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

天天洗頭會禿頭?7大掉髮迷思報你知

天天洗頭會禿頭?7大掉髮迷思報你知#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雖然說「十個禿子九個富」,但男人們仍無可避免害怕掉髮,「禿頭」更是大大損傷了男人的自信。據統計,國內上百萬名男性有雄性禿困擾,就連不少女性也為禿頭所苦。皮膚科醫師劉權毅建議,一天掉髮應少於100~150根,如一天大於150根,或短時間急速掉髮、局部塊狀落髮,應及早前往皮膚科就診治療。為改善禿頭問題,市面上流傳許多偏方,像是用避孕藥洗頭來增髮,或是用沙拉油來滋養頭髮,以上偏方不僅浪費你的荷包,且容易引起副作用,導致毛囊炎等頭皮問題。皮膚科醫師劉權毅表示,市面上亦有流傳,頭皮發炎須用生薑、米酒、鹽巴來殺菌,甚至以為頭皮老化,須進行剝頭皮生髮手術,以上偏方皆是無稽之談,不僅傷害皮膚,迫使掉髮問題更嚴重。髮線上移、變細、變疏 引發禿頭危機一般來說禿頭分成多種,包括雄性禿、休止期掉髮、圓禿、疤痕禿等。皮膚科醫師劉權毅建議,治療禿頭前,須先視自己的掉髮疾病而定,像是雄性禿,就須靠內服或外用藥物、植髮、生長因子導入、光療;圓禿則靠內服、外用或注射,甚至冷凍;休止期掉髮應先排除體內疾病,像是內分泌失調、營養失衡、中毒問題;疤痕禿則須植髮、切除。劉權毅醫師強調,一般民眾不清楚掉髮究竟到何種程度就該有禿頭的危機意識,一般來說,髮線開始上移、變細、變疏、甚至每日大量落髮、就須找專業的皮膚科醫師諮詢。頭髮生長的重要關鍵:毛囊健康至於該如何減少掉髮危機?劉權毅醫師強調,掉髮往往都是頭皮不清潔,導致毛囊阻塞,所以擁有健康的毛囊絕對是幫助頭髮生長的重要關鍵。挑選洗髮精應以洗淨為原則,建議1~2天洗一次、老人家3~4天洗一次,以免頭皮過乾發癢;另外須減少染燙、適度護髮及按摩,保護頭皮健康;個人生理部分,日常作息須正常、飲食均衡等都是正確的衛教觀念。消除疑慮 掉髮7大迷思Q&AQ:天天洗頭會禿頭?A:不會,建議1~2天洗一次、老人家3~4天洗一次,以免頭皮過乾發癢Q:常戴帽子會長不出頭髮?A:不會,但悶熱會造成毛囊發炎甚至感染化膿則會掉髮Q:常梳頭導致掉髮?A:適度力道不會,甚至有助減少毛髮打結Q:頭皮太油易掉髮?A:須就醫瞭解為何出油,若出油是因脂漏性皮膚炎或毛囊炎,則可能會掉髮Q:雄性禿是男人專利,女人不會有?A:女生也會,通常男女比例10:1Q:酸雨會導致雄性禿?A:無根據,但大量暴露且長時間停留在頭皮可能會引起刺激性皮膚炎Q:洗髮精品質不好,所以一直掉髮?A:洗髮精應以洗淨為原則

推廣電子菸害 新專區破迷思

推廣電子菸害 新專區破迷思#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電子菸原被視為戒菸新選擇,但日前研究指出電子菸也是菸品的一種,會上癮、且對身體有害,並且未被證實為安全、恐會延後戒菸時機,因此如何正確又有效的戒菸、擺脫電子菸的危害,成了「煙槍」苦惱的問題,為了推廣「電子菸害」,董氏基金會特別成立專區,幫助民眾破除電子菸的迷思。電子菸是「菸」 危害不亞於香菸董氏基金會華文戒菸網為了幫助民眾了解電子菸的危害,特別成立「電子菸害」新專區,提醒民眾電子菸也是菸的一種,會使人上癮、對身體有害,且吸食電子菸恐延後戒菸的時機;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電子菸含有6-24毫克的尼古丁,使用者一樣會成癮,除此之外,多數電子菸含有高濃度丙二醇及重金屬,吸入這些刺激和有害的化學物質,可能有致命的危險。電子菸迷思多 戒菸危機重重民眾對電子菸的瞭解,大多受到業者廣告噱頭的影響,而有了錯誤的觀念,因此第63屆世界醫師會對電子菸提出五大重點聲明,重整民眾的認知:首先是,沒有研究確定電子菸無害;其次,沒有證據證明電子菸可以幫助戒菸;三為電子菸可能會使人因而上癮,進而吸食紙菸;四是電子菸讓消費者誤認是戒菸的替代品,導致延緩戒菸時機;最後電子菸也該適用菸害防制法規。董氏基金會表示,電子菸上市僅7-8年,但各國皆無法可管的情形下,銷售量逐年倍數成長,因此面臨來勢洶洶的電子菸害,台灣政府應立即修正「菸害防制法」,將電子菸明訂為菸品的一種,禁止任何形式的廣告促銷、並禁止網路販售,公共場所也應禁止吸食,才不會讓吸菸者誤以為電子菸安全而使用,延後戒菸的時機。

