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

適得其反 漱口水用錯恐破壞口腔黏膜

適得其反 漱口水用錯恐破壞口腔黏膜#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漱口水用對了嗎?根據「漱口水使用行為大調查」發現使用者對漱口水有著錯誤迷思,恐對口腔黏膜產生嚴重傷害,醫師呼籲民眾應該養成正確認知和使用習慣,才能讓漱口水有效輔助口腔清潔。漱口水三大迷思,包括近9成民眾認為清涼刺激的漱口水才能有效清潔口腔?超過5成的民眾不知道漱口水酸鹼值會影響口腔黏膜?近4成民眾認為漱口水酒精濃度越高越有效?此外,更有2大錯誤的使用觀念,嚴重影響清潔成效,如4成的民眾使用漱口水漱口的時間低於30秒,且2成民眾購買漱口水不會檢查成分和添加物標示。楊書維醫師針對迷思說明,口腔是一個敏感的環境,漱口水的作用是為了讓使用者透過有效但溫和的方式清潔口腔,如果過度刺激反而會失去原本對口腔環境保護的用意,因此建議民眾選擇口感溫和偏中性的漱口水。漱口水應選擇溫和不刺激 且掌握爽口123原則他表示,有88%的民眾偏好使用清涼刺激的漱口水,甚至有26%人認為漱口時產生刺激灼熱感,才能有效清潔口腔;通常多數漱口水會含有酒精殺菌,這是刺激感的來源之一,但酒精濃度並非越高越好,因為添加過多酒精會造成口腔黏膜受損,長期使用對口腔是一大傷害。且其他添加物也是過度刺激口感的因素,過量添加物恐讓口腔黏膜二度傷害。楊書維醫師建議,使用牙刷、牙線機械性清除口腔後,再輔以漱口水就能有效抑菌、避免牙菌斑產生,而正確使用漱口水的方式為:漱口1分鐘、每次使用20CC、每天使用3次(爽口123原則);至於漱口水成分可挑選含有CHG(Chlorhexidine gluconate、抑菌作用)和木醣醇(Xylitol、防蛀)者。

治療乾癬過度食補 補出大問題

治療乾癬過度食補 補出大問題#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大眾對乾癬錯誤的認知常使得患者遭受異樣眼光、受到社會排擠,進而影響社交、就學、就業,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和台灣乾癬協會響應10/29「世界乾癬日」,希望透過宣導讓國人認識乾癬、打破迷思,因而降低患者的心理負擔、讓他們積極就醫治療,改善病情和生活品質。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暨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大眾與病人對乾癬普遍存有迷思,首先,乾癬是自體免疫系統異常而出現的病症,並非會傳染的皮膚癬,即使接觸到乾癬皮屑也不會傳染;但外在的紅腫、斑塊、皮屑,讓病患對外表缺乏信心、不敢接觸人群,甚至影響到就學、就業與社交。乾癬迷思多 非傳染病、也非免疫缺乏另一個誤解則是,大多數人認為乾癬是免疫力低下、太弱所引起,但事實上乾癬是「免疫失調」的問題,是先天性免疫力過度活耀,因此乾癬患者不適宜擅自服用刺激免疫或調節免疫力的保健食品,或是含有人參、靈芝、冬蟲夏草等食補,可能會因而加重病情。黃毓惠醫師指出,臨床上一名中年男性患者,以為含牛樟芝的食品能治療乾癬,花了幾十萬購買,吃了幾個月後症狀嚴重惡化,出現全身性紅皮症,乾癬症狀從原來的10%惡化至全身90%的面積都有紅、腫、痛、癢等情形,停止食補後、尋求正規治療,才逐漸控制住。乾癬治療日新月異 鼓勵積極治療拒共病此外,病人也常對乾癬治療有誤解,如乾癬是一種皮膚病,不治療不會有影響,其實乾癬需視狀況而定,若是皮膚侵犯部位範圍小,無明顯不適,對社交、工作影響小者可以不治療,但乾癬大多具有記憶性且還可能有關節炎等其他共病的風險,妥善治療,以免體內持續發炎才是最佳的方式。加上病人會誤以為乾癬就是給予類固醇治療,但醫師表示,類固醇是乾癬治療的傳統用藥,現在醫療已有多種外用藥膏可選擇,生物製劑和照光治療的出現也是治療乾癬的新契機,皮膚科醫師幾乎已不用口服或注射類固醇的方式治療乾癬。

