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

膝蓋痛到不想動?教你「9招」改善膝蓋痛

膝蓋痛到不想動?教你「9招」改善膝蓋痛#膝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們的膝蓋很辛苦,每天要承受著自身的重量,帶著我們走來走去。所以,患有膝關節痛的人口比例超級高!許多人都曾感覺膝蓋痛、膝蓋不舒服,而疼痛本身最容易讓人「一點都不想動」,畢竟大家都很怕在運動之後,又讓膝蓋變得更痛,說不定膝關節還會退化更嚴重。可是,一直都不活動,關節會愈來愈僵硬,肌肉愈來愈無力,這時膝蓋的疼痛反而更嚴重。所以,反而應該規律地做些膝關節強化運動,利用低衝擊、且不會太困難的規律練習,加強膝蓋附近肌肉的肌力,才能支撐、穩定住膝關節。當膝蓋周圍的肌力增加了、變強了,比較能吸收膝蓋於負重活動時接受到的衝擊,減少站著,走路,活動之間造成的關節磨損。總之,練習膝蓋附近的肌肉力量,可以打造一個穩定,有支撐性的膝關節,比較有機會能脫離久坐生活,走更長的路。最好的是,生活中可以不需要止痛藥。大、小腿前後側2大肌群訓練這裡要訓練的最主要肌群,是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與大腿後側的火腿肌群。針對這2大肌群,你可以再看看「膝蓋愈動愈痛 –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與「後腿好緊快抽筋,你得認識『大腿後側火腿肉』」這2篇了解更多。另外,也要加強小腿肌肉和髖部的肌群。在過程中,不要趕著做任何動作,慢慢來,一樣一樣好好練習。在這樣的訓練過後,肌肉和關節是會感到比較痠痛一些。倘若你是在訓練的過程中,有尖刺般的不適,或是突然間的疼痛,情況就不對,最好先停下來,先找醫師診治評估膝蓋狀況。第1招:坐姿抬腿這個動作可以鍛鍊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請先坐在椅子上,膝蓋彎曲,腳底踏平於地面。以大腿前側發力,抬起整隻右腿,過程中維持膝蓋彎曲90度。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第2招:坐姿膝打直鍛鍊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先坐在椅子上,膝蓋彎曲,腳底踏平於地面。慢慢靠著股四頭肌收緊,讓膝蓋打直,而使右腳腳底抬離地面,整隻腳平行地面,但不要讓膝關節有鎖住鎖死的感覺。過程中手可以自然垂放,也可以扶住椅子兩邊。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第3招:坐姿直抬腿這個動作也是鍛鍊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可以先坐在椅子上,或是坐在地墊上都可以。保持一腿伸直,一腿彎曲。然後以大腿前側股四頭肌收緊,將整隻腳直直地往上抬。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第4招:坐姿墊腳勾腳這個動作墊腳尖時鍛鍊小腿肌肉,勾腳的時候鍛鍊大腿後側的火腿肌群,同時也可以讓踝關節活動度變好。先坐在椅子上,膝蓋彎曲,腳底踏平於地面。腳跟勾起來,讓腳尖離開地板,感受大腿後側的肌肉收縮,停留一下,再改成墊腳尖。過程中雙手可以平放在大腿上方。可以兩腳同時練習,也可以一次練習單腳。第5招:站姿墊單腳腳尖這個動作可以鍛鍊小腿肌肉以及大腿後側的火腿肌群。站直身,兩腳約與肩同寬。勾起左腳讓左膝蓋彎曲約90度。手輕輕扶著椅背,讓右腳腳跟離地,墊起右腳腳尖,停留一下再放下右腳。過程中左腳維持勾起90度的狀態。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如果覺得單腳練習有困難,可以先練習雙腳著地的墊腳尖。髖部動作4招方向訓練接下來的4個動作也可以叫做「髖部4部曲」,其實就是往4個方向訓練髖部,記得,髖部的穩定對膝蓋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希望減少膝蓋痛的時候,我們也要花點時間鍛鍊臀中肌、臀小肌、縫匠肌、髂徑束等圍繞在髖部附近的肌肉群。各位可以再看看「增加膝蓋穩定度,臀中肌可以這樣練」這篇了解更多。第1招:直腿外展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左腳打直往外側抬起,做外展的動作。感受髖部附近的肌肉收緊。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第2招:直腿內收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左腳打直往內側收,這個動作比較沒有那麼直覺,活動幅度會小一點點。可以慢慢用心感覺。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第3招:直腿前抬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左腳打直往前側抬起,記得要感覺大腿前側的收縮,而不是讓腳晃過來晃過去。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第4招:直腿後抬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收縮臀部肌肉,左腳打直往後側抬起。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如果膝蓋曾經受到外傷,很容易突然就腳軟,或是目前膝蓋非常痛、完全動不了、目測看來膝蓋非常腫,就先不要勉強練習。不然,都可以利用這些最簡易的活動,來增加膝蓋附近肌肉的強度。接著,如果你還想要更進一步,請看「膝蓋痛,有退化,該怎麼運動?」這篇,了解更多的運動訓練可能。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不忍了!婦膝蓋長骨刺「上廁所都痛」用它免換人工關節