只顧偏方不吃藥 國人控糖迷思多!

只顧偏方不吃藥 國人控糖迷思多!#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台灣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而罹患糖尿病的年齡層也逐年下降,但是,面對糖尿病,許多民眾還是選擇逃避。並且產生許多錯誤的觀念,認為施打胰島素或是吃藥會傷肝傷腎,因此選擇利用偏方,甚至自創療法來控糖,導致情況越趨嚴重。台灣人控制血糖迷思多,使得許多民眾雖然肯到院看診,但是定期吃藥的人卻是寥寥可數?新陳代謝科洪建德醫師表示,門診中「只看病,但不吃藥的人」漸漸增多,且經常一開始就質疑醫師開藥的動機與藥物的安全性,卻寧可相信毫無根據的傳言,例如,吃藥或打胰島素會越嚴重。到底有那些迷思,能夠讓民眾如此相信,且不願聽醫師的診斷?洪建德指出,這些迷思像是認為糖尿病有秘方、治療飲食很難吃、少吃藥就沒副作用、少吃藥物就不生病、現代藥物傷肝腎、我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併發症是逃不掉、少吃一點食物,血糖就會正常等,其實大多是誤解!他進一步指出,糖尿病目前沒有秘方被發現過,飲食只要注意維持生理恆定性,其實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在生理上無機制感覺血糖高低,多數人沒有同步學習血糖與伴隨感覺與症狀,所以血糖起伏不定或飆高也很難自我感覺發現。因此,洪建德提醒,糖尿病的併發症與血糖高低相關,且越晚治療,等於累積嚴重不可逆併發症的機會。而控制血糖的古典口服藥物數十億人用過,無致命副作用,即使末期腎衰竭時,也極少數人發生乳酸中毒。另外,適時的使用胰島素有緩解肝腎慢性衰竭,還能防治老人失智,回復身體質量等效果。因此,民眾罹患糖尿病,應該採取面對的態度,立即就醫諮商、治療、監測,改進,而非放著不管或只看醫生不吃藥,或自行發明療法,或自我照顧知識還未確定時,全憑自己感覺,就任意改醫囑或自行減少藥物,若停止藥物,容易發生敗血症、酮酸血症、心血管病、或末期腎病,對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

糖尿病要注意!足部潰瘍恐引發截肢

糖尿病要注意!足部潰瘍恐引發截肢#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糖尿病是一個無聲的殺手,而台灣每年因「糖尿病足」而接受截肢的患者,高達一萬人;足部問題已經是糖尿病患造成重大罹病、殘障及死亡的主要因素,阮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周治剛表示,糖尿病如控制不良,將引發神經性及血管性疾患,造成視網膜、腎絲球、全身小血管等病變,但其中「糖尿病足」,也就是糖尿病引發的足部潰瘍,是常見的併發症。周治剛表示,一旦患者肢體出現難癒合的傷口,尤其是下肢動脈供血不良,通常會面臨截肢厄運。根據衛生署統計,不僅是造成病人及家屬生理上的痛苦,也引起精神上的壓力。許多足部或腳趾潰瘍起因於創傷、組織缺血或異物的刺激,此外,若長久未注意潰瘍的發生,末梢神經病變引起的感覺喪失,會讓病人無法及早察覺受傷,令傷口惡化,治療就會變得複雜,截肢的可能性也相對提高,嚴重的話,甚至引發敗血症死亡。另外,患者若發生傷口感染,大都是多細菌性的,起因於足部的小創傷或微細的皮膚裂縫,血液循環不足和免疫機能受損,又因持續行動造成感染沿著筋膜層蔓延開來。最好的治療,其實是預防。糖尿病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尤其患者常因神經病變,感覺較為遲緩,因此要養成每天檢查足部習慣,一旦發現有傷口,要馬上找整形外科治療,通常這類早期的傷口,在整形外科醫師的治療下,很快就會癒合。糖尿病足的外科治療最重要三部曲為:徹底清創、選擇適當的敷料、傷口重建。由於足部構造的特殊性,傷口一旦清創後,往往造成骨骼、肌腱及關節的暴露,為了防止這些重要器官乾燥壞死,理想的保濕敷料使用非常重要。傷口感染控制後,進一步重建手術包括植皮等。很多人以為糖尿病患的傷口不容易好,因此不能開刀。事實上,外科手術可以把感染併發組織壞死傷口,經由清創,變成乾淨的傷口,只需要時間耐心復原。醫師呼籲民眾應及早處理,重視足部小傷口,預防足部感染及潰瘍。