錯估B型流感威脅 恐致死

錯估B型流感威脅 恐致死#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流行於人類間的流感病毒以A型、B型為主,因A型病毒發現較早、且病毒基因較不穩定,曾造成數次的大流行,因此民眾對於A型流感較耳熟能詳,相較之下容易輕忽B型流感的嚴重性。臺大醫院內科部胸腔暨重症主治醫師古世基表示,民眾對於B型流感常有「不常見」、「不嚴重」、「搞不清楚分型」的三大迷思。臨床上常有病患疑問,「我怎會得B型流感,應該很少人得」、「B型流感不是比較不嚴重」、「流感不是只分H1N1,怎麼會有山形與維多利亞型」,實際上,全球近3成(27%)流感病例都是B型流感,高於A型H1N1(15%),且感染B型流感症狀與A型相同,嚴重程度不相上下,更特別的是B型流感引起小腿肌肉痠痛的症狀達3成(A型約5.5%)。B型流感三大迷思 其嚴重性不亞於A型流感B型流感病情發展嚴重,可能導致死亡,以美國2011-2012年流感數據為例,當年B型流感僅佔流行病毒型別中的26%,但同年卻有4成兒童因B型流感死亡,嚴重性不可小覷;2011-2012年全台灣B型流感有1034例,死亡案例達103起,10%B型流感病患因而死亡。且同個流感季,兩種B型病毒(山形、維多利亞形)常同時存在,因此若疫苗僅防範其中一種型別,恐形成防疫漏洞,所以兩種型別流感都須防範。病毒株一旦猜錯,可能讓流感疫苗成效大打折扣,主要也是因B型流感兩種病毒株抗原演化差異大,難以產生交叉保護效果,因此民眾不應輕忽B型流感的威脅、其盛行率其實不低。

「摸一下」 錯誤迷思恐觸法

「摸一下」 錯誤迷思恐觸法#迷思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未滿18歲的性侵害加害案件數由99年1,484件上升至2,611件,相較於99年,上升了75.9%。而進行輔導教育的過程中發現,部分性侵害案件是起於錯誤迷思導致觸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自101年1月1日起規範,未成年之性侵害加害人,經法院依少年事件處理法裁定認有必要者,需進行身心治療及輔導教育。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針對未成年性侵害加害人進行身心治療及輔導教育的過程中發現,有部分性侵害案件的發生是肇因於錯誤的相處迷思而導致觸犯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以下舉例說明常見迷思。迷思一、未滿18不算犯罪:「我今年就要滿18歲了,我想要比我同學更早有性經驗,這樣才可以炫耀。」雙方都是未成年者犯妨害性自主罪,雖需要提告才成立,但不論對方為自願或被強迫,都一樣是有罪的,且雙方均可向對方提告。只要發生性行為的雙方未滿18歲,仍屬於犯罪行為,只不過在量刑上予以減免。迷思二、摸摸也不行嗎:「我們認識那麼久,而且都是男生,這不就是男生的相處方式嗎?打一下,摸一下,有什麼關係,幹嘛大驚小怪。」任何對於同性或異性間所為與性、性別有關之行為語言、不恰當的身體碰觸、或是不受歡迎的過度追求,使對方感到不自在、不舒服,甚至是被侮辱的感覺,而影響正常生活之進行,皆構成性騷擾。迷思三、沒有使用暴力:「要使用暴力才能稱為強制性交,我只是趁對方酒醉沒有意識時性交,怎麼能說我犯法。」只要是利用被害人酒醉無意識、或遭下藥昏迷不醒之際性侵害得逞或未遂,都已經觸法。對於男女以強暴、脅迫、恐嚇、催眠術或其他違反其意願之方法而為性交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若在酒中加入藥劑犯行,則涉刑法第222條第1項第4款,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與熟識者相約仍須提高警覺朋友間與熟識者之約會仍需提高警覺,並先告知家人或朋友前往的地點、約會對象及返家時間;聚會或見面地點以明亮、公開、能見度高為佳,若遇有臨時更換地點時,可不必赴約,發現飲料或食物已被他人經手,或已離開過自己視線範圍者,都不應再食用。 

