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感染

入夏濕熱 久坐不動 當心臀部毛囊發炎

入夏濕熱 久坐不動 當心臀部毛囊發炎#細菌感染

一名卡車司機,因其臀部幾乎都長滿了毛囊炎,且未即時治療,因此到醫院求診時,毛囊炎已惡化成疔瘡似的症狀,必須切開引流,因此難免會留下難看的疤痕。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急診科李世光醫師表示,當天氣燠熱時,皮膚毛孔會張開進行散熱,一些細菌很容易從毛孔進入毛囊,此時如果身體抵抗力較弱,就較易導致毛囊發炎。細菌性毛囊炎通常為一至數顆針頭到米粒大小的膿皰,膿皰中間有毛髮(但是也有可能因太細小,而不容易看見),周圍有發紅的現象。病灶主要的感覺是輕微到中度疼痛,一般並不會有發燒或其它全身性的症狀。在春夏天的時候,天氣濕熱,有為數不少的年輕學生因學校宿舍沒有冷氣,又得長時間坐著打電腦,由於椅墊悶熱不透氣,因而造成臀部罹患毛囊炎的皮膚病。李世光醫師指出,毛囊炎是毛囊被細菌感染而發炎的一種皮膚病,經常反覆地發作。任何有毛孔的部位都有可能發生。常見的部位包括頭皮、前胸、後背、臀部、大腿、上臂等處。臨床上呈現出一顆一顆的紅色丘疹或膿皰,有時會痛或癢。毛囊炎常發生在男性朋友身上。而不同部位的毛囊炎則有不同的原因:頭皮的毛囊炎,多與個人體質、過度洗頭、悶熱或生活作息有關;前胸後背及臀部的毛囊炎,多與濕熱、常流汗及個人體質有關;大腿的毛囊炎,多由褲子(如牛仔褲)與腿毛磨擦造成;而上臂的毛囊炎,則多是因為毛孔角質化(個人體質)的結果。李世光醫師呼籲,時序漸漸入夏,天氣逐漸轉熱,要預防毛囊炎,最好從自己的穿著做起,儘量穿寬鬆的衣服,質料以麻紗為宜;青年學生最好少穿緊繃又不透氣的牛仔褲,如果要較長時間坐著工作,應慎選椅座材質,以通風透氣為佳,坐了一段時間後,應該多起身拍拍臀部,活動一下。

