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

O型腿、烏龜脖也會「膝蓋痛」!專家警告「關節有怪聲」應這樣運動

O型腿、烏龜脖也會「膝蓋痛」!專家警告「關節有怪聲」應這樣運動#膝蓋

下定決心運動,卻因施力不當或過度操勞,產生各種疼痛,為了休養,反而中斷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好習慣。擁有國際訓練員、運動生理學、營養學3大證照的韓國王牌健身教練文碩氣,不僅拍攝運動教學影片吸引百萬人訂閱,出版《高效健身解剖書》分析了「膝蓋痛」的可能原因,教你如何避免受傷、受傷後又如何調整保養。以下為原書摘文:

膝蓋痛爆!75歲導演仍想踢球,骨科名醫「1手術」讓他重返球場

膝蓋痛爆!75歲導演仍想踢球,骨科名醫「1手術」讓他重返球場#膝蓋

香港資深電影導演蔡繼光2021年12月來到台灣定居,成為新台灣人,熱愛踢足球的他即便從電影事業中退休,年屆75歲仍馳騁球場,每週至足球場報到3天。但連續幾個月的膝關節疼痛,經羅東博愛醫院院長暨骨科醫師葉文凌診斷,為前十字韌帶受傷合併膝軟骨骨折,在接受膝關節鏡手術後,終於可以重回足球場上。

膝蓋痛到不想動?教你「9招」改善膝蓋痛

膝蓋痛到不想動?教你「9招」改善膝蓋痛#膝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們的膝蓋很辛苦,每天要承受著自身的重量,帶著我們走來走去。所以,患有膝關節痛的人口比例超級高!許多人都曾感覺膝蓋痛、膝蓋不舒服,而疼痛本身最容易讓人「一點都不想動」,畢竟大家都很怕在運動之後,又讓膝蓋變得更痛,說不定膝關節還會退化更嚴重。可是,一直都不活動,關節會愈來愈僵硬,肌肉愈來愈無力,這時膝蓋的疼痛反而更嚴重。所以,反而應該規律地做些膝關節強化運動,利用低衝擊、且不會太困難的規律練習,加強膝蓋附近肌肉的肌力,才能支撐、穩定住膝關節。當膝蓋周圍的肌力增加了、變強了,比較能吸收膝蓋於負重活動時接受到的衝擊,減少站著,走路,活動之間造成的關節磨損。總之,練習膝蓋附近的肌肉力量,可以打造一個穩定,有支撐性的膝關節,比較有機會能脫離久坐生活,走更長的路。最好的是,生活中可以不需要止痛藥。大、小腿前後側2大肌群訓練這裡要訓練的最主要肌群,是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與大腿後側的火腿肌群。針對這2大肌群,你可以再看看「膝蓋愈動愈痛 –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與「後腿好緊快抽筋,你得認識『大腿後側火腿肉』」這2篇了解更多。另外,也要加強小腿肌肉和髖部的肌群。在過程中,不要趕著做任何動作,慢慢來,一樣一樣好好練習。在這樣的訓練過後,肌肉和關節是會感到比較痠痛一些。倘若你是在訓練的過程中,有尖刺般的不適,或是突然間的疼痛,情況就不對,最好先停下來,先找醫師診治評估膝蓋狀況。第1招:坐姿抬腿這個動作可以鍛鍊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請先坐在椅子上,膝蓋彎曲,腳底踏平於地面。以大腿前側發力,抬起整隻右腿,過程中維持膝蓋彎曲90度。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第2招:坐姿膝打直鍛鍊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先坐在椅子上,膝蓋彎曲,腳底踏平於地面。慢慢靠著股四頭肌收緊,讓膝蓋打直,而使右腳腳底抬離地面,整隻腳平行地面,但不要讓膝關節有鎖住鎖死的感覺。過程中手可以自然垂放,也可以扶住椅子兩邊。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第3招:坐姿直抬腿這個動作也是鍛鍊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可以先坐在椅子上,或是坐在地墊上都可以。保持一腿伸直,一腿彎曲。然後以大腿前側股四頭肌收緊,將整隻腳直直地往上抬。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第4招:坐姿墊腳勾腳這個動作墊腳尖時鍛鍊小腿肌肉,勾腳的時候鍛鍊大腿後側的火腿肌群,同時也可以讓踝關節活動度變好。先坐在椅子上,膝蓋彎曲,腳底踏平於地面。腳跟勾起來,讓腳尖離開地板,感受大腿後側的肌肉收縮,停留一下,再改成墊腳尖。過程中雙手可以平放在大腿上方。可以兩腳同時練習,也可以一次練習單腳。第5招:站姿墊單腳腳尖這個動作可以鍛鍊小腿肌肉以及大腿後側的火腿肌群。站直身,兩腳約與肩同寬。勾起左腳讓左膝蓋彎曲約90度。手輕輕扶著椅背,讓右腳腳跟離地,墊起右腳腳尖,停留一下再放下右腳。過程中左腳維持勾起90度的狀態。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如果覺得單腳練習有困難,可以先練習雙腳著地的墊腳尖。髖部動作4招方向訓練接下來的4個動作也可以叫做「髖部4部曲」,其實就是往4個方向訓練髖部,記得,髖部的穩定對膝蓋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希望減少膝蓋痛的時候,我們也要花點時間鍛鍊臀中肌、臀小肌、縫匠肌、髂徑束等圍繞在髖部附近的肌肉群。各位可以再看看「增加膝蓋穩定度,臀中肌可以這樣練」這篇了解更多。第1招:直腿外展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左腳打直往外側抬起,做外展的動作。感受髖部附近的肌肉收緊。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第2招:直腿內收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左腳打直往內側收,這個動作比較沒有那麼直覺,活動幅度會小一點點。可以慢慢用心感覺。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第3招:直腿前抬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左腳打直往前側抬起,記得要感覺大腿前側的收縮,而不是讓腳晃過來晃過去。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第4招:直腿後抬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收縮臀部肌肉,左腳打直往後側抬起。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如果膝蓋曾經受到外傷,很容易突然就腳軟,或是目前膝蓋非常痛、完全動不了、目測看來膝蓋非常腫,就先不要勉強練習。不然,都可以利用這些最簡易的活動,來增加膝蓋附近肌肉的強度。接著,如果你還想要更進一步,請看「膝蓋痛,有退化,該怎麼運動?」這篇,了解更多的運動訓練可能。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不忍了!婦膝蓋長骨刺「上廁所都痛」用它免換人工關節

