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

治療糖尿病五迷思破解!不再讓病患心生怕怕

治療糖尿病五迷思破解!不再讓病患心生怕怕#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我國罹患糖尿病的民眾逐年增加,而到目前為止,糖尿病患者已經突破一百七十萬人大關,幾乎已快成了我國的國民病!然而,民眾對糖尿病的衛教知識大多不足,甚至還有許多迷思,而這些迷思更造成民眾不敢接受醫生的治療,導致糖尿病一直惡化,那到底民對糖尿病治療有哪一些迷思呢?破解糖尿病五迷思 你也可以安心接受治療以下提供五迷思破解,希望民眾能對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有所了解。「迷思一」,胰島素用量的增加表示糖尿病越嚴重?並非如此,出現糖尿病併發症才是真正的糖尿病變嚴重!糖尿病的治療目標是要避免或降低併發症風險。當病人需要注射胰島素治療、或者胰島素注射量增加,只要他的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控制在目標值內,而且沒有發生併發症,其實是控制良好。許惠恒理事長解釋,胰島素治療是盡量模擬正常人胰臟分泌胰島素的情形,依據各人胰島素分泌能力、胰島素的敏感度,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每位病友的注射次數不盡相同!「迷思二」,如果糖尿病人的胰臟還能產生胰島素,他就不需要用胰島素治療?起始胰島素治療的時機點,因人而異。病人是否需要胰島素治療,醫師通常會考慮他目前的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超標」多少;因為一般口服降血糖藥可降低糖化血色素約1%,而注射胰島素達合適劑量能使糖化血色素大幅的降低,而且沒有最高劑量的限制。事實上,當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島素功效無法充分發揮時,為了有效控制好血糖,避免併發症提前到來,醫師也有可能建議注射胰島素。「迷思三」,吃藥控制血糖比較安全,最好不要打針? 所有的藥物都有相當的臨床研究佐證其藥效、安全性。注射胰島素的病人,只要衛教觀念正確、理解胰島素療法的劑量調整小撇步,也可以很安全!某些口服降血糖藥物能刺激胰島細胞製造胰島素,但只有在身體還能有良好反應時才有效。而有些病友在服藥一段時間後,胰臟細胞功能漸漸衰退,無法控制好血糖,就需要注射胰島素。「迷思四」,需要開始打胰島素時,表示病情很嚴重了?許多病友並不清楚胰島素本來就是身體的一部分,是體內的一種賀爾蒙,若是身體目前沒辦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缺什麼,補什麼」直接在身體補充胰島素或刺激身體分泌胰島素,才能及早控制好血糖,避免導致併發症。「迷思五」,打胰島素最後下場就是失明、洗腎?恰恰相反!許多病友因為不了解,一聽到醫師建議打胰島素時,無法馬上接受,能拖就拖,逼不得已才接受治療。但這段拖延期間併發症已經悄悄侵襲,等到打胰島素後發生,常被誤認為是打胰島素造成的!其實,糖尿病併發症都與血糖是否控制良好有很大的關係,胰島素治療可以幫助控制血糖,是預防併發症,而非造成合併症。

3成5民眾迷思:吃中藥不會有副作用

3成5民眾迷思:吃中藥不會有副作用#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民眾總是把中藥當做食補,溫和不傷身、沒有副作用。據新北市衛生局調查發現,對於「吃中藥不會有副作用」的迷思,超過3成5的民眾有這種錯誤的觀念;9.4%的民眾則回答不知道。另外,也有將近2成的民眾不知道用藥時要注意的事項。顯示民眾用藥安全觀念仍顯不足。衛生局表示,中藥也是藥,且可能含有脂肪酸、單寧酸等複雜成分,其含量多寡及作用機制不同,在人體也可能有不同的藥理反應。如過量的當歸可能會引起腹瀉;甘草過量會水腫;含肉桂的成分吃了可能會流鼻血等,所以中藥若未能適當、適量地使用,也會傷害人體。抗生素和中藥一起服用 會影響療效衛生局指出,藥品跟中藥及食物也會有交互作用,如某些抗生素和中藥一起服用,會影響抗生素的吸收和療效;葡萄柚汁與某些鎮定劑一同服用,會影響藥品的吸收與代謝;咖啡具有中樞神經興奮作用,與鎮靜安眠藥品一同服用,會影響鎮靜安眠效果等。衛生局強調,有醫療需求應循醫療體系,不可亂服偏方或聽信誇大不實廣告,也勿服用來路不明的產品。 

