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製劑

只是一塊乾癬?小心關節炎、心血管疾病一次爆發!

只是一塊乾癬?小心關節炎、心血管疾病一次爆發!#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前,一位五十歲男性腳趾無故腫脹,足部大拇趾腫如香腸,起初一直當作痛風治療,但幾週後症狀都未見好轉,連腳踝也腫起來,痛到不能走,直到轉診至風濕免疫科,醫師同時發現該名患者手腕關節有關節炎,且多處指甲表面有凹陷小洞病變、耳朵裡也有一小塊的皮膚乾癬,經問診及理學檢查後才確定罹患乾癬性關節炎。在使用傳統化學免疫調整藥物治療不見成效後,改申請使用生物製劑,男子病情終於得到控制。小小乾癬別忽視 關節破壞不可逆!台中榮民總醫院免疫風濕科陳怡行主任表示,乾癬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功能疾病,大約有30%的乾癬患者會併發乾癬性關節炎。乾癬不只是皮膚外觀問題,若不積極治療,患者合併心血管疾病(如腦中風、冠心症)及代謝症候群的機會也會比一般人高1.5到7倍!而且,乾癬受犯的體表面積越大、患病時間越久,風險也就越高,千萬不可輕忽!陳怡行主任解釋,關節炎就跟房子失火一樣,關節就好比房子的結構,當未被柱蝕(也就是關節發炎狀況控制良好時),其受損程度就會降低,此時房子結構穩固,使用年限可以保固終生;相反的,若是延遲治療且未妥善控制發炎,當結構被破壞,就會發生變形走位,保用年限就會大大縮短。因此,及早診斷、找到合適方法治療是很重要的。「乾癬會從受過傷或物理刺激的地方長起。」陳主任分享,臨床中曾遇見一位原是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當時症狀是下背疼痛,做了幾次脊椎矯正手術,後來在手術傷口處竟出現發現表皮有紅腫脫屑斑塊,才發現是乾癬,等到被確診時中間已落差十年。乾癬罹患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較一般人高出50%!事實上,罹患乾癬疾病愈久,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愈高。陳怡行主任表示,根據臨床資料顯示,乾癬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除了較一般人高1.5到7倍,死亡率也高出50%!換句話說,乾癬患者可能較一般人提早10年發生中風,且平均會減少5年的壽命。因此,當患者回診時,醫師主要先控制發炎為主,同時加做如紅血球沉降速率(ESR)及測量血液中的發炎指標(CRP)來評估發炎程度,並確認是否有三高等問題。 陳主任提醒,乾癬需要長期治療,除了患者本身日常生活應遠離菸酒、控制體重,遠離誘發因子外,目前健保局也有給付多種口服藥物及兩大類注射型生物製劑治療可作為選擇。他也補充,根據研究指出,接受抗腫瘤壞死因子等生物製劑治療,可改善皮膚的乾癬症狀,同時控制全身慢性發炎,進而降低病患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達到理想的疾病控制。

青壯年也動作卡卡?小心職場陷入「僵」局

青壯年也動作卡卡?小心職場陷入「僵」局#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上班坐太久,站起身活動兩下,卻發現動作卡卡,甚至出現下背部位疼痛?你很可能被「僵直性脊椎炎」上了身!僵直性脊椎炎常見症狀有「一僵、二痛、三不動」,好發於正值青壯年的男性,不僅行動力受限,就連職場也可能跟著陷入「僵」局。榮總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蔡長祐醫師表示,病友們可透過「生物製劑看診五問」與相關科醫師討論,提早並積極進行治療。上班、升遷都輪不到我?僵直性脊椎炎病友職場拉警報!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免疫疾病,好發於20-40歲青壯年男性。研究統計,有16%僵直性脊椎炎病友曾因病曠職;更有20%成病友工作權益因此受影響。病友若未能穩定控制病情,可能導致脊椎沾粘、影響行動力;且因病友正值青壯年,疾病狀況也可能連帶影響職場表現。「生物製劑看診五問」 助病友更了解安全用藥選擇蔡醫師指出,僵直性脊椎炎初期會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及免疫調節藥物,但若是中、重度的病友,則建議可使用生物製劑來治療,可以抑制體內發炎物質,延緩關節損害,避免活動受限。他也建議病友可依以下「生物製劑看診五問」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生物製劑,並呼籲病友考量施打頻率與藥物代謝速度的一體兩面性,且應注重用藥的副作用及長期使用率,才能兼顧安全性與治療效果。1)問療效:生物製劑的治療效果如何?2)問選擇:有哪些生物製劑可以選擇?3)問副作用:生物製劑治療有哪些副作用?4)問長期效果:長期使用生物製劑依舊可以維持療效嗎?5)問健保: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健保有給付嗎?可以給付多久?培養面對疾病正確心態 積極治療不卡關蔡醫師說,觀察到許多病友因為年紀輕,有時不能接受疾病或想避免承認疾病,就逃避就診、不參加衛教活動。日前有基金會打破傳統的衛教講座形式,舉辦時下風靡年輕人的「密室逃脫遊戲」,將衛教資訊融入於遊戲關卡中,寓教於樂、深受病友好評。本月12日為世界關節炎日,基金會也推出形式創新的「僵直性脊椎炎抗痛大作戰」漫畫與動畫,讓僵直性脊椎炎病友化身為漫畫中的超級英雄,一步步克服難關,也鼓勵病友積極治療不放棄,找回自己的生活品質,免於陷入職場僵局。「僵直性脊椎炎抗痛大作戰」: http://asfighting.tw/

