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

走路時膝蓋疼痛卡卡 竟因半月板斷裂

走路時膝蓋疼痛卡卡 竟因半月板斷裂#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50歲曾姓男子與一名60歲林姓婦人至骨科求診,兩人皆反應長期覺得膝蓋疼痛、腫脹及走路時膝蓋卡住的感覺,在醫師經膝關節鏡檢查,診斷為「半月板內側根部斷裂」,在安排由膝關節鏡修補破裂的半月板後,患者症狀獲得明顯改善。大部分的人聽到「半月板受傷」都會聯想到與運動員或打籃球等劇烈運動後不慎受傷有關,而中老年人的膝蓋疼痛多聯想於退化性關節炎,醫師提醒,中老年人退化也會導致半月板磨損、破裂等問題。國軍台中總醫院骨科陳建甫醫師(現支援南投醫院)表示,半月板是弦月狀的軟骨組織,每邊膝蓋皆有兩個半月板,主要是功能是緩衝、避震以減緩膝關節負荷。半月板受損不易診斷,陳建甫醫師表示,由於半月板包覆在膝關節中,透過X光無法正確診斷半月板,需安排核磁共振檢查或經膝關節鏡檢查,才能確定其受損情況。治療的部分多以手術為主,醫師會依患者個別狀況給予適合的手術治療,來修補、切除半月板,甚至安排人工關節置換術,來穩定膝蓋結構。膝關節退化酸痛是每個人一生都可能碰到的問題,老年膝蓋疼痛不一定都是退化性關節炎引起,出現疼痛感時也不要急著吃藥或花錢補充一堆營養品,最好尋求專科醫師診斷治療。要預防膝蓋受傷,在運動前需充分暖身、伸展,並且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避免衝擊性的運動,盡量避免從事爬山或長時間跑步等活動增加膝蓋負擔,平常可以多做抬腿動作加強肌耐力,游泳或水中行走也是不錯的選擇,或用溫熱水按摩膝蓋,減少膝蓋受傷的風險。陳建甫醫師也提醒民眾,當出現膝蓋疼痛、腫脹等不適症狀時,別自行判斷病情、服用止痛藥,這樣無法痊癒,且在未對症下藥的情況下,恐導致症狀惡化,建議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進行診療。

PRP為疼痛終結者 脂肪也能變黃金

PRP為疼痛終結者 脂肪也能變黃金#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退化性關節炎老年人占大多數,不過運動員最怕受傷影響賽事成績,嚴重甚至會中斷運動生涯。不只疼痛不舒服,行動也越來越緩慢,過去只能透過手術降低疼痛及延緩退化,但隨著醫療技術越來越進步,被視為「疼痛終結者」的血小板血漿治療(稱為PRP),可針對退化性關節炎、韌帶斷裂、肌肉撕裂傷、旋轉肌受傷等等的病人,提供PRP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羊膜、BM自體骨髓、骨髓濃縮萃取液、骨髓PRP、SVF的治療,經過醫師仔細評估,提供適合病人、更精準的治療。血小板血漿治療(稱為PRP)是指抽自己的血打回身上,不用換關節便能擺脫膝蓋疼痛。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劉冠麟表示,PRP中的aPRP是富含血小板的血漿經由活化會釋放生長因子,羊膜、骨髓濃縮萃取液、BM PRP也同樣擁有生長因子,注射在損傷的部位,透過生長因子促進細胞生長進而修補受損處。SVF膠又稱脂肪膠 取於自己用於自己 是新一代的脂肪填充劑除了以上治療方式,現在花蓮慈院骨科部近年更以新療法,運用SVF膠或SVF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阿基里斯腱斷裂、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膝關節內側副韌帶、半月板損傷、肩部旋轉肌受損、投擲動作造成運動傷害等等。李宏滿總顧問指出,SVF的來源就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脂肪」,先從病人的腹部或是臀部抽取脂肪,經過搖晃、離心機分離後,取得富含生長因子的SVF,再注入受損的部位治療;他強調,SVF不只含有生長因子,釋放生長因子的效果與骨髓濃縮萃取液相同,還含有新生血管,能加速組織的癒合,尤其對於膝關節退化的病人來說,可以減緩關節疼痛。再生醫學 讓生命延續過去只能透過手術或關節置換降低疼痛及延緩退化,現今多了PRP、BM自體骨髓到最新的以自體脂肪為主的SVF介入性治療,讓病人多了新的治療方式,劉冠麟主任表示,將針對病人的病況,提供更適合、更精準的治療,而脂肪不再十惡不赦,搖身一變,成為再生醫學中的黃金。

標準深蹲姿勢 膝蓋是否超過腳尖?