天天洗頭會禿頭?7大掉髮迷思報你知

天天洗頭會禿頭?7大掉髮迷思報你知#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雖然說「十個禿子九個富」,但男人們仍無可避免害怕掉髮,「禿頭」更是大大損傷了男人的自信。據統計,國內上百萬名男性有雄性禿困擾,就連不少女性也為禿頭所苦。皮膚科醫師劉權毅建議,一天掉髮應少於100~150根,如一天大於150根,或短時間急速掉髮、局部塊狀落髮,應及早前往皮膚科就診治療。為改善禿頭問題,市面上流傳許多偏方,像是用避孕藥洗頭來增髮,或是用沙拉油來滋養頭髮,以上偏方不僅浪費你的荷包,且容易引起副作用,導致毛囊炎等頭皮問題。皮膚科醫師劉權毅表示,市面上亦有流傳,頭皮發炎須用生薑、米酒、鹽巴來殺菌,甚至以為頭皮老化,須進行剝頭皮生髮手術,以上偏方皆是無稽之談,不僅傷害皮膚,迫使掉髮問題更嚴重。髮線上移、變細、變疏 引發禿頭危機一般來說禿頭分成多種,包括雄性禿、休止期掉髮、圓禿、疤痕禿等。皮膚科醫師劉權毅建議,治療禿頭前,須先視自己的掉髮疾病而定,像是雄性禿,就須靠內服或外用藥物、植髮、生長因子導入、光療;圓禿則靠內服、外用或注射,甚至冷凍;休止期掉髮應先排除體內疾病,像是內分泌失調、營養失衡、中毒問題;疤痕禿則須植髮、切除。劉權毅醫師強調,一般民眾不清楚掉髮究竟到何種程度就該有禿頭的危機意識,一般來說,髮線開始上移、變細、變疏、甚至每日大量落髮、就須找專業的皮膚科醫師諮詢。頭髮生長的重要關鍵:毛囊健康至於該如何減少掉髮危機?劉權毅醫師強調,掉髮往往都是頭皮不清潔,導致毛囊阻塞,所以擁有健康的毛囊絕對是幫助頭髮生長的重要關鍵。挑選洗髮精應以洗淨為原則,建議1~2天洗一次、老人家3~4天洗一次,以免頭皮過乾發癢;另外須減少染燙、適度護髮及按摩,保護頭皮健康;個人生理部分,日常作息須正常、飲食均衡等都是正確的衛教觀念。消除疑慮 掉髮7大迷思Q&AQ:天天洗頭會禿頭?A:不會,建議1~2天洗一次、老人家3~4天洗一次,以免頭皮過乾發癢Q:常戴帽子會長不出頭髮?A:不會,但悶熱會造成毛囊發炎甚至感染化膿則會掉髮Q:常梳頭導致掉髮?A:適度力道不會,甚至有助減少毛髮打結Q:頭皮太油易掉髮?A:須就醫瞭解為何出油,若出油是因脂漏性皮膚炎或毛囊炎,則可能會掉髮Q:雄性禿是男人專利,女人不會有?A:女生也會,通常男女比例10:1Q:酸雨會導致雄性禿?A:無根據,但大量暴露且長時間停留在頭皮可能會引起刺激性皮膚炎Q:洗髮精品質不好,所以一直掉髮?A:洗髮精應以洗淨為原則

推廣電子菸害 新專區破迷思

推廣電子菸害 新專區破迷思#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電子菸原被視為戒菸新選擇,但日前研究指出電子菸也是菸品的一種,會上癮、且對身體有害,並且未被證實為安全、恐會延後戒菸時機,因此如何正確又有效的戒菸、擺脫電子菸的危害,成了「煙槍」苦惱的問題,為了推廣「電子菸害」,董氏基金會特別成立專區,幫助民眾破除電子菸的迷思。電子菸是「菸」 危害不亞於香菸董氏基金會華文戒菸網為了幫助民眾了解電子菸的危害,特別成立「電子菸害」新專區,提醒民眾電子菸也是菸的一種,會使人上癮、對身體有害,且吸食電子菸恐延後戒菸的時機;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電子菸含有6-24毫克的尼古丁,使用者一樣會成癮,除此之外,多數電子菸含有高濃度丙二醇及重金屬,吸入這些刺激和有害的化學物質,可能有致命的危險。電子菸迷思多 戒菸危機重重民眾對電子菸的瞭解,大多受到業者廣告噱頭的影響,而有了錯誤的觀念,因此第63屆世界醫師會對電子菸提出五大重點聲明,重整民眾的認知:首先是,沒有研究確定電子菸無害;其次,沒有證據證明電子菸可以幫助戒菸;三為電子菸可能會使人因而上癮,進而吸食紙菸;四是電子菸讓消費者誤認是戒菸的替代品,導致延緩戒菸時機;最後電子菸也該適用菸害防制法規。董氏基金會表示,電子菸上市僅7-8年,但各國皆無法可管的情形下,銷售量逐年倍數成長,因此面臨來勢洶洶的電子菸害,台灣政府應立即修正「菸害防制法」,將電子菸明訂為菸品的一種,禁止任何形式的廣告促銷、並禁止網路販售,公共場所也應禁止吸食,才不會讓吸菸者誤以為電子菸安全而使用,延後戒菸的時機。

只顧偏方不吃藥 國人控糖迷思多!

