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製劑

幼年型風濕 生物製劑可治療

幼年型風濕 生物製劑可治療#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小孩子的成長過程,應該要快樂且開心,但是有一群小孩,卻沒有辦法像一般人一樣,快樂的成長;而這些孩子,就是罹患了「特發性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症,此病症盛行率雖不高,但是,不幸罹患此病的孩童,對於其成長的過程,無疑是蒙上了一層陰影。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俞欣慧說明,特發性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男女比例為1.7比1,常發生於16歲以下的少年兒童,平均診斷年齡為12歲,病童在早期時會有關節發炎、疼痛、腫脹、發熱等現象,且好發於大關節,發炎時間通常超過6個星期以上。由於初期症狀常會與生長期關節疼痛混淆,以致容易被忽略延遲就醫,導致眼盲、駝背,甚至關節變形,需終生倚靠輪椅活動,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遂成為影響疾病控制成效的重要關鍵。針對特發性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方式,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楊曜旭說明,目前仍以藥物治療為主,視情況搭配手術與復健。傳統治療包含「類固醇製劑」、「免疫抑制劑」等及其他「非類固醇性抗發炎劑」,但可能產生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隨著醫療逐漸進步,此病的治療方式也漸多,而目前有生物製劑可供選擇,副作用比起類固醇較不易引起,也不會影響孩童的發育情形,但是,有極低的可能性,會使潛在肺結核發病。而目前經醫師診斷病症嚴重之患者,可申請健保給付,但是未達標準者,則需自行付費。

「癬」見生機!生物製劑獲健保給付

「癬」見生機!生物製劑獲健保給付#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身體四處都是紅色斑塊且伴隨著飄散的白色碎屑,嚴重時還會有出血的狀況,恐怖的症狀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乾癬患者的心聲誰知道?相較於其他皮膚病,乾癬患者因治療時間較長且不易被治癒,導致許多病患容易放棄治療;此外,可怕的外觀常被人誤以為是傳染病,加重患者心理壓力,嘉義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紀景琪博士表示,目前已有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生物製劑可幫助患者得到良好控制,建議患者應要積極走出來接受治療,重建自信人生。患者小張在當兵時發現身體出現乾癬,全身長出紅色斑塊伴隨產生銀白色皮屑,甚至產生出血的狀況!進入職場後因公務需求穿白襯衫,結果因為乾癬使襯衫血跡斑斑,造成小張與同事相處起來心理壓力極大,不僅人際關係不好還因此丟了工作!紀景琪主任指出,傳統治療乾癬的方法有塗藥、服藥及照光治療,範圍小的病患會先使用塗藥治療,若無法得到控制,才會建議加入照光與服藥治療;但因為照光治療需要每週兩至三次、吃藥則易有嘴唇乾裂、鼻黏膜乾燥、噁心、疲倦等副作用出現,加上傳統治療對部分患者的療效並不明顯,反而加重患者身心負擔進而放棄治療。為了改善傳統治療的困擾,目前台灣已有三種生物製劑可幫助乾癬患者紓解症狀,其中,新型生物製劑在今年五月已通過健保給付。三種生物製劑在效用與機轉上也大不相同,療效方面新型生物製劑成效高達七成,較舊型生物製劑多出兩成;病人方便性而言,新型生物製劑一年只要四針,患者使用後兩週病灶會漸漸消失,舊型生物製劑會因症狀不同注射針劑的次數也不同,一年甚至需要施打104針,無疑是增加病患的不便! 紀景琪主任呼籲乾癬病患,新型生物製劑是針對中重度以上的乾癬病患使用,故健保局限制病患需以服藥或照光等傳統方式治療半年後,依然效果不佳或因傳統治療而產生併發症者,才能夠專案申請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同時提醒患者,雖然乾癬無法被治癒,但是目前已有許多新的治療方法問世,只要遵循醫囑用藥且配合醫師指示積極治療,多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擺脫乾癬的夢靨,重新擁有正常生活。圖:乾癬病患治療前後比較(左為治療前)(照片來源/紀景琪主任提供)

醫訊/乾癬福音 新型生物製劑效果佳

醫訊/乾癬福音 新型生物製劑效果佳#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身上有許多大範圍的紅色斑塊且伴隨著銀白色的屑屑、部分區塊甚至出現膿皰、流血,常被旁人認為是傳染病而不敢靠近,小吳是一名中重度乾癬病患,因乾癬症狀看起來可怕,使得小吳無法跟人群接觸而封閉自我。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皮膚科主任藍政哲呼籲,目前醫界對於乾癬的研究資訊越來越多,控制病情的機會也相對增加,乾癬病患可多留意專業醫師所提供相關衛教資訊及講座,瞭解乾癬的治療訊息,千萬不要輕易放棄治療。傳統乾癬治療可分為外擦塗藥、口服藥物及照光治療等三種,小範圍的乾癬病患可照醫囑單項使用治療,但卻常有療效不佳與時間太長的問題影響病患治療意願,如:塗藥治療對於範圍大的乾癬症狀效果較不明顯、口服藥物使用需注意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照光治療則因次數過頻繁,病患較難持之以恆。對此,藍政哲說明,目前已有針對中重度病患研發出新型生物製劑,為長期受乾癬所苦的病患帶來新的治療轉機。乾癬生物製劑有三種,五月份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生物製劑只需三個月施打一次,可減輕病患在治療過程中的身心負擔;不僅如此,新型生物製劑治療效果最好的情況可在兩個月內使病患表皮病灶完全消失!相較於傳統治療方法,其療效更為明顯,讓許多病患都能受益。但由於此藥物是針對中重度以上的乾癬病患使用,故健保局限制病患需以服藥或照光等傳統方式治療半年後,依然效果不佳或因治療而產生併發症者,才能夠申請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藍政哲呼籲病患,遵循醫囑用藥且配合醫師指示積極治療,多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擺脫乾癬的夢靨,重新擁有正常生活。同時也提醒,乾癬是一種全身慢性發炎反應,會伴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產生,所以患者最好能夠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以維護自身健康;另外,也可藉由參與相關衛教講座增加對乾癬的認識及治療。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在十月底於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舉辦「不要懷疑 話癬為夷」的乾癬衛教講座,邀請皮膚科醫師針對乾癬可能引起的問題和新型生物製劑治療做進一步說明。名稱:不要懷疑 話癬為夷時間:101年10月27日(六)下午2:00(1:30開放入場)地點:高雄市立大同醫院9樓會議室(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720號)洽詢:07-291110155轉8034大同皮膚科

