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

低視能特別門診 改善視覺品質有一套!

低視能特別門診 改善視覺品質有一套!#銀髮族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年過八旬的張奶奶因為黃斑部病變的關係,兩眼視力皆只剩下0.1,不但生活無法自理,更無法從事最喜歡的閱讀報紙。在偶然的機會下,前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門診,經過詳細評估及訪談,協助申請身心障礙手冊,透過整合性窗口,取代以往必須自行前往各行政區輔具中心試用及區公所申請,讓張奶奶順利取得擴視機,重拾閱讀的樂趣。透過科技能夠改善視覺品質以眼科來說,視網膜色素上皮失養症、嚴重的黃斑部病變、Leber遺傳性視神經萎縮症等,不管是再昂貴的藥物或是手術能達到的治療效果都很有限。因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特別成立低視能特別門診,希望藉特別門診提供這些看不到的病患再次重見光明的希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主治醫師陳少鈞表示,在特別門診中,會和病人深度訪談,瞭解病人平時影響視力最顯著的生活能力以及最想改善的視覺品質,透過科技的幫忙,現在已經有許多不同視覺輔具能夠提供這些幫助。透過特別門診、病友會活動改善視覺陳少鈞醫師表示,透過特別門診的方式提供一站式服務,讓有需要的人可以盡快得到幫助。同時,透過病友會的成立以及不定期的活動,能夠讓病友之間彼此分享心路歷程及互相鼓勵。雖然這些病患看不到許多精彩的影像,也被現在的醫療所看不到,希望整合醫療及社福資源幫助這些患者重見光明。

餐前做「健口操」 銀髮健康從齒升級

餐前做「健口操」 銀髮健康從齒升級#銀髮族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病從口入」口腔衛生是防止疾病的門戶,台灣老年人急遽增加,隨年齡增加,全身功能退化,連帶影響口腔健康,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缺牙比率高達89.6%。缺牙、齲齒、牙周病等問題在老人身上發生的比率越來越高。一口好牙活到老 身體健康無煩惱臺北市是六都中老化速度最快且扶養比率最高的都市,臺北市牙醫師公會陳日生理事長表示,臺北市65歲以上長者定期看牙比率僅佔33.2%,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缺牙比率高達89.6%。口腔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不但能維持臉形正常、還可以保有咀嚼功能,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功能退化,衍生的問題有口腔組織的老化、牙齒的磨耗、牙周病的惡化、牙根齲齒的增加、唾液分泌減少而導致口臭等,皆容易造成長者無法順利的咀嚼、吞嚥,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增加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對老人的健康和生命有嚴重的威脅。餐前做「健口操」 預防窒息、誤嚥​口腔衛生跟全身健康息息相關,一旦細菌從口腔進入血液,都可能造成感染。老年人若能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才能維持自己口腔及身體健康,達成健康老化的目的。臺北市牙醫師公會特別顧問、台灣口腔衛生學會張進順理事長指出,透過「健口操」按摩、輕拍或運動以提升長者的口腔機能,包括臉部及臉頰的體操、舌頭的體操、發音練習、唾液腺的按摩及吞嚥練習等,可預防長者窒息、誤嚥,甚至吸入性肺炎。

創造理想的老後生活 50歲是關鍵!

創造理想的老後生活 50歲是關鍵!#銀髮族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你能想像老後的生活嗎?「準備」退休是為了填補日後的空虛、創造理想的老後生活。根據許多國際研究指出,滿足於生活且未感孤寂的老人不到2/3,以台灣來看,有超過270萬長者可能出現憂鬱問題。醫師建議,退休族群可以在50歲時就開始規劃老後生活,積極參與活動、培養心理韌性,才是通往健康老年生活的捷徑。45年後台灣老年人口是幼年的4倍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全球第一,學習如何過老年生活已經是現代人不可避免的問題。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約45年後(2061年),台灣的老年人口將是幼年人口的4倍。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退休族群可能因為適應新科技、低成就感,加上容易與社會脫節感到挫敗。 慢性病警訊常被子女或社會漏接一份針對華人進行的調查也發現,高達7成的男性在情緒低落時不願表達出來。許多缺乏子女陪伴而自行就醫的年長患者,通常主訴的病情除了與慢性病相關的不適之外,常有備感疲倦、胃口變差與反覆求醫等身心症狀。但這些症狀警訊常被子女或社會漏接,甚至長者自己可能都沒有意識到,這些被遠遠低估的真實需求,可能就是未來社會提供銀光服務的關鍵點。50歲是思考現況與未來的關鍵每個人都只有一次變老的過程,無法重新再來也難以事前想像自己的需求,因此陳亮恭主任表示,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大眾應該要更加重視長者需求。一般而言,大家都是從65歲才開始規劃老後生活,其實50歲就能當作一個分水嶺,讓長者能重新思考現況與未來需要,自己發展出因應人口結構變化的一套生活模式。

