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很重要 童書選擇應依年齡分級!

閱讀很重要 童書選擇應依年齡分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選擇一本符合孩子發展年齡的童書,不但可以增進孩子語言發展,互動過程增進孩子對閱讀的興趣、緊密的親子關係及正向的讀寫經驗。不同年齡的孩子適合不同的童書,王亦群語言職能治療師提供幾個小秘訣,幫助父母們選擇適合孩子的童書。1-2歲開始孩子在1歲之前使用觸覺和聽覺學習較多,可以選擇感官布書、有聲音效果的繪本或是色彩鮮艷的立體繪本等,2歲開始高度使用視覺學習,可挑選圖片細節或明顯呈現對比落差的視覺繪本,共讀時建議家長運用「媽媽語」和孩子互動,讓孩子能跟著學習簡單且常用的詞彙。2-3歲開始孩子在此階段進入「語言爆炸期」,詞彙和語句慢慢變多了,使用繪本時可以搭配小遊戲(紙筆活動、黏貼遊戲、手指謠)、扮家家酒等活動,創造更有趣更豐富的語言情境,提升孩子參與度和學習較多的詞彙,組合成簡單句(蟲蟲吃蘋果、葡萄被吃掉了)。3-5歲開始孩子在此階段開始發展描述事件、看圖說故事的能力,尤其4歲之後對孩子語言精熟度建立是很重要的,可以挑選有重複性句型或功能性詞彙多一點的繪本,鼓勵孩子看著圖片來說故事,引導孩子使用較為完整的語句表達想法。5歲之後可以透過預測或推理,引導孩子嘗試編排故事結局,或是猜測故事發展等,也可以透過角色扮演演出故事內容,使得孩子更能理解故事含意。在共讀時,家長可誘導孩子加入抽象詞彙,如:吝嗇、好奇、勤勞;情緒詞彙:如:悲傷、憤怒、憂愁;幽默雙關語,如:她笑得好「甜」、這句話讓我「中箭」了;相反/同義詞、譬喻、成語、俚俗語等象徵性語言。王亦群語言職能治療師表示,孩子在每個發展階段的理解能力與對閱讀的接受度都不同,因此童書選擇最好能夠按照年齡的不同,給於他們不同的刺激。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進行所謂的親子共讀之前,先為孩子挑選一本適合他的童書吧!

媽媽必須寬解自己 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媽媽必須寬解自己 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女性從懷孕開始,就多了「媽媽」這個身分,關於當媽媽,不管老手、新手都迷惘過,要怎麼樣才能當一個「夠好」的媽媽?洪仲清臨床心理師日前前往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舉辦「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講座,分享從懷孕到產後母親角色的心理調適,幫助媽媽們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鼓勵媽媽部要被角色綁住現今社會對於「媽媽」這角色的標準與期待特別高,要會照顧孩子、照顧先生、照顧家庭等等,照顧這麼多人,卻常常忘了照顧自己,在大眾期待與標準的壓力下,媽媽容易失去自信,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表示,社會用非常理想化的標準或是負面的指責,讓媽媽得不斷付出、不斷的掏空自己,其實媽媽可以有不同的扮演方式,來寬解自己,不用被這角色綁得這麼緊,因為綁越緊心裡也不舒服,導致把負面情緒帶進家庭裡。臨床心理師洪仲清指出,媽媽也是一個「人」,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外,心理部分的需求也須滿足,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等,建議媽媽們可以從「人與媽媽角色的分開」來練習,先將自己照顧好,包含生理健康、心靈健康等。 媽媽必須先將自己的生理健康、心靈健康照顧好洪仲清說,這心理動作對媽媽來說很重要,因為不少人是無法分開這兩者,甚至有些人不當媽媽後,反而無法生活,在只滿足自己的時候還會產生罪惡感,所以鼓勵媽媽拿開角色後,可以去閱讀、進修,做自己想做卻沒機會做的事情等等,洪仲清也溫柔提醒,當孩子情緒讓媽媽感到不舒服的時候,請記得他不見得是針對個人,而是針對媽媽這角色,希望用這個方式,可以讓媽媽們對自己寬解一點。花蓮慈院副院長陳培榕與婦產部主任朱堂元分享,花蓮慈院不只重視媽媽的產前、產後照顧,也重視心靈照顧,所以透過媽媽教室舉辦系列講座,而洪仲清老師在心理諮商部分相當有經驗,不只寫了相關文章也出版了不少相關書籍,透過他專業的經驗分享,希望能促進媽媽們將來與孩子的親子關係。花蓮慈院婦產部醫師陳萱表示,婦產科醫師基本都是針對媽媽的生理與寶寶的部分來關心,但其實一個人不只有生理,還有心理部分,所以希望做到對媽媽們的身心呵護。邀請媽媽帶著先生與孩子一起參加。

