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孩子為何動不動就哭鬧?

孩子為何動不動就哭鬧?#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莊常謙/綜合報導)哭鬧常是孩子為了達到目的而使用的一種手段,孩子哭鬧不僅會讓父母感到無奈、憤怒、抓狂,更會為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經常性的哭鬧會導致孩子形成自卑自憐的性格。比起屈服與讓步,我們需要學會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回應孩子的哭鬧。對此,美國資深教育心理學家卡洛琳‧克勞德(Carolyn Crowder)博士在書中表示,首先,要了解哭鬧是從哪一天開始的? 對父母而言,哭鬧擾亂了他們的平靜,讓他們感到被操縱了。其實哭鬧是孩子用來操縱父母的手段,特別是孩子當眾哭鬧時,大人會感到尷尬。她進一步說明,至於孩子會如何哭鬧?如他們會埋怨父母;讓父母覺得自己過得不夠好,故意說出一些好像是個可憐蟲的話;總之是做出顯得非常痛苦的面部表情等,像是撅嘴巴、擠鼻子;使用肢體語言,雙手拉著你拚命向你乞求;或是大聲地、沒完沒了地要求。特別是在公共場所,孩子知道其他人在看著你,就是要給你難堪。另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德麗‧瑞克(Andrey Ricker)博士認為,孩子並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哭鬧的。通常,他是偶然發現的。孩子從兄弟姐妹、電視節目、幼稚園的小朋友,有時候甚至是從父母那裡聽到,舉例,媽媽會這麼對爸爸說:「看看我每天為你做了多少事,而我就讓你為我做這麼一點點,你都不願意……。」有一天,孩子自己嘗試了一下哭鬧,並很快就發現這招很管用—只要他堅持的時間夠長。他知道,最終父母一定會因為精疲力竭而投降的!於是,哭鬧開始了。而這是一切的緣起,理解哭鬧的成因、哭鬧的慣用,將有助父母們教育及改善孩童這些壞習慣,從孩子小時候開始矯正,以增進其良好品格塑造、生活習慣養成,對他們的未來是非常有助益的。

要孩子好好吃飯 怎麼這麼難?

要孩子好好吃飯 怎麼這麼難?#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小孩子不愛吃飯,吃飯如打仗,家長還要三催四請!家長因為小孩不好好吃飯,總是傷透腦筋,怕營養不良在食物中添加保健品,或是額外多吃營養素,但這樣真的更健康嗎?你知道哪些錯誤管教進食方式,會使孩子更抗拒吃飯?孩子不愛吃飯,跟爸媽許多錯誤的方式有關,第一個便是許多孩子不愛喝水,而家長又常以果汁、蜂蜜水等有糖分飲料替代。小兒科醫師黃瑽寧表示,孩子吃甜食影響食慾的原因?是因為會導致身體的血糖上升,而不想吃正餐,孩子也容易很快又餓,只好又吃點心,長期下來會營養不均衡,注意力不集中。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也說,父母若利用甜點,當做誘因讓孩子吃正餐會造成:養成吃飯前談條件的習慣、甜食的回饋要越來越大才會吃、內心的渴望增加、沒有甜食就無法外食。很多家長也會有種迷思,認為孩子吃得不夠營養,總是追求高營養,肉蛋奶無節制攝取。對此,黃瑽寧醫師指出,如果是好的蛋白質來源,其實並不是壞事。現在平均身高提高,蛋白質的攝取增加是最主要原因。但太多的動物蛋白質反而會讓鈣質從尿液流失,還有肥胖等問題,所以過猶不及。成人的動物蛋白質(蛋肉)大概一餐半個手掌,小孩的話可以多一點,學齡前孩子大約吃成人的一半份量,青春期則可比成人多。為什麼孩子會有抗拒吃飯的行為?黃醫師解釋,有時是父母自己想太多。而活潑好動的小孩,並不代表胃口大。有些孩子則是畏懼進食或選擇性挑食。而家長一些錯誤的管教進食方式,更會使孩子更抗拒吃飯,包括:坐兩個小時也要給我吃完、用餐前不預告,中斷遊戲、量我決定,不准有意見、整天不斷的餵食,乖乖吃,待會就給你餅乾牛奶等都是原因。黃醫師建議家長,可訓練孩子的飢餓感,如不吃的話,二十分鐘內就把食物收起來,試著讓他自己吃飯,或替他準備切丁的熟食或水果,可以用手抓取,記得不要準備太多食物給孩子,並把每天喝奶的次數降為一次以下,切記吃飯氣氛要保持愉快非常重要,不要開電視、不要吵架、不要討論嚴肅的話題。

研究:母愛決定了孩子大腦的大小?!

