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

驚!12周前吃的藥也會過敏

驚!12周前吃的藥也會過敏#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用藥後可能發生紅疹的症狀,要小心恐為藥物過敏!食藥署委託藥害救濟基金會進行的民調顯示,近8成民眾知道皮膚紅疹可能是藥物過敏前兆症狀,但有7成的民眾誤以為藥物過敏可能只會在用藥後立即發生,食藥署提醒,用藥期間亦可能發生藥物過敏,若出現藥物過敏6大前兆──「疹」、「破」、「痛」、「紅」、「腫」、「燒」,就要盡速告知專業醫療人員。有藥物過敏延遲8-12周才出現除了用藥後可能發生紅疹,眼睛、喉嚨、口腔等黏膜也要留意是否受損。任何人都可能發生藥物過敏,尤其是初次使用、或曾造成不適症狀的藥品,用藥時需保持警覺,一出現藥物過敏早期症狀時,應立即回診並告知用藥史,早期診斷治療可降低不良反應嚴重度。因為藥物種類或免疫反應機轉不同,部分過敏反應會在24小時內發生,但也有部分過敏反應可能延遲至8-12周才出現。過敏反應除了皮膚不良反應外,若用藥後發生心悸、呼吸困難,或出現不明原因的明顯疲倦、噁心、黃疸、茶色尿等症狀,皆可能是嚴重不良反應前兆。高齡者為用藥問題的高危險群食藥署表示,本次調查結果顯示,70歲以上的受訪者對藥袋標示注意程度及過敏症狀認知度皆偏低,而高齡者易患許多慢性疾病,用藥種類繁多、頻次複雜,使其成為用藥問題的高危險群。民眾可於用藥期間保留藥袋或處方紀錄,若出現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藥袋或處方紀錄供醫療人員參考;若曾有藥物過敏史,即使不確定藥物名稱也應告知醫療人員。食藥署同時提醒醫療人員,倘遇病人出現疑似不良反應的症狀,應瞭解病人是否服用藥害救濟給付常見的可疑藥品,及早給予適當處置,以免延誤治療時機,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別再做「表面」 破解6大保養迷思

