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製劑

10萬類風濕性關節炎 3成苦於共病

10萬類風濕性關節炎 3成苦於共病#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主因免疫系統異常,導致關節發熱、腫脹,疼痛,還有許多併發症。一名40歲女性糖尿病多年,近年來血糖控制不佳,不論藥物及飲食如何調整,血糖就是居高不下,且四肢關節漸漸出現腫脹及疼痛,早上僵硬嚴重,關節活動不順還開始變形,甚至無法吃飯、開門,連看診都需人攙扶,才發現是類風濕關節炎作怪。壢新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楊宗翰醫師表示,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國內約有十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當中約二到三成合併一種以上共病,包含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必需同時併用的口服藥物較多,嚴重影響用藥遵從性。事實上,RA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好,身體長期發炎,就像糖尿病一樣,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容易心血管硬化。楊宗翰醫師指出,臨床研究發現約5成的RA患者最後是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千萬不要掉以輕心!一線藥物治療不佳 3-6個月後生物製劑接續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線治療以調節藥物為主,疼痛嚴重時會併用消炎藥及類固醇。健保規定,若經傳統藥物治療三至六個月無效,可申請生物製劑接續治療。該名女性患者以生物製劑合併治療三週後,發炎指數從原先破百降至正常,三個月後過高的血糖也大幅改善,之後逐漸減藥,原本以為要打一輩子的胰島素,居然也可以停用,生活也恢復自理。患者福音! 新型生物製劑可單獨使用目前已有單獨治療的生物製劑可供患者選擇。楊宗翰醫師指出,新型生物製劑是透過阻斷介白質(IL-6)與受體的結合,可有效抑制發炎。此類生物製劑單獨或合併一線藥物的治療效果相近,對同時需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來說,避免因用藥不規則而導致病情惡化,亦是一種選擇。關節晨僵、腫痛逾兩週 應掛免疫風濕科診治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與其他的關節疾病混淆,民眾要如何自我察覺?楊宗翰醫師說,當關節腫痛超過兩週、休息或治療後未見改善,且關節疼痛及僵硬的現象在早晨較嚴重,就要懷疑可能是發炎性關節炎(如:RA),應儘速至免疫風濕科就診,透過抽血、超音波等方式確認。楊醫師也分享,近期有一位60歲男性患者,十年前就因為關節問題就診,卻被當成扭傷治療導致病情延誤,直到症狀嚴重且關節變形,才經過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呼籲民眾,經過積極治療,多數RA患者都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但若是拖延或擅自停藥,不止是關節變形,心血管疾病及血管硬化的風險增加,不可不慎!(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乾癬痛癢難忍 生物製劑降併發症機率

乾癬痛癢難忍 生物製劑降併發症機率#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林奐妤/綜合報導)30歲的魏先生之前當兵訓練時發覺頭皮有屑,起初以為只是頭皮屑,但刮掉後又再長出來,1個月後下部隊因壓力大,全身軀幹四肢皮膚病灶迅速出現,尤其冬天乾燥更癢,甚至皮膚會龜裂出血。魏先生更換數種治療效果都不佳,包括中藥、秘方都沒效,自己都想放棄。後來病灶越來越劇烈,皮膚每天都在流血,拖下衣服就看到明顯病灶。魏先生經太太鼓勵建議至大醫院皮膚科就診。一開始接受口服藥治療,2、3個月都沒有效,後來每週到醫院接受照光治療,而後新一代生物製劑健保給付,目前已經100%改善。乾癬可能導致關節炎、心肌梗塞、腦中風等併發症炎炎夏日穿上短袖短褲好消暑,到游泳池海邊戲水更是透心涼,不過卻是乾癬病人過不了的心理關卡。不管天氣再怎麼炎熱,重度乾癬病友千篇一律的造型就是長袖加長褲,雖然乾癬病友的心裡苦,可是來自週遭異樣的眼光更令人難以忍受。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林旻憲說明,乾癬是一個免疫功能失調的皮膚慢性病,乾癬病人比起一般人有更高的機會罹患關節炎、眼睛發炎、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的嚴重併發症;進一步研究證實,積極接受治療並獲得有效控制的乾癬病人,未來也會大幅降低出現上述併發症的風險。生物製劑治療重度乾癬乾癬症狀輕微者,可單以藥膏治療,嚴重者則可搭配紫外線光療、口服藥物或是使用生物製劑治療。醫師在特定的條件下可使用生物製劑治療重度乾癬,並協助重度病人提升改善程度達到傳統治療難以企及的改善程度。近幾年國內外的皮膚科醫師一肩扛下傳遞乾癬新知的社會責任,有越來越多的乾癬病人已經了解乾癬不只是皮膚病,治療乾癬也不只是為了皮膚美觀。林旻憲醫師鼓勵乾癬病人主動與醫師溝通討論,設定好治療目標之後並積極接受治療,不僅可以早日恢復皮膚健康,提高生活品質,為自己活出信心,也為身邊所有關心您的人而努力。