患乾癬又腳痛 小心乾癬性關節炎來擾

患乾癬又腳痛 小心乾癬性關節炎來擾#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30歲的小玲5年前被診斷罹患乾癬,雖然身體常有紅腫、脫屑情形,因定期回診接受照光治療,所以皮膚狀況穩定。不過一個月前,小玲的後腳跟開始疼痛不止,趕緊回診諮詢醫師,發現小玲的手指在第二、三指尖僵硬,且指甲甲面出現小凹陷,經進一步深入檢查後,發現小玲已併發乾癬性關節炎,幸好及時治療,目前追蹤無大礙。聖馬爾定醫院皮膚科醫師謝馥年表示,乾癬主要以皮膚症狀表現為主,包括頭皮、軀幹、手腳伸側等會有邊緣規則的紅色斑塊型脫屑、癢感,且有一半的患者會有指甲變化如生長不良、小凹陷及泛黃成油滴樣等現象,而其中約有一至三成會併發乾癬性關節炎,「這近三成會併發乾癬性關節炎的成因,推估與免疫系統、遺傳與後天環境有關。也就是說,若有體質又加上內外在環境刺激便會誘發免疫反應,皮膚與關節都可能產生影響。」乾癬併發症多 嚴重恐造成不可逆的關節變形乾癬不只侷限於皮膚症狀,還有許多相關併發症與共病,包括乾癬性關節炎、虹彩炎、心血管疾病、三高症狀以及克隆氏症等,「一旦出現乾癬性關節炎,常見症狀如手腳關節異常腫脹、發炎,若不積極接受治療,兩年內就可能出現不可逆的關節變形。」謝馥年醫師提醒,若能及早介入、定期篩檢並注重飲食與生活規律,未來發生併發症與共病的機率會降低,關節變形與破壞也不會發生。謝馥年醫師提到,在治療上乾癬患者若只有小範圍的皮膚問題,一般只要使用局部類固醇藥膏與其他非類固醇藥膏、包括外用維他命D製劑、外用A酸、外用免疫抑制劑以及保濕劑治療即控制得很好,但對於有大範圍皮膚症狀者同時有關節症狀的患者來說,臨床上會建議加上口服藥物合併照光治療;「若口服藥物以及窄波段紫外線B光照光的效果也不佳,則建議進一步使用生物製劑,直接抑制乾癬的免疫機轉,對皮膚及關節狀況的改善效果較佳。」幸運的是,案例中的小玲因早期發現乾癬影響到關節,且及早使用生物製劑治療,關節並未變形。PEST自我檢測 可警覺乾癬性關節炎風險因子乾癬性關節炎並非來的無聲無息。根據統計,乾癬患者約有一半會有指甲問題,而在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上,則有高達九成會有指甲問題。研究指出,指甲變化、皮膚範圍大、有乾癬性關節炎家族史都是乾癬性關節炎重要的危險因子。患者指甲表現包括粉粹性指甲、點狀凹陷、油滴狀指甲病變、甲床分離等等。國際間常用「乾癬流行病學篩檢工具」簡稱PEST,來了解乾癬患者罹患關節炎風險,透過簡單五個問題,包含是否有關節腫脹、醫師曾診斷關節炎、乾癬指甲病變(指甲凹陷、洞)與否、腳後跟是否疼痛或任一手指或腳趾有不明原因紅腫疼痛等進行自我評估,當中只要有三題回答「是」,恐有乾癬性關節炎風險,建議進一步諮詢專科醫師。謝馥年醫師指出,乾癬如同皮膚免疫系統的慢性病,只要及早發現、遵循醫囑接受治療,現有健保給付生物製劑,除治療皮膚病灶亦可同時保護關節,透過與醫師溝通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以減低未來併發症與共病發生的風險。除了配合治療外,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有益於病況改善,謝馥年醫師提醒,乾癬患者應避免外傷、感染、亂吃保健食品、亂服成藥、抽菸、喝酒等;內在方面則做好情緒控制,不過度緊張、減少壓力,搭配適度日照以及充足的睡眠,皆有助於舒緩症狀。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ADC藥物納健保!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ADC藥物納健保!#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一種高惡性、進展快的血癌,大多成人患者急需緩解後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好消息是,11月1日起,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DC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率先嘉惠復發型或頑固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B-ALL)將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復發機率高何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暨前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姚明醫師表示,正常的骨髓幹細胞製造淋巴球後,會分化成熟至各器官作用,當其在最不成熟階段中發生惡性變化,就會發展成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惡性增生的癌細胞生長快速佔滿骨髓,因而影響到正常的造血功能,壓抑紅血球、血小板和正常白血球生長,患者往往出現貧血、出血和易感染等症狀,甚至是骨頭疼痛,病情可能在一個月內就急遽惡化。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主要治療目標是達成緩解,即清除癌細胞,恢復正常造血細胞,不讓疾病復發,並進一步評估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需要。不過成人ALL屬高危險族群,姚明醫師提到,成人共病多或染色體變異機率高,即使第一線治療有效,往後復發風險仍高,通常都需移植;此外,還有部分患者屬於頑固型ALL,對於藥物反應較差,難以達到緩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DC藥物 緩解率達八成所幸,越來越多標靶藥物幫助ALL緩解病情,其中新興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s)係「透過抗體辨認抗原,如同智慧手機的臉部辨識,藥物會找到癌細胞。」姚明醫師解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DC藥物是抗體結合化療藥物,先透過抗體來辨認9成以上患者會表現於B細胞的獨特抗原CD22,再結合化療藥物毒殺癌細胞,因為精準,臨床研究顯示,相較於傳統治療效果約三成,ADC藥物可達8成緩解的佳績,另一方面所需化療藥物量較小,副作用降低,且施打時無須住院。姚明醫師分享,有一名45歲婦女,在別處醫院診斷是B細胞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起初治療效果好,但短期內即復發,因無費城染色體變異,轉用雙特異性抗體免疫標靶藥物達到緩解,卻又在移植前二度復發。所幸受惠藥廠恩慈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DC藥物,病情得到緩解,成功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至今緩解超過半年。11月起納健保 嘉惠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11月1日起健保給付規定,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DC藥物,適用於復發型或頑固型,且帶有CD22的「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B-ALL),預計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成人患者;但若患者是費城染色體陽性(Ph+),應至少使用過兩種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KI)藥物治療無效,才可適用。姚明醫師表示,使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DC藥物可獲得相當高的緩解率,「儘早做移植,得到更好的疾病控制。」,姚明提醒,患者緩解後,B淋巴球仍會受影響,免疫功能低下會持續一段時間,故必須確實注意個人衛生、忌吃生食以免感染,並定期回診追蹤。(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手指反覆做同一動作 易造成板機指!

