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

愛滋不可怕!醫師破解必知五大迷思

愛滋不可怕!醫師破解必知五大迷思#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愛滋病在20世紀之初,被喻為「世紀黑死病」,許多民眾對愛滋病的了解,多受到電影劇情或網路資訊的影響,認為這是一種絕症、這種病沒藥醫或愛滋病很容易傳染別人,錯誤的觀念甚至也讓許多患者不願意就醫治療。不過醫師指出,這些全都是迷思,並要民眾了解,愛滋病其實不可怕!現代醫學進步,如果愛滋病患者願意接受治療,並且長期、規律的服用藥物,雖然目前還不能根治愛滋病,但體內的愛滋病毒卻能受到控制,日後的檢查也幾乎「零檢出」。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謝思民指出,有些民眾對愛滋病的觀念還停留在2、30年前,認為愛滋病是絕症、愛滋病只發生在男同性戀者、愛滋病容易傳染,甚至有感染者以為治療愛滋病的藥物有很多副作用、一旦開始服藥就終身不能停藥等等。不過謝思民醫師強調,民眾從電視劇情或來源不明的網路資料吸收到的資訊,有些觀念其實都是錯誤的迷思。‧迷思一:愛滋病會是絕症嗎?許多人認為,罹患愛滋病就等於得了不治之症。對此,謝思民醫師指出,在某些缺乏藥物的地區,愛滋病毒可能是致命的感染症。不過以台灣而言,現代醫學發達,治療藥物的水準與國際同步,感染者只要長期、規律的服用藥物,愛滋病其實是一種「可控制的慢性疾病」。根據統計,規律服藥的患者,在3至6個月後,體內的病毒數幾乎「零檢出」,且抵抗力明顯回升。而感染者可長期保持在健康的狀況下,繼續工作以及擁有正常的生活品質。‧迷思二:只有男同性戀者容易得到愛滋病?長久以來,同性戀者飽受外界的誤會,某些宗教甚至直指愛滋病就是懲罰同志的疾病。對此,謝思民醫師表示,只要有發生過危險性行為,或者是和他人共用針頭等行為,就有可能感染愛滋病,並非只針對特定族群。雖然根據臨床統計,男同性戀和異性戀的人感染愛滋病的比例約為2比1,但醫師強調,愛滋病的感染早已跨越性別的界限,不論男女老少,同性戀或異性戀,皆有感染的風險。此外,現在網路發達,加上性觀念開放,國內感染者有逐漸年輕化的現象。臨床發現,每25個愛滋病感染者就有1人年齡小於20歲,所以愛滋病議題並非小眾議題,而是需要全民共同關心。‧迷思三:愛滋病毒很容易傳染?謝思民醫師表示,愛滋病毒的傳染途徑幾乎只發生在「大量的體液交換」或「長時間的黏膜接觸」,如不安全性行為、共用針頭、母體垂直感染或輸血等等。其實,愛滋病毒的傳染性很低,無法經由朋友、親人間的一般接觸或飛沫傳染。此外,醫師特別提醒,民眾不應對愛滋議題漠不關心,又或者是有無謂的恐慌。‧迷思四:愛滋病藥物副作用很大,服用後會很不舒服?謝思民醫師指出,初期抗愛滋病的藥物的確有很多副作用,且每天頻繁的服藥也造成感染者很大的困擾。不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的藥物僅可能造成輕微的黃疸、頭暈、水便或脹氣等不適,多數患者能輕易適應,且每天只需要服藥1至2次,在藥物的方便性及耐受性已大幅提升。醫師比喻,愛滋病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病,且服用的藥物甚至比高血壓的患者用藥還少,感染者不應過度擔心而放棄治療的機會。‧迷思五:一旦開始治療,就要終身服藥嗎?謝思民醫師表示,臨床發現,許多患者認為一旦開始接受愛滋病的治療,就要終身服藥,因而萌生「反正早吃晚吃都一樣」的想法,因此延誤治療。醫師指出,雖然抗愛滋病的藥物必須要長期規律的服用,但不代表要終身服用。醫師表示,現在有許多根治療法、預防疫苗及特殊治療方法都在積極研發中,感染者只需在醫師評估需要開始治療時,不要害怕及逃避,藉由藥物來幫助身體回復健康。最後,有許多人會問醫師,是不是當出現什麼症狀的時候,就應該擔心是罹患愛滋,盡快求診呢?對此,謝思民醫師表示,愛滋病發病前最大的病徵就是「沒有病徵」。也就是說,罹患愛滋病會有相當長的「有病無症」期,且每個人病情展現的形式不同,有人是皮膚出現莫名紅疹,或免疫力低落等等,不能用病徵判別是否罹患愛滋病。因此,醫師建議,只要有從事過危險性行為或其他有可能罹患愛滋病的行為(如共用針頭、曾接受輸血等),就應該積極主動篩檢,以及早發現、診療。圖:過去許多人認為男同志是罹患愛滋病的高危險群,但醫師指出,這是常見的迷思之一。(照片/記者陳茂軒攝)影音新聞請參閱 http://youtu.be/DQWkYMiBWlo。