標準深蹲姿勢 膝蓋是否超過腳尖?#膝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很多人堅信深蹲時膝蓋絕不應該超過腳趾。我最近在密蘇里大學為物理治療系學生客座一堂課。我問了一個簡單問題:這裡有多少人認為深蹲時膝蓋絕對不能超過腳趾?每位學生都舉起他們的手。然後我接著說:「你們全都錯了。」沒有人確定這個迷思哪裡來的,但是這已經成為健身與醫學界的主流。這項指導甚至成為國家肌力與體能學會(NSCA)關於如何正確教導深蹲的指南。但是這真的那麼危險嗎?自2005 年以來,我有機會在同一平台上觀看並與美國最優秀的舉重選手比賽,要在上搏時舉起最大重量,舉重選手必須在深蹲位置抓住槓鈴。槓放在胸部上時,為了保持直立,許多舉重選手的膝蓋會超過腳趾。這些舉重選手每次舉起槓鈴時都會傷害到膝蓋嗎?膝蓋超過腳趾?以前在深蹲時,限制膝蓋超過腳趾的口令只不過是對更深層問題的快速解法。事後來看,這口令的最初使用者很可能是出自善意的力量教練或物理治療師。當運動員深蹲姿勢不良時,他們經常先由腳踝移動。當腳踝移動,會使膝蓋往前移。然後身體重量會往前轉移到前腳掌。這類動作問題被稱為「膝蓋優先」方法,這種移動方式造成膝關節的剪力更大並增加受傷風險,最終導致疼痛。對許多人來說,這似乎是個膝蓋問題。以向前移動膝蓋的不良姿勢深蹲的運動員經常會出現疼痛。因此,限制這種向前的動作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對嗎?然而,限制膝蓋向前的動作只能解決大問題的一部份症狀。問題其實出在平衡。膝蓋只是鉸鏈。它只會根據腳踝與臀部的狀況而向前移動。深蹲時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是臀部與踝關節的情形,而非過份關注在膝蓋發生了什麼。深蹲的絕對要點之一是身體重心必須保持在兩腳之間的位置。這使我們身體保持平衡並有效地工作以產生力量與爆發力。徒手深蹲期間,我們的重心在肚臍周圍。在重量訓練期間,槓鈴成為我們的重心。我們動作的效率取決於如何能夠保持這個重量在兩腳之間。當膝蓋在深蹲前期向前移時,運動員的重心向前移動到前腳掌。因此,限制膝蓋向前的口令實際上是矯正了重心向前移動的問題。這與膝關節本身無關,而是要確保運動員保持平衡。向後坐深蹲所以我們如何矯正腳踝先移動呢?口令「向後坐下」或「臀部向後推」能使運動員在向下深蹲時由臀部先移動而非腳踝。這使身體的力量來源(後側鍊)參與。這麼做也同時限制膝蓋過早向前移動。這使運動員的重心保持在雙腳中間。然而,限制膝蓋向前移動的口令只能起到某程度的作用。要達到全深度深蹲,最終膝蓋在某時點必須向前移動。我們蹲得越深,膝蓋就越需要向前移動才能保持平衡。這概念對很多醫療界人士來說很難理解。讓我接著解釋。為了達到全深度深蹲,臀部重心最終必須被拉到膝蓋下方,這使我們保持平衡與胸部挺直。因為膝蓋是鉸鏈關節,根據臀部與腳踝的情形而移動,此刻它會向前移動。【重點精華】下次當你看某人深蹲時,注意看哪個關節先移動。以不良姿勢動作的人會先移動膝蓋。相反來說,動作良好的運動員會首先移動臀部向後。科學已證明健康運動員的膝蓋在深蹲最低位置是安全的。無可否認這項研究。只要避免過重的負荷以及使用良好技巧,在深蹲最低位置時,膝蓋可以,而且必須超過腳趾讓臀部能完全蹲下。力量教練麥可‧ 鮑伊(Michael Boyle)曾寫道:「問題不在於膝蓋的位置,而是在於重量分布在哪裡以及哪個關節先移動?」記住!膝蓋只是一個鉸鏈關節。只要保持穩定(與腳掌對齊),我們就不應該擔心它。正確的深蹲在於先移動臀部且保持平衡。其餘的部分身體自己會調整。(本文摘自/強肌深蹲:美國國家級運動員指導教練親授,全面解析徒手深蹲.槓鈴深蹲.深蹲科學的訓練聖經/采實文化)