兩週一次生物製劑 助乾癬患者清爽一夏

兩週一次生物製劑 助乾癬患者清爽一夏#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氣候悶熱,常苦了乾癬患者,因全身皮膚紅斑遍佈、脫屑不斷,出門總是長袖長褲包得密不透風深怕被看見,皮膚長時間處在密不透風的環境下,往往使得患部更紅更癢。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皮膚科陳盈君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的發炎疾病,目前形成原因不明,多與後天環境、壓力及免疫系統有關。常見的皮膚表現為界線分明的塊狀紅斑與銀白皮屑。病灶好發於身體易摩擦處如手肘、 膝蓋等處,但全身皮膚包括頭皮都有可能會長出乾癬病灶,若因穿著長袖長褲讓皮膚處在悶熱環境下,恐使癢感及皮膚紅腫加速惡化。乾癬恐引心血管疾病纏身 兩週一次生物製劑逃脫「癬」境陳盈君醫師指出,除了皮膚上的乾癬症狀,若缺乏用藥控制的重度乾癬患者,出現肥胖或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遠高出一般健康民眾的2倍之多,此乃因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下,容易合併新陳代謝及心血管系統等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心肌梗塞等,此外,若疏忽乾癬的症狀控制,也可能合併關節發炎,時間久了甚至會造成不可逆的關節變形,不可不慎。乾癬治療上會先以局部外用藥膏如類固醇、A酸、維他命D衍生物,或照光治療,若症狀難控制會考慮生物製劑等療法。陳盈君醫師表示,目前生物製劑最常見的為腫瘤壞死因子(TNF-α)抗體研發而成,研究指出,藉由兩週施打一次生物製劑可幫助改善皮膚的乾癬症狀,並保護看不見的關節破壞。健保署自2015年4月1日起公告,乾癬生物製劑的給付期限從原本的6個月延長至2年,隨著治療給付時間延長,治療目標也應從只重視皮膚改善效果,開始與醫師討論如何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以達到理想的疾病控制。陳盈君醫師提醒,乾癬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使皮膚保持通風外,並鼓勵可適度外出曬太陽,正常生活作息,紓解壓力,搭配醫師指令定時治療及回診,讓夏天不必再遮遮掩掩,至游泳池或海邊戲水也不再遙不可及。

