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

防疫別耍廢 專家教你hold住體重

防疫別耍廢 專家教你hold住體重#防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020,人類面臨電影情節中才會有的末日病毒疫情,新聞中充斥著滿滿的恐慌與不確定感。減重頓時不是重要的事情,避免自己成為新冠的受害者才是當務之急。但隨著疫苗研發及抗病毒藥物的研究,疫情終究會有控制住的一天。在此之前,如何在嚴峻的氣氛下還能維持體重,甚至能夠繼續的減重,在此給予大家一些建議。維持運動習慣 熬夜代謝變差容易發胖1.居家有氧運動以及核心鍛鍊。為防止疫情擴散,許多運動中心及校園在防疫期間關閉,民眾少了許多運動的地方。建議原本的運動時間要安排替代活動,可自由活動的民眾可以改為開放空間的健走或慢跑。如果是在隔離期間,在小空間裡可做的有氧運動包括跳繩,原地蹲跳等有氧運動,肌肉訓練包括伏地挺身仰臥起坐核心肌群的鍛煉等,也都能有效地維持新陳代謝及熱量消耗。2.睡眠要充足,維持生活作息正常。隔離期間不用上班上課很容易導致作息混亂熬夜晚睡,這時不但容易水腫,食欲也會控制不良,新陳代謝低落,隔離兩周後體重肯定上升。生活作息維持正常體重也會得到較好的控制。3.控制壓力與焦慮的情緒。若對於疫情的發展感到過度焦慮而導致壓力性的暴食,必須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避免體重上升不可收拾。均衡攝取營養 零食存放看不到的地方4.維持熱量控制與食物種類均衡攝取,三餐定時定量。防疫物資裡面民眾最主要的食物選購種類是以澱粉類為主,包括米、泡麵、五穀雜糧粉等,這些都比較可長時間存放,蛋白質的部分包括肉魚奶蛋受限於保存期限必須短期定期補充,青菜與水果也是無法久存。以減重的角度來看,先吃菜再吃肉最後才是澱粉的順序才好。在物資充足的狀況下,不要都以澱粉類為主要攝取來源,要注意種類的均衡,否則一不注意體重就容易增加。5.避免攝取垃圾食物。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期間,因為限制外出,生活形態勢必會是靜態的活動居多,包括滑手機看電視追劇等,這時零食餅乾糖果很容易無意識的攝取,造成體重急速增加。建議家中盡量不要存放零食類的物資,真的要有也要少量,並且存放在不容易拿到看到的地方,減少攝取機率。6.水分攝取要充足。因為活動量降低所以水分攝取相對也會減少許多,不但影響身體的代謝,飢餓感也會增加。建議每日水分攝取量在每公斤體重30到50 CC來維持身體需求以及相對的飽足感。天佑台灣天佑人類天佑地球,願疫情能早日得到控制大家回到正常的生活。(文章授權提供/楊智堯醫師)