患乾癬後5至10年 關節炎恐找上門

患乾癬後5至10年 關節炎恐找上門#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9歲的園藝造景大師乃先生,15年來深受乾癬困擾。某天發現頭皮屑大量增加,蔓延到身體四肢、屁股脫屑,連生殖器也遭殃。夏天不敢穿短袖,也不敢去游泳。乃先生曾一度喪失自信,到大醫院就診,才發現是乾癬合併乾癬性關節炎所致。乾癬性關節炎 患乾癬後5至10年易發生乾癬又稱牛皮癬或魚鱗癬,身體皮膚會出現斑塊、紅疹合併脫屑。使患者減少平時運動與社交活動,甚至逐漸影響心理層面,造成自卑、畏縮。許多人以為乾癬只有藥膏、照光治療或可怕的類固醇治療,治療效果不佳時,便求助中醫或民俗療法,但是效果依然不好,到最後便放棄治療。烏日林新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剛民說明,乾癬性關節炎常常發生在出現罹患乾癬後的5至10年,乾癬如果合併出現關節炎,會讓人覺得關節腫痛。常常被誤認為痛風性關節炎,倘若沒有及時就醫檢查,容易延誤就醫,導致不良於行,生活無法自理,甚至關節變形,到時已後悔莫及。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 改善乾癬性關節炎林剛民主任表示,關節炎發生在脊椎會產生背痛,發生在腳踝、膝關節會不良於行,甚至誤認為痛風,也會影響到手指、腳趾、手腕、手肘、肩頸的關節。乾癬的診斷有賴於過敏風濕免疫專科醫師專業,難以區別的皮膚病可以做微型皮膚切片確診。乾癬性關節炎的診斷,則可以使用抽血及關節超音波來輔助。目前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的最新療法,是使用口服的免疫調節劑與注射式的生物製劑來治療,治療效果遠遠超越傳統治療方式,短期間內即可非常明顯改善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並且大大減少藥物副作用。為避免乾癬影響到生活與日常工作,更會造成疼痛不適,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治療,避免演變成乾癬性關節炎。

乾癬患者福音 生物製劑緩病徵

乾癬患者福音 生物製劑緩病徵#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4歲的陳先生,罹患乾癬長達27年,曾跑遍許多醫院,甚至誤信偏方,將辛辣物塗抹於患部,仍不見成效。至大醫院求診後,以生物製劑治療,並且改善作息,第1次注射後15天內病況獲得大幅度改善,外觀看不出是一名乾癬病友。乾癬與體質、環境相關 不具傳染性陳先生表示,冬天發病時,嚴重到會布滿全身,每天身後皮屑可達1個畚箕這麼多。前往業主家從事木工裝潢施工時,部分業主看到他的皮膚,便向公司要求將他撤換,影響生計。依據統計,台灣乾癬病患約10萬人,患者以男性居多。雙和醫院皮膚科主任李婉若醫師指出,多數民眾對乾癬的理解有誤,其實乾癬與一般認知的癬大不相同,非黴菌感染,是特殊的慢性發炎性皮膚病,與本身體質、外在環境息息相關,外觀看起來雖可怕,卻不具傳染性。生物製劑適用療效不佳者 效果達7成李婉若醫師表示,乾癬症無法治癒,控制病症,依病況調整治療。輕度使用外用藥膏,中重度可使用口服藥物、照光治療。若治療效果不佳、無法承受副作用的病患,可評估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的注射效果可達70%,療程中透過皮膚科醫密切監控血液、肝腎功能,調整注射期,確保安全病友安全用藥。李婉若醫師指出,乾癬不是絕症,醫病團結,積極持續治療。遵照醫囑控制生活作息、減少壓力、控制體重、戒菸、戒酒、避免食補,更要避免食用宣稱提升免疫功能的保健食品。另外李婉若醫師提醒,民眾只要符合健保公告之條件,並經健保事前審查通過,即可使用健保生物製劑。