3D列印輔保膝手術 患者6週甩拐杖

3D列印輔保膝手術 患者6週甩拐杖#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0多歲潘女士,長期從事搬重物的工作,幾年前雙膝開始覺得內側疼痛,經過藥物、復健、藥物注射等治療,不但沒有好轉反而疼痛加劇,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到醫院檢查後,發現雙膝呈現內側膝蓋軟骨磨損,併有膝關節O型腿的症狀,骨科醫師建議施行「保膝手術」,左右腳先後進行客製化3D列印輔助高位脛截骨手術(High tibia osteotomy, HTO),術後恢復良好,解決長期疼痛問題。退化性關節炎 造成膝蓋活動受限 無法長時間行走或站立隨著高齡化、體重過重、缺乏運動造成肌力下降,或長期勞動過度使用,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需求也越來越多。長期受力下,膝關節軟骨磨損而造成膝關節產生骨刺產生、關節間隙變小,進而造成膝關節疼痛、腫脹情形,成為「退化性關節炎」。早上起床可能會有關節僵硬或疼痛,嚴重者可能出現如O型腿、X型腿等關節變形,膝蓋活動受限,無法長時間行走或站立。保膝手術 讓患者盡早脫離拐杖邵崇榮醫師表示,「保膝手術」包含應用於O型腿膝關節退化的高位脛骨截骨手術(HTO),以及X型腿膝關節退化的遠端股骨截骨手術(Distal femoral osteotomy, DFO)。大多數膝關節退化為O型腿類型,但有10-20%為X型腿病患,台南市立醫院引進中南部多數醫院尚無的的遠端股骨截骨手術,希望協助X型腿患者也能重獲「膝」望。於是邵崇榮醫師將原先僅由內側鋼板固定的方式,改成內外側同時固定,藉由三角立體結構穩定的概念,讓患部得到更好的固定。一般僅內側固定的方式,需2~3個月才能脫離助行器,而雙側固定方式,不只術後只需單側拐杖助行,且約6星期就能脫離拐杖自行行走。退化性膝關節炎依病症程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如非類固醇之消炎止痛藥;以維骨力來減緩軟骨的破壞;類固醇之關節注射,可降低關節內發炎的程度;玻尿酸關節注射,潤滑關節以降低關節承受壓力。以及膝關節矯正手術和膝關節置換手術。邵崇榮醫師表示,對於60-70歲相對年輕的患者,或是膝關節相對嚴重但未達置換人工關節標準者,截骨矯正手術提供保留了原生膝關節的結構,延後需要人工膝關節置換的年齡。當關節出現疼痛、僵硬、無法伸直或屈曲,甚至活動有嘎嘎聲,應盡快就醫,尋求適當的治療。

夏日足愛夾腳拖? 小心傷足傷膝蓋

夏日足愛夾腳拖? 小心傷足傷膝蓋#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夏日人腳一雙海灘鞋、人字拖,透氣又好搭,可以隨時快速穿著就走,是許多民眾的愛用鞋。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提醒,長期穿著人字拖鞋(夾腳拖),其鞋底平坦無弧度、無彈性及吸震效果,無法支撐腳掌足弓進而達到緩衝走路時的衝擊,穿著人字拖就好像赤腳直接在地面行走一樣,這樣毫無支撐及吸震效果影響之下,可能導致足跟、足底疼痛。長時間穿著夾腳拖 恐傷害足跟與膝蓋王瓊敏物理治療師表示,人字拖設計上僅有兩條細細的鞋帶,穿著行走時無法使整個足面支撐來提起鞋子,全靠兩根腳趾夾緊鞋帶,在提起鞋子往前跨步時,會下意識的使用腳趾力量呈捲曲狀夾緊整張拖鞋,然而在步態週期中腳尖負責推進的角色,此時腳趾同時一人分飾兩角,夾緊鞋帶又要將身體往前推進,導致踝關節變動角度更大,行走時的步態會變成步伐小頻率快,久而久之會造成蹠骨、足踝部肌腱及小腿肌群疲乏勞損以外,也因會因為重心偏移而改變生物力學狀態,造成膝、髖、腰、肩的疼痛。其中對膝蓋的傷害最為甚大,行進間因腳趾成爪形,使得足弓懸空無支撐,重心偏往前外側,形成足部內翻、膝蓋會自然成彎曲內旋,時間久了會讓步伐成為內八,進而增加了膝蓋壓力,加速膝蓋的退化。居家足部物理治療 緩解疼痛王瓊敏物理治療師建議穿著時間不超過半天、避免長距離行走、或穿著跑步及進行任何一項運動,穿著後的不適感,可做已下二種簡單的運動物理治療,減緩足部傷害:1)雙腳與肩同寬,將網球放在地板上,將腳輕輕踏在網球上從前腳掌移到腳後跟以及足弓左右來回滾動,可放鬆緊張的足底達到筋膜放鬆效果。2)伸展足底筋膜至小腿肌肉群,可透過弓箭步,雙腳前後踏地,身體微微下壓,感受到腿部有拉扯感即可;亦或可透過拉筋板來做伸展以達到舒緩效果。