旅行聚會約起來!免疫力也要超前部署

旅行聚會約起來!免疫力也要超前部署#防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疫情趨緩,聚會、旅遊等社交活動開始恢復,不過因疫情長期待在家、少活動,造成免疫力下降,突然外出接觸病菌,很可能大病小病一起來。除了仍需嚴守防疫原則之外,也要讓免疫力超前部署,並做好呼吸道保養,才能玩的健康又盡興。全球疫情仍嚴峻 外出仍需遵守防疫原則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蘇一峰醫師表示,目前國內雖無新增案例,但至6/19為止,全球新冠肺炎人數已突破八百五十萬例,完全無趨緩跡象,一旦邊境開放,國內疫情將隨時再起,千萬別掉以輕心。因此,開始增加社交活動仍要遵守防疫原則,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都是自我保護的方法之一。由於目前無有效藥物和疫苗對抗新冠肺炎,只能靠身體免疫力,免疫力好,萬一感染也不易演變成重症。提升免疫力要從調整生活型態做起,作息正常、少菸酒,並養成運動習慣,室外運動比室內好,空污嚴重可改在室內,運動選擇以增加心肺功能為主。飲食方面以天然食物為主,少油、少鹽、少糖、少人工添加物,肉類勿攝取太多,以免引起身體發炎,進而影響免疫力。過度肥胖者最好從調整飲食及運動達到減重目的,研究發現,肥胖者得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重症比例較體重正常者高,新冠肺炎也是,肥胖會讓身體處於發炎狀態,免疫系統一直在工作而過勞,造成抗病能力下降,一旦感染,將增加重症及死亡機會。守護第一道防線 溫水加蜂蜜保養呼吸道維持第一線呼吸道的健康也是重要課題,有咳嗽問題要提早診治,平時若有輕微喉嚨乾癢、乾咳症狀,可在溫開水中加點枇杷膏或蜂蜜,可以止咳化痰,增加氣管黏液分泌,保持肺部濕潤,減緩對呼吸道的刺激,也可做為日常的生活保養。很多人因疫情而不敢或延緩就醫,久咳不處理,小病恐拖成大病。往往拖到影響睡眠才肯看醫生,蘇一峰醫師也特別提醒,只要感染病菌引發嚴重肺炎,肺部經歷一場大戰,肺泡細胞死亡之後,年紀越大,細胞再生能力就越差,肺纖維化風險就越高,一旦發生,將是不可逆的傷害,所以平時提升免疫力,做好日常保健,超前部署才是最佳防範之道。(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古人防疫超前部署 端午驅毒有智慧

古人防疫超前部署 端午驅毒有智慧#防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端午節將至,多數人想到的是悼念屈原的節日。其實,過「端午」的習俗源自古人觀察到農曆5月氣候開始變熱,蛇蟲繁殖且疫病多發,由此衍生出許多驅毒避邪的方法,像是以蘭草沐浴,採艾草並懸掛於門戶、手臂上繫五彩絲線、飲藥酒等,可以說是古人預防疾病的方法,而這些方法流傳至今成為習俗。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黃千毓表示,隨著醫藥公衛知識進步,毒蟲蚊蟻蛇蠍對民眾的威脅已大幅降低,但傳統習俗背後要傳達的其實是防疫的概念,古代版的超前部署。以蘭草沐浴 對異位性皮膚病有療效像是以蘭草沐浴,蘭草指的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是中藥的一種,能利水化濕,辟穢濁,能用來清潔洗浴,對體內濕氣太重引起濕疹的異位性皮膚病也有治療的效果。此外,也可以在水加入艾草和菖蒲一起使用。至於端午節常用的菖蒲和艾草,則含有揮發性芳香油,能產生特殊的芳香氣味來驅除蚊蠅蟲蟻,淨化環境,進而衍生出攘毒辟邪的含義。而端午佩戴的香囊裡面,有沉香、艾草、藿香、白芷、薄荷等芳香的藥材或者硃砂、雄黃,戴在身上可以防蟲袪病,芳香醒神。農曆5月正好是艾草成熟,藥性最好的季節,香氣更加濃厚持久。雄黃解五毒 因成分含砷現代少用此外,雄黃也是一味中藥,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含有汞,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古時常用來治皮膚病,因為成分中含有砷,具有毒性,現代較少使用。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加入微量雄黃而成,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雄黃具有很強的毒性,若沒有經驗與技巧的人製作容易因加熱而產生砒霜,因此飲用有中毒的風險。作為替代方法而言,可以將雄黃酒噴灑在牆壁門窗,驅除毒蟲蛇蠍,但仍需小心誤食的風險性。竹葉清熱利濕 孕婦避免食用山楂還有端午節常吃的竹葉粽,是從竹筒、皎白筍葉演變而來,竹葉有清熱利濕,和胃寧神的功效,但糯米較不容易消化,所以過食粽子可能會造成消化不良,此時可配上一碗白蘿蔔湯,或是以烏梅3g,山楂3g,生甘草10g,水一杯,煮成半杯溫服,幫助消化,要特別注意,孕婦避免食用山楂,有腸胃疾患者最好不要空腹服用山楂或山楂水。感冒發熱、咳嗽痰多者,女生生理期間,不適合食用烏梅,因酸能收澀可能會影響月經排出量。 黃千毓醫師強調,端午節習俗中,各種中草藥的運用,顯示古人防疫的智慧,更在提醒需因應氣候的變化而注意環境改變與自身關係,才能有效達到預防疾病效果。