不忍了!婦膝蓋長骨刺「上廁所都痛」用它免換人工關節#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一位60歲婦人,20多年來有腳拇指外翻以及扁平足宿疾,長期下來導致膝蓋也受到壓迫,不但行走困難,嚴重時甚至連想要上廁所,都得雙手撐牆、身體緩慢往下移動,才能順利坐馬桶如廁。就醫後才知道,原來膝關節已經長了骨刺。原本醫師建議她等年紀大一些再來換關節,但婦人擔心年紀大復原能力恐變差,轉而接受「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並在1年內完成雙腿細胞層片移植手術後,現在終於每天早晨可以在自家附近斜坡走道散步2、30分鐘,不用再忍痛蝸步前進。每5人就有1人關節退化!除年紀大還有這3大因素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表示,「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是利用患者自己膝蓋軟骨細胞,在體外培養成細胞層片,然後移植回患者軟骨的缺損部位。由於覆蓋在缺損部位的軟骨會持續增生,增加軟骨厚度,透過核磁共振(MRI)追蹤檢查顯示,多數患者最後可以達到和正常軟骨一樣的厚度,使患者在行動上的疼痛程度以及生活品質獲明顯改善。膝關節軟骨損傷是常見的退化性疾病,根據統計,台灣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為15%,估計全台有350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其中58歲以上長者,每5人中就有1人有關節退化問題。除了因為上了年紀導致器官退化,部分人也可能因為意外、外力、運動傷害等因素造成軟骨損傷。杜元坤指出,一般復健、口服藥或非手術治療等,僅能緩解輕度關節退化症狀,但無法治癒軟骨缺損的問題、徹底解決患者困擾。且軟骨缺損仍會隨著時間持續惡化,當膝關節軟骨嚴重缺損時,患者只能選擇傳統更換人工膝關節的治療方式。免換人工關節!僅需2次手術「軟骨可重新長出」而患者接受人工膝關節手術後,雖能正常行走、伸直、彎曲,但無法進行旋轉的關節動作,運動姿勢的靈活度也因此受限。相較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後,長回來的軟骨就如同天生的軟骨,可以應付所需要的姿勢與動作,不僅是日常動作,就連運動也不會受限。杜元坤說明,細胞層片移植手術分2階段進行,第1階段醫師會先透過關節鏡手術,從患者非負重部位軟骨採集軟骨細胞,並送到細胞製備場所,培養出片狀、柔軟的「透明」軟骨層片。經過3到4週,待細胞層片順利培養完成後,第2階段手術即將培養完成的細胞層片,移植並完全覆蓋住患者軟骨缺損部位,待4週後軟骨細胞層片穩定,就可進行漸進式運動復健。「相較於關節鏡骨髓鑽孔手術,生長出來的是沒有彈性的纖維軟骨。」杜元坤解釋:「透明軟骨才是真正健康有功能的正常軟骨。」絕大部分患者在進行軟骨移植後6個月內回復正常生活,大幅改善生活品質。除了病患主觀感受明顯進步,回復到幾乎無痛的關節活動程度。經過MRI追蹤檢查也可看到患者透明軟骨再生,且可以長回到正常軟骨厚度,部分人甚至達到完全健康膝蓋狀態。杜元坤表示,目前包括退化性關節炎、運動傷害、車禍外傷等造成的膝關節缺損,都可以接受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治療,但若是自體免疫、感染、癌症等造成的關節軟骨破壞,就不適用。未來,此項治療是否能應用在肩關節、髖關節等部位,也尚待更嚴謹的評估。