減肥迷思大破解 你真的瘦對了嗎?

減肥迷思大破解 你真的瘦對了嗎?#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了舞台前的光鮮亮麗,女藝人的減肥秘訣花招百出。洗澡時的經絡淋巴按摩與生菜減肥法哪個更有用?想瘦怎麼這難?藝人殷琦說,模特兒的世界是很殘酷的,她自己會有這樣的身材,就是洗澡時以沐浴球,從身體的內側到外側,螺旋狀按摩,可以將毒素還有脂肪排除。但中醫師羅珮琳卻指出,方向錯了,且淋巴按摩是消水腫,但這按摩方法也不是淋巴方向的按摩。正確的經絡按摩法,應握拳頭,利用敲打的方式,從腿的外側由上往下,在由內側由下往上的順序敲打,就可以促進循環,消耗脂肪。許多人常會以食用生菜沙拉的減肥方法,以生菜當主食,認為生菜還可以促進排洩,但營養師林佳靜說,這是極度營養不良的減肥方法,嚴重會缺乏蛋白質,肌肉耗損嚴重,易復胖,且將導致脂肪囤積更多。營養師林佳靜也來破解,以下其他幾種常見的減肥法,包括:高蛋白飲食減肥法,加快代謝速率,會增加腎臟負擔、易造成骨質疏鬆、抽筋。雞尾酒療法,利用藥物的副作用以抑制食慾、加速肌肉分解,復胖比率高。減肥茶減肥法,當中常含有瀉藥,其實減的是水分而不是脂肪。蘋果減肥法,極度營養不良,嚴重會缺乏蛋白質,肌肉耗損嚴重,易復胖,且脂肪囤積更多。最後一項是近來很火紅的埋針及針灸減肥,但羅醫師也提醒,針灸埋線確實是可以透過穴位刺激,啟動身體的代謝,讓脂肪變小肌肉變多,但是這是侵入性的醫療行為,還是會有風險,所以要找專業得醫生治療比較好。