防疫悶壞了 孩子網路成癮變小霸王

防疫悶壞了 孩子網路成癮變小霸王#防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長達近半年的防疫期間,限制不少民眾外出活動的機會,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臧汝芬表示,近期門診中發現不少因疫情在家「悶壞了」的親子共處問題,也發現以往長期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的網路成癮問題,必須將戰線拉長。孩子將輸贏看很重?嚴重應就醫一名16歲的男學生,過去幾個月來完全沒有正常的同學互動與社交生活,假日就只能關在家裡沉迷於線上遊戲,不僅不跟家人互動,飲食也不正常,家長見狀制止與糾正,男學生反而動手毆打媽媽,鬧進了派出所。臧汝芬提醒,原本已有情緒障礙的兒童及青少年,若忽略其行為表現,可能從「一靜到一動」的變化過程十分快速,形成脾氣暴躁無法理喻的小霸王。隨著3C產品的多元與易得性愈來愈高,使用年齡的普及性也不斷下修,臧汝芬表示,強硬的限制使用不符合實際情況,反而應該透過親子間適當的溝通,建立理性的使用範圍。例如,約定使用上限,平日一小時、假日最多三小時,同時對於情緒的管理進行了解,是不是快到使用終止時間就容易「引爆」?或者玩遊戲時將輸贏看得很嚴重?值得注意的是,若已出現「干擾性情緒障礙」,務必要尋求專科醫師的協助。干擾性情緒障礙 發作時伴隨暴力行為臧汝芬表示,一般較常見的情緒障礙者,會對「不」採取零容忍,只要有人限制他的行為就容易生氣,但多數處於鬧情緒、不理人;但「干擾性情緒障礙」者發作時會伴隨語言或肢體暴力行為,甚至一周至少有三次大發雷霆,像個「火球」般到處衝撞。臧汝芬指出,身邊若有干擾性情緒障礙者,當他們失控時,建議先尋求支援,並將暴力對象隔開避免受傷,風暴過後,建議尋求專科醫師協助,可以找出是否為對立反抗情緒障礙,或者有過動等共病現象之前未被診斷。回歸正常社交 勿在虛幻世界愈陷愈深隨著疫情趨緩,建議開始回歸正常社交活動,從防疫時期的小家庭小圈圈的共處模式中走出來,接觸健康生活與運動休閒,也藉由親友的互動探訪等,找回原來的生活步調,勿讓孩子在真實與虛幻之間無法分辨而愈陷愈深。

性交距離失守 防疫期間淋病增4成

性交距離失守 防疫期間淋病增4成#防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防疫期間,民眾守住檯面上的社交距離,私底下「性病」卻激增!疾病管制署公布最新統計數字,今年1到5月底止,淋病確定病例數2338人,創下5年來同期新高,更一口氣比去年同期增近4成,年齡多集中20到29歲,尤其女性增幅破7成,高於男性增幅的3成,推論不安全性行為及多重伴侶是禍首。女性增幅7成 高於男性3成疾管署統計,2016年至今年1到5月的同期淋病確定病例數,分別為1726人、1943人、1719人、1703人及2338人。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今年1到5月的淋病確定病例數的確激增,是5年來新高,不但比去年同期增加37.3%,其中女性由去年的114人增至202人,增幅77.2%;男性則由1589人增至2136人,幅增也有34.4%,只是女性過往人數較少,才顯得增幅驚人。年齡集中於20至39歲族群疾管署坦言,近期淋病激增的原因難查,畢竟無法針對每一個人進行清查,但經驗顯示,不安全性行為依舊是主要禍首,尤其,今年以來的好發族群明顯集中於20到39歲的性行為活躍年齡層,確診通報1767人(占75.6%)。林詠青醫師表示,淋病症狀包括有小便刺痛、灼熱感及流膿等,潛伏期約2到7天,相較於梅毒的10到90天、愛滋的5年到10年,是最為容易發病的性病,阻斷傳染之道,唯有全程使用保險套,並多利用性病友善門診進行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防疫有成 腸病毒10年首見沒流行