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從減肥開始「膝」望永遠在

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從減肥開始「膝」望永遠在#膝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6歲的家庭主婦張小姐,把家裡打掃得一塵不染是她每天的堅持,閒暇之餘喜歡用甜點犒賞自己,來到診間希望能緩解最近上下樓梯就抗議的膝蓋。53歲經營小生意的李先生,每天天未亮就開著卡車辛勤工作,只希望為一家遮風擋雨,沒想到踩離合器的左腳越來越痛。78歲張先生,從年輕時就是運動健將,近年來卻因為膝蓋疼痛,不再能跑步爬山,連參加國旅團時,都變成需要旁人攙扶與壓隊的那位……爬樓梯變困難、活動時出現聲響,都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警訊 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膝蓋疼痛的經驗,對於膝關節的治療印象可能還停留在「多吃維骨力,打打玻尿酸(關節注射液),等膝蓋完全壞了,再換人工膝關節」。  衛福部新營醫院骨科醫師林孝儒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意即有350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58歲以上長者,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有關節退化問題;70歲以上老人更有70%以上罹患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其中女性患者多於男性。65歲以後,女性關節退化的機率是男性的三到四倍。如果出現關節僵硬、上下樓梯或蹲跪變得困難、活動時出現聲響、關節疼痛或腫,這就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警訊了。不過不用擔心,除了不停的吃止痛藥及最終的全膝人工關節外,其實還有許多治療選項。除了不停吃止痛藥、置換全膝人工關節,你還有其他選擇 輕微的退化性關節炎可以由復健治療開始,減重是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第一步!努力減輕膝關節的負擔,減重之外也要注意少做施加大幅壓力的動作,如蹲、跪、下樓梯。另外要多訓練肌肉(特別是股四頭肌),讓外緩衝器分擔內緩衝器的工作量。第二是藥物治療,常見的有非類固醇止痛劑、肌肉鬆弛劑或是貼布,能夠有效緩解急性期症狀,但不能長時間服用。第三是注射治療,玻尿酸不僅可以補充關節液,潤滑也有消炎、止痛及抑制軟骨退化的作用。近幾年火紅的PRP增生療法,因謝淑薇、王建民、陳偉殷、NBA球星小飛俠布萊恩、高球名將老虎伍茲等名人採用而名聲大噪。將萃取血液中的生長因子直接打在受傷的地方,促進修復及生長,以再生強化取代傳統的消炎止痛,因使用自體的血液分離製成高濃度的生長因子,所以沒有排斥、傳染病或激發自身腫瘤等風險,屬於高安全性的治療方式,但不保證完全有效,治療前仍需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使用。第四是手術治療,除以高度成熟的全膝人工關節置換,還有高脛位截骨手術及單側人工關節置等選擇。 上述案例中的患者,在骨科接受治療後,都能繼續享受生活,因此不要對退化性膝關節感到恐懼或絕望,「膝望」一直都在。

走路時膝蓋疼痛卡卡 竟因半月板斷裂

走路時膝蓋疼痛卡卡 竟因半月板斷裂#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50歲曾姓男子與一名60歲林姓婦人至骨科求診,兩人皆反應長期覺得膝蓋疼痛、腫脹及走路時膝蓋卡住的感覺,在醫師經膝關節鏡檢查,診斷為「半月板內側根部斷裂」,在安排由膝關節鏡修補破裂的半月板後,患者症狀獲得明顯改善。大部分的人聽到「半月板受傷」都會聯想到與運動員或打籃球等劇烈運動後不慎受傷有關,而中老年人的膝蓋疼痛多聯想於退化性關節炎,醫師提醒,中老年人退化也會導致半月板磨損、破裂等問題。國軍台中總醫院骨科陳建甫醫師(現支援南投醫院)表示,半月板是弦月狀的軟骨組織,每邊膝蓋皆有兩個半月板,主要是功能是緩衝、避震以減緩膝關節負荷。半月板受損不易診斷,陳建甫醫師表示,由於半月板包覆在膝關節中,透過X光無法正確診斷半月板,需安排核磁共振檢查或經膝關節鏡檢查,才能確定其受損情況。治療的部分多以手術為主,醫師會依患者個別狀況給予適合的手術治療,來修補、切除半月板,甚至安排人工關節置換術,來穩定膝蓋結構。膝關節退化酸痛是每個人一生都可能碰到的問題,老年膝蓋疼痛不一定都是退化性關節炎引起,出現疼痛感時也不要急著吃藥或花錢補充一堆營養品,最好尋求專科醫師診斷治療。要預防膝蓋受傷,在運動前需充分暖身、伸展,並且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避免衝擊性的運動,盡量避免從事爬山或長時間跑步等活動增加膝蓋負擔,平常可以多做抬腿動作加強肌耐力,游泳或水中行走也是不錯的選擇,或用溫熱水按摩膝蓋,減少膝蓋受傷的風險。陳建甫醫師也提醒民眾,當出現膝蓋疼痛、腫脹等不適症狀時,別自行判斷病情、服用止痛藥,這樣無法痊癒,且在未對症下藥的情況下,恐導致症狀惡化,建議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進行診療。