躺著也像火在燒 健保斷藥壓垮乾癬患者

躺著也像火在燒 健保斷藥壓垮乾癬患者#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阿美26歲得到乾癬,為她的人生注入黑暗。不僅需要面對外人異樣眼光,家人的態度更讓她受傷。向家人解釋病況好幾遍,還是無法溝通,長輩甚至堅持用偏方治療,卻只迎來惡化的病情,讓她總活在痛苦裡。生物製劑效用高 卻受健保嚴格限制乾癬病史長達20年的潘小姐,無論站、坐、躺,都像全身火在燒又痛又癢,生活品質很差。每年自費40萬元的生物製劑,薪水幾乎都用在藥費上。雖然用藥之後症狀就退了,但無法申請健保給付,只好繼續自費到現在。潘小姐說,這對一般上班族來說負擔很大,對中重度乾癬病患,健保給付限制很嚴格。台灣乾癬協會秘書長王雅馨表示,近年來,因為生物製劑療法出現,明顯改善乾癬患者的病灶。但美中不足的是,病友們常會面臨健保給付斷藥的情況,對病友的身心真的是一項極嚴峻的考驗及煎熬。政府應設配套措施 減乾癬病患經濟負擔以往對於乾癬病友,多著重疾病治療,鮮少聚焦於政策對於病友的不友善情形和衝擊。然而對乾癬病友來說,台灣實須建構一個全面性的社會及國家政策防護網、才能對病友的辛苦處遇做全方位的照顧。阿美和潘小姐的例子只是乾癬個案的冰山一角,冰山底下還有更廣大的病友需要被關懷及扶持。王雅馨秘書長表示,好發於青壯年時期的乾癬,若妥適的給予治療,勢必會對國家的整體生產力及競爭力帶來非常正面的助益。

乾癬合併關節炎 手指腫成香腸手

乾癬合併關節炎 手指腫成香腸手#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乾癬不只是皮膚症狀,若出現指甲、關節疼痛腫脹現象時,恐已演變為乾癬性關節炎!臨床一位40歲女性,因皮膚出現乾癬症狀四處求診達6~7年,卻無法有效控制,之後更陸續出現指甲斷裂、關節腫脹疼痛等症狀,手指更腫如香腸手,苦不堪言。到風濕免疫科就診時,皮膚甚至出現水泡感染而緊急住院治療,經過生物製劑治療1年後,皮膚症狀已經減緩,關節疼痛、腫脹情況也已逐漸緩解,出院後她大嘆「原來罹患乾癬真的不能大意!」。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林聖閎醫師指出,有6成乾癬性關節炎患者會先出現皮膚症狀,2~3年內會產生指甲病變,若不及時治療,10年內就會出現關節炎症狀,他表示許多乾癬患者會忽略指甲與關節問題,導致終身關節變形。乾癬患者出現皮膚外等病徵 應警覺是否罹患乾癬性關節炎林聖閎醫師解釋,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最大的差別,在於是否侵犯遠端指關節處,於韌帶附著於骨頭的附著點產生發炎現象,這是診斷上最典型的判斷依據。而根據國際乾癬聯盟IFPA最新發表的資料顯示,有5成的乾癬患者其實是乾癬性關節炎的潛在患者,卻未被診斷出使得病情加劇,因此,若有乾癬症狀同時又有指甲病變、或關節疼痛等現象時,就要高度警覺。門診也發現,許多已有皮膚、指甲出現嚴重乾癬症狀的患者,多只使用外用藥物治療皮膚問題,已持續使用乾癬用藥達6~7年,直到關節疼痛難耐時,才驚覺是乾癬性關節炎。所幸,如今已可藉由2週施打1次以抗腫瘤壞死因子抗體研發而成的生物製劑,有助改善皮膚狀況、紓緩關節疼痛腫脹,同時也可降低乾癬患者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乾癬共病多 及早治療為對策由於乾癬屬於全身性的發炎病變,對心血管、膽固醇、動脈硬化等代謝性疾病影響大,若不積極治療,不但會造成關節永久損傷外,甚至會有心血管等共病的隱憂。因此,林聖閎醫師提醒,在治療乾癬的同時也須配合正常作息,並要戒菸以免誘發皮膚症狀、少喝碳酸飲料避免日後共病產生,更要留意不抓破皮疹以免感染、多做關節運動避免僵硬等,與疾病和平共處。

