到大人的臥室,破壞了大人很珍貴的東西,該怎麼辦?還有更糟的,如果他把怒氣發洩到家中的寵物身上,對小狗又踢又打,不好好跟小狗玩,又該怎麼辦?瑞克慎重呼籲,如果看到孩子有類似舉動,當然要執行進一步的後果,父母要嚴肅地對待任何有暴力傾向或破壞性的行為。同時,如果有必要的話,你要主動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這是你的孩子所需要的。如果因為你的粗心,沒有覺察到孩子做出了比哭鬧更為嚴重的舉動,或者僅僅找藉口說「這只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階段」,你是在傷害你的孩子和整個家庭。

孩子總坐不住 恐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孩子總坐不住 恐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些家長會反應「醫生,我的小孩怎麼好像都坐不住?」 其實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常見(盛行率5-8%)的早發型兒童發展疾患之一,對個人的學業、工作及人際關係、家庭壓力和社會經濟造成很大的衝擊。雖然目前對於造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原因還沒有定論,但是基本上研究發現,主要是因為腦部額葉皮質下及其他腦區迴路的功能異常,造成孩子出現不專心、衝動、坐不住、情緒和動作的控制失調、以及組織計畫的能力不佳等問題。其症狀如下:注意力缺失:注意力無法持續的集中。過動,會不經許可離開座位、蹦蹦跳跳、不停的擺動手和腳、或從不使手臂和腿閒著等,活動量非常大。衝動性,在抑制反應上有困難,所以會在尚未思考前,就做出一些行動的行為。基隆市安樂區衛生所王瑛蘭主任提醒家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持續且需長時間治療的疾病,除了長期且規律的藥物治療外,還要配合行為輔導,過動兒的家長須耐心地和醫師配合,包括指導過動兒服藥、行為輔導與環境維持,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治療效果。

孩子在公共場所哭鬧 父母該怎麼辦?

孩子在公共場所哭鬧 父母該怎麼辦?#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莊常謙/綜合報導)當孩子哭鬧時,最重要的回應方式是:設立並執行合理的後果;要改變孩子的哭鬧,你必須先改變回應方式。假設孩子要看一個並不適合他看的電視節目,你拒絕了他,孩子因此而哭鬧,那麼等著孩子的合理後果是什麼?如何用設立合理後果的方法來解決這個經常發生的哭鬧事件? 以最常見的公共場所哭鬧,父母該如何做呢?教育心理學家卡洛琳‧克勞德在書中分享的方法是:這時應該把孩子帶離現場。父母在採取行動時,不用評論或說教,也不用表現得憤怒,只要簡單把孩子帶回家。大人的態度要保持堅定而友善。一回到家父母就去做自己的事,並且不要孩子參與。孩子就會明白哭鬧只會讓被排除在外。克勞德進一步說明,要盡力創造一個能教育孩子的情景,如輕鬆地在餐廳吃飯時,或採購結束之後。這都是教育在公共場所應該如何表現的好時機。最好先做準備,一旦孩子開始哭鬧,就一言不發地轉身回家。可能得來上一兩次的行動,然後孩子才會明白一旦他開始哭鬧,你就會帶他離開。這個後果能奏效的是因為,父母立即行動及回應時,沒有情緒化,幾乎沒有說話,也沒有過多地解釋或威脅,先做了計畫並執行、父母已經意識到了事先準備的必要性。保證父母不會承受著壓力,或者在太忙、太混亂的情況下出擊,這樣練習才能達到效果、父母說了還會有下一次,表現出樂觀的態度,期待孩子的表現會越來越好。克勞德最後再次叮嚀,當你的孩子在公共場所哭鬧時,在你執行後果時,忽略周圍那些苛責的目光。別因為尷尬而不得不屈服。事先做好計畫,並花時間教育孩子。如果必須完成事先安排好的事情,那麼繼續做你的事,不要回應孩子,完全忽視哭鬧儘快做完後再帶孩子離開。

原來是父母在鼓勵孩子哭鬧!?