PRP為疼痛終結者 脂肪也能變黃金

PRP為疼痛終結者 脂肪也能變黃金#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退化性關節炎老年人占大多數,不過運動員最怕受傷影響賽事成績,嚴重甚至會中斷運動生涯。不只疼痛不舒服,行動也越來越緩慢,過去只能透過手術降低疼痛及延緩退化,但隨著醫療技術越來越進步,被視為「疼痛終結者」的血小板血漿治療(稱為PRP),可針對退化性關節炎、韌帶斷裂、肌肉撕裂傷、旋轉肌受傷等等的病人,提供PRP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羊膜、BM自體骨髓、骨髓濃縮萃取液、骨髓PRP、SVF的治療,經過醫師仔細評估,提供適合病人、更精準的治療。血小板血漿治療(稱為PRP)是指抽自己的血打回身上,不用換關節便能擺脫膝蓋疼痛。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劉冠麟表示,PRP中的aPRP是富含血小板的血漿經由活化會釋放生長因子,羊膜、骨髓濃縮萃取液、BM PRP也同樣擁有生長因子,注射在損傷的部位,透過生長因子促進細胞生長進而修補受損處。SVF膠又稱脂肪膠 取於自己用於自己 是新一代的脂肪填充劑除了以上治療方式,現在花蓮慈院骨科部近年更以新療法,運用SVF膠或SVF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阿基里斯腱斷裂、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膝關節內側副韌帶、半月板損傷、肩部旋轉肌受損、投擲動作造成運動傷害等等。李宏滿總顧問指出,SVF的來源就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脂肪」,先從病人的腹部或是臀部抽取脂肪,經過搖晃、離心機分離後,取得富含生長因子的SVF,再注入受損的部位治療;他強調,SVF不只含有生長因子,釋放生長因子的效果與骨髓濃縮萃取液相同,還含有新生血管,能加速組織的癒合,尤其對於膝關節退化的病人來說,可以減緩關節疼痛。再生醫學 讓生命延續過去只能透過手術或關節置換降低疼痛及延緩退化,現今多了PRP、BM自體骨髓到最新的以自體脂肪為主的SVF介入性治療,讓病人多了新的治療方式,劉冠麟主任表示,將針對病人的病況,提供更適合、更精準的治療,而脂肪不再十惡不赦,搖身一變,成為再生醫學中的黃金。

標準深蹲姿勢 膝蓋是否超過腳尖?