只顧偏方不吃藥 國人控糖迷思多!#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台灣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而罹患糖尿病的年齡層也逐年下降,但是,面對糖尿病,許多民眾還是選擇逃避。並且產生許多錯誤的觀念,認為施打胰島素或是吃藥會傷肝傷腎,因此選擇利用偏方,甚至自創療法來控糖,導致情況越趨嚴重。台灣人控制血糖迷思多,使得許多民眾雖然肯到院看診,但是定期吃藥的人卻是寥寥可數?新陳代謝科洪建德醫師表示,門診中「只看病,但不吃藥的人」漸漸增多,且經常一開始就質疑醫師開藥的動機與藥物的安全性,卻寧可相信毫無根據的傳言,例如,吃藥或打胰島素會越嚴重。到底有那些迷思,能夠讓民眾如此相信,且不願聽醫師的診斷?洪建德指出,這些迷思像是認為糖尿病有秘方、治療飲食很難吃、少吃藥就沒副作用、少吃藥物就不生病、現代藥物傷肝腎、我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併發症是逃不掉、少吃一點食物,血糖就會正常等,其實大多是誤解!他進一步指出,糖尿病目前沒有秘方被發現過,飲食只要注意維持生理恆定性,其實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在生理上無機制感覺血糖高低,多數人沒有同步學習血糖與伴隨感覺與症狀,所以血糖起伏不定或飆高也很難自我感覺發現。因此,洪建德提醒,糖尿病的併發症與血糖高低相關,且越晚治療,等於累積嚴重不可逆併發症的機會。而控制血糖的古典口服藥物數十億人用過,無致命副作用,即使末期腎衰竭時,也極少數人發生乳酸中毒。另外,適時的使用胰島素有緩解肝腎慢性衰竭,還能防治老人失智,回復身體質量等效果。因此,民眾罹患糖尿病,應該採取面對的態度,立即就醫諮商、治療、監測,改進,而非放著不管或只看醫生不吃藥,或自行發明療法,或自我照顧知識還未確定時,全憑自己感覺,就任意改醫囑或自行減少藥物,若停止藥物,容易發生敗血症、酮酸血症、心血管病、或末期腎病,對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

糖尿病要注意!足部潰瘍恐引發截肢

糖尿病要注意!足部潰瘍恐引發截肢#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糖尿病是一個無聲的殺手,而台灣每年因「糖尿病足」而接受截肢的患者,高達一萬人;足部問題已經是糖尿病患造成重大罹病、殘障及死亡的主要因素,阮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周治剛表示,糖尿病如控制不良,將引發神經性及血管性疾患,造成視網膜、腎絲球、全身小血管等病變,但其中「糖尿病足」,也就是糖尿病引發的足部潰瘍,是常見的併發症。周治剛表示,一旦患者肢體出現難癒合的傷口,尤其是下肢動脈供血不良,通常會面臨截肢厄運。根據衛生署統計,不僅是造成病人及家屬生理上的痛苦,也引起精神上的壓力。許多足部或腳趾潰瘍起因於創傷、組織缺血或異物的刺激,此外,若長久未注意潰瘍的發生,末梢神經病變引起的感覺喪失,會讓病人無法及早察覺受傷,令傷口惡化,治療就會變得複雜,截肢的可能性也相對提高,嚴重的話,甚至引發敗血症死亡。另外,患者若發生傷口感染,大都是多細菌性的,起因於足部的小創傷或微細的皮膚裂縫,血液循環不足和免疫機能受損,又因持續行動造成感染沿著筋膜層蔓延開來。最好的治療,其實是預防。糖尿病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尤其患者常因神經病變,感覺較為遲緩,因此要養成每天檢查足部習慣,一旦發現有傷口,要馬上找整形外科治療,通常這類早期的傷口,在整形外科醫師的治療下,很快就會癒合。糖尿病足的外科治療最重要三部曲為:徹底清創、選擇適當的敷料、傷口重建。由於足部構造的特殊性,傷口一旦清創後,往往造成骨骼、肌腱及關節的暴露,為了防止這些重要器官乾燥壞死,理想的保濕敷料使用非常重要。傷口感染控制後,進一步重建手術包括植皮等。很多人以為糖尿病患的傷口不容易好,因此不能開刀。事實上,外科手術可以把感染併發組織壞死傷口,經由清創,變成乾淨的傷口,只需要時間耐心復原。醫師呼籲民眾應及早處理,重視足部小傷口,預防足部感染及潰瘍。

減肥迷思大破解 你真的瘦對了嗎?