男性慢性骨盆疼痛 超過半數有射精疼痛困擾

男性慢性骨盆疼痛 超過半數有射精疼痛困擾#細菌感染

攝護腺炎於成年男性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相對性的攝護腺肥大及攝護腺癌則易好發於老年人。攝護腺炎是50歲以內男性泌尿系統疾病中最常見的問題,也是50歲以上男性第三好發的泌尿系統疾病(盛行率僅次於良性攝護腺肥大及攝護腺癌)。大里仁愛醫院泌尿科 - 劉緯陽醫師表示,大致上半數男性於一生當中會發生這種疾病,依據統計50歲以下的男性約4-5%有攝護腺炎病史,而70歲以下盛行率則約有10%,可說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問題。而所謂慢性非細菌性攝護腺炎或稱為慢性骨盆疼痛症候群,事實上就是經尿液或精液檢查發現與細菌感染無相關的攝護腺炎,是所有攝護腺炎中最常見的,比率高達90%以上。臨床上主要症狀是以疼痛為主,也會伴隨下尿路排尿症狀,如尿急、頻尿、解尿緩慢、中斷、不乾淨…等。若疼痛超過三個月以上,就可定義為慢性。事實上症狀會時好時壞,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於一年當中會自然好轉。疼痛部位最常見為會陰部疼痛,其次依序則為恥骨上及陰莖疼痛,亦有部份患者會抱怨下背痛、睪丸痛或射精中間或結束後疼痛。這其中最讓人困擾的是有超過一半以上患者於高潮過後會射精疼痛,給性生活帶來極大的壓力,甚至有部份患者會因而有性功能障礙,造成夫妻關係緊張。劉緯陽醫師指出,致病的原因目前於醫學上可說是眾說紛紜,並沒有定論。這其中包括:氣候變化、細菌感染、情緒及精神壓力、神經系統、免疫功能…等諸多因素。有部份患者會隨氣候變化而易於冬天發生症狀,而亦有部份病人在精神壓力大時或情緒低潮時容易疼痛或症狀加劇。另外則有人報告高達80%男性慢性骨盆疼痛同時會有脊髓神經病變造成的逼尿肌及尿道外擴約肌共濟失調。而免疫疾病如氣喘、類風溼關節炎…等,也有相關性的報告。而又有人認為男性間質性膀胱炎與慢性骨盆疼痛應是相似的疾病,因為有45%以上的男性間質性膀胱炎會有膀胱脹痛感併解尿不順。綜上所述,目前所有的病因似乎仍渾沌不明,最後研究結果還需要大家漫長的耐心等待。若患者有上述疼痛及排尿症狀時,劉緯陽醫師建議應尋求泌尿科醫師的診察,來評估症狀嚴重度,而50歲以上中年男性則更要排除攝護腺癌的可能。醫師除了問病人病史及做理學檢查(包括肛門指診)外,基本的雙杯尿液測試(攝護腺按摩前後分別檢驗尿液)也是應做項目。至於是否應做其它侵犯性檢查(如膀胱鏡、攝護腺超音波…等),則應依據泌尿科醫師的專業判斷來做選擇。此外,患者平日應儘量生活作息正常,適當的放鬆緩解壓力,並保持飲食清淡忌食刺激性食物及飲料。治療上由於致病機轉並不清楚,所以相對的也沒有很有效的治療方法。醫學報告上目前比較有效的方法可考慮抗菌藥物,α-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或抗發炎藥物。這當中以α-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效果最好,需服用一至一個半月以上才看得出來效果,約有一半以上的患者症狀會改善。若選擇服用抗菌藥物,治療超過兩週症狀仍未緩解時,建議應選擇他種藥物。亦有報告雙種藥物合併使用可進一步提振療效。另外也可考慮物理性治療,如攝護腺按摩、會陰按摩、溫水坐浴來緩解慢性骨盆疼痛。也有人建議可用肌肉鬆弛劑來舒緩會陰部肌肉痙攣疼痛。而當上述治療都無效時,則可考慮選擇較具侵犯性的方法:如薦椎神經刺激術、攝護腺熱微波手術、攝護腺肉毒桿菌注射…等。慢性骨盆疼痛,對於男性患者生活品質影響甚鉅。劉緯陽醫師強調,目前因為臨床上尚未有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法,日常生活上建議患者除了改善生活作息及清淡飲食外,更應適時的放鬆情緒來減輕疼痛頻率。治療上須耐心服用泌尿科醫師的處方,而當治療效果不彰時,應聽取泌尿科醫師的建議,適時更換其它治療方法以達最大療效。

傷口紅、腫、熱、痛 小心蜂窩組織炎

傷口紅、腫、熱、痛 小心蜂窩組織炎#細菌感染

蜂窩組織炎是一種皮膚傷口的細菌感染(常見的細菌包括俊鏈球菌、葡萄球菌大腸菌、嗜肉菌等)。細菌經由傷口侵入真皮和皮下組織,釋放毒素,而在組織空隙內滋長,引起局部組織炎性反應。人體的皮下脂肪層是一區區像蜂窩狀的組織,所以如果這個區域發炎腫大,就稱之為『蜂窩性組織炎』。為恭紀念醫院 - 感染科 - 張恩本醫師表示,蜂窩性組織炎發生的部位,可能是以往曾經外傷的部位,或是皮膚本身已經有病變的地方。最常侵犯臉部、頸部及腳部等部位,並可經淋巴系統侵犯到周邊結締組織。初期特徵包括:‧紅:傷口及其四周表面潮紅。‧腫:受傷部位表面輕微隆起。‧熱:被感染之區域較其他正常區域溫度稍高。‧痛:患處受牽連區域會持續疼痛或有化膿現象。隨後其範圍會逐步擴大,同時也會出現發燒、畏寒、全身倦怠、淋巴腺腫、頭痛或關節痛等症狀。這表示細菌已經侵入血液而循環全身,嚴重時甚至會引發敗血症而死亡。張恩本醫師指出,容易罹患蜂窩性組織炎的高危險群包括:一、抵抗力低者:包括糖尿病患者、痛風患者、老年人、肝功能受損、免疫力較差或使用免疫抑制劑者、嬰兒、營養不良等。這些患者對病菌的抵抗力較弱,較易罹患蜂窩性組織炎。糖尿病患者常會造成局部壞死性筋膜炎而須截肢,甚至死亡。痛風患者本來關節就易受尿酸結晶的侵蝕,因此更要小心細菌的感染。二、有開放性傷口者:如外傷、拔智齒、香港腳等。外傷是造成細菌入侵的主要原因,必須謹慎處理。持續的復發或是出現紅、腫、熱、痛種種症狀時,就必須要特別小心,有異狀一定要就醫,有時表面的癒合並不能代表內部細菌已被徹底瓦解。至於要如何診斷?張恩本醫師說,蜂窩性組織炎通常可由皮膚外觀診斷,通常醫生會建議做血液檢驗、傷口組織採樣培養,有助於與小腿靜脈血栓區別。小腿部位受感染而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其症狀與特徵相似於小腿靜脈血栓,都有熱、痛、腫等症狀。關於蜂窩組織炎的治療目前以抗生素為主,首先必做血液培養 (Blood Culture) 及敏感試驗 (Sensitivity Test) ,再依結果選用正確的全身性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為 Penicillin 或 Oxacillin,通常七至十天即可痊癒。但若當傷口已形成膿瘍,必須採外科手術的切開引流與傷口的擴創處理。更嚴重時,醫師將視病情決定是否做局部皮層重建、植皮或截肢等整型手術。若手或腳嚴重感染,可提高四肢、降低活動量、多休息。防治蜂窩組織炎,張恩本醫師提醒,應隨時保持個人良好衛生習慣。感染之傷口,不論有多微小,都需注意是否有傷口感染現象發生,若有香港腳應及早治療。此外,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及習慣,避免熬夜及酗酒等不良習慣,以免降低身體免疫力。防微杜漸,才能避免可怕的蜂窩性組織炎。