小腿突抽筋 腳趾往膝蓋扳緩痛自救

小腿突抽筋 腳趾往膝蓋扳緩痛自救#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依據統計.約有70%超過50歲以上成年人有夜間腳抽筋的不舒服經驗,夜晚腳抽筋症狀是因為夜間休息時,腿部周遭肌肉收縮,小腿肚的肌肉感到痙攣抽痛,甚至痛醒導致睡眠品質不佳.疼痛的感覺可能持續數分鐘不等。雖然夜間腳抽筋的現象在任何年紀都可能發生,但仍以中年以及老年人發生次數居多。出現腳抽筋的原因抽筋通常不會造成傷害,但仍和一些潛在醫學狀況有關,如血液供應不足、神經壓迫、礦物質失衡、脊椎神經狹窄壓迫。抽筋也可能是神經、腎臟、甲狀腺或其他賀爾蒙疾病、糖尿病,低血糖、貧血等疾病的相關症狀。1) 足部的結構不正常,如:扁平足、膝關節不正常彎曲。2) 坐姿不正確。3) 長時間維持同一坐姿、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在太堅硬的地板。4) 體內水分不平衡,如:正在服用利尿劑、洗腎患者、大量流汗過後。5) 正服藥中的某些疾病患者,如:巴金森氏症、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抽筋牢記「伸、放、按」 3口訣助舒緩抽筋症狀發生時,可執行「伸、放、按」3口訣來減緩不適。1) 「伸」展:將腿伸直並將腳板往膝蓋方向坳,伸展攣縮的肌肉、促進血液循環。2) 「放」鬆:保持心情與身體放鬆。3) 「按」摩:適度按摩患處。夜半腳抽筋 不只是缺鈣而已!抽筋被稱為「睡眠關連下肢抽筋」的肌肉疼痛,雖不算嚴重疾病,卻對生活造成影響。可預防抽筋的方法:1) 行走、運動後,做腿部按摩,幫助乳酸代謝。2) 補充適量的鈣、鉀、鎂。3) 按壓承山穴。4) 睡前泡熱水澡或泡腳,促進血液循環。5) 睡覺時腳要蓋好,或是戴上襪套。6) 適量補充水分與電解質。7) 選擇支撐力強的鞋子。

3D列印輔助截骨矯正 保膝不錯位

3D列印輔助截骨矯正 保膝不錯位#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依病人患處嚴重程度,包括保守復健及運動治療、抗發炎藥物、玻尿酸及自體血小板治療、關節鏡清創手術、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術(HTO)、單側人工關節手術(UKA),最後則是全人工關節手術的治療。其中3D列印客製化導切板(PSI)輔助高位脛骨截骨(HTO)手術,可保留病患的膝蓋與正常關節活動度,為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的治療新選擇。69歲郭先生因右膝疼痛多時,經門診診斷為右膝內翻性退化性關節炎,至醫院進行精準高位脛骨矯正保膝手術(High Tibial Osteotomy,簡稱HTO),術後翌日即可下床行走,且迅速回到往常的生活作息。高位脛骨矯正手術 傷口小出血少高位脛骨矯正手術有3D列印技術,導入客製化的手術導引截骨板(Personal Specific Instrument, 簡稱PSI),依據患者患部X光及電腦斷層掃描之影像進行重建規劃,使得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術更加精準,只要在膝關節內側下方開一個約6公分的傷口,將3D列印製作出的客製化導引板貼在骨表面上,緊接著順著導引板撐開骨頭後置入高強度的鎖定骨板固定矯正後的成果,可以更加精準矯治膝內翻(雙膝內翻俗稱O型腿),藉此改變膝關節受重力的角度與方向,宛如輪胎定位重新調校,降低膝關節不對稱的軟骨磨損,即可幫助患者「保膝」。HTO手術讓原本軟骨已經磨耗殆盡的患處,再度生成軟骨,以達到延緩甚至毋須置換人工關節手術的目標。此手術的傷口小,出血少,恢復迅速。甚至有患者在術後未滿三個月便至國外旅遊,期間登山健走自如。