別再做「表面」 破解6大保養迷思#迷思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徐平) (諮詢/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皮膚科主任 陳亭睿)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保養品用久了效果真的會變差嗎?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補水、美白、抗老、除皺,化妝台上瓶瓶罐罐標榜各式各樣的用途,不管是急救、修護或是長期保養,每樣產品都功不可沒、缺一不可。然而有民眾發現,保養品長期使用後會逐漸變得無感,與初期相比甚至感到效果越來越差,難道保養品也與藥物一樣有耐受性嗎? 甲狀腺低下身體出狀況時 肌膚會變蠟黃、乾澀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皮膚科主任陳亭睿表示,保養品之於肌膚,就像是身體之於補品,一般人不會每天吃補品,換句話說應該依膚況調整,膚況正常時也不一定要每天保養。一般來說,肌膚會反映身體的狀況;例如:皮膚缺乏微量元素鋅,常見於年紀大、飲食不均衡或刻意節食的年輕女性,其肌膚保水能力就會下降、色素也會增加;另外內分泌,例如:停經、甲狀腺低下…等問題,此時肌膚會變蠟黃、乾澀;正常老化也會讓皮膚保水、修復能力變差,膚況變差的速度可能比保養修護的速度更快,才會導致民眾出現保養品越來越無感的認知。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環境也占了很大因素,紫外線與空汙也是容易忽略的因素之一。紫外線UVB過量容易造成晒傷、紅腫症狀,紫外線UVA長期曝曬則容易造成皮膚缺乏彈性和皺紋,沒有適當防護肌膚容易出問題,久而久之甚至可能會誘發皮膚癌!空慶汙染(PM2.5細懸浮微粒)危害人體健康,除了呼吸系統疾病、致癌性,對於曝露在外的肌膚也會造成皮膚老化、黑斑、過敏等傷害。   (臉臘黃、乾澀不一定是保養品沒效,可能是健康出狀況!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應付初老皺紋 快看看6大迷思 肌膚「初老」會出現皺紋,表示皮膚彈性、保水度已經開始下降,此時該如何應付?45歲以上的中年婦女,皮脂腺分泌的油脂越來越少,肌膚一定會變得比較乾,此時就要選擇比較滋潤的保養品,但一定要切記,價格高昂的保養品不一定能與肌膚「配對成功」,有時因為成分太過複雜反而會引起肌膚反彈。每人的皮膚狀況都不同,正確保養時機因人而異,但卻時常出現保養的錯誤觀念,陳亭睿主任分享臨床上常見6大迷思,快來看看你中了幾項: 1) 盲目跟隨潮流/ 網路上有許多粉絲數量龐大的美妝部落客,剛開始學保養的新手時常將美妝部落客的推薦奉為圭臬,但在不了解自身膚質的情況下,容易用了不適合自己的產品造成過敏、大冒痘。 2) 雙效真的更有效?/ 一瓶抵兩瓶,為了簡單保養,雙效瓶、三效瓶甚至八效合一瓶出現頻率越來越高,但醫師表示,一加一不一定大於二。另外,標榜化妝兼保養的產品也不一定可以保護皮膚,化妝與保養是不同的,有些保養品需要在酸性環境才發揮的出效果,有些可能需要在水溶性環境才行,有些分子量太大無法吸收;因此不是成分多,標榜的效果就能達到多效合一。 3) 膠原蛋白擦的無效/ 擦的膠原蛋白因為分子過大,無法吸收,如果想依靠膠原蛋白美肌,可選擇分子小一點的,用吃的補充膠原蛋白說不定還比較有效。若是皮膚老化缺乏膠原蛋白,目前也有局部皮膚注射補充的方式。   (膠原蛋白用吃的比用擦得更有效。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4) 臉脫皮就是太乾?/ 冬天脂漏性皮膚炎患者增加,患者一開始會將臉脫皮誤當臉乾,只要開始發癢就會塗抹保濕產品,等到症狀沒有改善且越來越嚴重,檢查才發現原來竟是皮膚炎作怪。 5) 潔面皂過度清潔/ 有些民眾只要臉一出油就會洗臉,清水洗過後馬上會油,乾脆利用洗面皂,一日洗好幾次。皮膚是弱酸性,肥皂是鹼性,過度清潔一定會破壞臉上皮脂膜,引起肌膚反彈。同理可證,過度去角質、過度滋潤都無法讓肌膚保持平衡的正常狀態。 6) 期待用保養品換臉/ 買了保養品一定會回春?皮膚拉警報時,可能第一個想到的不是醫生,某些民眾會利用手邊有的保養品急救,希望能在保養過後「換膚」成功。事實上,保養品只能算是穩定膚質的輔助,因此劑量或濃度一定比較低,修復效果與藥方相比也就沒那麼快。期待依靠保養品在短時間內改變膚質或膚況,不如直接找專業醫師! 按膚況使用 不過度依賴同系列產品 每個年齡層皮膚都在變化,需不需要頻繁更換保養品呢?陳亭睿主任表示,年紀增長後更需要加強保養,但正確保養時機因人而異,最重要的是要按膚況使用,不過度依賴同系列產品。皮膚有問題時也該尋求專業醫師意見,正視問題才能擁有健康膚質。   (不過度依賴同系列產品,按膚況保養才能邁向健康膚質。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罹癌會不舉?攝護腺癌迷思破解

罹癌會不舉?攝護腺癌迷思破解#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53歲的男性上班族,某次聚餐喝酒因突然腰背痠痛又尿不出來,緊急送醫後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高達300ng/ml,進一步切片診斷,確診罹患攝護腺癌第4期。60%癌變患者發現時已是第3、4期臺大醫院泌尿部主任蒲永孝教授表示,國人罹患攝護腺癌的比例逐年增加,根據國健署統計,攝護腺癌的死亡率排名第7位,約有60%的攝護腺癌患者發現時已是第3、4期,此時存活率大幅降低。逾50歲 先做第1次肛門指診及PSA檢查相對於其他癌症,攝護腺癌致死率相當低,蒲永孝教授解釋,攝護腺癌第1到第3期患者經診斷和治療,10年存活率可達95%。第1期發現者,10年存活率為100%。如果到了第4期才發現,癌細胞都已經轉移,存活率平均就只剩下4年,因此建議50歲以上男性,應該先做第1次肛門指診及PSA檢查,倘若家族有攝護腺癌病史者,則應提早到45歲做第1次檢查。若第一次檢查有問題,再安排進一步檢查或定期追蹤。罹攝護腺癌可能會對泌尿功能造成影響另外,多數民眾聽到罹患攝護腺癌,就認為自己罹患了不治之症。患者常擔憂攝護腺癌治療會對泌尿功能或性功能造成影響,先入為主的認為手術後會有漏尿、勃起障礙等副作用,因而不願意接受治療。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針對治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家屬可採用「天平的比較法」跟患者溝通,強調接受治療但可換更長的壽命,如果讓病患受苦只能換得短暫的利益,家屬會站在他的立場反對,以此增強同一戰線的立場。 