手指反覆做同一動作 易造成板機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現職清潔公司員工的51歲袁女士,平常需不斷進行擦拭、清洗等手指反覆出力動作,3個月前左手掌食指根部開始疼痛,甚至有彎下去就卡住、扳直就「喀」一聲的狀況發生,且經常伴隨劇烈疼痛,近日更嚴重到手指無法伸直,嚴重影響工作。至醫院就診,經骨科醫師診斷為「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予以類固醇藥物注射輔以手指體操衛教後,袁女士順利恢復。「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又稱為板機指好發於50到60歲需「長期反覆手指彎曲」及「使用抓握工具」的女性,發生率約2%。另外,糖尿病、腎臟病、痛風及部分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因疾病關係易使組織增生、堆積,得病風險也較常人高。台北慈濟醫院骨科胡家榮醫師說明,位於手掌骨遠端有個類似滑輪的增生組織,稱為「滑車」,滑車就像水電師傅固定電線的膠條,在手指上引導肌腱在正確的方向上滑動,也因為有滑車的固定作用,手指屈指肌腱收縮時不會向掌側突出,且只需些許的肌腱收縮,就能使手指關節大幅度的彎曲。「但若手指過度使用,會造成滑車與屈指肌腱過度磨擦,使得滑車發炎、肥厚增生;當手指彎曲時,肌腱滑動到狹窄的滑車,便會有疼痛、卡壓的感覺。」常見症狀為大姆指和中指根部明顯疼痛板機指導致手指活動困難,甚至在手指彎曲到底時,會伴隨劇烈疼痛且卡在彎曲的姿勢,如同手槍擊發使板機停留在後頭一般,而若硬將已彎曲的手指伸直,也會產生如同「扣板機」的彈跳感,因此坊間俗稱為「板機指」。初期症狀為手指根部疼痛,隨病情加重會出現彎曲卡住的情形,但仍可扳回原狀;此時若無適度休息、搭配治療,嚴重者恐將導致無法讓手指完全伸直。一開始可藉由手指體操,搭配復健科之蠟療、熱療、電療或紅外線光療等方式改善疼痛,促進組織修復,恢復活動度。如進展較嚴重,則可注射類固醇,以達到長時間的舒緩。復健以蠟療、熱療、電療、光療 嚴重可注射類固醇但若上述方式皆無法改善病症,就需以手術方式鬆解滑車。胡家榮醫師特別提到:「治療過程中,類固醇注射次數不可過多,否則容易增加感染與肌腱斷裂的風險,若類固醇注射後半年內就症狀復發,未來也有比較高的機會需要手術才能完全根治病症。」胡醫師提醒,「患者平時可配戴專用護套減少手指彎曲,並以熱敷或輕輕按摩痛點的方式,待放鬆軟組織後再緩慢開始手指體操,讓肌腱平順通過滑車。」預防根本在「讓手指適度休息」,避免過度使用,才能避免手指卡關的疼痛命運。