原來是父母在鼓勵孩子哭鬧!?#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莊常謙/綜合報導)桑迪有一4歲兒子喬伊,有天,奶奶正好來家裡,喬伊就開始哭鬧。首先因為他最愛吃的那種麥片吃完了,奶奶匆匆地買了麥片回來。才吃幾口喬伊又哭鬧。奶奶和媽媽又為他準備了麵包和蛋,他還是不滿意。大人認為,喬伊一定是不舒服情緒才這樣。教育心理學家卡洛琳‧克勞德在書中指出,在案例中,媽媽變得緊張,並讓孩子學會苛刻、挑剔,無同理心。其實對於喬伊,麥片只是個獲得關注的工具,讓他更感到自己更重要。並可集中注意力。實則能控制大人,並達到目的,這才是他想要的。所以大人應該教他,要考慮行為所造成何影響,時時待人著想,須有善解心,學會如何合理付出和獲得,這種自他交換之思慮及配合能增上家庭融洽,也帶來滿足和歸屬感。從另一面向來觀,會發現其實是父母在鼓勵孩子哭鬧。心理學家奧德麗‧瑞克博士補充,因孩子被嬌慣,很多父母不著期望他對家庭有所貢獻。這想法百害而無利。反之,孩子該為家庭出力,家務可以分給孩子。當阻止孩子幫忙時,也是在否定孩子做貢獻。父母常因工作與壓力,疲憊與挫敗的回家,進而時把孩子放在電視前去做家務,但這樣會製造更多問題。假若父母讓孩子去做,遠比剝奪他嘗試要好,這樣孩子就失去學會待人著想和合作意識。若大人能以鼓勵孩子做出貢獻的方式來教養,那哭鬧就會慢慢減少。為達成這目標有3種方式:合理的後果、溝通公式、讓孩子對家務做出貢獻。這些方式若交互運用得當,家庭成員就可為家庭做出貢獻,奠定和諧的基礎,形成穩定的教養風格。

孩子,遇到什麼事會哭鬧?

孩子,遇到什麼事會哭鬧?#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莊常謙/綜合報導)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哭鬧,但孩子遇到什麼事會哭鬧?對此,教育心理學家卡洛琳‧克勞德在書中分享,如被限制看電視和玩電腦的時間、不肯睡、賴床 、不好好穿衣服、不好好吃飯、不肯分享、非要去某地或偏不想去某地、不能和保姆相處、坐車子時要坐在前面、不肯做家事、不做作業等原因。此外,哭鬧為什麼變得這麼普遍?心理學家奧德麗‧瑞克博士對此說明,過去人們信奉用體罰、訓斥、羞辱的管教。但現在不想讓孩子受這種嚴厲的管教,以免他們恐懼。許多父母採取關愛的養育,有時卻矯枉過正,嬌慣孩子。而孩子也更不能忍受。另外,傳媒與廣告也都成為哭鬧的導火線。如覺得要擁有某髮型、衣服和身材;指定要吃(用)某產品,只因某個動漫角色也吃(用);想要最新系列的書、光碟、包包,收集遊戲、動漫影視的周邊產品、玩偶、卡片等;大一點的想打(上)好幾個小時的電玩或網路;想要明星代言的產品、運動商品、裝備;不願拿下的耳機。並堅信要向同儕看齊,就要有某產品,不然會持續哭鬧,直到獲得。現在的孩子串習太多影視動漫電玩及流行文化,效仿錯誤行為,這都會引發不良效應。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仍最大,最好可以互相建立深厚、尊重的關係,孩子才能明辨是非善惡。為行為找藉口,對親子都無利;他不僅是「壞」文化帶壞,實則哭鬧主因,就是哭鬧很管用。所以重要的是以身作則,有樣學樣不能成為藉口與推托。所以要知道孩子常在接觸什麼?解讀他接受的資訊,設標準及判斷,這是家長的責任。教養好的孩子面對媒體與同儕時就可守之不動,不受影響。所以好的教養,是付出大量的時間。父母縱容而滿足孩子,為了和平而溺愛,害怕承擔主導責任,不願為設立界限並解釋,或者他們不知該怎麼辦,反倒容易回憶起小時候父母對待的方式,然後再用那一套去對待。改變是困難的,大多父母都是在被動反應,因此他們現在要以培養一個負責任的人為目標,來訂總體規劃。

孩子哭鬧!媽媽1分鐘都不能離開?