男性自慰易不舉?醫:迷思

男性自慰易不舉?醫:迷思#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隨著社會進步,民眾性觀念雖然較過去開放,但關於性健康的討論仍屬保守,特別是「自慰」這一個正常的生理需求,也存在許多迷思,日前一份「TENGA台灣個人與兩性自慰行為大調查」發現,高達8成有伴侶者有自慰習慣,甚至有受訪者認為自慰會傷身!交往或結婚越久 自慰比例高這一份針對全台1,200位18至49歲男女所做的網路調查,發現已婚者有自慰習慣比例比單身者還高,甚至與伴侶交往越久或結婚越久,有自慰習慣比例越高!調查顯示,伴侶無法或不願意發生親密行為,是他們尋求自慰解決需求的主因。自慰的4錯誤迷思林口長庚醫院男性學及婦女泌尿科主任陳煜醫師表示,對於有伴侶固定的人來說,自慰可視為尋求不同感受、滿足自身需求的一種方式,然而,時常有患者對於自慰有迷思,常見的錯誤迷思包含:1) 男性自慰過度可能導致不舉又早洩?早洩、勃起功能障礙成因各不相同,目前並沒有研究證實自慰會對性功能造成負面影響。2) 男性自慰次數過多恐致不孕?研究顯示,自慰可能影響下一次射出的精子數量,但不會降低精子活動度,自慰不會導致不孕,因活動度高、品質好的精子才能增加受孕機會。3) 男性自慰有礙健康,可能造成睪丸癌、攝護腺肥大風險增?國外研究指出,維持一定的自慰頻率能有效降低罹患攝護腺癌風險!自慰能排出體內細菌,有助減少攝護腺結石或攝護腺肥大風險。4) 自慰恐腎虧,掉髮、禿頭樣樣來?若男性賀爾蒙(睪固酮)旺盛,可能導致雄性禿,同時因為睪固酮較高性欲也會較強,因此可能會有較多的自慰需求。壓抑性需求 反而造成負面的心理影響楊聰財醫師提醒,自慰不是件丟臉的事,但社會長期的保守態度,反而容易使部分民眾過於壓抑性需求,反而造成負面的心理影響,建議民眾建立起正確且健康的心態,無需以負面的眼光看待自慰行為。

「小敏」害長不高?小兒過敏迷思報你知

「小敏」害長不高?小兒過敏迷思報你知#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哈啾!鼻水一直滴,我的孩子是不是遺傳到過敏性鼻炎?過敏是許多幼兒父母換季時的惡夢,不但有打不完的噴嚏,可能還會伴隨咳嗽不止,要如何預防小兒過敏,是許多家長的難題,坊間流傳許多過敏迷思,然而哪些是真正有效而實用的呢?荷爾蒙分泌受影響 可能影響到身高健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徐永明表示,現代藥物治療過敏多以吸入式的藥劑為主,由整體結果來看,過敏藥物對身高的影響不明顯,較容易影響過敏兒長不高,可能是由於過敏產生的排斥現象,讓睡眠品質不佳,除了夜咳之外,還有伴隨鼻塞的情形,兒童睡不好,荷爾蒙分泌就會受到影響,當然就可能因此影響到身高的發展。生產之後喝母奶 食物才會影響過敏徐永明醫師表示,較常聽到蝦蟹、甲殼類,可能會間接導致過敏,其實,堅果類或甲殼類對胎兒各方面影響其實不大,母體在懷孕期間,不需特別禁忌,應盡量攝取多元營養、均衡飲食,然而,生產之後當寶寶開始喝母奶,若身上開始出現過敏性皮膚炎,如異味性皮膚炎,哺餵母奶會有影響,媽媽就要停止攝取這類食物。打開除濕機就是最簡單的除蟎方法對於環境過敏,徐永明醫師也提醒,市售的除蟎吸塵器、寢具、化學藥品,成效不一,但他提醒,越潮濕室內黴菌增加,塵蟎增生容易,維持室內低濕度,打開除濕機就是最簡單的除蟎方法。病毒量低、種類單純 可給孩子一點訓練另外,家中一塵不染,像無塵室反倒對孩子不好,家裡環境可說是病毒量低、種類單純,對孩子來說家裡的病毒量不多不少,對孩子來講威脅不大,反而可以給他們一點訓練,對於提升免疫系統較不易過敏的說法,徐永明醫師表示,提升免疫系統其實更容易過敏,就像公共衛生做的越來越好,過敏曲線反而呈現上升趨勢一樣,想要提升免疫力,正常飲食、良好睡眠才是最好的方法。