戴隱形眼鏡一定乾?九成大學生隱眼族迷思

戴隱形眼鏡一定乾?九成大學生隱眼族迷思#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也是隱形眼鏡一族嗎?小心!如果沒有建立正確的隱形眼鏡配戴觀念,忽視乾澀的徵狀,可能造成角膜處於脆弱的狀態,威脅眼睛健康!知名隱形眼鏡廠商為了瞭解大學生配戴隱形眼鏡的狀況,日前在網路上進行了「大學生隱形眼鏡配戴迷思大調查」,結果發現高達98%的大學生隱形眼鏡族都曾出現眼睛乾澀症狀,但卻有近四成的大學生認為配戴隱形眼鏡時出現不適症狀皆為正常現象,嚴重忽略眼睛發出的不適警訊。 調查結果中,大學生配戴隱形眼鏡的前三大錯誤迷思皆與「眼睛乾澀」有關,包含:一、隱形眼鏡鏡片本來就沒有包含保濕因子,所以隱形眼鏡會乾是正常的;二、隱形眼鏡戴一段時間會乾,所以需要靠點眼藥水保濕;三、隱形眼鏡戴一段時間後會不自覺眨眼、揉眼都是正常現象。眼科醫師王孟祺指出,這些錯誤迷思的產生與大家不熟悉隱形眼鏡的品質特性有很大關連,建議大學生配戴隱形眼鏡前,除應了解正確配戴知識外,也可以針對隱形眼鏡目前已有的保濕科技做進一步地了解,有助於正確選擇保濕效果較佳的隱形眼鏡,維持眼睛的濕潤及舒適度,以降低隱形眼睛對於眼睛的傷害。王孟祺表示,目前隱形眼鏡維持鏡片濕潤的方式可分外加與內含兩種:第一種外加的方法是將保濕因子添加在鏡片的保存液中,透過浸泡過程將保濕因子附著在鏡片表面,保持眼睛濕潤感,但隨時間增加,保濕成分還是會隨著眨眼次數增加而流失,舒適性也可能跟著下降;內含的方式則是在隱形眼鏡製作過程中,利用保濕科技將保濕因子永久崁入鏡片材質裡,保濕因子不會隨時間、眨眼次數流失,可以持續抓住水分子包覆在鏡片外圍,較能維持鏡片的保濕時間,即使配戴時間加長,也不易出現乾澀不適感。此外,王孟祺也提醒,一般人平均每分鐘會眨眼6~10次,但若是配戴隱形眼鏡時眼睛出現乾澀感,眨眼的頻次就會增加;建議民眾可藉著計算配戴隱形眼鏡時的眨眼頻率,瞭解自己的眼睛是否處於乾澀狀態,切勿將眼睛不舒服的情形合理化,讓眼睛曝露於脆弱、易受傷的危機中。(照片來源:主辦單位提供)

愛滋不可怕!醫師破解必知五大迷思

愛滋不可怕!醫師破解必知五大迷思#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愛滋病在20世紀之初,被喻為「世紀黑死病」,許多民眾對愛滋病的了解,多受到電影劇情或網路資訊的影響,認為這是一種絕症、這種病沒藥醫或愛滋病很容易傳染別人,錯誤的觀念甚至也讓許多患者不願意就醫治療。不過醫師指出,這些全都是迷思,並要民眾了解,愛滋病其實不可怕!現代醫學進步,如果愛滋病患者願意接受治療,並且長期、規律的服用藥物,雖然目前還不能根治愛滋病,但體內的愛滋病毒卻能受到控制,日後的檢查也幾乎「零檢出」。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謝思民指出,有些民眾對愛滋病的觀念還停留在2、30年前,認為愛滋病是絕症、愛滋病只發生在男同性戀者、愛滋病容易傳染,甚至有感染者以為治療愛滋病的藥物有很多副作用、一旦開始服藥就終身不能停藥等等。不過謝思民醫師強調,民眾從電視劇情或來源不明的網路資料吸收到的資訊,有些觀念其實都是錯誤的迷思。‧迷思一:愛滋病會是絕症嗎?許多人認為,罹患愛滋病就等於得了不治之症。對此,謝思民醫師指出,在某些缺乏藥物的地區,愛滋病毒可能是致命的感染症。不過以台灣而言,現代醫學發達,治療藥物的水準與國際同步,感染者只要長期、規律的服用藥物,愛滋病其實是一種「可控制的慢性疾病」。根據統計,規律服藥的患者,在3至6個月後,體內的病毒數幾乎「零檢出」,且抵抗力明顯回升。而感染者可長期保持在健康的狀況下,繼續工作以及擁有正常的生活品質。‧迷思二:只有男同性戀者容易得到愛滋病?長久以來,同性戀者飽受外界的誤會,某些宗教甚至直指愛滋病就是懲罰同志的疾病。對此,謝思民醫師表示,只要有發生過危險性行為,或者是和他人共用針頭等行為,就有可能感染愛滋病,並非只針對特定族群。雖然根據臨床統計,男同性戀和異性戀的人感染愛滋病的比例約為2比1,但醫師強調,愛滋病的感染早已跨越性別的界限,不論男女老少,同性戀或異性戀,皆有感染的風險。此外,現在網路發達,加上性觀念開放,國內感染者有逐漸年輕化的現象。臨床發現,每25個愛滋病感染者就有1人年齡小於20歲,所以愛滋病議題並非小眾議題,而是需要全民共同關心。‧迷思三:愛滋病毒很容易傳染?謝思民醫師表示,愛滋病毒的傳染途徑幾乎只發生在「大量的體液交換」或「長時間的黏膜接觸」,如不安全性行為、共用針頭、母體垂直感染或輸血等等。其實,愛滋病毒的傳染性很低,無法經由朋友、親人間的一般接觸或飛沫傳染。此外,醫師特別提醒,民眾不應對愛滋議題漠不關心,又或者是有無謂的恐慌。‧迷思四:愛滋病藥物副作用很大,服用後會很不舒服?謝思民醫師指出,初期抗愛滋病的藥物的確有很多副作用,且每天頻繁的服藥也造成感染者很大的困擾。不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的藥物僅可能造成輕微的黃疸、頭暈、水便或脹氣等不適,多數患者能輕易適應,且每天只需要服藥1至2次,在藥物的方便性及耐受性已大幅提升。醫師比喻,愛滋病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病,且服用的藥物甚至比高血壓的患者用藥還少,感染者不應過度擔心而放棄治療的機會。‧迷思五:一旦開始治療,就要終身服藥嗎?謝思民醫師表示,臨床發現,許多患者認為一旦開始接受愛滋病的治療,就要終身服藥,因而萌生「反正早吃晚吃都一樣」的想法,因此延誤治療。醫師指出,雖然抗愛滋病的藥物必須要長期規律的服用,但不代表要終身服用。醫師表示,現在有許多根治療法、預防疫苗及特殊治療方法都在積極研發中,感染者只需在醫師評估需要開始治療時,不要害怕及逃避,藉由藥物來幫助身體回復健康。最後,有許多人會問醫師,是不是當出現什麼症狀的時候,就應該擔心是罹患愛滋,盡快求診呢?對此,謝思民醫師表示,愛滋病發病前最大的病徵就是「沒有病徵」。也就是說,罹患愛滋病會有相當長的「有病無症」期,且每個人病情展現的形式不同,有人是皮膚出現莫名紅疹,或免疫力低落等等,不能用病徵判別是否罹患愛滋病。因此,醫師建議,只要有從事過危險性行為或其他有可能罹患愛滋病的行為(如共用針頭、曾接受輸血等),就應該積極主動篩檢,以及早發現、診療。圖:過去許多人認為男同志是罹患愛滋病的高危險群,但醫師指出,這是常見的迷思之一。(照片/記者陳茂軒攝)影音新聞請參閱 http://youtu.be/DQWkYMiBWlo。