益生菌要慎選!帶你解開益生菌迷思

益生菌要慎選!帶你解開益生菌迷思#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小朋友免疫力差,常生病,許多家長認為可吃益生菌來增強免疫力,不過有用?且坊間有這麼多產牌的益生菌,到底要選擇哪一種?是不是越貴的越好呢?台南新樓醫院小兒肝膽腸胃科醫師鄭超宏指出,益生菌,目前主要可分為三大類,1、乳酸桿菌類,如嗜酸乳酸桿菌,即通稱為A菌。2、比菲德氏菌類,即通稱為B菌。3、其他類。而且,它必需要有幾項特性,無致病性的,能夠抵抗消化系統,如可抵抗酸性,由於它是活菌,因此溫度也不能太高,通常是不能活超過攝氏40幾度。在臨床上,益生菌的作用機制還尚未明瞭,目前被認為有兩大可能的作用,鄭超宏醫師解釋第一是我們所謂的「整腸」作用,將好的細菌帶進去我們的腸道中,與壞的細菌相抗衡,而達到改善腸內菌態平衡,因而促進我們健康的目的。第二,可能有免疫調節的作用。我們都知道,腸道可視為我們很大的免疫系統,益生菌的加入,可能可以誘發免疫反應活性,改善過敏原的抗原性,降低過敏反應的程度,而達到可能可以預防過敏或調節免疫的能力。臺灣坊間有太多廣告對於益生菌的吹噓,導致益生菌這名詞過度的濫用。鄭超宏醫師表示,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於2001年10月在益生菌的定義上已說明,要吃益生菌達到對宿主有益的效果,一定要服用適當且足夠的份量才行,但坊間有些所賣的益生菌產品,其份量往往都是不夠的。針對過敏疾病上的治療,某些益生菌已被證實對於牛奶過敏相關的異位性皮膚炎,無論是在治療或預防上,都有一定的功效。但我們卻不能就這樣無限上綱地說益生菌就可以治療其他的過敏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這根本都還沒有臨床實驗的證明。所以說,很多市面上所賣的益生菌產品,聲稱可以改變過敏體質、預防過敏,消費者都必須要三思。鄭超宏醫師最後提醒家長,小朋友生病了,最好還是以正統治療為主,益生菌的使用就必需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千萬不要被市面上過於吹噓的廣告給矇騙了。