腳跟著地很重要!調正走路姿勢5步驟

腳跟著地很重要!調正走路姿勢5步驟#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找出自己走路方式的缺點後,接著要學習正確的走路方式。重點有五項,包括維持正確的姿勢和體幹;確實擺動肩胛骨,手臂往後拉;腳和骨盆同時往前;腳板從腳跟著地;重心從腳跟移動到拇趾球。下面依序說明這五個重點:1)維持正確的姿勢和體幹/腹肌稍微使力,收小腹,左右肩胛骨自然收攏,挺胸,腰背不要蜷曲或前挺,然後重心平均分布在左右兩腳,以整個腳底板確實站好。以這樣的狀態,整個人放輕鬆。2)擺動肩胛骨,手臂往後拉/行走動作的第一動作是擺動手臂,不過與其說是前後「擺動」手臂,更正確的說法是用左右肩胛骨,把手臂往後拉。此外,手肘是否彎曲,需看行走速度。健走速度較快時,可稍微彎曲手肘,手臂較易揮動,也更容易加速。而通勤或出門購物等平常走路的時候,手肘保持伸直也沒關係。3)腳和骨盆同時往前/肩胛骨一活動,骨盆就會跟著動。手臂向後擺時,同一側的骨盆便會往前,腳也跟著往前。想像腳從骨處盆開始跨出,用整條腿跨出步伐。如果走路時膝蓋先往前,就是錯誤的走路方式,會造成下半身不舒服,必須學習從骨盆開始移動的正確動作。4)腳跟著地/跨出去的腳要從腳跟著地。只要在第三個動作時,腳隨著骨盆的動作確實往前,著地時就會是腳跟先著地。這時要注意腳尖不要向內或向外,而是筆直朝向前方。如果腳尖沒有確實朝前,會對膝蓋和髖關節造成負擔,引發疼痛。此外常穿高跟鞋的女性、缺乏運動的人會在無意間養成腳尖著地的習慣。發現自己有這種問題的人,一定要確實留心「以腳跟著地」。5)重心從腳跟移動到拇趾球/平常走路的時候或許不會去會注意重心的移動,但這也是個很重要的細節。腳著地之後,想像身體向前移動,上半身重量往腳的正上方壓上去。體幹的軸心就能維持垂直。接著讓體重從腳跟移動到拇趾球(拇趾根下方隆起的球狀部分)。最後以拇指球踩穩地面,這時另一側的骨盆和大腿應該就會被前往帶。接下來就是維持第一個步驟,重覆第二到第五的步驟,只要掌握要點,有節奏地行走,自然就能領會正確的動作。愉快健走激發幹勁 專注於冥想走路對男女老幼、任何人來說天經地義,卻也很容易因此忽視它的根本。我們每天都必須走路,若能學會正確的走路方式,就能夠毫不費勁、愉快地健走。不僅可以激發幹勁,讓人想要走得更久更遠,而且就步行禪來說,也更容易專注在步行時「懺悔」和「感謝」的冥想中。再者,要讓步行禪成為例行事務,能夠毫不費力、愉快地實踐是非常重要的。體幹維持筆直,正確地步行,可以讓步行禪的效果加倍。如果能在步行禪以外的時間也隨時維持正確姿勢,「身息心」效果自然會讓心神平靜下來。正確的姿勢就像正向心靈的胚胎,別只在實行步行禪時要求姿勢,無論何時何地,都請保持抬頭挺胸的正確姿勢!(本文摘自/步行禪:用走路靜心、紓壓,5分鐘心靈.生活整理術/三采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