糖尿病不自知 7旬嬤釀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不自知 7旬嬤釀視網膜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台中70歲李奶奶覺得幾個月前雙眼視力越來越模糊,但眼睛不會痛也不會癢,一開始以為只是白內障變嚴重,不以為意,但之後視力持續惡化,原本有閱報的習慣,也因為看不清楚被迫放棄。經醫師仔細檢查後才發現奶奶因糖尿病未定期追蹤控制,導致嚴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合併黃斑部水腫」,雙眼視力都退化至僅有0.2,所幸透過玻璃體內藥物注射治療,合併新陳代謝科積極血糖控制,李奶奶雙眼視力進步至0.8,也讓她再也不敢輕忽糖尿病問題了。血糖偏高未持續追蹤 導致視網膜病變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黃毓璇表示,患者曾聽聞鄰居因白內障導致視力模糊,因此當雙眼視力惡化時,一度懷疑是白內障所致而延遲就醫。眼科醫師檢查發現患者兩眼的水晶體僅有輕微白內障,並非造成視力不良主要原因,進一步散瞳檢查才發現,患者雙眼視網膜皆有許多小出血點、脂肪滲漏和黃斑部水腫,為典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表現,疑與未妥善控制糖尿病有關。深入詢問病史,患者自述過去曾有血糖偏高的問題,卻沒有繼續追蹤,安排抽血後,果然糖化血色素高達9%(正常值為4%到6%),代表平均血糖超過200mg/dl(正常值應在140mg/dL以下),可見糖尿病控制不佳,才會造成嚴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叮嚀老人家務必定期追蹤,以免病情惡化。糖尿病未控制 5至10年恐發生視網膜病變黃毓璇介紹,糖尿病是全身性的疾病,會造成全身小血管病變,其中就包括眼睛視網膜的血管,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患有糖尿病的民眾5至10年後,都有發生視網膜病變的可能性。初期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通常沒有症狀,視力也不會明顯變化,唯有透過眼底篩檢和定期追蹤才能早期發現。若等到患者自覺視力惡化才就診,通常已有中度以上的病變。早期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先觀察追蹤合併積極血糖控制,中度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則可能需要接受雷射、玻璃體內藥物注射治療並預防惡化,一旦沒有定期追蹤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能合併黃斑部水腫、玻璃體出血、青光眼,造成視力大幅下降,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視網膜剝離,恐有失明的危險。糖尿病是視力隱形殺手 不可輕忽定期檢查的重要性黃毓璇提醒,糖尿病病友除了配合新陳代謝科醫師控制血糖外,務必遵從醫師指示至眼科檢查。糖尿病是視力的隱形殺手,糖尿病患者千萬不可輕忽定期檢查視網膜的重要性,建議定期在眼科追蹤視網膜狀況,有了良好的視力,才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窄口好還是寬口好?酒杯影響紅酒口感