不忍了!婦膝蓋長骨刺「上廁所都痛」用它免換人工關節#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一位60歲婦人,20多年來有腳拇指外翻以及扁平足宿疾,長期下來導致膝蓋也受到壓迫,不但行走困難,嚴重時甚至連想要上廁所,都得雙手撐牆、身體緩慢往下移動,才能順利坐馬桶如廁。就醫後才知道,原來膝關節已經長了骨刺。原本醫師建議她等年紀大一些再來換關節,但婦人擔心年紀大復原能力恐變差,轉而接受「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並在1年內完成雙腿細胞層片移植手術後,現在終於每天早晨可以在自家附近斜坡走道散步2、30分鐘,不用再忍痛蝸步前進。每5人就有1人關節退化!除年紀大還有這3大因素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表示,「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是利用患者自己膝蓋軟骨細胞,在體外培養成細胞層片,然後移植回患者軟骨的缺損部位。由於覆蓋在缺損部位的軟骨會持續增生,增加軟骨厚度,透過核磁共振(MRI)追蹤檢查顯示,多數患者最後可以達到和正常軟骨一樣的厚度,使患者在行動上的疼痛程度以及生活品質獲明顯改善。膝關節軟骨損傷是常見的退化性疾病,根據統計,台灣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為15%,估計全台有350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其中58歲以上長者,每5人中就有1人有關節退化問題。除了因為上了年紀導致器官退化,部分人也可能因為意外、外力、運動傷害等因素造成軟骨損傷。杜元坤指出,一般復健、口服藥或非手術治療等,僅能緩解輕度關節退化症狀,但無法治癒軟骨缺損的問題、徹底解決患者困擾。且軟骨缺損仍會隨著時間持續惡化,當膝關節軟骨嚴重缺損時,患者只能選擇傳統更換人工膝關節的治療方式。免換人工關節!僅需2次手術「軟骨可重新長出」而患者接受人工膝關節手術後,雖能正常行走、伸直、彎曲,但無法進行旋轉的關節動作,運動姿勢的靈活度也因此受限。相較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後,長回來的軟骨就如同天生的軟骨,可以應付所需要的姿勢與動作,不僅是日常動作,就連運動也不會受限。杜元坤說明,細胞層片移植手術分2階段進行,第1階段醫師會先透過關節鏡手術,從患者非負重部位軟骨採集軟骨細胞,並送到細胞製備場所,培養出片狀、柔軟的「透明」軟骨層片。經過3到4週,待細胞層片順利培養完成後,第2階段手術即將培養完成的細胞層片,移植並完全覆蓋住患者軟骨缺損部位,待4週後軟骨細胞層片穩定,就可進行漸進式運動復健。「相較於關節鏡骨髓鑽孔手術,生長出來的是沒有彈性的纖維軟骨。」杜元坤解釋:「透明軟骨才是真正健康有功能的正常軟骨。」絕大部分患者在進行軟骨移植後6個月內回復正常生活,大幅改善生活品質。除了病患主觀感受明顯進步,回復到幾乎無痛的關節活動程度。經過MRI追蹤檢查也可看到患者透明軟骨再生,且可以長回到正常軟骨厚度,部分人甚至達到完全健康膝蓋狀態。杜元坤表示,目前包括退化性關節炎、運動傷害、車禍外傷等造成的膝關節缺損,都可以接受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治療,但若是自體免疫、感染、癌症等造成的關節軟骨破壞,就不適用。未來,此項治療是否能應用在肩關節、髖關節等部位,也尚待更嚴謹的評估。