長不高「小敏」害的?小兒過敏迷思報你知

長不高「小敏」害的?小兒過敏迷思報你知#迷思

(撰文/徐平) (諮詢/健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徐永明) (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哈啾!鼻水一直滴,醫師,我的孩子是不是遺傳到過敏性鼻炎?過敏是許多幼兒父母換季時的惡夢,不但有打不完的噴嚏,可能還會伴隨咳嗽不止,要如何預防小兒過敏,是許多家長的難題,坊間流傳過敏兒因常服用類固醇致骨齡老化,在發育過程當中成長緩慢,恐會導致身高長不高,關於過敏迷思,哪些是真正有效而實用的呢? 荷爾蒙分泌受影響 可能影響到身高 健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徐永明表示,在學理上,現代藥物治療使用方法的進程,治療過敏多以吸入式的藥劑為主,由整體結果來看,過敏藥物對身高的影響不明顯,較容易影響過敏兒長不高,可能是由於過敏產生的排斥現象,讓睡眠品質不佳,除了夜咳之外,還有伴隨鼻塞的情形,兒童夜不安寐,熟睡的時候荷爾蒙分泌就會受到影響,當然就可能因此影響到身高的發展,但藥物對於身高影響,確實比較小。   (別慌!過敏藥物不會導致身高成長緩慢,睡不好才會。 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生產之後喝母奶 食物才會影響過敏 另外,網路盛傳媽媽懷孕期間,若攝取過多堅果、甲殼、蝦蟹類食物,可能導致嬰兒潛在過敏因,徐永明醫師表示,較常聽到蝦蟹、甲殼類,可能會間接導致過敏,其實,堅果類或甲殼類對胎兒各方面影響其實不大,母體在懷孕期間,不需特別禁忌,應盡量攝取多元營養、均衡飲食,然而,生產之後當寶寶開始喝母奶,若身上開始出現過敏性皮膚炎,如異味性皮膚炎,哺餵母奶會有影響,媽媽就要停止攝取這類食物。 新生兒咳嗽、噴嚏 可能是敏感現象 許多新手爸媽因為寶寶常打噴嚏,斷定可能有過敏,若有噴嚏、咳嗽症狀,新生兒過敏、感冒該要如何區分,然而徐永明醫師表示,新生兒過敏原常來自於食物,因此通常會表現在異位性皮膚炎,因此對於新生兒來說,若有咳嗽、噴嚏可能是敏感現象,基本上不太可能會發生過敏性鼻炎等現象。 2、3歲後環境對過敏角色會越來越重 而對新生兒來說,過敏原多以食物為主,因此不管是國際研究,或者是兒科醫師,大部分都較鼓勵喝母奶,以新生兒來看,對食物性的過敏因會表現的較明顯,因此,母奶對他們來說是最天然的幫助,也因為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室內,因此環境過敏因本身較不明顯,在2、3歲後環境對於過敏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而食物則會越來越輕。 打開除濕機就是最簡單的除蟎方法 對於環境過敏,徐永明醫師也提醒,市售的除蟎吸塵器、寢具、化學藥品,成效不一,但他提醒,越潮濕室內黴菌增加,塵蟎增生容易,維持室內低濕度,打開除濕機就是最簡單的除蟎方法。 病毒量低、種類單純 可給孩子一點訓練   (環境太乾淨也可能是導致過敏的因子。 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另外,90年代的歐洲衛生理論曾提及,環境太乾淨也可能導致兒童過敏,若父母擔心家中過敏原導致兒童更嚴重,家中的東西都要消毒、到處是消毒酒精及濕紙巾,家中一塵不染,像無塵室反倒不好,家裡環境可說是病毒量低、種類單純,對孩子來說家裡的病毒量不多不少,對孩子來講威脅不大,反而可以給他們一點訓練。 環境越乾淨 過敏曲線反而上升 對於提升免疫系統較不易過敏的說法,徐永明醫師表示,提升免疫系統其實更容易過敏,人體免疫系統分2部分,包含抗感染、抗過敏,提升免疫力簡單來說,即環境越清潔越不會生病,但其實在歐洲國家或者台灣,公共衛生做的越來越好,環境越乾淨時,過敏曲線反而上升,免疫系統太強可能導致免疫性疾病,免疫細胞反而會攻擊健康細胞,而太弱則容易過敏,想要提升免疫力,正常飲食、良好睡眠是最好的方法。