寒冬季節冷颼颼!生物製劑能控制嚴重型氣喘發作

寒冬季節冷颼颼!生物製劑能控制嚴重型氣喘發作#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寒冬來襲,對原本就有過敏體質的人來說是一大考驗,咳嗽、皮膚癢、鼻水直流等與感冒類似的過敏症狀相繼報到。醫師提醒,冬天氣候變化劇烈,早晚溫差大,氣喘患者,如果平日沒有做好保養與控制,就容易在天冷時發作,成為急診室的常客。振興醫院呼吸治療科主任陶啟偉指出,誘發氣喘的原因很多,包括冬天溫度降低,加上寒流來襲前常伴隨著霾害,空氣中懸浮粒子多;再者空氣濕度低,乾冷的空氣就容易誘發氣喘發作。尤其,冬季又是流行性感冒的季節,不小心被病毒感染,也會加重肺部發炎反應,令氣喘更嚴重。只是,當有咳嗽發生時,事實上,氣喘與感冒,很難區分的清楚,陶醫師表示,氣喘的典型症狀除了會喘、胸悶及呼吸困難外,最明顯且常見的症狀就是咳嗽,他說明:「通常即使是流行性感冒,症狀也不會超過7至10天,且會逐漸趨緩,如果胸悶咳嗽症狀持續超過3周,且連夜間都咳,就要高度懷疑是氣喘發作。」長期控制與保養 是控制氣喘不二法門氣喘屬於慢性疾病,需要長期保養與控制才能讓趨緩,因此,長期必須使用保養藥物並持續追蹤,讓過敏性發炎反應處於風平浪靜的狀況。目前治療氣喘的一線用藥以吸入性類固醇為主,但氣喘患者對長期使用類固醇始終有迷思,陶啟偉醫師認為,發展已經超過30年的吸入性類固醇,屬於相對較低生理劑量,不僅直接作用於肺部,全身性的副作用也低,故可用於2歲以上孩童及孕婦,只要遵照醫囑使用,安全性無虞。對於已進階使用高劑量吸入性類固醇仍無效的嚴重型氣喘患者,則可考慮同時併用抗過敏免疫球蛋白(IgE)生物製劑,一個月需注射1次可改善嚴重過敏症狀與急性惡化,陶醫師表示:「臨床上,使用生物製劑患者,除了對氣喘的控制外,也對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等異位性反應有效。」國外研究也發現,使用生物製劑的過敏患者,可將類固醇藥物減半使用,且有助於改善氣喘控制,目前是控制嚴重型過敏性氣喘不錯的選擇。無論如何,氣喘無法透過藥物徹底根除,但積極處理發炎症狀,能將傷害降到最低,陶醫師提醒,要降低氣喘發作,除了長期使用藥物保養外,平日也需做好日常保養,例如控制室內溼度在50-55度之間、咽喉頸部做好保暖、寒流來時減少戶外活動、霾害季節密閉門窗,同時也要多喝水、少吃糖,才能有效減緩氣喘的發作。

行動慢半拍竟變脊椎沾粘?勿輕忽僵直性脊椎炎治療!

行動慢半拍竟變脊椎沾粘?勿輕忽僵直性脊椎炎治療!#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年輕男性,由於該疾病無法被治癒,且會伴隨及影響一生,因此常有患者消極面對治療,導致病情惡化!臺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洪維廷醫師分享,曾碰過一對兄弟先後被診斷為僵直性脊椎炎,其中,弟弟剛開始是下背痛、影響行動力,利用消炎止痛藥緩解,卻因為沒有定期服藥,最後連口服藥物也無法緩解疼痛,甚至還出現脊椎沾粘、虹彩炎等問題。下背痛、晨間僵硬、像「木頭人」動彈不得?恐患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剛開始的症狀是下背痛,伴隨著晨間僵硬的問題;當患者固定一個姿勢太久,要開始活動的時候,會發現身體一時之間如「木頭人」般僵硬得無法動彈,當病情惡化到一種程度時,眼睛還會出現虹彩炎、畏光、脊椎沾黏等狀況。醫師提醒,假使不積極治療,當關節處沾黏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時,在脖子、胸、腰的脊椎關節更難以動彈,還可能因為突然的外力撞擊導致骨折的發生。止痛藥、口服藥劑無法緩解發炎時 考量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在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上,過去常見使用消炎止痛藥或口服藥來做控制。洪維廷醫師強調,除了早期診斷及積極復健運動外,假使止痛藥、口服藥劑無法緩解患者的病情時,經醫師評估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來治療。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針對風濕免疫疾病病友,及部分該科別醫師進行用藥調查,發現患者最關心生物製劑以下5種面向,建議可依此與醫師進行討論,選擇合適的生物製劑。1)問療效/每種生物製劑的治療都有一定成效,且各有各的特色,需與醫師進行討論評估。2)問種類/了解所有的種類,才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生物製劑。3)問副作用/了解各種生物製劑的副作用,才能預先做好副作用管理。雖然生物製劑能夠抑制體內發炎反應,但另一方面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尤其是結核病感染。臨床發現曾經感染過結核病的患者,再次復發的可能性比較高;此外,B肝患者或帶原者也需要在用藥前先做評估。4)問長期效果/僵直性脊椎炎是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治療才能穩定控制病情。5)問健保/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有相關規範,需要事先詢問醫護人員。積極治療 控制率高最後,洪醫師呼籲,僵直性脊椎炎不像以前是非常難控制的疾病,只要患者積極配合治療,配合度高,加上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控制的成效都不錯,切勿失去信心,應積極治療來穩定病情。另外,假使患者想要透過運動來緩解症狀,建議能夠做些背部伸展的運動,但要避免高衝擊量如羽球或是籃球等運動;假使身體有不適的症狀,應降低強度,同時尋求醫師或專業健身教練的幫助。

