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

你適合近視雷射手術嗎?

你適合近視雷射手術嗎?#近視

一般來說,因為每個人的情況有所差異,因此在雷射手術前,必須先做過完整的檢查,再與你的醫師諮詢,由專業的眼科醫師評估你是否適合做雷射治療手術。諾貝爾眼科醫師 張朝凱指出基本上,只要有近視的人都可以接受近視雷射手術;但若近視度數不深,並不會影響日常生活作息,通常都不太需要矯正。因此,100度至1500度,甚至是2000度以上的近視患者,只要角膜厚度夠厚,且無明顯乾眼的症狀或眼疾,都可以用近視手術來矯正近視。【不適合近視手術的人】《不願意承擔風險者》可能會在術後產生無法避免的併發症(機率很小),例如散光、眩光、角膜浸潤現象、角膜混濁等,而且近視雷射手術的長期影響目前仍然未知。《會對生涯造成衝擊者》高度近視、嚴重散光、瞳孔較大者,可能在做完近視雷射手術後,對夜間的視力品質會有些影響,所以從事夜間工作、顯微手術者,在術前應與醫生充分討論職業上的需求。《經濟狀況不佳》這是項完全自費的手術,依個人度數及手術方法不同,市價約37萬元,而且可能連術前檢查、術後追蹤的門診費用都沒有健保的補助。《患有或正在服用部分藥物》會影響傷口癒合的疾病或藥物,例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愛滋病等。《從事激烈碰撞的運動》例如拳擊、摔角等可能傷害到眼睛的運動。《年齡在20歲以下》因為眼睛組織還在發育,矯正後的度數會產生變化。《度數尚未穩定,持續增加中者》一年內如近視增加超過50度,因屬近視度數不穩定者,應先控制近視度數的增加,等穩定後再手術比較好。《懷孕者》孕婦不宜接受近視雷射手術。《曾經感染以下疾病者亦不宜做近視雷射手術》眼部單純性疹病毒、青光眼或疑似青光眼、眼部發炎疾病、眼睛曾經受過傷、圓錐角膜。