蟲蟲危機!「蝨」「疥」正蠢蠢欲動爬向你

蟲蟲危機!「蝨」「疥」正蠢蠢欲動爬向你#細菌感染

台灣因公共衛生進步,早期50年代幾乎人人會感染的頭蝨,似乎已經銷聲匿跡,或許有人會有疑問臺北市還有頭蝨疥瘡嗎?其實在人口聚集的場所像學校等,蟲蟲還在伺機而動,一旦遇適當時機,極易造成傳染。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資料顯示,97年迄今,已接獲校園通報30起以上之疑似感染頭蝨及疥瘡案件。學校學生眾多,彼此接觸密切,疾病容易交互傳染;且學生正值成長發育時間,若在此時期學生罹患傳染病,不僅影響成長,更可能將傳染病由學校蔓延至家庭,而部份小朋友假期返鄉或未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使得頭蝨及疥瘡問題即使在醫療進步的大臺北都會地區,依然存在。頭蝨及疥瘡屬於接觸性傳染,尤其在學校或團體生活中,常因近距離接觸相互傳播。頭蝨體型小,蟲卵呈乳白色或淺咖啡色,不仔細看還以為是頭皮屑,吸血會讓人覺得頭癢;疥瘡是皮膚感染到節肢動物疥螨而引起嚴重搔癢的皮膚病,典型的症狀為皮膚劇癢且夜間更為嚴重,同時出現很小卻引起劇癢的水泡、膿泡以及全身的搔破痕跡,影響學童學習及上課情緒,甚至因抓破皮引發細菌感染並化膿。 衛生局指出,由於頭蝨是藉由共用帽子、梳子、枕頭或頭對頭直接接觸而感染。因此,養成個人良好的衛生習慣,常洗頭、不用他人的帽子、梳子梳洗用具、枕巾與被褥要勤換洗、勤曝曬等,都是預防頭蝨最有效的方法。而疥瘡主要經由人與人之間皮膚直接接觸而感染外,亦可藉由衣物或被單等傳染疥螨。如果感染疥瘡,患者密切接觸者之衣物、床巾、被單可使用熱水(60oC)燙洗或用烘乾機的高溫熱風烘過或用熨斗燙過一遍,來殺死蟲子及蟲卵,不能燙洗或乾洗的衣物和棉被等,則密封裝於塑膠袋內至少兩週。梳子可浸在酒精1小時,或用熱肥皂水(60oC)刷洗,澈底清潔家中環境,除去可能帶有活卵的毛髮或疥螨。民眾懷疑感染頭蝨或疥瘡時,應立即至醫院皮膚科就診治療,依醫生指示使用藥物,不要自行塗抹藥物,並加強個人清潔衛生,即可遠離頭蝨或疥瘡。衛生局提醒,感染頭蝨或疥瘡除患者本人外,同伴或同住家人均應接受仔細檢查,必要時應一併治療,才能有效控制不繼續傳播。