產婦「不能洗頭?」 破解坐月子三大迷思

產婦「不能洗頭?」 破解坐月子三大迷思#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為了擁有龍寶寶,國內許多夫妻從去年積極努力做人,這也讓國內低迷已久的新生兒出生人數急速攀升,一般預料,今年台灣新生兒人數將突破23萬人。小生命的誕生,為許多家庭、家族帶來喜氣。產婦「不能洗頭?」「必須喝米酒水,吃麻油雞?」「不能搔寶寶的腳底?」面對眾多傳統習俗,不少新手媽媽總覺得綁手綁腳,有苦說不出。長輩們的殷殷叮嚀,好意關切,反倒成了一股沈重壓力。事實上,幫嬰兒按摩,則是好處多多!根據醫學文獻發現,幫嬰兒按摩,有助於生理發展,在心理層面上,則可建立親子間親密互動與溝通,一般建議,幫寶寶按摩,應該要越早開始越好!                                                           臨床更顯示,經常幫嬰兒按摩,可以改善寶寶睡眠品質,讓寶寶放鬆,降低焦慮不安。透過專業按摩,除了可以有效減少脹氣、便秘等問題,還能增加寶寶肌肉柔軟度與協調性,促進感官與神經系統的發展,可說是好處多多。因為觸覺是新生兒出生後第一種感官經驗,專家認為,越早開始按摩越好,尤其三個月以下嬰幼兒,正處於觸覺發展階段,透過「嬰兒按摩」親密撫觸,就能協助嬰兒的感覺發展,也能增進親子間的信任與親近度。                                                                                            至於米酒水的習俗,則更為嚴格。部分長輩要求媳婦或女兒在坐月子期間,只能喝米酒所蒸餾出來米酒水。想要進補,也必須是米酒燉煮的雞湯、豬腳湯。但是國泰的產後護理結合了中醫師、營養師與廚師這三師,所設計出來的月子餐是產後第一週吃輕食,因為第一週是媽媽必須排除惡露的時候,所以建議飲食要以輕淡為主,第二週開始才用中醫生特調的中藥材搭配其他食材,除能控制熱量更著重養生並協助乳汁產生,讓媽媽吃得聰明健康的吃月子餐。                                還有一項坐月子期間,最讓媽媽無法忍受的舊習俗,大概就是整整一個月不能洗頭髮。這麼久時間不能洗頭,不僅油膩難受,還會散出難聞的異味,連自己都覺得受不了。事實上,女生在坐月子期間,更應該美麗、清爽、舒適、安心,一整個月!其實洗完頭之後只要注意保暖就好。       

健康檢查項目越多越好?那可不一定!

健康檢查項目越多越好?那可不一定!#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現代民眾已了解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觀念,因此對於健康檢查的認知及需求也愈來愈普及,但究竟自費花上萬元做較詳細的健檢,真的比較好?健檢項目也一定越多越好?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臟內科主任林昭維表示,40歲以上健康良好者,3年做一次健檢,已經夠了,檢查有異後再深入檢驗即可,因為過度侵入性的健康檢查,有可能對身體產生危害。 現代醫學強調的是預防,此外現在也愈來愈多人了解到健康檢查的重要性,健保局也針對40歲~65歲民眾提供每3年1次免費健康檢查,目的是讓民眾能掌握個人基本的健康概況,但許多經濟能力較好或是關心健康的民眾,常捨棄健保健檢,自費花上萬元做較詳細的健檢,且除了基礎全身健康檢查之外,也透過影像醫學檢測,輔助診斷癌症等重大疾病等,這種作法正確?癌症為10大死因首位,因此林昭維主任提醒民眾,腫瘤標幟檢查不宜省,尤其名列前茅的肝癌、大腸癌,或是婦科癌、男性的攝護腺癌最好都列入健檢項目內。而健康檢查也絕對不是「俗擱大碗就好」,也有不少民眾認為「高階影像」納入健診項目,才是最高檔的健康檢查。林昭維醫師指出,這些都是錯誤迷思,高階影像檢查並非人人都需要,除非有嚴重的不適情形,或有癌症、心臟病等家族遺傳史,才建議將高階影像檢查納入,而琳瑯滿目的健康檢查,也不一定適合個人所需,若從經濟觀點來看,建議民眾加強個人健康出現警訊的部份,再視其需要擴充檢查項目就可。