近視手術的種類

近視手術的種類#近視

傳統近視的矯正法是靠有框眼鏡或隱形眼鏡,但是有框眼鏡不但不方便而且又重,無論是在打球、運動或游泳都相當不方便,而隱形眼鏡則是易導致感染或過敏等情形。其實近視手術與隱形眼鏡在差不多時期被發明,最早的近視手術是所謂的鑽石刀切割術(Radia Keratotomy,簡稱RK),由蘇聯的眼科醫師開始大量的臨床運用,之後在美國及全世界廣為流行。由於主要以鑽石刀來切割角膜,再加上效果不錯,安全性也相當高,因此接受度不錯,其對象主要是以低度數近視之矯正為主,高度數近視之矯正效果較差。在1964年後經過一、二十年的演進,這一類統稱為層狀角膜手術由原先的「冷凍式」進步到「非冷凍式」,「手動式」再改良成「全自動式」,最後更結合了準分子雷射的精確性,而成為現代近視手術的主流──「雷射原位層狀角膜重塑術」(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簡稱LASIK)。主要是運用高精確度的「準分子雷射」來改變角膜的弧度。這類手術可追溯至15年前,美國醫師卓克爾(Trokel)等人運用IBM公司發明用以切割晶片的「準分子雷射」於眼角膜上,開啟了近代雷射近視手術之先河。美國衛生署(FDA)經過六年多的臨床評估,終於在1995年開放了常規使用,台灣也在1999年7月全面開放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個人開業醫師合法使用。至於目前最新的近視雷射手術是「飛秒無刀手術」(IntraLASIK),是過去20年間由雷射科學發展起來的新工具之一,由亞米德.齊威爾 ,以高速雷射技術研究基本化學反應,還獲頒1999年諾貝爾化學獎。此外,水晶體手術或眼內隱形眼鏡植入等亦具備矯正度數之效果。近視手術之種類相當多,其演變也各有其歷史淵源,每種手術也都有其優缺點,需評估患者的狀況再給予適當之建議。※將常見近視雷射手術介紹羅列如下:一、雷射屈光角膜切削術(PRK)直接以雷射照射角膜表面,將組織氧化,較為簡單,一眼手術時間約5分鐘。因為它同時也將角膜前面的表皮層及鮑曼氏層切除,故術後傷口的復原較慢,約3、4天,並需戴上隱形眼鏡來降低不適感,且若切除過多組織,易留下疤痕,故一般建議使用在800度以下的中低度數。二、雷射角膜層狀重塑術(LASlK)由PRK改良而來,自動層狀角膜整形術(ALK)所用的細微角膜切刀,將角膜表面重要的表皮層及鮑曼氏層掀起形成俑膜瓣,再以雷射切削下面的角膜基質層。它具有恢復快(術後只有46小時的不適),效果穩定(術後第二天就可穩定視力,甚至可上班工作),矯正度數高(可達1000多度)且不會留疤痕。而手術時間也僅有510分鐘而已。三、角膜皮下近視雷射手術(LASEK)LASEK為LASIK及PRK之改良版,手術方法是使用酒精浸敷角膜40秒,使角膜上皮與基質鬆開,再以特定器械將角膜上皮輕輕掀起來,施行準分子雷射後,再將角膜上皮覆蓋回去,然後裝戴高透氧特殊保護膜片;七天後新生的上皮會取代原來的表皮層,視力即可恢復。LASEK一般是針對近視1000度以下,且角膜厚度不夠而無法施行LASIK手術之患者,醫師才會建議採用此方法。四、角膜上皮削切雷射手術(Epi-LASIK)Epi-LASIK為新一代改良型的表面手術,它不像PRK直接削除角膜上皮層,也不像LASEK用酒精傷害到角膜表皮層,而是利用鈍刀片切割一個完整的,不包含角膜間質層的上皮瓣。Epi-LASIK的發展初期,因為不確定切割層是不是穩定,尤其在角膜表皮沾黏較緊的角膜上,變數可能會較多。然而在累積更多臨床經驗後發現,不管在任何眼睛上它都可以成功地分離表皮層(包含基底層),它的表皮瓣非常平整,很容易復位。術後的結果,不管在病患的舒適性,復原時間或是視力上都相當好。Epi-LASIK手術後試圖留下角膜表皮層,而它對表皮層的保留比LASEK好,因此可能成為幾種表面手術中最為大眾所接受的術式。然而Epi-LASIK術後會比較不舒服,視力的復原也比較慢一些。不過,Epi-LASIK和PRK相同,術後的視力有優於LASIK的潛能。五、飛秒無刀手術(IntraLASIK)IntraLASIK是無刀雷射也稱為飛秒雷射,為目前衛生署最新核准的無刀近視雷射手術。係利用紅外雷射通過光爆破的方式,精確的進行角膜瓣切割,過程中不會熱傳遞或產生衝擊波影響周邊組織,安全、低併發症、無動刀壓力,復原速度快,適用於角膜特殊以及瞳孔過大或是眼睛太小,無法施行傳統LASIK手術的患者。相較於過去傳統的LASIK雷射手術,IntraLASIK即是以「雷射」來取代刀片,全程由電腦操控不用手術刀,用比頭髮直徑還要小的10微米雷射光點,在眼角膜上打出平整的氣泡,將這些氣泡從點連成線,製造出細緻無皺褶的角膜瓣,不同過去以板層刀切開角膜的方式,可提高精準度,所使用的撐眼器也較傳統的小很多,對於瞇瞇眼的小眼患者而言,不必剪開眼皮,承受額外的眼部傷害。六、前導波雷射雷射近視手術自從1997年在美國FDA通過準分子雷射角膜層狀切除弧度重塑術(LASIK)的技術後,美國年約有一百萬人接受這項手術,台灣在1999年衛生署也同意開放醫院及基層眼科對屈光不正(近視、遠視、散光)的病人實施矯正,每年約五萬人接受這項手術,雖然85%的病人對手術結果堪稱滿意,然而有些患者多多少少都會抱怨術後有眩光、光暈、重影、夜視力下降的問題。據統計,約有30%以上近視族有不規則散光問題,並不適合以傳統近視雷射手術矯正;而前導波技術配合雷射手術的技術,自從2002年同樣由美國FDA通過後,漸漸改善了傳統雷射手術所造成的視覺品質的問題。