減肥迷思大破解 你真的瘦對了嗎?#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了舞台前的光鮮亮麗,女藝人的減肥秘訣花招百出。洗澡時的經絡淋巴按摩與生菜減肥法哪個更有用?想瘦怎麼這難?藝人殷琦說,模特兒的世界是很殘酷的,她自己會有這樣的身材,就是洗澡時以沐浴球,從身體的內側到外側,螺旋狀按摩,可以將毒素還有脂肪排除。但中醫師羅珮琳卻指出,方向錯了,且淋巴按摩是消水腫,但這按摩方法也不是淋巴方向的按摩。正確的經絡按摩法,應握拳頭,利用敲打的方式,從腿的外側由上往下,在由內側由下往上的順序敲打,就可以促進循環,消耗脂肪。許多人常會以食用生菜沙拉的減肥方法,以生菜當主食,認為生菜還可以促進排洩,但營養師林佳靜說,這是極度營養不良的減肥方法,嚴重會缺乏蛋白質,肌肉耗損嚴重,易復胖,且將導致脂肪囤積更多。營養師林佳靜也來破解,以下其他幾種常見的減肥法,包括:高蛋白飲食減肥法,加快代謝速率,會增加腎臟負擔、易造成骨質疏鬆、抽筋。雞尾酒療法,利用藥物的副作用以抑制食慾、加速肌肉分解,復胖比率高。減肥茶減肥法,當中常含有瀉藥,其實減的是水分而不是脂肪。蘋果減肥法,極度營養不良,嚴重會缺乏蛋白質,肌肉耗損嚴重,易復胖,且脂肪囤積更多。最後一項是近來很火紅的埋針及針灸減肥,但羅醫師也提醒,針灸埋線確實是可以透過穴位刺激,啟動身體的代謝,讓脂肪變小肌肉變多,但是這是侵入性的醫療行為,還是會有風險,所以要找專業得醫生治療比較好。

戴隱形眼鏡一定乾?九成大學生隱眼族迷思

戴隱形眼鏡一定乾?九成大學生隱眼族迷思#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也是隱形眼鏡一族嗎?小心!如果沒有建立正確的隱形眼鏡配戴觀念,忽視乾澀的徵狀,可能造成角膜處於脆弱的狀態,威脅眼睛健康!知名隱形眼鏡廠商為了瞭解大學生配戴隱形眼鏡的狀況,日前在網路上進行了「大學生隱形眼鏡配戴迷思大調查」,結果發現高達98%的大學生隱形眼鏡族都曾出現眼睛乾澀症狀,但卻有近四成的大學生認為配戴隱形眼鏡時出現不適症狀皆為正常現象,嚴重忽略眼睛發出的不適警訊。 調查結果中,大學生配戴隱形眼鏡的前三大錯誤迷思皆與「眼睛乾澀」有關,包含:一、隱形眼鏡鏡片本來就沒有包含保濕因子,所以隱形眼鏡會乾是正常的;二、隱形眼鏡戴一段時間會乾,所以需要靠點眼藥水保濕;三、隱形眼鏡戴一段時間後會不自覺眨眼、揉眼都是正常現象。眼科醫師王孟祺指出,這些錯誤迷思的產生與大家不熟悉隱形眼鏡的品質特性有很大關連,建議大學生配戴隱形眼鏡前,除應了解正確配戴知識外,也可以針對隱形眼鏡目前已有的保濕科技做進一步地了解,有助於正確選擇保濕效果較佳的隱形眼鏡,維持眼睛的濕潤及舒適度,以降低隱形眼睛對於眼睛的傷害。王孟祺表示,目前隱形眼鏡維持鏡片濕潤的方式可分外加與內含兩種:第一種外加的方法是將保濕因子添加在鏡片的保存液中,透過浸泡過程將保濕因子附著在鏡片表面,保持眼睛濕潤感,但隨時間增加,保濕成分還是會隨著眨眼次數增加而流失,舒適性也可能跟著下降;內含的方式則是在隱形眼鏡製作過程中,利用保濕科技將保濕因子永久崁入鏡片材質裡,保濕因子不會隨時間、眨眼次數流失,可以持續抓住水分子包覆在鏡片外圍,較能維持鏡片的保濕時間,即使配戴時間加長,也不易出現乾澀不適感。此外,王孟祺也提醒,一般人平均每分鐘會眨眼6~10次,但若是配戴隱形眼鏡時眼睛出現乾澀感,眨眼的頻次就會增加;建議民眾可藉著計算配戴隱形眼鏡時的眨眼頻率,瞭解自己的眼睛是否處於乾澀狀態,切勿將眼睛不舒服的情形合理化,讓眼睛曝露於脆弱、易受傷的危機中。(照片來源:主辦單位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