窄口好還是寬口好?酒杯影響紅酒口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葡萄酒的魅力之一就是味道細緻而且複雜。同樣的葡萄酒也會因為熟成期間而呈現完全不同的味道,光把酒從瓶中倒入酒杯的短短幾秒,都可以讓味道產生變化。當然,搭配料理一起享用會改變葡萄酒的口感,倒酒時的溫度也會有影響。為了充分展現葡萄酒的細緻,酒杯是一個需要注意的重點。酒杯之所以有不同的設計,是因為杯子對葡萄酒的味道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根據葡萄酒的種類或葡萄品種,酒香、酒與空氣的接觸面積、酒溫或飲用方法等,味道也隨之不同。例如紅葡萄酒的酒杯比白葡萄酒的酒杯大一輪,這是為了讓葡萄酒與空氣接觸,緩和單寧乾澀的味道;白葡萄酒的酒杯比較小,是避免溫度上升,讓飲用者在低溫的時候喝完。葡萄酒除了有紅白之分,也會因為產區或葡萄品種,而有各自適合的酒杯。例如以卡本內‧蘇維濃釀製成的酒,須選用長橢圓型的酒杯。這是因為卡本內‧蘇維濃會產生濃厚的單寧,所以酒越與空氣接觸,越能散發葡萄酒與葡萄的特色,在飲用之前增加與空氣接觸的時間,能讓葡萄酒更香醇美味。另一方面,黑皮諾是一種細緻又複雜的葡萄酒,得使用弧度較大、杯口較窄的圓型杯。因為這種造型的酒杯,可以擴大葡萄酒與空氣接觸的面積,杯口小一點可以包覆酒香不容易外散。最近還出現一款新造型,就是杯口不變,但加大杯肚的尺寸。白葡萄酒用的杯口沒有那麼窄小,是為了飲用時,讓葡萄酒瞬間在嘴裡散開,方便飲用者用舌頭兩側感受葡萄酒的酸味。特別像蒙哈榭般酸味不那麼濃烈的白葡萄酒,適合選用杯口寬廣的酒杯。當葡萄酒包覆舌頭時,飲用者可以充分感受一股柔和的酸味與果香、牛油或奶油味等口感。另一方面,酸味獨特的夏布利或礦物質豐富的夏多內,則適合杯口窄小的酒杯,避免讓舌頭的兩側直接接觸葡萄酒,以免酸味的刺激。喝麗絲玲時,選用能夠平衡感受酸味、果香與苦味的造型,酒杯的造型要能夠在飲用後,葡萄酒從舌尖往舌頭中央流動,以便感受果香。此外,麗絲玲的酒杯與夏多內一樣,都是避免飲用者受到酸味刺激。其他的葡萄酒,像是香檳的酒杯就以長笛型(flute)為主。這種造型最能展現香檳的特色,讓氣泡從杯底華麗登場。此外,還有一種日本比較少見的香檳杯,那就是寬口碟型杯(coupe)。近來流行的粉紅葡萄酒,一般習慣使用白葡萄酒的酒杯。其實,這款酒走休閒路線,因此不用特別講究酒杯才符合它的本意。(本文摘自/商業人士必備的紅酒素養:新手入門、品賞、佐餐,商業收藏、投資,請客送禮……從酒標到酒杯,懂這些就夠/大是文化)

露營野炊正夯!預防食品中毒5原則

露營野炊正夯!預防食品中毒5原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自然環境下野炊煮食,好不愜意。但是要把食材帶到營地煮成餐點,可能至少經過4小時,為了避免食物存放或烹調不當,導致食品中毒,請「露客」們遵循以下野炊事項。低溫保鮮,生熟食分開放各種生肉、海鮮、奶類,以及切好的蔬 果或熟食,都需要低溫保存。通常露營時可攜帶小冰箱、冰桶或保溫袋來存放食材,插電式的小冰箱最安全,可時刻保持低溫。如果只用一個隔熱袋或冰桶 ,就不建議攜帶生鮮類,最好再多放一些保冷劑讓食材保鮮。冰桶或冰箱內的生食與熟食一定要分開存放,因為生食可能含有微生物或寄生 蟲,若將熟食與生食共同存放,可能會遭受污染,最好把生食與熟食分別存放 在密封盒中;若是袋裝,則一定要將袋口確實密封。容易出水的食材放底層, 乾鬆的食材放在最上層,冰桶或冰箱應置放於陰涼處,並減少打開次數。充分加熟,儘快吃完食材野炊的砧板、刀具也應區分生、熟食專用,避免交叉污染;所有食材皆應充分 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至少須超過70℃,微生物才容易被消滅。食物煮好之後應 儘速吃完,若在室溫環境中放太久,容易增生細菌,造成嘔吐或腹瀉等食品中 毒的症狀。預防食品中毒5要原則1.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需徹底洗淨雙手,有傷口要包紮。2.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3.要生熟食分開: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污染。4.要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細菌才容易被消滅。5.要注意保存溫度:保存低於7℃,室溫不宜放置過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