標準深蹲姿勢 膝蓋是否超過腳尖?#膝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很多人堅信深蹲時膝蓋絕不應該超過腳趾。我最近在密蘇里大學為物理治療系學生客座一堂課。我問了一個簡單問題:這裡有多少人認為深蹲時膝蓋絕對不能超過腳趾?每位學生都舉起他們的手。然後我接著說:「你們全都錯了。」沒有人確定這個迷思哪裡來的,但是這已經成為健身與醫學界的主流。這項指導甚至成為國家肌力與體能學會(NSCA)關於如何正確教導深蹲的指南。但是這真的那麼危險嗎?自2005 年以來,我有機會在同一平台上觀看並與美國最優秀的舉重選手比賽,要在上搏時舉起最大重量,舉重選手必須在深蹲位置抓住槓鈴。槓放在胸部上時,為了保持直立,許多舉重選手的膝蓋會超過腳趾。這些舉重選手每次舉起槓鈴時都會傷害到膝蓋嗎?膝蓋超過腳趾?以前在深蹲時,限制膝蓋超過腳趾的口令只不過是對更深層問題的快速解法。事後來看,這口令的最初使用者很可能是出自善意的力量教練或物理治療師。當運動員深蹲姿勢不良時,他們經常先由腳踝移動。當腳踝移動,會使膝蓋往前移。然後身體重量會往前轉移到前腳掌。這類動作問題被稱為「膝蓋優先」方法,這種移動方式造成膝關節的剪力更大並增加受傷風險,最終導致疼痛。對許多人來說,這似乎是個膝蓋問題。以向前移動膝蓋的不良姿勢深蹲的運動員經常會出現疼痛。因此,限制這種向前的動作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對嗎?然而,限制膝蓋向前的動作只能解決大問題的一部份症狀。問題其實出在平衡。膝蓋只是鉸鏈。它只會根據腳踝與臀部的狀況而向前移動。深蹲時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是臀部與踝關節的情形,而非過份關注在膝蓋發生了什麼。深蹲的絕對要點之一是身體重心必須保持在兩腳之間的位置。這使我們身體保持平衡並有效地工作以產生力量與爆發力。徒手深蹲期間,我們的重心在肚臍周圍。在重量訓練期間,槓鈴成為我們的重心。我們動作的效率取決於如何能夠保持這個重量在兩腳之間。當膝蓋在深蹲前期向前移時,運動員的重心向前移動到前腳掌。因此,限制膝蓋向前的口令實際上是矯正了重心向前移動的問題。這與膝關節本身無關,而是要確保運動員保持平衡。向後坐深蹲所以我們如何矯正腳踝先移動呢?口令「向後坐下」或「臀部向後推」能使運動員在向下深蹲時由臀部先移動而非腳踝。這使身體的力量來源(後側鍊)參與。這麼做也同時限制膝蓋過早向前移動。這使運動員的重心保持在雙腳中間。然而,限制膝蓋向前移動的口令只能起到某程度的作用。要達到全深度深蹲,最終膝蓋在某時點必須向前移動。我們蹲得越深,膝蓋就越需要向前移動才能保持平衡。這概念對很多醫療界人士來說很難理解。讓我接著解釋。為了達到全深度深蹲,臀部重心最終必須被拉到膝蓋下方,這使我們保持平衡與胸部挺直。因為膝蓋是鉸鏈關節,根據臀部與腳踝的情形而移動,此刻它會向前移動。【重點精華】下次當你看某人深蹲時,注意看哪個關節先移動。以不良姿勢動作的人會先移動膝蓋。相反來說,動作良好的運動員會首先移動臀部向後。科學已證明健康運動員的膝蓋在深蹲最低位置是安全的。無可否認這項研究。只要避免過重的負荷以及使用良好技巧,在深蹲最低位置時,膝蓋可以,而且必須超過腳趾讓臀部能完全蹲下。力量教練麥可‧ 鮑伊(Michael Boyle)曾寫道:「問題不在於膝蓋的位置,而是在於重量分布在哪裡以及哪個關節先移動?」記住!膝蓋只是一個鉸鏈關節。只要保持穩定(與腳掌對齊),我們就不應該擔心它。正確的深蹲在於先移動臀部且保持平衡。其餘的部分身體自己會調整。(本文摘自/強肌深蹲:美國國家級運動員指導教練親授,全面解析徒手深蹲.槓鈴深蹲.深蹲科學的訓練聖經/采實文化)