自體輸血 手術不怕後遺症

自體輸血 手術不怕後遺症#細菌感染

自體輸血,簡言之就是把病患在手術中所流失的血,經過儀器離心分離處理過濾後,再輸回病人體內。可減少病人輸別人血液,降低輸血所引發反應,輕者如發燒、皮膚起疹,重者如肺臟衰竭(ALI),甚至過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或引起感染疾病如肝炎(A型、B型、C型)、愛滋病或其它病毒感染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麻醉科主治醫師孫揚忠說,該院區在手術中使用自體輸血已逾一年,這樣對大量輸血手術病患,降低輸血後遺症且可減輕血庫壓力。孫揚忠指出,一般大量出血手術均可適用,如骨科脊椎手術、人工關節置換術,外傷(顱內出血、胸腔出血、肝臟、脾臟及腎臟等的破裂)手術或心臟外科手術等,可用此設備。但再好儀器處置都有限制,若病人有血液方面疾病、細菌感染或癌症等手術,不建議使用,以免引起細菌或癌細胞擴散。自體輸血使用方法為:手術中將傷口流出的血,收集至海綿過濾瓶中,到一定量時,利用離心原理將被破壞血球或死細胞等排除至廢棄袋內,剩下引流至輸血袋中,輸回病人體內。孫揚忠表示,一般手術中流出1000ml血,經過離心機處理後,可回輸至體內大約500ml。也就是說,一個正常病人出血1000ml,回輸500ml血,就無需再輸別人血,因此可大幅降低因輸血而引起後遺症或糾紛。孫揚忠強調,自體輸血在歐美醫學中行之有年,在該院區因脊椎(多節及困難度高)手術甚多,降低病人輸血量,對病人而言大大減少輸血後遺症及恐懼,對該院血庫而言更可降低儲備血量壓力。

想當電眼美人 小心紋眼線讓你變紅眼金魚

想當電眼美人 小心紋眼線讓你變紅眼金魚#細菌感染

聖誕節到了,又是參加派對的季節,想要成為電眼美人,最新流行眼妝不可少。許多女生考慮化妝時上下眼線描繪麻煩又困難,因此選擇紋眼線,也就是利用刺青方法,將染劑在上下眼瞼邊緣紋上一道深色線條,取代每次化妝時描繪眼線。但由於刺青操作時非常接近眼球,一不小心可能造成角膜傷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蕭雅娟表示,最近急診病患中就有一位29歲女性,紋完下眼瞼眼線後,雙眼疼痛不堪,緊急就醫後發現,雙眼角膜下方表皮破損嚴重,經藥物治療後才慢慢恢復視力。蕭雅娟說,當時檢查發現病患雙眼眼瞼紅腫似金魚,結膜發炎充血,並且合併大面積角膜上皮缺損,病患描述自己紋眼線幾個小時後,開始流淚不止,眼球疼痛無法睜開。經過醫師開立滋潤角膜及預防感染抗生素眼藥水眼藥膏治療數日後,角膜傷口開始漸漸癒合,約一星期才完全恢復。蕭雅娟指出,眼角膜是眼球前方透明無血管結構,正常人眼球屈光力74%由角膜提供。角膜上皮部份約占整個角膜厚度5~10% (0.05 mm),具備再生能力,和淚液層結合,形成光滑表面以利光線穿透。因角膜是人體中神經纖維分布密度最高部份,感覺特別敏銳,一旦發生角膜病變時,感覺非常疼痛,症狀還包括畏光,流淚,灼熱感,異物感等等,當病變侵犯至中央視軸處,則可影響視力。她詢問病患後得知,在紋眼線過程中,一般會先塗抹局部麻醉劑以減輕疼痛,並且在刺青過程中,不斷擦拭眼瞼邊緣,不論是局部麻醉劑或染劑甚至其他酸鹼溶劑化學作用,或是因不斷擦拭造成機械性摩擦等等原因,一不小心都有可能造成角膜傷害。她說,單純、面績不大角膜破皮,只要好好休息,使用滋潤眼藥水治療並加抗生素防止感染,等角膜傷口完全癒合,可恢復正常視力,但若延遲就醫,一旦產生細菌感染,演變成角膜潰瘍,嚴重可能留下疤痕,影響視力,可就得不償失。蕭雅娟提醒愛美女性,紋眼線時應選擇值得信任人員及場所,紋眼線時注意眼角膜保護,完成後可使用眼藥水或藥膏預防感染,並隨時注意眼睛情況。若有任何不適,建議及早由眼科醫師檢查治療,才不會錯過治療時機,引起後遺症。美麗之餘也要注意眼睛健康,安心當一個電眼美人。

《醫信箱》腳部長水泡愈抓愈癢?