防疫有成 腸病毒10年首見沒流行#防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好消息!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民眾防疫意識提升,連帶使國內多項傳染病疫情下降且低於去年同期,其中流感、腸病毒疫情比2019年同期下降7到近9成,腸病毒更是10年來首見6月完全無流行跡象,而麻疹今年至今更是零確診,比去年同期下降100%。腸病毒疫情降9成 麻疹零確診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5月31日至6月6日)國內類流感及腸病毒就診人次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71.1%及88.2%,腸病毒也是10年來首見到6月尚無腸病毒流行跡象。其他呼吸道傳染病,如麻疹、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德國麻疹、百日咳等確診病例數較去年同期下降39~100%,而蟲媒傳染病,如日本腦炎、恙蟲病、登革熱確診病例數也較去年同期下降43~100%。疾管署推測,是因為民眾落實戴口罩、勤洗手及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加上邊境管制政策,除了阻絕武漢肺炎傳播外,也同時預防感染其他傳染病。漢他病毒病例略增 消毒防鼠患較上述傳染病趨勢不同的是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今年累計5例,較2016至2019年同期為高,病例居住地分別為南部3例、北部2例;自2010年以來累計19例,以男性12例為多,年齡以40歲以上15例為多。疾管署提醒,除了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外,也應落實「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措施,隨時做好環境清理。如發現鼠類排泄物時,應佩戴口罩、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 1公升清水)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清理。

防疫禁足家中 失智長輩症狀惡化

防疫禁足家中 失智長輩症狀惡化#防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78歲張姓老翁在一年前被診斷為輕度失智,總認為住在同個屋簷下的兒子是情報局派來監視他的,因此處處提防且不時辱罵,讓為了照顧他而提早退休的兒子身心壓力難以負荷,最後到醫院求診才緩解衝突,沒想到近期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而鮮少外出,造成病情惡化,疫情趨緩後,應該要讓失智患者盡速回歸原有互動和治療模式。80歲以上 每5人有1人失智台北慈濟醫院失能服務中心主任李嘉富表示,當大腦進入病變退化,並伴隨性情大變、妄想、幻覺和失去學習簡單事物能力等問題時,即可能為失智,必須接受持續性協助治療,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今年最新調查推估,65歲以上的老人每12人即有1人失智,而80歲以上則每5人即有1人失智患者,且有每5歲盛行率倍增之趨勢。以張姓老翁為例,因為配合疫情減少出門,無接受外界互動,加上每日疫情資訊刺激,加劇情緒性反應及認知功能退化,因此建議失智患者的家人,應該要保有耐心、和顏悅色地教導失智患者勤洗手、戴口罩和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等必要的防疫措施。運動、動腦及人際互動 缺一不可李嘉富主任也鼓勵搭配「運動」、「動腦」及「良好的人際互動」三種活動輔佐治療,只要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過程中保持放鬆快樂的心情,不論是哪一種運動,對於失智患者海馬迴細胞皆有所改善。另外,可依照病程階段與體能尋求住家附近的社區照顧資源,如前往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瑞齡學堂與瑞智學堂等,由專業人員及治療師安排課程。延緩失智,「運動」、「動腦」以及「良好的人際互動」缺一不可,當長者養成規律良好的生活習慣,即使已過7旬高齡,仍可充分發揮利他良能,發現自己的人生意義,則身心便能處於最佳狀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