何謂前導波前導波技術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所研發,原本應用在太空科技,天文學家利用前導波分析處理由大氣層造成的像差,以得到銀河系更精準的數據及影像。而在最近幾年,這項劃時代的技術被應用在我們的視覺上。我們的眼球猶如一個小宇宙,光線進入眼球後,還要經過重重構造才能到達視網膜形成視覺影像;然而,眼球內部各構造的折射率皆有所差異,而它們的形狀也影響到光線進入眼球後行徑的狀態。這種種的原因,造成了我們眼球裡所謂的「高階像差」。在正常眼睛的光學系統中,光線平行進入眼睛後,若為完美眼球的屈光狀態,則反射出的光和入射光一樣為平行;在這樣的情況下可測得清晰的影像。而在有像差的眼睛中,光線平行進入後,遇到不規則的表面,則反射出來的光線就會變形,而產生模糊、散開、拖曳等等的影像。在作眼球檢查時,運用前導波高階像差檢查儀,利用光波反彈數據,選擇出光學路徑之差異,並平均出光學路徑至根部的不一致或錯誤,形容出針對一個光點的擴散程度,清楚偵測眼角膜、水晶體、玻璃體、視網膜等,對各項影響眼睛屈光度之因素做整體的分析測量,再以3D立體圖描繪出眼球狀況,給予角膜各部位最精準的個別測量。何謂高階像差一般而言,我們的眼睛之所以有視力的缺陷,是因為有85%的低度像差及15%的高度像差;依照荷蘭數學家Frits Zernike的說法,像差可分為二十級,低度像差為第一級和第二級,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近視、散光及對焦的問題,第三級以上的像差皆稱之高度像差,其中包含彗星差(Coma)、球面差(Spherical Aberration)、三箔差(Trefoil)等等,傳統雷射近視手術只能解決約85%的低度像差;但對有高度像差的人來說,即使雷射術後能達到1.0到1.2的視力,但15%高度像差未被解決的部分,卻會造成術後眩光等視覺不良的後遺症,而影響到視力品質。因此,利用前導波來測量高度像差,解決傳統雷射所遺留下來的問題,正是目前近視雷射手術的新趨勢。自動智慧型光斑準分子雷射儀VISX–STAR S4之簡介VISX–STAR S4是目前美國VISX光學製造之最新一代全自動智慧型光斑準分子雷射儀,於2000年底在美國發表,並於2001年正式在臺灣上市,為目前世界最進步之一的準分子雷射系統。VISX S4可將大光斑與小光斑的優點攫取出來並加以整合,它同時擁有大、小光斑的共同優點及飛點式掃描之優點,採用七道可調式大小雷射光束,使雷射能量輸出精確更快速;智慧型光斑掃描,可調整小至0.65mm雷射光點,比傳統飛點式掃描雷射1.2mm還小,因此更能精確雕琢出完美視力。有效治療光學區,可達直徑9mm,可大幅降低夜間視力不良的問題,大幅提高手術結果的準確度,有效提升患者視力。除此之外,VISX S4採用全球唯一專利三度空間全自動眼球追蹤定位系統;在手術過程中,人的眼球會因為不自覺轉動而導致雷射光束偏離中心,可能會影響矯正視力療效,使用三度空間全自動眼球追蹤定位系統,可以直接鎖定眼球X軸、Y軸與Z軸動向,跟蹤眼球極細微快速移動,令雷射光投射更加準確,因而提高視力矯正的效果。前導波高階像差分析儀除了可分析高階像差外,連接飛點式小光斑雷射機器,配合眼球自動追蹤、3D自動定位,可更精準地打造為個人量身訂做的雷射手術。另外,前導波的診斷也可指出具有像差的人,在做完雷射手術後是否會使像差更嚴重而引起視覺上的問題,進一步地篩選出不適合接受近視雷射的患者。為什麼要選擇前導波雷射?大部分的人接受傳統的近視雷射手術即可得到滿意的結果,那究竟什麼樣的人應該要接受前導波雷射呢?●追求高視力品質的人:前導波可消除高階像差,進一步改善夜視力品質、夜間眩光和明暗對比敏感度,可使術後視力品質超越原本戴眼鏡的最佳矯正視力。 ● 夜間瞳孔大於6.5mm者:傳統屈光雷射治療的光學區域為6mm,若要加大光學區域時通常需要用到較多厚度。而前導波雷射所治療的光學區域可到達9mm,並且因為對角膜有精確的測量,進行點對點的雷射切削,也能改善夜間眩光與夜視力降低的問題。 ● 散光度數大於150度及不規則散光者:透過前導波的分析,可提高散光軸度的準確性;並且在有不規則散光的患者,可進行更精密的雷射雕琢。可大幅度的降低術後產生重影的情形,且同樣對夜間視力也會有所改善。 ● 最佳矯正視力在1.0以下者:若是因高階像差所引起的視力問題,可經檢查後由醫師評估再接受前導波雷射。改善像差問題後,術後視力可提高到1.0以上。然而,前導波雷射也是有所限制的;近視度數超過1200度的患者可能含有較多由視網膜所引起的像差;而視網膜的像差並無法以雷射消除,因此較不建議接受前導波的雷射。另外,前導波在檢查先前已接受過近視雷射的患者方面,目前FDA仍在評估的階段。因此對於雷射術後有度數回歸的病人而言,前導波的數據只能當參考用。利用前導波檢查出高低像差的數據,再配合新型的準分子雷射對屈光不正的患者手術,能夠幫助術後視力標準的提升及視覺品質的改善;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臨床教授John A. Vukich也引用美國海軍醫院的臨床數據,指出前導波雷射近視手術對術後夜間眩光、夜間視力降低的改善相對於傳統雷射近視手術最為顯著。這個結果,對於很多害怕雷射手術導致夜視力不良而影響行車安全的近視族而言不啻是個福音。本文擷取自 『眼睛保健聖經』一書,由圓神出版社發行