類風溼性關節炎疼痛難捉摸 醫:天冷更加劇

類風溼性關節炎疼痛難捉摸 醫:天冷更加劇#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張太太是一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症狀時好時壞,最近冬天氣溫變化大,關節疼痛的現象更是明顯,只能趕緊求助醫師。高雄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胡瑞潔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長時間積極治療,臨床上看到很多病患常常不按照醫囑、隨意減藥與停藥,再加上現在冬天氣候寒冷,關節因血液循環差,不舒服的情況更容易加劇,此時求診的病患也就明顯增加。類風溼性關節炎症狀未控制好 關節恐變形事實上,類風溼性關節炎屬於僅能控制、緩解,卻無法被治癒的疾病,類似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要長期追蹤與服藥,病況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根據臨床統計,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大約半年才能看到效果,因此,當碰上病患配合度不高、不按照醫囑接受治療,病況時好時壞的例子就很常見。胡瑞潔醫師提醒,若不趁早加以控制,未來關節恐會面臨破壞、變形等嚴重情況。生物製劑每月一針 減輕病患負擔「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可分為傳統治療及生物製劑,當傳統治療無效時,患者也可以考慮申請生物製劑注射法。」胡瑞潔醫師指出,目前生物製劑可分為每月1針、每周1~2針,以及兩星期1針等藥劑,會依患者注射反應而給予不同的治療建議,其中,生物製劑類似標靶治療,藥物可專一性阻斷某個細胞激素作用點,比起傳統治療,生物製劑的療效較明顯。以目前在使用經驗觀察,一個月1針方便省時,也不會造成病患額外的負擔。軟骨2年內即被破壞 積極治療防關節變形「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目的,就是要防止關節的破壞與變形。」胡醫師提醒,很多人嫌施打麻煩、或是短時間不見成效,就放棄治療,但他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在2年內關節軟骨與骨頭就會被破壞,而積極治療可以避免關節破壞與變形,且大部分患者在半年內都會得到良好的控制。同時提醒患者,一般在急性疼痛時要多加休息,當使用藥物緩解關節發炎時,就需要做適當的運動,如:游泳或散步,幫助關節強化周邊的肌肉,才不會影響後續治療成效。