益生菌要慎選!帶你解開益生菌迷思

益生菌要慎選!帶你解開益生菌迷思#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小朋友免疫力差,常生病,許多家長認為可吃益生菌來增強免疫力,不過有用?且坊間有這麼多產牌的益生菌,到底要選擇哪一種?是不是越貴的越好呢?台南新樓醫院小兒肝膽腸胃科醫師鄭超宏指出,益生菌,目前主要可分為三大類,1、乳酸桿菌類,如嗜酸乳酸桿菌,即通稱為A菌。2、比菲德氏菌類,即通稱為B菌。3、其他類。而且,它必需要有幾項特性,無致病性的,能夠抵抗消化系統,如可抵抗酸性,由於它是活菌,因此溫度也不能太高,通常是不能活超過攝氏40幾度。在臨床上,益生菌的作用機制還尚未明瞭,目前被認為有兩大可能的作用,鄭超宏醫師解釋第一是我們所謂的「整腸」作用,將好的細菌帶進去我們的腸道中,與壞的細菌相抗衡,而達到改善腸內菌態平衡,因而促進我們健康的目的。第二,可能有免疫調節的作用。我們都知道,腸道可視為我們很大的免疫系統,益生菌的加入,可能可以誘發免疫反應活性,改善過敏原的抗原性,降低過敏反應的程度,而達到可能可以預防過敏或調節免疫的能力。臺灣坊間有太多廣告對於益生菌的吹噓,導致益生菌這名詞過度的濫用。鄭超宏醫師表示,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於2001年10月在益生菌的定義上已說明,要吃益生菌達到對宿主有益的效果,一定要服用適當且足夠的份量才行,但坊間有些所賣的益生菌產品,其份量往往都是不夠的。針對過敏疾病上的治療,某些益生菌已被證實對於牛奶過敏相關的異位性皮膚炎,無論是在治療或預防上,都有一定的功效。但我們卻不能就這樣無限上綱地說益生菌就可以治療其他的過敏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這根本都還沒有臨床實驗的證明。所以說,很多市面上所賣的益生菌產品,聲稱可以改變過敏體質、預防過敏,消費者都必須要三思。鄭超宏醫師最後提醒家長,小朋友生病了,最好還是以正統治療為主,益生菌的使用就必需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千萬不要被市面上過於吹噓的廣告給矇騙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