雷射近視手術經驗談

雷射近視手術經驗談#近視

成功的雷射手術的第一步應由良好的溝通開始,醫師先了解患者考慮手術的動機。一般而言,考慮手術的最主要的動機是希望擺脫眼鏡或隱形眼鏡的束縛,達到生活上及工作上更加獨立自主,的確,雷射手術也有類似整型美容手術的效果,不少患者在術後,變的更自信、更年輕,因為他們不必再花時間清理隱形眼鏡,也避免了隱形眼鏡可能引起的種種發炎或感染。隨著休閒風氣的開放,已有愈來愈多的患者希望在運動(特別是水上運動),及旅遊時有更大的自由及方便性,而考慮手術,這種動機在美國尤其普遍,筆者在美國觀摩雷射手術時,常見僅有近視一、兩百度的患者,也要求手術,便是基於提高運動休閒之便利性。完整而正確的評估,務必確定患者的眼球是健康的,有些患者在術前評估中才被發現有隱疾而不自知。我們知道高度近視的眼球比一般眼球有高三至五倍的機會得到白內障、清光眼及視網膜剝離等眼疾,特別是後兩者,有可能導致失明。臺安醫院眼科醫師 王倫奕指出,「眩光」是雷射手術後的重要後遺症,幸好目前隨著儀器及技術的進步已改善許多。三、四年前接受雷射手術的患者約有百分之一可能無法夜間開車,因為眩光嚴重。但輕微的眩光仍可能存在,特別是八百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故術前一定要提醒高危險的患者,這項手術可能的後遺症。隨著雷射近視手術的普及,愈來愈多的四年級生也開始進入診間詢問相關事宜,這些年過四十的所謂中年人士比例,由三、四年前的十分之一已慢慢升高到目前的五分之一左右,增加了一倍。對這些患者要特別考慮到乾眼症及老花兩個問題。我們知道輕度近視的人看近比較不費力,可克服部分老花眼近閱讀困難的問題,故醫師針對中年人士會主動建議以「單眼視力」的方式來矯正近視並克服老花眼,也就是故意讓雙眼手術結果不同,度數淺的眼睛,將近視完全矯正來看遠方事物,度數深的眼睛,則故意留下一百度左右的近視來克服老花眼,所以手術結果是可以事先充分溝通來決定,而不是一成不變的。輕度及中度的乾眼症,經常是患者無法長期配戴隱形眼鏡而訴諸雷射手術的重要因素。除非是和自體免疫疾病有關的嚴重乾眼症,否則這些患者仍可以接受雷射治療。除了提醒病人術後乾眼症會暫時加重,需勤點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外,以淚孔栓塞將淚孔堵住,保存本身有限的淚液,也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於乾眼不是較明顯的病人,在術前便植入淚孔栓塞,以減少術後的不適感及對人工淚液的依賴。多數患者以短效或中效的淚孔栓塞(膠原蛋白成分)便有很好的效果。雷射近視手術再怎麼進步,部分角膜過薄或度數過深(超過一千兩百度)的患者仍不適合手術。針對這些患者,目前最佳的選擇應是「植入式隱形眼鏡」,它在歐洲已相當普遍,而美國的FDA(相當於我國的衛生署)在年底也將核准這種特殊的人工水晶體上市,國內可望在明、後年引進,它的矯正範圍可高到二千五百度,將是超高度近視患者的福音。