紫外線忽強忽弱 乾癬症狀恐加劇

紫外線忽強忽弱 乾癬症狀恐加劇#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烈陽高照,一般乾癬患者在陽光照射下,症狀可得到改善,但若是戶外紫外線忽強忽弱時,反而可能造成乾癬發作,亞東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王淑惠醫師說,紫外線與人體的情緒壓力反應接近,一旦壓力過大,抗壓性低的患者就會導致症狀加劇,輕忽不得。中重度乾癬患者心血管疾病風險高 不可不慎 乾癬屬於全身性的慢性發炎疾病,臨床認為與後天環境、壓力有關,症狀多以紅斑、發癢、表皮增厚及脫屑為主。研究顯示,中重度乾癬患者出現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兩倍之多。王淑惠醫師解釋,身體質量指數(BMI)較高的乾癬患者,其症狀也較嚴重,這是因脂肪組織會分泌包括腫瘤壞子因子與介白素等激素,吸引白血球附著在血管內皮,進而破壞血管組織,促使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增高,導致高血脂;另一方面也會增加胰島素抗性,產生高血糖,王淑惠醫師表示這些都是動脈硬化的前驅反應,容易出現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需長期治療。乾癬治療選擇多 副作用少成為用藥關鍵目前乾癬治療藥物主要包括MTX、環孢黴素及維生素A酸等,並搭配照光治療。然而,MTX具肝毒性,有造成骨髓抑制的風險,而長期使用環孢黴素可能產生具腎毒性,維生素A酸則可能影響血脂或肝功能、令黏膜皮膚乾燥,且值生育期婦女不建議使用。王淑惠醫師表示,如今市面上也有腫瘤壞子因子(TNF-α)抗體研發而成的生物製劑,作用於阻斷造成乾癬發炎的腫瘤壞死因子與介白素,對肝腎負擔較小,透過兩週一次的治療,來改善皮膚乾癬症狀。門診間就有女性患者,因額頭長滿乾癬,需以瀏海蓋住額頭才能示人,治療時因要準備懷孕無法使用A酸,且在使用MTX及環孢黴素加上照光三個月後,仍不見改善;後來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半年後,額頭的乾癬漸漸退去,如今只需遵循日常生活醫囑,與使用外用藥物搭配控制。乾癬長期治療目標 首要學會與疾病和平相處王淑惠醫師建議,乾癬患者平日應注重日常保養,如適度紓壓、悶熱的天氣,最好穿著寬鬆棉質的衣物,不可亂投藥,以免讓病情更嚴重。中重度乾癬患者,應與醫師討論長期的治療目標,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患機率,才可與乾癬和平共處。

驚「癬」!頭皮屑滿天飛 原是乾癬惹的禍

驚「癬」!頭皮屑滿天飛 原是乾癬惹的禍#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四月正值季節交替之際,氣溫變化大易導致頭皮代謝異常,容易有頭皮癢且頭皮屑變多的現象。患者王小姐近日發現頭皮屑莫名爆量,走到哪裡,屑就掉到哪裡,還發紅發癢呈現片狀一大片一大片的掉落,造成生活上的困擾。經就醫檢查才發現,原來不是頭皮屑在作怪,而是有嚴重的頭皮乾癬。台北榮總皮膚部主任張雲亭提醒,一般人以為頭皮屑變多是脂漏性濕疹所導致,其實還有可能是乾癬的初期表現! 乾癬疾病共病多 患者應及早就醫治療乾癬是一種全身性的發炎性疾病,但以皮膚症狀為多,如果是在壓力大或季節更換期,發現有頭皮癢且頭皮屑增多的現象,且伴隨有紅色斑塊、皮膚明顯隆起,或者在四肢關節出現腫脹疼痛、指甲凹陷等,臨床上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就會評估可能為乾癬患者,治療上除了治療皮膚症狀外,也會考量是否併有新陳代謝或心血管系統方面的慢性疾病,一併治療。張醫師表示,乾癬之所以會與心血管疾病有關連,主要是致病因子與細胞激素有關,這種細胞激素會導致全身性的發炎反應。從國內的研究資料可發現,同年齡相比,有乾癬症狀者,同時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症狀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出兩倍,必須長期治療才能得到控制。積極治療 乾癬患者重拾幸福人生傳統治療乾癬的方式是以免疫製劑、維他命A酸等用藥,但免疫製劑可能傷及肝、腎,或讓血球降低;而維他命A酸則易致使不孕、皮膚乾裂、血脂肪或有讓肝功能不正常的疑慮。「患者若對傳統用藥效果不理想時,建議可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TNF-α)抗體所研發而成的生物製劑,可降低傳統用藥的副作用,效果也比較好。」研究指出,抗腫瘤壞死因子可降低乾癬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藉由兩周施打一次,也可改善皮膚的乾癬症狀,張醫師說,目前在國內健保規範中,生物製劑的治療給付時間已延長為兩年,且必須在傳統用藥無效後才可使用,不過,若不考量經濟因素,及早用藥可大幅改善乾癬及關節侵犯症狀。從臨床上來看,約有八成患者表示滿意,可回歸正常社會功能,提高自信心。他強調,乾癬是不容易斷根的疾病,即使經醫師評估可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平日也應保持生活作息的正常、放鬆情緒、且配合定期回診,才能達到最理想的疾病控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