3D列印輔保膝手術 患者6週甩拐杖

3D列印輔保膝手術 患者6週甩拐杖#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0多歲潘女士,長期從事搬重物的工作,幾年前雙膝開始覺得內側疼痛,經過藥物、復健、藥物注射等治療,不但沒有好轉反而疼痛加劇,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到醫院檢查後,發現雙膝呈現內側膝蓋軟骨磨損,併有膝關節O型腿的症狀,骨科醫師建議施行「保膝手術」,左右腳先後進行客製化3D列印輔助高位脛截骨手術(High tibia osteotomy, HTO),術後恢復良好,解決長期疼痛問題。退化性關節炎 造成膝蓋活動受限 無法長時間行走或站立隨著高齡化、體重過重、缺乏運動造成肌力下降,或長期勞動過度使用,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需求也越來越多。長期受力下,膝關節軟骨磨損而造成膝關節產生骨刺產生、關節間隙變小,進而造成膝關節疼痛、腫脹情形,成為「退化性關節炎」。早上起床可能會有關節僵硬或疼痛,嚴重者可能出現如O型腿、X型腿等關節變形,膝蓋活動受限,無法長時間行走或站立。保膝手術 讓患者盡早脫離拐杖邵崇榮醫師表示,「保膝手術」包含應用於O型腿膝關節退化的高位脛骨截骨手術(HTO),以及X型腿膝關節退化的遠端股骨截骨手術(Distal femoral osteotomy, DFO)。大多數膝關節退化為O型腿類型,但有10-20%為X型腿病患,台南市立醫院引進中南部多數醫院尚無的的遠端股骨截骨手術,希望協助X型腿患者也能重獲「膝」望。於是邵崇榮醫師將原先僅由內側鋼板固定的方式,改成內外側同時固定,藉由三角立體結構穩定的概念,讓患部得到更好的固定。一般僅內側固定的方式,需2~3個月才能脫離助行器,而雙側固定方式,不只術後只需單側拐杖助行,且約6星期就能脫離拐杖自行行走。退化性膝關節炎依病症程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如非類固醇之消炎止痛藥;以維骨力來減緩軟骨的破壞;類固醇之關節注射,可降低關節內發炎的程度;玻尿酸關節注射,潤滑關節以降低關節承受壓力。以及膝關節矯正手術和膝關節置換手術。邵崇榮醫師表示,對於60-70歲相對年輕的患者,或是膝關節相對嚴重但未達置換人工關節標準者,截骨矯正手術提供保留了原生膝關節的結構,延後需要人工膝關節置換的年齡。當關節出現疼痛、僵硬、無法伸直或屈曲,甚至活動有嘎嘎聲,應盡快就醫,尋求適當的治療。

夏日足愛夾腳拖? 小心傷足傷膝蓋

夏日足愛夾腳拖? 小心傷足傷膝蓋#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夏日人腳一雙海灘鞋、人字拖,透氣又好搭,可以隨時快速穿著就走,是許多民眾的愛用鞋。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提醒,長期穿著人字拖鞋(夾腳拖),其鞋底平坦無弧度、無彈性及吸震效果,無法支撐腳掌足弓進而達到緩衝走路時的衝擊,穿著人字拖就好像赤腳直接在地面行走一樣,這樣毫無支撐及吸震效果影響之下,可能導致足跟、足底疼痛。長時間穿著夾腳拖 恐傷害足跟與膝蓋王瓊敏物理治療師表示,人字拖設計上僅有兩條細細的鞋帶,穿著行走時無法使整個足面支撐來提起鞋子,全靠兩根腳趾夾緊鞋帶,在提起鞋子往前跨步時,會下意識的使用腳趾力量呈捲曲狀夾緊整張拖鞋,然而在步態週期中腳尖負責推進的角色,此時腳趾同時一人分飾兩角,夾緊鞋帶又要將身體往前推進,導致踝關節變動角度更大,行走時的步態會變成步伐小頻率快,久而久之會造成蹠骨、足踝部肌腱及小腿肌群疲乏勞損以外,也因會因為重心偏移而改變生物力學狀態,造成膝、髖、腰、肩的疼痛。其中對膝蓋的傷害最為甚大,行進間因腳趾成爪形,使得足弓懸空無支撐,重心偏往前外側,形成足部內翻、膝蓋會自然成彎曲內旋,時間久了會讓步伐成為內八,進而增加了膝蓋壓力,加速膝蓋的退化。居家足部物理治療 緩解疼痛王瓊敏物理治療師建議穿著時間不超過半天、避免長距離行走、或穿著跑步及進行任何一項運動,穿著後的不適感,可做已下二種簡單的運動物理治療,減緩足部傷害:1)雙腳與肩同寬,將網球放在地板上,將腳輕輕踏在網球上從前腳掌移到腳後跟以及足弓左右來回滾動,可放鬆緊張的足底達到筋膜放鬆效果。2)伸展足底筋膜至小腿肌肉群,可透過弓箭步,雙腳前後踏地,身體微微下壓,感受到腿部有拉扯感即可;亦或可透過拉筋板來做伸展以達到舒緩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