近視矯正的新趨勢

近視矯正的新趨勢#近視

根據我們的觀察,近視發生年紀越小加深速度越快,變為高度近視的機會越高,導致失明的機會就越大。因此近視的防治應從小做起,亦即絕不要讓發育的幼童太早過度使用眼力。近視度數太深的缺點,就是容易引起視網膜剝離,黃斑部出血等種種近視併發症。因此近視大於600度以上,宜定期做視網膜檢查,以防視網膜併發症的發生。近視矯正的方法除了眼鏡、隱形眼鏡以外就是手術治療了。坊間也有所謂的角膜塑形術,其實也是一種硬式隱形眼鏡利用晚上睡覺時配戴,角膜因壓迫而變形達到矯正近視的效果,不過它只是一種暫時性矯正近視的方法,並無法有效根除與預防近視。手術方面,臺安醫院眼科 黃峰霖醫師指出,由於科技的進步已由傳統的鑽石刀切割手術(RK),演進到雷射手術如Lasik,來矯正近視、遠視及散光,由於時間短、安全性高、不會疼痛、視力恢復快、準確度好對於長期戴眼鏡、隱形眼鏡不適者,提供另一項的選擇。準分子雷射它是一種超紫外線的短波冷光雷射,能量高卻不具有穿透性,可以打斷角膜組織的分子鏈,達到改變角膜弧度矯正近視度數的目的,且不會造成眼球傷害,目前都是使用電腦控制,手術後的癒合情況也很好;所以患者不需要過於擔心因人為的安全性的問題,由於手術還是有其風險存在,因此手術前宜做詳細檢查與評估,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在手術前一定要先了解這些後遺症,慎選醫療院所,評估自我是否能接受這些風險,經醫師詳細檢查再考慮做手術。

學童視力保健的重要性

學童視力保健的重要性#近視

未來視力的好壞取決於幼兒時期,視力的發育。所以在幼兒時期注重其視力的發育對將來一生有很重大的影響。臺安醫院 施永豐醫師指出在台灣兒童視力最大的問題有二,一是斜視及弱視,二是近視的產生。【斜視】《間歇性》也就是有時會產生有時不會產生。《交替性》是兩眼輪流同視。以上兩種大部份不會造成弱視所以矯正斜視之手術大部份以美觀,少部份是想矯正其雙眼立體感為主。《固定單眼性》就是以單眼固視,另一眼一直歪斜。這種通常會造成弱視,所以應先矯正弱視,再考慮手術。【弱視】弱視也就是眼球視力在發育期間因某種原因並未正常的使視力正常發育。當然最常見的原因仍是斜視。其次是不等視也就是兩眼度數不同,其中又以遠視不等視比近視不等視,最容易造成弱視。第三類原因是高度的屈光異常即高度遠視、高度近視或高度散光。以上這幾類均屬於屈光異常造成的弱視,所以是要及早發現給予正確度數,合作配合醫師的指示應可以恢復正常視覺功能。第四類原因是屬於先天異常如先天性白內障或眼瞼下垂而造成弱視,這類弱視應配合手術及眼鏡來矯正。第五類屬於神經性如眼球震顫造成的這類弱視偶而仍須配合眼鏡矯正,但視力之恢復常因程度及個人而異。【近視】1995年發現台灣小學一年級近視有12%至小學六年級已有56%,國三74%,高中86%。而且高三高度近視(超過六佰度)有16%。在此研究中我們另一重大發現是台灣學童在9歲得平均已進入近視,且眼軸長已達成人大小。這比歐美15歲低太多了,也就是說台灣近視會如此嚴重是太早產生近視,而近視一產生平均每年增加一百度,所以造成高度近視的機會更大。而在小學二年級前就近視這只能怪家長、社會從小給學童長時間近距離看書、看電視、太早學寫字。所以在學童幼童視力發育期,應給予正常寬廣的視野,多用聽的方法去吸收知識,作近距離工作如看書、看電視,保持距離及控制時間。尤其老師應儘量少讓學童抄寫課文,多灌輸及啟發性的教育。另外,定期給專門的眼科醫師檢查也是預防及保健之道。