斷食好難「瘦」!高纖趕走微胖

斷食好難「瘦」!高纖趕走微胖#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胸垂背腫、小腹凸出、蝴蝶袖等都是女性常見的身形困擾,平日除了均衡飲食、定期運動,有許多人依靠果汁進行斷食減肥,但是市售果汁成分不明,加上含糖量過高,可能對消脂造成反效果,另外,採用蒟蒻、咖啡等低卡食物減肥法,不僅容易因只有單一食物的攝取,造成營養不良,即使快速瘦身也容易有復胖危機。斷食減肥 碳水化合物不足易憂鬱許多人會依靠果汁進行斷食減肥,開業營養師楊承樺表示,市售的果汁多是濃縮果汁,與原態水果相比,果汁裡面含有的維生素、或膳食纖維的含量都比較弱,也會因含有較多糖而增加身體負擔,更有可能因囤積過多糖而變得更胖,吃原態的水果,不但能夠增加飽足感,更可以促進排便。另外,除了單一食物斷食法,許多人誤以為蒟蒻熱量低、飽足感夠,就自行將其替代為主食,而利用蒟蒻減肥,長久下來體內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會容易感到憂鬱、心情差就更想要吃,因此減肥減到最後有可能會反彈,復胖更加嚴重。蔬菜高鉀助排納 植化素保護心血管減肥期間除了可多喝水、多吃蔬菜,還可以多攝取海藻類,大量的碘還可以維持甲狀腺機能正常,楊承樺營養師提到,蔬菜的高鉀可以幫助排除多餘的納,植化素對於心血管有保護作用,多吃蔬菜不只是因為低熱量,幫助排便的膳食纖維,也是讓腸道健康的主要原因。除了多吃低GI、低鈉食物,對血糖的影響較少,包括高纖豆漿、蔬菜及堅果,此外,若能適當搭配植物性優質蛋白質如豆漿,並維持長期的健康飲食型態,搭配定期、定量、高強度的運動,就是做為維持體重或減肥的最佳方式。過25歲 肌肉量每10年降1%~3%楊承樺營養師表示,超過25歲,基礎代謝率變低,肌肉量每10年會降1%~3%,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包含肌力訓練或重量訓練,讓基礎代謝率就會提高,相對不容易復胖,如果只有進行有氧如慢跑、瑜珈等強度較弱的運動,基礎代謝率不容易增加,肌肉量無法增加,健康減肥的機會就比較小。

3大NG迷思 乾癢肌更嚴重!

3大NG迷思 乾癢肌更嚴重!#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時節即將入秋,因乾癢敏感問題而求助皮膚科門診的患者也變多了,乾癢是常見的秋冬肌膚症狀,一般可透過簡單的保養、治療程序緩解,但國內最新《乾癢肌膚認知調查》指出,超過8成的民眾自認有肌膚乾癢問題,其中卻有近7成認為乾癢肌是天生的,無法被改善。保濕錯誤、保養迷思、錯誤對策中國附醫國際醫療美容醫學中心主任邱品齊指出,雖然肌膚乾癢的原因相當多,但並非無法預防或緩解,然而民眾常見「保濕認知謬誤」、「天然植物保養迷思」及「乾癢錯誤對策」等3大NG,才是導致乾癢的症狀加重、反覆發生,甚至引發接觸性皮膚炎,乾燥性皮膚炎以及用藥錯誤等嚴重後果的主因。1)    加強保濕就能抗乾癢 /常見保濕產品是角質層保濕因子的補給,其次則是防止水分散失的鎖水劑成分(如荷荷芭油、礦物油),然而如果皮膚還是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即使增加保濕品的使用量,還是很難改變因為發炎引發的癢感。2)    天然植物好溫和 /9成民眾認為直接使用天然植物來保養,對皮膚較沒有傷害,同時認為使用絲瓜水、小黃瓜、蘆薈等植物汁液進行濕敷,能降低過敏發生的機率,但邱品齊醫師提醒,即使是植物成分,直接接觸皮膚也可能有刺激、致敏風險。3)    止癢藥膏是救急萬靈丹 /市售止癢藥膏多含類固醇成分,使用上需遵循醫囑,依症狀嚴重度選擇不同濃度、強度的產品,臨床上就曾出現因濫用類固醇藥物止癢,導致真皮層萎縮或血管脆弱、皮下出血的嚴重案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