不只外觀問題!10個的手掌面積就已是中重度乾癬

不只外觀問題!10個的手掌面積就已是中重度乾癬#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小基(化名)是一名乾癬患者,正值青壯年的他,因為乾癬問題,舉凡他走過或坐過的地方,都會像下雪般飄下層層皮屑,除了生理的皮膚紅腫裂痛外,最讓小基難過的是,因外觀問題常常被同事排擠,找工作也不順利,讓他羞愧的不敢出門。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林尚宏醫師表示,一般人以為乾癬應該純粹是外觀問題,但其實乾癬是一種全身性的發炎疾病,只要身體病灶達10個手掌面積,就可能屬於中重度乾癬,可輕忽不得。乾癬易發展成心腦血管疾病、腦中風、三高等問題林尚宏醫師進一步說明,乾癬是一種全身性的發炎疾病,每個人發病位置都不相同,有些人可能從頭部開始表現,有些人則從手部開始脫屑,但只要身體出現的病徵有達到10個手掌大,就可能屬於中重度乾癬。此外,乾癬患者若控制不好時,因皮膚發炎時會分泌發炎激素,這些激素沿著血管會擴展到全身,容易發展成心腦血管疾病、腦中風、三高等問題。乾癬造成患者的生、心理負擔「症狀多嚴重的患者需要接受治療?」林醫師說明,只要發現皮膚上有紅腫裂痛,伴隨脫屑的症狀,就該接受治療了。他解釋,像乾癬這種疾病,除了生理上的乾癢、不舒服,有些人甚至因皮膚裂痛,而不敢碰水或洗澡;此外,心理上的負擔也會很大,因身體常常飄下像雪花的脫屑,擔心會引來別人異樣眼光,患者出門的意願就降低,造成社交上面的障礙。因此建議民眾,只要發現自己的皮膚有脫屑問題,就應儘早就醫治療。傳統外用藥、照光、口服免疫製劑,與生物製劑有何不同?乾癬的治療方式目前可分為傳統的外用藥、照光治療、口服免疫製劑及近期的生物製劑治療。林尚宏醫師解釋,外用藥治療適合乾癬範圍比較小,屬於輕度的患者;若乾癬面積較大,可加上照光治療;若以上兩種方式都無法改善症狀時,這時就會建議口服免疫製劑,例如口服A酸等,但需要醫師指示下服用,以避免副作用。而生物製劑是專一性更高的治療方式,能更精準地抑制乾癬的發炎反應。林醫師提醒乾癬患者,若傳統治療方式都沒有效果時,目前健保可給付生物製劑。但由於藥物的價格較高,患者需要符合健保給付的條件、包括使用過一種照光治療、使用過至少兩種口服藥物治療,個別都有三個月的治療歷程,且發現無效或無法耐受,才可以經過事前審查使用。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有三種,短效的包括一週施打兩次、或兩週施打一次,長效的則是六個月內施打三針。案例中的小基,在醫師的建議下,開始接受生物製劑的治療,約2個月後,病情逐漸獲得改善,林醫師呼籲患者治療前可先與醫師進行討論,了解治療流程與策略,過程必須持續治療,勿輕易放棄,才能改善外在的皮膚病灶、以及降低體內的共病風險。

30%乾癬患者併發關節炎 恐致變形活動受限

30%乾癬患者併發關節炎 恐致變形活動受限#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舉凡走過或坐過之處都飄下像雪花般的層層皮屑,乾癬患者除了要忍受生理上的紅腫裂痛,及承受心理的負擔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魏正宗主任表示,乾癬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的慢性疾病,大約有30%的乾癬患者會合併出現乾癬關節炎的問題,若不積極治療,恐會導致關節的破壞與變形,嚴重影響生活能力。乾癬性關節炎V.S.一般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與一般關節炎有何不同?」魏主任說明,乾癬性關節炎與一般關節炎的疼痛表現差不多,因此容易被誤診為一般的痛風、關節炎,或是普通的運動傷害。事實上,乾癬性關節炎症狀表現方式就是多處關節或脊椎的腫痛,伴隨著關節晨間僵硬,但若合併皮膚的乾癬問題,就應懷疑是乾癬所導致的關節炎,應立即至風濕免疫科就診。魏正宗主任解釋,乾癬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功能疾病,大約有30%的病患會併發關節炎,臨床上發現好發在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男女比率為2比1;此外,有家族遺傳,或僵直性脊椎炎的病患也容易出現。值得注意的是,乾癬不只是外觀或皮膚的疼痛,若不積極治療,恐會造成全身性的併發症,諸如:關節破壞、關節變形、代謝症候群、高尿酸血症等等問題;尤其是關節的破壞或變形,患者連一般的生活能力都可能會受限。生物製劑治療乾癬性關節炎顯著療效可到7成「乾癬性關節炎可以痊癒嗎?」魏正宗主任說明,乾癬性關節炎屬於慢性的免疫系統疾病,目前無法根治,必須長期追蹤治療。在治療的選擇上,除了傳統的免疫調節的藥物外,針對傳統口服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現行還有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就好比是一個導彈,藥劑避開傷害正常細胞,僅針對特殊細胞進行作用,以長效型生物製劑為例,臨床施打療程大約1~2個月,75%以上的患者會有顯著改善,比起過去單用外用藥膏或口服藥物的3~5成,生物製劑有效率可達到8、9成。病情符合規定 則可申請健保給付目前健保給付治療乾癬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有三種,從每週施打兩次的短效型,到每月施打一次的長效型,病友們只要符合給付規範,都可申請使用。魏主任表示,若沒有符合給付規範,患者仍然可以自費治療。魏主任同時呼籲患者,若發現有乾癬合併關節炎的症狀,應立即就診,避免加重病情影響自身生活能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