預防近視別花冤枉錢

預防近視別花冤枉錢#近視

近視的原因是眼軸加長所致,如果不能防止或改善變長的眼軸,近視眼永遠是近視眼。目前坊間的一些偏方,效果都沒有定論,有人感覺度數好像略有減輕,有人則完全沒用。目前預防近視增加的方法,阿托平是臨床上唯一有效的藥。可能有人聽說過,眼科醫師從小替自己的孩子點眼藥水,點了就不會近視眼,這種眼藥水,就是阿托平。我的孩子從幼稚園開始隔一天點一次,有著半實驗性質,一直持續到十歲,後來因到國外讀書,沒有課業壓力才停止,但卻完全達到沒有近視眼的目標。阿托平的作用,是使睫狀肌鬆弛,減少痙攣及調節力;二是抑制網膜生長因子的分泌;三是抑制鞏膜細胞的增生,使眼軸不拉長。根據過去所作的調查,國內近視眼的小朋友,眼軸長度變成和大人一樣的平均年齡,男生是十歲,女生九歲,且還在下降中。而且近視眼增加最快的時期是從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平均每年增加100到125度,接下來是小學四年級到國中三年級,平均每年增加75到100度,高中到大學之後,每年大約只增加50度左右。因此,從上小學到國中畢業,是預防及抑制近視增加的黃金時期。臺安醫院 施永豐醫師表示阿托平有不同濃度,常用的是0.5%、0.15%及0.1%三種,濃度愈高,通常效果愈好,但濃度的選擇仍需全盤考量病人最能適應、最無副作用、且保護效果最好者。一瓶阿托平眼藥水約五十元,每天睡前點一次,可用一個月。本人建議,阿托平應使用到度數較穩定、不易增加的時候,例如國中三年級,以免應使用時間不夠,而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不過,阿托平副作用有畏光、看近不清楚等,夏季太陽直射強烈,需戴太陽眼鏡保護眼鏡,避免紫外光的傷害,而看近不清楚則可改配漸進多焦式鏡片。最近一項研究針對一百八十八位六到十三歲學童,近視度數由150到600度者,追蹤十八個月後,只配戴一般眼鏡片者,度數平均增加141度,配戴多焦鏡片者,增加119度,但點用0.5%阿托平並使用多焦鏡片者,只增加41度。預防重於治療,小朋友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休息,眺望遠方,讓眼睛不會持續疲勞,看書寫字的距離也要注意,這些才是最好的護眼之道。此外,愈早發現有近視的孩子,日後愈可能成為高度近視,因此要及早開始使用阿托平,抑制近視的發展。