醫訊/乾癬就是傳染病?破除3大迷思

醫訊/乾癬就是傳染病?破除3大迷思#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張先生是位乾癬病患,因全身皮屑如同雪花飄落,在面對人群時總是感到好尷尬,遮遮掩掩就怕被排擠。高雄榮民總醫院皮膚科主任吳介山醫師表示,乾癬依病灶嚴重程度,會出現全身性潮紅、脫屑、紅疹、指甲角化異常、關節疼痛及變形等症狀,目前雖無法根治,卻可以透過正確治療達到很好的控制。高雄榮總響應台灣皮膚科醫學會世界乾癬日活動,將於10月12日舉行乾癬的衛教講座,主要就是在協助病友建立正確的治療與生活照顧的觀念。而針對普遍民眾對於乾癬的迷思,醫師分析如下:迷思1:乾癬是由黴菌感染的疾病?乾癬是一種因自體免疫導致皮膚發炎的疾病,可能和基因遺傳或體質有關,再加上多重因子的調控,如:環境、壓力、情緒、荷爾蒙波動等,都可能會加劇乾癬的嚴重性。迷思2:乾癬就是傳染病?乾癬不是癬(所謂的癬即是黴菌感染症),但乾癬並非黴菌所引起的,所以不是傳染病。但因全身散在潮紅性斑,塊伴隨銀白色落屑,讓不少人誤以為會傳染,而對患者投以異樣眼光或敬而遠之,甚至造成恐慌或不必要的排擠效應,此一錯誤認知造成乾癬病友相當嚴重的心理傷害。迷思3:不用看醫師,塗藥就可以治乾癬?坊間流傳各式偏方宣稱能治癒乾癬,吳醫師表示,目前全世界尚未有能完全治癒乾癬的方式,目前僅能有效控制病症(可以達到完全沒有病灶,但是仍有復發的可能性)。而坊間療法或許可以短暫減輕乾癬症狀,但是很快就會復發;再加上服用不明來源藥物可能造成病症反撲,不僅會使病況加劇,甚至可能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民眾若有治療的意願,應該前往皮膚科接受正確的治療。為了幫助更多乾癬患者建立正確的疾病認知與健康照護觀念,高雄榮民總醫院皮膚科將於10月12日(六)下午邀請專科醫師針對乾癬的疾病、治療及健康照護等議題作詳細的說明,歡迎民眾免費報名參加。活動名稱:高榮皮膚科第二屆乾癬病友會及演講活動活動時間:102.10.12(六)下午14:00-17:30活動地點:高雄榮民總醫院急診大樓六樓第八會議室(高雄市左營區大中一路386號)洽詢電話:07-342-2121分機4302,謝小姐

有肝病避免運動? 看症狀!

有肝病避免運動? 看症狀!#迷思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對肝臟您瞭解多少?今天來解決大家對於「肝病」的迷思,一起健康保肝,不要讓人生變成黑白的!「有肝病的人要多休息、減少身體活動,避免運動以免對肝臟造成太大負擔。」其實,這個觀點不全然是正確的,若患者處於急性肝炎期間,例如驗出肝功能指數異常、出現黃疸或體力不佳等症狀時,就不宜再勉強運動,以就醫治療、多休息調養為主。運動,有助於全身和肝臟健康。非急性期的肝病患者仍可運動,但以不讓身體感覺太疲累為原則,可依個人喜好選擇,如快走、爬山、游泳等,適度運動可增進體力,讓身體較不易疲勞,若屬吃太油膩造成脂肪肝的患者,運動也有助改善或防止脂肪肝,但也要同時從飲食改善,包括少吃宵夜、選擇少油飲食等。病情不同 應先詢問醫師基隆市七堵區衛生所提醒運動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藉由運動時呼吸吐納,以及大量流汗,且後續大小便排泄也會變順暢,有助加強體內排毒,進而減輕肝臟的負擔。每個人因病情不同,還是應先請教肝膽專科醫師,在遵從醫囑下定期回診,追蹤肝臟健康。