乾癬非「胎哥」傳染病 生物製劑可控制病情

乾癬非「胎哥」傳染病 生物製劑可控制病情#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陳先生是一名乾癬患者,在手肘、頭皮、關節等部位出現紅色的斑塊,且斑塊上面常會有銀白色碎屑產生,常被誤認為是「胎哥」(意為骯髒)的傳染病,所以經常造成求職碰壁的問題。亞東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暨醫學美容中心主任蔡宗樺表示,乾癬是一種免疫系統導致皮膚發炎的疾病,與黴菌感染並沒有關係,無論是肌膚接觸或者是旁人碰到患者掉下來的皮屑,都沒有被傳染的問題;雖然乾癬難以根治,但患者只要配合醫師指示、積極治療,就能有效控制病情。乾癬長期以來備受誤解,旁人擔憂會被傳染,對乾癬患者避之唯恐不及,蔡宗樺主任表示,曾有病患因為乾癬問題影響求職,只好請醫師開立診斷證明書,證明乾癬不會傳染,要雇主不要擔心。事實上,乾癬為身體免疫相關疾病,並非傳染病,醫學上猜測乾癬的成因為表皮或皮下的免疫細胞過度活化,放出過多發炎因子,進而刺激表皮細胞不斷增生,造成皮膚的角質化,在斑塊上面形成銀白色碎屑,所以常被誤認為有傳染力。蔡宗樺主任解釋,目前治療乾癬的方式有四種,包含外擦藥物、口服、照光治療與生物製劑,如果是輕度乾癬病患,只需要使用外擦藥物、口服或是照光單項治療;而中重度的病患則因症狀較為嚴重,需數種方式合併使用,但常因為療效不明顯以及治療時間太長,使病患容易失去耐性而放棄治療。另外,民間也有許多偏方聲稱可以治療乾癬,蔡宗樺主任強調,治療乾癬一定要尋求正統的醫療方式,誤信偏方可能會導致病情更加嚴重。針對中重度乾癬患者的困擾,蔡宗樺主任表示,目前醫界已研發出長效型生物製劑來對抗乾癬,且於今年五月由健保局納入健保給付(健保使用前需申請通過),起始兩針後,只需每三個月固定施打一針以達到病情控制的效果,幫助中重度乾癬病患擺脫不斷塗抹、吃藥、照光治療的生活。但是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人都適合生物製劑,像是活動性肺結核與肝炎病患就需要經過評估與後續追蹤。蔡宗樺主任呼籲,乾癬不是絕症,病人只要能夠遵循醫囑用藥,配合醫師指示積極治療,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擺脫乾癬的夢靨,重新擁有正常生活。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生物製劑可望改善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生物製劑可望改善#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反應所引起的全身性發炎疾病,會破壞身體正常的關節結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病況輕微時,僅會感到局部關節僵硬疼痛,病況嚴重時,則會引起全身的關節腫痛、損壞。如果未接受治療控制病情的發展,關節會受到侵犯而逐漸變形、僵直,最後將失去活動能力。過去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標準治療藥物是使用傳統的化學抗風濕病藥物,但近年隨著醫藥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新一代的蛋白質類生物製劑也已陸續上市,對於經傳統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這些生物製劑具有相當好的療效,其特色為藥效快、藥力強及治療效果能夠持久。為嘉惠病患,目前健保已給付多種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用於治療病況相對嚴重的患者,及傳統化學抗風濕病藥物治療無效後的患者。另外如rituximab及tocilizumab,則是用於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治療無效後的病患。這些生物製劑都是注射劑,使用的劑量及頻率各有不同,醫師會依病患的嚴重程度進行調整。經健保局統計,使用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人數,在100年約5,700名,總花費16.5億元。藥品費用於100年之成長率達約22.2%,已與癌症標靶藥物之成長率21.6%相當。然而,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好處雖多,但仍有需要非常注意的副作用。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使用這類生物製劑會增加結核病感染的風險,或是造成B型、C型肝炎病毒再活化,因此使用者應該主動告知醫師自身相關的病史及用藥後的狀況,特別是現在有或曾有B型、C型肝炎,或是用藥前後出現可能感染的症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