孩子哭鬧!媽媽1分鐘都不能離開?#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莊常謙/綜合報導)安妮有個孩子,是3歲的凱蒂,凱蒂總是在家裡一刻不停地哭鬧。當媽媽想走開一會,凱蒂就會哭鬧,情況越來越嚴重。因此安妮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能力好好養育孩子。對此,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洛琳‧克勞德博士在書中表示,凱蒂是在用錯誤的方式來尋找歸屬感。偶然間發現哭鬧可以得逞,讓她覺得自己很重要,並學會依賴他人,做家中長久的「寶貝」,藉由控制來找到她在家裡的位置,並用哭鬧以達到目的,並且讓她覺得自己很強大,對此也感到有趣。父母的錯誤回應會使哭鬧更嚴重,所以凱蒂利用媽媽的沒自信來達到的目的。使她懷疑為人母的能力了。因此,父母面對哭鬧時的錯誤反應有:1.滿足孩子的要求;2.表現得很惱火;3.表現出憤怒或不滿意;4.報復孩子。另外,美國心理學家奧德麗‧瑞克博士也認為,如果父母縱容孩子繼續這樣做,尋找歸屬感會伴隨著凱蒂長大成人,並成為她的生活。她會透過哭鬧來操縱,以成為關注的焦點,這些都會阻礙她,讓她沒機會去認識朋友,建立起社交圈,也會感覺自己老是被傷害,因他長久也學不會獨立,也無法理解別人的感受。她進一步說明,孩子往往不會自覺改正,隨年紀增長後會轉而採取更危險的行為,比如撒謊、偷竊甚至離家出走。而有時候孩子不哭鬧,是因其他孩子模仿、取笑他,但若大人把模仿孩子的行為當作管教孩子的手段,這樣會傷害孩子,並且也在教孩子把報復當作武器。所以孩子若打小沒有正確教育與引導,放任他哭鬧發展,或是用報復、取笑回應,對孩子的未來與人格塑造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孩子總是愛哭鬧 原來有跡可循!

孩子總是愛哭鬧 原來有跡可循!#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莊常謙/綜合報導)媽媽在打電話時,為了讓孩子守規矩而做了承諾,現在她面臨著兌現承諾,她的女兒已經開始準備大鬧一場了。這位媽媽犯了嚴重的錯誤,就是試圖用賄賂來控制女兒。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洛琳‧克勞德曾在書中介紹,關於哭鬧的幾種模式,包括:談判性的哭鬧,在你已經告訴孩子「不行」之後,孩子承諾好好表現,用來交換他想要的東西。他想用談判讓你筋疲力盡。即使看起來孩子提出了合理的解決辦法,但其實哭鬧正在悄悄升級。絕望的哭鬧:孩子表達了他的擔憂,並依賴父母解決。其中隱含的意思是:「好」父母會滿足孩子,「壞」父母才不關心孩子,在孩子受罪時不願意掏錢買單。自憐式的哭鬧:孩子說:「我不想去踢球,因我踢不好。」做父母的對此感到無助內疚。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如果他們同意孩子,就等於承認孩子有問題;如果不同意,堅持要去,又擔心孩子挫敗。當父母不知道該怎麼辦時,就會讓孩子為所欲為。另外,美國心理學家奧德麗‧瑞克博士進一步補充,以上例子都是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孩子;但不太會說話的孩子也會用嗚咽、抽泣和哭喊等方法來達到目的。父母若屈從於孩子,問題並沒有消失。事實上只會更糟,漸漸的,有的爸媽可能產生罪惡感與困境。爸媽的讓步只會讓哭鬧持續,因為孩子已知,只要堅持的夠長,聲音夠大,父母最終會屈服的。隨著孩子技巧會日趨精湛,她會越來越擅長哭鬧,因此,我們需要學會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回應孩子的哭鬧。否則會經常在大喊大叫、長篇大論或者嘲笑孩子後又做出讓步,而且還自認為我們已經管教過孩子了,這是自欺欺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