治療糖尿病五迷思破解!不再讓病患心生怕怕

治療糖尿病五迷思破解!不再讓病患心生怕怕#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我國罹患糖尿病的民眾逐年增加,而到目前為止,糖尿病患者已經突破一百七十萬人大關,幾乎已快成了我國的國民病!然而,民眾對糖尿病的衛教知識大多不足,甚至還有許多迷思,而這些迷思更造成民眾不敢接受醫生的治療,導致糖尿病一直惡化,那到底民對糖尿病治療有哪一些迷思呢?破解糖尿病五迷思 你也可以安心接受治療以下提供五迷思破解,希望民眾能對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有所了解。「迷思一」,胰島素用量的增加表示糖尿病越嚴重?並非如此,出現糖尿病併發症才是真正的糖尿病變嚴重!糖尿病的治療目標是要避免或降低併發症風險。當病人需要注射胰島素治療、或者胰島素注射量增加,只要他的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控制在目標值內,而且沒有發生併發症,其實是控制良好。許惠恒理事長解釋,胰島素治療是盡量模擬正常人胰臟分泌胰島素的情形,依據各人胰島素分泌能力、胰島素的敏感度,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每位病友的注射次數不盡相同!「迷思二」,如果糖尿病人的胰臟還能產生胰島素,他就不需要用胰島素治療?起始胰島素治療的時機點,因人而異。病人是否需要胰島素治療,醫師通常會考慮他目前的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超標」多少;因為一般口服降血糖藥可降低糖化血色素約1%,而注射胰島素達合適劑量能使糖化血色素大幅的降低,而且沒有最高劑量的限制。事實上,當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島素功效無法充分發揮時,為了有效控制好血糖,避免併發症提前到來,醫師也有可能建議注射胰島素。「迷思三」,吃藥控制血糖比較安全,最好不要打針? 所有的藥物都有相當的臨床研究佐證其藥效、安全性。注射胰島素的病人,只要衛教觀念正確、理解胰島素療法的劑量調整小撇步,也可以很安全!某些口服降血糖藥物能刺激胰島細胞製造胰島素,但只有在身體還能有良好反應時才有效。而有些病友在服藥一段時間後,胰臟細胞功能漸漸衰退,無法控制好血糖,就需要注射胰島素。「迷思四」,需要開始打胰島素時,表示病情很嚴重了?許多病友並不清楚胰島素本來就是身體的一部分,是體內的一種賀爾蒙,若是身體目前沒辦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缺什麼,補什麼」直接在身體補充胰島素或刺激身體分泌胰島素,才能及早控制好血糖,避免導致併發症。「迷思五」,打胰島素最後下場就是失明、洗腎?恰恰相反!許多病友因為不了解,一聽到醫師建議打胰島素時,無法馬上接受,能拖就拖,逼不得已才接受治療。但這段拖延期間併發症已經悄悄侵襲,等到打胰島素後發生,常被誤認為是打胰島素造成的!其實,糖尿病併發症都與血糖是否控制良好有很大的關係,胰島素治療可以幫助控制血糖,是預防併發症,而非造成合併症。

3成5民眾迷思:吃中藥不會有副作用

3成5民眾迷思:吃中藥不會有副作用#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民眾總是把中藥當做食補,溫和不傷身、沒有副作用。據新北市衛生局調查發現,對於「吃中藥不會有副作用」的迷思,超過3成5的民眾有這種錯誤的觀念;9.4%的民眾則回答不知道。另外,也有將近2成的民眾不知道用藥時要注意的事項。顯示民眾用藥安全觀念仍顯不足。衛生局表示,中藥也是藥,且可能含有脂肪酸、單寧酸等複雜成分,其含量多寡及作用機制不同,在人體也可能有不同的藥理反應。如過量的當歸可能會引起腹瀉;甘草過量會水腫;含肉桂的成分吃了可能會流鼻血等,所以中藥若未能適當、適量地使用,也會傷害人體。抗生素和中藥一起服用 會影響療效衛生局指出,藥品跟中藥及食物也會有交互作用,如某些抗生素和中藥一起服用,會影響抗生素的吸收和療效;葡萄柚汁與某些鎮定劑一同服用,會影響藥品的吸收與代謝;咖啡具有中樞神經興奮作用,與鎮靜安眠藥品一同服用,會影響鎮靜安眠效果等。衛生局強調,有醫療需求應循醫療體系,不可亂服偏方或聽信誇大不實廣告,也勿服用來路不明的產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