破解糖尿病五大迷思 胰島素能控血糖

破解糖尿病五大迷思 胰島素能控血糖#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台灣糖尿病的人口超過130萬,有的病友血糖長期無法控制穩定,又對胰島素治療強烈抗拒。5日彰化縣縣長卓伯源、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及彰化縣醫師公會蔡明忠理事長、彰化縣診所協會連哲震理事長、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周賢彰副院長、秀傳醫療體系林浤裕副院長、秀傳醫療社團法人秀傳紀念醫院孫嘉成副院長,共同帶領民眾破除胰島素的五大迷思。孫嘉成指的五大迷思分別是:注射胰島素不是糖尿病人的世界末日;使用「蚊子針」克服針頭恐懼症;胰島素是糖尿病人的維他命,不夠時就要適時補充,不會成癮;適時胰島素治療,血糖儘快控制好,才不會產生失明、截肢、甚至洗腎等嚴重併發症;多操作、多練習,監測血糖不麻煩。卓伯源縣長指出,彰化縣糖尿病人約有8萬多人,但接受胰島素注射者不到二成,當糖尿病友聽到醫師建議用胰島素治療,直接的反應是擔心接受胰島素治療後會變成要終生使用擔心自己「回不去了!」或「是不是沒救了?」醫師才會建議要用胰島素。卓伯源說,胰臟就像是一個工廠,生產胰島素可以幫助我們控制血糖,但是當工廠老舊或是生產線故障,就會減少甚至無法生產胰島素,這時補充胰島素代替工廠的生產力,就可以控制好血糖。胰島素治療的同時,血糖自我監測就可以很快地知道血糖的高低,以作為飲食的調整和醫師調整胰島素劑量的依據,使糖尿病得到良好的控制。彰化縣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基層醫療院所合作「血糖達標計畫」外,縣府也特別提供100台免費血糖機贈與設籍於本縣之第2型糖尿病患者,數量有限請速申請。卓縣長鼓勵糖尿病友透過定時血糖自我監測、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及藥物使用等四大要素,有效控制血糖,迎向健康、美好的人生。

吃橘子有禁忌? 營養師破除迷思

吃橘子有禁忌? 營養師破除迷思#迷思

冬天是橘子盛產的季節,很多人已經準備開始大快朵頤,但是大陸網站報導,其實吃橘子是有禁忌的,如果沒有遵守這些禁忌,反而會對身體產生影響。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李蒔華營養師表示,以目前的醫學證實來說,網站上所說的禁忌其實不正確。大陸網站提到,吃橘子有四大禁忌,像是不可以跟牛奶一起吃、不可以用新鮮的橘皮泡茶、咳嗽不要吃橘子、空腹或身體酸痛時不要吃橘子;該文章表示,不能喝牛奶是因為橘子的成分會跟牛奶產生作用,對身體有害;而新鮮的橘皮含有過多的農藥;橘子屬於生冷食物對氣管不好等。李蒔華營養師表示,牛奶中的蛋白質遇酸會凝結,但有這樣的作用是因為受到胃酸的影響而不是橘子酸,所以算是正常的消化現象,不會影響身體。而新鮮的橘皮表皮含的揮發油成分較高,容易刺激腸道,另外橘皮也容易殘留農藥,若將橘子皮拿去浸泡再喝下肚的話,確實會對人體有害。至於咳嗽時不能吃橘子的說法,李蒔華營養師則表示,在西醫上並沒有這樣的說法,但在中醫觀點認為,橘子、西瓜等屬於較冷的水果,所以才會建議有咳嗽的人不要吃太多。空腹或身體酸痛時不要吃橘子的說法,是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甚至有人說烤熱的橘子可以治感冒,也沒有醫學上的證據。橘子到底怎麼吃才健康?李蒔華營養師認為,其實橘子的食用建議和一般水果並沒有特別不同。根據衛生署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成人一天約可攝取2~4份水果,而橘子本身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養顏美容,橘子中的膳食纖維也有利於改善膽固醇的異常和腸道健康。美女瑞莎保養身體秘訣 天然食物造就自然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154榴槤性熱舒緩經痛? 中醫師:沒聽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79阿伯天天吃香蕉 下腰、仰臥起坐輕鬆做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87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