活化大腦更靈敏 銀髮族快學這3招

活化大腦更靈敏 銀髮族快學這3招#銀髮族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要活就要動」是許多銀髮族活動的宗旨,不只高齡者能走出戶外,透過簡單的四肢運動、手指操還能活化大腦,讓活動變得更靈敏,身體年齡永保年輕。童綜合醫院健康教育中心個管師周怡君分享日本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的3招手指動動操,能讓銀髮族大腦變得更靈敏,也可預防跌倒傷身:1) 延伸關節,與肩同寬/伸展彎曲指關節,先將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自然地將手肘彎曲呈90度角,然後張開手指,以第2個指關節為軸心彎曲手指,再度張開手指,指尖用力,並重複彎曲與伸展手指10~15次。2) 指尖互點,活化大腦/雙手指尖互點,將雙手指尖合併於胸前,手指相互施力,施力的同時慢慢地將手掌合起,持續按壓5秒後,放鬆手指,並反覆動作,在進行指尖相互施力時,可將手肘稍微舉起,使活化大腦的刺激效果更好。3) 延伸手指,搭配呼吸/下壓手掌延展手指,左邊手掌朝上,並將手臂伸直,以右手下壓左手的食指~小指,手指根部會有延展的感覺,搭配深呼吸,並維持5秒,3.5秒後可放鬆手臂,稍坐休息後,重複5~10次,即可換手操作。治療性活動可以活化筋骨、刺激腦部、避免退化除了衛教講座來提升年長者認知外,為增加老人家參加活動的興趣,在考量高齡者身體功能限制及活動能力之下,設計了適當治療性的活動,如〈你打我閃〉、〈摺報紙〉、〈拋豆袋〉;藉由趣味活動讓老人家在活動中可以活化筋骨、保持體力、刺激腦部、避免退化等,還可以經由活動參與而得到成就感,讓心情放鬆愉快。

銀髮族運動防骨折 記得遵守5要點

銀髮族運動防骨折 記得遵守5要點#銀髮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5歲退休人士,從來都沒有運動習慣,長期身形駝背、走路緩慢、腰痠背痛,經檢查確診為肌少症;透過為期3個月,每周2次的體適能訓練,包括有氧、肌力、柔軟度、平衡等運動,以及補充白胺酸、精胺酸營養品。如今,駝背、腰痠背痛等問題,都明顯獲得改善了。老人沒運動習慣 主因為年輕時沒養成內兒科專科醫師曾文智表示,國內老年人普遍運動量不足,主因是年輕時沒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加上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出現代謝疾病、關節退化、肌肉萎縮、神經協調減退等各器官機能變差,稍微運動就感到疲累、喘不過氣,且主觀認知年紀大不適合過度運動,以及家人擔心發生意外等,種種因素造成「越不運動、退化越快」。「運動量不足對身體的危害甚鉅!」曾文智醫師分析,初期影響為心肺功能變差,日常生活容易感到疲倦,且感冒、咳嗽復原時間較長;久而久之,肌肉流失、肌力變差,也就是所謂的肌少症,一旦發生跌倒很容易骨折,長期臥床而生活不能自理,最終造成失能。培養運動要3心 有慢性病更要動如何讓老年人培養運動習慣呢?曾文智醫師認為,首先個人要做好心理建設,對自己有信心、有決心、有恆心,家人應給予鼓勵啟發動力,最好有朋友可以陪伴,能夠互相激勵、督促,配合醫護人員、專業人員指導,運動習慣更容易養成,運動成效也能加倍。而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應該要好好運動,以糖尿病患者來說,患者因新陳代謝差,再加上藥物副作用,容易有肌無力的困擾,透過運動可加強免疫力,也能增加行動力。除了規律的運動習慣外,曾文智醫師強調,運動後必須補充足夠的胺基酸,尤其白胺酸是肌肉組成的主要成分,能夠幫助肌肉增長,而精胺酸是供應肌肉能量的來源,有助恢復體能、緩解肌肉痠痛感,就更容易培養運動習慣;另外,也可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促進骨質密度增加。市面上已有小包裝、好攜帶的營養品,只要用水沖泡就能飲用。每周至少2次的全身肌力訓練許多人都擔心老年人運動,容易發生意外。曾文智醫師提供「銀髮族運動指南」。第一,安全優先,運動應循序漸進;第二,規律運動,每周至少兩次的全身肌力訓練,以及至少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第三,專業人員指教,能避免運動傷害;第四,運動多元化,搭配有氧、肌力、柔軟度、平衡4大方面;第五,補充胺基酸,幫助肌肉增長、減少流失。(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講座/銀髮族營養少症的預防