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從減肥開始「膝」望永遠在

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從減肥開始「膝」望永遠在#膝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6歲的家庭主婦張小姐,把家裡打掃得一塵不染是她每天的堅持,閒暇之餘喜歡用甜點犒賞自己,來到診間希望能緩解最近上下樓梯就抗議的膝蓋。53歲經營小生意的李先生,每天天未亮就開著卡車辛勤工作,只希望為一家遮風擋雨,沒想到踩離合器的左腳越來越痛。78歲張先生,從年輕時就是運動健將,近年來卻因為膝蓋疼痛,不再能跑步爬山,連參加國旅團時,都變成需要旁人攙扶與壓隊的那位……爬樓梯變困難、活動時出現聲響,都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警訊 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膝蓋疼痛的經驗,對於膝關節的治療印象可能還停留在「多吃維骨力,打打玻尿酸(關節注射液),等膝蓋完全壞了,再換人工膝關節」。  衛福部新營醫院骨科醫師林孝儒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意即有350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58歲以上長者,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有關節退化問題;70歲以上老人更有70%以上罹患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其中女性患者多於男性。65歲以後,女性關節退化的機率是男性的三到四倍。如果出現關節僵硬、上下樓梯或蹲跪變得困難、活動時出現聲響、關節疼痛或腫,這就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警訊了。不過不用擔心,除了不停的吃止痛藥及最終的全膝人工關節外,其實還有許多治療選項。除了不停吃止痛藥、置換全膝人工關節,你還有其他選擇 輕微的退化性關節炎可以由復健治療開始,減重是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第一步!努力減輕膝關節的負擔,減重之外也要注意少做施加大幅壓力的動作,如蹲、跪、下樓梯。另外要多訓練肌肉(特別是股四頭肌),讓外緩衝器分擔內緩衝器的工作量。第二是藥物治療,常見的有非類固醇止痛劑、肌肉鬆弛劑或是貼布,能夠有效緩解急性期症狀,但不能長時間服用。第三是注射治療,玻尿酸不僅可以補充關節液,潤滑也有消炎、止痛及抑制軟骨退化的作用。近幾年火紅的PRP增生療法,因謝淑薇、王建民、陳偉殷、NBA球星小飛俠布萊恩、高球名將老虎伍茲等名人採用而名聲大噪。將萃取血液中的生長因子直接打在受傷的地方,促進修復及生長,以再生強化取代傳統的消炎止痛,因使用自體的血液分離製成高濃度的生長因子,所以沒有排斥、傳染病或激發自身腫瘤等風險,屬於高安全性的治療方式,但不保證完全有效,治療前仍需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使用。第四是手術治療,除以高度成熟的全膝人工關節置換,還有高脛位截骨手術及單側人工關節置等選擇。 上述案例中的患者,在骨科接受治療後,都能繼續享受生活,因此不要對退化性膝關節感到恐懼或絕望,「膝望」一直都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