研究:母愛決定了孩子大腦的大小?!#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母親對每個剛出生的孩子來說,不僅實質的提供了營養來源「母乳」,更多的是無形的「母愛」!而科學家針對兩個3歲的兒童大腦進行掃描,證實一個令人震驚的結果,母愛對孩子的大腦發育竟有顯著的影響! 令人心酸的圖像顯示,與遭受了極度忽視的3歲兒童的右腦相比,一個正常的3歲兒童的左腦明顯較大,而且斑點和黑暗的「模糊」地區更少。神經科醫生說,此圖像能提供更多的證據,母親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很重要的,不僅影響孩子的情感發展,而且也影響他們的大腦大小。專家們說,這兩個大腦存在如此大的差異主要取決於母親對待孩子的差異。這些圖像顯示,孩子的右腦如同遭受了意外的打擊或疾病。但事實上是,母親的冷漠忽視和虐待造成了兒童大腦萎縮。如果兒童在一個充滿母愛和溫馨的家庭中長大,那麼他的大腦發育得較大且較發達。研究人員說,大腦掃描圖像的右半部分顯示孩子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區域,這些區域也存在於大腦的左邊。他們說,與右側大腦相比,左側大腦較大的孩子更聰明,而且社交能力也更好。另一方面,大腦右側較小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吸毒者和暴力份子,此外,大腦萎縮的孩子更容易患心理疾病和其他嚴重的身體疾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艾倫斯說,在嬰兒成長的頭兩年,大腦的健康發展與母愛之間存在著重大的關聯。因為80%的腦細胞生長情況在生命的頭兩年決定下來了,且大腦的發展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此外,研究人員說,母親的忽視越嚴重,對孩子的腦損傷影響越明顯。在嬰兒的早期成長由母親關愛撫養長大的兒童更聰明,且有更好的學習能力。根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上的研究論文指出,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媽媽們養育孩子會使得孩子的大腦在早期就擁有較大的海馬體,這是一個關鍵的大腦部位,在學習、記憶的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照片取自Medical Daily/兩個3歲孩子大腦差異的重要原因在於母親對待他們的方式。)

醫訊/找回孩子的快樂和未來~談親子溝通

醫訊/找回孩子的快樂和未來~談親子溝通#孩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台灣高學歷青年搶去澳洲當「台勞」,青年失業率也飆新高,主計總處公布8月失業率為4.4%,台灣痛苦指數超鄰國,受到這些經濟與就業新聞負面影響,連知名週刊主管的中學子女都問:「等我長大後就業市場會更慘嗎?」可見連小孩對未來都感到有點擔憂。為了幫助孩子找到快樂與未來,台大醫院健康教育中心特地舉辦「如何幫助您的孩子找到快樂和未來~談親子互動與溝通」講座,邀請家醫部與安寧病房的蔡兆勳醫師主講,歡迎社會大眾踴躍參加。名稱:如何幫助您的孩子找到快樂和未來~談親子互動與溝通時間:101年09月28日(五)下午14:00~15:30地點:台大醫院台北總院一東第七講堂洽詢:02-23123456轉62114

因材施教 孩子氣質大不同

因材施教 孩子氣質大不同#孩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雙胞胎都是相同父母所生,遺傳基因也都一樣,但是個性往往大不相同,為什麼?這跟孩子的先天「氣質」有關。寶寶剛出生的時候,我們從嬰兒房裡就可以看到每個寶寶都有不同的氣質;有的寶寶只要一醒就一直哭,有的卻是可以安安靜靜地躺在那邊。針對不同的孩子,給予不同的養育方式,才能事半功倍!心理師王韻齡在書中表示,依管教難易程度,我們可以將不同氣質孩子分成五種養育類型:第一種就是半夜哭鬧、白天不睡覺,父母最頭疼的「難養型」,也叫「磨娘精型」;第二種是「容易型」,生到這種氣質孩子的父母就很幸運了,天生就是很好教養;第三種是「慢吞吞型」,反應慢、動作慢、說話慢,個性比較退縮的孩子,教養起來也是挺麻煩的;第四、五種是「中間偏難」和「中間偏易」兩種。孩子有孩子的氣質,父母也有自己的不同氣質。個性大而化之、比較無所謂的父母,若生到敏感的孩子,教養上就會覺得很困擾。這種孩子很在乎環境裡的人事物,特別需要別人的關注;當父母不關心他,但父母卻認為孩子太鑽牛角尖。反之亦然,敏感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很焦慮,而孩子如果是大剌剌的個性,什麼也沒關係、不在乎,這種親子互動就會造成某一方的EQ表現較差、較難適應彼此關係。所以要先了解自己跟孩子的屬性再給予適當的教育方式,才不致適得其反。