《醫信箱》腳部長水泡愈抓愈癢?#細菌感染

Q:本人自好幾年前腳部就常長水泡,且將水泡弄破之後會奇癢無比,愈抓愈癢。但在幾個月前,腳指之間也很會長水泡,且整個腳指頭出現脫皮,一直持續不斷,雖然也換了一雙較舒適的鞋子,但也沒改善多少。聽說於患部塗上麻油會好,可是我不敢嘗試,請問腳部問題該怎麼治療?藥房中比較好的藥是什麼?而塗上麻油真的有效嗎?A:足部的巨癢性水泡大部分都是由香港腳的黴菌感染所引起的,但少數是皮膚發汗時所形成的「汗皰疹」平常應注意保持足部的乾燥,選擇透氣的棉襪子,而且應避免浸泡熱水或藥水,以免造成糜爛及細菌感染。對於細小的水泡,皮膚科醫師一般會用藥水給患者自行塗抹,合併治療用的軟膏,使得小水泡快速乾燥而脫皮。然而對大型的水泡就得小心照料,免得傷口發炎,一般是消毒過後再行穿刺抽出水分,並且配合使用吸收水分的軟膏,待水泡乾燥後再更換藥物治療根本的原因。若是原本就有黴菌感染﹝香港腳﹞的話,更應長期抹藥,以免一再復發,造成更多的問題。曾經看過不少病患自行浸泡熱水或亂擦偏方,結果,造成腳皮膚潰爛,有的甚至併發蜂窩組織炎﹝細菌感染所造成﹞,嚴重的要住院治療,實在是自找麻煩。(臺安醫院皮膚科 沈兆煇醫師解答,uho編輯部整理)

《抗癌鬥士加油》失去喉嚨無法言語 因為愛重新開始

《抗癌鬥士加油》失去喉嚨無法言語 因為愛重新開始#細菌感染

台灣癌症基金會「第二屆抗癌鬥士選拔」活動,已初步選出二十位入圍者,其中這次入圍者年紀最大的林小山。林小山是喉癌第四期未,手術醒來後,發現身上不但插了好幾根透明導流管,而且被氣切也不能說話,醫師告訴他這是永久性氣切,以後將無法恢復講話!他一聽!整個人傻了、怎麼辦?怎麼辦?難道以後就要成了一個啞巴?出院後還要學手語來和別人溝通?完了、工作完了、下輩子也完了!他內心充滿了悲憤、痛苦的回憶著過去,不明白老天為甚麼要這樣對待他!他痛恨!他哀嚎…完全失去了生存的勇氣,好多次、好多次、真想結束自己的生命。手術後又做了電療、化療,頭髮掉了、脖子、口腔、嘴巴都踵了、體力也沒了,整個療程水深火熱、有如活在地獄中。當時,他的嘴巴已經腫得打不開,口腔內因細菌感染,也有些許的潰瘍,又因口不能進食,只好在肚子開個洞,裝條管子,以便灌流質食物。就著樣辛辛苦苦、跌跌撞撞的度過了漫長的療程。幸好,有許多朋友鼓勵他、給他力量,老婆更是無私無悔的全天候照顧與守護著他,餵食、抽痰和打理一切,更引導他加入了「無喉者協會-語言復健教室」。原本以後語言障礙而產生的害怕、猜忌、恐懼、和對往後的人生失去了信心和期望,而造成內心自我封閉,還摒棄了親朋好友的關愛期盼而自怨自哀!但是,有老婆的支持、老師的耐心和病友們的共同努力,讓他重拾了信心,並以「可以和老婆答嘴鼓為目標」來努力,現在的他因為愛重新開始,並參加了台灣癌症基金會之抗癌鬥士選拔獲得入圍,期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其他癌症病友。此次由台灣癌症基金會、遠雄人壽、台灣諾華公司,共同推動「抗癌鬥士選拔活動」,抗癌鬥士需要您的支持,一起加入 20元圖鈴下載,為抗癌鬥士加油!更多的故事都在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http://www.canceraway.org.tw/fighter/  

Menu