講座/銀髮族營養少症的預防#銀髮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裡有長者面對滿桌菜吃不下的困擾嗎?或者常抱怨菜沒味道?或者是吃的量日益減少?擔心老人家營養不夠?由於銀髮族常因為牙齒不好,或食慾差、食物太硬,能吃的食物有限,常導致營養需求不均衡。為照顧銀髮族的飲食營養,本課程將由蘇筱媛營養師提供一些因應的對策,教導如何利用衛生福利部公告建議量,改變質地或烹調方式,選擇均衡的飲食讓家人照顧輕鬆,長者吃的健康又容易。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銀髮族營養少症的預防 時間:106年7月27日 (四) 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南棟14樓第一教室(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關節炎膝蓋變形 新療法滿意度達8成

關節炎膝蓋變形 新療法滿意度達8成#銀髮族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據統計,台灣約有350萬人受關節炎所苦,超過65歲的銀髮族,有20%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且年紀越大,發生率就越高。89歲婦人因雙側退化性膝關節炎,膝蓋變形導致寸步難行,看過許多醫師,大多數都建議直接手術置換全膝人工關節。但患者年紀大,加上麻醉的風險並不低因此只能長期服用消炎藥和半年一次的玻尿酸治療。之後接受PRP療法(自體血小板免疫血清回輸療法),軟骨磨損情況有相當程度的改善。減輕膝蓋壓力、強化韌帶 病患滿意度可達8成衛生福利部骨科主治醫師蔡尚霖表示, PRP富含生長因子,在國外被用來進行軟骨損傷的修復、肌肉韌帶運動傷害的復原,以及促進骨折癒合。台南醫院引進PRP治療,迄今已有多位病人因退化性膝關節炎接受PRP注射治療,在配合減輕膝蓋壓力及下肢肌肉韌帶強化的運動後,不論是在疼痛的緩解,或是膝部功能的進步,都有明顯的改善(WOMAC退化性關節炎量表),病患滿意度可達8成。即便PRP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有顯著的效果,一般治療原則仍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關節的減壓 (減重、避免蹲跪的動作、護膝的使用)、膝部周圍肌肉強化的運動配上適當的消炎藥物使用。如果持續疼痛未改善,可經過評估後使用PRP的注射治療。 

講座/失智症病患的飲食營養

講座/失智症病患的飲食營養#銀髮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社會高齡化,可以預期未來失智症的人口數也會依比例上升,失智症防治成為一重要課題。而目前失智症在治療上,大多只能延緩病程的惡化,難以逆轉或者根治,也沒有很好的方式來預估一個人會不會得到失智症。因此,如何降低失智症發生的機率,是和每個人都切身相關的問題。飲食的部份如何來預防失智風險呢?又發生失智後飲食部分應注意什麼呢?此場團衛將由營養師吳宛真介紹預防失智飲食及失智後飲食注意事項。名稱:失智症病患的飲食營養時間:106年3月30日(四)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