四步驟處理孩子情緒問題

四步驟處理孩子情緒問題#孩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孩子為何要胡鬧?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父母該怎麼處理才不會導致惡性循環?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醫師黃瑽寧醫師在書中表示,孩子的胡鬧,說穿了,都是為了要得到大人的注意與關愛。而父母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可以參考四步驟,即冷靜、傾聽、溝通與執行。黃瑽寧醫師提出,冷靜,就是父母要控制自身的情緒。當孩子惹你生氣時,你可以默數1到10,或是默禱,把自己的火氣先降溫下來。這部分應該是最難的,卻也是最重要的。 再者,傾聽,從寶寶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傾聽孩子說話。那是一種習慣,也不容易勉強假裝。耐心聽孩子說他到底要什麼?為什麼?而溝通,是指聽完孩子的聲音之後,就要跟孩子溝通大人的想法,為什麼現在不行?為什麼要等一下?   最後,執行,則是溝通的時候要跟孩子有一個約定,當時間到了,就要真正執行你們的約定。就舉孩子在百貨公司地板上耍賴為例,不要因為孩子讓你丟臉而不理他,反而更要關心他。平常在他表現好的時候,就要鼓勵他、關心他,讓他知道原來只要像平常乖乖的,爸爸媽媽還是很愛他的。這樣一來,等到他想要什麼東西的時候,就會採取比較理性的方式來表達,而不是胡鬧耍賴。

孩子過度依賴 長大靠爸媽?!

孩子過度依賴 長大靠爸媽?!#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家長的過分溺愛使得孩子有越來越多的依賴性。這種嚴重影響孩子們成長與發展的依賴心理。過度依賴的小孩,常會出現哭鬧不休、尖叫、纏人、黏人等不成熟行為。以大陸為例目前有65%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的現象,全國有3成左右的青年,三餐生活起居全部都「靠爸又靠媽」。藝術治療師邱寶慧說,愛黏人的小孩可分為三大類型,包括先天氣質型,孩子的表現為過於敏感與退縮、排斥人多的地方,情緒不穩定,人際互動有困難,建議家長答應孩子的事要做到,建立互信的關係;傳遞正面的訊息,並透過感統、藝術、音樂或肢體的訓練來引導情緒適度的抒發。第二類為客觀環境型,這類孩子對外在環境變動時(如轉學、升級、搬家)影響大,觀察期長,較壓抑,建議先觀察孩子情緒、眼神、作息的轉變,及時了解他的感受;也可請老師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先從單純又熟悉的事物著手以減輕壓力。第三類為後天教養型,這類孩子會過於依賴,逃避無主見,渴望得到關愛與照顧,常以哭鬧試探底線,家長教育時應堅持原則,善用「忽略」法,鼓勵孩子分享在學校發生的事,多花點時間讓孩子體會學習的樂趣,感受到團體生活的趣味性。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也說,如果你的孩子天生容易焦慮,家長應該先根子預告待會要做的事,也盡量不強迫這類孩子打招呼。而許多孩童最害怕上學到新環境,如何解決?應小心別不經意講出讓他會對新環境害怕的話,可在上學前一晚做減敏感預告,或強調幼稚園好玩的人事物。

新手父母用舊思維教小孩 容易「卡卡」

新手父母用舊思維教小孩 容易「卡卡」#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又旻/綜合報導)在忙碌的社會當中,養小孩已經很不容易,教小孩更是一大學問。親子教育家、建中資深老師陳美儒表示,父母和子女間的愛雖是與生俱來,但仍需要透過學習和練習,再給予具體實踐,才能落實彰顯出來。而馬偕醫院兒科黃瑽寧醫師指出,親子教養不應該有一定的規則或定律。每個孩子都不同,當然不能在每個孩子身上,制式化地使用同樣的教養方式。親子教育專家王宏哲表示,傳統育兒觀念革命,並非否定過去教養模式,而是因應環境的變動,需要延伸出新的方法,讓爸媽不再頭疼。陳美儒老師表示,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你一定可以發現許多恩愛夫妻之所以吵架,引發爭執的「爆點」,多是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有所差異所造成。黃醫師則於近期著作《請你跟我這樣過2:把孩子教好不容易》中強調,現代父母育兒時有二個瓶頸:一、專家太多不知該聽誰的;二、不明白「最好的老師,就是自己的孩子」這個道理。大部分新手父母,常會依循小時候被教養的方式,來跟自己孩子互動。即便做足功課,通常也只是選擇性地接受自己認同的方法,摒棄那些不熟悉的資訊。親子教育專家王宏哲強調,「教養」兩個字,本來就是除了養兒育女外,還要能教導孩子往更健全的人格發展。他深信,透過正確的教養、豐富的環境刺激,以及完整的教育醫療介入,可以讓每個孩子都能快樂的成長。婦產科醫師陳祥君則認為,把孩子養大不容易,教養孩子過程就像是父母自己的人生旅程一樣,應該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而不是目的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