從屈光不正談視力保健

從屈光不正談視力保健#近視

一般人在做全身健康檢查時,經過眼科視力檢查後,經常被「屈光不正」的診斷搞得一頭霧水。其實所謂的「屈光不正」,是指裸眼視力達不到正常標準(通常是1.0),而又不知其所戴眼鏡的確實度數之前,所作的一種臆斷。也就是說,受檢者之視力達不到標準,而又不是其他疾病引起的,需藉助光學鏡片矯正(戴眼鏡),才能使視力達到正常標準的一種視力缺陷。 諾貝爾眼科 張朝凱醫師表示,屈光不正的原因通常有四類:(可能有數種情況並存,並非完全單獨存在) 1. 近視─ 指景物的影像落在視網膜之前,即近的看的見,遠的看不清楚,需用凹透鏡片來矯正,其原因可能是眼軸(球)過長,水晶體或角膜的曲度過大所致。 2. 遠視─ 指景物的影像落在視網膜之後,近的看不清楚,遠的也看不清楚,需用凸透鏡片來矯正,其原因大多數是先天性眼軸(球)過短(正常人在5歲之前為遠視眼),水晶體或角膜的曲度過小(較扁平)所致。一般人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視力很好,可以看的很遠,以為是遠視,其實這種具有正常以上的好視力稱為「正視眼」,而不叫遠視,雖有人視力奇佳,可看到3.0 ,也是正視眼。 3. 散光─ 主要原因是角膜或水晶體的曲度不均所引起,所看到的影像有重影或歪斜,需戴散光鏡片(圓柱鏡)才能矯正。 散光又有規則和不規則兩種,前者原因以先天性居多,後者只能用硬式隱形眼鏡矯正或角膜移植。常有人自覺景物有雙重影像,就自認為是散光,其實只要是屈光不正,影像無法清晰的落在視網膜上,就可造成重影,不獨散光為然。 4. 老視─ 即是俗稱的老花眼,正視眼的人過了40歲以後,由於水晶體的硬化,調節能力逐漸減退,看近的事物不像年輕時那樣運用自如,需藉助凸透鏡調節才能看到近物,尤以閱讀書報,穿針線為然;隨著年齡增加,大約過了55歲,老花眼度數達到300度,連遠的景物也看不清楚,這時就需要配戴遠近兩用的雙光鏡,甚或中距離使用的眼鏡。 近視的治療: 【近視的治療方法繁多,歸其大略,約有下列五種方法】 1.) 早期的輕度近視或假性近視,可以就其造成的原因,加以矯正或用藥物及早治療。 2.) 如果視力逐漸減退而影響工作或學業,或經治療仍繼續加深,就應配戴眼鏡,以防視力惡化。3.) 隱形眼鏡對特殊工作環境者,或高度近視者是一大福音,但應該在眼科醫師指導下配戴,並接受定期檢查以防細菌感染 。4.) 近視手術治療,是這幾年來流行的矯正近視方法,種類繁多,如:放射狀角膜切開術(RK)、層狀型角膜塑術(ALK)、散光角膜切開術(AK)。即以最簡單的放射狀角膜切開術為例,成功率雖高,但因矯正度數無法預期,及外科手術之併發症與日後的後仍無法克服,故外科手術矯正近視仍是一種冒險,不宜輕易嘗試,以免後悔莫及。5.) 隨著醫學日新月異,克服外科手術缺點的雷射矯正近視方法,正廣為眼科界所推崇,如:準分子雷射角膜切割術(PRK)、準分子雷射層狀角膜切割術(LASIK)等。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近視

【文章出處】www.pbf.org.tw所謂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顧名思義,即發生於早產兒之視網膜病變,尤其是須放置於保溫箱之早產兒發生率更高,不過也有「非早產」的嬰兒罹病的報告。一般認為與視網膜血管尚未發育成熟,即出生面對母體外之空氣有關。視網膜血管的成熟度與出生體重及懷胎週數有關,一般體重愈輕、懷胎期間愈短,視網膜血管愈不成熟。這些不成熟的視網膜血管容易發生收縮閉塞,進而產生不正常血管及纖維組織,最終導致玻璃體出血及視網膜剝離。嚴重者,整個視網膜纖維化並被拉扯到水晶體後方,使瞳孔反射成白色,故又稱「貓眼」,此時已為幾乎無法治療之晚期。由於嬰幼兒並無法表達視力的障礙,「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診斷有賴於早期篩檢,對懷孕週數小於36週或出生體重小於2000公克者,於出生後七至九週內應做散瞳眼底檢查,嗣後再依當時情況決定後續處置,必需等到顳側網膜血管成熟後才得放心。網膜病變依目前國際標準可分五級,所幸並不是所有早產兒均會產生「早產兒視網膜病變」,一旦產生病變,也非一定發展到第五期。大約近三分之二會自行消褪,但是持續產生病變者,通常會對視力造成莫大的傷害。治療方面,對第三期建議作冷凍或雷射治療,成功率可達七、八成。第四及第五期則須施行網膜或玻璃體手術,手術成功率低,視力預後也差。當然早產兒通常較多合併有其他身體病變,如腦部發育不全等,統計數字也顯示早產兒較易產生斜視、近視、散光等眼疾,這些都可能加重對視力的影響。事實上,對「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防治最重要是預防早產。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工受孕多胎化,低體重早產兒增加,且經由小兒科醫師的努力,早產兒的存活率大大的提昇,早產兒眼睛的照顧也愈形重要,一旦發生早產,適當調節給氧濃度、定期篩檢、早期治療,是給予寶寶一個更有品質的生命之不二法門。﹝資料提供:高雄榮總眼科部醫師  許淑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